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ndy

做好十件事 有錢有自由

2014年11月01日
Sandy最近工作很忙,所以很少上來寫心情日記,最近Rose常跟Sandy聊她自己想買新車,說買二手車很多缺點又如何如何的(Sandy就是買二手車,且開了十幾年,目前這台車車就是代步,健康狀況也不錯,今年二月Sandy還幫車車銬漆,外觀維護的很漂亮呢!),也講她的六年級大兒子多利害學英文還考英檢(sandy不會要求兒子分數要多高,只希望兒子過的開心,品性要好,Sam功課也都維持不錯呀),也一直跟同事透露出她老公在台達電子當主管常去美國出差又買什麼回台灣(她老公從美國買回的東西在costco也都買的到,Rose自己不花錢辦costco卡,之前還請Sandy幫她去costco買一箱二合一白咖啡(很重的一箱)Sandy沒有租停車位,要從公司外面搬那一箱進公司,(Rose自己在公司有租車位,自己有錢一個月花500元租車位,為何不花錢自己辦一張costco卡?),真是夠了@_@,costco卡一年卡費才1200元,一個月只要100元,聽說她家也沒辦網路,也沒第四台,可能私底下是不為人知很省吧!) 言談之中無形的炫耀她(Rose)比較有錢,用的都是高檔貨(真正有錢人是很低調的,沒像她那樣高調的 >_<),Sandy並不是羨慕Rose,是覺得她很可憐,因為她很少談論自己的心靈是否富足,只說她老公如何,她兒子如何,還有她用哪一種高檔的電器如何,像她自己有無進修自己等等都不會提起,Rose只有高中畢業,是因為大老闆Vito的關係才進這家公司,不過她也很努力,只是有時嘴裡說的來的話有點毒,有時候會講話酸別人,又喜歡很大聲的說,讓別人很沒面子(有時候RD都不太愛去請教她,因為她除了大聲之外還會講話酸別人@_@),有時還會大聲的罵,當年Sandy剛進公司時很不習慣,當時Rose為了留一手常不願意教Sandy,怕Sandy學太多,她的位置就不保,再加上老員工會排擠新進員工所以當時Sandy剛進這家公司第一年常躲在廁所偷哭,因為28歲從龍巖轉型進來這家電子公司,所以很珍惜這份工作,但一直被老員工欺負真的很想離職,後來因為經濟壓力忍下來(Sandy要繳房貸還要養Sam,當時前夫薪水不高,二個人收入不多,所以再怎樣受無情的話語污辱都要忍下來,當年真的過的很苦,還好Sandy忍下來了,每年公司都會調薪,目前Sandy薪水還算有不錯水準,所以才有錢每月扣十檔基金),一直做到現在十年了,挺過2008~2009金融海嘯,後來才慢慢發現,原來人真的要有壓力才會成長,而把這一切看成是老天爺給Sandy的試煉,現在往回看真是感恩呀,會寫這感受是因為Rose的關係,其實每回聽Rose炫耀她家如何如何,Sandy是一點感覺都沒有,真的!因為這一切都不是她自己賺的(靠別人不如靠自己,人生無常,難保有朝一日她老公收入受限,繼續過奢侈生活,老了不就要喝西北風?),要不是她有個在台達電子當小主管的老公,她會有財力換車嗎?如果家境不允許一定會把這筆換車的七十幾萬省下來的,Rose要換的是Toyota 1500cc的小車,弄到好大約要七十幾萬吧,Sandy現在是有能力換新車,但自己卻不會想換,目前是有想買第二間房子,因為對Sandy而言,買新車是最笨的,車子只會貶值不會增值,前幾篇日記也有提到,車子的稅金是比房子稅金貴的,sandy寧願把錢放在會配息的外幣定存或是基金,股票上,起碼每年會錢滾錢,所以Sandy不會羨慕,Sandy是把目光放遠,以後錢滾錢讓自己的錢更壯大,目光短淺只會享受當下被一般人羨慕的眼光,但這又如何呢?細水長流小心翼翼的使用金錢才是Sandy的首要目標,最快達到有錢有自由目標,所以祝福Rose,Rose前世福報很好,所以才嫁的不錯,不煩惱金錢,不過若把福報當成浪費,福報很快就會用完,希望她有機會多惜福/造福,才會更有福報!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1-101075

做好十件事 有錢有自由
用好習慣對抗爛環境 撰文 / 施禔盈、楊寶楨 出處 / 今周刊 867期

2013/08/01
做好十件事 有錢有自由

你今年幾歲?你工作幾年了?你有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了嗎?《今周刊》「三十世代財力大調查」發現,平均工作至少已達六年時間的三十世代,卻僅有五成的人有第一個一百萬元。其實,不論你幾歲,只要做好十件事,也能坐享財富自由的好日子。

打開報紙,負面新聞天天上演,經濟成長率下修,一舉破三%;同時,受到景氣復甦力道疲弱影響,去年工業及服務業有調薪廠商為近三年新低……。
薪資十幾年來漲不動、物價下不來,又碰到爛環境,年輕人存錢速度肯定像烏龜漫步。

《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所進行的「三十世代財力大調查」發現,三十世代(三十∼四十歲)有一半的人已經存下第一桶金(一百萬元),而且多半落在三十至三十三歲之間;但是同時卻有另一半的人,還在為他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奮鬥。

值得注意的是,躋身「百萬富翁」的年輕人,竟有逾半數已晉升為「兩百萬俱樂部」會員,而花費的時間比第一個百萬快了近兩年;看來,三十世代財力已呈現M型化的趨勢。

至於還沒有第一桶金的「敗族」,對於未來要存上一百萬元這件事情,似乎頗沒有自信,一五.八%的人表示應該要到四十歲過後,第一桶金才會達陣;更有高達二一.六%的人,認為要存到第一桶金那可真是「遙遙無期」啊!

其實,財富自由之路,並不難走,只要多一點好習慣的養成、多一點知識的堆疊、再多一點態度的調整,你就能夠不為金錢煩惱。從花錢、存錢、投資三大面向,我們提供你一定要知道的十件事,做好、做對這十件事,環境再爛,你也可以脫穎而出!

花錢必知 不胡亂血拚 只買二手車
第1件事:不花大錢買不會增值的東西
有一輛拉風的車,很棒!有一個名牌包,很讚!不過,這兩樣都是屬於「不會增值」的資產,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子江提到,新車一旦落地馬上就打八折,所以即使到現在已躋身財富自由階層,他都不曾買過新車,只買開過二、三年的「二手貨」。
「可能汽車是很多人覺得重要的東西,但新車對財務的減損很大,所以買二手車是最聰明的作法。」楊子江強調,倘若手上有一筆大錢,買股票、買房地產都可以,因為這些是屬於「會增值」的資產,「就是千萬別買新車。」

《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一書也不斷提醒:想要有錢,就別做傻事,傻事之一就是買新車。書中一位身價百萬美元的單親爸爸魯斯.培瑞提到,只要看對方開什麼車,就知道他夠不夠聰明。這位富爸爸還指出,只要價錢買得好,甚至可以在開過一、兩年後,再用當初購買的價格轉手賣掉,達到「零」花錢的境界。

第2件事:不因小錢、折扣而亂買
大賣場發出的DM是許多婆婆媽媽的最愛,因為上面有好多折扣品項,「買到就賺到」。但想一想,為了省那幾塊錢,結果搬了一堆用不完,甚至不需要的東西回家,這是賺到嗎?
美麗多金的「理財女王」何麗玲提到,她絕對不隨便去大賣場,一旦進到大賣場,必定是有需求,而採購前也一定先列好清單,並且只買清單上的東西。

至於有致命吸引力的「百貨公司周年慶」,被大家視為一年一度血拼的「好時光」,但真的應該把握這樣的好時光嗎?周年慶最常祭出「滿五千元送五百元」的好康,於是為了拿到五百元禮券,可能本來只想買四千元的東西,結果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六千元,而為了不讓額外的一千元歸零,只好再另外多花個四千元!

計畫買四千元的東西,膨脹為一萬元,只為了拿一千元的禮券,而且是有使用期限、須在指定地點消費的禮券,大家似乎還心甘情願。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贈品或紅利的行銷手法,知名部落客楚狂人就提到,很多人都會因為贈品或紅利而多買了並不需要的東西,有些人會辯解說:「東西真的很便宜,不買很痛苦;而且這些其實都只是小錢而已,應該沒差吧!」

「錯了,東西再貴,只要是必需的都不算浪費;東西再便宜,只要是沒必要的都算浪費;再說,東西再便宜,也不如不買來得便宜。
」楚狂人強調,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十億元很大,一元很小,但是十億元也是由一元、一元組成的。「『財神爺不會眷顧不在乎小錢的人』,記得貼在螢幕上提醒自己。」

第3件事:收入減掉儲蓄等於支出
這是老生常談的理財準則,但到底該存多少呢?有標準答案嗎?怪老子蕭世斌認為,大家應該先了解自己的花用額度,方法是做出預算,可根據過去的收據或發票釐清每月的支出,進而算出每月可儲蓄的金額,然後一拿到薪水便把該儲蓄的錢存起來。如此,就不容易隨心所欲地花用,當然可以做出聰明消費的行為。

目前年薪兩百萬元的保險公司業務張嘉珉,人生經過一番折騰,從背債出發,如今算是苦盡甘來,不過,她儲蓄的態度從無動搖。而為了不挑戰人性,一領薪,她就把薪水轉到保險扣款及基金投資帳戶,日常花用的帳戶只留兩萬元,「因為領完就沒了,所以花錢時一定會收斂。」

存錢必知 不論賺多少錢 存下來的才算
第4件事:設定目標,才有動力
「經營之神」王永慶曾經說過:「賺多少錢都不是你的錢,存下的每一塊錢才是你的錢。」但要怎麼存得住、存得有效率?「目標」存錢法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什麼是目標存錢法?就是要立下明確的「目標」,例如一直想去歐洲玩一趟,但需要十萬元大洋,那就把這個夢想轉換成「目標」,開始往十萬元的存摺數字邁進。

為什麼訂定存錢目標這麼重要?因為有目標就有存錢的理由。這就像一個人要去旅行一樣,總要先想好目的地,然後才會開始計畫如何到達目的地、要玩哪些景點。沒有目標的存錢計畫容易半途而廢,就像沒有目的地的旅遊規畫一樣,經常難以成行。

第5件事:養成記帳的習慣
「基金定期定額教母」蕭碧燕小時候家裡很窮,每到晚上,她的母親都會坐在家裡唯一的一張桌子前,不停地撥打著算盤,反覆算來算去,後來她才知道媽媽是在斤斤計較花費的每一分錢。

「是這樣每天記帳、結算、控制,才能用爸爸微薄的薪水養活一家十口。」學習媽媽的記帳好習慣,蕭碧燕自一九七八年上台北念大學,就開始天天記帳,至今不間斷。她的作法是有系統地將收入及支出分門別類,如收入分為薪資、獎金、其他(因當時有兼家教及兼課);支出則分為食、衣、住、行、育、樂、其他;因此,她能充分掌握並分配家中所有開銷及儲蓄。

蕭碧燕提到,她人生的幾個重大目標,包括全家人完善的保險、買房子、存退休金等一個個達成,靠的不是薪水有多優,外快有多少,而是母親留給她的「記帳」好習慣。

第6件事:賺多要存更多
成大會計系教授王明隆的老家,在基隆從事布店生意,從小看著父母勤儉持家,因此他早認定,賺錢就是要存下來。「從我幼稚園的時候,爸媽就一天給我兩毛錢,一周總共可領一.四元,但是如果每天都不領,周日就會一次給我兩元!」父母「別急著吃掉棉花糖」的策略,竟讓王明隆從小養成儲蓄的好習慣。

王明隆一直到了讀大學,雖然家中依然會提供零用錢,但他還是習慣存起來,同時也去打工增加收入。「暑假我會去工讀,學期當中也會在學校的游泳池當救生員,為了要省點錢,還去學校餐廳洗碗,因為那邊除了有工資領,吃飯更不用錢!」只要有賺錢或省錢的機會,他早已習慣「不放過」。
美國理財大師大衛.巴哈(David Bach)曾指出,大部分收入大幅增加的人,會穿得越來越體面,開的車越來越名貴,用餐地點越來越高級,旅遊方式越來越花錢,但這些人卻不是越來越富有。為什麼?因為賺多、花多,是一般人的「習慣」,卻絕對不是好習慣,賺多也要存多,這樣才會越來越有錢。

磊山保經首席顧問李佳蓉就提到,存錢不能硬邦邦地以比率來做,舉例來說,月入三萬元可能可以存下二○%,但當月入六萬元時,不能只要求也存下二○%就好;也就是,對生活品質的要求程度,不能跟著收入增加同比率拉高,「維持一般的生活品質,這樣賺的錢雖然只多三萬元、為原來的一倍,但存下來的錢卻可以多上好幾倍,例如原本存六千元,現在存三萬元,存錢的比率即為原來的五倍。」

投資必知 做好功課 別不懂裝懂

第7件事:不懂的千萬不要碰
電視名人于美人的理財經歷與轉折是這樣的,過去跟會、然後漫無目的地買股票,到現在只做定存,並開了一家經紀公司。為何過程會不斷調整?因為她體認到,「不懂不要碰」的硬道理。曾經投資基金失利的藝人曾國城,更是有感而發地表示:「不懂的事情真的不要隨便碰!」

「不懂不要碰」是鐵的原則。不善打網球的人,會去找尋自己在行的運動;外出旅行,多半人會拿著旅遊書研究一番。但奇怪的是,碰上股票就不一樣,一般人不願下工夫,只想聽消息,投資大師彼得.林區(Peter Lynch)就曾說過:「天下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投資股票,卻不了解所買的上市公司。
」問問自己,是不是經常在做這最糟糕的事情?

第8件事:投資,越簡單越好
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智慧的人把複雜的事做簡單,愚蠢的人把簡單的事弄複雜。」「複雜局面,簡單投資」是投資人應該要把握的重點,而所謂的簡單,指的是投資工具簡單、投資策略簡單。凡事要求「抓重點」的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就點出,現在市場資訊不是不足、而是太多;正因為如此,造成投資人面對市場的變動,經常處於太恐慌與太興奮的情緒中。「過度解讀」的結果,就容易犯了「簡單複雜化」的毛病。

看看全球首富巴菲特是怎麼賺錢的。窩在偏遠的故鄉小鎮奧馬哈,房間裡只有幾樣東西:年報、報紙資料,以及電話。而巴菲特買股票的操作策略也是再簡單不過了:買「便宜貨」,然後持有,等到變貴時再賣掉。簡單的三步驟,卻成為最大的力量。

第9件事:養出聰明投資腦
除了錢財方面的投資很重要之外,自我投資也不可或缺,「不要吝嗇花錢去學習,唯有學習才能讓自己升級轉型,才有更多的人力資本,未來也才有辦法從事附加價值更大的事業,像我每個月的購書費用,至少都是兩三千塊錢起跳!」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認為,買書與看雜誌都是重要的知識來源,透過一本書反覆咀嚼字裡行間的弦外之音,才能增長功力。

而他認為,學習投資理財應該從經濟學開始,這樣才能讀得懂報章雜誌上的一些專業術語。「也許一般經濟學的教科書較難消化,那就找尋與自己對味的書籍,一定能找到,也一定要閱讀,有了經濟的底子之後,理財上自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實上,成功的人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質,那就是專注。《股市大贏家》作者陳進郎,從門外漢到身價數億元的過程,是天天睡前花三到四個小時做功課、累計超過兩萬個小時的巨大力量,比起暢銷書《異數》(Outliers : The Story of Success)所提出的「一萬小時法則」、可達「超凡」境界,還要更上一層樓。

一般人恐難像陳進郎一樣對股市「迷戀」,但起碼的「練功」一定需要,這樣才能養出判斷力,也才能讓投資能力與時俱進,越活越有錢。就如怪老子蕭世斌的經歷,四十歲才開始理財,但因為扎實地把投資學、財務管理等枯燥的原文教科書狠K一遍,因此在五十歲時提早達到財務自由的目標,無壓力地辭去工作。如今他常很自豪地說:「當我退休在巴黎左岸喝咖啡時,我的錢還很努力地幫我賺錢!」這就是用錢賺錢的本事,怎麼達成?讓腦袋清楚,對投資理財的事情胸有成竹。

第10件事:越早開始越能享受複利威力
王明隆在美國攻讀博士時,同時兼職專任教師,年收入將近兩百萬元,而從領到第一份薪水開始,他就規畫存退休金,並且也投資美國的共同基金,至今已快三十年!當然退休金已經攢足,他強調,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現在,王明隆建議年輕人盡早學投資,指數型基金(ETF)是不錯的選擇,操作既方便,手續費又低。
林建甫也建議他的學生,從大一起就開始買一張股票,不為了賺錢,而是要讓自己比別人早一步了解資本市場的運作。「學投資不見得可以讓你賺大錢,但至少能讓你看清楚很多事,避免踏入陷阱。
」至於股票怎麼選?林建甫表示,挑每年配股配息多、相對穩當的大型龍頭股就對了。

圖片來自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luzbonita/365234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