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ndy

花該花的錢才是理財

2015年03月31日
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28149&utm_source=Email&utm_medium=EDM&utm_term=EDM&utm_content=bid_22814&utm_campaign=22814_20150330
省下5000元 可別高興得太早,你可能因此走進別的設下的陷阱...這 5 件事情,要時時提醒自己!
•瀏覽人次 : 11965
•撰文者:廖義榮(Taylor)
•標籤:理財好輕鬆, 理財專區, 廖義榮Taylor, Mia

你真的懂理財嗎?
當我們 在跟人家 談到理財時,對方的第一個反應 可能是:「理財喔,那不是 都要每天記帳, 開始過 省吃儉用的日子?」這是 對財務規劃的一種誤解,財務規劃的目的是...

1.花該花的錢才是理財
財務規劃的目的是 要瞭解現況、規劃未來,用意是 要減少意外 與 非必要的支出,做計劃性的消費,把原來 漫無目的 的財務資源整合,來達成 未來的財務目標。有了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你會去思考 錢的流向,只花該花的錢,也因此減少了 衝動消費的可能性。你知道 少了這些意外開銷,你可以 拿更多資源 完成你的夢想;少了意外開銷,把它用在 你覺得重要的花費上時,反而 可以提升你的生活品質,財務規劃 並不是要每個人 都勒緊褲帶過日子,讓生活品質下降。

2. 花錢讓你失去理智?
最近在TED上看到一段影片:
Dan Gilbert 談我們對期望的誤解,
他用 行為財務學的內容探討一般人消費時 的一些行為模式。正巧 幾天看到 電視新聞的報導,一家百貨公司週年慶,有人為了 賺百貨公司的贈品、禮金等,與同事集資 購買了350萬的商品,看了這新聞後,覺得 社會大眾的消費行為 真的是蠻有趣的。影片中,Dan Gilbert提到在1738年,荷蘭的 Daniel Bernoulli 提出一個公式:我們所有行為的預期值(我們能期望得到的好處)= 該行為使我們獲益的機率 ╳ 我們從中獲得益處的價值
他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般人 在財務行為上,時常無法做理性判斷,一般人會犯的二個錯誤是:

1. 往往沒有耐心等待

2. 比較過去的資訊,而不是客觀的衡量

例如:當你走進一家 葡萄酒專賣店,架子上面 擺了三瓶酒,分別標價 美金$8元、$17元、$33元,你一定覺得標 美金33元 的非常貴,買不下手,但是店家 如果再多擺了一瓶 標價$51元的,你馬上覺得 $33元 也不會那麼貴了。由於 也無法一一試喝,你無從判斷 個別的好壞,於是你就 取中間值,最後買了$33元的那瓶酒。這是因為你 受到前面的價格 所影響,當增加了一瓶$51元的酒後,你開始產生轉移比較,$33元的酒 看起來就沒有那麼貴了。另外一個例子,如果汽車音響是 美金$200元,只要你開車到 汽車修理店去,只要美金$100元 就可以了,幾乎所有人 都會把車 開去修理店安裝 以節省$100元。但如果 你要買一輛含音響的新車價值美金$31,000元,而沒有附汽車音響,把汽車開到修理店 裝汽車音響,總共只要付出$30,900元。多數人被問到 是否願意把車 開到汽車修理店時,卻表示 不想這麼麻煩。為什麼 會有這種差異?一樣是 省下$100元,為什麼第一種情況,大家都樂意 把車開去以節省$100元,換到新車時,就不願意把車開去?因為相對於$31,000元來講,$100元 只是 0.3% 的一個小數目,一般人就不願意 為了省這樣一筆「小錢」而多費工。事實上,金額都是$100元,
卻會產生這樣不同的二種結果,是滿耐人尋味的。 一般人對$100元 會有不同的認知,因為他們也 不會在意這$100元 是從那裡省出來的,由於轉移比較的結果,你會把它 跟 你以前所購買的物品的金額 做比較,而不是客觀去看「我可以拿這筆省下來的錢做什麼」,這是一般人 在行為決策上 所犯的一個系統性錯誤,我們在做購買決策時,往往根據以往的價格 或是資訊來做決策,而不是考量 物品的真正價值。在Daniel Bernoulli公式中,就告訴我們 常常在做行為決策時,錯估獲益的機率 與 獲得益處的價值,而沒有辦法 做出理性的判斷。

3. 就是要你不理智
商人 巧妙的把這些 運用在商品行銷上面,例如,某種國外品牌的化粧品,一組保濕美容液組 原價近萬元,平日頂多打9折,你從來都捨不得買,突然間 你在百貨公司 周年慶的DM上,發現它 居然下殺到5折,只要5000多,你於是瘋狂搶購,刷卡 把一整年需要的量 都買下來了,因為你把現在的價格 跟以往的價格做比較,就容易 得到這樣的決策。周年慶結束後,你可能無法 在下個月完全付清 信用卡帳單上的金額,於是,變成你要為 沒有付清的餘額 負擔約19%的利息。你從價格上 賺取到的差價,後來 完全吐出來去 付銀行利息 可能都還不夠。而化妝品進口商 則為了成功的行銷策略 而開香檳慶祝,他們旗下品牌的化妝品 平常訂價都很高,而且很少下殺促銷,為的就是要 塑造消費者高品質、高價的印象,等到百貨公司周年慶時 再下殺至5折,讓消費者 用過去的價格資訊 做比較,就會覺得 買下他們的商品 非常划算。但也許5折,才是他們 應該賣的正常售價,因為 平常都維持高價,所以銷量普通,但是 百貨公司 一檔周年慶 下來的業績,可能就佔 他們全年業績目標 的一半了。

4. 省錢反而花更多錢
另外一個例子,可能是你 每天都會碰到的。當你走進超市 想買衛生紙時,幾種品牌 擺放在一起,一串標價 從125元到139元都有,其中,居然有一個牌子 只賣105!你很高興的 拎了就去結帳,回到家 仔細看衛生紙外包裝的標示,才發現 每包只有100抽,而其他牌子 都是正常的130抽。原來它之所以便宜,是因為裡面 可以用的抽數比較少,當然就相對便宜了,但是 由於過去對這個品牌 衛生紙價格的資訊,讓你無法 做出合理的判斷,覺得很便宜就買了,這也是業者行銷的手法。

5. 投資需要 耐心 與 對未來的用心
一般人在行為決策上 沒有耐心,也反映在投資行為上。投資股票時,通常很少人 會花時間去研究自己投資 股票公司的營業內容、財務報表、營業項目、在該產業中所佔的位置…等,這些可能 對股價長期影響 的因素,反而寧願 聽信股市名嘴 或是 報章雜誌 的小道消息。這種人的投資行為 大多是短線進出,不是因為看好 該產業 與 該公司的前景 而做長線的布局,等到股價下跌時,由於執著於 以往股價 曾經漲過50%的歷史記錄,而在股價下跌時 無法根據未來產業前景、公司競爭力等 做出合理的判斷,該出脫的時候 一直捨不得賣出,或是 在出脫股票時 賣掉有升值潛力的股票,留下沒有競爭力公司的股票。Dan Gilbert 在影片最後 講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他說:「我們往往高估現在的快樂,而低估未來的痛苦。」
也許 對行為財務學 有更多的認識,能讓我們 在行為決策時,做出更理智的判斷。如果在自己的財務上 已經做了完善的規劃,掌握 每月的收入、支出流向,把錢的用途 安排好,哪些是日常支出、哪些可以拿來做娛樂、血拼用的,透過計劃性的理財 讓自己生活過得充實快樂,同時 又能夠 即早為未來做準備,收入當中 有一部份的錢 拿來為未來做準備,就不至於 因為只顧著現在享受的快樂,忘記未來 可能會因為 沒有準備而遇到的窘境。未雨綢繆,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