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Daw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台北電影節~烏龜也會飛

2005年07月07日
公開
21

早在台北電影節展開網路預售票時,媽咪的好友~妙阿姨,就邀請媽咪共享盛舉。奈何媽咪覺得時間不好安排,且突然之間,沒有想看電影的欲望,而婉謝好意。 前幾天,妙阿姨堅持一定要媽媽這天出來聚聚。 這一天,妙阿姨給了媽咪難忘的一天。 我們一起看了 ∼ 《烏龜也會飛》 這部講戰地孤雛的伊朗影片。 之前媽咪就看過這簡介,知道用孩子來呈現戰地生活, 光是媽咪自己的想像,就肯定會殘酷到讓媽咪無法接受, 所以選擇不看片子,卻被妙阿姨不告知的情況下給巧妙的帶進中山堂觀影。 事實上,導演的用心,在片子裡安排了很多逗趣詼諧的對話,跟有趣的橋段。 讓描述戰亂下的孤雛們,不那麼悲情。 但鏡頭下是那些真實的斷手斷腳的孩子們,即便他們顯現活潑可愛, 媽咪還是自然會聯想到孩子遭受到什麼樣的對待。 電影拍攝地:在伊朗跟土耳其邊境的難民村。 時代背景:設定在美軍攻打伊拉克,海珊下台前夕。 一群從庫德族中挑選出來的非演員童星, 和導演一起,不談論政治而能柔性成功的傳達了反戰訴求。 片子看完,熱烈掌聲,傳入媽咪耳裡。 『庫德族身上所背負世代以來被迫流離遷徙與種族屠殺的命運 (前海珊政權鎮壓庫德族人),而這磨難與掙扎就如同龜殼一般緊黏住庫德族人,他們期盼著『烏龜也會飛』那一天的來臨………』 巴曼、戈巴第導演是庫德族後裔,拍攝背後的意義,除了想要呈現庫德族人因沒有自己的國家保護而被其他軍隊鎮壓的悲哀命運外,更成功的將其擴大為所有戰亂背景中的一景~戰地孤兒,而讓觀眾產生反戰共鳴。 故事中的一群孩子,在名為『衛星』的十三歲男孩的帶領下, 靠著撿地雷賣給大人維生。 市集裡陳列的交易品全是武器槍彈, 孩子們也用地雷,換取武器,保衛家園。 撿地雷可以餵飽自己,付出的代價,可能是斷手斷腳,失去性命。 孩子王衛星也點名孩子賣給聯合國軍隊, 被點名轉到聯合國的孩子,各各英勇貌的慶幸自己可以加入軍隊戰鬥, 覺得自己像個有用的英雄。 由外地來到難民村的三位孩子,帶來故事張力的最高點: 雙手斷臂有預言能力的哥哥 ~ 漢高夫,與衛星同年齡; 沒有表情不愛言語的美麗妹妹 ~ 亞格琳 (或許說是姐姐較合適,但就還是個孩子), 雅格琳背上揹著約莫二三歲的瞎眼小男孩~里加。 雅格琳不愛里加, 雙手斷臂的漢高夫,卻可以如父親般的照顧可愛的里加。 雅格林先是強力要求漢高夫拋棄里加, 後改用煤油欲燒死自己, 卻突然從遠山中看見里加的可愛呼喚,而作罷, 轉而將里加用繩子綁在遠遠岩壁邊的一棵樹上。 里加掙脫後,眼睛看不見的他,誤走到地雷區, 愛著雅格琳的衛星前往地雷區營救里加,腿被地雷炸傷。 有預言能力的漢高夫,從噩夢中醒來, 夢中看見里加在深深水裡跟他求救。 漢高夫一路狂奔湖邊,潛入湖裡,看見被巨石綁住沉入海裡的里加……。 再一路狂奔至岩崖邊,撿起雅格琳遺留下的一雙鞋子...... 里加這個可愛、稚嫩無辜、有著燦爛笑容的小男孩, 是雅格琳的孩子,父親是五個彪形大漢的大兵。 里加的外公外婆,他們的生命結束在父親們的手上。 媽咪從電影一開始,那難過窒息的感受未曾停過, 而這是來自於媽咪對於戰爭的反感,不是因為片子。 故事雖然悲慟,可是導演處理的手法,讓觀影過程不那麼沉重。 戰事的這些種種都是可想而知會發生的情況, 但,好戰的基因,還是存在在每個內心受傷的好戰份子的心中。 就如同網路上流傳的反戰信。 在決定發動戰爭時,想想這個地球承受的起嗎? 我們有能力撫平這些戰後的人心嗎? 每個戰地孤雛在還沒有機會決定怎麼過自己的人生時, 就先被戰爭教育了,扭曲了性格。 如果這些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承受的起嗎? 如果我們有能力做好這些戰亂後的撫平……... 目前尚且能活在安平中的我們,未經戰事,卻也同樣暴力對待孩子。 拋棄暴力對待的行為與念頭,種植每個愛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 就像漢高夫擁抱里加的慈愛胸懷。 媽咪紀錄

我們愛看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2005年03月19日
公開
21

補 3 月 19 日記 2004-10-17 我們一家四口看"駱駝駱駝不要哭"的時候,看見"放牛班的春天"的預告海報,媽咪心動的很。 2004-10-27 託 T 阿姨的福,邀請媽咪一起看"放"片。 看完媽咪就想,一定要等出片時租回家和你們一起看這部片子。 先預告了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情節,還先帶回了"放"片的電影原聲帶。 讓你們先試聽。哥哥說不好聽很可怕,妹妹說很好聽,好好聽。要求一直聽。 ~~~~~~~~~~~~~~~ 五個月後的今天,等待看病的空檔, 許久沒借片的我們,決定逛逛百視達。 巧合的很,剛好"放"片剛到櫃。 媽咪一口氣租回 "放牛班的春天" 、 "蝴蝶" 、"五歲的心願"。 你們也跟著媽咪一起看。 果然三部片子中,你們最愛看"放"片。 第一次聽媽咪解說看完全片, 看完兩個都還一致要求要再看,前後看了三次。 看過四次的媽咪,每次看見莫翰奇的獨唱,還是都會眼眶不自覺的濕潤。 ~~~~~~~~~~~~~~ 輕柔地撫摸著海洋 輕盈的海鳥佇立在 海水侵蝕的小島岩石上 冬天稍縱即逝的風 總算遠離你的氣息 也遠離了高山 在風中盤旋展開雙翼 在灰暗晨曦破曉時分 尋找奔向彩虹的道路 發現生命裡的春天 和浩瀚大海的寧靜 ~~~~~ 揚帆前進 遠離海岸 正是夏日美麗好時光 他高唱著自由詩歌 讓陰霾一掃而空 感受著最初的悸動 和喜悅的顫抖 媽:為什麼喜歡看這片? 倫:因為孩子唱歌很好聽。 庭:我喜歡貝比諾。 倫:我覺得爸爸像院長,媽媽像馬修老師。 媽:我還覺得哥哥像莫翰奇,妹妹像貝比諾。 已經連續四個晚上都要求聽"放"的電影原聲CD睡覺。 邊聽,還邊哼著曲調。哥哥還會提醒媽咪這配樂是在哪幕響起。 真的很好聽。好乾淨單純的聲音。 正在學音樂的你們,這部片子出現的時機剛剛好。 ~~~~~~~~~~~~~~ 看完,哥哥畫了張對這部電影印象最深刻的圖畫。 是育幼院的大門,哥哥畫的是彩色的門,一欄欄很細心的用彩虹筆塗著。 門中有個人,帶著笑臉。哥哥如此耐心的塗鴉,是第一次。 媽咪以為是畫貝比諾在門口等永遠不會來的爸爸接他回去。 哥哥說不是,他畫的是馬修老師歡喜的離開育幼院那幕。 ~~~~~~~~~~~~~~~ 這部片子主題一樣是探討老師跟問題孩子之間, 故事張力或許不那麼強。 但是對象是可愛的孩子,加上音樂, 孩子跟音樂豐富了這部片子。 孩堤的幸福時光 太快遺忘和抹滅...... 萬丈光芒閃耀,在道路的盡頭...... 感受著午夜的激情 希望的波動..生命的熱力...... 感受著路途的榮耀. 喔,夜晚!請留給大地 神秘的寂靜魔法 黑暗陪伴著你,是如此的輕柔 是否美麗?如夢幻般的美麗...... 是否實話比希望還更加輕柔. 馬修:「在莫翰奇專注的眼裡,我突然領略出許多東西,有著驕傲、被寬恕的喜悅,和一種新的感受,人們對他的肯定......」 我們一家三口 推薦大家一起借來看喔。 PS:可惜原聲帶沒有附上翻譯歌詞,如果可以了解這些孩子唱的完整歌詞,更棒。

旅行者與魔術師 

2005年02月02日
公開
31

旅行者與魔術師 Travellers and Magicians 劇情簡介 繼《高山上的世界盃》後,本片是宗卅人波切最新執導作品。 不丹新任的地方官,日夜盼著郵差送來一封信,帶領他前往心目中的夢土∼美國。終於,他穿上「我愛紐約」的T恤,將偏遠的小村莊甩在腦後,卻看見每天唯一的一班公車從眼前呼嘯駛過…。懊惱的官員枯坐路旁等著搭便車,卻意外碰上一位賣蘋果的老頭,還有言語充滿智慧的喇嘛。坎坷的旅途中,喇嘛講述一個奇幻和慾望交織的傳奇故事,故事主角是位不用功的魔術師,也正踏上他的尋夢之旅。與萍水相逢的旅人朝夕相處後,地方官開始思考自己該何去何從… 本片是宗薩仁波切首部場景設於故鄉,並以不丹國語「宗卡語」(Dzongkha)拍攝的電影。位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小國,素有「最後的香格里拉」美稱的不丹,清新樸實的面貌,片中瑰麗壯闊的高山風景,如詩如畫,讓人彷彿聞到桃花源與世無爭的恬靜。 ~~~~~~~ 旅行者與魔術師 (項慧齡、黃靜慧 譯) 宗薩欽哲仁波切與由一○八名不丹人和西方人組成的拍攝小組,在二○○二年末時抵達不丹,展開為期十週「旅行者與魔術師」(Travelers & Magicians)的電影拍攝(9/29開拍),其過程時而美妙、時而艱困、時而單調、時而充滿驚奇。 這部由 「願幡影片」(Prayer Flag Pictures)出品的電影,將魔幻故事與街頭電影編織在一起,其中穿插了不同的主題與兩個平行的劇中角色:顛度(Dendup)與札西(Tashi)。這兩名男孩都在旅途中,一個是自己決定要出發,另一個則是心不甘、情不願地被送上旅程;一個傲慢自私,另一個則貪婪懶惰;一個為了追逐夢想而寧可忽略愛情,另一個則追逐愛情而陷入夢想之中。 宗薩仁波切透過敘述劇中人的生活,將不丹境內偏遠而人跡罕至的許多地點(Chelela、Paro、Chendebji、Thimphu)呈現在觀眾眼前。這些背景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讓外人得以一窺不丹驚人的自然美景。劇中的演員清一色是不丹人,對話則採不丹官方語言宗卡語 (Dzongkar)。由於宗薩仁波切希望藉助這個機會訓練不丹的電影從業人員,以提升不丹本國的電影產業,因此參與這部電影製作的西方人,只有十六名。 雖然仁波切在整個拍攝過程中都穿著僧服(除了偶爾為了掩飾身份而穿著便衣之外),但是他處處採低姿態,與整個拍攝小組共患難:住在漏水的小木屋裡、坐在顛簸的卡車上方、在豪雨中淋得全身濕透。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許多趕牛人、牽引車司機、政府官員、瑞士觀光客以及其它路經的車輛認出他來,而把握這希有的機會停下車來。 「旅行者與魔術師」於二○○三年初在澳洲剪接,預定夏末在不丹首映。這也是在不丹境內第一次拍攝的十六釐米電影。 一、電影的主題:變遷與迷戀 問:您的新片是以什麼為主題呢?對於這部片子您覺得如何? 仁波切:其實我有些緊張,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這部片子談的是一位不丹人想要到「夢土」去尋找較好的機會,我們一般人總認為對面的草地才比較綠,因此這裡的挑戰乃是「迷戀」、對於夢想天地、想到「要是能夠」(what if)的一種心態。 問:請您談一談電影的故事? 仁波切:這是一部有關「變遷」的故事、文化的變遷,國家的變遷。雖然有人認為「高山上的足球盃」是一部佛教電影,其實我個人認為不是。「高山上的足球盃」談的是人,有關於執迷、人類、成長。這部電影可能比「高山上的足球盃」更具有佛教色彩。它談的是國家的變遷、人們的變遷,以不丹為故事背景。述說一位不丹男人夢想著要到美國去。當他有機會可以去美國時,他必須先取得簽證。而為了拿到簽證,他得從偏僻的村莊旅行到首都去。但是他錯過了公車,所以只能等搭便車。而在不丹,幾乎沒有便車可搭,所以他在那裡等著。這時候,他遇到了一些村民,像是賣蘋果的、賣報紙的,一位美麗的女郎,以及一位僧侶。然後,僧人告訴他一個故事,有關於遠方的一個國度-於是這個故事變成了電影中的第二部分。兩個故事交錯進行著,電影便在馬路與傳說之間切換著…… 所以,這個故事的開始是男主角不耐煩地在等車,但其實他並沒有真正在等車。當影片愈接近結尾時,每次有車來了,他其實很不希望車子來。因為他不想離開。他想和那個女郎在一起。再多幾個小時。再多幾分鐘。所以,這個故事講的是「迷戀」。有關短暫的美的故事。像是櫻花的綻放,因為短暫,所以美麗。只有兩個星期就結束了。如果維持半年,那就變醜了。就是這樣。 問:那麼,這部電影是與人、執著比較有關…… 仁波切:變遷、人們,是的。唯一不同的是,這部電影可能有更多的佛法內涵。 問:新片的主題是否與「高山上的足球盃」部分相似,有關於傳統、文化的差異? 仁波切:是的。我想是尚.雷諾瓦(Jean Renoir)曾說過的吧,導演向來只導一部電影。第二部以後的電影,都是第一部片子的註解。我想他是對的。 問:那麼,在第一部片中,您運用寫實的僧侶生活來表現凡人的執著。但第二部電影,則是運用在家人的迷戀和魔幻國度的傳說故事。比較起來,第一部電影是真實的,沒有假造。但第二部電影卻是用傳說來表現。如果主題相同,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呈現呢? 仁波切:我不是真的在呈現不同的東西,從一開始就沒有這種想法。可能我只是在用不同的景象來述說相同的東西。 二、電影的背景:優美的不丹 問:您為什麼選擇不丹作為故事的背景? 仁波切:這是我的「賣點」。就像有的電影有性、暴力。我的電影沒有這些,而是風景優美的不丹。 不丹位於西藏和印度之間,是個位於內陸的小王國。它的人口很少,大部分是佛教徒。不丹一直是遺世而獨立,我認為不丹政府也一向鼓勵如此。儘管,由於世界情況的改變,不丹當然也需要開放一點,開放經濟,以及為了各種基礎建設的原因而開放。到不丹旅遊的外國人非常少,每年大約六千人,不像鄰國尼泊爾一般……比不上加德滿都的百萬旅客。 我想,不只是基於環境考量,還有人民的教育問題。太過開放的時候,國家會變得很商業化,年輕人不再堅持一些價值觀─文化價值,傳統價值。而且人們也會變得很市儈,然後開始破壞環境,小孩子不想上學,因為他們都想做導遊。這些事情都會發生,而我個人是非常支持這個政策的。比如對尼泊爾來說,開放就是個環保大災難。孟加拉和印度也沒好到哪裡,中國也一樣…… 實際上,不丹人對於世界上其它地方發生的事情都很清楚。最近不丹政府甚至開放使用衛星,所以現在人們可以看到 BBC、CNN等。還有很多不丹人出國留學。我想不丹人對家鄉比較有感情,他們總是會回來,並且喜愛待在不丹人的地方。我必須說,即使我是不丹人,但我不在不丹的時間很多。事實上,我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待在印度和歐洲,因此像我這樣的人真的很欣賞不丹這樣的國家。當然,當電話不通、網際網路連不上線的時候,你會覺得沮喪,但你總是可以學著不去擁有那些東西……有時候,我在不丹獨自閉關六或七個月,或許有一、兩個星期,我會想念熱水澡、寬頻網路,但過了一陣子之後,寧靜取而代之了;七個月之後,你幾乎不想出關。 三、拍片的手法:交錯的魔法 問:這部電影是否有關於創造幻象與魔法? 仁波切:不必然如此。拍電影基本上只是述說。電影是一種語言,是一種溝通。有時候可以創造魔法,有時候不行。反正我的目標也不是創造魔法。但電影中的故事是與魔法有關,不過那只是一個故事。觀眾知道那是魔法。當人們知道這是魔法時,就只是半個魔法了。 問:據我所知,仁波切為這部新片的配樂煞費苦心,也把自己原創的配樂構想提供給作曲者;相較於上一部電影,主要是一些西藏的宗教儀式音樂,以及片尾的蒙古吟唱歌曲。是什麼促使您決定在這部電影裡,使用自己的音樂?有任何重要的因素嗎? 仁波切:因為影片內容有一部分是以「魔法」為中心。而魔法的神奇力量需要被增強,因此聲音是非常重要的。音樂一向是一種超現實的聲音。對我而言,每一種音樂都是超現實的,有一點超越現實。魔法也是超現實的,因此這是為了增強它。 問:這是否和影片以富有詩意的手法來陳述故事內容的方式互相呼應? 仁波切:我希望是如此。我也只能希望如此。 問:據我所知,這部影片是以在現實與魔法世界之中穿梭的交錯手法來呈現。有一些類似的電影也採用這種手法。您使用這種技巧的目的是什麼? 仁波切:要把一個故事說得精采,有時候當你要說一個很長的故事,你最好從結尾的部分開始說一點,從起頭的部分開始說一點,如此穿插著說,而不要說:「從前有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條狗等等等等。」這種敘述手法只不過是一種電影語言。 問:可否談談您的演員? 仁波切:嗯,其中一位主要男演員在戲中需要表現得非常浮華,不滿足於鄉村生活。他想要擁有更多。他有一點傲慢,內心卻非常仁慈,感情豐沛,但他卻不願意承認。但這所有的一切沒有太多意義,因為這不是你能夠拍攝的事物。它只存在於我的腦海中。 問:那麼女演員呢?有兩位女演員,對嗎? 仁波切:嗯,較年輕的那個女孩純真美麗。她美麗,但卻不自知。就是這一點。我認為,就是這一點讓男人覺得女孩更美麗,更迷人。 問:那麼那個在魔幻世界的女孩呢? 仁波切:她如謎一般。她是可悲的,受到控制,被禁錮。 問:那個老人呢? 仁波切:嗯,他只是性情乖戾,沒有安全感。 問:那個僧人呢?他在這部影片中是不是扮演了非常吃重的角色? 仁波切:嗯,他是一個配角。但他代表真理。他代表靈性的層面,所以他代表真理。因此,他的性格有點讓人討厭。 問:讓人討厭?(笑) 仁波切:嗯,因為他代表真理,而真理是令人不悅的。 四、故事的內容:更為「佛法」 問:您也提及,這部電影包含了更多的佛教哲學,何以如此? 仁波切:其實也不能這麼說。它包含了關於虛幻與真實的佛法教授。事實上,第二個故事是一個佛教故事。它是一個佛教寓言。 問:由於我們都多少了解電影情節以及佛教哲學,因此我們或許比較容易明白電影的內容或精髓。然而,對於那些完全不了解佛學的人,這部影片要如何吸引他們? 仁波切:這是我的難題。因此我正努力克服它。 問:在電影中也談到「業力」? 仁波切:是的。讓我們靜觀其變,拭目以待。現在說還太早。我的目的是把它轉譯得淺顯易懂。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你要說一個故事、要把佛教哲學融入其中、要傳遞一個訊息,同時不希望觀眾看得睡著了。事實上,拍攝一部如「○○七」,甚至像李安的「臥虎藏龍」這樣的電影,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臥虎藏龍」或許不是一部最偉大的電影,但我佩服李安。他非常聰明。他知道人們要些什麼。因此他在電影裡介紹了一點中國文化。如果香港的電影只是介紹香港,那麼沒有人會去看。沒有人會捐錢給寺院或閉關中心,但卻會把錢投入任何與賺錢有關的事物。 五、佛法的修持:茶水的精髓 問:您對於西方人目前學佛的風潮有什麼看法? 仁波切:事實上,佛教現在很盛行,但同時也遭到嚴重的誤解。佛教經常被當作某種治療方法,例如新世紀療法。但實際上,佛教打破你所有的概念,而這正是佛教的核心,破除你的禁忌、你的習慣、你的想法、以及你對種種觀念的固執,這正是佛教的核心所在,但是沒有人願意這麼做,因為我們非常珍視自己的想法、觀念。坐在座墊上看著日落,而說這是禪修,這很容易。但它終究不是佛教禪修的精髓。 而在西方,大家似乎認為西藏人、寺院、喇嘛是很嚴肅的,不然就是很神聖、純潔,而這正是我要打破的,並且除去這一層神秘的面紗。佛法是一種哲理,內容是空性、無二等等;佛教徒則是人,而人是不完美的。 問:佛教不是一種宗教嗎? 仁波切:人們似乎總是將宗教定義為某種對於全能造物主的信念,例如上帝等等。在這種觀點之下,佛教絕對不是宗教。佛教是一種哲理,最重視智慧,倫理道德是次要的。只要有智慧,實際上佛陀自己也鼓勵人們必須與世界和諧相處(佛法不離世間覺),這是必然的,不是嗎? 佛教教導我們如何看待生命。你可以看著你的手。當我們看著手時,通常是帶著某種觀點。但佛教教導你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如此,下次你去採購時你就知道要為你的手買哪種護手霜,或者你知道應該有哪種期待或假設…… 問:有些人認為佛教有點像是概念化了…… 仁波切:不是的。從佛陀開始宣說,一直到今天,佛教的精髓從未改變。我現在這麼說,我昨天也是這麼說。佛陀所宣說的事情,是物理學家和科學家此刻正在發現的事情。而他們認為佛教是現代的。只有涵擁佛教的文化是古老的。 問:有些人一直抱持著傳統的想法,例如認為僧人不應該上電影院等等。 仁波切:這是一種文化的預期。我們都有這樣的預期。這不打緊,也沒有什麼不對。但它不是究竟的佛教。它與佛教無關。我想,我曾經舉過杯子與茶的例子。我認為我們應該使用這個例子。文化是一個媒介,是語言,是象徵符號。沒有文化,你無法談論佛教,不是嗎?因為有杯子,你才能夠盛茶。 問:或許有些人不知道如何選杯子、選擇適合他們的杯子? 仁波切:是的,確實如此。但我認為,如果他們提高茶的重要性,他們將會知道如何選擇更好的杯子。然後,他們將不會那麼在意自己擁有哪一種杯子,因為你終究喝的是茶,而不是杯子。 問:如果他們從未有過品茶的經驗,他們如何能夠真正地醉心於茶? 仁波切:這就是要學習的地方。你學習去欣賞茶。甚至在喝茶之前,你就必須先聽說,茶是更加重要的。我們能做的,就是這些。 問:但他們如何能夠獲得「茶更加重要」的訊息? 仁波切;他們必須學習佛法。例如『入中論』這些和文化無關的佛法內容。萬事萬物皆無常、無常的本質、無常的實相、我們所有的情感都是令人痛苦的、萬事萬物皆無固有的存在本質,以及所謂的涅槃完全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樣子,諸如此類的。 問:所以您決定把『入中論』翻譯成中文? 仁波切:是的,我認為如此。佛教無關乎文化。它放諸四海皆準。它源自印度,傳入西藏、中國,現在傳入西方國家……每一個人都能接受佛教。 問:那麼,仁波切,在一開始如何取得平衡?因為它仍然需要杯子,需要媒介,對不對?但在此之前,從未有過喝茶的經驗。 仁波切:但是同樣的,你以前對杯子也沒有經驗。在對兩者都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仍然應該多強調茶的重要性,少強調杯子的重要性。但人們卻背道而馳。他們對茶和杯子都沒有經驗,但仍然比較珍愛杯子。 問:簡短來說,我們應該如何起頭,如何按部就班地建立…… 仁波切:透過聞、思、修。這是「學習」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學習一向重要。學習,然後實修。絕不要在學習之前就進行實修。 問:對於最近的各種反戰活動,您的看法如何? 仁波切:我有許多朋友參加反戰示威,他們認為,身為一個佛教徒,毫無疑問的,我也會參加其中一個反戰活動。但我一直告訴我的朋友,我們真的要好好思考這件事。我們總是可以選一個待罪羔羊,例如布希或隨便一個人,然後說這些人如同魔鬼。但我們也有份。我們開車,我們旅行。當我們旅行的時候,我們使用汽油、洗熱水澡等等。因此我們很難去評斷。缺乏智慧的評斷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你有那種野心,如果你有那種目標,如果你最後使用了所有這些資源,你就要為結果負起責任。你總是可以不去擁有那些資源,你總是可以減少那種野心,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出離。出離和剃髮、走入洞穴無關。 六、拍片的心情&未來的計劃 問:是什麼樣的機緣,讓您想要拍攝影片呢? 仁波切:在佛教的歷史當中,視覺藝術的使用從未曾被壓抑過,反而甚至是相當受到鼓勵的,例如各種的塑像與畫像,便是個例子。之前我雖然曾在倫敦修讀電影學分,但一直到看了像是「單車竊賊」(Bicycle Thief of Vittorio)這種電影之後,我才開始想要自己來拍影片,那是因為以前認為電影裡大都是性與暴力的主題。「小活佛」(The Little Buddha)的導演貝扥魯奇給了我不少啟發,尤其是他對於人類真實面那種詩意而強烈的視覺呈現,實為深植我心。 如果你回頭去看狄西柯(Vittorio DeSica)、薩吉亞•雷(Satyajit Ray)的一些電影,你會清楚知道,電影可以是非常心靈化的。我想,電影是一種語言,一種你可以和人們溝通的方式……。對我而言,電影只是一種語言。它與世俗或任何諸如此類的事物無關,沒有道德的問題。當然,若是你擁有錯誤的動機,它就會變得比較物質化了…… 問:您是否對於上一部影片的成功感到驚訝? 仁波切:可以這麼說,我很幸運,有很多人願意幫忙我,即使大家知道我是新手、甚至連攝影機都拿不好,還是願意贊助我。 問:有些人認為「高山上的世界盃」是一部政治意味濃厚的影片,您自己覺得呢? 仁波切:這部影片的演員基本上都不是演員,而故事則是根據他們自己實際的生活事件,劇本還是用英文寫的-而這是他們不懂的語言。然而由於這是他們自己的故事,所以開拍沒有幾天之後,他們的自發性就開始主導拍片的過程了。而這也是我從貝扥魯奇那兒學到的,也就是要隨著演員來做學習。由於故事的背景是西藏人的流亡生活,因此難免會涉及一些相關的政治話題,而這並非我當初故意設計的,不過既然有些人這麼認為,我也把它當作是額外的收穫吧! 問:您對您的第二部電影滿意嗎? 仁波切:雖然有種種困難,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這不是一部很刺激的電影,而是一部步調相當緩慢的電影,不過我想目前這樣就夠了。 問:您說您會拍三部電影。第三部會是拍佛陀的本生故事? 仁波切:現在說這些還太早。製片人對我沒信心,還有其他的原因。現在的製片人,如果有好的腳本,一部一百萬美金預算的片子,他們會想要拍。因為即使不賺,至少不會賠。在首輪上映時就可以賺回成本了。但如果要賺更多,可能導演要很有名氣,或者一定要用有名的演員。這就是為什麼「小活佛」要用基努李維。他長得一點也不像佛陀。但是他們一定要用他,否則去看電影的人恐怕不夠多。就好像「火線大逃亡」(編按:Seven Years in Tibet,原文為「西藏七年」,連片名也得變得如此聳動!)要用布萊特彼得,原因相同。這真是遭透了。這就是為什麼Kundun(編按:這部片子是以十四世達賴喇嘛的自傳為劇本所拍的,在台灣沒有上映)根本無法賺錢的原因。 問:但是有些影評很喜歡…… 仁波切:嗯,當然,影評,還有愛好電影的人、藝術電影迷,他們會去看,但他們只是百分之一的人。 問:您除了忙碌於旅行、傳法和僧院之外,如何還能找出這麼多時間與精力來拍片…… 仁波切:那是因為我拍的片子不多。拍完「高山上的足球盃」之後,我停了三年的時間。四年,對,應該是四年。世界盃是四年一次。現在我的行程是以世界盃為準。你應該讀讀報紙,看看世界盃在哪裡舉行,那你就會知道我在哪裡。(笑) 七、佛法的上師&拍片的導演 問:身為一個備受尊崇的喇嘛,許多時候您擁有特權,有些時候處於一個封閉的環境之中,因此你如何有信心能夠拍攝一部成功的電影來表達凡夫俗子的情感? 仁波切:這是因為,無論你被貼上什麼樣的標籤,無論你擁有什麼樣的標籤,都不重要。人都是一樣的。我擁有和每個人一樣的情感。 問:您如何在佛法上師與拍片導演這兩種角色之間找到平衡點? 仁波切:我得非常注意我的自我與野心,這一點到目前為止都還可以。 問:對於各種的誘惑,例如名望啊、漂亮的明星啊,您如何處理呢? 仁波切:名望是種令人上癮中毒的東西。至於您說的那些誘惑(笑),我想女性本身並不是問題所在,真正要注意的是我們對於女性的執著。未來更大的挑戰,則是外在的誘惑與得失,直到目前我覺得自己做得還好,但這並不表示我保證以後也會如此。我想,真正的挑戰乃是不要變成精神性的唯物化。就算一個人已經出離了一切,也還是要懂得學習謙遜。 如果你受到世俗生活的羈絆,你可以非常的性靈,同時也可以非常的物質,所以那種心靈的唯物主義和物質世界中任何的俗務一樣糟糕。利益、金錢、權力、舒適等等,只要你知道這些是陷阱,是物質的陷阱,那麼在超越了之後,它幾乎變成了一種幽默,靈修的幽默。問題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這是陷阱,而認為是某種獲得,因此愈來愈困在其中。 經過種種的學習之後,我對佛法、佛陀的法教毫無疑問,但我有時候確實會懷疑我是誰、我的工作、我所擁有的頭銜、我所擁有的形象是否真的是我想要的、應該做的,因為如我所說,世間充滿偽善,有時候這種情況令人非常心灰意冷。那是非常嚇人的。如果人們對我沒有任何期望,我會覺得自己沒出息;但如果人們對我期望過多,我就被困住了,沒有生活可言。這就是人心,複雜又多變。這是人生常有的問題。 問:您對於哪一個角色比較認同呢?上師、還是導演? 仁波切:目前我主要認為我是個在修法道上的追求者,拍片只是一種工具、一個媒介、一種語言、一種溝通。可以用來增益我的修持,也可以利益其他對於修行有興趣的人。只要發心是清淨的,便可以幫助他人;當然如果誤用,也是會造成誤導的。 問:有些人認為修行與創作(例如您拍電影)是可以並行相成的。您是否可以給一些建議? 仁波切:動機(發心)。動機要對。只要動機對,不管做什麼,都會變成好事。這是我將兩者結合的方法。這是關鍵所在

再見吧!可魯

2004年11月02日
公開
25

最近可魯被公車載著滿街跑,庭看見總會小Q,小Q的喊 (之前譯名為小Q)。爸爸不答應養狗狗,我們"望狗歡喜"。 這部片子早在高雄放映單場時,媽咪就相中,還上網讓你們看預告片,預告要帶你們去看。現在終於上映。不過大概會考慮租DVD回來,讓媽媽可以一邊看一邊跟還不識字的你們大聲解釋。 光看文字就讓眼眶濕了好幾回............在電影院看,可能會不住的拭淚。 ~~~~~~~~~~~~~~~~~~~~~~~~~~~~~~~~~~~~~~ 你多久沒有那種會令你心悸感動的感覺?   【再見了!可魯】是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感人電影,故事的內容是關於一隻拉布拉多獵犬平凡卻瑰麗的一生。導盲犬可魯以純真、善體人意的真誠,感動了幾百萬人的心。同名傳記小說裡平實而動人的文字與幾十幅生動的攝影作品,曾憾動了億萬的亞洲讀者。   電影敘述一隻拉布拉多導盲犬可魯由生到死,忠實的呈現了導盲犬的訓練過程、與主人(盲人)間的互動,風格簡白平實,卻蘊含著一種深層的意味與感動。當可魯純真的眼神望著你時,將勾起你心中最深層的悸動。   可魯出生不久後便離開母親的身邊,而接受訓練變成一隻專業的導盲犬。他在所謂的 "Puppy Walker" 寄養家庭裡度過他的童年。但在他一歲生日的時候,他離開了養父母,轉到導盲犬訓練中心去,對於他將來即將陪伴協助的伙伴,他絲毫不瞭解,直到後來他到了新家,陪伴新的主人,發揮他的專長,保護他的主人,使他的生活更加便利。兩個伙伴相護相惜,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體驗生命的感受,直到有一天….   可魯在他身為導盲犬的一生中,經歷了很多次的相遇與離別。在每次的相遇裡,可魯用他的忠誠與信任保護著他的每一個主人,他用他最溫和與無言的愛給主人信心與安全感。可魯一出生,在身體左側就有一個鳥兒展翅高飛的胎記,或許這就是一個會帶給主人們幸福的記號吧!   因「All Under The Moon」得到53座獎的導演崔洋一,就是本片的導演。他一向以敏銳的觀察與細膩的描寫主角聞名,「再見了,可魯」這部真實故事更是因為導演對生命的細緻描繪而更加生動感人。 劇情簡介 「他已經明白今後要與這個人一起生活下去了。」     五隻可愛的拉不拉多犬誕生在東京的一個家庭裡,其中有一隻與眾不同,因為牠的腹部有個十字形黑色花紋的胎記。這群狗娃娃的父親是一隻導盲犬,因此女主人一直希望這裡頭也能有一隻成為優秀的導盲犬。但由於狗媽媽不是導盲犬,女主人的請求屢遭拒絕,但她絲毫不氣餒,最後,導盲犬學校的訓練師多和先生只好很勉強地答應帶走其中一隻來試試看。雀屏中選的正是這隻有胎記的狗,因為牠最溫馴,而過於好動及容易興奮的狗是不合適擔任導盲犬的。   這是牠生命裡的第一次離別。   多和田先生帶牠到「寄養家庭」仁井夫婦的家裡,在這裡,牠將度過牠的童年,學習與人相處,建立對人的信任。因此,寄養家庭對狗的態度是很重要的關鍵。「不管牠做了什麼,都請不要責備牠。」這是導盲犬訓練師多和田先生對寄養家庭的仁井夫婦所說的話。仁井夫婦將他命名為「可魯」,因為他們覺得牠的胎記很像一隻鳥兒展翅高飛的形狀,或許這就是一個會帶給主人們幸福的記號吧!膝下無子的仁井夫婦全心全意地關愛著可魯,耐心地帶牠認識這個世界。可魯的玩伴是一隻咬起來會嘰嘰叫的玩具熊。幸福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一轉眼,櫻花已盛開,可魯也即將歡度他的一歲生日。那天,仁井夫婦帶著他在公園裡散步,他們走了很久,走得很慢,仁井太太不禁落下淚來,可魯深情地望著她,張著嘴,似乎對她微笑。這天,多和田先生就要將可魯帶往導盲犬訓練中心了。關在車子的後座,可魯看著在後面依依不捨,追趕著車子的仁井夫婦,「你們不跟來嗎?」可魯癡癡地望著漸小的人影。   這是可魯生命裡的第二次離別。   在關西導盲犬訓練中心裡,可魯用他的天真與直覺過著自己的生活。當其他的狗兒學著如何調整腳步及避開障礙物時,可魯的學習進展明顯落後,難道正是因為他的血統因素嗎?當多和田先生要放棄他時,卻意外地發現了他特有的天分:當被告知等著時,可魯會耐心地在原地等上幾個小時,哪裡也不去。多和田先生讚賞他:「你會成為一隻優秀的導盲犬。」   最後,可魯的使用者被選定了,是頑固的渡邊先生。渡邊先生一直都拒絕使用導盲犬,他說:「要我被狗牽著走,不如死了算了」。然而,在多和田先生不斷地說服下,渡邊勉強地接受嘗試。他們一開始的步調並不協調,溝通上似乎有問題,但是,漸漸地,可魯的忠誠與關心讓渡邊打開了胸懷。他們對彼此建立了完全的信賴與親密的默契,亦步亦趨的身影緊緊地靠在一起。   兩人從訓練學校「畢業」,可魯正式成為渡邊家裡的一員。渡邊先生因為可魯重拾了失明前的美好回憶,他與人群更接近,個性更開朗。和可魯在一起,他能自由地聞著花香,感受風的輕拂。可魯讓他知道生命是幸福的。同樣的,可魯也因為渡邊先生而展現了自己的意義。   可惜好景不常,渡邊先生因重病住院,可魯只好回中心待命,等渡邊先生出院。沒想到一等就是三年。在渡邊先生逝世前一個星期,他突然要求去看可魯。「我們再一起散步吧!」套上導盲鞍的可魯,緊緊的貼著渡邊先生緩緩的走著。這是他們最後一次相處。   這是可魯生命裡的第三次離別。   失去了伴侶的可魯沒有被安排新的主人,而是以示範犬的身分重新出發,到各小學或社區做導盲犬推廣活動的示範表演。   然而,無情的命運正計畫著可魯生命裡再一次的離別… 暗中觀察可魯持續四年的仁井夫婦,終於向訓練中心提出想收養可魯的意願。可魯很快地認出這個童年的家,已經破舊的玩具熊也還在那裡。這時可魯已經十一歲了,體力已明顯的老邁,而且更糟的是,他罹患了白血病!   仁井夫婦明白可魯的時光不多了,更加竭盡心力的照顧他,希望他的餘生能安詳的度過。臨終前,可魯全身僵硬,仁井夫婦陪著他打地鋪,幫他翻身,給他溫暖。終於,疲憊的可魯生命到了盡頭。「你休息吧!」「到天國去,要清楚的報出你的名字-仁井可魯!」   在仁井夫婦的關愛注目中,可魯平靜的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第一次的電影院之行

2004年10月17日
公開
25

早上哥哥反反覆覆的說肚子不舒服。看起來又是可忍受範圍。 帶到診所,因須等候20多人,哥哥改口說:『那就不要等了,回家呼呼好了。』 休息一下,看似OK,媽咪決定前往長春戲院看那『駱駝駱駝不要來。』 這是你們第一次上電影院,也是我跟爸拔1997年看鐵達尼號後,再度上電影院。 行前媽咪對於這齣電影,先大概介紹了一下,你們興致勃勃的很想馬上進電影院。 看的人不滿戲院三分之ㄧ,我們各個有位置。 燈光全暗時,你們兩個都要求抱抱,不到三秒,就適應了。 對於蒙古語發音,媽咪擔心的果然發生。 不斷的問話,節奏挺慢,你們有點失去興致了。 體力又在麥當勞等待時用盡,哥哥看到中場說很冷,要求爸爸抱, 大小隻就這就"溫暖的"睡著了。哥哥睡醒之後還微燒。 妹妹因為有口香糖,撐完了全場,中途上上下下椅子...... 『媽媽,我想要大便..........很急,不能忍。』 呵呵......媽媽想的太美好,挑了部節奏慢,沒有中文發音的電影,當你們的第一次接觸。 沒關係嚕,另一種體驗。 以動物為主角,能這樣拍攝到,讓人很是感動。 託阿姨的福,買到預售票還有CD原聲帶可以繼續聆聽時想像。^____^ 11/12號,長春戲院也會上映『導盲犬小Q』 http://quill.atnext.com/index.html (香港網站) 這下換媽咪猶豫起來,該不該再進電影院,因為這是日語發音............... 該不會真的要租錄影帶吧?! 電影欣賞-駱駝駱駝不要哭 http://camel.kingnet.com.tw/ 這是一個四代同堂的游牧家庭,他們就住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每年的春天,他們都要迎接許多小駱駝的誕生,更多的駱駝可以豐厚他們畜牧生活。 然而,這個春天很不一樣,因為有一隻母駱駝難產了,難產了兩天的她,最後生下了一隻白色的小駱駝。或許因為難產,母駱駝完全不願意餵哺小駱駝,並拒絕給予任何關愛。小駱駝得不到母親的關愛與哺乳,難過得日夜飲泣…。這可把所有人都急得團團轉,他們想盡了各種方法,希望母駱駝能夠餵哺小駱駝。當所有希望似乎到了盡頭時,他們派出家裡的兩個小朋友,穿越了戈壁沙漠去尋求一位蒙古音樂家的幫忙。 當這位蒙古馬頭琴音樂家千里迢迢地來到這裡,並且帶來一段既神奇又令人震撼的演奏時,一切似乎有了改觀…。一陣陣優美的旋律從馬頭琴裡飄了出來,並和著女主人高亢美妙的歌聲時,駱駝媽媽顯然被感動了。然而這真能讓她破涕為笑嗎?她會願意開始餵哺自己的小駱駝嗎?你不得不相信,愛能讓生命湧現奇蹟! 活動地點: 『駱駝駱駝不要哭』特映會: 時間:10月12日晚上7:00 地點:長春戲院(長春路172號) 活動簡介: 10月15日起真善美、長春戲院真情上映 相關訊息: 【駱駝的兩個知音】-導演簡介 說自己的故事-蒙古女導演/ 琵亞芭蘇倫戴娃(Byambasuren Davaa) 現年33歲的蒙古女導演琵亞芭蘇倫戴娃(Byambasuren Davaa)就是出生於蒙古戈壁大漠。大學畢業後,她遠赴德國慕尼黑影藝學院攻讀電影,而【駱駝駱駝不要哭】(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就是她與同學路易吉法洛尼(Luigi Falorni)的畢業傑作。 當自小生長在社會主義世界的戴娃,開始在慕尼黑影藝學院讀書時,她驚喜發現電影的世界是如此寬廣浩瀚。她感佩於先進導演們的指引,不過她自己也有想告訴別人的故事。戴娃把自身曾經歷的和聽說過的故事拍成電影【駱駝駱駝不要哭】,談到這部電影的原始創意,戴娃表示:一切都太巧妙了。籌畫畢業作品時,她原先只是想拍攝一部關於「馬頭琴」的記錄片,卻意外遇到駱駝的生產季節,讓她奮的將一切過程全拍攝下來,影片於是意外發展為一部受到全世界矚目和歡迎的劇情電影【駱駝駱駝不要哭】。 戴娃現正深入戈壁沙漠中拍攝她的第二部電影作品。拍攝地點距離城市,得開車十八個小時。 集電影夢想與專業於一身-義大利導演/ 路易吉法洛尼 (Luigi Falorni) 與琵亞芭蘇倫戴娃共同完成【駱駝駱駝不要哭】的路易吉法洛尼(Luigi Falorni)是個義大利人。兩人年齡相仿,同在慕尼黑影藝學院研讀、默契十足、互相提攜,因為對電影的熱愛,使他們有了共同的夢想-遠赴蒙古,記錄這世界的純淨角落。戴娃對於每一個溫馨的取景是極有天賦的,法洛尼則擅長運用技巧將不同的片斷,調整成完整的故事,兩人互補的搭配完美無缺。 路易吉法洛尼覺得,蒙古是一個美麗又遙遠的地方,是一個還未被西方媒體徹底探測的神秘地方。戈壁大漠雖然讓人驚奇神往,但假如是工作可就完全不同了!暴風的時速可以高達150公里、沙漠氣溫可以在一夜之間狂降30度、從沒吃過的食物、完全消失的水、電和電話….,最讓人無法想像的是沙漠裡的狂風聲,常常使攝影錄音被迫必須中斷。儘管如此,【駱駝駱駝不要哭】仍在還算是順利的狀況下拍完,而且給了法洛尼一輩子都難忘的回憶。 法洛尼永遠記得電影殺青後,他和這一家人相聚的景況:他們一起暢飲蒙古白蘭地,一邊大聲唱著蒙古民謠和義大利歌曲,直至夜幕低垂、滿天星斗。 【駱駝和牠的主人們】-演員介紹 <四代同堂的遊牧家庭成員介紹> 一、 太公/ 扎那馳布(Janchiv) 和 太婆/ 馳慕德(Chimed) 遊牧民族過著自給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最寶貝的資產就是他們蓄養的動物們。臉上總是堆滿笑容的太公,照顧牲畜的工作雖已移交給兒孫,但一生悉心照顧的經驗累積,使他對於駱駝的生育及作息瞭若指掌,因此他總還是跟著大夥兒忙進忙出。慈祥的太婆日常生活中則幫忙女兒編織韁繩,照顧曾孫女小恭特。每到晚上,倆老最喜歡在一起玩撲克牌,遊牧生活快樂似神仙。他們在【駱駝駱駝不要哭】裡的演出,其實也就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 二、爺爺/ 阿姆嘎(Amgaa) 和 奶奶/ 澤布勒(Zevel) 爺爺最重要的工作是幫快要生產的母駱駝接生;他還得在春天到來時,為駱駝們剪毛。他總是很有技巧地剪下駱駝毛,整齊的交給奶奶編織成一條條的繮繩。爺爺總喜歡說蒙古的故事給他的孫子們聽,只不過都是大家都知道的冷故事,愛孫烏嘎那可是不肯捧場的喔!奶奶最重視祭祀神明,總是以她最真摯、敬畏的心為全家祈福。奶奶很會照顧孫女恭特,她還喜歡一邊安撫羊媽媽一邊哼著小調,好讓小羊兒可以吃得更飽些。 三、爸爸/ 伊赫(Ikchee) 和 媽媽/ 奧德格(Odgoo) 爸爸是個典型的蒙古大漢,寡言靦腆,承襲著家族蓄養動物的事業,以照顧家人的心,全力照料著每隻蓄養的動物。媽媽除了要照顧三個小孩外,還要配合爸爸照料所有的駱駝和羊群。這個春天是駱駝的生產季,小夫妻面臨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有一隻母駱駝拒絕哺乳小駱駝。他們得合力想出辦法,讓小駱駝能夠得到駱駝媽媽的愛。 四、哥哥/ 杜德(Dude)、弟弟/ 烏嘎那(Ugna) 和 妹妹/ 恭特(Guntee) 烏嘎那是個可愛的小男孩,每天過著聽風的日子,剛出生的小羊兒就是他的新寵物。他的哥哥杜德已經是個小大人了,他開始幫忙爸爸和爺爺照料農事、放牧羊群和駱駝。這個春季,小兄弟有一項大任務,他們得騎乘駱駝橫越過戈壁沙漠,到大城市裡尋找會演奏「馬頭琴」的琴師,幫助他們家的小駱駝獲得母愛。 恭特是家裡最小的寶貝,因為媽媽的工作忙碌,為免恭特亂跑,媽媽總把她綁在柱子邊上,使恭特常用大哭來抗議。不過媽媽也最疼恭特,常為她輕哼「搖籃曲」,總讓小恭特睡得又甜又香。

駱駝駱駝不要來之感

2004年10月17日
公開
24

產後憂鬱,原來,不只人們有。 看見駱駝媽媽因難產,兩天來,屁屁後面掛著一雙小駱駝腳, 揹著兩天,痛了兩天,最後還是靠主人幫忙接生。 又生下了跟自己不同膚色的小駱駝, 駱駝媽媽對小駱駝的不理不睬,看的心雖著揪成一團, 當媽的我卻很能理解駱駝媽媽的心情。 小駱駝想喝奶,駱駝媽媽總會用腳踢小駱駝的頭,將他踢開。 主人強行牽來駱駝媽媽,綁住她的後腳,讓牠不能踢到小駱駝, 可是母駱駝還是強行掙脫,打轉,快步跳跑。 到最後,小駱駝也不願意,也不敢再親近駱駝媽媽。 鏡頭拉遠,母與子,各在畫面的左右邊,中間隔著遠遠的距離。 同年春天一起誕生的幸福小駱駝,都跟著駱駝媽媽極親膩的畫面。 讓主人們更加憂心。 主人用擠奶的方式,餵哺小駱駝,可小駱駝的沒有生氣,哀哀嗚鳴...... 還是讓四代同堂的主人一家擔心憂慮。 對於最後主人家決定派兩個不太大的兒子,騎駱駝上遠遠的省城找馬頭琴師, 奔波勞頓,又可能遇上危險,且還尚不知能不能治癒駱駝媽媽之舉...... 媽咪我,會不會讓你們去? 奇蹟.....真的發生了。駱駝媽媽因為音樂.....治癒了心結。 小駱駝一開始還是不願意接近駱駝媽媽,因著主人的強行讓牠接近媽媽。 媽媽不排斥了,甚至主動用頭跟小駱駝示好....讓觀影的媽媽我,也跟著笑了。 字幕最後落在駱駝媽媽跟小駱駝的合影畫面,那真像是說明了 『你在看我們嗎?我們會幸福的喔。』 PS:蒙古包的天幕打開,滿天的繁星,真美。

想起電影~心靈捕手

2004年06月17日
公開
25

~媽咪日記~ 當想起電影"心靈捕手"時..... 我從配角看。 這是提起電影時,我不會漏掉的一部。 看這部電影時,每次都會想到我的夏威夷籍英文老師,她有點像是我的尚恩,雖然我並不是威爾。 她總是試圖喚起我正視自己心裡的聲音,但,我卻沒有因此"很"覺醒或說沒有勇氣依循自己心裡的聲音走。 在跟老師相處的過程中,老師也自然的透露出些許她的過往、現在與未來:包括成長背景、手足相處、她的戀情、她的心靈、宗教信仰觀、生活觀...... 遺憾的是,我因為自己的英文不長進,而不敢跟老師持續保持連絡。 老師現在應該是到了墨西哥繼續完成她的"計畫"或說"心裡的聲音"。 她說她也很喜歡跟我交談,覺得我們不像是師生關係。 我們在一起,有療癒彼此的作用。 能夠擁有一個甚至多個這樣的對象(尚恩),對發展自我、增加自信心有很大的助益。 雖然重點當然還是得落到自己的自覺能力。 所以如果父母可以是這樣的角色,那就更棒了。 真正可以走入一個人心中的,那就是真心誠意的傾聽、接納、包容以及愛,這是不變的。 片中的威爾遇到的心靈捕手:尚恩、女友、最好的死黨....都有這樣的特質,他們不是看一個人的所有成就,而是欣賞對方的特質。 我很希望孩子也這樣看待他遇到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