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tone118

討論會:為什麼要訂規矩

2007年06月07日


彩虹教材最後一個單元的主題是明辨是非,對我來說這是人生最重要也最有趣的兩三件大事之一(我總也得練習練習捨棄我那誇張修辭習慣吧,呵呵,所以把它列為「兩三件大事」之一。不過現在我可說不出另外一兩件具體到底是什麼,哈哈哈....。總之,就是負責任啦、自律啦、等等 ^_^ )。

今天不想給小孩們講故事,所以就來開討論會吧。借用教材上的引子,討論很重要的:規矩。

為什麼我們要訂規矩?為什麼我們要守規矩?


說到「討論會」,這事兒很好玩,正好是我小孩讀的幼稚園很喜歡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雖說我們一般成年人難免會制式反應:四到六歲的小毛頭懂什麼「討論」?但事實上卻是,如果討論的內容很具體,其實學齡前小孩們照樣可以是善於討論、且很有效率的。

所謂「具體的內容」舉例:這學期的主題要選什麼(從小朋友提案的汽車、樹、鳥、昆蟲、玩具等等主題裏選一個);哪些人跟哪些人可以變成一組;這一組要選什麼蟲(從他們已認識的天牛、蝴蝶、鍬形蟲、蜜蜂、螞蟻等等之中做挑選);怎樣才可以讓大家不吵一點�所以園長不會一天到晚跑進教室來關心...等等。


關於「規矩」,雖然算是較為抽象的題目,但其實小孩們經歷「規矩」這件事的人生經驗已經蠻多了,所以很容易把抽象概念具體化地談論。

我本來設定的兩個例子,是為什麼要有交通規則,以及學校為什麼規定不能遲到(或上課要守秩序)。

結果因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效應,交通規則的部份,我一開口就自然講到「為什麼規定不能酒後駕車」;學校規矩方面,則變成小孩一開口就說「總統府規定....國中以下的小孩不能打....」。

酒後駕車是壞選擇(日思夜夢效應是我自己該控制和改進的,呵呵),畢竟小孩們對這個議題頗陌生,倒是有兩三個小孩興高采烈分享她�他們隨父母出國度假時「也喝過酒」。我強調酒後駕車之所以需要嚴格禁止、是因為除了會傷害自己外也會傷害他人後,就趕快引導話題轉入學校規矩這部份。

我先提到本學期一開始我就帶他們讀的《不是我的錯》,再次強調:任何人打任何人都是不對的,所以豈止國中以下小孩不能打,高中生、大學生也不能打啊!不但老師不能打學生,「難道學生就可以打老師嗎?」

老實說這問題讓小孩們楞了一會兒,才大部份人搖頭回答:不行!
然後有人說:在新聞上看過有學生把老師耳朵打聾了。更有個小孩說:「我爸說,學生敢打老師,是有骨氣的表現」。

這實在太過份了點,我當即極為強調地鄭重表示:你爸爸這樣說絕對是錯的,是個絕對無厘頭的開玩笑,請問你會不會因為爸爸這樣說,就想打老師?重複以稍微不同的用辭強調兩遍,再直視這小孩看他的回應。我的時間不多、單獨與個別學生互動的機會接近於零,我能做的只有在這當下強烈告知什麼是絕對錯的,希望他能記得並回答我正確的答案,以加強他的印象。


我再問他們,為什麼學校規定不能遲到?小孩們當然一開頭還是直覺與<會被處罰>聯想在一起。

這是我今天的重心:不守規矩當然會被處罰,但規矩卻不是為了處罰而設;我們必須清楚為何需要訂規矩,以及它是不是有正面價值的。

很快就有小孩跳過<會受處罰>的思維,想到「因為遲到會沒上到課,老師講的就不懂了」、「考試遲到了就沒辦法考,變成零分」、「校外教學遲到,就沒辦法去玩了」、「老師放電影我遲到,結果都沒看到」...等等「有害於己」的經驗。

於是我就順勢整理他們的思維,強調:不守規矩,會破壞團體、會傷害他人,而且更會傷害你自己(的身體或權益)。所以為什麼要訂規矩?(他們知道是為了維繫某些安全或便利或益處)。為什麼要守規矩?(他們也知道除了不要受處罰、不要影響他人以外,對自己也很有好處!)


雖然時間很短、又曾被我不小心引用了不良的問題(酒駕),不過這樣倒也算是達成了我今天設計討論會的目的。然後我才把故意今天就帶去的書《用愛心說實話》拿起來,預告這是下週要講的故事。


蓋彩虹教材的設計是先講故事(《用愛心說實話》、《不是我的錯》都名列於這個單元的建議書單中)、再帶領學生開討論會,我卻認為反向操作比較好。

我不太喜歡用故事引導出原則;對我來說,由於人類劣根性很強,因此原則是必須先清楚給定的,再以故事�活動�經驗分享�反覆提示與強調等方法強化對原則的感受度與內化程度,最後還要再提挈地回到原則的再次強調與標定。

若總是以活動或故事來企圖引導,則通常會使時間本就很短的教學過程大打折扣,效果不彰。


當然,要依不同受教團體的特質、及教師本身的特質,做隨時的彈性調整。

例如我是論理型的教師,習慣帶領學生或學員做較深的思考。這當然有風險,即:假設遇到不習慣深度思考的學員,我若不能馬上調整力道及方向,那鐵定造成索然無趣也沒有互動及反應可言的課堂。

再如,李小姐是活潑活動型的教師(她喜歡花十分鐘以內的時間講個短故事,就開始帶遊戲,從每個學生在遊戲中的樣態來觀察其性情或問題),但也不能否認、她的作法有教學淺碟化的危險。

於是一甲和一乙這兩班的氣質越發各有不同走向了....

(很有趣的物以類聚現象,我覺得。在參與故事媽媽之前,我已經注意到這兩班的不同氣質,乙班確實較喜歡發問和思考,在教學互動中的參與度較高。)


stone
2007/6/8 Fri 3:56am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