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星星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媽咪你為什麼生氣

2010年03月23日
公開
48

媽媽,你為什麼生氣?   賓靜蓀 孩子動作慢、愛頂嘴、功課不好…煩不完的事。你搞不清楚為什麼老有一把無名火?總是把小事變大事,親子關係愈來愈差,整個家像壓力鍋。為什麼會這樣? 他們總是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而且從來不主動整理,一定要我恐嚇威脅、大發脾氣,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去整理。」(媽媽,兩個兒子) 「我要出差的前一天,忙得不得了,女兒卻跑來問東問西,還頂嘴,我就給了她一巴掌,那是有生以來我第一次打她……」(媽媽,一個女兒) 每天,很多家庭裡上演著類似的親子衝突戲碼。不論孩子大小、不論為功課、成績或生活常規,父母發現自己總是在生氣,事後卻又懊惱不已:為什麼要為芝麻小事發那麼大的脾氣?而且,換一個悠閒的時刻,孩子同樣的行為可能被允許。 只是下次,到同一個節骨眼,同一件事又讓你氣到爆。你發現,「教」養變成了「叫」養,親子關係變成惡性循環算舊帳。你自認一向愛孩子,根本不想當噴火龍,但就是沒辦法控制。你問自己,到底怎麼了? 情緒衝突變調成家庭暴力 小小的、日常的衝突不好好處理面對,家裡很容易變成「受到情緒污染的垃圾場」。在某些極端個案中,這樣的壞情緒衝突戲碼會變調。家庭暴力的案件逐年增加,其中婚姻暴力比例高達六成,「而且高社經、高教育水準的男性施暴比例越來越高。許多醫生、教授不見得打太太,但會長期使用言語暴力或精神虐待,」台灣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同時也是親職專家的盧蘇偉憂心的觀察。 經前症候群則讓媽媽們的情緒隨女性荷爾蒙擺盪。在女性生理期間,荷爾蒙讓人變得敏感、情緒起伏劇烈。儘管研究顯示,只有三∼八%的女性有嚴重經前症候群,然而,媽媽經常性的情緒波動,卻會影響家庭。長庚醫院婦女身心科醫師蕭美君有一個個案,父母都是竹科高階主管,念小學的兒子卻在某幾天特別容易無緣無故被媽媽打,他偷偷把日子記下來。半年下來,清楚發現媽媽就是在經期那幾天,反應特別激烈、沒有耐性。 回到日常生活,面對自己經常性的生氣,爸媽總覺得很罪惡、愧疚。 「好爸爸好媽媽不是聖人,也有情緒,爸媽不是不能生氣,但要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系教授高淑貞分析。 很多教養衝突表面看來是孩子行為的問題,其實背後反應的是父母本身的壓力和焦慮。 當父母自己累了、著急、趕的時候,耐性就會降低,口氣就不好,就容易對孩子任何一個小動作、小行為發脾氣。 壓力大,找不到出口 更往深層探究,有時候,父母的暴躁,其實是累積了許多日常壓力,找不到出口,而家中沒有反抗力的孩子,就成為最大的出氣筒。 長庚醫院醫師蕭美君觀察,愈來愈多媽媽因情緒困擾,前來求助。面對企業要求一個人做兩個人的工作,面對完美主義的自我要求,許多女性要求自己扮演好生命中的每個角色,卻完全不給自己時間和空間,沒有一分鐘休息。無法、無處紓解的壓力讓好脾氣、好耐性都不見了。教育程度愈高、一路優秀的媽媽,最希望在人前維持完美的形象。「剛開始的情緒失控還可以清理,但後來就亂成一團。 為了面子都在家中解決,孩子被打被罵成為代罪羔羊,」蕭美君觀察。 壓力也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擾亂了女性正常的經期。蕭美君分析,更年期的平均年齡提早到四十九歲,四十歲停經算正常,憂鬱症發作高峰期提早為三十八歲,很多女性更是整個亂經,連情緒波動的規律性都找不出來。很多嚴重的個案,都是看到孩子無助惶恐的眼神、聽到童言童語,人際、職業、家庭功能都不對了,才意識到嚴重性。 整個環境給爸爸們的壓力也不小。但是「台灣的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習到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很多人連自己的感覺都抓不到,更不用說去面對了,」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淑華表示。很多爸爸覺得男性的情緒要收起來,不能輕易吐露。有問題不能靠別人,要靠自己。不願尋求幫助、自己又無法紓解,壓力鍋效應只能在家裡爆發。 切割自己與孩子的成敗 家中充滿負面情緒的另一個原因,是父母認為孩子的行為、表現不如自己的預期。父母常用「一切都是為你好」當成自己對孩子惡行、責罵的合理藉口。但是這背後反映的是父母強迫孩子複製自己生命經驗的控制欲望。 人在成長過程中形塑出來的價值觀、理想、自我期待,都會影響自己當父母的角色。一般台灣父母最難拋開成績的魔咒。高淑貞分析,如果是重視功課的父母,就無法忍受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或不努力爭取好成績,「因為那是你不熟悉的人生,你期望孩子走的是一個圓滿順利的人生,就是功課好、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但如果孩子的人生不照世俗社會或你的方向,你就會有很多災難式的思考,你就不放心、焦慮。那個焦慮會影響親子互動。」高淑貞點出很多親子衝突背後的一個迷思。 許多父母也不能切割自己與孩子成敗間的關係。「已經給他們最好的,為什麼還這麼不長進?」的抱怨裡,往往反映出父母自己的野心。「很多父母不自覺的想『透過孩子活出一個完美的自己』,當年不敢承受的挑戰,或已享有的榮耀,都希望在孩子身上重生,因為,『培養孩子』比『面對自己』容易多了。」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在《哪個媽媽不抓狂?》中誠懇反省並提醒。 所以,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父母自己的問題。但如果反向思考,把親子關係當成彼此學習成長的歷程,孩子功課低落、不專心、掛在網上、晚歸等都不再是問題,只要處理得好,都是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因為是學習,容許彼此有犯錯空間,親子互動品質就會改善。 要能真正享受美好、健康的親子關係,父母需要從三個面向,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認知。 一、先做自己,再做好爸爸好媽媽 扮演爸媽角色的同時,永遠不要放棄做自己。當你願意為你自己的人生衝刺奮鬥時,對孩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自由,他不用為你感到虧欠、遺憾。不要做完美的爸爸、媽媽,為孩子犧牲全部,「因為沒有人可以在委屈的關係中得到真正的幸福,」高淑貞說。 了解並接納自己的個性、極限、能力、缺憾及不滿足,調整自己的生命優先順序,想清楚自己人生選擇的後果。爸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量去給予、照顧別人。身心俱疲的狀態決不可能有好心情。每天給自己一點安靜的時間、空間去察覺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情緒是一種訊號,背後有一層更深的語言,去了解那語言,去接納、理解自己的憤怒和焦慮,」馬偕醫院諧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淑華建議。 如果可以,讓自己帶著笑容出門,帶著笑容回家。回家前,父母要以高度警覺覺知自己的情緒指數(從○到十),如果在五、六以下,就先不要處理任何事,不要去管另一半、孩子,先處理自己。累了就先去泡澡、喝杯花茶,或血糖低,吃點巧克力,讓自己的能量恢復。 二、欣賞取代挑剔、感恩取代抱怨 提醒自己,做親子關係正向循環的起始者。去欣賞接納孩子可以有他獨立的生命經驗,不須複製你的生命經驗,才能開始欣賞孩子跟你不同的地方;而孩子也會在你的欣賞中,找到他的獨特本質。 用感恩的心情去看自己扮演爸媽的角色。因為這個角色,讓你得以享受給予愛、單純做爸媽的快樂和愉悅,因此你是心甘情願、是為自己做的。抱著感恩的心,孩子也因此受惠。 在盧蘇偉家裡,任何服務都是一種榮幸、一種福分,都值得特別感恩和珍惜。做任何家事的那個人,都一定謝謝家人讓他有這個榮幸替他們服務。有一次他演講到很晚,回到家中已經很累,發現太太也已經累得睡著了,但洗衣機裡的衣服還沒有晾上。他難免抱怨的上陽台去晾衣服。晚風襲來,他突然想到,「能夠為親愛的家人服務,實在是很大的榮幸和福氣,這樣的機會也不會太多了,總有一天會是最後一次,就像孩子從小到大接送也不過到高中,大學就不需要了,」他的眼淚就流了下來。盧蘇偉不是教徒,但是他身體力行,用珍惜感恩的心來服侍自己的家人,就會簡單得多、情緒就不容易波動。 三、示範衝突過後關係修補的態度,以及人際智慧的學習 在親子日常衝突裡,重要的不是父母在當下做了什麼,而是事後做了什麼。高淑貞建議,父母在情緒平穩後,可以和孩子分享,為什麼自己那樣在意、生氣?親子相處也是在學習彼此對待的人際智慧。爸媽在生活忙碌時,也可以向孩子強調此時此刻不適合討論事情。孩子在重複的過程中,學習到關照父母的狀態。 最後,高淑貞提醒,除非處理的行為很表面,否則改善親子關係,沒有速成做法。任何專家給的建議,不能期待試一兩次就立即有效,要多給新做法一些時間,給自己多一些耐性。「如果你讓孩子在三年內對你失望,起碼也要給他一年時間重新認識你。你關懷他一次,因他沒有回應,就失望;但你打他十次巴掌,為何一次就要他立刻改呢?」高淑貞反問。 「親子關係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是一輩子對彼此的祝福,是人生挫折時滋養的來源,」高淑貞說,「任何衝突都不要以付出親子關係為代價。」要當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還是要當壓力的來源?父母的選擇應該很清楚。但是要堅持這個選擇,就是父母一輩子的功課。

菁英父母為何教出偏差孩子

2010年03月17日
公開
16

菁英父母為何教出偏差孩子 撰文者:尤子彥 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陳凱倫?獨子陳銳涉入黑幫,遭檢調聲押禁=A8ㄐA就連證嚴法師都嘆「親人難渡」。菁英型父母為何教出偏差孩? 「若能折壽喚回寶貝兒,我?DF甘情願……。」一月二十四日,身為慈濟?的大愛電視台主持人陳凱倫舉行?者會,聲淚俱下談十九歲獨子陳銳?入黑幫遭羈押事件。鏡頭前,陳無助,和保持公益?長期在「大愛會客室」傳播?,形成高度反差。 高知名度、社會資源豐沛的陳凱倫,是許多人眼中的OK爸媽,為何教養出涉賭圍事? 記者會上,陳凱倫自述,他兒子此時剃了光頭關在裡面?「他很天真,跟我一樣天真,」七個月前交到一些行為比較?BE差的朋友,可能是我們疏忽了,陳凱倫希望外界再給銳寶貝自新機會。 心態不OK 重視形象甚於子女、自認無所 然而,看在擁有豐富家族治療床經驗的專家眼中,青少年行為偏差根源,並非來自壞朋友外在環境,而是家庭本身。 家庭最常出現的問題是:一、父?C0重視自身形象,甚於子女實質=B0暋D;二、父母扮演全知角色,?為自己無所不能,無法誠實面對=B1郋i困境。 「到這個時候,陳凱倫想的?D9是自己。」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認=AC陛A陳凱倫父子是典型的名流教=BEi症候群,當遭遇教養困境,這群重=B5齯蔡釦庤H的父母親,先想到?BA是外界看待他的眼光。 拿「交到壞朋友」當託辭,背?E1就存在這樣的心態,王浩威憂心?這句話透過媒體,間接傳到陳銳?D5裡,陳銳心裡冒出的OS(對白)會不會是「又來這一套?你們老在演自己的戲」。陳凱倫=B1筐

學童每天少睡一小時,大腦認知發展晚兩年

2010年03月11日
公開
34

研究:學童每天少睡一小時,大腦認知發展晚兩年 更新日期:2010/02/26 12:12 新學期方始,你家孩子是不是又出現每天睡不飽的狀況?英國《每日郵報》最新一篇報導指出,學齡兒童睡眠不足,將導致大腦功能無法彌補的損害。以認知能力為例,每天晚睡一小時的學童,其認知發展會比同齡孩子落後兩年。專家更指出,青少年長時間的睡眠不足,也有可能引發情緒暴躁、憂鬱、酗酒等行為問題。 也許家長不免納悶:如果孩子睡得好,就算少睡一點,影響真的有這麼大嗎?答案是,睡眠的質和量同等重要。特拉維夫大學艾維•索丹博士指出,睡眠量的些微差距,確實對孩子的學習力造成極大的影響。睡眠不足不但有礙學童的大腦發展,也連帶降低學業表現、情緒管理,並且造成過胖、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從生理發展的角度來看,直到二十一歲為止,大腦都處於發育成熟階段,且多半是在睡眠中進行的。專家呼籲,正值成長期的學童,每日至少要睡飽九個小時以上。然而,和三十年前的孩子相比,現在的國中小學童平均每晚少睡一小時。半數國小學童在上學日的睡眠時間都不滿七小時;課業壓力大的國中生更不用說,平均睡眠時間只有六小時。 面對永遠睡不飽的孩子,家長應先檢視以下幾個因素:是否過度安排活動、功課太繁重、家庭作息過於鬆散,或沉溺電視電玩的誘惑。此外,為了讓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專家還提供幾個實用技巧: 1. 實施睡前儀式:針對年紀小的孩子,爸媽可運用床邊故事、背部按摩、泡澡等靜態活動,營造愉快正面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建立固定的睡前作息。 2. 列出睡前檢查表:針對大一點的孩子,爸媽可設計一份「睡前檢查表」,清楚列出睡前該做的事,供孩子勾選自己已完成的項目,這樣不但可減少無謂的親子爭執,也能滿足孩子「做到了」的成就感。 3. 要提前準備:為了確保孩子每天能在固定時間入睡,爸媽千萬不要等到規定時間一到,才匆忙催促孩子去睡覺。明智的做法是,全家人要在睡前一小時,啟動刷牙、唸故事書等準備工作,以預留充足時間,因應生活中許多突發的狀況。

幼兒學前五力

2010年03月05日
公開
18

幼兒教育到底該教些什麼?其實學前教育中,孩子最重要的學習重點是開發孩子「五力」,以促進孩子全人的發展: 1. 身體動作能力:台灣人口密集,孩子的活動空間普遍不足,加上父母捨不得讓孩子走路,總是以車代步,導致孩子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機會,像大肌肉耐力不足,或是小肌肉動作無法協調的現象,在目前幼稚園中很常見。能控制自己身體動作,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基礎,也是孩子一切學習的基礎,因此發展身體動作能力是幼稚園的基本任務。 2. 生活自理能力:現代父母要不然就是捨不得讓孩子自己動手,要不然就是嫌小孩做得太慢,一心急就替孩子代勞,導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例如:吃飯要人餵、流鼻涕不會擦、衣服髒了不會換……等。所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引導他們發展生活自理能力,教孩子照顧自己,也是幼稚園的基本任務。 3. 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思考能力是智力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創意的人,通常會逆向思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歸納、連結,較具有靈活變通的問題解決能力。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會有冒險心、自信心與接受挑戰的勇氣,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或不願意自己去解決問題的孩子,會一直希望大人告訴他答案或該怎樣做。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一種價值觀,必須從小開始培養。 4. 社交與情緒管理能力:當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進而便能傾聽他人、尊重他人、體會他人以及與他人分享,與同儕間的互動才會比較順暢。因此幼稚園老師必須教導孩子適當的衝突解決方式、合宜的表達需要及感情、如何與朋友維繫友誼,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5. 語言溝通與協商能力:學前階段,是孩子語言字彙能力大幅躍進的時期,語言能力可幫助孩子奠定與人溝通的基礎,協助孩子思考與計畫,是讀寫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工具,語言發展是學前教育很重要的一環。(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協會研究會理事長)

放射碘治療程序及注意事項

2010年03月03日
公開
43

放射碘治療程序及注意事項: 治療前: 1.服用放射碘前三個月內,不能接受含碘對比劑的注射(如:電腦斷層掃描、尿路攝影等放射線檢查) 2.服用甲狀腺藥物(thyroxine)者需停藥一個月或注射基因合成的TSH(甲狀腺刺激激素)方可接受治療 3.若有懷孕的可能,暫時不宜進行放射碘治療。放射碘亦經由乳腺分泌,哺乳婦女若接受治療,治療後須停止哺乳1個月。 4.治療十天前及治療後48小時內,吃低碘飲食,不吃海帶、海菜、海苔、海產、巧克力、乳酪製品,選用無碘鹽(如意精鹽)。避免吃含碘藥物,如綜合維他命,綜合感冒藥,咳嗽藥水等。 5.住院期間如有服用其他藥物可攜帶至本院繼續服用。 住院治療時:聽從藥師指示,口服放射碘膠囊。 1.服藥前、後3小時內禁食,以利放射碘之吸收,其後開始多喝水(每日至少2000-3000 cc)、多上廁所,以降低身體上不必要之輻射;放射碘大多經尿液排泄,故尿液中含有大量放射線,故應避免污染衣物及手,且如廁時請勿讓尿液濺出馬桶,若不慎濺出可用衛生紙擦拭後,丟入垃圾筒內。 2.若有便秘情形,應告知醫師,可開立輕瀉劑,以降低輻射對腸道之傷害 。 3.服藥三小時後及住院期間內,口中可含酸梅或硬糖果,以刺激口水分泌,降低輻射線對唾液腺的傷害。 4.服藥48小時後,可恢復服用甲狀腺(thyroxine)藥物。且生活飲食正常,沒有禁忌(亦可吃含碘食物)。 住院治療返家後應遵守事項 1.陪伴照顧病患的人員:宜由超過45歲人員擔任。 2,小孩或懷孕婦女:不宜探望病人,如探望則應與病人保持3公尺以上距離。 3.睡覺的安排:請獨自睡一間,勿與家人同一寢室。 4.居家生活、飲食(煮飯、作菜、洗衣)和往常一樣。 5.輻射防護之原則乃是與病患之距離越遠越好(輻射劑量大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及與病患接觸時間越短越好,故建議 返家後第一週: (1)與45歲以下家人應保持二公尺以上。 (2)禁止抱孩童及嬰兒。 (3)每次如廁後的便器應按水沖洗2次。 第二∼第四週: (1)與45歲以下家人,應保持一公尺距離,每天不得超過半小時。 (2)在二公尺距離,每天不得超過二小時。 (3)禁止抱孩童及嬰兒,每次如廁後應按水沖洗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