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Daw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書籍 :媽咪Style(運用MBTI性格類型)

2007年08月18日
公開
27

才剛做完測驗,就看見運用這測驗出的相關書籍。 媽咪Style《運用MBTI性格類型,解析16種媽媽風格的教養小秘訣》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LID=se0008&kmcode=2011730170978&Actid=tornado 書裡的這段話,點頭如搗蒜: 【透過我們如何好好地接納和賞識我們自己的差異和我們孩子、伴侶和鄰居的差異。妳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接納愈強,愈相信許多方法的正當性,愈不覺得有人和妳不同就是在否定妳──妳就愈不必在思想、文字或行動上防禦自己或攻擊他人。一個傳一個,這正是創造更友善、更溫和社會的方法。人們不需要我們出自畏懼的評斷,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祝福。】 目錄 本書佳評 〔引 言〕 打破完美母親的神話 PART 1 找出獨特的媽咪風格 第1章 妳的獨特風格 第2章 接通妳的電源 第3章 請給我資訊! 第4章 決定、決定 第5章 有計畫與有彈性的生活方式 第6章 多樣風格媽咪(上) ISTJ──「責任」型媽咪 ESTP──「行動冒險」型媽咪 ISTP──「給他們空間」型媽咪 ESTJ──「指引」型媽咪 ISEJ──「溫柔關愛」型媽咪 ESFP──「全陪」型媽咪 ISFP──「付出」型媽咪 ESFJ──「共同歡樂」型媽咪 第7章 多樣風格媽咪(下) INFJ──「發現自我」型媽咪 ENFP──「小孩很好玩」型媽咪 INFP──「傾聽」型媽咪 ENFJ──「交心」型媽咪 INTJ──「重視自我和誠實」型媽咪 ENTP──「獨立」型媽咪 INTP──「愛學習」型媽咪 ENTJ──「執行」型媽咪 PART 2 家庭互動的動力 第8章 開始天天運用類型 第9章 爸爸是什麼類型? 第10章 活用孩子的長處 第11章 增進親子的互動 第12章 這是一家人的事 PART 3 總結 第13章 如何為自己充電 第14章 以外在的責任義務來平衡家庭 本內容摘錄自《媽咪Style──運用MBTI性格類型,解析16種媽媽風格的教養小秘訣》一書,久周文化出版 成為最好的你 當媽媽會改變妳。我聽過這樣的話不下千百次:「我在當媽媽之前是『那個樣』(比較瘦、比較自由、更有自信、更有成就),現在我當了媽媽就成了『這個樣』(比較不耐煩、比較有智慧、比較有條理或比較沒有條理、更慈愛和更包容)。」內容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身為母親,在類型觀念的刺激下,可以是妳自我性格成長的觸媒。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女性,藉由迎向母職中的挑戰和需要,療癒了自己兒時的創傷、更誠實地面對自己、成長了人格和智慧,而且在各方面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有關兒童如何改變和成長的著作很多,但有關媽媽如何隨著她的孩子改變和成長的著作卻少之又少。就在我們為孩子換尿布、做花生醬三明治的同時,另一齣戲正在開展──這齣戲是關於我們如何變得更完整,談的完完全全是我們自己。擁有孩子,是人生的轉變;我們身為母親的部分工作,就是與此歷程合作。 這個歷程並不輕鬆,一點也不。事實上,過去幾十年來,對許多媽媽而言,當媽媽的壓力變得更大、更失衡,也更緊張。即便這些挑戰可以在許多層面上獲得解決,但是,化解問題最重要的一環在於:以更堅定的自我意識和鼓吹個人成長,來強化媽媽的力量。任何工作或任何關係要成功,自知之明很重要。而在當媽媽的過程中,自知的重要性還要加倍;因為它既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關係。身為母親,是一個成熟的過程,一個訓練的營地,讓妳變得更堅強、更務實、更有同情心。 媽媽是VIP 有關當媽媽的重要性,我們有時候得到的訊息是很混淆的。一方面,人們會在體能上和財力上竭盡所能地生育或領養孩子。但另一方面,和一些更受尊崇的專業相比,當媽媽可能看起來是次等的事。 但是,那些有孩子的女性,即使是在機會空前和事業成功的時刻,她們的渴望(抑或任一個更有力、更刺激的力量),恐怕都不會比當好媽媽的渴望要來得深切。當個好媽媽,觸動了女性對親密關係、勝任能力和生殖的最深層需要。而養育一個孩子,是無比的重要:它決定了人類下一回合收成的質與量。 每次我主持媽咪團體時,都會被媽媽們不計代價想做個好媽媽的崇高和堅持所感動。一位女性為了參加一項有代表性的會議,必須和她二歲大的小孩奮戰,脫下他的睡衣,讓他坐進車裡,然後帶他上樓去臨時褓姆照顧小孩的房間。(「他在他這個年齡算長得很大的,」她說:「所以做這件事得花不少力氣。」)另一個媽媽則非得聽她三歲孩子的哭泣聲不可,因為孩子不喜歡被留在育嬰室裡。她應該任她哭泣、打擾整個團體嗎?還是應該讓她女兒坐在她的腿上,硬塞進其他媽媽不帶小孩的寶貴時間裡?另外,還有一個媽媽必須臨時取消行程,因為她的雙胞胎有一個發高燒。不過是要切割出幾個小時的時間來學習和交談,對有小小孩的母親來說,卻可能是一項重大的許諾。然而,她們的努力,大概除了她們彼此之外,鮮少被人承認。 我記得曾為一群媽媽舉辦研討會,有位女性躺在地板上整整三個小時。她在那個階段的孕期中,被限制非得躺在床上休息不可,但她不想錯過這場研討會。我不得不納悶:男性在同樣狀況下也會如此堅決嗎?然而,這位把自我放在一旁、縱有阻礙也不屈不撓的英勇媽媽,卻更有可能為自己無法正常度過孕期覺得無力,而不是覺得自己像個英雄。 媽媽們是社會中的無名英雄。事實上,我認為媽媽們是「平承時期的戰士」。身為母親,我們所能做的不僅是升旗、寫信給議員或寄張支票支持和平與正義。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差異的世界;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可以在孩子如何回應差異、如何敞開心胸、行為如何尊重等方面,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我們可以在我們的心裡、在我們的家裡、在我們的社區裡,種下尊重他人的種子。我們可以教導我們的孩子:差異是好的,沒有什麼好懼怕。 我們要怎麼做到呢?首先,是透過範例;透過我們如何好好地接納和賞識我們自己的差異和我們孩子、伴侶和鄰居的差異。妳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接納愈強,愈相信許多方法的正當性,愈不覺得有人和妳不同就是在否定妳──妳就愈不必在思想、文字或行動上防禦自己或攻擊他人。一個傳一個,這正是創造更友善、更溫和社會的方法。人們不需要我們出自畏懼的評斷,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祝福。 畢卡索說:「我母親告訴我:『如果你是戰士,你將成為將軍。如果你是修道士,你將成為教宗。』但是,我做了畫家,並且成為畢卡索。」 這個世界說妳可以成為任何妳想要成為的人。或許,妳想要當一名律師、醫生、學者、科學家或藝術家。 或許,在妳有了孩子之前,妳是個律師、醫生、學者、科學家或藝術家。也或許妳並沒有能實現妳的夢想。 不論是哪一種,妳做了媽媽。我希望有朝一日妳能夠說:「但是我當了媽媽,並且成為最好的我自己。」 我相信榮格所說,只要女性做她們真實的自己,世界將因她們而轉變。我這本書的任務是激勵妳、強化妳的力量,做妳最真、最好的自己。個人的轉變產生出社會的轉變。這個世界需要妳的聲音、妳握有的片段真相、妳的個體性和妳的女性特質。孩子們需要妳!要勇敢,做妳自己,成為最好的妳。妳心裡明白,妳的孩子必將跟隨妳。 我剛當媽媽的時候,真的很想把事情做好。 什麼才叫「好」,我並不是那麼清楚,所以我向很多人請教。身邊的人幾乎都各有一套說法。醫院裡的護士小姐教我如何正確包紙尿布;等我帶寶寶回家後,隔壁鄰居卻奉勸我最好只用可以換洗的布尿片。小兒科醫師告訴我正確的哺乳方法是每四小時餵一次,而且至少維持六周;而我婆婆則建議我要用嬰兒食品搭配母乳。 我看了幾十本有關親子教養的書。其中一本說,我應該教我的寶寶自己入睡;另一本則發表全家人共睡一張床在情感上好處多多。隨著孩子成長,我去上了有關如廁、語言發展和建立自信的教養課程。為了做到一位「好媽媽」 應該做到的所有事,我把行銷正職轉換成兼職。 我相信,終有一天,我一定會成為一位完美的母親。 可是,在一個星期六的早晨,我猛然醒悟了。那時,為了準備兒子六歲的生日派對,我正小心翼翼地舖排餐盤和餐巾,兒子蹦蹦跳跳地進來探看,把我精心布置的東西給打翻了。 「出去!」我尖叫:「你沒看到我正在準備幫你過生日嗎?」 我的話立刻刺傷了他。我試著把每一件事都做好,但是,卻和我想成為完美母親的理想愈距愈遠了。表面上看來,我「什麼都做了」,但心裡面的自己不但不合格、窘態畢露,還岌岌可危地處於崩潰的邊緣。 那一瞬間,我看清楚自己的處境,我一定得挽救自己所扮演的媽媽角色。停止外求、轉而內省,徹底思考我是什麼樣的人;對也好、錯也罷,我一定得鼓起勇氣,用純粹屬於我自己的、人性的方法,來撫育我的孩子。 作為一個好媽媽,妳是否認為應該幫助孩子融入社會、體驗世界?視孩子為獨立個體,深入了解他?讓孩子保持整潔、吃得飽飽?尋找每個孩子的獨特潛能、激發他們的創意?保持樂觀公正並培育獨立性格?溫暖、有愛心,設法和孩子維持親密關係?提供穩定的架構、保持前後一貫和講求規範?包容、有彈性並順其自然? 如果妳的答案是「以上皆是」,那麼,完美母親的神話就活生生地存在著,而且妳還覺得那是當然的。 問題是,妳能夠「同時」當個一板一眼卻又順其自然的媽媽嗎?不可能吧。不論任何時候,妳都只能選擇其一。兩者之間,可能只有一個會讓妳覺得比較舒坦,而且妳會愈來愈常傾向那一邊,妳也可能會認為那就是妳的長處之一。不過,大體上來看,絕大部分的媽媽都期盼自己能行事前後一致又能通融;這在理論上是不錯,實際卻不容易做到。 多樣風格媽咪 我認為,媽媽們需要少一點「該怎麼做」的忠告,多一點支持,好讓她們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我仍然想做個好媽媽,但是,我要本著自己的長處和價值觀達成這個心願,而不是去奮力去迎合各種對教養的期盼,或是拿自己和隔壁鄰居做個比較。 於是,「多樣風格媽咪(Mothers of Many Styles, M.O.M.S.)」就這麼誕生。 我發展出M.O.M.S.,矯正我自己的完美主義、重拾自信心;但事實證明,它對其他千千萬萬的女性同樣有幫助。「多樣風格媽咪」計畫始於一九八八年一系列有關不同媽咪風格力量的探討。它是提供給媽媽們的獨特資訊,其哲理和主體透過媽媽們發展出來。M.O.M.S.使用的是性格類型架構(a framework of personality type),這個架構已獲得二千五百萬人運用在了解自我、管理發展和職業諮詢方面。 【事實1】好媽媽是以多樣風格呈現的 要當個好媽媽,方法不單單只有一種,就和做好人一樣不只一種方法。每一個面對母職的媽媽,都有其不同的長處、興趣和價值;這些與生俱來的長處,得來不費吹灰之力,也不用靠看書或上課才能學會。正是這些優點,讓我們的孩子慶幸有我們做他們的母親。 妳的媽咪風格力量部分取決於妳獨一無二的性格,而且,當妳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能耐而非缺點時,就會樂在成功和滿足之中。當妳注意到其他媽媽養育小孩的方法和妳不同時,用不著為自己辯護或擔心到底誰的才對。養兒育女有很多種正確的方法,妳和隔壁鄰居可能教養方式不一樣,但那不代表妳們兩個不是好媽媽。 結論:身為人母,比較像是一場馬拉松賽跑,而非短距離賽跑。跑完全程的不二法門,是根據自己的特質探索出如何當個好媽媽,而非硬把自己套入某個好媽媽的模子裡。穿別人的鞋子走上一、二公里路,可能覺得很新鮮,但如果一穿就是二十年的育兒期,那麼是很容易長出爛水泡的。 【事實2】沒有人是完美的母親 信不信由妳,沒有媽媽不犯錯。沒有一個媽媽握有養育出完美小孩的秘訣,不管她有多棒,每個母親都背負著包袱;她必定有否認不了的人性面,其中結合著侷限、需要和弱點。 所幸,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孩子們不需要完美的母親,因為,身為人類,他們自己也絕不可能完美。孩子們需要的是,可以做自己榜樣的人性媽媽,能讓他們知道如何充分展現自己的長處,如何面對自我侷限,以及努力讓自己表現最好。 很多女性試圖做個完美無瑕的媽媽,但完美主義可不太健康,不論是對孩子或對妳的精神層面來說,都是如此。我們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是在當媽媽養小孩這件事情上,所謂的最好,在於坦然接受人之所以為人的種種。 我們在解釋「完整(wholeness)」這個概念時,有時候是指沒有瑕疪,所以,我們試圖除掉自己身上似乎有缺陷或毀損的部分。諷刺的是,「成為一體的(being whole)」意思,是指接受所有不合宜的部分和自身擁有的長處。「完整」涉及的是:認識妳的侷限和弱點,將它們涵括在「妳是誰」的定義裡;接受妳的侷限和弱點,就像接受妳的眼睛顏色或妳有雙手而非四隻手那樣。這是身而為人,唯一可以感受一體的方法。 性格VS選擇 想像妳在廚房裡做晚飯,兒子突然衝進門來大叫:「媽,快來看,外面有一隻青蛙耶!」 妳「第一個衝動」是哪一種? •和他說:「我晚飯一做好就來。」 •關掉爐火,出去看一看。 第一種反應是決斷型反應。決斷型媽咪的天賦是拿出計畫來,然後按照計畫走。除非她已經快把晚飯做好了,否則她不太可能願意改做其他事。 熟思型媽咪的第一個反應,比較可能是第二種選擇。熟思型媽咪傾向隨興而為,她很容易放棄按照預定時間做好晚餐的計畫,以回應孩子當時的需要。而且,很有可能連她自己都對看青蛙感興趣。 不過,即使熟思型媽咪的第一個衝動是去查看青蛙,她仍可能會有罪惡感。「如果我去看了,就沒辦法即時做好晚飯了。好媽媽都會準時開飯,所以我最好按原訂計畫行事,雖然那樣比較無趣。」 決斷型媽咪的第一個衝動是做好晚飯優先。但是,接著她也會有罪惡感,她想到的是:「童年只有一次,那隻青蛙讓兒子那麼興奮,好媽媽應該對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有興趣,所以我想我應該去看看才是。」 雖然熟思型媽咪可能會繼續堅持做晚飯這項原訂計畫,決斷型媽咪也可能會讓自己停下來看一看,但她們的行為其實都違反了她們各自的先天偏好,那是因為她們對「何謂好媽媽?好媽媽會怎麼做?」有一套看法使然。 決斷型和熟思型媽咪將美好的天賦帶入為人母的經驗中,但是許多媽媽說,了解她們自己在這個二分組中的偏好為何,也幫助她們認知並運用相對偏好的長處。有時候,妳的選擇會比較符合妳的「好媽媽」價值觀和看法;有時候,妳的選擇則和必然性有關。 總而言之,妳想要有足以保護孩子安全的決斷特質,也想要有足以敞開胸懷接納孩子天性的熟思特質。而且我相信,知道什麼時候該掌控、什麼時候該放手,攸關成熟及智慧。 但是,身心要平衡發展,當然得先了解妳的偏好。剛才說過,這個二分組的兩個偏好可能不太容易清楚劃分。所以,在妳打算釐清妳的性格類型時,請注意妳的「第一個衝動」為何、或妳會自然地傾向什麼,而不是妳在當媽媽的時候,最後可能實際做出來的事。 時間到了 時間,對決斷型媽咪和熟思型媽咪而言,都是重要課題,但是她們對時間的看法並不相同。決斷型媽咪對於生理時鐘和外在壓力都會有所反應,所以她們在家裡都很注意「行動敏捷」、「截止期限」和「時間表」。她們經常是天生的時間掌控者,知道如何把時間做最充分地運用。 熟思型媽咪比較不會被內化的時間表所驅促,在一定時間內也不太在意能做多少事。她們的時間感比較不真實,活在當下對她們來說,比較自在;她們懂得如何善用「此時此刻」。 決斷型媽咪和熟思型媽咪可能都很喜歡「準時」把晚飯端上餐桌,然而,熟思型媽咪的「準時」,可能是指傍晚五點到八點之間的任何時段,能在這三小時內吃到晚飯,她就認為是「準時」了。可是,對決斷型媽咪來說,就算只比預定用餐時間晚個十五分鐘,她可能就覺得逾時了。 上班時是決斷型,在家時是熟思型 在工商業的世界裡,「決斷型作風」無疑佔有優勢地位。人們認為妳應該準時上班或開會,工作時愈有效率愈好。妳經常被要求設定目標,並針對如何達成目標擬出特定計劃;決斷型因此盛行。 至於居家生活,通常需要較多的彈性。孩子的需求會持續打亂計畫,妳打算出去吃晚餐,但是孩子(或臨時褓姆)卻生病了,妳的計畫也就毀了。家裡那位老是關在房間裡不出來的青少年,終於決定把房門打開,時間卻就在妳準備上床之際(妳本來打算好好睡一覺,為明天上班時一定得提出來的一項重要簡報養精蓄銳)。 有些媽媽說,她們在工作時是決斷型,在家裡則是熟思型。問題來了:妳有可能在工作上是一型,在家裡又是另一型嗎?答案是否定的。就算可以很自然地隨著不同環境的需要和期盼而伸縮,妳的先天型仍然不變。一位熟思型媽咪可能會特意在工作上表現得更為決斷型,但是,和身處相同情境的決斷型相較,她看起來仍比較像熟思型。同理,一位決斷型媽咪可能在家裡表現得較為熟思型,但是和同樣是在家裡的熟思型相較,她仍然是個決斷型的人。 類似的是,有的媽媽說,她們工作時是思考型,在家則是感性型。在許多工作場域中,思考型似乎也是大家偏愛的態度和文化。而妳可能會發現,和上班相比,養育幼兒似乎需要比較感性型的作法。但儘管妳會刻意學著在此領域或彼領域運用非妳所屬的偏好,甚至還發展得頗有成效,但妳的先天型並不會改變。 隨著情況有別,性格類型的表現方式變化非常多,甚至可能視時機不同而異。例如,一位媽媽可能在第一次被干擾時對孩子表現出寬容和彈性,被打斷到第三次就會生氣罵人了。不過,根據榮格的理論,真正的性格類型是一以貫之的。 摘錄自《媽咪Style──運用MBTI性格類型,解析16種媽媽風格的教養小秘訣》 典型的感性型媽咪會衝去安慰她的孩子。感性型媽咪是天生的憐憫者,她們在母性之中注入溫暖滋長的能量,她們想拭去孩子身上的傷、保護他們不受疼痛之苦。思考型媽咪的養育風格則與此不同,她們更擅於退後,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試著自己來;她們不想承受窒息感、也不希望別人對自己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所以,她們小心地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 對感性型媽咪或甚至是感性型孩子來說,思考型媽咪對待他們似乎有點「不關心」。對思考型媽咪和思考型小孩來說,感性型媽咪可能就有點保護過度而且管得太多。 我是感性偏好,我兒子是思考偏好。他小時候在公園弄傷自己的時候,我的直覺就是把他扶起來,抱到膝上依偎著,他很傷心地邊哭邊踢。我那時想的是,「哇,他一定很痛!」可是,我很快就了解到,他是因為受了挫折才掉淚,而不是因為疼痛;他想要從我身上下來再去玩。所以,下一回他跌倒時,我學會退後一步,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想要(或需要)我的幫助。 思考型媽咪們則這麼告訴我,了解性格類型之後,她們開始提醒自己記得要伸出擁抱的雙手、進行眼神的交流、說出鼓勵的話語,以滿足幼孩子對於愛的感受需要。 不同的思考傾向 從這裡點出了思考型媽咪和感性型媽咪之間的根本差別。思考型媽咪較擅於看清人們之間的界線,她很自然地認為孩子與她是分別的個體。一位思考型媽咪告訴我:「每個人都有一道屬於自己的藩籬,在那道藩籬之內是純屬個人的空間、責任和資產。如果未經允許,妳不會踏入別人的範疇內,妳會尊重那道藩籬所代表的界線。」當思考型媽咪善盡母職時,她必然尊重著孩子個人的疆界。另一位思考型媽咪說:「我們不會緊迫盯人。」 對感性型媽咪而言,人與人之間的界線較為模糊。事實上,她試著貫穿任何存在於她和孩子之間的情感距離。她竭盡所能的讓孩子們感受到她的親密、溫暖、依戀和有用。她最終的目的,是想要非常貼近她所愛的人,這樣才能感受到他們的痛苦和喜悅;換言之,他們也會感受到她的喜怒哀樂。 因為思考傾向的不同,思考型媽咪和感性型媽咪的為母之道,也就各有擅長。思考型的人,是提供孩子自立自主所需之身心空間的專家;感性型的人,則讓孩子獲得身體和情緒上的親密感,滿足他們對於愛、獨特及安全感的需求。 在我對這些媽媽們進行研究工作時,我知道她們大多數都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既獨立且心中有愛。但是,如果要求她們從二者當中選出一個最重要的,我發現思考型媽咪普遍選擇獨立性,而感性型媽咪往往強調的是愛。 許多感性型媽咪說,她們開始當媽媽沒有多久,就覺得自己好像「天生」是當媽媽的料。她們很喜歡孩子們渴望身體和情緒親密感的那幾年,而且她們會覺得很難放手讓長大的孩子單飛。當逐漸獨立自主的孩子要求她們「退位」、好好過自己的日子時,她們可能會認為這是在指責她,覺得自己被否定了。思考型媽咪們卻不這麼想;當孩子長大、更成熟、更獨立,她們會覺得自己即將向前邁開大步。雖然有一些思考型媽咪樂在養育嬰兒的具體感受中,但大部分的思考型媽咪說,她們覺得自己沒辦法配合學齡前孩子的無厘頭和情緒化。 處理衝突的方式有別 思考型和感性型還有一項重大的差異,就是她們處理衝突和對抗的方法不同。以下是另一個發生在遊樂場的故事:當我兒子參加小聯盟棒球隊時,我和隊裡的另一位(思考型)媽媽變成了朋友,我們兩個都有年紀比較小的女兒,而且在比賽進行時,我們會讓這兩個小女生一起去附近的遊樂場玩。沒過多久,她們兩個又喘又激動地回來了。有幾個年紀大一些的男孩不讓她們玩溜滑梯! 我要女兒坐在我懷裡等一等,或許那些男生會走開。我是感性型,會儘量避免對抗,而且,直接處理這種衝突似乎會引發更多不必要的麻煩;我在行動前先把事情想清楚的內在需求,大概也在那時作用著。不過,我的思考型朋友(也是外向型)立刻跳起來走過去找那些男孩說話:「這裡是公園,她們兩個有權使用溜滑梯,你們對年紀比你們小的小孩這麼過分,真是丟臉。」她這麼做,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兩個小女生後來重回公園,而且平和地獲准在那裡玩,我們這兩個媽媽就從露天看台那裡密切地注視著她們。 感性型媽咪愛好和諧,她可能會覺得很難說出任何恐怕會傷感情的、負面的、或引發衝突的話。思考型的媽媽則天生擅長直接表態,並且能夠忍受與人交涉棘手問題時的不和諧,她們也會依據客觀原則來處理衝突,並獲致公平公正的結果。 文化的壓力 媽媽們在教養兒女時,一旦涉及到思考–感性的功能,就承擔著大量的「該與不該」;別項功能在運作時都不會如此沈重。思考型媽咪和感性型媽咪對於「好媽媽」的定義往往有所誤解,並且會貶損對方的價值。 歸根究柢,思考型媽咪和感性型媽咪都一樣「好」,她們擁有的不同長處在教養兒女的過程中同樣珍貴。 文化的影響力是思考–感性功能會如此沈重的部分原因。我們的文化過於重視思考型,而且在傳統上,思考型是與男性相連,感性型則與女性相連。 許多現代媽媽是在:「女孩子就是比較偏向感性型──以人際關係為取向、較為私密且溫暖」的舊有期盼下長大成人。屬於思考偏好──重邏輯、分析且客觀的女孩子,往往覺得自己背離主流。在以性別作基礎的文化壓力下,許多女性學會以傳統女性化和感性型的方式運作。結果,有很多思考型女性會具體表現出感性型的特質,而思考型男性卻不見得會被鼓勵發展出那樣的特質。因此,在思考型女性和思考型男性之間存在非常真實的差異。同樣地,許多感性型女性設法朝思考型發展,以期在商業、科學、法律和其他傳統上由男性主導的專業領域中獲得成功。 摘錄自《媽咪Style──運用MBTI性格類型,解析16種媽媽風格的教養小秘訣》一書,久周文化出版

杜瑞爾 ~ 希臘狂想曲

2007年07月12日
公開
19

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0000008467&sid=0000008467&page=1 作者小學沒畢業,卻擁有三個榮譽博士學位,還獲頒英皇勛爵; 討厭寫作,卻一舉寫出這套成名代表作,擄獲全世界男女老少的赤子之心, 並成為英國高中畢業檢定考指定讀本, 既是寫作範本,更是逐夢踏實又趣味橫生的童年故事。 傑洛德.杜瑞爾(1925-1995,舉世聞名的「保育頑童」)   1925年生於印度,7 ~ 14歲的少年時光在當時絲毫未受文明科技污染的希臘科孚島上度過,終日徜徉大自然中,與動物為伍,體會了伊甸園般的純真與快樂,加上寡母對子女採取不可思議的放任態度,而取代父親地位的長兄(英國文豪勞倫斯.杜瑞爾)又是一名過著波西米亞式生活的作家,因而造就了這位一生只上過一年小學、卻跨越了生物世界與文學寫作的奇才。   他6歲便立志建造屬於自己的動物園,22歲後便開始組織採集動物遠征隊,足跡橫跨亞、非、澳、美洲大陸,完成38本著作、12部電視專輯,包括一齣BBC((英國國家廣播電台)根據本書改編攝製的連續劇。他在34歲完成童年的夢想──成立澤西動物園之後,便全心投入挽救瀕臨絕種的動物,成績斐然,並獲杜倫、肯特、耶魯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頭銜。1995年病逝。 其中一段,對於甲蟲人的描述,真的很童話氣質: 在我探險途中遇到最怪異、最吸引我的人物,應該是甲蟲人。甲蟲人身上有一種童話氣質,讓我完全無法抵抗。我常熱切盼望與他不期而遇。第一次看見他,是在一條通往偏遠山村的寂寥山路上。早在看見他以前,我就聽見他用牧童短笛吹出如水波的樂曲,他不時停下來,用一種奇怪的鼻音唱幾句。當他自彎路中出現,洛傑和我都呆住了,瞪著他瞧。 他有一張狐狸似的尖臉,上翹的單眼皮裡,眼珠顏色深棕得近乎黑色。這兩隻眼睛空洞無神,中間有一塊像李子內裡的花紋,是個珍珠色,像白內障一樣的東西。他又矮又瘦,手腕和頸子細得像營養不良的人,穿著打扮很妙,頭戴一頂軟趴趴、邊很寬的帽子;帽子本來是瓶綠色,現在滿是塵土、酒漬和香煙燒的洞;帽箍上插滿羽飾,有公雞羽毛、戴勝羽毛、貓頭鷹羽毛、魚狗羽毛、一隻鷹爪,還有一根髒兮兮的大白羽毛,大概是天鵝的;他的襯衫又舊又爛,已經被汗浸成灰色,頸上卻繫一條亮藍色的絲圍巾;外套已經變形,補滿不同顏色的補釘,袖子上是一塊印有玫瑰花蕾的白布,肩頭是一塊三角形有白點的酒紅色布料。衣服口袋鼓鼓的,裡面擠得東西都快掉出來了︰梳子、汽球、鮮豔的小聖像,用橄欖木雕成的蛇、駱駝、狗和馬、便宜鏡子、各色手帕,還有一條沾滿穀粒的麻花麵包。他的褲子也和外套一樣滿是補釘,褲管下是一雙鮮紅色的大頭皮鞋,鞋尖繫著兩顆肥大的黑白綵球。這個奇特的人揹著各式裝滿鴿子、山雞的竹籠、幾個神祕的布袋,和一大把蒜苗。他一手拿著短笛湊在嘴邊,另一手抓著好多棉線,每根線上都綁著一隻杏仁大小的甲蟲,在陽光下閃著金綠色的光芒;甲蟲嗡嗡緊繞著他的帽子飛,企圖掙脫牢牢綁在腰間的線,偶爾一隻飛累的甲蟲會停在帽上休息,然後繼續牠們永無止境的迴轉。 甲蟲人看到我們,誇張地做了一個嚇一跳的動作,然後脫下他可笑的帽子,對我們彎腰行禮。受寵若驚的洛傑還以一連串吠聲。他對我們微笑,把帽子戴上,舉起雙手,對我猛搖他骨瘦如柴的長手指。又驚又喜的我,禮貌地向他問安,他又鞠了個躬。我問他是否剛參加一個慶典,他用力點點頭,拿起笛子吹了一段輕快小調,在泥巴路上跳了幾個花步,再停下來用大拇指指一下肩後的來時路。他微微一笑,拍拍口袋,然後用拇指搓揉食指,這是希臘人表示錢的手勢。我突然想到他原來是個啞巴,於是我站在路中央開始與他交談,看他用非常聰明又變化多端的手勢動作回答我。我問他那些甲蟲是做什麼用的?為什麼用棉線綁住?他用手勢比出小男孩,取出一條綁著甲蟲的線,在頭上大力繞著圈子,甲蟲立刻恢復生氣,像行星環境太陽般環繞他的帽子。他對我燦然一笑,指指天空,伸展雙手,用鼻子發出低沉的嗡嗡聲,在路上俯衝拔高。傻瓜也猜得出來那是飛機。他指指甲蟲,比劃出孩童,然後在頭上用力甩所有的甲蟲,甲蟲全開始嗡嗡埋怨起來。 他比劃累了,便坐在路旁休息,用笛子吹一段小曲,然後停下來用奇特的鼻音唱幾句。他唱的不是一個個的字,而是一連串奇怪的咕嚕聲和吱吱聲,似乎是喉嚨弄的,再從鼻子擠出來。不過他唱的時候,是如此有神韻,臉部表情如此豐富,讓你相信那些怪聲音都別有涵意。這時他將短笛塞進鼓鼓的口袋,若有所思地望著我,然後將肩後一個小布袋甩到前面,鬆開口袋,我又驚又喜地看到六隻烏龜爬到路上,每一隻的龜殼都用油擦得亮晶晶,而且他不知道用什麼法子,在每隻烏龜的兩條前腿上繫上紅色的小蝴蝶結。烏龜遲緩莊重地從發亮的龜殼中伸出頭腳,堅決但毫無熱情地開始爬,我目不轉睛地看著牠們。 最吸引我的那隻小的,龜殼只有一個茶杯口那麼大,牠似乎比別人都活潑,龜殼顏色也比較淡——是粟色、淡褐色加琥珀色。牠的雙眼明亮,步履機靈,最健康的烏龜也不過如此。 我坐下盯著牠看了一會兒,說服自己,全家人一定會熱烈歡迎牠,甚至恭禧自己找到這麼漂亮的樣種。我一點都不耽心自己身上沒錢,決定要那個人隔天去別墅拿,完全沒想到他可能不信任我。但我是英國人,這就夠了,島民對英國人的熱愛及尊重完全沒有道理。 我問甲蟲人那隻小烏龜要多少錢,他伸出十個指頭。我可沒有白看莊稼人之間的買賣,堅決搖搖頭,不自覺地模倣他伸出兩個指頭。他閉上眼睛,一臉驚恐的表情,然後伸出九個指頭。我伸出三個,他搖搖頭,考慮一會兒,伸出六隻。我也搖頭,伸出五隻。甲蟲人又搖搖頭,憂傷地長嘆一口氣,於是我們沉默地坐看烏龜們沉重茫然地爬來爬去,彷彿小寶寶般笨拙,但充滿決心。這時甲蟲人指著那隻小烏龜,又伸出六個指頭,我搖頭,伸出五隻。洛傑大聲打個呵欠,覺得這場無聲的討價還價無聊死了。甲蟲人拿起烏龜,用動作表示龜殼多麼光滑可愛、頭多麼挺直、爪多麼銳利,我不為所動,他聳聳肩,把烏龜遞給我,伸出五隻指頭。 然後我告訴他我沒錢,隔天他得來別墅。他點點頭,好像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我興奮地帶著新寵物,巴不得馬上飛奔回家給每個人看。於是我向他道謝告別,忙著趕回家。等走到必須穿過橄欖樹林下山的路口時,我停下來細細檢查我的寶貝,牠無疑是我看過最漂亮的一隻烏龜,顯然值雙倍我付的價錢。我用指頭拍拍牠多鱗片的頭,小心翼翼地把牠放回口袋。下山之前我回頭看甲蟲人一眼,他還站在那裡,正在跳花步,笛聲忽高忽低,烏龜們則在他腳旁的路上遲緩地爬來爬去。 新成員被命名為阿奇利斯(譯注:Achilles,希臘神話英雄,除腳踝之外,全身刀槍不入,後來埃利亞的蘭諾為證明運動的不可能性,以阿奇利斯與烏龜賽跑,作為論證,指出阿奇利斯永遠追不上烏龜)。長大後牠果然成為世界上最聰明、最可愛的小動物,還有非常特別的幽默感。最初牠被栓在花園裡,後來養馴了,我們就讓牠自由活動。牠很快就聽懂自己的名字,我們只消叫一兩聲,耐心等一會兒,阿奇利斯便會出現,踮著腳尖慢慢爬過鵝卵石路,頭和頸子伸得老長。牠喜歡我們餵牠,會高傲地坐在陽光下,等我們把萵苣片、蒲公英或葡萄送到牠面前。牠和洛傑一樣熱愛葡萄,所以吃葡萄時牠們是死敵,阿奇利斯會坐下咀嚼葡萄,讓葡萄汁順著嘴角淌下,看得躺在一旁的洛傑痛苦不堪,嘴角流口涎。吃葡萄時洛傑也有份,但牠總覺得把這樣的好東西給一隻烏龜吃,真是暴殄天物。等大家吃完了,洛傑趁我不注意,會偷偷爬到阿奇利斯面前,用力舔烏龜的頭,想把阿奇利斯滴下來的葡萄汁舔乾淨。被這般大膽行徑激怒的阿奇利斯,會猛咬洛傑的鼻子,等到無力招架,被舔得太濕的時候,阿奇利斯便忿忿地喘口氣,縮回殼裡,不等我們把洛傑趕離現場,絕對不出來。 不過阿奇利斯最喜歡吃的水果是野草莓,只要一看到野草莓,就會變得歇斯底里,搖來晃去,頭伸得老長,用牠小小的綠豆眼哀求地凝視你。最小的草莓只有胖碗豆那麼大,牠一口便可吞下。你若給牠一個大的,像榛果那麼大吧,牠就會做出我從來沒在任何一隻烏龜身上看到過的動作——牠會用嘴巴緊含著果子,用最快的速度衝向花床裡一個安全隱密的角落,然後放下果子,慢條斯理地品嚐,等吃完了,才跑出來要下一個。 阿奇利斯不僅熱愛草莓,也熱愛與人類為伴,任何人走到花園裡閒坐、日光浴、看書,或做任何事,不久都會聽見瞿麥叢中窸窸窣窣一陣聲響,接著阿奇利斯那張皺巴巴、一本正經的臉就會戳出草叢。如果你坐在椅子上,牠會盡量貼近你的腳,把頭掛在龜殼邊上,鼻子貼在地上,十分滿足地沉沉睡去。如果你躺在毯子上作日光浴,阿奇利斯便認定你躺在地上是專門陪牠玩的,牠會從走道一端衝向毯子,臉上帶著充滿興趣的詼諧表情,先停下來,若有所思地瀏覽你全身,然後選擇你身體的某一處,開始練習爬山。當你的大腿突然被尖銳的龜爪牢牢嵌住,讓牠能夠使勁爬上你的肚皮,感覺可不太好受。如果你把牠甩掉,把毯子移開,也只能暫時清靜一下,不屈不撓的阿奇利斯轉遍花園也會找到你。牠這惱人的習慣招來全家的抗議及恐嚇,後來每當我們去花園裡躺的時候,我都不得不把牠關起來。 有一天,花園的大門沒關,阿奇利斯去向不明,搜救小組立刻組織妥當,截至目前不斷威脅要取那隻爬蟲性命的家人,分頭在橄欖樹林中徘徊,高聲大喊:「阿奇利斯……草莓,阿奇利斯……阿奇利斯……草莓……」最後我們找到牠了。一向心不在焉的阿奇利斯,掉進一口廢棄的井裡,那口井的牆已崩塌,井口幾乎全被羊齒植物蓋滿。我們很遺憾地發現牠已經死了。牠對萊斯里的心肺復甦術和瑪戈的建議——把草莓塞進牠嘴裡,給牠一點求生的欲望——完全沒有反應。於是我們悲悽肅穆地將屍首埋在花園裡的一株草莓旁(媽的建議),賴瑞執筆寫下簡短的哀悼詞,再親自以顫抖的聲音朗讀,使場面備極哀榮。葬禮上唯一的敗筆是洛傑,雖經過我再三告誡,卻仍然全程猛搖尾巴。 阿奇利斯撇下我們不久,我向甲蟲人買來另一隻寵物,這次是一隻鴿子。買回來時牠還很小,必須餵牠牛奶加麵包及泡軟的玉米。牠的長相實在很噁心,稀疏的手從猩紅色的皺皮間長出來,混著初生鴿子的黃色胎毛,看起來像是用過氧化氫漂白的頭髮。由於牠恐怖癡肥的長相,賴瑞提議叫牠「夸西莫多」(譯注:即鐘樓怪人)。我喜歡這個名字,卻沒想到它的涵意,就糊塗地答應了。等牠自己會吃東西,全身毛都長全了之後,有好長一段時間頭上還留著一族黃胎毛,看起來活像一位盛氣凌人的法官,頭戴一頂小了好幾號的假髮。 由於牠未接受正統教育,又無父無母,夸西莫多不解「鴿」事,堅信自己不是鳥,因此拒飛,去任何地方都用走的。如果牠想上桌或上椅子,便站在下面,脖子一矮,用渾圓的女低音咕咕開始唱,直到某人將牠抱上去。我們做什麼,牠都想參加,甚至企圖跟我們出去散步,不過,不久我們就不准牠跟來,因為,要不你得冒弄髒衣服的險,讓牠站在你肩膀上,否則就只好讓牠跟在後面走。你若讓牠走路,就得放慢腳步等牠;你若走得太快,就會聽見後面一陣狂亂哀求的咕咕聲,然後回頭看見夸西莫多絕望地追來,屁股誘人地亂搖,泛著五彩光澤的胸部高高鼓起,向你的殘忍抗議。 夸西莫多堅持睡在房裡,再怎麼哄、怎麼罵,也沒辦法勸牠進駐我為牠搭建好的鴿房。牠比較喜歡睡瑪戈的床尾,不過最後還是被放逐到客廳沙發上,因為瑪戈半夜一翻身,夸西莫多就會醒來,然後一拐一拐跳上瑪戈的臉,開始大聲且充滿愛意地咕咕叫。 發現夸西莫多有音樂細胞的人是賴瑞。牠不僅熱愛音樂,而且還能分辨兩種樂曲形式:華爾茲與進行曲。放普通音樂時,牠會一搖一擺地走近留聲機,繃緊胸膛坐在那裡,雙眼半闔,輕輕地對自己發出喉音;如果放的是華爾茲,牠便會在留聲機旁不停轉圈圈、鞠躬、扭腰、顫聲咕咕叫;若是放進行曲,牠便挺直腰桿,胸膛裡脹滿氣,繞著房間踏步,咕咕聲變得如此渾厚、低沉,我們真怕牠會把自己噎死。除了華爾茲與進行曲之外,牠不會因為任何音樂作這種表演。偶爾因為太久沒聽音樂,牠會在興奮之餘,配著華爾茲踏步,或配著進行曲跳舞,不過總會在音樂進行到一半時及時剎車,修正自己。 有一天,我們在吵醒夸西莫多之後,悲傷地發現原來牠把我們全欺騙了,因為沙發椅墊正中央躺著一個白晃晃的蛋。牠一直沒有從這次事件中恢復正常,變得怨氣沖天,怏怏不樂,如果你想抱牠,牠就會煩躁地啄你。後來牠又下了一個蛋,從此判若兩人。牠——應該說她——愈變愈野,視我們為眼中釘,肉中刺;會偷偷飛上廚房門去吃東西,好像怕誰宰了牠似的。就連留聲機也無法喚牠進屋。我最後一次看到牠,牠坐在一株橄欖樹上,裝模作樣,賣弄風騷地咕咕叫,不遠處一根枝枒上,停了一隻看來雄糾糾的鴿子,正扭來扭去在愛慕的狂喜中咕咕唱歌。 好一段時間,甲蟲人固定會來別墅為我的動物蒐藏添貨;或是一隻青蛙,或是一隻斷羽的麻雀。一天下午,媽和我慈悲心大發,買下他所有的甲蟲,在他離開後,全放生在花園裡。後來幾天,別墅裡甲蟲滿為患,牠們在床上爬來爬去,躲在臥室裡,夜裡對燈泡衝鋒,然後如一顆顆翡翠,掉在我們的膝蓋上。 最後一次看見甲蟲人,是在一個黃昏裡。我坐在鳥瞰山路的山頂上,他顯然剛參加一個慶典,喝了不少酒,在路上左搖右晃,用短笛吹奏憂鬱的小曲。我向他大聲問安,他誇張地揮揮手,並沒有回顧。經過轉角時,他的剪影印在薰衣草一般薄紫的暮色中,我看見他插滿羽毛的不成形帽子,外套上塞得鼓鼓的口袋,背上裝滿愛睏鴿子的竹籠,還有他頭上緩緩繞著圈子,應該是甲蟲的朦朧斑點。然後他轉過彎路,路口就只剩下一彎新月,彷彿一根羽毛漂浮在淡淡的天空中,和他那婉轉的笛聲,在暮色裡漸行漸遠。 不過也很想知道,書中對媽媽有無描述,這位媽媽的放任教育, 造就一個波西米亞式的文豪,一個保育頑童。 書訂了,未到手,只是看著線上的文字內容,覺得好書應該上來推薦一下嚕! ∼∼∼∼∼∼∼∼∼∼∼∼∼ TO:霆媽 念給霆聽,他應該會很喜歡杜瑞爾喔!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2007年07月11日
公開
18

書在博克來歸類為溫馨勵志/成長療癒小說 為了生計,在小吃店工作的老媽, 從來不會叫我念書的老媽, 不曾對成績單發表什麼意見的老媽, 幾乎不會責罵我的老媽, 總是幫我買東西,從來不幫自己買的老媽, 只有我一個人吃飯,也會做好幾道菜的老媽, 為了讓我早上可以吃到好吃的醃醬菜,總是定好鬧鐘半夜起床攪拌米糠的老媽, 明明手頭拮据,卻當場付出十幾萬現金買機車給我的老媽, 一直到得了胃癌的臨終,還拚命地用快不能動的嘴唇,不放棄地想在最後留一點什麼給我, 怕死後還要麻煩別人,預先為了自己的葬禮每月存3000塊錢的老媽…… 母親給孩子的,不只是她在世時的照顧,離開後,她的點滴,也還溫飽了這孩子後半輩子。當然,也是孩子自己的本事。 書摘: 那像是陀螺的芯,準準地插在正中央。 插在東京的正中央、日本的正中央,插在我們夢想的正中央。 非常平均地、像發出離心力似的,從測量的地方向外延伸。 有時候,空閒的神會把手從空中垂下,把它像發條的螺絲一樣咕嚕咕嚕地轉,咕嚕咕嚕、嘎吱嘎吱地,我們也隨著一起轉。 像是門燈上聚集的蚋蚊,我們也聚集了過來。追求那未曾見過的燈光,被緊緊地吸引了過來。從故鄉坐火車一路搖晃著,心也搖晃著,就這麼地被拉了過來。 有人被彈開,有人被吸了進去,有人遭受挫折,有人不知所措。沒有人能夠抵擋,只能隨著那股力量而去,然後等待命運被宣判。 不管是心碎般的悲傷,還是讓人扼腕的悔恨,所有的事都無法抗拒,只能不斷地旋轉。 咕嚕咕嚕咕嚕咕嚕,咕嚕咕嚕咕嚕咕嚕。 然後,我們會燃燒殆盡,被拉進去又再被推出來。 遍體鱗傷。 五月裡曾經有個人這麼說過。 一面望著那個東西,一面說看起來真是凄涼啊。 只是挺立在那裡,增添白晝的色彩,給夜晚帶來光芒,那付模樣看起來真是凄涼。 聽到這話,我心想就因為這樣才嚮往啊,在這個空蕩蕩的都市裡,筆直地挺著身軀,凜然地持續發出光芒的神貌,是多麼堅強多麼美麗。隨波逐流、成群結隊、有時和朋友串通、有時背叛他們,這樣過日子的我們,就是對它的孤獨之美神往。 無法忍受孤寂,只好繼續旋轉的我們,就是對那個有無限的嚮往。 所以,人們以那裡為目標,離開了自己生長的地方,為了找出更接近那裡的方法,來到了東京。 這本書裡說的就是,曾經為了那個來到東京,無法生存而回到故鄉的我的父親,以及和父親一樣來到這裡,卻從此失去了歸去所在的我,還有從來沒有這種幻想,只是這麼被帶到東京來,卻再也回不去,永眠在東京鐵塔腳邊的我的母親的一個小故事。 辦好學校的入學手續和生活上一切的準備工作,回到筑豐的家裡,上星期為止老媽和我還一起住的醫院房子裡,已經沒有我的東西。床、書桌都搬走了,榻榻米上只留下笨重家具的壓痕。 即將離開父母的孩子。我無法體會留在原地的父母的心境,但是老媽一面叫我趕快多吃一點好吃的,每天幫我做各種豐富菜肴時的表情、廚房裡的背影、床搬走的空位上幫我鋪墊被時的臉,雖然一直在笑,卻有種莫名的孤寂。 不管住在多麼窄小的房間、多麼奇怪的家,還是在親戚家借住,我和老媽都一直在一起。不管多麼丟臉的事、羞愧的事都一起經歷的老媽和我,即將要開始各自的生活。 老媽每個月供應我租金和付給定食屋的餐費加上另外兩萬塊,比以前的負擔還大,興奮的情緒和抱歉的情緒在我的胸中互相糾結。 出發的那一天,無人看管的車站裡,櫻花像小雪般飄落在月台上,放眼望去是一整片稻田,在稻田的另一邊,可以看到煤礦渣堆成的山。在平淡無奇的風景裡,朦朧地浮現出一棵猶如棉花糖般的櫻花樹。 我和老媽坐在月台的椅子上等著一天只有的八班火車。 「要注意身體,好好努力用功讀書喔」 「嗯……」 「包包裡有飯糰,在火車裡吃」 「嗯……」 我心裡思索著該說什麼話來讓老媽放心,卻什麼也說不出來。春天的氣息,溫暖的和風從的褲角鑽進來。老媽的腳看起來好小。老媽是怎麼想的?寂不寂寞呢?錢夠不夠啊?就在沈默中,兩截車廂的柴油火車卡答卡答地慢慢地滑進月台。 「我到了再打電話……」 「要加油喔」 列車長的哨聲響起,老舊的柴油火車的門緩緩地關上,老媽跟著開始滑動的火車,揮著手向前追,追到短短的月台盡頭,然後站在那裡一直揮手。在筆直延伸出去的鐵軌彼端,老媽越來越小。 我沒有揮手,只是一直看著她的身影。 窗外變成小鎮的風景,過了一會兒,我打開旅行包的拉鏈,裡面有紙盒便當和全新的內衣褲,四個海苔包的大飯糰、炸雞塊、煎蛋和今天早上老媽才從米糠桶拿出來的醃小黃瓜。便當盒下面,有一個寫著我的名字的白色信封袋。 裡面寫了真的很高興我考上高中,不要擔心老媽的事,要注意身體,努力用功讀書這些話,自己的事情沒有提到隻字片語,只是拼命寫了一堆鼓勵我的話,跟著最後結尾的〝母字〞的信紙一起,信封裡還有一張皺巴巴的一萬塊鈔票。 我吃著飯糰,眼淚流個不停。

「書籍」∼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2007年03月31日
公開
19

書籍:媽媽是最初的老師�蔡穎卿女士 真的是一針見血↓↓↓ Bubu就曾對媽媽們流行參加各種讀書會、成長團體有些微詞。她說:「明明到了該回家煮飯的時間,可是在座媽媽沒有一個人想到孩子該吃飯了,她們寧可沈湎在彼此交談的樂趣中,讓孩子的晚餐隨便用比薩打發過去。」 原文: http://tw.myblog.yahoo.com/julian54_00/article?mid=5540&next=5538&l=f&fid=42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鄧美玲 媽媽傳給她的,她也傳給孩子 這篇序文的寫作過程有一個小秘密,我一定要說給讀者知道。先是Bubu(就是我們的作者蔡穎卿小姐)規定我不能加油添醋把她說得太好;後來主編鄭惟和小姐也規定我不能稱讚她能找到Bubu是「慧眼識英雄」;可是我難掩興奮之情,想要寫到半本書那麼多,後來她倆乾脆聯合起來只給我上限一千字。可是你知道,就像從前有位讀者聽過Bubu的演講後對我說:「你能把Bubu找出來,是對台灣社會最重要的貢獻。」這個說法真的一點也不誇張! 要說Bubu的好,可不是只有文章好,這年頭賣弄文章的人很多,說一套做一套,文字早已失去了力量。我記得Bubu曾跟我說:「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實踐那麼困難?我想是因為大家都沒有真正相信這些價值。」這真是搔到癢處了!比方說Bubu就曾對媽媽們流行參加各種讀書會、成長團體有些微詞。她說:「明明到了該回家煮飯的時間,可是在座媽媽沒有一個人想到孩子該吃飯了,她們寧可沈湎在彼此交談的樂趣中,讓孩子的晚餐隨便用比薩打發過去。」還有一次,她聽到一位教詩詞的教授說她不知道該怎麼跟自己的孩子分享詩詞之美,她也覺得大惑不解。 Bubu不是反對媽媽上成長課,更不是主張家庭主婦事必躬親,她只是想提醒,真正的幸福在隨手可得的家常瑣事裡;忽略了在生活中耕耘,其他的追求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她如何努力地在充滿變動的環境裡讓家安定下來。每想到她在旅館裡設法開飯,以及堅持讓返台投入國三戰場的孩子每天在晚餐桌上跟家人相聚的情意,我總覺得,要解決時代變動造成的諸多問題,家庭主婦的再覺醒,才是關鍵的力量。 所以,Bubu其實一直在做著「社會改革」的努力,但她的方法很溫柔,不燥不火,行之於無形。比方說她覺得大學餐廳的供餐無法讓年輕學生感受飲食真正的樂趣,所以在十九年前說服公公讓她回到母校附近開學生餐廳,用最好的餐具,供一客五十元的餐;她也用有限的經費,幫租屋給大學生的親戚改造宿舍,讓出門在外的孩子從良善的環境裡學習好好過生活;為了鼓勵大家在家用餐,她把她在台南的內用餐廳改成外帶餐廳,還對她的客人半哄半勸地說:「我都替你準備好了,你就帶回家去,換個好餐盤、布置好餐桌,至少每天一次全家一起吃頓飯好嗎?」 讀過這本書,讀者可別以為Bubu的成功是因為她有很多天生的優勢條件;她的成功,在於她總是懂得享受勞動的快樂。小時候蔡媽媽曾帶她趴下來,指著擦得一塵不染、泛著亮光的木質地板說:「妳看!好美!」媽媽傳給她的,她也傳給孩子,這就是Bubu的幸福人生心法真傳。很平凡,可是,你做了就知道,這才是真正的力量啊! (本文作者為上善基金會執行長) 蔡穎卿Bubu(本書作者)/愛的雙結 看過這本書初稿的人,很容易產生兩種不正確的印象。第一:我們家有兩個毫無問題、非常優秀的女兒;第二:我當媽媽當得輕鬆愉快、信手拈來。這兩點如果不稍加說明,我擔心因此失去這本書可能會有的分享與鼓勵。 這份親子生活記錄整整持續了十年,十年來我從不認為有結集出書的可能。它們最大的功能原是使我平靜下來,儲備好足夠的力氣再出發;有時候,我也會把這些記錄傳給同為父母的好朋友,當做是問安的生活報告與教養孩子的心得交流。每一次提筆,是為了鼓勵自己從內外的掙扎中找到出口,藉著文字安頓一時產生的沮喪與忿怒。我記錄的方式不是盡情抒發不平之氣,而是從整理思緒中,尋找下一個希望或具體解決的方法。因此,它們看起來總是雲淡風輕。 當鄭主編提議出版這份記錄時,我也曾考慮過,要不要藉著回憶來補足那些生氣或痛苦的經驗,但是如果真的這樣做,這份記錄對我來說就不真實了,因為,這完全不是我的生活信念。母親在教養子女上所擁有的力量真奇妙,一如生產的身體之痛,一過完就忘了。即使凡事都十分計較的母親,也很少刻意存留孩子所帶來的失望或忿怒;也許是這份永遠期待有轉機的希望,為許多痛苦裹上糖衣,讓父母選擇忘記並不難。也或許是,我們都清楚,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會有許多狀況,根本不能定睛在情緒的難關,提振精神、面對問題才是養兒育女的不二妙方。 兩個女兒有時非常可愛,有時十分惱人,在文章中,我之所以看起來平心靜氣,是因為該發的氣都直接對她們發完了,沒有殘餘。我從來都沒有辦法把孩子的問題放到隔天,當面講完之後還會寫信,但是因為講過了,寫起來就溫和許多。 我是個既脆弱又堅強的母親,愛哭的程度不輸給任何一個孩子。記得大女兒樂旂第一個學期返家過聖誕節後要回美國,那一次因為我們顧慮她到飛抵紐約還要轉車回費城,不能選擇半夜到達的直航班機,所以決定讓她搭乘國泰航空由香港轉機。一個剛滿十九歲的女孩扛兩只大行李隻身出發,飛抵甘迺迪機場後先轉車到紐約中國城,再轉巴士回費城,到費城已經天黑,基於安全也不敢要她搭計程車,得搭地鐵到校區,再聯絡校警來接。那天清晨五點,在中正機場送她的時候,我一想起這條遠路就心疼得止不住眼淚,樂旂抱著我說:「媽咪!不要哭!不要哭!回學校沒有那麼難的,我會安全到達。」十九年來,我從來不曾希望過她是個男孩,但在那一刻,心中多麼自責,生個女兒卻不能嬌滴滴的捧在手心,為了求學得讓她渡重洋、赴他鄉。 雖然脆弱,但是生活並不容許當母親的過度多愁善感。我的堅強都是跟前輩母親們學來的,那就是把日常生活的力量展現擴大,不管處境如何,都維持一個家庭生活的溫暖與正常的節奏。我從小常聽別人給我那極為忙碌的母親一個「文武雙全」的評語,一直到自己當了母親好多年之後,我才發現,母親之所以什麼都會,不是因為她有過人的智力,而是那份獨屬於母性的「責任感」,那種性格的力與美,讓我十分仰慕,我但願自己永不忘記她給我的啟示與教誨。 然而,似乎有更多的時候,當母親是堅強與軟弱夾雜不清的。今年八月,樂旂要從新加坡家出發去赴大二的開學,前一天新聞傳來她即將搭乘的那班飛機從紐約起飛後引擎故障、機身冒煙,緊急迫降回紐華克機場,妹妹書旂一得知消息後馬上擔心的問姐姐:「明天還要出發嗎?」樂旂對她堅定的點點頭。我心中一時非常慌亂,但強自鎮定,幫忙她收拾行李時,忍不住牽起她的手問:「會害怕嗎?」她笑笑說:「我想發生事情後航空公司會特別小心,反而最安全。」我藉故跑到洗手間,一次又一次,把蓄積的眼淚偷偷擦掉。她絕對不會沒有壓力,我不能再讓她抱著我說:「媽咪!不要哭!不要哭!」隔天早上,在樟宜機場送她啟程之後,那十八個半小時我就像一直陪伴著她一樣,身體與心靈一刻都沒有休息過,直到從網上查到飛機平安落地的那一刻,我才覺得全身放鬆了下來。 我很慶幸曾這樣逐年逐月地記下自己當母親的心情。這些篇章不是回憶錄,所以文字當中顯露的教養方式,無論是青澀或成熟、過慮或豁達,它們都提供我重讀自己當刻心情的機會。孩子使我隨著她們的成長而成熟,在當母親滿二十年的此刻回頭看,我學到的功課超乎想像。 跟所有因為工作而無法兼顧團聚與教育連貫的家庭一樣,一九九六年我們第一次做下重大的決定。那個決定表面上看起來只是離開台灣,移居到丈夫新赴任的曼谷去,但背後真正的行動,包括了中止某些已經穩定的夢想與工作、改變既有的生活安定感,當然,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的教育方向因此而全然改變。 五年之後,第二次遷移對我們來說更加困難──要保留好不容易開出花朵的英文教育,還是選擇全家團聚再轉回台灣受教育?那是二○○一年的六月,八年級的樂旂不但功課、運動、音樂都出色,也是中學部學生會會長。而書旂也快樂地悠遊在知識與藝術的天地,是無憂、充滿創造力的小五生。然而,我們的大家庭出事了,已經病了一年的婆婆,病情非常不穩定,身為長子的丈夫,心頭的重壓不藉言語,卻每每寫在出神失距的凝望中。我們開始非常害怕夜間十點之後響起的電話,憂慮隨著空間的距離無限放大。我跟丈夫好好溝通了一次。我建議他調整工作,準備搬回台灣,那一刻,寬慰與疑惑同時出現在他那憂愁已久的面容上,他問我:「孩子怎麼辦?」我說:「一起回去吧!兩個孩子都懂事,她們會知道現在誰最重要。」雖然這是個困難的決定,但我的信心並不是憑空而來的;我發現向來最黏膩的書旂,以往我一出國她總是哭,但自從知道奶奶病後,我幾次離家回台北,她不但不掉一滴眼淚,還總是在每天跟我的通話中,用她那最甜美、最體貼的聲音告訴我:「媽媽,我們很好!」我確定,回到台灣,我們一定可以克服種種的教育困境。 在我們考慮回台的時候,曾有許多朋友勸我們把孩子留在曼谷,或送到美國的住宿學校繼續英文教育,我們幾經思量,還是決定全家該一起行動。理由很簡單──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不只是生活照顧,父母也會是知識與品格教育的直接影響者。在她們高中畢業前,我們不想因為學校或教育制度的優勢而考慮捨棄家庭所能給的生活力量。 一年之後,我們又再次回到曼谷,並在二○○四年再赴新加坡,這兩次的遷移因為有了前兩次經驗的支撐,適應已不再是艱難的挑戰。孩子從中學進入高中,我一步步認識到不同教育階段中,親子協力可以渡過許多難關,也在大女兒申請美國大學的過程中,更了解父母的關懷有很大的幫助。 我很高興這本書是在樂旂經歷過一年大學生活後才將出版,因為如果少了孩子在外獨立的經驗,我將難以證實,自己堅持的生活教育是不是值得與大家分享。樂旂如今遠在美國東岸的費城,不只努力求學也勤奮工作,我為她有充實的大學生活而感到非常欣慰。十八年來點滴的瑣碎教導、無數次的討論,或曾有過的衝突,都在她離家後才證實當時的堅持並沒有白費。 印度有句諺語說:「孩子小的時候,給他深根;長大之後,給他翅膀」這一直是我和丈夫的指導準則。在養育「十全十美的孩子」與做個「盡心盡力的父母」之間,丈夫與我毫無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因為,對我們來說,那才是有可能達成的目標,也是此刻我們陪伴還在高中的書旂,感到特別珍惜的原因。 這本書看起來雖然只是一位母親的手札,但在文字的背後其實是一對父母給兩個女兒愛的雙結。如果我們的家庭在別人的眼中總是努力向前,那並不是由於用筆記錄的我在前面指引,而是因為寬厚耐心的丈夫默默地在後面推動、守護著全家。我把這本書獻給他,相信這不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也一定是兩個女兒的心願。 洪蘭 被信任的孩子會自重自愛 這是一本我所看到最好的親子教養書,看完心中非常感動,真是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像這位媽媽這樣開明、善解人意,天下老師都能像書中老師那樣鼓勵孩子上進,天下孩子都能像作者的兩個女兒一樣聰慧努力,自動自發。 細想起來這三者是互為因果的。父母先要有正確的觀念,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種,卻不是惟一的一種;成績單只是一張紙,重要的是孩子學進去了多少。父母的觀念會影響老師的態度,老師又會影響孩子的動機,若都是正向的,自然就會得出書中主人翁的成果了。 其實現在我們收研究生已經不再看成績單了,因為甲校的一百分可能等於乙校的五十分,何況課堂上學的若不會實際運用也是枉然,因此,當作者的孩子以要考試為由要求母親減免洗碗時,母親斷然拒絕說「不差那二十分鐘」,令我拍案叫好。現在的父母只要孩子念書,什麼事都不要孩子做,使孩子變成生活上的白痴,而且很自然流露出念書最大、考試最大的神情,這是不對的。讀書只是成長的一部分,為未來做準備,而「未來」還需要很多的能力,那是課本不能給,必須從生活中去體驗的。所以這位母親在煮菜時,把孩子叫到廚房來看,學習過日子。我的母親也是從小叫我們姐妹做家事,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拿菜刀和剪刀,到現在打毛衣、鉤鉤針、做飯菜都不必求人,更讓我們知道「薄技隨身勝過良田萬頃」,讀書和做家事是不相牴觸的,只要你知道如何利用時間。這位母親的觀念是她孩子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作者因為職務關係,帶著孩子從台灣到曼谷又到新加坡,在這過程中,孩子經歷了不同國家的不同學制。當我看到台灣國三的數學家課是一百九十六題,而曼谷最多才四十題時,真是難過。我們的孩子天天困在四牆之內演算那些永遠做不完的習題,真的有這個必要嗎?為什麼其他國家的孩子花在做習題上的時間比我們少,數學成就卻沒沒有比我們少? 書中有一篇是「做功課還是抄功課?」為了應付不可能做的完的作業,孩子學會了作弊,但是在大人生氣之前,請先想一想,沒有孩子願意作假,這是官逼民反!大家都知道質比量重要,不知為何,台灣始終跳脫不開「量」的窠臼,連大學教授升等都是看篇數,或許中國人人情壓力太大,只好都用「量」來求公平,其實這段文章的最後面點出了台灣教育的問題:老師因為擔心孩子不能自動自發,所以派了很多功課,但是忘記了只有被信任才能養成自動自發的學習習慣,作者說得沒錯,台灣的教育是消極的防範,而不是積極的教導,其實我們所有的政策都是消極的防弊,現在匯款一次只能匯三萬了,但是歹徒依然繼續詐騙逍遙法外,人民生活卻被法規綁得不便了。 作者的女兒不喜歡上台灣的美勞課,因為老師常要求學生這樣、那樣做,使得學生的作品出來都是一個模樣,這是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我們到了二十一世紀仍然用十九世紀的模子來套學生,使教出來的學生個個一個樣,失去了自我個性,如果連美勞課都不給學生一點創作的空間,難怪台灣的學生對上學這麼沒有興趣。 台灣的教育千頭萬緒,但是在這本書中,透過孩子親身的體會,你可以嗅出我們學生不快樂的原因,我們要求孩子照著我們的話做,因為我們吃過的鹽比他們吃過的米多,走過的橋比他們走過的路多,我們忘記了在演化上,只有子代超越親代、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才是成功;要更勝於藍,我們必須給他們超越我們的空間。 這本書文字流暢,淺顯易讀,但道理很深。希望這本書能夠給台灣的父母和老師ㄧ個反省的機會。學習可以是快樂、有實質的,但是我們第一,必須改變分數是惟一標準的觀念;第二,必須放手給孩子一個發展的空間。一個被信任的孩子會自重自愛的,一個會自重自愛的孩子才會主動去學習,在社會上才會成功。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台北教育電台訪問蔡穎卿女士 http://www.wretch.cc/blog/parentsradio&article_id=8371649 http://www.wretch.cc/blog/parentsradio&article_id=872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