facebook pixel code

sunny~

日期

#Tag

轉貼文章

2013年06月26日
公開
38

~在家寵他一輩子,不如出外被人寵一輩子~ 前幾天到一家連鎖麵店用餐,這家店平日並不會因人潮影響點餐的進度,當天卻讓我等了近二十分鐘,不是因為店員的動作怠慢,而是一對夫妻和他們的寶貝女兒。他們站在櫃檯前打量各式套餐圖片,接著再與那頑劣的女兒商量;與其說是商量,倒不如說是請求:「好啦!乖嘛!就吃這個囉!後面好多人在排隊耶!」 看來應該是小學二年級的頑劣女童竟然如是回答: 「本來就要排隊啊!我先到我先點,點完再換他們啊!我愛點多久,就點多久!」最後還是店員提醒了一句:「很抱歉,大家都在等喔!」才讓這對夫妻痛下決定!所謂痛下決定的「痛」,是由父親承擔。當進入店內,小劣女很不開心自己超長的點餐被中斷,將怒氣發在他爹的身上,近似被鬼附身的表情,加上極端尖銳刺耳的叫聲,一剎那間雙管齊下! 這小烈女更用自己的小手,猛力的連續重擊父親的腹腰間,外人無不側目,而這對夫妻,卻非常平靜的坐下,任由她撒野, 只是母親簡單的安慰了一句:「爸爸沒有錯!」 真的沒錯嗎?那整件事有沒有人犯錯? 誰該為這樣的事情做一些反省或認錯? 教育下一代很花功夫,太過與不及都會影響下一代的人格發展, 更會深深的鬆動國家未來競爭力。前述例子,那位母親並沒有告訴這孩子在公眾場合應有的禮節規範與自律,是她錯!那位父親不主動適時地阻止孩子撒野,是他錯!在他們心中,孩子也許根本沒錯,還小嘛!寶貝嘛!寵著點吧!長大後,甚至不必等到長大,這孩子就要承受因沒有適度教養,而必須承受惡果。 這又是誰的錯? 我家兒子的安親班,就有一位學生,走在路上可以口無遮攔的指著路人品頭論足,在安親班內不論男生或女生,都跟老師私下反映,不論分組或座位,盡量不要跟他放一起。因此,他不得人緣、被孤立,這是誰的錯? 兒子班上有位鋼琴高手,聽說彈琴一把罩,但朋友卻少; 原因很簡單,就是任性!這也不打緊,他還愛哭,一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就是哭; 連班上女生都避之唯恐不及,更不用說男生,才不想沾上這個愛哭鬼!| 這樣的結局,誰的錯? 都說一個孩子要多寵、多哄、多順著?是這樣嗎? 孩子是人,給他正確客觀的教育是很關鍵必要的,現在很多父母偏離了正道,歪七扭八地將孩子教育成「天山霸主,唯我獨尊」的「非人」模樣。 倘若真有此霸主能耐也就萬幸,偏偏現在教育出的孩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腰不能彎,這算什麼? 競爭力與抗壓力何在?團體相處的圓融度又何在?謙卑受教的個性又何在? 孩子有錯,一定要讓他知道,教他改過;父母有錯,也一定要向孩子道歉,教他懂得認錯!教孩子做人比起教孩子做功課要難的多,功課是一時的,分數是一學期的,而正確健康的人生態度,是一輩子的! 這麼說吧!在家寵他一輩子,不如出外被人寵一輩子,這才有遠見啊! 本文作者/李飛彤

疑似躁鬱症的學生

2013年06月24日
公開
40

昨天一個班上家長來電, 說孩子打他,把手骨都打斷了. 這個學生這半年來變很多, 有很多點都符合這病症, 應該要快快就醫的, 只是,說孩子可能有病,真的很難開口! ----------------------------------------- http://pr.hosp.ncku.edu.tw/modules/news/print.php?storyid=503 兒童躁鬱症,家長多關懷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第951次記者會 姓名:林璇音 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國軍高雄總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國軍高雄總醫院精神科總醫師總住院醫師 屏東縣迦樂精神專科醫院主治醫師 高雄長庚兒童心智科代訓次專科醫師 現任: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身心精神醫學 講題: 躁鬱症對兒童青少年影響大,家長宜多關心孩子情緒狀態 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的情緒、精力、思考與行為會呈現兩極性的起伏變化,也就是高亢期與憂鬱期的變化。在躁期,患者持續性地情緒高昂或激躁、伴隨精力旺盛;而在鬱期,患者則持續性地情緒悲傷或易怒、伴隨疲倦無力。 躁鬱症並非成年人的專利,成大醫院精神科統計95年至96年六月,一年半期間,在精神科住院的兒童青少年達23人(共30人次),年齡範圍為11-18歲,其中15歲以下者有7人。這23人中,就有14人為躁鬱症,占了六成;而15歲以下的7人中,有5位是躁鬱症,占了七成多。需要住院的案例都是病情較為嚴重的,其餘多數的躁鬱症孩子都只在門診接受治療。 成人人口中,約有5%會罹患各種不同程度的躁鬱症;而在過去,精神醫學界一致認為孩童的躁鬱症非常罕見,隨著醫師們對躁鬱症的了解增加,近年來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的躁鬱症患者有增加趨勢,然而孩童期躁鬱症診斷十分困難,確切的盛行率目前尚未有定論。 研究顯示,若仔細追溯成人躁鬱症患者的病史,會發現約有1/3在13歲之前就有症狀了,另有1/3則在13至18歲間出現症狀。也就是說,大部分成人患者在接受治療前,都經歷過多年情緒不穩定的青春期或兒童時光。 然而,孩童年紀越小,診斷越困難,因為孩童患者的臨床症狀與成人差異大。通常孩童不會有區分明顯的躁期或鬱期,而是呈現出一段長時間,從數月到甚至一年以上的情緒起伏,有時一天內有多次躁期與鬱期的循環,甚至同時間出現躁症與鬱症的症狀,看起來就像是個情緒控制一直很糟糕的孩子。即使很有經驗的精神科醫師都未必有把握能正確診斷。 孩子出現躁鬱症狀,家長常誤以為只是個性不好或青春期叛逆,拖延多年都未就診。即使就診,也可能被誤診為過動症、品行行為問題、對立反抗疾患,或者只是被診斷為單純的憂鬱症。若孩子的情緒問題已治療許久未見改善,應再思考是否可能有躁鬱症。 躁鬱症對孩子的影響比對成人還嚴重。孩子們情緒發展尚未成熟,人格也尚未健全,在此時期得到躁鬱症,容易對自我形象產生困惑;加上病情不穩無法正常上學,學業成就與人際關係都受到影響。 像有一位17歲女孩來因憂鬱及自殺企圖住院。從病史發現她自15歲開始變得脾氣不好,和爸媽唱反調、不愛讀書、亂花錢、過度打扮、交男網友、喝酒抽菸,父母管束無力,只能放任她在外與男友同居;幾個月後又變得無精打采、憂鬱自卑、足不出戶。再過數月又變得話多好辯、精力旺盛、花枝招展地在外趴趴走不回家。如此循環多次後,父母深感挫折,認為孩子已學壞,逐漸放棄,不抱希望。 經過兩週的治療,女孩的情緒逐漸恢復正常,女孩的父母才知道,是躁鬱症讓孩子荒廢學業、交友混亂、染上惡習,決心要努力修復親子關係。目前女孩持續服藥,狀況穩定,也重拾書本打算考職校,學習一技之長。 家長若發現孩子情緒過度亢奮、易怒,或持續低落、退縮等疑似躁鬱症的症狀,在帶孩子就醫之前,可先記錄孩子每天的情緒變化,詳細描述生活中較為特殊的言行舉止,並可詢問老師或同學在校狀況,詳實的紀錄可協助醫師更正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