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昊昊ㄉ媽

思考的引擎-讀書會的善問工夫

2007年04月01日
思考的引擎-讀書會的善問工夫 方隆彰【輔仁大學社工系兼任講師】

※社教資料雜誌251期第3-6頁

  身為讀書會帶領人,並不表示一定要比成員懂得多,或者口才好,相反地,他常常只是一位「工具人」,幫助讀書會較順利的進行,讓成員容易思考,討論更活絡,或者協助對材料不熟悉的成員,可以經由其他成員的提示,而較快的熟悉,進入狀況;甚至遇到不懂的地方,還可以大方地請教成員解惑;因此,一位稱職的帶領人,話不必多,在討論現場只要打開一雙靈敏的耳朵,一顆開放、耐性、謙虛的心,一個清醒、輕鬆的腦袋,以及專注、靈活的思考,再加上喜歡發問,願意將自己想到的答案轉化為有效的問題,讓成員盡情的發表,激發出更多的可能,讓智慧的火花四處激盪,這樣的胸襟才是帶領人高智慧的表現。
  可是要能耐住性子,不將自己所知表達出來,還要化為好問題去引發別人發表,這的確是對人性的一大考驗。因此,要成為一位高效能的帶領人,即要勤練少說多聽、少講多問的內功,這樣的功夫,除了要高度自覺,當下提醒自己外,如果能對「發問」的本質及相關的方法、技巧有所了解與熟悉,相信對於帶領討論的品質與深度,更能有所精進,也使讀書會埋下更多思考的種子,激發出更具生命力的對話!

一、發問是刺激思考的熱引信

(一)發問的前提
   發問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對方,而是邀請受問者開始思考,並能將思考所得發表出來,因此,發問的本意應該是讓人願意思考,有路可想,進而有話可說,有話能說,亦即「發問」與「發言」是彼此互動的對話關係,其互動內涵是經由「問題」←→「思考」←→「表達」三者不斷作用的過程所形成。

(二)問題的條件
   要引發熱烈討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問「好」的問題,以引起交流、互動。所謂「好」的問題,就是「有效」的問題,此意指問題能讓成員〝聽懂〞(了解題意)、〝易答〞(適合成員程度與思考深度),且能〝深入探討〞(指與主題有關,並能有不同角度、層面的探討),而〝好〞問題的基本條件是:(1)清楚(讓成員知道要問什麼,不致於抓不到思考的切入點);(2)單一(一次問一個問題,避免如大餅包小餅,小餅內又包碎餅般的讓人不知要先談那一個問題);(3)開放(非是否、對錯二選一的封閉式答案,而是有各種可能答案的問題)。因此,有效的問題可說是具有激發思考,鼓勵發言,緊扣主題、深度討論等功能。

二、問題要有助思考的層次流

  既然發問是要幫助成員開口說話,言之有物,因此,若能依據人類思考過程的原則來發問,才容易順暢思考,產生熱絡、豐富又深入的發言內容。這種有效思考是一種連續的過程,通常是由淺顯到深奧,自熟悉到陌生,由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的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進行,因此,可以說經由思考程序的軌跡來發問,能使每位成員有機會較順利搭上討論的列車,有系統、有重點的融入討論,而這正是陳怡安老師在「意識會談」中採用「層次問題」所根據的原理。在此將其應用到讀書會的提問,可提供帶領人一個清晰、實用的問題架構,有層次的漸進帶動,讓成員能先對材料原意有所熟悉了解後,再進行個人觀點的詮釋與生活驗證,進而再由材料與成員不斷對話中,沈澱對成員有啟發、敲扣或可應用的精華。其提問層次有四:

(一)熟悉與復習材料
   帶領人提問有助成員對材料再次復習或藉此熟悉材料的問題,以使成員復習與掌握材料重點,開始進入了解材料的景況,包括提問「已知的」、「記憶中的」及「立即聯想的」等問題,如:「今早起床後做了那些每天都做的事?」、「這本書有那些章節?」、「你記得那些內容?」、「看到這個標題,你腦海中出現什麼聯想?」

   第一層次的問題是讓成員不需思考即可開口,只要他記得的,看過的,腦中當下浮現的東西就可以說,因此,不容易有對錯的顧慮,同時,問題是易答的,速度是快的,每位成員發言時間是短的,發言人數是多的,每個人的答案都被接受,如此一來,人人可以開口,也敢開口,氣氛會開始熱絡,也自然帶動與鼓勵成員為投入思考與表達暖身;因此,第一層次也可說是「引發客觀材料出現」的問題。

(二)回應與消化材料
   帶領人提問有助成員將對材料產生的感受、印象、聯想、經驗立即聯結等及時的回應表達出來,或對某些概念、角色、理解、疑惑加以釐清、消解的問題,以引發成員開始稍微動動腦,帶動參與討論的氣氛;如:「在讀這一篇時,有那些心情出現?」、「整本書最喜歡那一部分?」,「那一段印象最深刻?」(印象),「故事中的男主角大概長什麼樣子?」、「文章中的媽媽看到女兒的男朋友在家中出現,那一剎那,你想媽媽的表情是?」(聯想),「閱讀過程有想到什麼相關經驗?」(經驗連結),「文章中的〝卓越〞指的是什麼?」、「你認為社會上有那些稱得上〝卓越〞的人?」、「他們有什麼特色?」、「這些特色與書中的觀點有什麼關係?」

  (〝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個人的認知、詮釋皆會有很大差異,因此,需要先幫助每個人釐清其所了解的那個〝概念〞的內涵,以及材料本身所談的那個〝概念〞的真意,才不會一群人都在說同一個〝概念〞的文字,但卻指不同的意涵,而產生雞同鴨講,各說各話的場景);餘如「例子中的父親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個性呢?」、「這樣的個性對人際交往有何影響?」、「生活中有那些類似這樣個性的人?」(〝角色消解〞的目的是去探討該角色背後的象徵意涵,以轉化與生活連結,而非僅停留在角色本身表層的討論,尤其是寓言、故事性的材料,更需要消解其角色與事件,才能進一步深入的探討),「這個材料最重要的三個重點是什麼?」、「你認為作者要傳達的主要觀點是什麼?」(理解),「對材料內容有什麼疑惑、不解的地方?」、「有什麼質疑之處要提出來?」(疑惑)。

   第二層次開始有一些閱讀者個人的主觀出現,但仍緊扣著材料的客觀性加以回應與消解,因此,會需要一些些思考,但不必做太深入的探討,目的是讓成員稍做思考即可表達,因此,也是易答、快節奏的,提供較寬廣的思考領域,幫助成員腦筋開始活絡起來。

(三)詮釋與驗證材料
   帶領人提問能引發成員對材料提出自己看法或體驗的問題,以激發多元的交流,映照材料與成員的切身關係或驗證作者觀點的適當性,包括:說明原因、理由、推理、反證、異向思考、詮釋個人觀點、驗證他人或自己的相關經驗等,如:針對第二層次成員的回答繼續接問:「你對那一段印象特別深刻的原因是?」、「怎麼說你在閱讀時會產生那樣的心情?」或「你支持作者的論點是根據什麼?」、「你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如果情況不是如此,你的看法是什麼?」、「有什麼類似的經驗?」、「有什麼不同的經驗?」等可以增進廣度與深度思維的問題。

   第三層次的問題會引發成員需要較多的思考,且因個人主觀逐漸浮現,因此,常有精采的對話出現,個人發表的時間會加長,內容較多,份量也可能較重,不一定人人皆會發言,團體氣氛可能時高時低,有時激昂,有時低沈,會有笑聲、激辯聲,也可能有淚水,有人皺眉深思,有人共鳴點頭,有人搶話,也可能突然靜默。帶領人在此層次的發問就可以運用「接問」、「釐清」(如:「請再說詳細一點。」、「請舉個具體例子。」等)、「比較」(如:「對甲與乙的不同觀點,各位的看法是?」、「這個觀點如果用在國內,你們認為如何?」)、「異向」(指提供各種不同角度切入,來刺激成員跳脫原有的思考框架(如:「如果不照這樣的順序,會有什麼狀況發生?」、「一味要孩子聽話,可能有什麼後遺症?」)等各種有助深入或顛覆思考的技巧,強化討論的密度與張力。

(四)活化與深化材料
   帶領人提問有助成員將第三層次的內涵加以整理,並凝聚、沈澱或提煉出貫穿其中或潛藏於內的深義,進而能回扣材料內蘊的真理或可加以應用、實踐的問題,包括:啟示、心得、應用、體悟、反省、挑戰、掙扎、學習、發現、洞察、應許、提醒、自我整理等,如「經由以上的討論,你最直接的收穫是什麼?」、「如果能依剛才所談去做似乎蠻好的,不知你真正要去實踐時,最大的困難會是什麼?」、「困難背後的癥結是什麼?」、「你要如何因應?」、「談談今天討論後,對自己的發現。」、「請你為這本書重新命名,你的答案是什麼?」等。

   第四層次的問題帶領成員進行深度對話,氣氛可能因經由討論激發靈光閃現(爆破)而喜樂,也可能因深思、整理、反省而沈悶,甚至在疑惑中掙扎;因此,第四層次的問題也是引發人性深層探討的問題,協助成員與自己真實的接觸及與材料內蘊真理直接對話的機會。

三、善問者能靈活回應與兼聽

  運用上述四層次問題發問,其進行過程並非直線式,而是螺旋式的轉進,因此,帶領人不但事前要針對消解後的材料設計好四層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臨場時的應變。

  因為人的思考可以被影響,但無法完全被掌握,發問後,成員不一定會依原先設想回應,因此,帶領人更需要耳聽八方,了解成員的思考,掌握材料的主軸為核心,根據問題的層次結構來靈活提問。

  總之,帶領人事先準備好問題是求心安與靈活應變的基礎,而能將現場的內容與材料重點用問題串聯,才是善問者的真正工夫,也是生命對話的真實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