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ndy

(商周刊) 40歲後,最好封印起來的三句話

2013年12月02日
Sandy尚未40歲但覺得這篇真的可以給自己細讀,希望在40歲之前再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更精實,更豐富~

「接下來的人生,該怎麼過才好呢?」
「該把什麼視為人生終點?又該把幾歲定為人生顛峰?」
我將自己所抱持的疑問,透過本書與大家一同思考。
首先,我把自己整理得出的答案介紹給大家,那就是「人生的顛峰在70歲」;同時,我希望傳達給各位一個重要訊息——「你的人生現在才開始」。
40歲一般給人的印象是一個人生的轉捩點,也是走下坡路的開始;但是,這麼想未免也太過寂寥。倘若換個角度思考,告訴自己:「70歲才是人生顛峰」,把40出頭視為新的起點,那麼不就有可能全力衝刺,迎向光輝燦爛的70歲了嗎?詳細內容將在接下來為各位介紹,當中也包括我自己對於「如何一輩子都活躍在第一線」的摸索。 「至少還想活躍個30年。」
我是這幾年才有這個想法,之前,我一直認真計畫要「50歲退休,然後進大學念書」。 十幾歲便開始工作的我,比一般人都還要早出社會,不曾享受過理所當然的大學青春歲月。正因如此,我想體驗一步一腳印地求學,換上學生這個擁有某種特權的身分生活看看。 然而,看著日漸衰老的雙親,我的想法改變了。 我的父母大半輩子以來並沒有隨心所欲地任性過活,不過也沒有特別花心思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準備。或許因為如此,當病魔意外地找上身而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年老力衰時,他們感到不知所措。
身為兒子的我當然負起照護的責任,也不曾感到不耐煩或責怪他們,但他們卻有著不同的心思,時不時對我說出這句很傷感的話——
「對不起啊。」
我的老爸老媽對於大可盡情依賴的兒子,懷抱的竟然是抱歉的心情。
雖然這世上打算「拿到大筆年金,靠孩子供養,之後過著悠哉的晚年生活」的人大有人在,但看樣子,我的雙親一點也不這麼想。
我能夠理解他們的心情,因為依賴別人其實是相當難受的事。等我日後正式邁入老年,要我依賴女兒度日,我也會覺得過意不去,更別說仰賴社會養活自己,成為年輕人的負擔,更是說不出的難受。
當然,假使身體已經無法自由行動,不得不依賴他人又另當別論。但只要還能夠自食其力過活,我都希望能夠持續對社會有所貢獻,成為給予的一方;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毫不保留地付出給他人,而不是死賴著年輕一輩說:「給我點什麼吧!照顧我吧!」
當我想到這,突然察覺自己「50歲退休,然後進大學念書」的夢想其實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一己之欲,「到了70歲還是能持續對他人付出」,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偉大夢想。
到了70歲若仍能活躍在第一線,肯定或多或少還能對他人付出。要辦到這一點,我們得維持一路走來的步調,每天更用心地照顧好自己,克服身體與心理的衰老,做出對應的「努力與調整」。
步入40歲後,最好封印起來的三句話
把70歲定為人生顛峰,首先必須捨棄會阻礙我們下決心的想法,讓我們從平日會無意間說出口的一些話著手吧。
無傷大雅的言辭,有時候也會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侵蝕自我的咒語,在此列出三句我個人覺得不要說出口比較好的話語。
第一句是:「我不做這種事。」
這句話聲明了自己願意做什麼、不願意做什麼,等於是把自己嵌入了固定的框架。正因為滿40歲,不論是人際關係或工作方面,一路走來已養成了一套應對方式,有著自己的堅持,導致遇到狀況時便容易說出這句話。從今天起,把這句話忘了吧。要是執著於「一路以來的堅持」,未知世界的大門將不會為你開啟。第二句話是:「抱歉,我不知道。」
不曾接觸的知識、文化或新技術,雖然沒有必要全盤接受所有新事物,在你說出「我不知道」的瞬間,鐵門便拉下,當場斬斷了學習的機會。一旦放棄學習,你便踏入了老化的過程。
第三句話是:「人生就是這麼回事啊。我現在這樣很就滿足了。」
結婚了,孩子也有了,房貸還有多少多少要還;在公司的職位、這輩子所賺得到的錢,就都是那樣了。「我已經清楚地看見下半輩子就這樣了,接下來我只要為孩子盤算將來,然後找到一點生活的樂趣就足夠了……」這麼說的人,恐怕早在35歲時便陸續拋下許多事物,懷著半放棄的心態過活;講難聽一點等於是過著自暴自棄的日子,這樣真的太悲哀了。
那麼,你的心態又是什麼呢?請不時做一下自我檢視。
有堅持並不是壞事,重點在於拿捏。一路走來的堅持與開放的心態,能夠兼顧兩者,才是讓你40歲之後的人生發光發熱的祕訣。
不再執著於累積至今的經驗,隨時做好準備接受新的事物,獲得更多的成長、更加耀眼,而這份光芒將在日後成為身邊的人的助力。
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因此我總是時時提醒自己,別把這三句話掛在嘴邊。
定出「自己的格式」
認清自己的「高度」然後努力培養「氣度」,這時最好能夠有一套「自己的格式(生活風格)」做根據,就像職業選手要擁有自己的格式,才能夠持久活躍於體壇,是一樣的道理。制定出自己的格式並不難,不妨想成是為規律的作息生活拉出時間表即可。
首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如何才能學到優質的事物?」
「要精進已學得的優質事物,自己必須做什麼?」
「要保持身心健康,自己必須做什麼?」
仔細思考後,將得出的答案納入自己的習慣之中。
例如你的答案是:「要學到優質的事物,必須多與各界人士見面交流。」那麼就訂下如此的行程:
「每星期和一名初識的人共進午餐=本週的星期二和○○先生午餐。
「每個月和朋友碰面一次=下個月○號六點,在餐廳和○○先生碰面。」
確認好對方的時間,也預約好餐廳之後,便記到記事本上。
又例如你的答案是:「要精進已學得的優質事物,必須多接觸大自然。」那麼就訂下行程:「下班後去公園散步」或「這個週末去海邊走走」等。
這些行程不見得要多麼難得的大計畫,比較像是把行程安排進自己的規律作息當中的感覺。諸如看電影、讀書等一般計畫也無所謂。訣竅在於盡早排進行程表裡,尤其關於「保持身心健康必須做的事」,更應該當作每天的固定行程早早記下來才是。
「我這麼忙,工作以外的時間很難事先確定下來呀。」
過了40歲的人還這樣,其實有點說不過去,又不是突然叫你明天就要空出時間來。這樣一直都是以工作優先,連兩個星期後的行程都無法自由安排的生活,頂多拚到40歲就很足夠了。
我們常聽到一句推托之詞:「等哪一天有空的時候……」但人永遠都不會有空閒的。到了40歲,要是都無法精準安排自己的時間,也就無法定出格式了。因此面對諸多事情,請先決定出優先順序,大原則的生活態度就是將所有關於自我投資的計畫都排在第一順位,依此定出自己的格式。
我一直以來,最先寫進記事本裡的,都是能夠樹立自己的風格、同時讓我保有規律作息的自我投資規畫。
例如我先訂下「這天要去理容院」,接著就能安排每兩星期一次的理容行程。又例如因為我提早排定「這天要去看牙醫」的行程,那麼自然能有效率地儘速完成其他的工作。
「這天要去看電影」、「這天要和朋友共進午餐」等等,如果事先訂好休閒娛樂行程,也會因為期待,而工作起來更有幹勁。
我平日固定在五點半結束手邊的工作,也是因為接下來都還有行程。不過我幾乎每天都不安排飯局,因為我們松浦家有個規矩,那就是「晚上七點在家吃晚餐」,這是我們家人共同的決議,也是我非常重要的一個行程。
晚餐之後是我的讀書時間,因為這對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自我投資。但接下來還有洗澡等等行程,我把讀書時間訂為一個小時。此外,我每天固定十點就寢、五點起床,以上就是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改變的「松浦彌太郎的格式(生活風格)」。
正因為我有如此規律的生活格式,才能讓我有時間學習外語或和朋友吃飯。
例如目前我同時在學三種外語,早晨還在上一對一的教學課,要是沒有早起的習慣,根本無法空出自我投資的時間。

此外,我擠得出時間和朋友吃飯,是因為有規律的作息,並且盡早完成原本該做的例行事項。我每次都很期待和朋友吃飯,但總不忘事先叮嚀餐廳的人盡快上菜。我沒打算和朋友續攤,但也不是因為我急著要進餐,而是我覺得有效率、利落地用完餐,就非常盡興了。
如此規畫時間,就能夠訂出自己的格式了。
向孩子傳達心目中「理想的家庭」
40多歲的人,大多有了家庭與兒女。
「我能給予孩子什麼呢?能教導他們什麼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
40歲的嶄新開始!!!還要再活耀30年!!!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5346&pnumb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