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carriecg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父母常犯教養錯誤

2010年01月25日
公開
50

父母常犯教養錯誤 (育兒生活2008/8月號) 人們常用「猴死囝仔」形容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的孩子,曾看過某本親子教養書皮封面印著「你在養小孩,還是養猴子?」(註1),短短一句,令人莞爾;但對於家裡有個山大王的父母來說,卻感到一陣膽戰心驚!西遊記裡的唐僧用金箍咒來制服孫悟空的桀驁不馴,家長面對家中小霸王無理取鬧,勸告後仍然無效的窘況下,巴不得也有緊箍咒語,讓孩子能乖乖聽話,但您有沒有想過,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大人管教不當,而不是小孩自身的問題呢?本篇文章即為您解析教養0∼4歲孩子時,父母常犯教養錯誤,您不可錯過! 家有山大王!? 信誼基金會親職教育部部主任譚合令指出,處於0∼4歲階段的嬰幼兒難以抓摸、情緒變化快,翻臉就像翻書一樣,好像任性是他們的專利,常令家長們難以理解孩子的行為。這歸咎於幾個原因:1.小嬰兒是自然人,尚未社會化,當尿布溼了、肚子餓了等,自然就會出現哭鬧現象;2.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3.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因此以哭鬧做為宣洩情緒最有力的表現;4.孩子之前有成功的耍賴經驗,因此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使孩子遇到同樣情況時故技重施。 譚合令表示,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或行為,不一定要抱持負面的角度來看待,多站在孩子的高度想,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可能不是您原本想像得那樣不可理喻;譚合令舉例說,有些1∼2歲的幼兒喜歡打人、推人,細究原因,原來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尚不成熟,他可能只是看到別的孩子感到很興奮,卻用力過猛把他推倒,或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時候家長可以示範給他看─當遇到別的幼兒時該怎麼做;另外一個原因可能跟照顧者缺乏耐心,使得孩子也有樣學樣,用粗魯的行為對待他人。 幼兒需要父母的陪伴,尤其是0∼3歲這一階段,正是培養對人產生信賴感及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一旦管教不當或太過冷漠,皆可能致使孩童未來人格、認知與能力產生偏差。因此,本文針對這階段的幼兒,提出家長們最容易犯的七大教養錯誤,趕快來看一下您是否在無形中也犯了這樣的錯誤吧! 0∼4歲常見教養錯誤大公開  Error 1陪伴時間太少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往往是在週末甚至假期,才有時間與孩子相處,即所謂的週末父母、假期父母。有些父母認為自己每天都打電話關心孩子,難道陪伴還不夠多嗎?譚合令表示此階段的幼兒,特別需要父母陪伴在身邊,電話那頭的聲音並不能取代實質的陪伴,因此家長們要多花些時間跟孩子相處、建立關係;否則孩子覺得父母對他都漠不關心,導致孩子在長大後容易對人產生不信任感,或是對環境沒有安全感。 ★適合做法: •撥時間與孩子相處,共度快樂的親子時光。 •參與孩子的生活,瞭解孩子在做什麼。 ★不當作法: •用一些東西以為可以取代愛或陪伴,像是過度縱容、降低標準、用禮物收買孩子等。 •漠視孩子情感的需求。 Error 2缺乏耐心 對於孩子哭鬧、發飆的行為,父母不要只是一味的責備,您要努力嘗試去瞭解您的孩子,您會發現他小小的腦袋瓜裡,其實有很多令你出乎意料的想法。享受孩子當下正在經歷的階段,不要急著將他推向不符合此年紀該有的表現,讓孩子做符合他性情和年齡的事情,有時陪伴孩子一起玩耍、胡鬧,您跟孩子之間的感情會越來越親密。 孩子並不是全按照著同樣的時間表整齊劃一的成長,可能孩子某件事常敎不會,或是某個習慣一直改不掉;令父母心中備感挫折,產生比較心理,進而對孩子失去耐心;建議父母們不要急躁,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和包容,您將會滿懷喜悅地發現孩子的轉變。 ★適合做法: •時常告訴孩子您愛他。 •透過肢體接觸表達情感(如擁抱、親親) •真心讚美孩子的表現或努力。 •給孩子時間去適應或改變。 ★不當作法: •硬逼孩子去做不符合他性情或年齡的事情。 •拿孩子跟其他人比較。 Error 3管教方式不一致 譚合玲指出有些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常常依時間、地點或是情境不一樣,對孩子同樣的行為卻有不同的管教方式,使得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父母的處罰標準到底是什麼。父母以及週遭的照顧者(如家裡的爺爺奶奶、保母)彼此最好能在一些主要管教原則上,共同建立規範,達到默契。 ★適合做法: •管教原則和態度保持前後一致。 •身教勝過言教。 •規範孩子的固定作息,養成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 •和配偶或是其他主要的照顧者,在教養原則上達成協議。 ★不當作法: •規定朝令夕改,改變無理可循。 •照顧者自己內鬨,孩子不知道該聽誰的。 Error 4動輒打罵 譚合令提醒,打罵策略不能過了頭,有些家長往往在氣頭下失控,痛打孩子一頓,忘了他還只是個弱小、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她並不贊成體罰,長期以暴力行為管教孩子,會引起幼兒的模仿效應,以為碰到事情可以用以暴制暴的手段,恐怕孩子將來會產生攻擊的傾向和行為。其實孩子非常的聰明,他也會觀察父母的忍受極限點,並瞭解自己行為可能會遭受的處罰,因此,透過制定清楚公平的規則與獎懲辦法,可以讓孩子知道“禁區”在哪裡。 此外,許多父母也會犯了過度使用“限制、制止”等負面用詞,像是「不可以」,或是常常罵幼兒:「你不乖、你不好」等,漸漸地,可能扼殺孩子的自信心與自主能力。 ★適合做法: •制定必要的行為規則與約束,引導幼兒瞭解與遵守。 •用孩子喜歡的事物或嗜好,作為溫和的懲罰辦法,比如「不帶你去散步」。 •當知道自己是對的,就要堅守原則,不輕易讓步。 ★不當作法: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要用打的。 •覺得麻煩或是受不了孩子生氣,就放棄立場;妥協只會使孩子下次更變本加厲。 Error 5溝通不同調 譚合令表示:「家長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跟他交談。」尤其是0∼2歲的孩子,知道的字彙比較少,因此當他在說話時,即使發出的聲音不明確,父母也要仔細聆聽,並且試著給予適當的反應;若發現孩子聽不懂,那就換句話說;同時利用豐富的語調和臉部表情,保持親切和藹的態度對待他。 另外,從2歲起,寶寶開始會問很多問題,家長應該嚴肅且和善地面對孩子的問題,並且盡量回答,透過正面的回應,能鼓勵寶寶擴展他的心智。 ★適合做法: •專心傾聽,以和善態度跟孩子說話,並給予適當回應。 •主動徵詢孩子的觀點。 ★不當作法: •漫不經心聽孩子說話。 •動不動就叫孩子閉嘴或打斷其談話。 •三言兩語打發孩子的問題。 Error 6電視、電腦保母 譚合令指出,曾有研究結果發現,2歲以內的小朋友每天多看1∼2小時的電視,7歲以後注意力不集中的機率增加10∼20%!提醒家長們,2歲以下的幼兒應極力避免給他看電視電腦,因為銀幕的聲光效果對於幼兒過度刺激,對其未來的認知和語言能力皆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有時候媽媽在看連戲劇,將寶寶放在嬰兒車裡,以為他沒在看,其實電視的聲光和內容此刻也已經悄悄入侵孩子尚在發育的眼睛和心靈。 陪孩子看電視 如何陪伴孩子看電視,可不只是坐在旁邊就好!過分依賴電視,將使孩子未來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產生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的情形,譚合令建議,針對2歲以下的幼兒,應盡力避免讓其接觸電視電腦;2∼4歲階段,看電視的時間控管在30分鐘之內。陪伴孩子一起看電視,幫孩子過濾節目,像是打打殺殺、情慾糾葛的內容皆不適合;當孩子看不太懂時,家長也可以解釋給他聽。 Error 7過度保護 2∼3歲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開始有獨立自主的慾望,表示孩子正在發展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像是想要自己吃飯、洗手、穿鞋等,父母應該給孩子多點自由、包容和耐性,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譚合令表示,許多父母親不相信幼兒有自理能力;若家長一直在期望孩子長大,而幫孩子包辦生活所有的大小事,可能會累一輩子! 家長在提供必要的保護之外,盡可能讓孩子在有限度的範圍和安全的探索環境裡,可以隨意做想要做的事。此舉不但能夠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和對自我能力的信任度。 現在的家長都非常疼愛孩子,有時候很容易成為過分保護孩子,事事為孩子設想;因此而養出驕縱,缺乏同理心、團隊能力差與自我主義的孩子;父母應該注重品格教育,時常在生活中提醒孩子該有的禮貌和行為(例如:尊重長輩)。 ★適合做法: •在自由和約束間保持平衡。 •容許孩子嘗試,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想辦法幫助孩子自己做決定。 •孩子若做出正確決定,就好好誇獎一番。 ★不當作法: •因為無法忍受孩子弄得亂糟糟,或是不忍心看到孩子失敗;就什麼都先幫孩子做好。 •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 •認為父母的決定一定都是最好的,完全沒有商量餘地可言。 譚合令 現職:信誼基金會親職教育部部主任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五個發展特徵

2010年01月22日
公開
48

作者:張瀞文 出處:親子天下 1至3歲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學步兒「難纏」,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又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勸無效,有次發火打了她,她當下哇哇大哭,隔天依舊以此為樂。 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他說的飲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給他多多,他又氣得打翻,因為杯子不對!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 好幾次,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開心去超市買東西。到了門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既不進店裡,也不回家,什麼都不要,任憑奶奶好話說盡,結局總是大哭一場。 西方「恐怖的兩歲」、東方「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短短幾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因為那代表了,或許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 這個小人兒,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轉瞬間,卻因為他笑著奔向你給的擁抱,完全融化,棄械投降。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麻煩、難懂,卻又如此的可愛。 父母又愛又恨的學步兒 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 有人稱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其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 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發展。 發展特徵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研究發現,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物。他們也會透過和同伴說話或玩玩具等策略,因應需要等待點心或禮物的挫折。 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 根據約翰•洛斯門(John Rosemond)在《兩歲小霸王》書中的說法,兩歲孩子的智能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解釋,兩歲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會讓他們挫折及生氣。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他絕非「故意」做對,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1.抒解他的情緒:台北市三民托兒所所長李慧娟認為,情緒化是幼兒的本質,這是他一生對光線、色彩及線條最敏銳的階段,所有他接收的都會反映在情緒上,有時也不知道原因,加上語言能力有限,很難表達其中細膩感知。對於孩子的情緒,先不要問理由,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引導他說出感覺,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是:「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 發展特徵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羞愧懷疑」的關鍵。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能力。 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 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用?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這樣做: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 1.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廚櫃中。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摸、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櫃子」裝他的玩具和物品,讓他可以盡情翻箱倒櫃。 洛斯門在《兩歲小霸王》一書提醒,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辦是非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並且向孩子介紹,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充分滿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並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亂拿。 2.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 孩子想自己吃飯時,準備易拿握、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並忍受孩子練習吃飯時滿地食物、滿嘴飯粒、滿手油膩膩的情況。孩子想玩水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一個小小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怎麼玩。孩子想幫忙家事時,拿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蕉,分配個碗讓他洗。 3.引導他達成目標: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須帶著他做,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把袖子拉起來,水龍頭打開,雙手沖濕,壓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沖乾淨,手擦乾。」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帶著孩子做,並且樂在其中。 發展特徵三:變得更為倚賴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會出現另一個極端:更倚賴。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分離、怕黑或打雷。 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複雜,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甚至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倚賴照顧者。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 另外一個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開始發展。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可以這樣做: 對於孩子的倚賴,洛斯門建議: 1.允許孩子黏你:為了學習獨立,孩子必須先接受、處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夠給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夠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讓他黏你,將來他就不會那麼黏;在他需要時抱抱他,最後他就不會那麼需要人抱。 2.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孩子害怕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說不清楚;但也不要輕視他的恐懼。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認同他的感覺:「我小時候也怕黑喔!」 接著運用使他害怕的想像力趕走恐懼。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嚕嚕」,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 3.穩定的生活作息:《聽,寶寶在說話》一書指出,幼兒強烈獨立慾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事?什麼東西該放在哪裡?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發展特徵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學步期的孩子愛說「不」,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學講師李淑如解釋,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當他敢挑戰、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長」的宣示。 孩子的反抗行為(例如: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做所有你告訴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餵他吃飯時猛搖頭說「我不要」等),都是在測試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規則限度,以及他影響及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積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會感到困惑:原先那個快樂、可人的孩子,怎麼變得如此難纏、固執、為所欲為?面對公然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你可以這樣做: 1.欣賞他的勇敢:你的孩子又「長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欣賞」,不妨採用《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書中的建議:每一天的結束前,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這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 2.故意投降:《聽,寶寶在說話》一書建議,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適當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例如他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自動把背心脫掉。 3.轉移注意力:有立即危險的情境,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應該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堅持他該有的常規: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經講清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在《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建議,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的反對。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5.好的身教:可喜的是,和「宣示獨立」一起出現的是「社會參照」的運用增加;孩子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會先看爸媽的反應。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才決定他要怕狗呢,還是趨前去摸摸狗。 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作對,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對又哭又笑、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身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發展特徵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理應」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經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以為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也都喜歡。 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但是「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狀態,也會隨著成長改變。洛斯門舉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說明,孩子三歲時,對父母有「全能迷思」,相信父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這個時期,也是孩子從「自我中心」過渡到「父母中心」的關鍵時刻。 父母可以這樣做: 這時期,父母有個「艱鉅」的任務: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1.和孩子建立好關係: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他有危險動作時,盡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還要練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開始「盧」時,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盡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順利過渡到「父母中心」。 2.固定的「媽媽時間」:洛斯門建議,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撥出三十分鐘給孩子,告訴他這是「媽媽時間」,和他一起玩、看書,同時將定時器撥到三十分鐘。告訴孩子,鈴響的時候,你就必須回去工作。一開始,孩子或許會抗議,但如果你的態度堅定且持續,他很快就會適應。 3.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心中,是因為在生活中,他總是家裡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父母必須少注意孩子一點,多關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試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 用「體諒」取代「耐心」 當父母需要耐心嗎?這是肯定的。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體諒取代耐心。 發展心理學博士周育如提醒,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小牛變大牛這樣的「連續發展」;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這樣的「階段發展」。毛毛蟲的樣態、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對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蟲可以表達的話),與蝴蝶是那麼的不同。孩子並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大人,成長不是「量」而是「質」的改變。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不僅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有了體諒,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身邊的人總是好意的提供教養法則──尤其當孩子處於情緒風雲變色的學步期。有人認為不可任孩子為所欲為,得好好管教;有人認為「孩子懂什麼,大一點再教」才是對的;有人說「打就對了」;也有人說,打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李淑如認為,面對那麼多好意的建議,關鍵是「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一書建議父母,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教養白皮書」,思考「你對孩子抱持的期望」「你會如何描述身為父母的自己」。白皮書不需要其他人認可,只是藉此讓你在教養孩子時有「自己的主張」。書中強調,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應該和本性與價值觀有太大不同。 就算你對所有教養建議執行無誤,孩子還是可能出狀況。所有學步兒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彈性和幽默感,對孩子帶來的讓人驚奇的混亂,一笑置之。 父母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樂於探索、堅持自我、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卻樂此不疲。也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作,卻絲毫沒有退縮,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

去淡水找把拔

2009年11月23日
公開
35

早上發現把拔忘記把上課材料包帶去學校了, 馬上打電話給把拔並決定要幫他送去~~ 呵呵~~有個好理由可以在這個好天氣裡跟睿睿坐捷運去淡水逛逛了~~ 等睿睿喝完奶馬麻整理好包包就出發了, 還好前陣子找出腳踏車裝好安全椅可以輕鬆地騎往捷運站~ 在捷運站裡睿睿已經可以自己站在手扶電梯上下樓也會自己使用悠遊卡囉~~ 其實是不給他自己來會生氣... 坐捷運時睿睿會自己爬上愛心座坐好, 在每站停止時會站在座位上面向窗戶對著對面的捷運車子揮手掰掰~ 有時感到無聊了就會問馬麻:"到了嗎?" 馬麻會告訴他:"還沒,我們要到XX站~" 還好現在比較有耐性可以坐得久, 以前每站都想下車.. 今天在車上遇到的都是阿公阿嬤, 每位阿公阿嬤都對睿睿很親切, 有個阿公在睿對著對面車子揮手時說:"好棒呀~~" 有個阿嬤坐在睿睿旁邊用台語跟馬麻說:"幾歲?兩歲多呀~我妹有個孫子也才兩歲多,你這個看起來很有人緣~"馬麻只能用破台語跟阿嬤隨便聊兩句,真是不好意思呀... 回程時睿一直吵著要尿尿,明明在淡水上車前尿過,在中途竹圍站時又尿了一次,才上車又吵著要尿尿了...,(大概是去程時曾經讓他下車尿過一次睿覺得好玩吧~~)有個阿公想安撫他拿了一顆糖果給睿並跟他說:"現在不能打開,要等下車才可以打開喔."睿很乖的把它握在手中自己重覆一次阿公說的話.(唉~有這麼聽馬麻的話就好了..) 坐到淡水再轉搭公車, 到站後先去吃午餐, 吃完午餐再去找把拔囉~~ 路上睿問:"要去上學嗎?""要去找把拔嗎?" 到把拔教室把東西交給他時剛好是午休時間, 把拔的學生跑出來看睿直說"好可愛", 把拔蹲下來對著睿說:"把拔抱抱~"結果睿居然回答:"不要~" 讓把拔的學生爆笑出來,唉~睿你也太不給把拔面子了吧.. 為了不造成混亂破壞了教室秩序趕緊帶著睿離開, 離開時教睿跟姐姐哥哥們揮手掰掰還有Kiss掰, 睿很大方的照作, 姐姐哥哥們也很熱情的跟我們掰掰還一直跟下來~~ 後來帶著睿到幼稚園那裡的遊樂器材區玩耍, 玩了一陣子再帶回去把拔班上, 原本希望帶睿在教室裡看哥哥姐姐們上美勞課, 但睿一直害羞的不敢進去, 只好又跟他們揮手掰掰回家囉~ 回程睿在捷運睡著了, 馬麻實在抱不動而且也無法坐腳踏車回去, 只好在台北站休息, 抱著睿讓他睡了一覺, 等他醒來時我們買了甜甜圈跟養樂多當點心吃, 喝完多多時馬麻要睿拿去右邊的垃圾筒丟, 給果丟了吸管他往回走, 對著坐在馬麻右邊五步左右比較靠近垃圾筒的阿姨說話, 還有說有笑, 這真是奇怪,害羞的睿怎會突然跟陌生人搭訕呢? 我心裡想他大概是把阿姨當成馬麻了吧, 因為我們原本是坐在阿姨那個位子的,後來去買多多才又換了位子.. 不過那個阿姨沒戴眼鏡也才二十多歲吧衣服也不一樣呀.. 後來馬麻走過去, 阿姨問我:"他在說什麼?"原來說了一堆別人聽不懂的話.. 馬麻說:"不知道耶,睿你在幹嘛,多多還沒丟掉呀~" 睿一臉奇怪的表情, 我想大概是在想"咦~怎麼又來個馬麻.." 事後我問睿這件事, 他頑皮的對我笑回答我:"不記得了.." 所以到底怎麼回事也沒人知道啦..

心心阿姨來我們家

2009年11月22日
公開
38

今晚睿睿睡的超好, 因為今天有很多開心的事呀~~ 下午的時候心心阿姨來電說要來家裡拍影片作業, 哈哈~當然好囉~~心情頓時變得好期待好開心~~ 等睿午睡起來先帶去公園逛逛, 後來接到阿姨來電說快到捷運站了, 剛好就騎著腳踏車載睿睿去接阿姨囉~~ 在捷運站等阿姨時天空剛好漂著細細微微的毛毛雨, 有個路過的年輕阿姨嬤用親切又關心的語氣對我說:"把小孩的帽子戴起來比較好喔~"我心裡有種暖暖的感覺,怎麼不過是陌生人也會這麼細心的關心睿睿怕他受寒,我微微的笑著回答:"嗯~對~~謝謝妳~~"然後幫睿把帽子戴上,這個時候剛好心心阿姨來了~~ 平常很愛跟馬麻搶電話和阿姨聊天的睿這個時候卻整個人害羞了起來, 不要阿姨的抱抱把馬麻的手抓得緊緊的, 馬麻牽著睿睿先跟阿姨去便利商店, 睿在商店裡看到車車興奮的猛扭屁股讓阿姨看得哈哈大笑~ 原本想直接回去了,睿看到每間商店都要再進去逛逛.. 看到糖果餅乾車車都要拿起來要馬麻買, 馬麻只好說:"不行,不可以買..馬麻沒有錢.." 還好睿很聽話就自己放回去了~~ 回去前阿姨想買雞塊, 在排隊時阿姨突然想要買蛋糕給睿吃, 馬麻想~買蛋糕不如買車車吧, 馬麻跟阿姨毫不設防的聊著要去哪買怎樣的車車, 還有阿姨打算先自己去買到家再拿給睿的計劃, 完全被睿聽到了,唉~~還是不能無視小孩隨便說話呀~~ 在等阿姨時睿很安靜的乖乖等, 阿姨買好雞塊餵馬麻時睿也不吵著要吃, 阿姨太慢睿還會一直回頭看... 就在馬麻覺得睿怎麼會這麼棒回到家想好好稱讚時, 睿睿自己就往阿姨放在沙發椅上的包包走去, 用手想找裡頭的東西... 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車車呀~~ 吃晚飯時睿跟平常一樣會想耍賴要馬麻餵, 在阿姨的鼓勵下自己吃了好多~~ 吃完飯阿姨準備好要拍攝影片了, 阿姨跟馬麻溝通要在房間拍, 先拍馬麻再拍睿睿, 但睿實在太好奇不肯乖乖等馬麻拍好, 只好抱著他入鏡了~ 影片內容是阿姨用筆沾黑色顏料幫馬麻在身上點上黑痣, 睿睿看了覺得有趣吵著也要被點, 結果在拍睿睿自己一個人時, 睿完全配合不吵不鬧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拍完還會幫忙用溼紙巾擦掉~~ 阿姨臨走收拾東西時被睿發現一個馬麻要送給阿姨的小錢包, 睿把它拿出來不肯給阿姨一直說是馬麻的.. 馬麻好說歹說都不接受, 最後居然說他不要車車了(阿姨送的車車)... 不知道到底在想什麼... 今天經歷了這些有趣的事, 睿心情非常好,馬麻也是~~ 真是謝謝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