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Daw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小野的『爸爸教室』

2005年10月28日
公開
1

目前已經進行到第三堂課,以下是小野寫關於三堂課的文章, 刊登在蘋果日報上,爸爸媽媽都該來看看: 小野~年輕爸爸的第一堂課 2005年10月13日 (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_sub&loc=TP&showdate=20051013&Sec_ID=20&Art_ID=2123472 我決定在第一堂課就放《鋼琴師》這部電影,或許會是一場震撼教育,嚇走了所有原本就有些遲疑的年輕爸爸,但是聽聽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至少讓原本應該是假日的早上有個音樂欣賞的放鬆。 對啦,就是讓自己先放鬆,把「爸爸」這個角色丟到一邊去,重新去想想自己,讓自己先成為一個輕鬆的人。秋天,當天母的台灣欒樹開出黃色的花時,我對台下年輕輕的爸爸們這樣說著。 《鋼琴師》裡的猶太爸爸彼德赫夫考就太沉重了,他的沉重來自於他經歷過殘酷浩劫的猶太家族的背景,來自於小時他的父親砸爛他心愛的小提琴,來自於過度期待兒子大衛赫夫考打敗所有對手,贏得每一場比賽,來自於把孩子當成自己私有的財產和生命理想價值的延續。這個爸爸不斷灌輸已經飽受壓力變得口吃和尿床的孩子說:「你是幸運的孩子。」 把孩子當生命延續 最後這個爸爸口中幸運的孩子,去皇家學院深造後,在完美的演奏完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之後就精神崩潰了。這個「幸運的孩子」雖然贏得了掌聲,卻輸掉了整個人,因為他瘋了。 當我試著詢問台下的年輕爸爸們說,這個猶太爸爸彼得是「可惡」還是「可憐」時,幾乎所有年輕爸爸的答案都是「可憐」。是的,是彼得本身的不幸,讓他變得極度不安,他讓這樣的不安感籠罩著整個家庭。他最想要捍衛這個他賴以立足的家,可是反而一手摧毀了這個家。 輕鬆但是誠懇存在 這樣的故事對我們這樣的社會或民族,是不是似曾相識?「所以不要那麼不安和沉重的存在,也不要藉著鞏固自己的威權,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要輕鬆,但是誠懇的存在。」我試著為第一堂課做出了結論:「爸爸的存在是重要的,是無可替代的,因為你的存在讓孩子覺得安全、可靠。不管你是什麼職業的人,都要記得讓孩子喜歡接近你,覺得和你接近是安全可靠的,所以也請不要輕易的否定你的孩子,也不要把原來孩子所有可能的樂趣都轉變成痛苦。」 孩子會長大,爸爸也必然會老去。爸爸的成長和學習都是為了自救,將自己從沉重的深淵中拯救出來。這樣,也讓自己的孩子能免於恐懼和不安。 小野 滅性的父愛 2005年10月22日 (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_sub&loc=TP&showdate=20051022&Sec_ID=20&Art_ID=2145611 來到這所小學的路上都下著濛濛細雨,沿路台灣欒樹有些開始結出暗紅的翅果,颱風就要來了,可是脫掉鞋子坐在小學生的教室小椅子上的爸爸有增無減。這感覺很奇妙,彷彿我們都從爸爸的角色變回了孩子的角色。這次我們要看的電影就是《角色》。 不接受就不能付出 《角色》這部電影中的爸爸杜佛海文,是一個冷酷無情卻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大法官。他表達愛的方式就是強暴了女管家荷苞,荷包懷了孕,他就向她求婚。雖然荷苞愛著她的主人,可是她卻因為太了解他的冷酷而選擇離開,獨自將兩人的孩子扶養長大。這個沒有爸爸的小孩雅各在成長和就業的過程中發現,處處阻撓他成功的人竟然就是他的親生父親杜佛海文,於是更加努力的要成為一個律師,證明沒有被他爸爸打敗。杜佛海文想用這種折磨的方式讓雅各變強者。杜佛海文漸漸將兒子雅各改造成一個滿腦子只想成功卻忽略了感情生活的人,失去了一個擁有愛情甚至婚姻的機會,最後他考上了律師。 雅各去找爸爸杜佛海文,告訴他說他終於成功了,從此要讓爸爸永遠消失在自己的生命中。杜佛海文卻淡淡的說,應該是他幫忙他成功的吧?雅各受不了爸爸這樣的態度,憤怒的拔出桌上的小刀想要殺了他,他下不了手。後來早就活的不耐煩的爸爸卻自我了斷。最後他愛兒子的方式就是讓自己永遠消失,將遺產留給兒子。 電影中有一個真正提拔雅各的史律師,他默默的幫助了充滿仇恨的雅各,給他工作機會。當雅各考上律師時他送給他一套百科全書,雅各起初不敢收下這份厚禮,史律師語重心長的說:「不能接受就不能付出。」因為史律師知道杜佛海文的勇猛其實是對生命的絕望,他要提醒雅各學會愛人和被愛,不能像爸爸一樣冷漠無情,終將走上絕路。 「電影中雅各的貴人史律師才是現代爸爸的理想模式。沒有威權,沒有自以為是的磨練方法。只有默默的關懷,教會孩子敢愛能愛,然後在孩子需要時,毫不保留的幫助他。」我在第二堂爸爸的成長課這樣下了結論。 小野 沒有結疤的傷口 (2005-10-27 刊登在蘋果日報的文章 ) 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_sub&loc=TP&showdate=20051027&Sec_ID=20&Art_ID=2157404 這次的課程是談童年的傷口和婚姻的救贖。大家一起看了一部去年在台北電影節得了首獎的紀錄片。 錯事重提難釋懷 故事中八歲的小孩向同班同學勒索金錢長達半年,小孩的爸爸知道後痛毆小孩,打斷了棍子。可是被勒索的孩子反而對這個大人心目中罪不可恕的玩伴說:「我們還是朋友吧?只不過大人會警告我不要和你接近,所以我們只能秘密的做朋友。」事情過後這個犯過錯的小孩果然變成了大人心目中的好學生,待人有禮貌,考上國立大學,成為家族的驕傲。可是大人卻不斷提醒他曾經有過的污點,小孩始終無法讓傷口結疤。大人為小孩變得那麼完美感到高興,事實上一切並沒有結束,長大的小孩越來越痛苦,最後決定去尋找當年的那些人,用紀錄片的方式重新面對那件事情。 有些大人說早已忘了當年他們說了什麼,有些大人並沒有察覺問題,甚至覺得是小孩太敏感了吧。只有當時的老師說要小孩原諒自己,也為大人當時處理得不好向他道歉。 感受善意和關懷 看完紀錄片有一個爸爸笑嘻嘻的說,他曾經告訴自己的孩子說他小時候偶爾會偷阿嬤的錢,有一次被阿嬤逮到要他認錯,在一旁的阿嬤不願意在孫子前面承認這件事說怕教壞孫子。 可是這個爸爸卻很能面對童年的錯誤,當成笑話說。還有一個比較年長的爸爸說得更深入,他認為這個孩子能找到當事人,每個當事人都願意配合他來完成這件事,其實是很重要的。至少讓這個已經長大的小孩再一次感受到那些人的善意和關懷。尤其是當年被他勒索的孩子對他說:「我不是在當時就原諒你了嗎?」善意和關心是很重要的。 愛情和婚姻其實最能讓許多傷口結疤的。兩個各自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的人,多多少少都會帶著一些委屈和遺憾,甚至於不願回顧的傷痛。如果能在全新全意的愛戀中得到救贖,人生就太美好了。當我們的孩子找到愛情時,要感謝那個能全心全意愛你孩子的人。這是我們爸爸成長班的第三堂課。 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