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琳兒

靜思語(2)

2009年08月10日
靜思語(2)
36. 人心的散亂有兩種: 一是昏沉、一是浮動。昏沉是湖里湖塗空過時日; 無所事事渙散體力, 懈怠、懶惰、昏睡、不肯精進。
37. 浮動是心念不定、見異思遷、搖擺不止、浮沉、動盪、放逸、無法安靜。
38. 要用心, 不要操心、煩心。
39. 身體的病倒好治療, 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 於行、住、坐、臥中都不得安寧, 渾身不得自在, 甚而吃不下, 睡不著。
40. 眾生心病, 擁有的人煩惱「失」; 沒有的人憂慮「得」得患失, 即成憂愁。
41. 若是身一無所有, 則心一無掛礙 沒有得失的牽絆, 沒有物質的積累, 心靈自然沒有掛礙。這是聖者所有的境界,
也是學佛者所求的境界。
42. 所謂凡夫心, 是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別心。
43. 凡夫就是追求神奇鬼怪, 所以心才會亂 因心亂故才要去找八萬四千法門, 找得團團轉; 實在說修心很簡單, 只要『斷貪』
那一個人心亂不是為了貪。
44. 眾生心即是凡夫心, 也是污染、有色彩的心, 色彩抹淨即現佛性。
45. 心、佛、眾生其實沒有差別, 佛也沒有比我們多一隻手多一隻腳 所差別的只是佛心清澈無礙, 真如自在; 而凡夫心則有
塵埃染著世俗的塵埃一層一層的覆蓋, 讓你看不清真實的面貌。 佛心又向保險箱一樣, 保管住最重要的東西不讓它遺失;
46. 而凡夫心有如垃圾場, 有害無益的東西放在心中積存一大堆, 無法清理, 使自己痛苦不已。
47. 有人點燈求光明, 其時真正的光明, 在我們心理。 佛前的燈不必刻意的去點, 要緊的是點燃我們的心燈。
48.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淨的蓮花, 都有無量的智慧 把良知、良能啟發出來, 則福慧果報無量!
49. 佛陀在人間, 無非是要教導眾生自覺有與他同等的這份智慧, 也要教導眾生與佛有同樣的自性, 都能進修慈悲與智慧。
50. 學佛必須要遵守佛陀教育我們的三個原則: 戒、定、慧。 戒是生活行動的宗旨, 用來教戒我們的心不做壞事;
行為不發生差錯, 心就有定力, 精神就會統一; 如此就能產生智慧。
51. 心有定力, 智慧自然產生。 人生常為外境所影響, 即是定力不夠, 學佛即是要定。「定」用現代語講, 就是莊敬自強。.
有智慧的人, 所帶走的是覺誤了之後的有情。
52. 聰明的人不一定具有智慧, 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 聰明只是一種計量利弊得失的能力, 貪婪詭詐也是聰明的象徵。
53. 聰明的人得失心重, 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
54. 同樣一個「得」字, 有「捨得」, 也有「得失」兩種完全不同的界心境。 有智慧的人就能夠捨, 能「捨」也就能「得」,
能得無限的快樂; 不能「捨」就會有「失」, 失去了心境的安寧。
55. 不經一事, 不長一智, 智慧是從人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 若逃避現實, 離開人與事, 便無從產生智慧。
56.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 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57. 智慧與煩惱好像手心與手背。其實兩者都在同一隻手上, 但手背無法拿東西, 若反過掌來用手心, 則雙手萬能。
58. 善是利益, 惡是損害。 一念之非即種惡因, 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59. 心田要多播善的種子, 多一粒善的種子, 就可減少一支雜草。 土地不耕種, 則必雜草叢生;
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時時行, 不斷去行, 那怕是舉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60. 做好事並不是為求名, 也不是為求功德; 抱著「盡本分」的心去做好事, 才是真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
61. 善字的意思是適度、剛剛好 不偏不倚、不極端、愛的不會太過, 也不會產生怨恨心; 在人與人之間沒有不平等的分別心;
62. 對自己所愛的人, 能以智慧斷除佔有的感情 對自己不愛的或不投緣的人, 能盡量善解, 以好的心念去對待人。
63. 什麼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呢? 就是愛. 把犧牲當作享受, 能夠付出愛心的人, 永遠都很快樂, 而且活的有意義.
64. 不管是愛人或是被愛都是幸福的. 有力量去愛人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