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ndy

用充電基金 提升競爭力

2012年03月20日
今日看到這篇Smart電子雜誌寫的很有同感,因為人若不持續學習是很容易在職場被淘汰,尤其是最進聽了嚴長壽先生的演講(台灣人才吃存糧!嚴長壽提警訊
-東森新聞 –這是真的,未來幾年會有二種情況,一是找不到工作,二是企業家找不到適合的人才,這真的很恐怖,若再不好好充實自己一定會被社會淘汰掉,將來也會面臨失業,因為私人企業不會養一大堆宂員,一定會裁撤掉不適用的人,另銀行業也不再是鐵飯碗,現在很多銀行業的人都要外出找客戶,所以現在Sandy也是很緊張,身為私人企業的電子業工程師,也不曉得電子業會不會開始走下坡,現在最夯的行業是服務食品業,因為現在股王是王品集團!一張股票要價五十幾萬,恐怖,讓Sandy也好想進王品工作,真羨慕@@
不過Sandy最近理財有成,很多基金都成正向的,經過做功課及多閱讀財經雜誌目前持有的都是健康的基金~希望可以在新闢的第二專長有所斬獲,朝理財目標前進!加油呗!

2012年3月20日 上午8:42相關內容放大照片台灣人才吃存糧!嚴長壽提警訊
台灣未來發展隱憂在哪裡?亞都麗緻飯店董事長嚴長壽,到監察院演講,就提出警告,認為台灣目前在人才和經濟上,都在吃昨日存糧,無法創造未來經濟,恐怕將使台灣年輕一代喪失競爭力。
台灣的下一代怎麼走?2009年一場演講中,亞都麗緻董事長嚴長壽語重心長。亞都麗緻董事長嚴長壽:「台灣下一代,看到現在外面這樣的競爭,不能否認的,大家沒有信心,可是我自己看到的是台灣有自己的價值。」
然而沉重的呼籲,沒有得到重視,近年把大半時間花在台東關懷弱勢的嚴長壽,抽空到監察院演講,再度對台灣未來提出警訊,嚴長壽分析,過去台灣從農業、製造業以及科技業賺進3桶金,未來要找第4桶金,機會不太多,因為政府目前沒能編列足夠預算,培養國際關係人才,面臨嚴苛的環境及危機。
亞都麗緻董事長嚴長壽:「我們現在都抱著要賺大陸人的錢心態,我覺得這樣就錯了,因為當你只想要賺錢的時候,當然他們來了,會改變經濟,可是我們沒有認真去開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飯店去接待他們。」對產業政策總是提出批評看法,嚴長壽觀察,現行採購法採假性公平,評審、公務員、包商都不國際化,因此做不出國際競爭力的規劃和開發,無法創造未來經濟,也讓台灣年輕一代失去競爭力與優勢,句句語重心長,畢竟人才如果看不到遠景,政府畫出的黃金十年美麗大餅,又如何有實現可能?

你應該做的事1 重視工作長期發展性
操作方法:從主管的年資與薪資水平,即可推測自己未來的薪資潛力
上班族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就是薪資,表面上薪資水平並非操之在我,其實透過一些小技巧,你還是可以觀察這家公司或這個產業到底值不值得你長期發展。
有些單位或公司起薪低,但未來成長空間很大,譬如正在成長中的中小企業,這種公司非常適合願意打拼的年輕人。有些單位或公司則是起薪高人一等,讓你踏出校門剛進公司時,在同儕間非常風光,結果10年過去了,你的薪水還在原地踏步,但當年那些薪水遠遠不如你的同儕,如今卻可能早已翻了好幾番。

進入夕陽產業:
起薪無限好,前景近黃昏
挑對公司或產業,運氣只占一小個層面,更多來自冷靜的判斷,例如你進了一家夕陽產業,起薪3萬元,遠高於市場上大約是2萬2,000元的水平,不過你也很快發現這公司中階主管工作15年,薪水大約只有你的1倍(雖然個人薪資是祕密,但每個工作層級的大約薪資水平還是不難問到),這約當於每年加薪4.7%,如果此狀況只是個別公司,那麼你還可以磨練2年後跳槽,但若整個產業普遍是此狀況,那麼趁早離開這個產業,寧可選起薪較低,但未來更有發展的產業。要記住一個大原則,不要嫉妒公司內其他人的薪水比你高,更不要抱怨公司充斥著肥貓,因為同事或主管的薪水愈高愈好,代表若你工作夠努力、績效夠好,再加上一點運氣,你也有這個機會拿到肥貓級的薪水,應該沒有人會嫌棄拿肥貓薪水不好吧!
藝人佩甄向父親借錢,花了450萬元到美國主修大眾傳播,原本想當電視主播,返台後才發現,想當主播可不容易,薪水也不若想像中高,於是在電視圈擔任企畫工作,一段時間後,她發現不管是幕後工作人員或電視主播,薪水跟發展性都有限,根本無法還爸爸錢,她盤算,不划算的事,一定無法長遠,因此毅然決定從幕後轉到幕前,雖然演藝圈這條路十分辛苦,但若能熬出頭,論賺錢的潛力,比起主播更有過之,反正若趁年輕想拼一拼,同是沒日沒夜的爆肝工作,當然要選薪水暴衝潛力大的工作。
佩甄就靠著用心經營個人演藝事業,抓住機會從助理主持人開始,後來升格為外景主持人,當初老爸投資的450萬元學費,她不只加倍奉還,更買了一輛百萬名車送給老爸,而且35歲不到,累積在她個人名下資產就超過5,000萬元。
如果你是上班族,現在要留意什麼產業?電子新貴已經蒙塵,反而是餐飲新貴開始抬頭了,但要提醒你,如果你的目標是賺錢,千萬不要盲目去追求成為第一流的廚師或麵包師,他們的作品是藝術,而藝術是很難複製的,你應學習的是麥當勞或星巴克,用系統化來大量複製還不錯的標準產品,才能散布到廣大的市場。

你應該做的事2 挑能累積資歷的兼差工作
操作方法:建立個人部落格,用部分免費服務創口碑,帶進計酬案件
上班族嫌薪水不夠,常會想靠兼差來增加收入,不過要兼什麼差呢?時薪類的工作,譬如加油站、超商、速食店員工,這類工作雖然容易找,而且收入來得快,但這種付出體力的工作不具累積性,不值得選為長期兼差的工作,除非你未來想開設超商或速食店。

想賺雙薪
首選時間彈性的腦力工作
什麼是理想的兼差工作,第一是時間要有彈性,第二是這份工作資歷具累積性,未來可能成為你的新工作或創業的方向。
28歲的張宜佳,畢業半年內還清60多萬元助學貸款、一年內馬上存到人生第一個100萬元,接著,買下人生第一間房、出了人生第一本書。沒有富爸爸、也沒有名校學歷,卻可以月薪10萬元以上,是不是很神奇?
她全是靠自己拼出來的,曾經最高同時做5份工,一天工作20小時,當中包括一份正職的出版社編輯工作、在藥局當銷售工讀生、擔任二家公司的網路行銷工作,以及自己經營專談戀愛、感情經驗的部落格。
助學貸款還清後,她開始盤點這些工作的未來潛力,投資報酬率低的勞力型工作優先捨棄,這些先被捨棄的工作,包括每天到台北的出版社上班,只為了賺3萬5,000元,工作地點遠、工時又長,薪資占整體收入只有3成5。她把重心轉向更具累積性,可以讓自己變成「品牌」的部落格,定位自己為「愛情療癒系」部落客,耕耘兩年多後,瀏覽人次將近2,500萬人,2009年入圍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最佳藝術文化類,2010年也登上Yahoo!奇摩年度10大暴紅無名部落格。
打響名氣後,張宜佳出書成為作家,更結合過去在藥局打工的銷售經驗,向藥局老闆提議,開設銷售魚油、膠原蛋白飲料等健康食品的美妝商城,這個商城完全由老闆出資,她不必拿錢出來,只負責行銷業務、擔任總監,雖然沒有底薪,但可以從營收中抽成賺佣金,第一個月營收就達35萬元,毛利率5成,讓她收入倍增。誰說現在年輕人沒有發展機會呢?你覺得張宜佳的客觀條件比你更好嗎?其實差別只在於肯不肯付出,以及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確。

你應該做的事3 投資自己,不被社會淘汰
操作方法:每年建立充電基金與計畫,強迫提升自我
學校所學的知識,幾乎一進職場就過時了,你原本賴以維生的技能,也可能在風光2、3年後,就成為明日黃花。持續充電是保持競爭力以及提高身價非常重要的一環,但許多人因為工作忙,稍稍一放懶,就錯過了提升自我的機會。
不管工作再忙,你都應該持續閱讀與參加進修課程,消費支出可以省,但充電基金絕不能省,更具體來說,如果你是個省錢高手,花錢充電難免會讓你心疼,但不妨換個做法,在每個月的薪水中,提撥一個固定比例作為自我投資的基金,這筆錢的名目是「投資」,而非「消費」,投資代表未來會有回報,而「消費」只是當下爽一下,快感過了,什麼也不留下。
要成為一書作家很容易,但要連寫18年,成為出版業的長青樹,卻極其困難,知名作家吳若權卻做到了,他寫書18年,累積出版的書近百本,平均每年保持4∼6本書的產能,這麼大量的產出,靠的就是不斷再充電進修。
吳若權個人的消費欲望很低,吃、穿都很簡單,他自認是個「很少的錢就可以過得很愉快」的人,但是一年卻要花上20萬元來買書、CD或上課,透過不斷自我充實與虛心請教,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寫作題材,可見其成功,並非偶然。

你不應該做的事1 漫無目標的遊學或攻讀學位
高等教育的浮濫已成為台灣一大問題,人人都能念大學,碩、博士更是每年大量供應到勞動市場上,導致高學歷失業問題愈發嚴重,國科會甚至還要祭出補助博士就業方案而備受抨擊。
遊學進修、攻讀學位都是好事,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設定在提高自己的身價,那選定的學科最好要符合職場的人力資源需求,同時,這種需求是屬於高薪的人力,而非低薪的工作,才不至於浪費時間與金錢。
特別是遊學,很多人的遊學,說穿了,都只是在「找個名目到國外玩久一點」而已,雖然這樣也沒什麼不好,但是出發前你的認知一定要夠清楚:這類遊學是一種「消費」,絕對不是「投資」。你或許可以遊學進修名義騙倒「金主」,但絕不能騙自己。

你不應該做的事2 做一行怨一行,一直在找理想工作
很多長期失業或只能靠打零工維持生計的年輕人,他們常有的共通想法是:這個社會沒有我想要的工作。
其實大部分的工作都不完美,就算真的讓你找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也許隔段時間你還會嫌工作太無聊呢?
日本和民餐飲集團創辦人渡邊美樹,24歲就靠自己當貨車司機賺來的錢創業,他的人生目標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果找不到,就自己創造!
而渡邊美樹真的靠自己建構心目中理想的餐飲王國,當他想要讓顧客吃安全的蔬菜,但買不到足夠的貨源,就決定自己種植;當他對日本政治不滿,就辭去集團職務,參選東京市長,還拿到第3高票,他說:「人生沒有夢想,那算是什麼人生!」
資料來源: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5587&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