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3歲階段∼強健大、小肌肉遊戲

2008年01月20日
公開
7

2∼3歲寶寶的大小肌肉   當小朋友1歲左右開始獨立行走時,站立及步行平衡能力便不斷發展及提升,至3歲左右,當平衡能力已達相當不錯時,一連串的大肌肉技能,例如:跑、踢、跳、拋、接,便開始發展,正由於平衡能力不斷地成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較不容易跌倒。   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專任職能治療師李依齡表示,在小肌肉發展方面,2∼3歲的幼兒,雙手已能協調活動(如:一手扶著罐子,另一手打開�扭開瓶蓋),且手指也較靈巧,能用手指點畫(如:手印畫、搓黏土);此外,這階段的幼兒也已開始進行假想遊戲(如:扮家家酒),手腕活動亦趨靈活,因此簡單的拼拼圖、積木堆疊,都很適合該發展年齡的小朋友。而這些小肌肉能力,是孩子未來書寫、工具使用(筷子、剪刀)能力的前備技巧。    從生活中找機會 訓練孩子發展 想促進孩子大肌肉的發展,家長平時可提供他一個較大且安全的環境活動,例如:公園的草坪;房間地板;利用大球讓小朋友推、拉、丟,或是趴在上面;也可拿小球讓小朋友丟擲或是踢;此外,爸比媽咪可利用家裡的樓梯,設計簡單的遊戲內容,讓小朋友在自然的環境下練習;再者,適齡的腳踏車、滑板車等,都是可利用的資源。   而在小肌肉發展方面,李依齡表示,平常日常生活中見得到的物品,都可用來提供孩子遊戲,例如:瓶瓶罐罐、湯匙、空盒子;另外,家長平時更可給孩子整理自己玩具的機會,以達到規矩的訓練與肌肉發展的練習。 Here we go∼大肌肉遊戲 Game1擲骰子 優點:訓練上肢、肩膀的力量,以及拋、接的動作技巧。 Game2小小郵差 優點:強化孩子腳的力量,透過爬樓梯的過程,可增加其空間區辨與眼睛對深度判別之能力。 Game3玩具列車 優點:訓練全身的動作技巧。 Game4踢踢樂 優點:增加眼腳協調的能力及堆疊空間概念。 Game5小投手 優點:可增強空間概念,與促進孩子的手眼協調,並訓練其上肢力量。 Game6小牛仔 優點:活動下肢、訓練孩子單腳站立的能力。 Try it now∼小肌肉遊戲 Game1黏土畫 優點:增加手指靈活度,以及手指尖的力量,幫助孩子日後握筆、拿筷子與學習使用剪刀。 Game2動手剝荔枝〈橘子〉 優點:增加手指靈活度,及手指尖的力量,還可增強孩子感覺區辨能力,幫助其日後握筆、拿筷子與學習使用剪刀,並學習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Game3吹霧畫 優點:增加手指靈活度、賦予孩子想像能力,並幫助其全面性發展。 Game4做項鍊 優點:有助於雙手協調、加強孩子的顏色與組合概念。 Game5音樂沙鈴 優點:學習區辨聲音,並賦予孩子想像力與創造力。 Game6水果拼圖 優點:強化空間概念,包括上、下、左、右位置的對應概念

幼兒吃中藥,大意不得

2008年01月18日
公開
5

孩子的健康亮起紅燈,除了用西藥治療外,想嘗試以中藥來幫他調理身體的現代父母也愈來愈多了;然而,服用中藥是否就不會有安全上的疑慮?中藥粉帶有苦味,寶寶接受度低,怎麼樣才能順利完成餵藥的難事?此外,藥粉易受潮,如何才能延長它的保存期限呢……?種種的中藥安全問題,就讓專家來為您解答! When,幼兒可以吃中藥? 給寶寶吃中藥,適合的時機為何,要視其服藥的目的而論。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婦兒科主任陳建霖表示,如果服用中藥是為了治病的話,寶寶出生後不久,就可以開始使用,在給藥的年齡上並沒有限制;而如果給寶寶吃中藥,目的是為了想要強健他的體魄,就沒有必要那麼早開始吃。主要須考量到寶寶對藥物食品的吸收能力,因此建議1歲以後再考慮使用。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藥劑科主任吳命選與藥師郭明欣皆表示,大部分的幼兒是屬於熱性體質,但因臟腑嬌嫩,如果胡亂幫他進補,反而有害無益,常見的症狀包括:便祕、腹瀉或興奮不眠。建議家長應先請教中醫師,分辨幼兒屬於虛寒或虛熱的體質,再根據其體質做最適當的調養,才能保障孩子的健康。 吃、泡、敷,中藥選擇多∼ 一般來說,中藥的給藥方式,可分為口服、外用、藥膏等三種,以下針對這幾項做進一步的介紹: Choice1口服中藥 為最常見的中藥劑型,目的在於治療,不過因中藥多半帶有苦味,小小孩接受度不高,往往在餵食過程,會遇到較多的困難與挑戰。 Choice2外用中藥 用洗的中藥,就屬於此類,當孩子不願意口服時,可考慮改用泡水或泡澡的方式,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陳建霖表示,小孩子皮膚的吸收能力較好,且對泡水的接受度也較高。 Choice3外敷藥膏 還有一種中藥,是製成藥膏外敷。舉例來說,有的孩子有消化不良、拉肚子等腸胃道疾病,這時可將藥膏敷在他的肚臍上,會有不錯的功效。 密封&冷藏 保存更長久 台灣地區氣候炎熱潮濕,屬於高濕度的環境,易造成藥材發霉、潮濕、蟲蛀。郭明欣表示,藥材若受潮,可置於太陽下曝曬乾燥,也可以用烘、炒的方法去除水分;發霉、長蟲可能讓中藥材產生變質的情況,若仍勉強幼兒服用,易導致不良的影響。郭明欣表示,中藥材應儘量保存在低溫陰涼、避光、濕度低、乾燥的環境,如果短時間內無法服用完畢,應分包成數小包密封,一次使用一包,如此一來,便不需擔心揮發性中藥的氣味散失。而長時間不用藥,也可保存在冰箱,但即使是冷藏,也有其保存期限,家長要仔細觀察藥材的變化,一旦出現粉末或菌絲,就不可再食用。 吳命選進一步表示,在丸、散、膏、丹方面,合格的藥廠製造之科學中藥產品,在外包裝上一定會標示成分、製造日期及保存期限,使用時須注意包裝的完整性,開封後與保存時,要留意是否有異味、變色、乾硬、結塊、發霉等情況,開封後未立即用完的藥品,可密封置於冰箱冷藏,但仍不宜長期貯存。 貼心小叮嚀 想要讓小寶貝擁有健康強壯的體魄,就必須好好調整他的體質,並搭配均衡的飲食及正常的生活作息,孩子自然活力充足、精神加倍!家長必須注意,在調整幼兒體質時,要尋求合格的中醫師診斷,勿相信偏方,才可達到「量身訂作」的治療目的;服用合法製藥廠所製造之中藥、拒吃來路不明的藥品,用藥安全性就能多一層保障。中藥可治病,但使用不當亦會傷身,為了關心您的下一代,家長不可不慎!

幫助寶寶增高 有方法!

2008年01月15日
公開
5

為了幫助孩子在發育期間順利增高,讓不少家長費盡苦心!不過,夫妻兩人個子嬌小,孩子一定也是小個子嗎?影響孩子長高的因素有哪些?檢測骨齡的用意為何?轉骨湯要怎麼吃才有效?因此本篇特別邀請名醫專家,結合中醫和西醫觀點,為您詳細解惑! 從嬰幼兒到青春期的理想成長進度 近年來,台灣人口趨向少子化,孩子的生養育品質備受重視!從嬰幼兒時期到邁入青春期,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是否超前?遲緩?一直是家長相當注重的環節,尤其是孩子的個兒頭大小,更是多數家長關心的重點。假使雙方家長或單方家長的個子比較嬌小時,父母更在意是否因遺傳而影響孩子的身高發育。 人類的身高發育是從胎兒時期開始,一直到進入青春期,骨骼生長板逐漸癒合為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院區遺傳醫學及內分泌科主任侯家瑋則表示,在身高方面,寶寶剛出生∼週歲期間,約會成長25公分。也就是說寶寶剛出生的身長若約50公分,週歲時大約為50+25=75公分,嬰兒時期是生長發育速度最快的階段。寶寶1歲∼2歲期間,平均每年會長高10公分。在2歲∼4歲期間,平均每年會長高7∼8公分,且成長的速度會逐漸轉慢。之後當孩子約4歲∼10歲期間,平均每年又會長高5∼6公分。11歲∼15歲逐漸進入青春期,是生長發育期的第二高峰,平均每年可長高7∼10公分。 在體重方面,寶寶剛出生時的體重約3公斤,到了4個月大時,寶寶的體重約為出生時體重的2倍,寶寶1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體重的3倍,之後每年約還會成長約2∼3公斤。 侯家瑋主任表示,假使寶寶在這段期間,每年身高成長不到5公分、每年體重成長低於3公斤,可能是身體出現異常狀況,需讓孩子就醫接受診斷是否為腸胃、飲食或內分泌異常而造成生長遲滯。 「轉骨湯」怎麼喝? 黃景軍醫師表示,轉骨湯的成份主要以強健脾腎的藥材為主,可增加腸胃的吸收能力,並滋補腎氣。在醫院或中醫診所都有配製現成的「轉骨湯」可供選擇,但是仍建議讓孩子經由醫師診斷,再依照體質增減或調整藥材為優先考量。一般來說,女孩在初經來潮前或剛來時就可以開始服用;男生約在12∼13歲左右可開始服用,一個月約喝2∼3次即可,直到生長板已經癒合為止。建議飲用的時機為女生約為10∼16、17歲期間,男生約為12∼18、19歲期間。 台北市立中醫醫院中醫院區內科主治醫師吳建隆表示,若孩子屬於脾胃虛弱、容易腹瀉者,應先加強脾胃機能,例如以新鮮山藥或四神(山藥、茯苓、蓮子、芡實、薏仁)燉煮排骨湯,都是不錯的選擇。女性則應注重補氣養血,因此可以四物湯為主,再依據體質調整藥材。吳建隆醫師表示,轉骨發育期的生長潛力最大,對以後身體各類器官的發育與生理機能也有莫大影響。譬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甚至可藉由在發育期中調養來改善體質。 狗尾草、麻油、九層塔也有強健脾胃效果! 至於有些民間方法,譬如用九層塔、老薑片、麻油及水酒各半,燉煮雞肉,也能達到健脾胃、補腎氣的功效,但是因為薑、麻油皆屬溫補,體質燥熱者,比較不適合飲用。另外像是以狗尾草燉煮雞肉或排骨,因為生性平和,較適合體質燥熱者飲用。 Q:懷疑寶寶有生長遲滯的情形,該看哪一科? A:假使寶寶的身高或體重,位在3百分位以下,或是寶寶的個子和同齡寶寶比起來過於嬌小,媽咪可以帶寶寶前往各大醫院的小兒科、內分泌科或遺傳醫學科就診,有些醫院有開設發育遲緩門診,但是時間可能較少,建議媽咪帶寶寶前往就診前可先到醫院網站上查詢門診時間表。假使發現寶寶確實有生長遲滯的狀況,則需進一步診斷造成生長遲滯的原因,再作適當的治療。

嬰兒玫瑰疹 尿布疹 蕁麻疹 (上隨選)

2008年01月13日
公開
8

寶寶的身上起了又紅又癢的小丘疹,為什麼會長疹子呢?寶寶身上的疹子讓他癢得難受,有沒有甚麼辦法可以幫助寶寶止癢呢?家裡還有別的小孩子,該如何避免具有傳染性的疹子也傳染給其他人呢?就讓專家來為爸比、媽咪解惑吧! 許多新手爸媽都會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一些棘手的狀況,譬如—出疹子。寶寶出的疹子類型多到時常讓爸比媽咪們分不清楚,其實寶寶最容易會長疹子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些是因為肌膚長期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下,或是病毒感染引發的疹子,也有可能會經由傳染而出疹子。因為寶寶會出疹子的時機以及因素都較難掌握,且有些疹子的外型及症狀相似度高而難以分辨,所以爸比媽咪們如果無法判斷寶寶是起了何種疹子,不妨直接帶到醫院讓醫師檢查,既能給予適當的協助,同時也能減輕寶寶在起疹子時身體上所發生的搔癢及不適現象。 出疹時的止癢對策 寶寶身上的疹子如果讓他癢的難以忍受,媽咪們可以到醫院請醫師開痱子膏或是口服的藥劑讓寶寶服用,便可以有效的舒緩奇癢無比的痛苦。施一新醫師補充表示,「如果寶寶是輕微的出疹,可以用沖澡的方式幫助散熱,讓寶寶不要一直出汗又被悶著;如果是蕁麻疹或是濕疹的話,則必須依醫囑塗抹藥膏或服用抗癢藥劑,並且維持室內通風良好。」媽咪們千萬不要聽信市井流傳的祕方,隨便在寶寶的身上塗抹不知名的藥膏或其他物品,非醫院開立的藥膏或口服藥劑,對寶寶的疹子或止癢的情形並無幫助,最好還是能夠藉由醫師的專業診斷及給藥,才能真正有效地改善出疹時的皮膚搔癢症狀。 起疹子的寶寶衣服怎麼穿才對? 施一新醫師與何文佑醫師皆表示,當寶寶身上已經起了疹子,不論是何種類型的疹子都要盡量避免讓寶寶的皮膚接觸到如羊毛、尼龍、polyester等刺激性的材質,可為寶寶選擇一些天然的如綿、紗、線質的材質,可讓正值好動且好奇階段的寶寶儘量活動也能藉由吸汗、透氣的衣服材質,避免讓寶寶處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中,也可降低寶寶長疹子的機會。 結論 媽咪們在照顧出疹子的寶寶時,一定要注意環境的通風問題,因為乾燥、涼爽且通風的環境,對於寶寶長疹子的情形很有幫助。千萬不能隨便塗抹不知名的藥膏或服用非醫生開立的藥劑,更別說是古早流傳下來的祕方,如果因為媽咪們一時的判斷錯誤,讓寶寶的身上留下疤痕或是延長寶寶出疹的時間,那可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Baby signs嬰兒手語(姐姐�妹妹、哥哥�弟弟、嬰兒)

2008年01月10日
公開
22

昨晚在影印行外等著太太複印嬰兒手語教室的講義時,突然聽到女兒拉開鞋子魔鬼沾的聲音,我轉身從敞開著的車窗對著女兒好奇的問:「妳為什麼要脫鞋子?」,她頭也不抬的一邊脫著鞋子一邊說:「因為我想看外面啊,脫下鞋子才不會把椅子弄髒。」 儘管我們相當習慣聽著三歲不到的女兒說話時像個四歲多的小女生,但每次聽著她熟練的用「因為」、「所以」、「否則」、「不然」等連接詞將她要表達的話說得更明確時,我們都很難相信她在一歲半前還是個讓奶奶、姑姑擔心會是個說話遲緩的孩子呢! 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媽咪詢問我們如何教孩子學說話,我們的答覆是:父母必須時常跟孩子對談。這句話聽似簡單,但該如何跟一個還不會說話的孩子有著交談式的對話呢?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在面對孩子咿咿呀呀時,總是很傷透腦筋的試著理解,但最後又只能以分散孩子注意力或隨便應付幾句做結尾,當我們看到這種情況時,總會惋惜孩子又失去了一個學習說話與成長的機會,而父母也失去了一個能更早了解孩子想法的機會。 每個寶寶從小就懂得使用一些自然的肢體語言來讓父母知道她是餓了、不舒服、想要玩還是想被抱抱,美國衛生研究院委託加州大學進行的研究證實了寶寶不僅能透過肢體語言(手語)學會溝通,更能藉由有系統的肢體語言(手語)更早學會說話,並說得比同齡孩子還好。 在教室中,我們常會分享我們跟寶寶使用嬰兒手語所帶來的難忘經驗與樂趣。我們認為嬰兒手語之所以有助於寶寶在語言上的學習,主要是在於嬰兒手語促進了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嬰兒手語讓寶寶從小就懂得語言的存在與意義,且能快速的累積字彙數,嬰兒手語也讓父母更容易去理解寶寶想要表達的意思,並給予對應的回覆。學會用嬰兒手語溝通的寶寶因此在累積知識上常比一般沒學過手語的孩子還快許多,所展現出來的自信與自理能力也比較佳。 如果妳也想要跟自己的孩子使用嬰兒手語,妳只要謹記著以下幾個技巧: 1. 嬰兒手語雖源自聽障手語,但並非相同。嬰兒手語是寶寶學習語言的途徑,使用嬰兒手語時務必搭配口語發音。 2. 嬰兒手語是寶寶表達的工具。所學習的字彙與數量以寶寶的需求為主。最好由「還要」、「吃」、「ㄋㄟㄋㄟ」三個字開始。寶寶不會想用到的字像是「打打」、「壞壞」,可以不教。 3. 手勢的比法必須一致,跟口語的意思也必須一致。 4. 跟寶寶使用嬰兒手語必須時常重覆,且要持續。善用與寶寶目光的接觸來教導寶寶嬰兒手語 (寶寶越小,注意力越難集中)。 5. 放輕鬆,把教導過程當成遊戲。 6. 時常鼓勵寶寶。 7. 不要在寶寶哭鬧時候教導嬰兒手語。

1∼2歲階段∼強健大小肌肉遊戲

2007年11月30日
公開
26

隨著年齡增長,1∼2歲寶寶的大小肌肉有了更顯著的發展。家長若能配合孩子的發展,給予足夠的練習機會,不僅能精進其粗大動作、精細動作,亦有助於將來的認知發展、生活自理能力。本期特別介紹該階段動作發展要點,及增進效果的啟蒙守則、小遊戲,家長別忘了多抽些時間和孩子一同練習喔! 1∼2歲幼兒大小肌肉發展要點!! ★粗大動作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療中心職能治療師黃俐貞表示,粗大動作一般指的是牽涉大肌肉群的活動,從早期的翻身、爬行,到行走、跑、跳等相關動作及姿勢的控制及維持均隸屬於此。而在1∼2歲階段,粗大動作的發展重點則為:獨立行走及步態調整、單腳平衡。 1獨立行走 大部分的孩子於1∼2歲階段,除了發展出獨立行走的能力,還要慢慢熟悉和調整走路的步態,以提高行走時的平衡感及動作的協調性。 家長可以發現,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好比小鴨子般,行走時腳會有點開開的,即雙腳之間的底面積要比較大,加上不易維持身體平衡,為了避免自己跌倒,走路時雙手會高舉、有點像是用衝的,或踩小碎步一樣。不過經由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孩子到了2歲左右大都能走得很穩,行走、停頓更自如,並可以隨時改變行走的方向,不會有明顯的猶豫不決,跌倒的頻率比以往降低不少。而約至2歲左右,孩子通常已具有適應各種平面的行走能力,如在軟硬度不同的平面材質、有點斜度的地面,甚至是不同的平面之間具有些許的高度落差,也都能走得很好了。 孩子開始學會走路,活動範圍會跟著擴大許多,其中除了面積的擴大外,還有高度的擴展。前期孩子活動多侷限於地面,可是當他學會站立之後,整個視線範圍一下子拓展開來,增加了更多與環境互動的機會。而藉由這樣的互動過程,可以讓孩子慢慢瞭解身體各部位能對周遭環境、物件產生何種影響,加深對自己和所處環境的認識。因此「站起來行走」可說是孩子發展和環境互動能力的重要里程碑。 2單腳平衡 1歲左右的孩子在行走的過程中,除了要保持身體軀幹的平衡外,單腳平衡能力亦是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仔細研究人行走的動作,每跨一步,其實就是很短暫的單腳平衡,通常1歲半左右的孩子開始具備初階的能力,最明顯的是當他對地面上的物品感到好奇時,會試著用腳踢踢看、踩踩看,此即日後單腳平衡的重要基礎,而這項能力於1.5∼2歲之間將更為精進。 單腳平衡之所以重要,除了和行走有關,更是將來發展跳躍、上下階梯等更高階之粗大動作技巧亦的基礎。此外,對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養成,同樣意義深遠。以穿脫鞋、襪為例,隨著動作改變,身體重心也會有很大的改變,孩子若缺乏單腳平衡能力,想完成這些動作必然有困難。 ★精細動作篇 狹義的精細動作,指的是利用雙手去操作環境中各種物件的能力,故與手部小肌肉的力量、靈巧度密切相關。黃俐貞表示,1∼2歲期間,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包括手指尖端的觸覺靈敏度,及拇指和食指、中指尖端的配合,慢慢到兩隻手合作完成任務,還有配合空間概念發展,發展出將物品放到容器裡、堆疊等種種動作。 家長千萬不要小看精細動作,因為生活週遭有太多事物需要雙手的配合,孩子藉由雙手操作過程,亦從中學習如何解決眼前的一些問題,故可增進問題解決能力。而將物品放到容器、堆疊等動作,則有助於初步的空間概念發展,且為日後認知,甚至閱讀、寫字等學業上的必要學習基礎。 1手指頭尖端的觸覺敏感度&前三指尖端相互配合 手指尖端觸覺的靈敏度,及手指(尤其是前三指)尖端互相協調跟配合,為該階段初期精細動作發展的重點。孩子接近1歲時,家長就能明顯地感覺到,孩子對撿起地上的小東西特別感興趣,而這樣的行為將持續至1歲左右。 2利用雙手共同完成任務 在1歲以前,孩子雖然能夠兩隻手一起作業,但比較傾向於左右手各拿一個物品進行對敲等簡單對稱性動作的模式。而1歲以上的孩子則逐漸可利用一隻手固定物品,另一隻手進行主要操作的動作,如要把東西打開、把吸管插進果汁盒裡時均是如此。差不多1∼1.5歲之間,孩子會開始逐漸意識到雙手不但可一起作業,還能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3釋放能力 精細動作發展和孩子認知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1∼2歲階段,大部分的孩子對物品可以有一些高度及深度變化,充滿了興趣,配合其釋放能力進展,將物品放進或拿出容器,便成了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並從中逐步奠定空間概念。包括:意識到手中的物品較小,所以可以將它放進一個較大的空間內,還有該怎麼傾斜容器、傾斜至什麼樣的狀態才能將其中的物品取出。

魚的烹調方式決定DHA的保留度

2007年11月22日
公開
8

荷蘭的研究發現,成人平均每天吃一兩魚肉,就可以減少50%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機會。因此建議您三餐中可多以新鮮魚類來取代肉類,若能每天吃40至60公克的魚肉(約1.5∼2兩),就可達到理想的保健功效。且至少應每週攝取二∼三次以上的深海魚類。 由於DHA是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非常容易氧化,所以魚肉買回家後應及早烹煮,而且採用清蒸或烤的方式,避免油炸,以保留最多的DHA。 此外,選購魚類時應注意︰肉質要有彈性、魚鰓呈淡紅色或鮮紅色、眼球微凸且黑白清晰、外觀完整、鱗片無脫落、無腥臭味等。在餵幼兒吃或給老人家吃魚肉時,要小心剔除魚刺,以免魚刺卡在咽喉。 想讓家中的小寶貝更聰明、記憶力及學習力更好,或讓自己免於心臟病的威脅嗎?提醒您,多吃魚準沒錯! 適合各階段寶寶的鮮魚食譜 *初期(滿5∼7個月) 鱈魚蘋果糊 材料:鱈魚10公克、蘋果10公克 作法: 1.水煮沸,將鱈魚入水煮熟,壓碎。 2.蘋果去皮磨泥,加少許檸檬汁,與碎魚肉一起煮開,勾芡即可。 *中期(滿8∼9個月) 鮭魚菠菜 材料:鮭魚20公克、菠菜5公克、金針菇5公克 作法: 1.菠菜以水燙軟,過水去澀味,切碎。 2.金針菇切碎。 3.水煮開,倒入鮭魚,煮開後加入菠菜及金針菇,加少許鹽調味,勾芡即可。 *後期(滿9∼11個月) 鯛魚炒蛋 材料:鯛魚10公克、豆腐30公克、蛋1�2個 作法: 1.豆腐及鯛魚切小丁,蛋打散。 2.水煮開,倒入鯛魚,煮開後加鹽調味。 3.加入豆腐,煮2分鐘。 4.加入蛋煮至半熟,熄火燜熟即可。

0∼1歲階段強健大小肌肉遊戲

2007年11月05日
公開
10

大小肌肉的發展,關係到孩子探索環境的能力、認識自我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與學習操作的能力等。接連三期,我們將分齡介紹適合寶寶進行的大、小肌肉遊戲。家長若能配合他的年齡、善用各項誘導技巧,必可使其發展過程更為順遂。本期就先針對適宜0∼1歲寶寶所進行的大小肌肉活動作介紹,1歲以前的寶寶,雖然肌肉發展未臻成熟,但卻是最佳的奠基年齡,家長可別輕忽其重要性囉! Look∼0歲寶寶的大小肌肉發展 ★大肌肉發展:   粗大動作發展可分為抬頭、撐起頭、坐、爬、走、跑與跳。大動作的發展與孩子探索環境的能力有關,而爬行則是開啟寶寶對環境探索的基本要素。粗大動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發展精細動作的基礎,當大肌肉發展完全,靜端關節(精細動作)才能穩定的發展。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職能治療師張慧敏表示,大肌肉的重要性為探索四周環境與幫助認識自己身體的各部位,藉由移行,孩子可學著認識自己和空間的關係。 我家寶貝動作發展特別慢?    大小肌肉發展較慢的孩子,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兩類。江長奇與張慧敏綜合表示,所有發展遲緩的孩子,在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的發展上都會比較慢,包括像是腦性麻痺、唐氏症、體重過輕的早產兒、在產道過程缺氧的寶寶等;而後天的因素則可能是長時間被抱著、缺乏感覺刺激、太少在地上爬行或走路,另外高敏感度的孩子,也可能影響到動作經驗的產生,進而左右動作發展。如果孩子動作發展慢的原因是後天的,多為缺乏經驗所致,一般來說,經復健後短時間都能獲得改善,而先天的因素則需要長期復健,來幫助孩子的動作發展趨於正常。   大、小肌肉發展比較慢的孩子,不僅生理上會受影響,亦會造成其心理壓力。粗大動作發展慢,會阻礙孩子探索環境的能力,使其失去學習的動機,進而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此外,因動作發展較,在與同儕競爭時就容易輸,孩子可能會有比較低的挫折忍受度,情況嚴重者,甚至會避免再接觸這類的遊戲,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及情緒發展。 遊戲停.看.聽 家長在與寶寶玩遊戲之前,一定要做好清潔的動作。許多爸比媽咪下班回家後,就想趕快抱起寶寶,殊不知已可能把手上、身上的髒污與細菌帶給了他,因此父母在接觸寶寶前必須特別注意此問題。張慧敏提醒家長,在遊戲的過程中,應時時觀察寶寶的反應,這些反應包括:皮膚顏色變化、有無冒冷汗、是否有情緒反應等,當他出現排斥行為,或感到困難時,就要轉換其他遊戲,不要勉強寶寶。而適合的遊戲時間為寶寶精神佳的時候,爸比媽咪千萬不要在他剛睡醒或就寢之前進行遊戲。另外,遊戲時出現挫折沒關係,但結局一定要讓寶寶有成功的經驗,才能增加其學習動機,並誘發下一次的動機,使他從遊戲中獲得成就感! 江長奇表示,現代家庭多為雙薪家庭,父母親忙於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但出生到2歲這個階段,是訓練寶寶大、小肌肉發展的黃金時期,若2歲前沒訓練好,日後就要花上更多倍的時間去練習。後天因素造成孩子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發展比較慢的狀況越來越多,這些孩子多半受到經驗剝奪。建議家長,每天至少抽出一小時的時間陪伴孩子,以建立他學習的動機、促進親子關係。而透過此過程,家長才會知道自己的孩子哪一部分比較弱,並隨時改變遊戲的設計。家長可自行參考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當其中有一個項目孩子無法達到時,就要立即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才不會造成日後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