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延宕技巧的教學策略運用

2008年09月21日
延宕技巧的教學策略運用
(97年7月28日)

文�林儀婷

遊戲教學除了包含多種目標:社會互動、語言溝通、認知,甚至動作,更有著愉快經驗和友伴關係的建立。如何兼顧遊戲的樂趣,並帶入原先預定的教學目標,而非僅是漫無目的的「享樂」,需要熟悉很多策略。

  曾經有位老師分享過一句口訣:「深呼吸數三秒才開始介入」,這也就是所謂的「延宕技巧」。首先,教師要先練習「沉住氣」。孩子可以「伺機而動」、「觀察大人的空檔」,然後,脫逃、搗蛋或得到想要的東西等;大人卻往往沉不住氣,搶先一步就協助、提示,或忍不住就幫孩子完成。於是,孩子缺乏自己探索的機會,甚至錯失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教師在面對身心障礙幼兒時,類似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例如,當想提升孩子眼神注視時,教師往往會運用自然情境,如孩子需要幫忙或有要求的時機,此即延宕策略的運用。而很多家長其實也都懂得:要讓孩子看向我們才達成其要求,不過,生活中卻常常會聽到:「你要看我呀!」「看這邊!」「咦?」「看媽媽才給你唷!」等語句,有些家長忍不住就動手扳孩子的頭,或托起孩子的臉看向自己。

  再者,若延宕過長時間,孩子會不想要或忘記了。有時候,適當運用一些示範延宕的技巧,會讓孩子表現得更自然,更沒有後遺症。同時,教師也要懂得兼顧彈性與變化,像是上述例子,可將物品拿在臉前,等孩子看向大人,才提示或詢問:「你要幫忙嗎?」「要吃嗎?」

  在「等待」的同時,記得要蹲下來,眼睛與孩子同高,孩子便可以很容易以眼神注視。同樣的,在進行語言溝通時,也會大量使用延宕提示的技巧,例如:要教孩子表達需求時,第一次先示範說:「我想要玩玩具!」孩子會學著仿說全句;接下來,可以慢慢抽掉一些字,等孩子自己說出來。像是在玩玩具的情境中,如果孩子靠近或想要您手上的玩具,孩子已會仿說全部語句時,大人只說:「我想……」之後停頓,讓孩子接著說:「玩玩具。」

  透過延宕,在互動的快速訊息中,可以觀察到孩子更多的能力表現,知道孩子會哪些,不會哪些,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喘息一下,思索下一步應該做些什麼。

  另外,在使用延宕技巧時,等待時間的掌握也是一門重要學問:等太久,孩子可能就分心了;等不夠久,也看不到孩子表現。時間的掌握需要經驗累積,或較敏銳的觀察能力。老師或家長可以多觀察孩子,確定孩子已經穩定的能力為何,以決定延宕的時間長短。

  例如:小紅個性很急,如果等超過五秒,就會離開位子,找尋別的玩具,因此,當對小紅使用延宕技巧協助時,發現等待三四秒她仍無反應時,就可以進行協助的介入;同樣的,有些孩子受限於動作發展,就需要等待長一點的時間,讓孩子有機會可以反應與表達。相信大家會看到孩子更好的一面。
引自: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