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生活故事書在班級中的製作與應用

2007年06月21日
生活故事書在班級中的製作與應用

一、生活故事書的緣起:

班級中的孩子,常常因為各種能力比一般的孩子發展落後而使得各方面的學習產生很大得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孩子在各領域進行有效的學習, 1996年由德國慕尼黑LORE ANDERLIK老師授課中介紹以「小書」將生活自理的課程應用工作分析的技巧呈現完整的操作步驟。經多年來在班級中廣泛的應用,使得小書的方法不但可應用於生活自理課程,更可擴展至情緒、態度的培養、語文的教學、認知能力的訓練,更可擴大至社會能力的養成,只要是孩子在生活上發生的事件,與他人間的互動、老師或父母可捕捉到的鏡頭,再依孩子不同的認知能力與語文表現、生活經驗在小書中呈現不同的程度的情節與語言內容。

生活故事書的教學法,可以彌補一般市面上無法購置能針對個案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而出版故事書,?彌補教具選擇上的不足,則針對個案的學習問題設計適合個案的生活故事書,此故事書可以彌補購書不易的缺憾。

就心理層面而言,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形式被同理的,就個別性而言,其內容都是根據孩子的各種表現在呈現各種內容,更符合特殊教育個別化的精神。

二、生活故事書的應用範圍:

生活故事書的應用範圍極廣,不僅可適用於學校,也可適用於家庭。尤其可由家長依個案的需求取材,取材的範圍舉凡衣、食、住、行、語言表達、社區生活、同儕間的互動、甚至社會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情緒的控制與處理,都有可能成為最有利之生活故事書的體裁。只要老師或家長非常清處自己為孩子所定下的學習目標,並透過對孩子生活習慣的瞭解與細膩的觀察,便能因學生的不同能力而斟酌訂定其生活故事書所應呈現的內容。

三、製作生活故事書的原則:

(一)以生活事件為主題:

由於學前階段的幼兒,大部分以培養其生活能力,自我照顧之能力訓練為主要內容;且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均為幼兒所經驗,因此,從其經驗的生活事件中尋找體裁將更能加深其印象,也對其日後解決生活上面臨的問題有更大的幫助。因為,在生活故事書的呈現中,除了敘述事件的過程,更可透過生活故事書書透露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當孩子面臨相同或相似情境時,因為生活故事書曾提供了有效的技巧,孩子自然能將所習得的技巧用於實際的解決問題中。

(二)以孩子本身為故事的主角:

在一般坊間可購買到的圖書雖印製精美,但針對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而言,就很難協助其有效的達到閱讀效果,且不容易引起幼兒主動閱讀的意願,因為,對他們而言,其內容都屬於別人的故事,不太能引起內心的共鳴。但如果生活故事書的主角換成是自己,這樣的呈現有助於使其瞭解本身與環境的關係,尤其對於自閉症與過動兒的情緒安撫與情感表達的教育都令老師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三)根據孩子的語言與認知能力而設計語言內容:

每一個孩子因其身心發展上的障礙而造成其各方面的表現都比一般正常的孩子來的慢,因此,老師在設計生活故事書的閱讀內容時,需考慮到孩子的個別需求與不同發展;根據其有限的語言能力與認知範圍加以設計,以其現有的能力為基礎,將其內容依其各方面的表現而於以加深加廣,如此,不但能增加其語彙的吸收,更能擴充其認知的內容。

(四)著重孩子內心的感受:

小書的設計,乃是為了針對孩子在其內心得到滿足與認同,因此,當老師在決定應用小書進行教學時,對個案的表現則需有一段仔細的觀察;例如:孩子的興趣、孩子的習慣、在家庭中的關係、成長的背景、被家庭成員接受的程度、神而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曾經有過不愉快的經驗而導致的行為問題。當成人能以同理的心情體諒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遭遇與挫折,甚而遭人虐待或排斥,成人則可站在同理的角度,運用處理的策略,而提供其適性的教育內容並協助其內在情感的抒發。孩子漸漸會感受到,在此種模式的教學,自己是安全的、是被允許情緒的發洩、是能夠被他人讀出自己內心的感覺。於是我們慶幸的發現,孩子儘管仍無法透過語言訴說自己的內心世界,但從其臉上泛出的笑意在告訴成人 --孩子多麼需要被支持、被接受、被瞭解,也因此,一向讓老師最感困難的情意教學,都將因為老師對生活故事書應用得當而得以使孩子們對情緒的掌控、情感的表達有另一番解讀的技巧。

(五)藉故事的內容處理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的行為問題,老師必需要有對自己與孩子的認知,正因為孩子無法呈現正確的行為模式,其原因可能因環境、先前被教育的模式、或其生理上的問題而造成,是否有必要借住藥物或家族治療等方法而處理,但當我們察覺到孩子的行為問藉著教學活動的呈現,把正確的行為模式對孩子做一正確的示範,再將此載將此正確的模式與過程,利用生活故是疏於以強化孩子對此正確行為的概念,並使之成為其生活中的部分。

(六)在故事中呈現正確的行為模式:

對於有特殊需求的幼兒而言,提供正確的行為模式以適應其所生活的環境是非常迫切的。而往往,我們在運用處理的技巧時,都會覺得,正確的行為模式是需建立在情境與事件的發生,而負面的情境與事件,在孩子面前一再地重複出現是不恰當的。因此,我們如果針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提供正確的行為模式,在陪同孩子閱讀生活故事書的過程中,自然可以窺見很多的正確行為已經很自然的表現於孩子的生活中。

(七)在故事中呈現老師期待孩子學習到的內容

無論針對行為的處理,或是語言的學習,甚至社會能力的建立,老師因為明確的瞭解孩子學習目標之內容,所以,將其內容呈現於生活故事書中。因此,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可以成為生活故事書的體裁,當老師決定孩子的學習目標,利用生活故事書的呈現,將所預期達到的教育目標進行有效的結合。因此,老師期待孩子學習到的教育內容就會在生活故事書中出現,也因為每一個孩子的能力不同,因此,老師在生活故事書的內容應用上就需針對孩子的問題與能力、生活環境做不同的應用與設計。

四、生活故事書的製作方法:

• 書本:

• 選擇生活上的一事件或一主題。

• 請父母或老師蒐集該事件進行的過程之相片,相片中的內容均以孩子為主角,在拍攝的過程中,不必要求孩子以視覺注視鏡頭,讓孩子在自然的情境中進行該事件。

• 決定與相片內容得以結合的語言內容,並將語言內容呈現在 A4 的粉彩紙,文字的內容以電腦打字或手寫均可,並貼上與該語言內容相符合的相片。

• 將已呈現在粉彩紙上的相片與語言內容依事件發生的順序排列,使幼兒透過生活故事書的內容得以複習生活事件中的經驗和適合該情境語言。

• 光碟:

1、以電腦掃描或數位相機拍攝相片,應用魅力四射之軟體進行生活故事書光碟之製作。

五、介入方法:

• 生活故事書的教學方式:

• 生活故事書呈現在個案面前,由成人依生活故事書所呈現的文字內容口頭唸誦。

• 指導者牽扶個案的手指出生活故事書中的人物並說出其名稱。

• 指導者指出文字,由個案唸誦一個短詞,再由指導者接續完成句子。

• 指導者讀誦,並由個案仿讀。

• 指導者讀誦句子,由個案接續完成未完成的句子。

• 指導者提醒一個字或一短詞,由個案完成句子。

2、應用生活故事書的教學策略:

• 指導者翻閱並唸誦,兒童於一旁觀察。

• 由指導者提出問題,請兒童指認人物或提出問題。

• 指導者念一句,兒童仿念一句。

• 指導者與兒童交替進行句子接龍。

• 以講故事的方式為兒童講述。

• 由兒童看著生活故事書說故事。

3、光碟的使用方式:

• 老師協助將光碟放入電腦光碟槽內。

• 老師示範滑鼠的使用方法。

• 能力佳者可由學生自行操作,能力較弱則由老師協助操作滑鼠。



六、結語:

生活故事書的教學,在本班已進行多年的教學,亦深感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影響,其主角對象可以是個人的,亦可以是團體的。教學對想可以透過一對一的個別化教學或是團體說故事書的模式進行,透過生活故事書的教學能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認知、社會互動、親子關係、情感表達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