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兩個q寶貝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帶弟弟看醫生

2009年06月20日
公開
43

今天早上帶弟弟去看醫生~因為他每次喝牛奶過沒多久都給我溢出來!又加上他耳朵臭臭的~今天護士幫弟弟量體重是7100公克~身高是62.5公分!真的是粉有重量!醫生幫弟弟開了促進腸胃蠕動止吐:消化劑跟一罐耳液!醫生要我注意弟弟一個星期的喝奶情形~醫生說弟弟是 原因:一般是為生理性結構的問題,人類的食道和胃有個地方叫做賁門,通常從食道到胃本就要避免食物迴流,但是由於賁門不像幽門有厚的肌肉當關防,其肌肉壓力本來就比較低,因此在正常情況下,還是很容易逆流回去。所以開藥先給弟弟吃~如果沒有用的化就變成新生兒在1個月大時,如果溢、吐奶呈現噴射狀且愈來愈嚴重,醫生這時會懷疑是否是因為幽門狹窄,也就是胃部幽門肥厚和收縮異常。 寶寶喝奶狀況:喝得慢或是喝不下。 原因:這些寶寶在喝奶時,不但喝得慢或是喝不下,是因為奶水在通過食道時,就卡在胃部幽門下不去,最後奶水竟然連著胃酸全吐了出來,其症狀是因胃幽門的環狀肌肉變得肥厚(胃接十二指腸的區域)造成胃出口阻塞。 治療:目前雖然造成此肌肉異常肥大的原因仍然不太了解,但是大部分做手術只要把幽門肥厚肌肉垂直切開,使其變鬆,這樣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希望弟弟吃了這些藥會比較好!不要越來越嚴重! 本日記框由庭在記憶迴璇處分享

熱痙攣會抽搐 側躺讓呼吸通暢

2009年06月06日
公開
37

專家意見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李偉揚表示,熱痙攣是因發燒引起全身抽筋、雙眼上吊及意識喪失等症狀,好發於六個月大至五歲童,原因不明,可能是這個階段幼童腦部發育不全,因體溫過高誘發腦部不正常放電,才會有抽搐等症狀,「就像電腦過熱當機一樣。」 滑輪置物箱當澡盆危險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急診科主治醫師郭玄章說,小孩發燒抽筋,其實抽搐約三至五分鐘就會停止,家長只要讓幼童側躺臥、維持呼吸暢通、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叫救護車送醫即可,切勿因擔心孩子抽筋咬舌,而用筷子或毛巾塞嘴,反而可能阻塞呼吸道。他特別提醒,發燒抽筋可能反覆發生,家長最好陪伴在旁。 此外,坊間盛傳可幫孩童擦拭酒精退燒等,李偉揚說,擦拭酒精只會降低表面溫度,體熱因毛孔緊縮無法散熱;發燒時也不應刻意多穿衣服把汗逼出,這樣更不易散熱。他還說,幼童發燒,九成患者會在三天內逐漸消退,家長不須太過驚慌,若持續三天以上,最好就醫詳檢。 對個案母親以塑膠置物箱充浴盆,高雄縣保母協會總幹事魏玉美驚呼:「太危險了!」她說,塑膠置物箱易滑動,有些裝輪子的更不穩定,容易造成泡澡幼童站立時跌倒,且置物箱深度較高,幼童摔倒更難爬出來。 ◎記者周昭平、王勇超 兒童發燒注意事項 ◎手摸測溫不準,應用體溫計量耳溫或肛溫 ◎若發燒但無特殊不適,不須積極退燒 ◎發燒達攝氏38度時可用冰枕輔助退燒 ◎發燒達攝氏38.5度可先吃退燒藥、洗溫水澡 ◎服藥後1小時體溫仍達攝氏39度,可用肛門塞劑 ◎腹瀉時避免使用塞劑,連續使用應間隔6~8小時 ◎勿同時使用2種以上退燒藥,以免體溫降太快 ◎不應用酒精拭浴退燒,維持室內通風 ◎隨時補充水分以避免脫水 ◎若病童活動力減退、食欲差、抽筋應即送醫 ◎注意病況,發燒超過3天應再度就醫 ※資料來源:高雄長庚小兒科主治醫師郭玄章、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李偉揚、《蘋果》資料室

浸泡退燒 20公分水溺死3歲童

2009年06月06日
公開
42

【王勇超、周昭平╱高雄報導】全球籠罩在新流感威脅下,高雄市一名媽媽前晚因三歲半長子發燒,將他帶到浴室浸泡在約二十公分深的溫水桶中,想讓兒子退燒,十分鐘後再到浴室查看,驚見兒子沉臥桶底,嘴唇發紫,她緊急替兒子做心肺復甦術並報警送醫,但男童仍告不治。檢警認為媽媽照顧有疏失,將她依過失致死罪嫌送辦。 家居意外 警消前晚獲報指高市三民區一處民宅有人溺水,趕到發現是三歲半的蔡姓男童在家中浴室溺水,送醫搶救至前天深夜十一時許宣告不治。 沉置物箱底嘴發紫 放大圖片 蔡母(三十四歲)向警方說,前晚九時許,她摸長子額頭,感覺他有發燒,依往例將浴室一個長六十公分、寬四十五公分的塑膠置物箱,倒進約二十公分高溫水,讓兒子浸泡退燒。 蔡母說,她還拿個小水盆及玩具讓兒子玩,「這樣可以聽見他玩水的聲音。」她隨後到臥房去看次子,發現次子也發燒,就邊餵母乳、邊安撫次子,約十分鐘後,她發覺浴室沒有聲音前往查看,驚見長子臉部朝上,沉在置物箱底,嘴唇已發紫,她嚇得呼叫同住的妹妹(三十二歲)報警,自己則趕緊幫兒子做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復甦術)。 救護人員趕到後,也接力對男童做CPR並使用電擊器急救,隨後送往高雄長庚醫院,但到院搶救一個多小時後仍告不治。當地林姓里長說,他前夜聽到救護車聲出來查看,看到救護人員抬著男童上救護車,蔡母在旁急得不知所措,「她一直哭,很可憐,我現在想起來也想要哭!」 過失致死可囚2年 蔡母是專職家庭主婦,她與職業軍人的丈夫(三十二歲)育有兩子,分別三歲半及一歲。男童父親接獲通知,從軍中請假返家。 檢警昨早在醫院相驗屍體,蔡母痛失長子之餘,因次子也發燒造成熱痙攣在醫院救治,又須面對檢警訊問,幾度淚眼潰堤,還差點昏倒,幸有丈夫在旁安慰,才能繼續接受調查。 蔡母對檢警表示,兒子以往發燒,她都用泡溫水方式,讓小孩退燒,長子過去發燒曾出現熱痙攣,「我懷疑他這次是因熱痙攣才溺水。」法醫昨驗屍發現,身高八十多公分的男童右眼有一處瘀傷;蔡母表示,那是上周四全家到台東旅遊,兒子玩耍時不慎撞傷。檢方初步認為男童是溺水窒息死亡,無虐童嫌疑,指示警方依過失致死罪嫌將蔡母函送法辦,另將擇日複驗,確認男童死因。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李偉揚說,發燒超過攝氏三十八點五度較易出現熱痙攣,症狀是全身抽筋、意識喪失,男童若因發燒引起全身抽筋、失神,一旦溺水確有可能因無法呼救而喪命。他提醒家長,千萬不要讓五歲以下幼童獨處,以免幼童身陷危險卻無法求救。 律師吳春生表示,《刑法》的過失致死罪嫌,可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兩千元以下罰金,「只能說這名母親太大意了!」 男童泡水溺斃示意圖

幼兒熱痙攣側臥防噎塞

2009年06月06日
公開
40

【鄭淑瑩╱台中報導】入秋早晚溫差大,特別容易受涼感冒,有些幼兒在高燒不退時,常伴隨出現四肢嚴重抽筋、眼睛上吊的「熱性痙攣」症狀,讓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小兒科醫師表示,熱性痙攣通常會隨著燒退自然痊癒,但其中約有一成患者會有癲癇的後遺症,提醒家長注意家族病史,及早服藥將可抑制發作。 別放東西到嘴裡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周宜卿表示,熱性痙攣多發生在六個月大至六歲的兒童,發生率為百分之二至五,該院連續五年以來,每年因此而住院的小朋友多達三百位以上。「小孩的狀況通常是在二十四小時內,發燒至三十八點四度以上,同時會出現一到二分鐘的抽筋痙攣現象」。 「有些父母看見孩子痙攣,以為要放東西到嘴裡避免咬到舌頭,或是強行扳開緊咬的牙關,其實都是錯誤的觀念,反而容易傷到孩子。」周宜卿提醒家長,面對此種情形時,應該讓孩子側臥在平地上,一方面讓口水流出避免噎塞,也防止孩子翻跌受傷。她並表示,若是孩子痙攣超過五分鐘以上,應該趕快呼叫救護車送醫,以免時間過長對腦部神經造成永久傷害。 一成易發癲癇症 熱性痙攣無須服藥,燒退了就會好,等小朋友長到六歲之後腦成熟,也不會再復發,周宜卿還是建議家長帶著心肝寶貝到院接受詳細檢查,並勤查家族病史。「因為根據統計,約有一成的熱性痙攣,容易發展成癲癇症」。周宜卿表示,很多父母都是在小孩發病後,才發現原來姑姑、叔叔等旁系血親有相關病史,若及早發現孩子是癲癇高危險群,服藥二至四年後,便可完全治癒,避免病情不定期發作。

baby熱痙攣怎麼辦?危險嗎?

2009年06月06日
公開
45

2007.8月嬰兒與母親 兒科診療室 發燒、抽搐,一定要就醫查原因 baby熱痙攣怎麼辦?危險嗎? 採訪撰文╱張玉櫻 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一般兒科兼兒童重症病室主任 宋文舉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潘俊伸 當寶寶突然喪失意識、兩眼上吊、四肢不停抽筋、臉色發紫……,會讓父母及照顧者嚇壞了!當觸摸寶寶身體感覺有發燒,這可能是發燒引起的抽搐,又稱「熱痙攣」。為什麼會這樣?是癲癇嗎?嚴重嗎?發生當時及後續該如何處理?相信這是許多父母想知道的! 熱痙攣的典型症狀 「熱痙攣」發作的一般情況是:父母發現原來好好的寶寶,突然地意識全無、對外界刺激無反應、兩眼上吊、肢體肌肉僵硬地不停抖動、臉色發紫、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就是抽搐(又謂痙攣)的表現。然後再摸摸寶寶的身體或額頭,才知道原來寶寶發燒了! 「熱痙攣」發作的時間,短則數十秒,長則二、三十分鐘。發作過後,寶寶會因太累而熟睡一陣子(約半小時至數小時),然後會再醒來,此時意識狀況及活動力都應回復正常。 5歲以下幼兒常見,發作很突然 宋文舉主任表示,幼兒因發燒而引起的抽搐很常見,多發生於半歲至5歲間的幼兒,尤以1?3歲之間最多。在醫學統計上,所有6歲以前的健康寶寶中,大約有5%左右都曾有過此種「熱痙攣」的經驗。 「熱痙攣」多發作於「剛開始發燒之際」及「接著的24小時內」,所以父母們對這突來的抽搐幾乎是毫無準備的。然而,若寶寶已經連續燒了一、二天後,還有「熱痙攣」發生,則要特別小心有無其他潛在的嚴重問題存在! 為何寶寶容易發生熱痙攣? 宋文舉主任及潘俊伸醫師皆表示,幼兒因大腦神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能力不足,當體溫急劇變化時,腦部細胞會不正常地放電,身體也會因適應不良而反應過度。例如在大人受寒或發高燒時,全身肌肉會打寒顫;而在幼兒則會因為顫抖地失去控制,所以就以抽搐來表現了。 此外,潘俊伸醫師還指出,「熱痙攣」也可能和體質、基因等家族遺傳因素有關。宋文舉主任則指出,某些幼兒的大腦功能不是很健全,例如早產兒、腦部開過刀、曾有腦炎(或腦膜炎)、腦瘤等等,比較容易有「熱痙攣」現象。而且季節因素並不明顯,也就是說一年四季都會發生。 發燒、抽搐會不會使腦袋受傷? 這是許多父母的重要疑問。宋文舉主任指出,單純的「熱痙攣」不會造成大腦的後遺症,除非有以下情況: ◎ 原本腦部就有問題:例如腦炎、腦膜炎等所引起的發燒及抽搐,雖然復原後已沒有發燒及抽搐的現象,但大腦已因炎症的傷害而留下後遺症。 ◎ 抽搐過久導致腦部缺氧:過久的抽搐會干擾正常的呼吸,或呼吸道被嘔吐物阻塞,造成氧氣無法進入肺內而導致身體缺氧,所以對大腦會有缺氧的後遺症。受損後的腦功能,包括語言、智力、行為、動作等,都會受到程度不同的影響。 抽搐的5大影響及緊急處理方法 人體的所有肌肉都是由神經所控制,抽搐的動作是因為腦神經暫時放出異常微電波,經由神經傳導到各個肌肉,結果全身的肌肉都不由自主地抽動了。此時病童會短暫的失去知覺(昏迷)。 宋文舉主任說明抽搐對身體的影響,包括下列各項: 1.干擾呼吸 主要的呼吸肌肉,如橫膈膜、胸肌及腹肌,都會因抽搐而無法有效地協調動作,使無法進行正常呼吸。所以時間過久(10分鐘以上)的全身性抽搐,會導致缺氧危機。 ★處理方法:抽搐發作時要儘量保持頭頸稍上仰的姿勢,如能給予氧氣是最好的,必要時(抽搐10分鐘以上)施予口對口人工呼吸(雖然很難把氣吹進肺裡,但多少會有幫助)。 2.碰撞外傷 不由自主的全身肌肉強烈抽動,使身體無法維持平衡姿態,所以容易摔倒或碰撞而引起傷害,例如頭部外傷及腦震盪。 ★處理方法:在發作時要馬上將寶寶抱移到安全地方,並在旁以軟物保護住。 3.呼吸道阻塞 全身抽搐時牙關緊閉,無法進行吞嚥動作,會使口腔、咽喉處積滿了唾液,造成呼吸道堵塞。 ★處理方法:切勿用大人的手指試圖扳開寶寶的牙齒,以免被咬傷。可用外軟內硬物(如小布捲纏在筷子上)伸入牙關即可,然後使寶寶側臥或俯臥,讓唾液易流開咽喉處。 4.嘔吐 腹部及胃部很容易同時抽搐,所以胃內的食物會被擠壓出來而嘔吐;再加上咽喉部位的肌肉協調控制有問題,吞嚥、呼吸都異常,因此很容易將嘔吐物吸入氣管及肺內,造成呼吸阻塞! ★處理方法:嘔吐時將寶寶的臉側向一邊或臉朝下,並使用毛巾類將口內的嘔吐物儘量清理出來。在施行口對口(鼻)的人工呼吸時,一定要先確定寶寶的口鼻腔內是通暢的,並無雜物存在。 5.抽搐後昏睡 抽搐本身是大腦及所有肌肉的劇烈運動,所以在發作後,身體會非常的疲憊,很自然地寶寶會昏睡好一陣子,這是正常的現象,不用擔心。 ★處理方法:不可餵食東西,因為抽搐有可能再發作。應送寶寶到醫院檢查造成抽搐的原因。 發生當時如何處理? 父母們初碰到這種狀況,總是會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宋文舉主任及潘俊伸醫師教您以下正確、簡明的緊急處理方法: ◎緊急處理原則:維持呼吸道暢通、防止外來傷害 只要寶寶膚色無發紫、無碰撞傷害的顧慮、無嘔吐發生,並有間斷的呼吸動作,就沒有立即的危險。 可協助寶寶躺下側臥,以利口中分泌物流出、避免嗆到,頭頸部稍微向後以維持呼吸道暢通,並移開旁邊的障礙物及鬆開衣物,以製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鎮定、正確的處理方法 記得保持鎮定、不要慌張!寶寶抽搐的動作是很難用外力制止的,所以不要將手指頭或任何東西強塞進入病童的口中,因為發作時很少會咬傷舌頭,這種動作只會造成雙方的傷害;此外,也不要大聲叫喊或用力搖晃企圖讓抽搐停止。父母們只須在旁防止其他意外傷害的發生即可,並可視情況做以下的處理: * 短暫五分鐘以內的抽搐:通常過後寶寶呼吸順暢,暫時不需特殊的處理,可直接求醫檢查,找出抽搐的原因。 * 五分鐘以上長時間的抽搐、連續間斷不停的抽搐、抽搐過後呼吸微弱甚至停止:這都表示可能有嚴重的缺氧危險,所以當場即需給予氧氣或進行人工的口對口呼吸急救,並立即送醫治療。 抽搐過後,仍需就醫詳細檢查 抽搐過後,對引起發燒的原因還是要仔細檢查及治療,這也是求醫的主要目的,找出除了一般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外,有沒有比較特殊的病因存在?例如中耳炎、泌尿道發炎、腦炎,以及會致命的敗血症等,能及早發現、即早治療,對孩子才是最好的。 父母必學的技術 有習慣性抽搐的寶寶,父母及照顧者平時就要有熟練的技術,並在家裡貯備一些簡便的急救用具。包括: ◎氧氣筒及接管。 ◎抽吸器,用以清除口鼻腔的嘔吐物。 ◎易吸水的小毛巾或紗布(清除口腔用)。 ◎熟練口對口人工呼吸術。 熱痙攣與癲癇的區別?需要吃藥嗎? 絕大多數幼兒的熱痙攣都是突發性的,一生也許就只有那麼一、兩次而已,屬於正常現象。癲癇則是先天的腦損傷,會有反覆的、無由的痙攣發作(沒發燒時也會),屬於病態。 宋文舉主任及潘俊伸醫師皆表示,熱痙攣並不需要靠吃藥來預防。況且皆發生於剛發燒的初期,是無法預期的,故也無須長期服用預防性的藥物。 但是對某些原來大腦就有問題的幼兒來說,其抽搐的頻率會很高,有時體溫只要一不穩定就會抽搐,此時醫生會開予一些抗抽搐的藥物來預防發作。 注意!沒有發燒的抽搐 宋文舉主任指出,沒有發燒的抽搐比較複雜,原因包括:癲癇、腦部發炎、腦瘤或腦出血、食(藥)物中毒、感染病等,這些都需要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如驗血、腦電波、腦部斷層檢查、核磁共振等),才能正確得知成因。 注意!別讓孩子單獨活動 潘俊伸醫師特別提醒爸媽們,對於曾發生過「熱痙攣」的孩子,千萬別讓他單獨活動,尤其是騎車、游泳等,以免「熱痙攣」又突然發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此外,若孩子有感冒發燒應盡快退燒、儘早就醫,以免引發抽搐。 醫師的建議 ◎ 幼兒「熱痙攣」是一種正常現象,不必過於擔心,發生當時不要驚慌。 ◎ 寶寶嘔吐時要清除口腔內的堵塞物,保持呼吸通暢。 ◎ 父母要熟練基本急救技術(如口對口人工呼吸),寧可多做而勿忘了做。 ◎ 急救是分秒必爭的,就近求醫爭取時效。 ◎ 尋求寶寶熱痙攣潛在的病因,是求醫的目的之一,也是很重要的。 ◎ 一旦確認是「熱痙攣」之後,下次當寶寶感冒生病時,即使只有輕微發燒也要退燒,並記得事先詢問醫師。 ◎ 注意居家安全,撤走家中可能會傷害寶寶的尖銳物品,以免再次發作時碰撞受傷。 ◎ 切記!避免讓寶寶進行危險的活動,大人要隨時在身旁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