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星星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不給壓力的期待

2011年11月18日
公開
47

不給壓力的期待,是愛的實現 文�李坤珊 適度的期望,能激勵孩子,但過高或過低的期望,則會讓孩子產生壓力,無法安心。李老師提供三個步驟,檢視兩個角度,幫助幼兒穩定情緒,學會安心的期待。 三歲的奧麗薇是今年的新生,聰明伶俐,對新事物不僅有很強的警戒心,主見也很強。這是她第一次上學,所以我建議她媽媽在教室陪她幾天,讓她了解這個新環境的人和事物是安全的。我請媽媽坐在教室一角陪奧麗薇,但別催促她「去玩這個、做那個」,讓奧麗薇自己去探索環境的一切,這樣她才能安心的留在教室裡。因為奧麗薇個性很強,要讓她自己做主,以確定這個環境是安全的。 但媽媽怕奧麗薇錯失學習機會,人雖坐在一角,卻一直催促她趕快去玩這個、做那個,也不斷對她說:「你去做這個,我會很高興,」等等類似的話。結果弄得奧麗薇一直想讓媽媽開心、又怕媽媽會離開。開學快兩個星期了,她還是無法適應環境。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有期望。適度的期望,能激勵孩子,但過高或過低的期望,則會讓孩子產生壓力,無法安心。奧麗薇媽媽很愛孩子,她認為奧麗薇這麼聰明,在情緒適應上「應該」也很快,但這樣的期待是過高的。媽媽的期待,高過孩子的能力,不僅媽媽挫折,也讓孩子焦慮。 眼見媽媽的期待和陪伴成了奧麗薇的壓力,我決定向媽媽提出:早上一帶孩子入園後,就說再見,讓老師來安撫她。這個孩子個性強,要安撫她的時間比較長,但持續、一致的策略,才會讓孩子知道該期待什麼,並安心期待,因為一切都會在她掌握中。 三步驟,讓孩子能安心期待 1.先同理孩子的感受 幼兒年紀小,當他們傷心時,就像世界末日來臨,所以我們第一步,是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傷心。來,你要我抱著你嗎?」 以同理為基礎的談話,能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對話的內容,要儘量簡短、重複、直敘感受,少用長篇大論來評斷或論述。比如說,「跟媽媽說再見,你好難過」要比「別再哭了,你是大孩子了,這樣哭,別人會笑你的」來得好。 2.鼓勵孩子用語言訴說 以同理為基礎的指認情緒後,經過幾分鐘,平靜的向孩子說:「你用哭的,我聽不懂。用說的,告訴我,該怎麼幫你忙,我等你用說的。」 在這個過程裡,成人的態度要保持平靜。成人平靜的心態,不但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耐心,也顯示出成人決心要等孩子「用說的」,而「不用哭的」。一旦孩子不哭、用語言說明他想要什麼時,成人馬上就說:「你是說你想要媽媽來,是嗎?你用說的,我懂了。」 以這樣的過程,反覆向孩子印證,「哭,不能解決問題」;用語言,才能找到辦法。 3.以「事件順序」替代時間概念 幼兒沒有時間概念,所以一旦孩子以語言來溝通,成人就要告知孩子事件的順序,讓孩子心中有個盤算,來印證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以循序漸進的事件,讓孩子驗證大人果然會守信用,所以不用再擔心。 檢視兩角度,建立適當的期待 成人可從兩個角度,來建立孩子適度的期待。 一、期待的內容 首先,我們得先檢視期待的內容。一個孩子,可能在智力學習上很快,但他天生的氣質讓他進入陌生環境時,卻需要比較長的暖身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成人就要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去熟悉環境,自己也要多點引導、多點等待,別急著要孩子進入情況。因為成人的焦急,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反倒會增加孩子的焦慮。 至於如何做呢?有效的方式,就是「鏡子式的聆聽」,以及「一再愛和陪伴的保證」。 四歲的新生安娜,去年被震耳的防火演習鈴聲嚇著了。所以安娜的媽媽寫電子郵件告訴我,希望學校若有防火演習時,先告知她,她可以讓安娜留在家裡,不用上學。我跟安娜媽媽說,「躲避」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所以我提出了「面對」的步驟: 1.告知:從第一天安娜與我見面起,每天她一早進教室,我就蹲下來拉著她的手,告訴她:「我知道你害怕鈴聲,別擔心,鈴聲一響,我就會緊緊抱住你,帶你離開教室,我絕不會離開你。」 2.確保:除了我每天早上的保證,安娜也常常來到我面前問:「今天會有演習嗎?」我則一再、也一致的說:「一有演習,我會馬上到你旁邊,這樣的把你抱起來,帶你一起離開教室。」幾次之後,她還自己想出方法,說:「那我可以用手遮住耳朵嗎?」我則稱讚了她的好點子。 3.面對:有一天早上十點鐘,鈴聲大作,我馬上走到安娜身邊。就像我們之前已討論過兩個星期的做法──我抱起她,帶著所有的孩子走到戶外。一到戶外,我放下她,拉著她的手,她則高興的說:「我做到了。」 二、期待的態度 今年七月,我先生希望我和他一起去佛羅里達,參加他好友兒子的受洗,因為他將擔任那位新生兒的「教父」。這是一件大事,所以我欣然的安排好行程,與他同行。 受洗那天,我們一早就梳裝打扮,在先生好友約翰和伊莉莎白家中,等待他們的親朋好友。不久,伊莉莎白的媽媽手捧著一個白色大盒子,步履蹣跚的走進來。 她一邊打開盒子,一邊說:「我可是很仔細的收藏,一點兒都沒有變黃喲!」我問她為什麼這樣說,她回答:「這件受洗用的白色小禮服,我在八年前就已經買好,但一直沒有交給我女兒伊莉莎白。因為我知道他們很想有個孩子,但一直沒有好消息。假如我早早交給她,她就知道我們也在期待,那會給她壓力。」就這樣,一個祖母等孫子,等了八年;一個母親,不願意給女兒壓力,自己暗暗著急了八年! 我常常想起這個小故事,它讓我好感動。期待,但不造成孩子的壓力,是多大的智慧和愛呀! 愛,是唯一的語言 我一直很喜歡「給」這個字。對它,我有個非正式、但很浪漫的解釋:「像絲線般(左邊的部首),把兩個人繫合在一塊兒(右邊)。」 女兒寧寧那年,花了一個星期,畫了又畫,在我生日那天,遞給我一個一公分大小的「媽媽畫像」項鍊。她說:「送給媽媽,祝你生日快樂。」那條項鍊,像條絲線,緊緊纏繞著女兒對媽媽的愛。 那年,我爸爸去桃園機場送機,在我臨上飛機前,他拿下戴了多年的磁石手鐲,套在我手腕上。他說:「這個給你,希望它會改變你的磁場,保護你。」那只手鐲,像條絲線,天上人間,永遠繫合著爸爸對女兒的愛。 丹尼爾三歲的那年,坐在教室一角,費力的串著一個個小圓珠子,然後很害羞的走到我面前,仰著頭,把那條項鍊交到我手上,說:「送給你,希望你會喜歡它。」那條項鍊,像條絲線,密密繫合著一個孩子對老師的愛。而這個孩子,讓我等了兩年,才在他人面前開口說話、開始唱歌。 在期待裡,不論大人或小孩,「愛」,是唯一的語言;而不給孩子壓力的期待,是愛的實現……

「沒問題!」這句話是讓孩子快速成長的魔法用語

2011年11月11日
公開
43

「沒問題!」這句話是讓孩子快速成長的魔法用語 西角慶子◎著 謝佳玲◎譯 「激勵話語」有很多,如果媽媽能將其中這一句「沒問題!」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小孩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將出現極大的不同。 「沒問題!」絕對不是一句用來敷衍他人的場面話。小學六年級的藤原雅美同學,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長年住在中國,最近才回國就讀,是個回答「是!」的時候很有活力、臉上堆滿笑意的女孩。 雅美同學做任何事情都很拚命。在補習班上課時,舉手投足更是充滿活力朝氣,可是,這麼可愛的雅美,有一天居然哭著對我說:「老師,我的作文老是寫不好,怎麼辦?」當時,雅美的媽媽就在一旁,她知道自己的女兒很用功,所以,很自然地對她說「沒問題!」在媽媽不斷重複地鼓勵並安撫雅美,並告訴她「沒問題,妳的作文一定會越寫越好的!」這樣的情況下,雅美終於破涕為笑,點點頭對媽媽說:「媽媽妳說的對,我那麼用功應該是沒問題的。」後來,雅美就開始自動自發地練習寫作文,也真的越寫越好。 所以說,只要能夠讓孩子知道媽媽對他有信心,孩子就會變得更積極努力,成績自然會跟著進步。相反地,如果媽媽經常質疑孩子的能力,也會讓孩子們對自己失去信心,越來越不相信自己是有潛力的。 補習班的家長當中,有位媽媽會以擁抱等肌膚接觸,來代替「沒問題!」這句話。小學六年級的宮里優美同學,家裡有個弟弟,她知道媽媽經常要費心照顧弟弟,所以不敢隨便跟媽媽撒嬌。媽媽也發現,優美不管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或是念書時碰到瓶頸,都無法敞開心胸對媽媽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媽媽就對優美說:「過來,讓媽媽抱抱!」等優美過來之後,再抱一抱優美。 據說,從那次之後,只要優美碰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就會直接告訴媽媽:「我要抱抱!」而媽媽也透過擁抱的動作,來表達她對孩子的理解與關懷。孩子接收到媽媽的心意,將會更有安全感,對媽媽也會更加信任,也就能夠比較靜下心來繼續念書。 有很多親子,在孩子上了高年級之後,彼此之間就因為害羞而不敢有肌膚上的接觸。但是,透過擁抱所傳遞出的愛,卻是很美妙的,它的安撫效果絕對不亞於「沒關係」這句話。 媽媽在教育孩子時,要常常告訴他「沒關係!」那麼,當他在面臨困難的狀況時,也就能反射性地對自己說出「沒關係!」這樣的話來鼓勵自己更堅強。 這是讓孩子以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夢想時,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請各位一定要更積極地使用「沒問題」這句話。

我為什麼自己帶小孩

2011年10月28日
公開
40

我為什麼自己帶孩子? 梁旅珠◎著 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母親曾經花不少時間陪我一筆一畫的寫字,告訴我字的結構與如何才寫得漂亮的基本概念。 我記得她帶著我做的許多大小事……每多活一天,我對這些滿是滋味的回憶就多喜歡一些。 TVBS「看板人物」訪問女兒和我的節目播出以後,很多朋友都知道了她申請美國大學,同時被七所名校錄取的事。多數人碰見我,除了恭喜,就是好奇我怎樣教小孩的。只有一位老同學見到我,竟表情認真的問我說:「你生女兒的前一個晚上,有夢到飛龍騰空而過嗎?」 民國八十年,是新潮愛美的準媽媽們開始流行算命擇日、剖腹生產的年代。一個九月底的凌晨,我選擇自然產,在陣痛開始四小時後很順利的生下女兒。前一天晚上我一夜無夢,生產當日無風無雨,很可惜的,天空也沒有奇景異象。 就像所有家庭一樣,據說女兒被帶進嬰兒室時,隔著玻璃,婆婆和老公一邊錄影留念,還不忘一邊數著孩子的手指頭是不是各五根,就怕孩子有先天性的缺陷。從陣痛、破水到分娩,我沒有打麻醉藥,因此整個過程歷歷在目。經過那一番折騰,我確信這個後來被大家稱為「外星人」的小孩,是我懷胎十月生下來的……除非,在醫院有外星人臥底把「她」掉了包!我媽一早就趕來醫院看我。她一踏進病房,我立刻忍不住狂呼:「媽媽……以前我如果有什麼不乖或惹你生氣的地方,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她一臉愕然,聽我歇斯底里的繼續把理由喊完:「生孩子,實在是太、痛、了!」爸爸也很偉大,但沒有一個男人有機會經歷那種被迫使盡全身力氣將孩子推離自己、肉體撕裂的極大痛楚。 從生命開始孕育的數週後,一個母親就開始感受到全身性的微妙變化,一種發自內在,滲透到所有細胞的生命力量。當然,更沒有任何男人可以親身體會,這種跟孩子十個月心血相連的臍帶關係。所以,在我懷孕之後,就決定要自己帶孩子,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比親生母親更適合照顧嬰幼兒期的小寶寶。 生產的過程,只有讓我對自己的選擇更加堅定──我發現,對孩子最根本而巨大的影響力,其實從胎兒細胞形成的那一刻起,老天就已經把它交給了孩子的母親。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對我母親有非常深刻而且不一樣的感受。 用心,陪孩子成長 我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同時也是受過大學教育的現代母親。她和我父親是在大學時自由戀愛,克服了不少困難和阻礙才結婚的。婚後她跟著父親回到屏東家鄉高樹,曾經擔任國中老師;她說當時的高樹村很鄉下,對外交通連座橋都沒有,還得靠竹筏。後來我父親轉而從事旅遊業,他們就帶著我兩個哥哥北上,全家只有我在台北出生。 來到台北以後,我母親就放棄工作,專心在家帶孩子。 我有很深的印象,即使在台北,小時候填學校的家庭資料表時,意外發現同學母親有大學學歷的並不多。我曾經問過她,當年放棄工作有沒有遺憾。她笑著說:「當然有!除了多生很多氣,還少了好幾百萬的退休金!」 我童年回憶的畫面裡,充滿了母親的身影,溫暖而清晰。 我記得大約六歲時,有一次我們母女倆去逛街剪布一下午回來,她才發現忘了帶鑰匙出門,我蹲在家門口等,看著她匆匆忙忙帶鎖匠回來的情景。 我記得有次發燒躺在床上,她摸了我的頭之後出門,去東門市場買了一顆美國進口的、很貴的蘋果給我「一個人」吃。 我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下午我在巷口玩,媽媽用跑的出來叫我回去接同學打來的電話……那是我家開始有電話的第二天,我此生接到的第一通電話。 我記得當我要去讓小販爆米香時,她都用克寧奶粉的罐子裝米給我。我記得她做的鳳梨冰的味道和口感,也記得她烤的蜂蜜蛋糕的形狀和香氣。我記得她帶著我做的許多大小事……每多活一天,我對這些滿是滋味的回憶就多喜歡一些。 只要有電視節目製作人要我邀請最感謝的人一起上節目,我第一個反應一定是問:「可不可以找我媽媽?」 把最珍貴的,給孩子 一直到今天,我仍深深感受到我媽媽對我的影響;即使相隔數十年,我連教養孩子的方式,跟她對我的教養方式也沒什麼兩樣。有些「橋段」甚至連台詞都沒變,像「碗裡的飯菜沒吃乾淨會嫁個滿臉麻子的老公」,這種可能不為現今教育專家認同的恫嚇式教養方法,卻讓我至今仍保持著非常珍惜食物的態度與習慣。 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曾經花不少時間陪我一筆一畫的寫字,告訴我字的結構與如何才寫得漂亮的基本概念,而她那一套方法,十幾年前我也幾乎照本宣科的拿來教我的兒女。 除了比我媽多讀了點書,我的個性沒她那麼好,我的手藝更是差她十萬八千里,所以,我想我一輩子都沒辦法成為像她那麼棒的母親。我唯一學得來的,就是和她一樣,把我一生最珍貴的資產──時間──給我的孩子。 媽媽常說,我女兒比我優秀。她最愛舉的例子是,女兒從小生活就很有紀律,不像我小時候滿懶散的,很難叫起床。 每次我媽走進鐘錶店,劈頭就是對店員說:「請把你們店內叫得最大聲的鬧鐘賣給我。」而我還是一樣,用三個鬧鐘也叫不醒。我媽一大早就必須一邊做早餐,一邊伴著鬧鐘鈴聲一直狂叫:「旅珠!旅珠!」所以她總是說,她要把「旅珠旅珠」這個聲音錄下來放一千遍。 過去這些年來,我出國請她來家裡住、幫忙陪伴孩子時,她發現每天早上,我女兒乖得很,輕聲叫一下就起來了。最近她在電視訪問裡,又再次拿這個例子強調我女兒比我優秀,我就回敬她一句:「喔!這樣表示我是比你好的媽媽,因為我教得比你好!」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