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ndy

做到「和而不唱」,你也能成為受歡迎的人!莊子的人際關係課

2017年09月29日
這篇寫人際關係,不錯分享,來自經理人雜誌。

說到莊子,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許多人的答案應該是書裡最有名的故事──莊周夢蝶,講述莊子有天做夢,夢到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醒來後分不清是在夢境中成為了蝴蝶,還是原本就是蝴蝶,只是今晚碰巧夢見自己成為了莊子?莊子以此討論人們對於真實和虛幻的認識。

或者,也有人會想到「濠梁之辯」的故事,莊子和惠施在濠水橋上看見水裡的魚,莊子談到魚兒自在游水多麼快樂,惠施問道:「你不是魚,從哪裡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聞言反駁:「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兩人隨後展開一段精彩的辯論。

這兩個故事,讓不少人覺得莊子似乎喜歡談論形而上、看來無解的議題,造成莊子思想出世、不食人間煙火的印象,和一般人的生活無關也派不上用場。

然而,研究莊子超過20年的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蔡璧名卻不這麼認為,「相較於儒家,我認為莊子更加入世、更加熱情。而且,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正是時候讀莊子。」

莊子思想比儒家更入世,「亂國就之」帶有積極治國的思想

為什麼說莊子思想比儒家更入世?蔡璧名舉例,《論語》裡談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就孔子看來,有能力和資格做官救世的人,不必要進入危急混亂的國度,可以避禍遠走;孟子也說「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告誡弟子要遠離危險。但莊子卻說:「治國去之,亂國就之」,一個已經治理好的國家,你我大可離開;但當一個國家非常混亂,反而要積極投身到那裡盡力拯救。莊子期許自己是個救死扶傷的大醫生,讓逆境變順境,不幸變幸福。

另外,儒家面對亂世,講求治世要以天下為大,當私人利益跟國家、宗族相互衝突時,主張為了大我,小我可以捐軀。可是莊子卻不這麼想,他認為天下的太平,要從修煉個人的心靈做起,只要人們擁有穩定而強健的心,就能冷靜且明智地應付生命中的各種變化及困境。

莊子還說「絕跡易」,表明一個人要避世隱居太容易了,算不上什麼好漢。能隱於市井、處於紛亂的滾滾紅塵中還能煉心,才是真正的高手。因為從我們一呱呱落地,就不是活在無菌室當中,必須和親人、朋友、陌生人相處,因此用心的對象不只是自己,也必然包括了其他人。

對莊子而言,職場就是個滾滾紅塵中的一處絕佳「健心房」。那麼,他又是怎麼看待工作場合中的人際互動與角色定位?

和而不唱:贊同別人不堅持自見,更受人愛戴

《莊子.人間世》的〈形有所忘〉故事中有個人叫哀駘它(它音ㄊㄨㄛ),他相貌醜得天下人看到都害怕,沒權位、沒財富、沒知識,甚至也沒主見,從來不主動倡議什麼,都只是應和別人的意見。

但是,男人都想跟他做朋友,女人紛紛想嫁給他,君王想讓他當宰相,後來竟想把整個國家都讓給他,這是莊子筆下最理想的人物形象。

哀駘它的魅力在哪裡?莊子說哀駘它有個最了不起的本事,他不管遇到生死、困頓、遭到別人毀謗或稱讚、身處貧窮或富裕,都能把這些看成世事自然的變化、運行,不讓這些事情擾亂內心,只是像感受季節的自然流轉,沒有過度的情緒與哀傷,莊子稱這叫做「才能全備」。

因為他的心靈是安靜的海洋,能寬大容納他人,才使所有人愛戴他。

另外,哀駘它的「和而不唱」在現代職場也很有意義。許多人常強調工作者要培養領導能力,家長都把自己的兒女當成領袖來期待。但後來他們往往都沒有領袖的能力,只有領袖的架子。近年在經濟學或社會學中,開始談「追隨力」與「配合力」,便是對這樣的想法有了反省。

「和」其實很難,不能等著別人要求才上前配合,要自發而主動,因此反而要更積極。心情上也並非不甘願,而是樂於承擔更多責任。身為部屬,在主管有很好的意見時要支持,但當他錯了也要有勇氣反對。當一個配合者,得擁有很強的能力,卻也要有願意居於副手的胸懷。

蔡璧名認為除了哀駘它,在電視劇裡也能看到類似的例子。例如日劇《月薪嬌妻》的男主角津崎平匡,沒什麼主見也不愛出鋒頭、總是附和他人,個性不強不搶。但他的工作能力超群,在公司遇到危難時,成為關鍵救援的一把手,因而深得大家的喜愛。

在這個菁英主義掛帥的社會,如果自己的個性更擅長協調和溝通,便不需要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勉強自己坐上領導者的位子。莊子認為,當一個「和而不唱」的人是更難能可貴的工夫,只要能夠做得好,反而可以吸引到更多人,彰顯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