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貝的媽

腸病毒來襲、做好新生兒防護

2007年06月07日
夏秋之際是腸病毒流行的高?期,孕媽咪和新生兒都要特別小心!居家照護做好「濕、搓、沖、捧、擦」的洗手五字訣,是簡單又有效的防「毒」之道。

腸病毒疫情正開始拉警報,五月份雲林縣虎尾鎮就傳出不幸的重症個案,一名小女嬰在出生六天後因為腸病毒夭折。這名小女嬰出生第三天後,發生吐奶、脹氣、以及發燒等症狀,並且在短短幾天內,導致新生兒敗血症而死亡,經過病毒檢驗,證實罹患腸病毒的伊科病毒第六型。才剛出生的小生命就因為腸病毒告別世界,對家屬與懷胎十月的媽媽都帶來沉重的打擊。

夏季、初秋是流行期

每年夏季、初秋是腸病毒的流行期,依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歷年統計資料顯示,以五到六月及九到十月間為兩個主要的流行高峰,這樣的消息也讓準媽媽及家有新生兒的家庭大為緊張。疾管局的統計資料也發現,民國87到95年間,腸病毒重症病患共有1,560人,其中245人死亡,21個是新生兒,不管是重症或是死亡病例,都以5歲以下幼兒居多。

FOR BABY腸病毒71型殺傷力最大

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新生兒如果感染腸病毒,死亡率可高達50%!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也說,腸病毒的病毒毒性較強,而且新生兒需經過自己的免疫系統刺激才能產生抗體,因此新生兒感染腸病毒非常危險,一旦病毒由血液進入腦部,很可能產生腦膜炎、腦炎等重症,引起智力降低、四肢及運動神經受損等後遺症,尤其以腸病毒71型及B群克沙奇病毒對寶寶殺傷力最大,發病又急又快,讓家長措手不及。

症狀類似感冒不可輕忽

李秉穎醫師表示,一般而言,新生兒可能從母親或是周遭人感染腸病毒,不過因為成人感染腸病毒,症狀都較為輕微,可能只感到些許不適,不會特別注意,但是卻可能讓寶寶遭受嚴重的威脅。

抱前先洗手

同時,對於剛出生的小寶寶,可減少周遭親友不必要的探視,摟抱前要先洗手,李秉穎提醒,特別是不要亂親小嬰兒,最好是「遠遠的看就好了」,也可以保護寶寶的健康。

做好消毒工作

另外,陳永綺醫師也說,當寶寶出生後,家中若有另一個幼兒感染腸病毒,或是有人有感冒症狀,不要急著把新生兒帶回家。而且若是有小孩染腸病毒,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因為腸病毒不耐熱,患者使用過的器具可以用沸水煮過,以稀釋過的漂白水消毒地板以及玩具等,特別是洗手要徹底。

「濕、搓、沖、捧、擦」的洗手五字訣看似老生常談,但卻是很好又簡單的預防病毒之道。陳永綺醫師也認為,其實近年來家長對腸病毒的防範已經越來越好,也不要因為少數的個案太過擔憂,只要能做好保健,就能將發生遺憾的機率降到最低。

FOR MOTHER 垂直感染給胎兒

由於孕婦若在生產前感染腸病毒,可能經由垂直感染給胎兒,不過目前對於腸病毒是經由產道、或是胎盤引起胎兒感染,並沒有定論。過去也曾經在羊水中檢測出腸病毒,因此產前發燒、疑似腸病毒感染的產婦雖可採取剖腹產,但是李秉穎醫師說,學術上並沒有證實保護效果,也不能百分之百的預防。

病毒可存活2∼6個月

陳永綺醫師也說,孕婦若曾感染腸病毒,即使痊癒,因為病毒可在腸道內存活二到六個月,沒症狀後糞便中還是可能帶著腸病毒,確實防不勝防。因此她建議,特別是在產前兩週內,若有發燒或是感冒症狀,應該主動告知醫師,在寶寶出生48小時內密切觀察是否有異狀。如果新生兒出現發燒、或是嗜睡、食欲不好、活動力降低、吸吮奶水的力氣變弱等症狀,都應該立刻進行檢查。

勤洗手且戴口罩預防

李秉穎醫師表示,孕婦平日可從自身保健著手,若是家人及先生有感冒症狀,孕婦最好要多加留意,減少親密接觸,並且要勤洗手,必要時戴上口罩。同時新生兒出生後,如果有症狀,應該提醒醫護人員注意,產前孕婦或家屬是否有感冒情況。

腸病毒重症4前兆

大多數人在感染腸病毒後,約7∼10天就會痊癒,但是有極少數的人感染腸病毒後,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因此疾病管制局也提出4項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家長觀察到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建議立刻送往區域級以上醫院治療。

1.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除了一直想睡外,病童顯得意識模
糊、眼神呆滯或疲倦無力,原來活潑的小孩會變得安靜不想動。

2.肌抽躍:病童在睡眠中時出現被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隨病情變嚴
重時,在清醒時也會出現。另外,病童可能因肌抽躍症狀而變得無法入眠。

3.持續嘔吐:嘔吐可能是腦壓上升,如果次數越多越要當心,尤其還伴嗜睡、
活力下降,或是只有嘔吐而沒有腹瀉等腸胃炎症狀時,更要留意。

4.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小孩在安靜且體溫正常時,心跳卻達到每分鐘120次以
上。
媽媽寶寶雜誌 記者:文�丁如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