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Angel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5

2007年06月22日
視覺式指導策略 系列5
■視覺式的作息時間表(96年3月25日)
文�特殊教育工作坊 曾意清

視覺式的作息時間表是一種用來協助兒童理解日常生活作息,和預測作息活動變化的視覺式工具。許多傾向於視覺式思考的特殊孩子,常常會以眼前所見的畫面來預測事件,因此,如果身處於他們無法理解的情境之中,或是事件變動得太快,就可能會焦慮不安,也可能因誤判情境而拒絕變遷,頑固的堅持己見,或者引發不當的情緒反應。

生活中的作息變遷是無法讓我們隨意控制的,當這樣的孩子發生了理解上的困難,單用口頭說明或勉強說服,仍舊無法減輕他們的壓力,或是培養出適應改變的耐性。運用視覺式的作息時間表可以在適當的範圍之內提供輔助,用孩子擅長的訊息溝通方式來澄清事件流動的序列,讓孩子預先做好心理準備,並協助孩子預測事情的前因後果,知道自己目前該做些什麼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事件之間有何關聯?自己該如何應對?以及要等待多久?

舉例來說,筆者從前班上有一個孩子很喜歡玩水,下課時間只要他獨自去上廁所,往往在洗手台玩得不亦樂乎,久久還不肯進教室。於是我將他下課時間的作息製作成四張圖片式的提示卡,依序排列為:上廁所、洗手、吃點心、玩玩具,並教導他依序進行活動。剛開始他只是被動的配合著,直到有一次因為玩水太久回教室時,發現他最期待的吃點心和玩玩具時間已經不夠了,老師把點心收起來之後,從此他上完廁所就迅速回教室,因為他終於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了。
根據特殊兒童能力發展上的個別差異,可以考慮用實物、照片、圖片或文字的方式來製作作息時間表,此外,針對孩子使用上的熟練度和便利性,也可採用不同的呈現形式。

一、卡片式:單張護貝過的提示卡,背面貼上魔鬼氈,依序排列在插袋板或魔鬼氈組成的時間表上。孩子可以依序拿取卡片,貼到規定的工作地點,待工作結束後收到時間表下方的完成盒中。(如附圖一)此類時間表適合剛開始練習的兒童使用,可以清楚的表現出開始(拿或撕下卡片)和完成(收卡片)的感覺。

二、資料夾式:用透明資料夾,或照片沖洗店附贈的小相簿來收納提示卡,方便孩子逐頁翻看,依序進行活動。此類時間表有著攜帶方便的特性,在不同的空間轉銜活動時可以隨身攜帶。為了讓孩子翻動方便和標示事件的序列,還可以在透明袋的側邊貼上數字或時間的標籤。

三、表格式:將時間表繪製成單張的表格,用勾選、貼貼紙、蓋章、劃記等方式,來標示一個活動的完成。此類時間表適用於對時間表較為熟悉的兒童,或者能力較佳的特殊孩子,可以讓他們練習自行檢核進度,學習自我管理。

四、行事曆式:用條列的方式來呈現一天或一週的重要事件,可以結合日曆或記事本,讓較為年長的孩子練習規劃自己的行程。

將時間表結合日曆的形式,可以讓孩子預測事情的例行性和非預期的改變。在教導兒童時間和日期的概念時,還可以用彩色便利貼來標示時間的概念,清楚呈現時間的流動性(如附圖二)。像是:今天、明天、昨天在日曆上的位置是每天不同的,便利貼提供了我們在操作示範上的彈性。此外,遇到例行性事件的變動,像是:彈性放假、補課、調課或更換活動日期時,也可以直接在日曆上畫箭頭表示日期調動的關聯性,或是畫×來表示事件的取消。

視覺式的作息時間表提供具有特殊需求的兒童生活上的重要訊息,讓他們對於情境的變遷能預作準備,減少無法預測所帶來的焦慮和轉銜的困難,並能協助其養成完成工作的習慣,並進一步建立起更動行程的彈性概念。
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