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ndy

追求完美的迷思 文/張安平

2014年11月04日
追求完美的迷思 文/張安平

「完美」這兩字,每一個人都了解,但沒有人真正看到過,只不過在宗教或道德領域中常有人提到。在柏拉圖哲學中,人是追求完美的動物,而且打從出生就追求完美。雖然柏拉圖相信事物都有一個完美的原型,但他也認為,在人世這完美其實是不存在的。
今天社會中,追求完美幾乎成為樣板,吃的東西不能有雜質,做人做事要百分之百公平符合正義。在這種社會怪現象下,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說真心話─世上沒有完美的事。比如說,沒有人敢訂定瘦肉精標準,因為消費者要求「零檢出」,所以無人敢訂;任何新產業要發展,工廠周邊民眾一定要求「零排放」,所以多數環評難過;所有投資也要求「零風險」,出了事就要國家賠償。

但完美事情,是不存在現實生活的。英文有句俗諺:「追求卓越會激勵你,追求完美則讓人灰心喪志。」今天臺灣已進入一個階段,就是社會充滿了些似是而非口號─為了子孫未來,要永續經營、臺灣優先、廢核救臺灣、零檢出、零排放、零風險……等,但事實上,即使是純金,最高只有九九九九,仍有萬分之一不純。至於以前檢測標準採用PPM(百萬分之一),有許多物質雖存在,但因為未檢出,所以也就不存在。但現在採用最新科技的PPB(十億萬分之一),任何殘留量都查得出來,也沒有零檢出。

工業上,高雄氣爆事件後,臺灣石化業的未來堪憂,因為老百姓要求零污染、零風險、為子孫的未來,沒有人敢正面對抗。再加上政治人物煽風點火,不斷以口號增加自己的政治能量,把完美、公平、正義灌進所有事物,石化業就變成萬惡之源。事實上,多數石化產品和我們日常生活高度相關。石化最基本且每個人都要用到的產品─汽油,現在能有不用汽油的國家嗎?石化也是電子及紡織工業基礎,假如沒有石化原料,許多工業根本不存在。但石化的去留、存廢,已經淪為口號式的交鋒。

人都要求所有事情完美,餐廳的服務生、警察、公務員……等,只要不是自己都要求完美。凡是自己不做的,都毫不留情地要求別人,不先看自己是否完美。但現實中,完美是不存在的。再引述一段英文俗諺:「完美是無法達成的;但如果我們追求完美,我們可以達到卓越。」所以,重點在於追求及過程,而不是一定要達到完美才能接受。

事實上,生命是充滿妥協與交換的過程。英文中有句話:「要避免批評,就不要做任何事情,不要說任何話,這樣你也就什麼都不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社會才能進步。我們似乎忘掉老祖先的智慧,《易經》裏就告訴過我們,沒有完全的黑,也沒有完全的白。所以,千萬不要被政治人物似是而非的口號迷惑,牽著鼻子走。我們必須讓臺灣動員起來往前走,不要只是一味批評,要提出正面具體可行的建議,才能幫未來打好基礎。

以臺灣的現況而論,不妨回歸老祖先的智慧,也就是《易經》中的精神。例如「謙」卦提及「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意思是大者不可以自滿,要謙虛;如果是大者又能謙沖自抑,一定會快樂。有勞績而不誇口,有功勳而不居功,則是仁厚的最高表現。在臺灣大家應該彼此建立共識,避免衝突,才能和平共存,維持長治久安。更要切記古有明訓:「滿招損,謙受益。」所以,我們要追求卓越,而不是追求完美。也希望這個社會,能多一點平和與安樂的氣氛。

本文作者為嘉新水泥副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