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智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從爭吵引導是非觀

2012年11月30日
公開
67

塊頭大的小寶,向來很少被欺負,今天回家卻掛彩了!在幼兒園溜滑梯時,有個小朋友插隊,小寶罵了他,兩個人當場扭打起來。哭著回家的小寶,生氣地問媽媽:「明明就是他不對,為什麼我卻被打?」 小朋友相處,吵架甚至相互推打在所難免,但掛了彩總是惹爸媽心疼,就算打贏,萬一把別的小朋友打傷,也會影響人際關係。可是如果錯不在他怎麼辦?當寶貝是對的,但嚐到苦果的卻是他,要怎麼開導他?甚至,當這情況發生在親友相聚場合,可能連大人都會遲疑:如何插手才不會傷了彼此和氣? 孩子價值觀始於父母的反應 發展學家Piaget認為,10歲以前的孩子處於「道德他律」期,無法主動判斷對錯,他們的是非價值觀,來自大人的灌輸;道德發展權威Kohlberg也強調,學齡前孩子,對於好壞、是非的判斷,完全依賴大人的反應或事情後果來決定。 當寶貝跟人家打架,爸媽劈頭便問:「有沒有打贏?」孩子可能誤以為打贏才是對的。所以爸媽除了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也要隨著年紀增長,慢慢用些兩難的開放性問題讓寶貝學著思考,譬如「有個窮人,全家都沒有東西吃,他的小孩肚子很餓很餓,最後他只好去便利商店偷東西。你覺得他這樣做對嗎?如果你是警察,你會怎麼做?」 簡單邏輯,引爆衝突 3∼6歲的孩子只有一對一的邏輯簡單概念。他們只知道「插隊就是不對」,但不會去想:那個小朋友也許只是想從隊伍之間穿過,或者隊伍有點鬆散,他並不知道後面也有人等著溜滑梯,才直接插入隊伍;但是孩子很容易理直氣壯地質問對方,甚至動手動腳,而對方也未必能在第一時間就把自己的動機行為解釋清楚,就容易以爭吵甚至打架收場。 其實大人也常這樣,生氣吵架時往往各執己見,一味希望對方聽自己解釋,卻聽不進對方的理由。路見不平固然好,但請爸媽教導孩子用說的,平靜的說一句「你插隊了喔」或者「老師說不可以插隊」,可能會引起所有排隊者的共鳴,插隊的人在同儕壓力下,就只能乖乖排隊,或者改玩別的了。 一起玩,建立遊戲規則 將兩個不到3歲的幼兒放在一起,他們通常會各玩各的,即使模仿對方咬玩具或者傳遞小球,都還屬於「平行遊戲」,他們並沒有「一起玩」的默契。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就要學習和友伴輪流、分享、共同建立遊戲規則,如何與同伴相處便成為上學後的重要課題。每個孩子習慣的互動模式不同,這廂在打招呼,那廂卻覺得挨揍,加上說話技巧樸拙,偶爾擦槍走火,就讓孩子去解決,但爭執不下便需要大人居中協調。 告別爭搶打罵6 tips •多讓孩子和同伴相處 社交技巧需要學習,尤其學齡前的孩子無法抽象思考,經驗是他們最好的導師。好處是,孩子不但可以從中學習,爸媽也可以觀察到寶貝的社交問題,比較容易針對問題教導。 •先觀察,不得已再介入 當孩子和同伴發生衝突時,請爸媽不要急著介入。因為面對未來的世界,最終還是要孩子自己去面對,如果沒有立即危險,爸媽可以先觀察孩子如何應對:他的方法好嗎?他的技巧進步了嗎?面對困境,他是否發展出更多招數了呢?事後再告訴寶貝的進步、他有多棒,他會對自己產生更多信心。 •要說也要練 有時爸媽很困擾:自己明明已經很兇了,怎麼孩子卻依然故我?那是因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做爸媽實在沒法偷懶,教導孩子任何事,一定要身體力行才會見效;制止孩子打架也是,一定要走過去小心將孩子拉開。好處是,爸媽不僅能維持輕聲細語,又能達到制止的目的,而更棒的是,孩子不會學到對別人大聲斥喝。 •對事不對人 走進孩子之間扮演中間人,請記得對事不對人,更別因為對方孩子動作粗魯,就連帶否定其他優點。抱持這種態度,即使寶貝和親友的孩子產生衝突時,也不會傷到大人感情。 •教孩子自我覺察 孩子身在其中,可能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當其他孩子發生衝突時,爸媽可以讓寶貝當觀察者:「雖然那個小朋友打贏了,可是你看,其他人不敢跟他玩了。」或者「那個小朋友雖然被欺負,可是他知道要跑、手會舉起來擋,還懂得找大人保護自己。」 •建立正確是非觀 當孩子心情平復後,一定要讓他知道是非對錯,譬如:「勸誡別人不要插隊,這樣做很棒、很有正義感,但是你打他也有不對。」或者「你站出來指正他很勇敢,他打你是因為惱羞成怒,不代表你理虧。」最好不要教寶貝打回來,因為一山還有一山高,屆時可能傷得更重。教他用語言先發制人,而這年紀的孩子,聽到「老師說…」通常滿管用的。(文�艾廷軒,本文摘自《學前教育》) 作者:學前教育雜誌編輯部

【分享】信任孩子,教育也要留白!

2012年11月26日
公開
54

信任孩子,教育也要留白! 週末夜晚,我正在書店入門處專心閱讀,突然聽到一聲快樂的童音喊著:「哇!我好喜歡來書店喔!我最喜歡看書了!耶!」我從書堆抬起頭來一看,一個年約十歲的小女孩兒正神情愉悅地跟著她的爸爸走進書店,然後很快的衝向藝術、設計類書籍區尋找她要看的書。我不知道為何他的爸爸沒有帶她去童書樓層看書,我猜或許是⋯⋯他們已經去過了,現在是爸爸自己也想逛書店,卻又不放心讓孩子一個人待在不同的樓層閱讀,因此就帶在身邊一起逛書店吧? 當我逛著書店時,我留意到這位爸爸並沒有刻意引導孩子看什麼書?或待在女兒身邊陪她一起閱讀,而是讓孩子自由選擇想看的書籍,然後各看各的書。當然,以這個孩子的年齡要閱讀大人的書籍是比較困難的,也因此她就一直待在設計書籍區翻看畫冊和圖片,她乖乖的坐在書店提供的閱讀椅上專心的看著,看完了一本又換一本,神情專注可愛。一會兒,我發現她跑去翻看昆蟲和植物的書籍了,然後又隨意翻翻幾本大人的書,再又繞回畫冊旁繼續閱讀。 我忽然想起兒子小時候的班級閱讀區。那時候,老師想在班上設立一個閱讀區,於是發下通知,徵詢家長意見,我欣然響應,趕緊搬來了一個小書架和一整箱的書籍,還有家長帶來了組合地墊方便孩子們席地而坐,加上小朋友每個人帶來一本自己的課外書,很快的,一個班級的小型圖書館就這樣成立了。剛開始,有些家長也會擔心孩子們沒有利用下課時間閱讀,因為有家長說,問了孩子到底有沒有拿課外書來看?孩子們好像都說還沒有,這讓他們質疑閱讀區形同虛設。 我覺得有些家長的心都太急了,好像急著要看到成果才會放心,這些心急的家長常有一個觀念,就是他們常掛在口中的:「時間不能浪費!」,這個觀念雖是好想法,卻也有可能阻礙自我學習的空間。學習除了要透過教導者的引導之外,自我摸索的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留白」的時間。 留白,留一段空白的時間給孩子,讓他自己來,自己思考,自己碰撞,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自己省思,自己學習! 就像閱讀區的佈置,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想要在下課時間待在閱讀區,多數孩子們都是碰碰跳跳急著想往教室外跑,但是,因為孩子們每天走到教室後面都會看到書架上那些書,時日久了,也會好奇去翻看一會兒。剛開始只有幾個孩子坐在那兒閱讀,後來就越來越多。老師說,剛開始大家是利用下課時間閱讀,後來有人因為父母上班時間早或上班地點較遠,必須提早送孩子到校,那些早到校的孩子,也會利用晨光閱讀,讓閱讀區漸漸活絡起來。 當然,老師在班級閱讀區設立之初也做了一番努力,除了說明閱讀的重要,也會在課堂說故事,介紹好書,鼓勵孩子閱讀。即使一開始,孩子們很少走進閱讀區,但老師還是相信孩子們總會被書香薰陶,總會願意走進那一方小天地。 「孩子們就算讀得少,也比都不讀來得好。」老師神閒氣定地說。 如果大人太心急,有時候孩子的進步反而更緩慢。 有句俗諺說:「吃緊弄破碗」,越是心急,反而是越做不好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留點時間,留點空間,讓孩子慢慢來、慢慢成長,相信他,總有一天一定可以做到,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分享】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能力

2012年11月21日
公開
50

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能力 國際閱讀教育協會2006年公佈的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五年評比一次)評比結果,宛如為國內閱讀推廣界投下了一枚震撼彈。台灣小四學生首度參加評比的整體成績,不僅在四十五個國家地區中排名22,台灣學生每天課外閱讀比例為24%,遠低於國際平均值40%。閱讀能力是任何學科學習的重要基礎,也是與人溝通和互動的基本能力。究竟父母在孩子閱讀愛好的培養上該扮演何種角色?又有哪些活動能促進孩子的閱讀能力呢? 5∼8歲是自主閱讀的起點 其實,閱讀能力的發展有既定的方向:從圖像的閱讀到文字的閱讀,從父母的伴讀到自主性閱讀。 在學前階段,由於孩子還不會識字,都是由父母唸書給他聽,孩子從書上的圖片來瞭解故事。一直要到大約五歲左右開始,孩子開始展現對文字的興趣,他不再只對圖畫感興趣,而開始會指著書上的文字,問父母該怎麼唸,這時候他已經能夠知道每個字都有其對應的語音了。 上了小學之後,孩子開始學習注音,也能夠認得一些簡單的字彙,慢慢的,可以自己讀有標注注音、文字較少的圖書。一開始,孩子會把焦點放在「讀字」上,因此有時無法完整理解整個句子;逐漸地,當孩子的閱讀的技巧越來越熟練,認得的字也越來越多,他便能專注在句子的意義上,並且願意挑戰更困難的讀物。當遇到有不會唸或看不懂的地方,他也能夠根據前後文或插圖來猜測故事的內容。 如何培養愛看書的孩子 研究發現,父母在孩子閱讀能力及閱讀愛好的培養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因為父母本身喜愛閱讀對孩子是良好的示範;此外,父母提供給孩子良好的閱讀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經常帶孩子上圖書館,或讓孩子在想閱讀時隨手可取得讀物,都有助於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以下便提供幾個方法,是父母可以運用來促進孩子的閱讀能力以及培養閱讀興趣的: ◎ 持續為孩子唸故事書: 很多父母在孩子能夠自行閱讀後,就不再和孩子共讀了,事實上,雖然孩子已經能自己讀一些簡單的書了,但父母還是應該繼續書給孩子聽,特別是在孩子睡覺之前。在唸書給孩子聽的時候,父母可以多加入一些聲音的表情和抑揚頓挫,這樣除了可以讓閱讀變得更有趣之外,也幫助讓孩子瞭解標點符號的意義、句子的結構、以及故事的高潮跌起。 ◎ 鼓勵孩子讀給你聽: 父母可以跟孩子以輪讀的方式來閱讀,也就是父母唸一段或一整頁,接著讓孩子來讀一段或一頁。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也可以是父母先唸一本比較困難的書給孩子聽,再讓還孩子讀他最喜歡、最熟習的那本書給父母聽。別忘了事後給孩子掌聲和讚美,當孩子在學習一項新技巧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回饋和鼓勵。 ◎ 與孩子討論書的內容: 親子共讀時,透過討論可以讓閱讀更加生動,例如:在開始讀一本書之前,可以先問孩子:「你覺得這本書在講什麼呢?」,在閱讀的過程當中也可以問他:「你猜接下來會怎麼樣呢?」、「你覺得小主角應該怎麼做呢?」。只是,與孩子的討論應該是很自由的,不需要事先設定好問題,也沒有一定的答案。這麼做只是要幫助孩子更能理解故事內容,也給孩子機會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 ◎ 訂定家庭閱讀時間: 每週挑選出一段固定的時間,是家庭成員共同的閱讀時間,例如吃完晚飯後的30分鐘,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各自安靜地閱讀,事後也可以安排一個小小的分享,輪流說說自己的讀書心得。訂定家庭閱讀時間的目的,除了養成孩子固定的閱讀習慣,也讓父母有一段清閒的時間,可以讀自己的書。 ◎ 鼓勵孩子多用文字表達: 研究發現,讀與寫的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是互相增長的,因此父母可以透過一些日常的活動來促進孩子的讀寫能力,例如用簡單的字彙寫小紙條給孩子,並鼓勵孩子也用文字來回應;也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寫故事,或把孩子講的笑話寫下來,這些都是促進讀寫能力的好方法。 此外,生活中還有許多小活動,都可以促進孩子的閱讀能力,例如爸媽平日可帶著孩子一起看廣告傳單、食譜或產品使用說明書,出門時一起研讀路上的招牌、電影的看板、或公車的廣告...等等。 閱讀教育的重點在帶出孩子的興味,絕不是侷限在課本上的考試知識,所以更應從生活中體驗起。如果爸媽本身對閱讀活動能保有一定的熱情,這也將成為影響孩子閱讀態度的最好教材,只要培養了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也等於為孩子開啟了一條永遠不寂寞的人生路!

【分享】有懶惰的父母 才有獨立的小孩

2012年11月19日
公開
50

做人最好是勤勞一點,但是如果當了父母之後,強烈的建議您「懶惰一點」,因為「越能幹的父母,往往教出懶惰的孩子」,當孩子還小時您覺得幫他們做一些事情是應該的,因為他們還沒有自理能力,但....當孩子開始會用雙腳走向這個世界時,您該放手讓他們去接觸、讓他們去學習!讓他們去冒險、放手讓他們自己吃飯、自己洗澡、洗頭、大小便、讓他們去嘗試與成長,而您只要像個好長官,指導他前進的方向,在旁邊監督他不會犯錯,這樣就夠了!若是你想讓您的孩子讀到大學生之後連水煮蛋也不會,從來不知道原來蘋果與鳳梨是有皮的,那只會害了你的孩子,我相信您也不希望這種孩子是您教出來的! 對於孩子的管教,我倆夫妻並沒有絕對的方法與秘訣,更不用去上課或是翻書,為一個方法就是「懶」!一歲多別的小孩還要媽媽追著強迫吃飯時,我們家的小孩已經乖乖坐在椅子上自己拿湯匙吃東西,儘管他們會把桌子上下弄得髒兮兮,但這就是學習!兩個小朋友還沒有上幼稚園時,我們的小朋友已經會自己乖乖吃飯、自己洗澡洗頭、自己到廁所大小號,上了幼稚園之後,我們讓他們自己去洗碗、自己去整理自己的空間,就連洗衣機他們都知道怎麼丟衣服下去之後該按哪些鈕來洗衣服,到現在小學了,他們會幫忙把衣服丟到洗衣機,洗完之後還會主動去把衣服晾起來,完全是因為我們「懶」,而我們跟小朋友「這個家是我們的,有時候我們洗衣服,有時候你們洗衣服,可以嗎?大家一起來幫忙,沒有誰應該要做什麼」。 他沒說 你就別做 時間已經來到下午一點,我家的孩子沒叫肚子餓,我們也不急著張羅食物,因為這樣可以免去叫孩子吃飯時的推託吵罵,以前小時候寶貝有一陣子厭奶,我家老婆緊張的帶去給醫生看,結果醫生只是冷冷的回應說:「不要緊張,沒有一個小孩會讓自己餓死的,他現在不餓你逼他幹嘛?」,所以您絕對不用擔心孩子餓到了,因為等他們餓的時候自然會找你,等到飢腸轆轆的時候,他們不僅胃口全開,飯菜也鐵定一掃而光,而也因為肚子餓了,所以挑食的機會就變小了!就這樣.....您根本不用坐在孩子的身邊逼他吃飯、逼他吃光,甚至是拿著棍子守在一邊,然後手腳發抖生氣孩子為什麼不吃飯,而孩子則是兩眼淚痕的哭訴媽媽為什麼總是要逼我吃飯,最後搞得爸媽與孩子通通氣成一團,何必呢?難道這是您要的生活品質? 有一次,孩子的便當沒有洗,隔天早上準備上學時卻發現不僅臭臭,還有螞蟻在爬,於是孩子怪媽媽說:「你為什麼沒有幫我洗?」,而媽媽則是反問孩子:「你為什麼回家之後沒有洗?」,「你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那是你吃過的便當盒耶!」,孩子默默的沒有出聲音,雖然他板著臉但還是乖乖自己去把便當洗乾淨。這是您必須從小教育小孩的觀念.....沒有誰應該要幫誰做什麼事情! 現在孩子身高足夠踏上小板凳之後站在水槽邊,洗自己的餐碗變成他們自己的功課,因為這是他們自己在學校的用具,這也是他們自己使用過後的餐具,你為什麼要幫他們洗好呢?放下吧....別管太多,也別妨礙太多小朋友學習以及成長的機會,您要作的應該是幫他檢查、幫他除錯,當發現問題時,告訴他這裡應該要修正、告訴他那裡應該要注意,而不是通通搶著幫他做玩,「當父母越全能的時候,孩子就會越無能」,請您務必謹記! 讓他有機會練習 以前,孩子從學校裡面借書回來,總是窩在媽媽的旁邊,纏著媽媽一定要唸完故事書之後才肯睡,但在小孩認識注音符號之後,我們開始讓他們自己看故事書,然後看完之後唸給我們聽,唸完之後再把書收起來,請他自己「內化」之後說給我們聽,這樣的效果比媽媽唸床頭故事要好太多了,他們不僅會自己看書,也會把故事「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這樣不是很好嗎?誰說講床頭故事是父母的功課?反過來讓小朋友講給你聽吧.....這個時候你反而會因為孩子的成長而感到驕傲! 適時的給他獎勵與誘因 現代人的生活幾乎沒有什麼缺乏,說飯有飯吃(而且還是吃菜配飯),絕對不會餓到!而論物質的話,從小幫孩子買衣服、買玩具、買故事書,這些物質生活比起我們小時候,那可真的是天差地遠,但現代很多父母卻是三不五時「無條件」的買東買西送給孩子,不然就是在小孩子考試滿分或是表現優良時,立即奉上新台幣以滋鼓勵(即便是零錢),這種狀況實在是非常要不得!小孩會從你身上看到一些歪曲的事情,他們看到奉承阿諛、在人面前求表現的表現,也知道怎麼樣可以獲得你的獎賞,甚至把這樣的行為變成他們的目的,以後只看錢與物質做事的生活,是您要孩子學到的事情嗎?我看過小孩拿著錢買東西來當孩子王使喚其他同學,因為小孩之間很容易因為誰優越就變成王。同樣的,您讓小孩太容易獲得一些玩具與用品,他們反而不珍惜資源,這樣價值觀就會嚴重扭曲,而這就是您愛護小孩疼愛小孩的結果,從小受到父母的薰陶所致,這....這是您要的結果嗎? 「你好棒喔,我加你三個印章」、「你幫忙打掃家裡,幫忙折其他人的衣服,那我給你加五個印章」,我家孩子快樂的拿著家裡的打掃武器開始整理環境,而當他們集滿 100 枚印章之後,我們就選擇帶他們去文具店購買他們想要的文具或是到玩具店挑選他們想要的「人際關係物品」(你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想要恐龍卡或是鬥片?那是因為他要去學校跟其他同學交際啊,這些你我看似無聊的東西,在孩子的世界裡面可是重要的交際應酬必需品),而當他們為了可以買到一個新的橡皮擦或是恐龍卡時,不僅平常會主動做家事,也會相互比較競爭、更不會排斥幫忙其他人做事,慢慢累積之後,孩子知道任何事情是沒有不勞而獲的,而這些他們經過努力之後得到的物品,也更加珍惜、更加保護,讓孩子養成想要獲得什麼東西都是需要去努力、去累積,而不是伸手要錢、張口要飯這麼不勞而獲。 考試滿分重要嗎?對我們家來說,成績不算什麼!品德教育反而是比較重要的課題。老大上小學之後,若在學校考試獲得不錯成績時(即便不是滿分,而是對於我們來說,他有進步了,而且他也努力了),我們則會安排一趟家庭旅遊,去進行兩天一夜的小渡假,然後告訴孩子這個旅程是因為他的功課表現很好所以特別安排的,從他的笑容中,我發現我們這樣做是對的!因為他的臉上充滿著「你看,能全家出來玩是我的功勞」,那種受肯定以及自信,是你給他錢所買不到的.... 急什麼,走都走不好,跑什麼? 我兩夫妻從不相信「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幼稚園想學什麼才藝課?鋼琴?心算?芭蕾?還是小提琴?這些才藝課,請讓小朋友自己選、要參加任何活動,讓小朋友自己決定,而當你決定之後,請自己去挖豬公,因為我要讓小孩珍惜你的每個機會,而且這個學習機會是你自己選的,就算撲滿裡面只挖出偶爾拿到的幾十塊錢,但小朋友知道這是付出他平常的努力與獎勵,他們開始知道想要獲得更多,必須靠自己犧牲一些什麼東西而獲得,而不是父母主動安排或是有求必應的。如果孩子不知珍惜或學習不認真,下次想要在上才藝課,那就沒這麼簡單了!因為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真的花了錢就要好好做,因為他們從小知道原來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與犧牲的,你不好好學,那就什麼都沒有......... 小朋友想學什麼才藝,想學什麼課程,當有自己小小的儲蓄加持之後,孩子總是學的特別認真,因為他知道這堂才藝課,是他花多少「代價」換來的。我們絕對不會主動去幫孩子安排什麼心算、珠算、鋼琴、小提琴還是什麼圍棋、跆拳道,因為如果孩子沒有興趣,逼他去上這些課程,他們真的可以學得有興趣嗎?而逼他們學這些不是發自他們主動的課程,您覺得小朋友會用心 & 心甘情願的去學習嗎? 身為父母就像在公司裡面當主管一樣,您負責的是幫孩子決定方向,針對每個人不同能力、不同專長、不同興趣以及不同個性,來安排他們適合的工作與任務方向,所以如果您總要一再要求孩子去做他沒有興趣的事情,只會讓雙方相處充滿戰爭(尤其是在青春期)。身為父母的您,只要向主管一樣,指導孩子的做事態度、做事方向、確認孩子的學習動機以及正確心態,只要您擔任好導航的角色,讓這艘船不會偏離航道(做壞小孩)、不會開錯航道,這樣才是對小孩最佳的幫助。 懶....讓你過的更快樂,讓你的孩子也快樂。 懶....讓你花更好的精神,但是擁有更好的效益。 懶....讓兩個小孩知道自己找事情做、自己知道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 懶....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什麼都找父母.... 懶....才能讓孩子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我只知道,父母愈懶,孩子未來會愈好!真的.....放手吧,不要讓自己變成恐龍父母 轉載自http://www.wretch.cc/blog/sinshi/2723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