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Dawa

書籍 :媽咪Style(運用MBTI性格類型)

2007年08月18日




才剛做完測驗,就看見運用這測驗出的相關書籍。

媽咪Style《運用MBTI性格類型,解析16種媽媽風格的教養小秘訣》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LID=se0008&kmcode=2011730170978&Actid=tornado

書裡的這段話,點頭如搗蒜:

【透過我們如何好好地接納和賞識我們自己的差異和我們孩子、伴侶和鄰居的差異。妳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接納愈強,愈相信許多方法的正當性,愈不覺得有人和妳不同就是在否定妳──妳就愈不必在思想、文字或行動上防禦自己或攻擊他人。一個傳一個,這正是創造更友善、更溫和社會的方法。人們不需要我們出自畏懼的評斷,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祝福。】





目錄
本書佳評
〔引 言〕 打破完美母親的神話

PART 1 找出獨特的媽咪風格
第1章 妳的獨特風格
第2章 接通妳的電源
第3章 請給我資訊!
第4章 決定、決定
第5章 有計畫與有彈性的生活方式
第6章 多樣風格媽咪(上)
ISTJ──「責任」型媽咪
ESTP──「行動冒險」型媽咪
ISTP──「給他們空間」型媽咪
ESTJ──「指引」型媽咪
ISEJ──「溫柔關愛」型媽咪
ESFP──「全陪」型媽咪
ISFP──「付出」型媽咪
ESFJ──「共同歡樂」型媽咪
第7章 多樣風格媽咪(下)
INFJ──「發現自我」型媽咪
ENFP──「小孩很好玩」型媽咪
INFP──「傾聽」型媽咪
ENFJ──「交心」型媽咪
INTJ──「重視自我和誠實」型媽咪
ENTP──「獨立」型媽咪
INTP──「愛學習」型媽咪
ENTJ──「執行」型媽咪

PART 2 家庭互動的動力
第8章 開始天天運用類型
第9章 爸爸是什麼類型?
第10章 活用孩子的長處
第11章 增進親子的互動
第12章 這是一家人的事

PART 3 總結
第13章 如何為自己充電
第14章 以外在的責任義務來平衡家庭




本內容摘錄自《媽咪Style──運用MBTI性格類型,解析16種媽媽風格的教養小秘訣》一書,久周文化出版


成為最好的你


當媽媽會改變妳。我聽過這樣的話不下千百次:「我在當媽媽之前是『那個樣』(比較瘦、比較自由、更有自信、更有成就),現在我當了媽媽就成了『這個樣』(比較不耐煩、比較有智慧、比較有條理或比較沒有條理、更慈愛和更包容)。」內容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身為母親,在類型觀念的刺激下,可以是妳自我性格成長的觸媒。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女性,藉由迎向母職中的挑戰和需要,療癒了自己兒時的創傷、更誠實地面對自己、成長了人格和智慧,而且在各方面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有關兒童如何改變和成長的著作很多,但有關媽媽如何隨著她的孩子改變和成長的著作卻少之又少。就在我們為孩子換尿布、做花生醬三明治的同時,另一齣戲正在開展──這齣戲是關於我們如何變得更完整,談的完完全全是我們自己。擁有孩子,是人生的轉變;我們身為母親的部分工作,就是與此歷程合作。

這個歷程並不輕鬆,一點也不。事實上,過去幾十年來,對許多媽媽而言,當媽媽的壓力變得更大、更失衡,也更緊張。即便這些挑戰可以在許多層面上獲得解決,但是,化解問題最重要的一環在於:以更堅定的自我意識和鼓吹個人成長,來強化媽媽的力量。任何工作或任何關係要成功,自知之明很重要。而在當媽媽的過程中,自知的重要性還要加倍;因為它既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關係。身為母親,是一個成熟的過程,一個訓練的營地,讓妳變得更堅強、更務實、更有同情心。

媽媽是VIP

有關當媽媽的重要性,我們有時候得到的訊息是很混淆的。一方面,人們會在體能上和財力上竭盡所能地生育或領養孩子。但另一方面,和一些更受尊崇的專業相比,當媽媽可能看起來是次等的事。

但是,那些有孩子的女性,即使是在機會空前和事業成功的時刻,她們的渴望(抑或任一個更有力、更刺激的力量),恐怕都不會比當好媽媽的渴望要來得深切。當個好媽媽,觸動了女性對親密關係、勝任能力和生殖的最深層需要。而養育一個孩子,是無比的重要:它決定了人類下一回合收成的質與量。

每次我主持媽咪團體時,都會被媽媽們不計代價想做個好媽媽的崇高和堅持所感動。一位女性為了參加一項有代表性的會議,必須和她二歲大的小孩奮戰,脫下他的睡衣,讓他坐進車裡,然後帶他上樓去臨時褓姆照顧小孩的房間。(「他在他這個年齡算長得很大的,」她說:「所以做這件事得花不少力氣。」)另一個媽媽則非得聽她三歲孩子的哭泣聲不可,因為孩子不喜歡被留在育嬰室裡。她應該任她哭泣、打擾整個團體嗎?還是應該讓她女兒坐在她的腿上,硬塞進其他媽媽不帶小孩的寶貴時間裡?另外,還有一個媽媽必須臨時取消行程,因為她的雙胞胎有一個發高燒。不過是要切割出幾個小時的時間來學習和交談,對有小小孩的母親來說,卻可能是一項重大的許諾。然而,她們的努力,大概除了她們彼此之外,鮮少被人承認。

我記得曾為一群媽媽舉辦研討會,有位女性躺在地板上整整三個小時。她在那個階段的孕期中,被限制非得躺在床上休息不可,但她不想錯過這場研討會。我不得不納悶:男性在同樣狀況下也會如此堅決嗎?然而,這位把自我放在一旁、縱有阻礙也不屈不撓的英勇媽媽,卻更有可能為自己無法正常度過孕期覺得無力,而不是覺得自己像個英雄。

媽媽們是社會中的無名英雄。事實上,我認為媽媽們是「平承時期的戰士」。身為母親,我們所能做的不僅是升旗、寫信給議員或寄張支票支持和平與正義。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差異的世界;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可以在孩子如何回應差異、如何敞開心胸、行為如何尊重等方面,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我們可以在我們的心裡、在我們的家裡、在我們的社區裡,種下尊重他人的種子。我們可以教導我們的孩子:差異是好的,沒有什麼好懼怕。

我們要怎麼做到呢?首先,是透過範例;透過我們如何好好地接納和賞識我們自己的差異和我們孩子、伴侶和鄰居的差異。妳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接納愈強,愈相信許多方法的正當性,愈不覺得有人和妳不同就是在否定妳──妳就愈不必在思想、文字或行動上防禦自己或攻擊他人。一個傳一個,這正是創造更友善、更溫和社會的方法。人們不需要我們出自畏懼的評斷,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祝福。

畢卡索說:「我母親告訴我:『如果你是戰士,你將成為將軍。如果你是修道士,你將成為教宗。』但是,我做了畫家,並且成為畢卡索。」

這個世界說妳可以成為任何妳想要成為的人。或許,妳想要當一名律師、醫生、學者、科學家或藝術家。

或許,在妳有了孩子之前,妳是個律師、醫生、學者、科學家或藝術家。也或許妳並沒有能實現妳的夢想。

不論是哪一種,妳做了媽媽。我希望有朝一日妳能夠說:「但是我當了媽媽,並且成為最好的我自己。」

我相信榮格所說,只要女性做她們真實的自己,世界將因她們而轉變。我這本書的任務是激勵妳、強化妳的力量,做妳最真、最好的自己。個人的轉變產生出社會的轉變。這個世界需要妳的聲音、妳握有的片段真相、妳的個體性和妳的女性特質。孩子們需要妳!要勇敢,做妳自己,成為最好的妳。妳心裡明白,妳的孩子必將跟隨妳。




我剛當媽媽的時候,真的很想把事情做好。

什麼才叫「好」,我並不是那麼清楚,所以我向很多人請教。身邊的人幾乎都各有一套說法。醫院裡的護士小姐教我如何正確包紙尿布;等我帶寶寶回家後,隔壁鄰居卻奉勸我最好只用可以換洗的布尿片。小兒科醫師告訴我正確的哺乳方法是每四小時餵一次,而且至少維持六周;而我婆婆則建議我要用嬰兒食品搭配母乳。

我看了幾十本有關親子教養的書。其中一本說,我應該教我的寶寶自己入睡;另一本則發表全家人共睡一張床在情感上好處多多。隨著孩子成長,我去上了有關如廁、語言發展和建立自信的教養課程。為了做到一位「好媽媽」 應該做到的所有事,我把行銷正職轉換成兼職。

我相信,終有一天,我一定會成為一位完美的母親。

可是,在一個星期六的早晨,我猛然醒悟了。那時,為了準備兒子六歲的生日派對,我正小心翼翼地舖排餐盤和餐巾,兒子蹦蹦跳跳地進來探看,把我精心布置的東西給打翻了。

「出去!」我尖叫:「你沒看到我正在準備幫你過生日嗎?」

我的話立刻刺傷了他。我試著把每一件事都做好,但是,卻和我想成為完美母親的理想愈距愈遠了。表面上看來,我「什麼都做了」,但心裡面的自己不但不合格、窘態畢露,還岌岌可危地處於崩潰的邊緣。

那一瞬間,我看清楚自己的處境,我一定得挽救自己所扮演的媽媽角色。停止外求、轉而內省,徹底思考我是什麼樣的人;對也好、錯也罷,我一定得鼓起勇氣,用純粹屬於我自己的、人性的方法,來撫育我的孩子。

作為一個好媽媽,妳是否認為應該幫助孩子融入社會、體驗世界?視孩子為獨立個體,深入了解他?讓孩子保持整潔、吃得飽飽?尋找每個孩子的獨特潛能、激發他們的創意?保持樂觀公正並培育獨立性格?溫暖、有愛心,設法和孩子維持親密關係?提供穩定的架構、保持前後一貫和講求規範?包容、有彈性並順其自然?

如果妳的答案是「以上皆是」,那麼,完美母親的神話就活生生地存在著,而且妳還覺得那是當然的。

問題是,妳能夠「同時」當個一板一眼卻又順其自然的媽媽嗎?不可能吧。不論任何時候,妳都只能選擇其一。兩者之間,可能只有一個會讓妳覺得比較舒坦,而且妳會愈來愈常傾向那一邊,妳也可能會認為那就是妳的長處之一。不過,大體上來看,絕大部分的媽媽都期盼自己能行事前後一致又能通融;這在理論上是不錯,實際卻不容易做到。

多樣風格媽咪

我認為,媽媽們需要少一點「該怎麼做」的忠告,多一點支持,好讓她們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我仍然想做個好媽媽,但是,我要本著自己的長處和價值觀達成這個心願,而不是去奮力去迎合各種對教養的期盼,或是拿自己和隔壁鄰居做個比較。

於是,「多樣風格媽咪(Mothers of Many Styles, M.O.M.S.)」就這麼誕生。

我發展出M.O.M.S.,矯正我自己的完美主義、重拾自信心;但事實證明,它對其他千千萬萬的女性同樣有幫助。「多樣風格媽咪」計畫始於一九八八年一系列有關不同媽咪風格力量的探討。它是提供給媽媽們的獨特資訊,其哲理和主體透過媽媽們發展出來。M.O.M.S.使用的是性格類型架構(a framework of personality type),這個架構已獲得二千五百萬人運用在了解自我、管理發展和職業諮詢方面。

【事實1】好媽媽是以多樣風格呈現的

要當個好媽媽,方法不單單只有一種,就和做好人一樣不只一種方法。每一個面對母職的媽媽,都有其不同的長處、興趣和價值;這些與生俱來的長處,得來不費吹灰之力,也不用靠看書或上課才能學會。正是這些優點,讓我們的孩子慶幸有我們做他們的母親。

妳的媽咪風格力量部分取決於妳獨一無二的性格,而且,當妳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能耐而非缺點時,就會樂在成功和滿足之中。當妳注意到其他媽媽養育小孩的方法和妳不同時,用不著為自己辯護或擔心到底誰的才對。養兒育女有很多種正確的方法,妳和隔壁鄰居可能教養方式不一樣,但那不代表妳們兩個不是好媽媽。

結論:身為人母,比較像是一場馬拉松賽跑,而非短距離賽跑。跑完全程的不二法門,是根據自己的特質探索出如何當個好媽媽,而非硬把自己套入某個好媽媽的模子裡。穿別人的鞋子走上一、二公里路,可能覺得很新鮮,但如果一穿就是二十年的育兒期,那麼是很容易長出爛水泡的。

【事實2】沒有人是完美的母親

信不信由妳,沒有媽媽不犯錯。沒有一個媽媽握有養育出完美小孩的秘訣,不管她有多棒,每個母親都背負著包袱;她必定有否認不了的人性面,其中結合著侷限、需要和弱點。

所幸,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孩子們不需要完美的母親,因為,身為人類,他們自己也絕不可能完美。孩子們需要的是,可以做自己榜樣的人性媽媽,能讓他們知道如何充分展現自己的長處,如何面對自我侷限,以及努力讓自己表現最好。

很多女性試圖做個完美無瑕的媽媽,但完美主義可不太健康,不論是對孩子或對妳的精神層面來說,都是如此。我們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是在當媽媽養小孩這件事情上,所謂的最好,在於坦然接受人之所以為人的種種。

我們在解釋「完整(wholeness)」這個概念時,有時候是指沒有瑕疪,所以,我們試圖除掉自己身上似乎有缺陷或毀損的部分。諷刺的是,「成為一體的(being whole)」意思,是指接受所有不合宜的部分和自身擁有的長處。「完整」涉及的是:認識妳的侷限和弱點,將它們涵括在「妳是誰」的定義裡;接受妳的侷限和弱點,就像接受妳的眼睛顏色或妳有雙手而非四隻手那樣。這是身而為人,唯一可以感受一體的方法。





性格VS選擇

想像妳在廚房裡做晚飯,兒子突然衝進門來大叫:「媽,快來看,外面有一隻青蛙耶!」

妳「第一個衝動」是哪一種?
•和他說:「我晚飯一做好就來。」
•關掉爐火,出去看一看。

第一種反應是決斷型反應。決斷型媽咪的天賦是拿出計畫來,然後按照計畫走。除非她已經快把晚飯做好了,否則她不太可能願意改做其他事。

熟思型媽咪的第一個反應,比較可能是第二種選擇。熟思型媽咪傾向隨興而為,她很容易放棄按照預定時間做好晚餐的計畫,以回應孩子當時的需要。而且,很有可能連她自己都對看青蛙感興趣。

不過,即使熟思型媽咪的第一個衝動是去查看青蛙,她仍可能會有罪惡感。「如果我去看了,就沒辦法即時做好晚飯了。好媽媽都會準時開飯,所以我最好按原訂計畫行事,雖然那樣比較無趣。」

決斷型媽咪的第一個衝動是做好晚飯優先。但是,接著她也會有罪惡感,她想到的是:「童年只有一次,那隻青蛙讓兒子那麼興奮,好媽媽應該對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有興趣,所以我想我應該去看看才是。」

雖然熟思型媽咪可能會繼續堅持做晚飯這項原訂計畫,決斷型媽咪也可能會讓自己停下來看一看,但她們的行為其實都違反了她們各自的先天偏好,那是因為她們對「何謂好媽媽?好媽媽會怎麼做?」有一套看法使然。

決斷型和熟思型媽咪將美好的天賦帶入為人母的經驗中,但是許多媽媽說,了解她們自己在這個二分組中的偏好為何,也幫助她們認知並運用相對偏好的長處。有時候,妳的選擇會比較符合妳的「好媽媽」價值觀和看法;有時候,妳的選擇則和必然性有關。

總而言之,妳想要有足以保護孩子安全的決斷特質,也想要有足以敞開胸懷接納孩子天性的熟思特質。而且我相信,知道什麼時候該掌控、什麼時候該放手,攸關成熟及智慧。

但是,身心要平衡發展,當然得先了解妳的偏好。剛才說過,這個二分組的兩個偏好可能不太容易清楚劃分。所以,在妳打算釐清妳的性格類型時,請注意妳的「第一個衝動」為何、或妳會自然地傾向什麼,而不是妳在當媽媽的時候,最後可能實際做出來的事。

時間到了

時間,對決斷型媽咪和熟思型媽咪而言,都是重要課題,但是她們對時間的看法並不相同。決斷型媽咪對於生理時鐘和外在壓力都會有所反應,所以她們在家裡都很注意「行動敏捷」、「截止期限」和「時間表」。她們經常是天生的時間掌控者,知道如何把時間做最充分地運用。

熟思型媽咪比較不會被內化的時間表所驅促,在一定時間內也不太在意能做多少事。她們的時間感比較不真實,活在當下對她們來說,比較自在;她們懂得如何善用「此時此刻」。

決斷型媽咪和熟思型媽咪可能都很喜歡「準時」把晚飯端上餐桌,然而,熟思型媽咪的「準時」,可能是指傍晚五點到八點之間的任何時段,能在這三小時內吃到晚飯,她就認為是「準時」了。可是,對決斷型媽咪來說,就算只比預定用餐時間晚個十五分鐘,她可能就覺得逾時了。

上班時是決斷型,在家時是熟思型

在工商業的世界裡,「決斷型作風」無疑佔有優勢地位。人們認為妳應該準時上班或開會,工作時愈有效率愈好。妳經常被要求設定目標,並針對如何達成目標擬出特定計劃;決斷型因此盛行。

至於居家生活,通常需要較多的彈性。孩子的需求會持續打亂計畫,妳打算出去吃晚餐,但是孩子(或臨時褓姆)卻生病了,妳的計畫也就毀了。家裡那位老是關在房間裡不出來的青少年,終於決定把房門打開,時間卻就在妳準備上床之際(妳本來打算好好睡一覺,為明天上班時一定得提出來的一項重要簡報養精蓄銳)。

有些媽媽說,她們在工作時是決斷型,在家裡則是熟思型。問題來了:妳有可能在工作上是一型,在家裡又是另一型嗎?答案是否定的。就算可以很自然地隨著不同環境的需要和期盼而伸縮,妳的先天型仍然不變。一位熟思型媽咪可能會特意在工作上表現得更為決斷型,但是,和身處相同情境的決斷型相較,她看起來仍比較像熟思型。同理,一位決斷型媽咪可能在家裡表現得較為熟思型,但是和同樣是在家裡的熟思型相較,她仍然是個決斷型的人。

類似的是,有的媽媽說,她們工作時是思考型,在家則是感性型。在許多工作場域中,思考型似乎也是大家偏愛的態度和文化。而妳可能會發現,和上班相比,養育幼兒似乎需要比較感性型的作法。但儘管妳會刻意學著在此領域或彼領域運用非妳所屬的偏好,甚至還發展得頗有成效,但妳的先天型並不會改變。

隨著情況有別,性格類型的表現方式變化非常多,甚至可能視時機不同而異。例如,一位媽媽可能在第一次被干擾時對孩子表現出寬容和彈性,被打斷到第三次就會生氣罵人了。不過,根據榮格的理論,真正的性格類型是一以貫之的。

摘錄自《媽咪Style──運用MBTI性格類型,解析16種媽媽風格的教養小秘訣》

典型的感性型媽咪會衝去安慰她的孩子。感性型媽咪是天生的憐憫者,她們在母性之中注入溫暖滋長的能量,她們想拭去孩子身上的傷、保護他們不受疼痛之苦。思考型媽咪的養育風格則與此不同,她們更擅於退後,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試著自己來;她們不想承受窒息感、也不希望別人對自己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所以,她們小心地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

對感性型媽咪或甚至是感性型孩子來說,思考型媽咪對待他們似乎有點「不關心」。對思考型媽咪和思考型小孩來說,感性型媽咪可能就有點保護過度而且管得太多。

我是感性偏好,我兒子是思考偏好。他小時候在公園弄傷自己的時候,我的直覺就是把他扶起來,抱到膝上依偎著,他很傷心地邊哭邊踢。我那時想的是,「哇,他一定很痛!」可是,我很快就了解到,他是因為受了挫折才掉淚,而不是因為疼痛;他想要從我身上下來再去玩。所以,下一回他跌倒時,我學會退後一步,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想要(或需要)我的幫助。

思考型媽咪們則這麼告訴我,了解性格類型之後,她們開始提醒自己記得要伸出擁抱的雙手、進行眼神的交流、說出鼓勵的話語,以滿足幼孩子對於愛的感受需要。

不同的思考傾向

從這裡點出了思考型媽咪和感性型媽咪之間的根本差別。思考型媽咪較擅於看清人們之間的界線,她很自然地認為孩子與她是分別的個體。一位思考型媽咪告訴我:「每個人都有一道屬於自己的藩籬,在那道藩籬之內是純屬個人的空間、責任和資產。如果未經允許,妳不會踏入別人的範疇內,妳會尊重那道藩籬所代表的界線。」當思考型媽咪善盡母職時,她必然尊重著孩子個人的疆界。另一位思考型媽咪說:「我們不會緊迫盯人。」

對感性型媽咪而言,人與人之間的界線較為模糊。事實上,她試著貫穿任何存在於她和孩子之間的情感距離。她竭盡所能的讓孩子們感受到她的親密、溫暖、依戀和有用。她最終的目的,是想要非常貼近她所愛的人,這樣才能感受到他們的痛苦和喜悅;換言之,他們也會感受到她的喜怒哀樂。

因為思考傾向的不同,思考型媽咪和感性型媽咪的為母之道,也就各有擅長。思考型的人,是提供孩子自立自主所需之身心空間的專家;感性型的人,則讓孩子獲得身體和情緒上的親密感,滿足他們對於愛、獨特及安全感的需求。

在我對這些媽媽們進行研究工作時,我知道她們大多數都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既獨立且心中有愛。但是,如果要求她們從二者當中選出一個最重要的,我發現思考型媽咪普遍選擇獨立性,而感性型媽咪往往強調的是愛。

許多感性型媽咪說,她們開始當媽媽沒有多久,就覺得自己好像「天生」是當媽媽的料。她們很喜歡孩子們渴望身體和情緒親密感的那幾年,而且她們會覺得很難放手讓長大的孩子單飛。當逐漸獨立自主的孩子要求她們「退位」、好好過自己的日子時,她們可能會認為這是在指責她,覺得自己被否定了。思考型媽咪們卻不這麼想;當孩子長大、更成熟、更獨立,她們會覺得自己即將向前邁開大步。雖然有一些思考型媽咪樂在養育嬰兒的具體感受中,但大部分的思考型媽咪說,她們覺得自己沒辦法配合學齡前孩子的無厘頭和情緒化。

處理衝突的方式有別

思考型和感性型還有一項重大的差異,就是她們處理衝突和對抗的方法不同。以下是另一個發生在遊樂場的故事:當我兒子參加小聯盟棒球隊時,我和隊裡的另一位(思考型)媽媽變成了朋友,我們兩個都有年紀比較小的女兒,而且在比賽進行時,我們會讓這兩個小女生一起去附近的遊樂場玩。沒過多久,她們兩個又喘又激動地回來了。有幾個年紀大一些的男孩不讓她們玩溜滑梯!

我要女兒坐在我懷裡等一等,或許那些男生會走開。我是感性型,會儘量避免對抗,而且,直接處理這種衝突似乎會引發更多不必要的麻煩;我在行動前先把事情想清楚的內在需求,大概也在那時作用著。不過,我的思考型朋友(也是外向型)立刻跳起來走過去找那些男孩說話:「這裡是公園,她們兩個有權使用溜滑梯,你們對年紀比你們小的小孩這麼過分,真是丟臉。」她這麼做,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兩個小女生後來重回公園,而且平和地獲准在那裡玩,我們這兩個媽媽就從露天看台那裡密切地注視著她們。

感性型媽咪愛好和諧,她可能會覺得很難說出任何恐怕會傷感情的、負面的、或引發衝突的話。思考型的媽媽則天生擅長直接表態,並且能夠忍受與人交涉棘手問題時的不和諧,她們也會依據客觀原則來處理衝突,並獲致公平公正的結果。

文化的壓力

媽媽們在教養兒女時,一旦涉及到思考–感性的功能,就承擔著大量的「該與不該」;別項功能在運作時都不會如此沈重。思考型媽咪和感性型媽咪對於「好媽媽」的定義往往有所誤解,並且會貶損對方的價值。

歸根究柢,思考型媽咪和感性型媽咪都一樣「好」,她們擁有的不同長處在教養兒女的過程中同樣珍貴。

文化的影響力是思考–感性功能會如此沈重的部分原因。我們的文化過於重視思考型,而且在傳統上,思考型是與男性相連,感性型則與女性相連。

許多現代媽媽是在:「女孩子就是比較偏向感性型──以人際關係為取向、較為私密且溫暖」的舊有期盼下長大成人。屬於思考偏好──重邏輯、分析且客觀的女孩子,往往覺得自己背離主流。在以性別作基礎的文化壓力下,許多女性學會以傳統女性化和感性型的方式運作。結果,有很多思考型女性會具體表現出感性型的特質,而思考型男性卻不見得會被鼓勵發展出那樣的特質。因此,在思考型女性和思考型男性之間存在非常真實的差異。同樣地,許多感性型女性設法朝思考型發展,以期在商業、科學、法律和其他傳統上由男性主導的專業領域中獲得成功。


摘錄自《媽咪Style──運用MBTI性格類型,解析16種媽媽風格的教養小秘訣》一書,久周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