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ndy

幸福來自心靈富足——

2011年12月30日
一大早收到這封電子報,Sandy就迫不及待的想分享在自己的日記內,昨晚與慈濟師姐_淑華通過電話,Sandy很認同慈濟的救人善念,所以淑華在電話中想召募Sandy進入慈濟,並跟Sandy收功德款,這收入將會捐給慈濟救助更多需要協助的人,但每日/每月都有做收支記帳的Sandy每一筆支出都是有計劃的,剛開始淑華要跟Sandy收功德款時,Sandy有遲疑一下,因為Sandy每月都有固定支出扣款給社福機構,所以若需再多支付恐會超過計劃支出的費用,但淑華說,可以小額壹佰元每月捐,所以Sandy就答應了淑華的收取功德款計畫,Sandy希望可以用這小筆款項做小小的付出~祝福每個人被慈濟救助的人都可以幸福度日~

無盡藏/「做」出幸福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至二十日
幸福是做出來的——
生活富足,要感恩知足、
自我祝福、懂得造福;
有福的人付出一點點愛,
成就苦難眾生走向快樂人生
提升自我心靈的幸福指數。

時間過得真快,新曆年又到了。
十一月中旬起,我展開全臺歲末祝福行腳;看到慈濟道場裏,人人以愛相融,老幼同堂而歡喜,處處洋溢著溫馨祥和景象。

慈濟人將法傳入社區,處處是道場;看到慈航啟動,大小法船揚帆在法海裏,人人同受法水滋潤、增長智慧。人間菩薩淨土,多麼清淨、多麼美好!

● 不只在臺灣,全球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無論在天寒地凍的北半球,或是入夏炎熱的南半球,志工就地啟動冬令發放、歲末祝福,跨越種族、宗教,獻上愛與關懷。
今年十二月中旬,慈濟朝鮮發放團再度啟程,趕在年關之前,為當地貧困缺糧的民眾提供過冬米糧。
朝鮮是世界少數仍堅守社會主義的國家之一,政治封閉,民風保守,慈濟人要進去援助,歷經重重考驗。但看到老弱婦孺在攝氏零度下的寒凍氣候中,領到米糧的歡喜笑容,即使賑災之路坎坎坷坷,一念不忍之心,讓他們愛心不受障礙,步步踏實付出。
慈濟人以大慈悲心,啟動拯救蒼生的慈航,人人如「菩薩遊戲人間」——專心救濟,但心境輕安自在,沒有煩惱罣礙。
行於菩薩道上,要把握時間、把握因緣,隨分隨力,真實付出。
唯有深入人群,體會苦相;放下身段,付出大愛,心靈境界才能自由自在,不受身外事物影響;這就是《無量義經》所言:「出入水火身自由」的真實境界。

布施要有平等觀——
大慈鋪路,大悲搭橋;
愛不是口號,而是行動。
《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明執相而求,容易顛倒迷惑,離道愈來愈遠,無法與清淨平等的佛心相應。

佛典中有則故事——
一位居士平日敬仰三寶,時常到寺院禮拜文殊菩薩,每每見到菩薩金身掛滿瓔珞七寶、手持斬斷煩惱的智慧劍,心生歡喜,祈求文殊菩薩現身加持,為他開啟智慧。
居士日日祈求都無法如願,決定虔誠供養僧眾,期待文殊菩薩能前來應供。
經過一段時間備辦,供僧法會相當隆重,居士在最顯眼的地方擺設一張高廣座椅,等待文殊菩薩到來。
期間,陸陸續續來了許多出家人,其中有一位衣衫襤褸、其貌不揚的跛腳老人,拄著柺杖大搖大擺走來,一逕往那張豪華的高座坐上去。
居士見狀,趕緊請下那位出家人,但才一轉眼,那位僧人又登上高座了。
就這樣來來回回請了七次,居士心生不悅:「我今天以歡喜心虔誠供僧,要迎請我心目中最敬仰的人,你怎麼一再上來這個座位?」僧人聽了便退到最角落,默然接受這一餐。
法會結束,雖然有許多出家人前來接受供養,但居士心願落空,心情低落。當晚,他夢見文殊菩薩身披瓔珞,法相莊嚴來到他的面前:「你不是很期待見我?為何我上座七次,你都把我拉下來?」
居士聞言頓時驚醒,內心懊悔:「都是我的執著和分別心,才會當面錯過大善知識……」
佛陀說「慈悲等觀」——慈,是拔苦;悲,是予樂。布施要有平等觀,不能在外相上起分別心和執著,這也是慈濟人常說的:「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
四十五年來,慈濟人秉持教法,無怨無悔、投入苦難境地付出。
初起步時,一切克難,救濟力量微薄、援助範圍有限;但隨著菩薩隊伍浩蕩長,照顧的層面愈來愈廣、援助考量愈來愈周到;志業不斷開展,從慈善而醫療、醫療而教育,再從教育普遍到人文。
慈濟人以「大慈心鋪路」,將愛的心路愈鋪愈廣;有時路行不通,就發揮「大悲心搭拱橋」,以堅忍耐力搭起一座橋,讓苦難眾生能夠通過,到達安樂彼岸。
不只是鋪路、造橋,還以「大慈悲為室」,為眾生興建安身之處;還用「柔和忍辱衣」來溫暖他們的身心,不怕髒、不怕病,放下身段去擁抱苦難眾生。
人生雖苦,有愛,就有光明;有愛,就有溫暖。
慈濟人的愛心不是口說,而是身體力行做出來的,人人「一手動時,千手動;一眼觀時,千眼觀」。只要一個人看到苦難眾生、開始呼籲,不論路有多遙遠,都能堅持走到;不論距離多麼艱鉅,手都可以伸得出來。
互愛互助、天下一家親,這才是人類之美!

幸福來自心靈富足——
欲念無窮,心靈釀災;
知福造福,成就幸福。
英國萊斯特大學在二○○六年公布「世界幸福地圖」,臺灣在一百七十八個國家中,排名第六十三。臺灣經濟發達,生活品質很高,為什麼一般民眾的﹁幸福感﹂卻不高?
真正的幸福,是心靈上的富足。宏觀天下,許多人在困頓環境中,日日為生存而掙扎,無福可享;卻也有人生活富足,但欲念高漲、比較心盛,有福可享卻不知福。
佛陀時代,僧團中有一位修行人,是佛陀的堂弟,也是王族之一。
這位修行人出家後,天天高喊:「我好幸福,我好快樂!」僧團中有人認為,他雖然現出家相,心卻停滯在過去皇宮的享樂生活,因此報告佛陀。
佛陀召他來詢問:「出家後,是否還會想起過去生活的快樂?」
修行人回答:「我的心無貪戀、無罣礙,這種靜寂清澄、心靈遼闊的快樂,哪是過去皇宮生活可以相比……」
人心欲念如無底洞,點點滴滴會累積成心靈的災難,造成心靈海嘯。
無形的心念,影響有形的乾坤,唯有降低欲念,才能造福人群、遠離災難。
幸福是自己做出來的。要提升心靈的幸福指數,要感恩、知足,自我祝福、懂得造福;富有餘,還可以助人。
有福的人吃「八分飽」,省下「兩分」幫助別人,就能讓無數家庭可以溫飽;有心的人付出一點點愛,就能成就無數苦難眾生,走向快樂幸福的人生。

聞法、知法、行法——
滌心垢、去習氣;
持戒律、做好事。
歲末祝福期間,聽聞許多知懺悔過的真誠見證。
雲林慈濟志工張淑幼,和先生共同經營海產生意,為滿足饕客口欲,許多鮮魚、龍蝦、貝類的生命斷送在她手中。而後先生因病往生,她有緣走入慈濟,今年入經藏期間,她因牙病拔了上顎九顆牙齒,那椎心刺骨之痛,讓她恍然驚覺,宰殺貝類、龍蝦、硬生生撬開牠們的殼,原來是這般可怕又痛苦……
兩千多年前佛陀說法是「深遠音」,每一句話都有很深的道理。兩千年後的現在,我們天天「如是我聞」,要以佛陀的智慧光明,照耀內心黑暗,覺察自我心靈垢穢,一一清除。
《無量義經》:「遊戲澡浴法清池」,意指法譬如水,不只能讓人身心清淨,還能破除過往迷惘、顛倒人生,使人持戒律、做好事。
聞法知法,就要把握當下,滌心垢、去習氣,好好運用佛法智慧,自度度人,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搭起心地拱橋——
好話要輕輕說,
不要理直氣壯。
印尼有一對穆斯林夫婦——漢達亞與茍瑪莉雅,他們夫妻都是聽障者,先生脾氣暴躁,見人私下談話,就以為在說他的是非,經常起疑心而發脾氣。
有一天,茍瑪莉雅無意間收看到大愛電視,雖然耳朵聽不見,但她用心閱讀字幕,感覺心情平靜,便鼓勵先生收看「人間菩提」,將道理吸收入心,兩人因此慢慢改變習氣。
去年底,印尼爪哇島默拉皮火山爆發,死傷慘重,他們體會到人間無常、感受受災民眾的無助,主動前往慈濟印尼分會捐款,報名加入志工行列。
年初,透過大愛臺看到臺灣慈濟人入經藏,並見到我聲聲呼籲:「天地告急,要大懺悔、大齋戒。」他們從此茹素,並發願要開設餐廳,推廣素食。
人人都有愛心,只是習氣深重,開口動舌都在造業。同樣一句話,柔柔的說就是好話,倘若聲音大一點、硬一點,好話也會變成壞話。
語言,能使人心離,也能使人心合;好話要輕輕說,不要理直氣壯。
法,也要藉由語言來傳達。
「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心想好意」,不僅守戒自淨其業,也能帶動他人做好事。 臺中大里慈濟志工黃翠玉,在市場擺攤賣素食麵十三年,她總是像家人般,一邊煮麵一邊說慈濟、指引人走好路;久而久之,顧客變會員、會員變志工,已帶出至少二十九人。
三年前,一位身障人士前來吃麵,得知他因意外受傷癱瘓,心情沮喪,翠玉鼓勵他做環保;從此,這位身障人士賣完彩券就坐著輪椅做環保,靠一根夾子夾起回收物,雖然辛苦卻很歡喜,也重新找回人生價值,目前是翠玉師姊的「小雞」,已有八戶會員。
「路邊董事長」力量大,一碗麵傳遞一分法,讓人吃飽又增長慧命。
人人心中本具微妙法,為善的心念都是平等的。期待人人志為菩薩,心靈逍遙自在,處處是道場,時時為善、與人結好緣。
好話,是人人心地的拱橋,能讓你心貼我心,我心貼你心;人人心與心會合,彼此溝通順暢,就能扭轉人心,成就更多的好人好事。

● 每年歲末,我心中都有兩個感恩:感恩過去一年平平安安,更感恩慈濟大家庭「添丁」,人間菩薩不斷招生,愛的種子遍撒全球。
每年此刻,我也都用最虔誠的心,為天下而祈禱——祈求人心淨化、家家幸福;社會祥和、人人平安;天下風調雨順、無災無難。
這是我年年相同的願。期待人人用感恩心辭舊歲、用虔誠心迎新年,為普天下平安而祝福。祈願新的一年,家家平安、日日吉祥,人人福慧雙具,在菩薩道中步步精進,行正法在人間!

特別報導/朝鮮嚴冬 大同江畔的嗚咽
撰文•李委煌 攝影•蕭耀華
為紀念開國者金日成而建設的「主體思想塔」矗立於平壤的大同江畔,睥睨著市中心櫛比鱗次的高樓;
晨霧朦朧,一如外界對於朝鮮的印象。
十二年間慈濟十度派員進入朝鮮賑濟糧荒,
此次卻因為國家領導人金正日猝逝而提前結束發放行動離境,短短四天,卻彷彿看見這神祕國度掀開的一角……
就快中午了,我們正在距離平壤約一百餘公里遠的黃海北道谷山郡發放大米;朝鮮中文翻譯人員崔明進、鄭香順卻突然催著我們早點離開,因為十二點廣場上有個重要的廣播活動。
不久,擴音器大聲響起了,音效很差,但人人站得直挺挺地專注聆聽。我們推測或許是場思想教育,但所有村民包括一路上協助我們翻譯的工作人員都板起臉孔,一反先前的和善可親;我知道一定有大事發生了。
「他們的金正日將軍往生了……」熟諳朝鮮語的慈濟志工崔美仙輕聲說著,把我們嚇了一大跳,消息實在太突然了!而身旁的朝鮮人,無論是大男人、小女子全掩面哭了起來;還有兩位婦人,哀號一聲昏厥過去,很快地來了兩臺手推車將她們帶走。
而與我們相處多日、相互照顧的翻譯人員,此刻因為領導人的驟逝而哀痛,我們只能靜靜遞上面紙,適時地拍拍他們的肩。
原來兩天前,當我們入境平壤時,朝鮮人心目中的金將軍已經辭世,只是人民全然不知此惡耗。這個大消息在十二月十九日於全國農村廣場同步宣布,即日起到十二月二十九日是全民哀悼日,二十八日告別式,二十九日全國追悼大會。 在場領導告訴我們,國喪期間境內將停止一切活動。慈濟預定二十七場的發放活動,儘管才進行了兩天九場,也不得不中止,全部團員必須立即離境。
廣播結束後,我們與翻譯人員顧不得用午餐,直驅下榻的平壤羊角島飯店,兩小時車程靜默無語。
朝鮮動向向來極受國際注目,金正日因急性心肌梗塞離世,不僅是朝鮮半島大事,更是國際媒體關注焦點。我們回到飯店,緊急打包行李的同時緊盯著電視,BBC、NHK、鳳凰衛視、朝鮮中央電視台即時報導此事,我們也乍然意識到,四十位慈濟發放團團員,正身處新聞現場。
時勢所趨,不得不走。翌日清晨天尚未明,即趕往平壤機場,飛往北京轉機返回臺灣。
自一九九九年慈濟首度糧援朝鮮以來,這是我第五次隨志工進入這個神祕國度,儘管行程臨時變化、提前回到了家,但我的心一直懸繫著朝鮮農村民眾與協助翻譯的朋友,不知他們後來有領到大米嗎?他們可仍為失去領導而哭泣?
記憶,就從入境那一天開始說起……
有貧無苦 
十二月十七日下午,我們抵達平壤機場,入境前照例繳出手機,準備「閉關」多日。 這個禁帶手機入境的限制,其實眾說紛紜;其中一說是二○○四年四月,平安北道的龍川郡火車站發生傷亡慘重的大爆炸,可能就是由手機引爆;隨後不久,當局便下達了禁令。
我們入住的羊角島飯店,雖屬國際級,但無法上網,一般民眾也很少使用行動通訊。儘管如此,近年平壤手機普及率上升,服務於朝鮮國際旅行社的平壤人尹正赫說,目前平壤市手機用戶至少逾五十萬人,便宜點的手機相當於新臺幣四千多元,話費也是大部分平壤市民可負擔的範圍,但無法撥往國外,只能在國內使用。
沒法對外聯絡,別人也找不到你,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人際網絡突然消失;對國際旅客而言,有人形容宛如「軟禁」,但對前來援助的我們,心態上反倒是了無罣礙,就一心一意關懷村民、完成任務,不做他想。
十一月中旬完成首波發放後,十二月中旬我們依約再度來到,提供平安南道大同郡、平原郡及黃海北道谷山郡、麟山郡共十四萬戶、逾四十四萬脆弱人口再一個月的過冬大米。
氣溫攝氏零下十度,農地與路邊可見殘雪;儘管手腳凍得不聽使喚,嘴唇開合講話也顯僵硬,但許多村民看到我們再次遠從臺灣而來,像老友般熱情上前擁抱,我們頓時也暖和了起來。
村民在酷寒中站立等候領取物資,卻都沒戴上手套;我們為表尊重,也脫下防寒手套,並拿出一瓶瓶凡士林,見到老人、小孩粗糙龜裂的雙手或臉頰就趨前塗抹,即使語言不通,也希望用愛來滋潤村民的劬勞與風霜。志工呂秋霞與葉大復說,他們的手反而被老奶奶拉了過去,結結實實地搓熱著給予溫暖。
當凡士林塗抹在老婦人粗糙皸裂的臉龐,她們總靦腆地側著臉,神情羞赧;當我們不過給了顆糖,媽媽就叮嚀孩子要九十度鞠躬道謝;村民排隊領取物資,總是整齊而安靜、規矩而無爭。
如此種種,讓我思索,這真的是嚴重缺糧的人們典型的形象嗎?從他們的衣著、身材,可看出吃不飽吃不好,但面容神態卻不顯悲苦;因此,我很不願以「苦」字來描述糧食緊張的朝鮮人,畢竟苦的感受實在太主觀了。

自尊自傲
發放現場看得出來,村民很少見到像我們這樣的外國人,最初總是表情嚴肅;雖然音樂響起時,都能大方翩翩起舞,卻難掩機械似的舉措。他們也極少談及個人心情感受,講的不外乎是國家與偉大領導。
村民幾乎全穿著深色衣褲,彷彿全國人都是類似的制服。尹正赫告訴我,那不是硬性規定,只是朝鮮施行共產體制,凡事習慣平均配給,不時興個人主義,也不鼓勵自我與標新立異;鮮豔色的衣褲,容易受人注意,大家不習慣與眾不同。 一九九九年發放時,有位翻譯人員跟我說,他們習慣國家配給,對於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嚴重貧富不均現象,相當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很不道德的一件事,在國家立場更是不允許的。
我在想,若他有機會知道二○一一年影響全球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或貧富鴻溝愈來愈大的資本經濟世界,彷彿早已預言此結果的他恐會得意地對我說:「看吧,早就跟你說過了。」
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十二月初公布的全球貧富差距最新統計,全球最富有百分之十人口的平均收入,與最貧窮百分之十人口平均收入,差距高達九倍,創下三十年來新高;這樣的差距令人感慨。
當然,平均分配並不代表沒有競爭,即便在朝鮮的合作農場耕作,每天也有個人表現考核,歲末農作收成後也會依考核高低來分配糧食;共產生活也不鼓勵懶惰。 其實令朝鮮人得意的東西挺多,例如讓世界各國頭疼的街友等社會問題,在朝鮮很少見到;臺北一般上班族可能一輩子買不起一棟房子,但朝鮮人的住宅由國家配給——儘管分配入住高層樓房的人們,常面臨停電只得徒步上下樓的窘境。
在平壤地鐵、街道上四處可見的馬賽克壁畫,也是讓朝鮮人引以為傲的藝術創作。只是外界人看朝鮮,同樣像是被打了一層馬賽克般,朦朧而模糊,永遠看不清真面貌。
因為國家體制之故,即便人人都能溫飽,卻少有餘力與機會去付出,難有造福的空間。家住平壤的翻譯人員金正哲即說,他挺羨慕慈濟志工可以這樣助人。
事實上,在朝鮮連民間慈善組織都不存在,遑論理解「志願者」、「志工」的名詞含義;聽他們說,國家發生澇旱等災難時,村民偶爾會動員捐出衣褲、糧食等實體物資,除此之外別無慈善或捐款的經驗。
不過,每到農忙季節,各工作單位包括學生都會義務前往農村支援;那段時間他們會住在農家,協助育苗、插秧、除草與收割,全民共同為農穫增產來努力。 金正哲輕聲跟我說,這十幾年來朝鮮糧食挺緊張,主要就是國際經濟制裁,這直接影響了國內工業、農業的發展。我想起在北京辦理簽證時,朝鮮駐北京使館祕書朴成浩對我們說,二○一二年朝鮮發展重點將會是農業,因為糧食問題需要先解決,而化肥能具體改善現況,稻米產量會因此提高十倍。

● 離境前,我從海關取回手機;在與外界「失聯」的這幾天,全球已不知發布了多少新聞。對身處網路世界、資訊爆炸的現代人而言,幾個小時後的訊息就屬舊聞了;但在資訊封閉,無法即時認識、接觸外界的朝鮮,訊息像是「無新無舊」,更不必罣礙錯漏什麼了不得的即時新聞;因為生活的一切都由國家供給,即便是新聞訊息與思想教育也不例外。
我們搭乘高麗航空,準備離開朝鮮,許多外國人與留學生也搭上這航班,不准繼續留在境內;機上報紙頭版全以大篇幅報導著朝鮮領導人逝世的消息,我一份份地翻閱,感覺和朝鮮朋友距離那麼近。
評價朝鮮,不該只用GDP(國內生產毛額)數字來看待。就像前陣子日本宣布,未來將學習「快樂指數」全球第一的不丹,將人民生活感受一併列入考慮,那才是更適妥的幸福感衡量標準。
對世界上大部分人來說,金錢是全部,因為衣食、醫療、教育等全都要錢;但對生活所需均由政府計畫性配給的朝鮮人言,每月差異不大的薪資,意義跟我們大不相同。
平壤是否正在逐步與國際接軌?二○一二年能否「打開強盛大國之門」?朝鮮的一舉一動,隨著金正日的過世與其三子金正恩的接棒,更加受到世人關注。
與其說關心國際局勢,不如說我關心的是那些我曾在她風霜臉龐塗抹上凡士林的老人家,以及那些共處多日、一起在酷寒冬日裏完成發放工作如家人般的平壤翻譯朋友……

社論/省思「幸福」
二○一一年即將成為歷史,回顧這一年,給人天災不斷、人禍四起的感慨。如東日本大地震、泰國大洪患,都造成慘重的死傷和損失;而「茉莉花革命」、「占領華爾街」的怒潮,以及歐洲諸國債務危機,影響層面更是擴及全球。
在惶惶不安的生存環境中,「幸福」的滋味好像愈來愈少。然而,在上月訪問日本的不丹國王和王后,卻帶給我們另一種省思,他們除了慰問受地震海嘯重創的民眾外,也宣揚不丹著名的「國民幸福指數」。
這個位於喜馬拉雅山區的小國,人口僅約百萬,和人口上億的日本相比,平均國民所得僅及日本的二十分之一。但日本平均一年有三萬人自殺,而不丹卻有百分之九十七的人,表示自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今年不丹人民更為日本災難踴躍捐助百萬美元,展現佛國子民的慈悲心懷。
「快樂窮國」與「憂鬱富國」的對比,說明了物質豐缺並非幸福與否的關鍵。不丹人的幸福感,固然有賴政府政策的推行,如教育完善、醫療有保障,但更重要的是生活的信念。如證嚴上人所指:「幸福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所謂的「做」,並非向外追逐財富,享受聲色之娛,而是少欲知足,樂於幫助別人,締造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的和諧。
展讀慈濟大藏經,信手拈來都有獲得幸福感的例證。如南非雷地史密斯的臺商志工,以取之於當地的所得,回饋當地所需,十五年來,援建窮鄉校舍,助學供餐,讓許許多多貧困學子的前途轉而充滿希望,在異鄉的生活也充實快樂。
又如南非境內小國賴索托的農民,接受慈濟人援助的玉米種子,獲得久違的豐收,也拿出部分收成送給受災的鄉親,分享幸福的滋味。這也證明,布施行善並非有錢人的專利。如果貧國中的窮人都能做得到,「富有餘」的人們又怎能獨善其身?
地球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承載量,不可能讓全球七十億人過富裕的生活。九○年代至今多次金融危機,也讓世人深深體會到,以往強調市場競爭的政經體制,扭曲人性,使人愈來愈不快樂,將世界帶向衝突,甚至是毀滅之途。
英國史學大師湯恩比曾說:「解決二十一世紀人類所面臨的問題,有賴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教。」仁愛與慈悲的情懷,顯然也重新定義、造就當今的「幸福」。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