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Charming Que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9年01月20日
公開
16

光明學期結束

光明學期結束

2008年12月26日
公開
62

商週百位醫師推薦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67 期 作者:胡釗維 「誰認識最好的腦中風醫生?即便傾家蕩產,我願換得父親的生命。」去年父親發出病危通知後,我近乎歇斯底里。父親逐漸陷入昏迷,我卻無力判斷,是否該將他由區域醫院轉到大醫院?時間分秒流失,死神虎視眈眈,我貪婪、卑微的想結識台灣最好的醫師。頂著總編輯頭銜,我到全世界採訪富豪,但站在白色巨塔外,只是一名侏儒。事後,我反覆思考:知識份子況且如此,一般人當如何?醫界高牆,聳入雲端,高牆內可否被適度照亮?百大良醫的調查於是在心頭醞釀……——王文靜 好醫師很多,但許多人想找到好醫師卻十分無助。 以口耳相傳方式,或單憑著記憶中螢光幕前出現過的名醫印象在求診,不但不讓人放心,我們也很難分辨名醫與好醫師的差別在哪裡? 你知道嗎?在我們調查的十一個科別中,全台灣區域醫院以上的主治醫師級以上醫師,就超過四千七百位。 然而一般人能夠掌握的醫療資訊極少,「我,找對了嗎?」這個問題,可能經常困擾著你、我。為此,《商業周刊》團隊花了六個月,試圖畫出一份台灣好醫師地圖。 這並不容易,因為這是國內有史以來首度進行的調查工作,就連政府機構、醫療院所或學術單位,或礙於非客觀中立,或因執行難度過高等原因,都未能順利推動。而這項破天荒的調查工作,目的有兩個:期望能滿足國人對醫界資訊透明化的需求;此外,也希望藉此樹立好醫師榜樣。 調查工作剛起步,我們就碰上兩個難題,究竟,好醫師的標準是什麼?又,誰足以來論定誰是好醫師?我們參考國外報告——美國醫療調查專業機構Castle Connolly Medical,已連續七年出版的《America's Top Doctors》,以及日本講談社出版的《名醫推薦的名醫與醫院》,並參酌國內多位學者專家意見後,得到重要觀點: 能進入醫界擔任醫師,都是最菁英的一群人。如果,有位醫師能得到他醫界同儕的高度推薦,那他必然是個極度受到肯定的好醫師。於是,我們確定「專家推薦專家」的調查定調,透過三重管道請全台灣區域醫院以上的院長與醫師們告訴我們:「若您親友罹患相關疾病,您會願意優先推薦親友求診的醫師是哪幾位?」 多數人認為此調查非常不容易得到忙碌的醫界參與,但結果是,不僅有超過三十個國內專科醫學會的醫師們共襄盛舉,更大的突破是國內二十一家醫學中心的院長全數回卷。總計,四百七十九位醫師的參與。 許多家醫學中心相當重視此次的調查,例如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不僅為此成立專案小組,由各專科部主任與護理部主管組成評審團,互評後才得出推薦名單;部分醫院如馬偕醫院,並核對病人寫給醫師的感謝函,期望透過病人滿意度調查,以提供該院最符合病人需要的好醫師名單。 擁有卓越的醫術! 獲得醫界專家優先推薦求診 在調查的十一個科別中,有超過四千七百位、區域醫院以上的主治醫師(編按:住院醫師、總醫師至少五年資歷才升主治醫師)級以上醫師,是這次的遴選門檻。經過三重管道、近五百位醫師的專業推薦下,終於產生「好醫師推薦榜」,有六百六十七位醫師入榜(見自第一百六十六頁起)。這其中,獲得最高度推薦的好醫師有一百三十一位,他們獲選為這次的「超推薦百大好醫師」。四千七百分之一百三十一,入榜率低於三%。 這一百三十一位醫師分布在十一個科別,年紀最大的是七十六歲的耕莘醫院顧問醫師林瑞祥,專長糖尿病治療;年紀最輕的是三十一歲的亞東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邱彥霖。 從他們的經歷來看,多是在醫術上有高度成就的。例如高雄榮總許秉毅醫師,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為導致台灣胃癌發生主因,發明胃息肉內視鏡橡皮圈結紮術;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劉清泉醫師,在民國八十七年腸病毒流行時,帶領成大團隊,首先分離出腸病毒七十一型;台北榮總陳博明醫師,二十三年來領導榮總腫瘤內科完成血液幹細胞移植八百八十六例;三軍總醫院蔡建松醫師,首創國內以機器手臂輔助進行「開心」手術。 懂得以病人為中心! 五項特質反映好醫師最高標準 不只醫術,從回卷上的推薦原因,我們可以發現,「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理念,是這群醫師被同儕高度推薦的最重要原因。誠如每位進入台大醫院的住院醫師都必須宣讀的「日內瓦宣言」中所指:「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顧念。」然而,在功利掛帥的社會、高壓而忙碌的生活,這些價值剩下多少? 前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曾說過,在他眼中,好醫師的標準是:「病人過世後,家屬還會打電話向你道謝。」用心出發、兼具醫術,許多好醫師「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可以反映在以下五項好醫師的特質: 一、擁有正確價值觀。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即指出,醫師所面對的,常是一個人最重大的生命課題,這個職業特性,使得醫師的工作必須時時都謹慎,一點都不能鬆懈。 這一次在「超推薦百大好醫師」榜上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黃瑞仁,在雲林地區建立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三年多來完成心導管檢查及治療二千五百多例,「開心」手術二百六十二例,造福了中部許多的患者。 他,對每個細節如履薄冰…… 他說到當他還只是個住院醫師時,一段難忘的回憶:當時,黃瑞仁被分配照顧一位病人,固定每天早晚各巡房一次,一天早上,他巡房時,病人告訴他晚上睡不著,而且一直冒汗,但查看病歷記錄:沒發燒,血壓也正常,只是心跳比前一天稍快些。黃瑞仁告訴主治醫師這情況,主治醫師要他繼續注意病人的情況,有問題再來通知。但他就是覺得不對勁,因此,那天早上,他再去看了這位病人兩次,第一次去看的時侯,病人出現輕微發燒,再一次去,血壓掉了下來,這位病人因病情加重而轉入加護病房。但是,主治醫師卻直到隔天才出現。 黃瑞仁常將這個故事告訴他的學生。他說,當醫學生時,一直期許自己要成為有能力的醫師,但這個事件給他很深的啟發,光是能力還不夠,更要能隨時掌握細節,如履薄冰才行。 二、良好的溝通技巧。這指的是,醫師問診時,是否能發自內心傾聽病人敘述,且能否清楚解釋病情。 她,從傾聽和陪伴開始…… 我們發現,在「超推薦百大好醫師」榜上的醫師,有些即便求診患者很多,仍非常仔細給病患更多聆聽與照顧。《商業周刊》的一位同仁,看到本次在榜上的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許瓊心的名字,立刻眼泛淚光,他說:「我女兒出生時只有七百克,若不是許醫師陪伴我們,我和太太不可能走得過那段辛苦的時間。她門診雖然那麼忙,但她那時每天很晚時都還會來看我的女兒,給我太太打氣。」許瓊心醫師長期致力於早產兒預防與照顧,應該還有許多小朋友的父母跟這位爸爸一樣,對她心懷感激。 然而,即使給予病人足夠的問診時間還不夠,好醫師更追求問診品質的提升。「要把病人的話都聽進去,病人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意義的,」被許多醫師高度推薦的長庚醫院林口分院胸腔科主任郭漢彬說。 每個向郭漢彬求診的病人,從問診、看X光片、檢查鼻子到聽肺部呼吸等,全套程序無一遺漏,雖然病人很多,每位病人得到的時間也不短,郭漢彬卻神奇的多半能準時結束門診。原來,是因他常能將病人說不出口的問題主動提出,因此能省去不少醫病之間互相猜測的時間。 甚至,好醫師溝通的對象,往往包括病人的家屬。台北榮總醫院院長李良雄舉親身例子指出,當他決定為病人進行手術前,一定要求集合病人所有重要家屬到齊,解釋為何要執行這項手術、成功機率多大、可能副作用是什麼。「往往,溝通的時間,還比我待在手術房的時間要長。」因為,這位病人可能是家族支柱,他們有瞭解來龍去脈的權利與義務。 三、與時俱進的技術。為了給病患最好的治療,好醫師應不斷吸收新的醫學知識,而非以一套方法行醫多年。舉例來說,目前,光是針對乳癌的治療方式即多達五十二種,醫師的治療方式,不該再停留於只是將乳房切除。我們發現上榜的醫師,對於新知識、新技術,都非常的開放而投入,不因已經成功而自滿。 他,秉持工匠般精神…… 你能想像,已經擁有亞洲人工心臟移植首例紀錄,主持「開心」手術多達萬餘次的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竟然還努力不倦去參加考試。去年七月,魏崢受朋友之邀參加大陸醫師執照考試,這項考試分成兩階段:操作考試與筆試,當中,操作考試是要應試醫師實際練聽診、聽腹水、插氣管、插尿管等技術,這些,都是再基本不過的手術。 魏崢指出,「我只是希望藉此告訴年輕的醫師,不要當個開得『一口』好刀的醫師,不需要絕頂聰明,但是要勤快,在掌握國際上最新技術的同時,還得要像做工藝一般,不停的練習到熟練為止。」 四、清楚醫學和自己的限度。林芳郁指出,好醫師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畢竟不是上帝,因此才能更謙虛,且願意反省自己極限所在,而將病人轉介給比自己更適合的醫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經常做的一件事情:提醒同事,除了自己的醫院和院內的同事外,全台灣的醫師,甚至全世界的醫師,都是可以借重來幫助病人的資源。 在葛文德(Atul Gawande)醫師的著作《開刀房裡的沉思》書中也有這麼一段省思:我曾以為行醫最難的是技術的學習,其實不然。最難的也不是在慘遭挫敗,工作負擔太大,累得不成人形。我發現當一個醫生最難的其實是自知之明: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力做得到的,哪些則是做不到的。 在美國醫界有這麼一個說法:「最危險的醫師是很慈祥的握著病人的手,卻一再的為他做錯誤決定的人。」 他,謙虛面對自己的極限…… 照護對象幾乎都是癌末病患的長庚醫院基隆分院腫瘤科主任王正旭,對此感受尤深。年輕時的他,聽到病人抱著一絲希望問道:「我能活多久?」「醫師,這藥有五○%的存活率吧?」他會有情緒,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憤怒,但二十四年的腫瘤科醫師生涯,王正旭已有截然不同的體會。王正旭指出,治療癌症病人,不可能在一個醫師手上完成,因此,任何醫師都不應該單打獨鬥,而是投入整個癌症中心的資源。 五、團隊作戰力。由於醫學知識一日千里,加上疾病的複雜度增加,跨科別整合醫療已是現代醫療趨勢,我們發現,好醫師通常也是與同僚能夠高度協同作戰,能做主角也能做配角,能放下自我的醫師。 他們,放下自我、獻身團隊力量…… 比如台大醫院器官移植小組、台北榮總腦中風治療小組與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團隊,經常必須面臨搶救時間緊急、醫療牽涉團隊甚廣等問題,如何在短時間內挽回生命,端視團隊內每位醫師的團隊作戰能力(見第一百四十頁)。台北榮總前神經血管科主任、現任主治醫師的胡漢華說:「現在如果要我獨自面對一位病人,我會覺得非常不自在,因為我不知道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好醫師也有他們能力、心力的限制,他們需要團隊,他們也需要病人理解。當你找到好醫師,你知道該如何協助他們,問對問題、溝通到重點,讓他們的醫術得到更大的發揮嗎? 好醫師加上好病人,才會是最佳醫療戰力的團隊。 *超推薦百大好醫師 1分鐘看好醫師/文●賀先蕙、蘇鵬元整理 性別比率:男性92.4%、女性7.6% 醫院分布:入榜醫院數30家 入榜人數最多的醫院為台大醫院(30人)、台北榮總(26人) 年齡分布:60歲以上18人、50-59歲69人、40-49歲42人、未滿40歲2人;最年長76歲、最年輕31歲 地區分布:北部72.5%、中部13.7%、南部13%、東部0.8% *小兒科 姓名:王主科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3 專長:兒童先天性心臟病 重要事蹟:發展經由心導管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最新技術,成功治療1,000多名心臟病童 姓名:吳美環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3 專長:兒童心臟疾病 重要事蹟:台灣先天性心臟病及其特殊心律不整之臨床表徵分析與治療策略之訂定 姓名:巫康熙 所屬醫院:中國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40 專長:兒童癌症、骨髓移植 重要事蹟:以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癒患先天再生不良性貧血蘇丹病童;將幹細胞研究從基礎帶入臨床應用 姓名:李秉穎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0 專長:兒童感染症、一般兒科 重要事蹟:台灣兒童首例萊姆病、鉤端螺旋體感染發現者。民國96年台灣兒科醫學會兒科醫學教育貢獻獎 姓名:張美惠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9 專長:兒童肝膽胃腸疾病 重要事蹟:創立我國兒童胃腸肝膽科、建立世界第一個全國性膽道閉鎖篩檢系統 姓名:許瓊心 所屬醫院:馬偕醫院 年齡:59 專長:小兒科及新生兒疾病 重要事蹟:新生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長期致力早產兒防治與追蹤,視病猶親,並主持多項早產兒相關工作 姓名:陳昭惠 所屬醫院:台中榮總 年齡:47 專長:新生兒科 重要事蹟:推展以家庭為中心的新生兒照護 姓名:傅雲慶 所屬醫院:台中榮總 年齡:44 專長:小兒心臟病 重要事蹟:率先於國內應用新型心臟內超音波心導管技術,補心臟破洞可免開刀及麻醉,已成功完成230多例;台中榮總腸病毒醫療團隊重要成員 姓名:喻永生 所屬醫院:國泰醫院 年齡:53 專長:新生兒科、小兒內分泌 重要事蹟:二度獲得小兒科醫學會最佳雀巢研究獎、盧致德學術論文獎、民國89年獲台灣兒科醫學會獎 姓名:黃富源 所屬醫院:馬偕醫院 年齡:67 專長:新生兒疾病、感染疾病 重要事蹟:擔任台大醫學院、北醫醫學院兼任教授多年;馬偕醫院兒科主任14年。SARS期間擔任防治委員會副總指揮 姓名:黃璟隆 所屬醫院:林口長庚 年齡:50 專長:兒科、過敏氣喘學 重要事蹟:曾任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學會理事長、現任長庚大學教授 姓名:劉清泉 所屬醫院:成大醫院 年齡:52 專長:小兒科、臨床流行病學 重要事蹟:民國87年腸病毒71型感染在台流行,帶領成大團隊,首先由死亡病患檢體分離出腸病毒71型 姓名:蔡文友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5 專長:兒童內分泌 重要事蹟:— *心臟內科 姓名:江晨恩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48 專長:心臟學、心電生理學 重要事蹟:民國89年青年獎章得主、主持多項國際臨床藥物試驗,屢獲台北榮總及陽明大學教學績優獎 姓名:江福田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7 專長:心臟病學、高血壓 重要事蹟:高血壓基因研究;檢驗自動化 姓名:吳炯仁 所屬醫院:高雄長庚 年齡:52 專長:介入性心導管 重要事蹟:曾任高雄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現任長庚醫院心臟內科副教授 姓名:林幸榮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54 專長: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 重要事蹟:美國心臟學院院士、獲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國科會、台北榮總等多項優秀論文或研究獎 姓名:林俊立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5 專長:心臟不整脈 重要事蹟:完成超過4,000例心內不整脈電燒手術,引進控制猝死症之整流去顫器 姓名:高憲立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44 專長:心血管介入治療 重要事蹟:全國最多冠狀動脈全閉塞介入治療及亞太區最多頸動脈支架手術病例 姓名:曹殿萍 所屬醫院:三軍總醫院 年齡:46 專長:冠狀動脈疾病診療 重要事蹟:民國93年國軍優良軍醫、第一及第二屆(現任)台灣介入性心臟醫學會理事 姓名:陳雲亮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56 專長:心臟科、心導管手術 重要事蹟:民國80年發表臨床病例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為台灣心臟學界第一人 姓名:陳肇文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49 專長:動脈硬化、高血壓 重要事蹟:擔任國內外多本專業期刊審稿及編輯、獲民國96年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丁農獎 姓名:陳適安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49 專長:心律不整、心房顫動 重要事蹟:全球心房顫動局灶機轉和電燒術的先驅,編輯國內外相關領域期刊專欄與教科書 姓名:傅懋洋 所屬醫院:高雄長庚 年齡:56 專長:冠狀動脈心臟病治療 重要事蹟:曾任高雄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現任心臟學會心臟影像委員會主任委員 姓名:黃瑞仁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雲林分院 年齡:48 專長:心臟醫學、加護醫學 重要事蹟:在雲林地區建立心臟血管醫學中心,3年多來完成心導管檢查及治療2,500多例,「開心」手術262例 *心臟外科 姓名:王水深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7 專長:心臟外科、移植手術 重要事蹟:完成多例國內外首創的手術,包括全球首例在無心狀態16天後心臟移植手術成功 姓名:林萍章 所屬醫院:林口長庚 年齡:54 專長:心臟外科手術 重要事蹟:微創心臟手術首創者之一,在國際上佔有領先地位;改進主動脈剝離手術技巧 姓名:翁仁崇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55 專長:小兒新生兒心臟病手術 重要事蹟:完成國內多例首創手術,民國96年與張效煌醫師創下亞洲人工心臟植入年紀最小病患紀錄 姓名:張仁平 所屬醫院:高雄長庚 年齡:51 專長:心臟二尖瓣成形術 重要事蹟:有豐富的二尖瓣成形術、David Operation、Ross Operation及迷宮術式等的成功經驗 姓名:張重義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7 專長:早產、新生兒開心手術 重要事蹟:完成全國首例新生兒大動脈轉換術,及年紀最小、體重最輕(1.3kg)的早產兒開心手術 姓名:張燕 所屬醫院:台中榮總 年齡:54 專長:心臟手術及心臟移植 重要事蹟:完成國內首例達文西系統輔助冠狀動脈多條血管繞道術 姓名:許榮彬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43 專長: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術 重要事蹟:全國首例兒童末期心臟衰竭的心室減容手術及二尖瓣修補手術,並完成多項心臟相關世界級研究 姓名:陳益祥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46 專長:小兒心臟手術、葉克膜生理及救治 重要事蹟:國內葉克膜初創者;建立葉克膜急救系統與轉運系統 姓名:蔡建松 所屬醫院:三軍總醫院 年齡:44 專長:各類心臟手術 重要事蹟:全國首創以機器人輔助進行開心手術;該院心臟移植負責人及器官勸募暨移植委員會秘書 姓名:魏崢 所屬醫院:振興醫院 年齡:58 專長:心臟血管外科 重要事蹟:完成全國首例成功並長期存活之心臟移植手術、世界首例置換人工心臟後成功施行心腎移植手術 *肝膽腸胃科 姓名:王文明 所屬醫院:高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57 專長:消化系疾病 重要事蹟:武田獎學金至日本進修 姓名:王秀伯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47 專長:腸胃道內視鏡及超音波 重要事蹟:推展國內各項內視鏡新技術;現任內視鏡醫學會秘書長 姓名:王蒼恩 所屬醫院:馬偕醫院 年齡:50 專長:消化系腫瘤 重要事蹟:馬偕醫院院內親善楷模;台灣肝癌醫學會與台灣腸道及靜脈營養醫學會理事 姓名:吳明賢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44 專長:上消化道病、胃腸腫瘤 重要事蹟:幽門螺旋桿菌、胃腸癌症治療和相關研究獲國內外肯定,獲國科會吳大猷紀念獎及傑出獎 姓名:吳誠中 所屬醫院:台中榮總 年齡:56 專長:肝膽胃腸外科 重要事蹟:榮獲國際外科學會優良論文獎 姓名:林光洋 所屬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年齡:62 專長:內視鏡診斷治療 重要事蹟:曾任仁愛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內科醫療部部主任 姓名:林肇堂 所屬醫院:義大醫院 年齡:56 專長:腸胃及膽胰疾病治療 重要事蹟:台灣胃癌之早期診斷、預防;相關腸胃疾病之治療與臨床研究 姓名:林憲宏 所屬醫院:台北慈濟 年齡:54 專長:肝臟學、消化性潰瘍 重要事蹟:曾任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內科主任及副院長 姓名:邱瀚模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39 專長:消化道腫瘤篩檢與治療 重要事蹟:— 姓名:莊萬龍 所屬醫院:高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53 專長:消化學、分子生物學 重要事蹟:榮獲多項論文獎,包括民國76年杜聰明院長紀念基金青年優秀論文獎;目前為財團法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姓名:許秉毅 所屬醫院:高雄榮總 年齡:47 專長:胃癌及消化性潰瘍 重要事蹟: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為導致台灣胃癌發生之主因,發明安全而有效的胃息肉橡皮圈結紮術 姓名:許金川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60 專長:肝病、肝癌 重要事蹟:國內肝癌研究先驅,發表多篇重要論文。與中研院宋瑞樓院士及同仁成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姓名:郭行道 所屬醫院:奇美醫院 年齡:46 專長:胃腸肝膽內科 重要事蹟:研究病毒性肝炎與肝總動脈旁之淋巴結之超音波表現,並參與慢性B/C肝炎之治療及多項研究 姓名:劉乃仁 所屬醫院:林口長庚 年齡:47 專長:消化系內視鏡治療 重要事蹟:— *神經內科 姓名:李宗海 所屬醫院:林口長庚 年齡:50 專長:腦血管疾病 重要事蹟: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林口長庚腦血管科主任及腦中風中心主任 姓名:林信光 所屬醫院:台北慈濟 年齡:48 專長:神經醫學、腦血管疾病 重要事蹟: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及品質資訊長、曾任長庚醫學中心神經內科副教授 姓名:林恭平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51 專長:臨床周邊神經學 重要事蹟:推估台灣全島全身性神經病變的病因分布、整理報導罕見神經病變病例 姓名:胡漢華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59 專長: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 重要事蹟:嚴前總統醫療小組成員。國內首創腦血管科、腦血管加護病房,並獲多項醫學論文獎 姓名:翁文章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60 專長: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 重要事蹟:成立台灣第一個腦中風加護病房,治療與觀察接受血栓溶解劑、腦血管支架置放、腦部動脈瘤的病患 姓名:張谷州 所屬醫院:高雄長庚 年齡:45 專長:神經內科、腦中風 重要事蹟:台灣神經學會理事、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大仁技術學院兼任教師 姓名:許弘毅 所屬醫院:台中榮總 年齡:42 專長:腦中風及顱內血管超音波 重要事蹟:成立台中榮總腦中風中心 姓名:連立明 所屬醫院:新光醫院 年齡:46 專長:急性腦中風治療及預防 重要事蹟:協助台灣腦中風學會建立「台灣中風登錄」及國民健康局「2007台灣預防中風日」 姓名:葉炳強 所屬醫院:耕莘醫院 年齡:52 專長:腦血管與腦中風治療 重要事蹟:曾獲中央研究院生醫所臨床醫師研究獎、國家公益獎、台灣大學教學優異獎 姓名:劉崇祥 所屬醫院:中國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43 專長:腦血管疾病、失智症 重要事蹟: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台灣失智症學會理事、台灣頭痛學會理事 姓名:蔡清標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54 專長:運動神經元萎縮 重要事蹟:成立榮總罕見疾病特別門診、第一位在台灣進行肉毒桿菌素人體試驗,造福相關病患 姓名:鄭建興 所屬醫院:亞東醫院 年齡:45 專長:腦中風及特殊腦血管病 重要事蹟:發表超過70篇腦血管與流行病學研究論文,並協助成立台大醫院及亞東醫院的腦中風中心 *神經外科 姓名:杜永光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60 專長:神經外科、顱底外科 重要事蹟:完成多例複雜手術,包括世界首創以直接打開顱底海綿狀竇,修補頸動脈海綿狀竇廔管之手術 姓名:沈炯祺 所屬醫院:台中榮總 年齡:47 專長:顱、頸相關手術 重要事蹟:台灣神經腫瘤學會秘書長、台灣顱底學會理事 姓名:洪純隆 所屬醫院:高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65 專長:神經學、內分泌學 重要事蹟:曾任高醫大附設醫院院長。目前為臨床神經科雜誌編輯委員、行政院衛生署醫院評鑑暨教學醫院評鑑委員 姓名:張承能 所屬醫院:林口長庚 年齡:57 專長:腦瘤、脊椎手術 重要事蹟:台灣神經腫瘤學學會理事長;劉邦友血案唯一倖存者鄧文昌議員之主治醫師;發明「自體樹突細胞免疫療法」,已進入臨床實驗階段 姓名:曾漢民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6 專長:腦與脊椎腫瘤治療 重要事蹟:— 姓名:黃金山 所屬醫院:國泰醫院 年齡:59 專長:腦神經及脊髓外科 重要事蹟:教學研究多次獲得國內外肯定,包括97年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優秀論文佳作獎 姓名:黃棣棟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59 專長:兒童腦瘤、兒童癲癇 重要事蹟:民國95年主辦國際兒童神經外科醫學會議;近年每年診療兒童腦瘤病例50例以上 姓名:潘宏基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61 專長:腦瘤、動靜脈畸形手術 重要事蹟:發展國內加馬刀放射手術治療腦瘤及動靜脈畸形 姓名:蔣永孝 所屬醫院:北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50 專長:神經重症、巴金森氏症 重要事蹟:擔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際合作臨床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搖頭丸(MDMA)對人類腦神經影響 姓名:鄭宏志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51 專長:神經外科、神經化學 重要事蹟:獲頒國立陽明大學傑出醫療貢獻獎、並擁有近20項國內外專利 姓名:顏玉樹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46 專長:內視鏡神經外科、顱底手術、腦下垂體腫瘤 重要事蹟:— *胸腔科 姓名:余忠仁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47 專長:重症醫學、肺癌 重要事蹟:— 姓名:余明治 所屬醫院:萬芳醫院 年齡:47 專長:肺結核及一般胸腔疾病 重要事蹟: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95學年度最佳主治醫師,及萬芳醫院94與95學年度最佳主治醫師 姓名:李仁智 所屬醫院:慈濟醫院 年齡:56 專長:肺結核治療 重要事蹟:台灣結核病醫學會理事長、榮獲衛生署頒發「疫情防治績優」獎勵 姓名:李元麒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60 專長:肺臟移植 重要事蹟:完成亞洲存活最久的肺臟移植及首例二度肺臟移植手術;全國首例肺葉移植手術 姓名:張基晟 所屬醫院:台中榮總 年齡:46 專長:肺癌 重要事蹟:榮獲行政院研究發展報告特優獎 姓名:許文虎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60 專長:消化學、呼吸學 重要事蹟:撰寫胸腔外科教科書、在國內外重要醫學期刊發表逾百篇論文 姓名:郭漢彬 所屬醫院:林口長庚 年齡:51 專長:氣喘、咳嗽、肺腫瘤 重要事蹟:— 姓名:陳志毅 所屬醫院:中國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60 專長:胸腔腫瘤治療、胸腔鏡手術 重要事蹟:推廣胸腔鏡手術;肺癌之基礎及臨床合作研究,並發現台灣女性肺癌與國外之差異 姓名:蔡俊明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58 專長:非小細胞肺癌治療規畫 重要事蹟:在國內外重要醫學期刊發表近80篇論文,現為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 姓名:蕭光明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60 專長:胸腔疾病、睡眠呼吸障礙 重要事蹟:台北榮總胸腔部代理部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教授 *婦產科 姓名:王功亮 所屬醫院:馬偕醫院 年齡:55 專長:婦科癌症 重要事蹟: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婦癌研究委員會委員,並擔任教職及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常務理事 姓名:何師竹 所屬醫院:台中榮總 年齡:62 專長:婦科腫瘤、婦內分泌 重要事蹟:榮獲衛生署二等獎章、榮獲第18屆國際婦產科醫學會女醫師貢獻獎 姓名:李奇龍 所屬醫院:林口長庚 年齡:52 專長:婦癌手術、試管嬰兒 重要事蹟:共同完成台灣首例腹腔鏡子宮切除手術及世界首例腹腔鏡子宮頸根除手術 姓名:施景中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42 專長:植入性胎盤手術 重要事蹟:完成國內多例首創手術,包括總腸骨動脈氣球阻斷術應用於植入性胎盤手術 姓名:張廷彰 所屬醫院:林口長庚 年齡:53 專長:婦科腫瘤的診斷與治療 重要事蹟:國家衛生研究院「婦癌診療指引」編纂小組組長、台灣癌症登記學會創會理事長 姓名:陳持平 所屬醫院:馬偕醫院 年齡:55 專長:優生保健、遺傳諮詢 重要事蹟:馬偕醫院優生保健科暨遺傳諮詢中心主任、陽明大學兼任教授、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常務理事 姓名:陳祈安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4 專長:一般婦科、婦癌手術 重要事蹟:— 姓名:陳進典 所屬醫院:中山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48 專長:婦女泌尿及婦女腫瘤 重要事蹟:長期推動骨盆底肌肉運動進行骨盆鬆弛及尿失禁防治,並提倡以模型為病患解說病情 姓名:趙灌中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60 專長:婦癌治療、荷爾蒙治療 重要事蹟:受國內外婦癌大師傳承,20年間完成子宮頸癌及各類婦癌之重症手術約4,300餘例,治癒率及5年存活率之成績極為優異 姓名:賴瓊慧 所屬醫院:林口長庚 年齡:51 專長:婦癌、人類乳突病毒研究 重要事蹟:亞洲婦癌研究團體創會理事長 姓名:羅良明 所屬醫院:台北長庚 年齡:50 專長:週產期醫學、婦產科 重要事蹟:榮獲民國92年度台北市杏林獎;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現任開刀房主任 *腎臟科 姓名:方基存 所屬醫院:林口長庚 年齡:48 專長:腎臟疾病、血液透析 重要事蹟:長庚醫學教育委員會總會副主席,連續18年獲選優良教學醫師 姓名:吳義勇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53 專長:腎絲球腎炎、腎性貧血 重要事蹟:研究多次獲國科會獎助,尤其是腎絲球腎炎的病因機轉。此發現被國外多篇文章所引用,曾獲台灣腎臟醫學會雜誌優秀論文獎 姓名:吳寬墩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4 專長:腎臟醫學、分子生物學 重要事蹟:— 姓名:林石化 所屬醫院:三軍總醫院 年齡:45 專長:內科學、腎臟學 重要事蹟:多次獲得國內外腎臟研究獎項,包括美國人工器官醫學會優良青年研究獎 姓名:林志慶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42 專長:腎臟學、透析 重要事蹟:獲國內外多項論文獎、發表國際論文35篇 姓名:邱彥霖 所屬醫院:亞東醫院 年齡:31 專長:慢性腎臟病及相關併發症 重要事蹟:台大醫院最佳內科住院醫師獎及腎臟內科研究醫師 姓名:洪冠予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46 專長:腎臟病與相關合併症 重要事蹟:腹膜透析療法之研發與教育推廣 姓名:唐德成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47 專長:腎臟學、透析 重要事蹟:多次獲得台灣腎臟醫學會、台北榮總醫院傑出論文獎 姓名:徐國雄 所屬醫院:台中榮總 年齡:57 專長:腎臟醫學、腎臟移植 重要事蹟: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 姓名:陳永銘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49 專長:腎絲球腎炎、慢性腎臟病 重要事蹟:— 姓名:黃尚志 所屬醫院:高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51 專長:腎臟病、糖尿病腎病變 重要事蹟:推動台灣慢性腎臟病防治、高雄縣市社區腎臟疾病篩檢、高雄市糖尿病防治 姓名:楊五常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57 專長:糖尿病性腎病、透析 重要事蹟: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任內推展慢性腎臟病防治工作有成,獲美國腎臟基金會國際傑出貢獻獎 *新陳代謝內分泌科 姓名:王治元 所屬醫院:亞東醫院 年齡:43 專長: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疾病 重要事蹟:國內外發表超過40篇論文,獲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優秀論文獎。編輯內分泌及糖尿病相關期刊 姓名:何橈通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61 專長:糖尿病及內分泌治療 重要事蹟:民國89年組合榮陽團隊,完成人類第4號染色體基因定序計畫。民國92年成立「幹細胞研究」專案,已取得世界一流地位 姓名:吳明彥 所屬醫院:署立台南醫院 年齡:53 專長:內分泌及糖尿病學 重要事蹟:視病如親,對付不起醫藥費的病友,主動轉介社會服務或慷慨解囊,讓其願意繼續控制糖尿病 姓名:杜思德 所屬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 年齡:48 專長:糖尿病、腦下垂體疾病 重要事蹟:參與糖尿病保健推廣機構計畫,曾任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口試委員 姓名:辛錫璋 所屬醫院:高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59 專長:糖尿病遺傳、內分泌學 重要事蹟:成立糖尿病衛教及共同照護體系,推動臨床及基礎分子遺傳研究水準 姓名:林瑞祥 所屬醫院:耕莘醫院 年齡:76 專長:糖尿病治療 重要事蹟:曾任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榮獲衛生署貳等衛生獎章、輔仁大學醫學院名譽副院長 姓名:張天鈞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8 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疾病 重要事蹟:開發甲狀腺結節之細胞學診斷,及發明評估甲狀腺眼病變之熱影像檢查 姓名:莊立民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5 專長:糖尿病及新陳代謝疾病 重要事蹟:以目前熟知之候選基因為研究對象,尤以胰島素受器基質為代表;第一型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疾病之分子遺傳研究 姓名:許惠恆 所屬醫院:台中榮總 年齡:51 專長: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 重要事蹟: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曾獲糖尿病學會及陳芳武教授優秀論文獎 姓名:蔡世澤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59 專長:糖尿病學、內分泌學 重要事蹟:民國91年獲衛生署衛生獎章,並為世界糖尿病聯盟終身會員 姓名:謝明家 所屬醫院:高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40 專長:糖尿病、內分泌學 重要事蹟:積極推廣糖尿病衛教知識及預防保健,積極參與糖尿病共同照護網 *腫瘤科 姓名:王正旭 所屬醫院:基隆長庚 年齡:52 專長:癌症腫瘤醫學 重要事蹟: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榮獲第5屆國家公益獎團體獎 姓名:王惠暢 所屬醫院:中國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52 專長:乳癌 重要事蹟:— 姓名:田蕙芬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6 專長:血液病及淋巴瘤 重要事蹟:致力血液惡性疾病的染色體及基因突變研究,獲國內外肯定 姓名:林進清 所屬醫院:台中榮總 年齡:51 專長:癌症放射治療 重要事蹟: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發表「即時性定量聚合連鎖反應」技術偵測鼻咽癌論文 姓名:邱宗傑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54 專長:骨髓及造血細胞移植 重要事蹟:擔任中華民國血液病醫學會秘書長、中華民國血液暨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 姓名:邱昌芳 所屬醫院:中國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53 專長:內科腫瘤、血液專科、幹細胞移植 重要事蹟:建立大中部地區造血幹細胞移植照護系統;配合國民健康局,建立癌症品質評估準則 姓名:侯明鋒 所屬醫院:高醫大附設醫院 年齡:65 專長:乳癌治療 重要事蹟:歷任多項醫學會重要工作,包括台灣乳房醫學會第3屆理事長、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 姓名:施麗雲 所屬醫院:林口長庚 年齡:61 專長:血液腫瘤 重要事蹟:— 姓名:洪志宏 所屬醫院:林口長庚 年齡:49 專長:放射腫瘤 重要事蹟:建構林口長庚癌症中心 姓名:徐志宏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43 專長:腫瘤內科 重要事蹟:專研食道癌、攝護腺癌及肝癌治療 姓名:張獻崑 所屬醫院:林口長庚 年齡:48 專長:癌症治療 重要事蹟:— 姓名:陳博明 所屬醫院:台北榮總 年齡:65 專長:骨髓移植 重要事蹟:民國76年獲得總統府最優人員獎及行政院三等功績獎章,骨髓移植到目前為止已實施886例 姓名:趙祖怡 所屬醫院:三軍總醫院 年齡:50 專長:癌症治療與臨床研究 重要事蹟:榮獲國防部優良軍醫,曾任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 姓名:劉美瑾 所屬醫院:和信醫院 年齡:56 專長:癌症診治 重要事蹟:和信醫院乳癌團隊召集人。協助國衛院乳癌治療準則訂定;發表多篇乳癌化療結果於國際性學會 姓名:鄭安理 所屬醫院:台大醫院 年齡:53 專長:腫瘤內科 重要事蹟:專研肝癌、胃癌、惡性淋巴瘤、乳癌之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

2008年12月25日
公開
16

7大警訊,搶救爸媽的健康!

他(父親)坐在沙發。你手裡拿著一隻細棉花棒,沾水,用手指撥開他紅腫的眼皮,然後用棉花棒清他的眼瞼內側……。 眼瞼仍有點紅腫,但是眼睛睜開了,看著你,帶著點清澄的笑意。你坐下來,握著他的手,心裡在顫抖。兄弟們每天打電話問候,但是透過電話不可能看見他的眼睛。你也來探望過他好多次,為什麼在這「好多次」裡都沒發覺他的眼睛愈來愈小,最後被自己的眼屎糊住了?你,你們,什麼時候,曾經專注地凝視過他? 他老了,所以背佝僂了,理所當然。牙不能咬了,理所當然。腳不能走了,理所當然。突然之間不再說話了,理所當然。你們從他身邊走過,陪他吃一頓飯,扶著他坐下,跟他說「再見」的每一次當下,曾經認真地注視過他嗎? 「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視,任何人的注視? * * * 這是龍應台在《目送》一書中,看著父親的老所有的感觸。事實上,我們或許也常看到爸媽愈來愈消瘦,走路愈來愈慢,體力衰退,不停詢問你「這是什麼?」,甚至你愈來愈需要提高音量、不斷重複你的話,好讓他們聽得清楚……。 而我們都理所當然地把這些行為視為他們「就是老了」的徵兆,卻沒有多加留意。台北榮總老年醫學科主任陳亮恭語重心長地說,「老化」固然可以解釋許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正在下滑的趨勢,但這並不表示,身體就會「退化」到連基本日常生活功能都無法運作。 這些行為「警訊」,都是提醒我們做子女的,是該「認真地注視」他們的時候了。 一、媽媽走路的樣子好怪 陪她在鄉下散步的時候,看見她踩著碎步窸窸窣窣低頭走路,我說:「媽,不要像老鼠一樣走路,來,馬路很平,我牽你手,不會跌倒的。試試看把腳步打開,你看──」我把腳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式……她真的把腳跨大出去,但是沒走幾步,又窸窸窣窣低頭走起碎步來。(摘自《目送》) 步態異常是老人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其中一種,也是銀髮族容易跌倒的危險因子之一。有一項簡單的測試─「起立行走測試」,可以幫助子女判斷爸媽的步態是否正常:先讓爸媽坐在椅子上,然後在不扶著任何東西的情況下站起來,向前走3公尺,轉個身,再走回椅子,坐下。陳亮恭主任解釋,能在20秒以內完成的人,步態大致上沒有問題;若超過40秒就有問題,得到醫院做進一步評估。 這個測驗看似簡單,卻有許多值得仔細觀察的,包括爸媽能否站起來不昏倒?能否直直往前走(考驗他們的平衡感、行走能力)?轉身時有沒有問題?步伐會不會很細碎? 雖然老化本身會對步態有所影響,例如彎腰駝背、雙腳移動不靈活、平衡感變差、步伐變短、速度變慢等,但有時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後遺症,包括中風造成腳無力、關節炎造成的跛足、糖尿病的周邊神經病變、姿勢性低血壓引起的步態不穩、巴金森症病人的步伐細碎等。多製造機會觀察爸媽的步態,及早發現隱藏的病因,加以治療,讓爸媽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二、阿公最近常揉眼睛 之前在我們日照中心有個伯伯,好多次看他吃中午的便當,都只把菜、肉吃掉,但飯卻不吃。我們問伯伯說:「伯伯,這邊還有飯,你怎麼都不吃?」他卻回說:「沒有啦!沒有啦!」這是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日照中心護士陳玉娟親身碰到的例子,伯伯已經連續幾天都這樣,最後她們找出原因,原來伯伯的眼睛看不清楚,才會只挑顏色鮮豔的吃,而白飯跟碗的顏色相近,所以伯伯就以為已經沒有東西了。之後社工幫他把飯跟菜混一下,並換比較深色的碗,問題就有所改善。 陳玉娟表示,在日照中心看到許多不同的狀況,有些婆婆會抱怨眼睛痠、看字很吃力,常揉眼睛,以前愛看書報的,現在慢慢不看了;有些則是因為視野受限,所以常撞到門或桌角;有時候也可以觀察他們上廁所的情形,如果對不準馬桶而尿到外面的次數愈來愈頻繁,最好去眼科做詳細的檢查。 對銀髮族而言,最常見的視力問題就是老花眼,其他像白內障、近視性黃斑部退化、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等,也都名列老人視力障礙原因的前幾名。現在愈來愈多新的藥物與手術,安全性高,醫師提醒,只要定期檢查,都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三、奶奶這個月跌倒好幾次72歲的許奶奶患有糖尿病,每晚都要摸黑下床,扶著牆壁尋找電燈開關,慢慢走到洗手間。去年初,許奶奶在廁所裡跌倒撞到馬桶,額頭到眉骨間腫了好幾個星期。幾個星期後的晚上,她又起床上廁所,甚至還沒走到浴室,就感到一陣暈眩,來不及扶著牆就跌倒了。所幸沒有造成嚴重的傷害。 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銀髮族發生跌倒事件。其中比較令人擔心的是所謂的「跌倒恐懼症」──他們會因此步伐變小,或在需要轉彎時身體僵硬,害怕動作太大會再次跌倒,更嚴重的,會不敢起身走路、不敢出門,進而影響心情、社會支持,生活作息日夜顛倒,慢慢失去自我照護能力。 陳亮恭主任也提醒,因為女性較容易有骨關節疾病,加上更年期後的骨質疏鬆問題,女性特別容易跌倒、骨折,甚至失能的比例也較高。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醫師詹鼎正就建議,更年期後的女性可多補充鈣片(早晚各一次,每次600單位)及維他命D(一天800單位),能減緩骨質疏鬆,維他命D還有增強肌力的作用,也有助預防跌倒,降低因跌倒而骨折的機會。 調整藥物、重配眼鏡、使用助行器、鼓勵爸媽運動、減少環境障礙等,也都是可行的預防方法。四、外婆聽不見我說的話 台大醫師詹鼎正的外婆已近百歲,他在《你應該知道的老年醫學》裡寫到:「從70歲開始,她老人家的聽力就愈來愈差,到現在除了大聲在她耳邊吼叫外,很難與她溝通。雖然一直鼓勵她用助聽器,但她就是用不慣。也幸好她老人家樂天知命,每天看著無聲電視,卻仍活得很快樂。」 聽力障礙是銀髮族第四常見的慢性病況,隨然不會減短平均壽命,但卻會大大影響銀髮族的生活品質。你或許會發現,以前家庭聚會時,子孫們圍繞在爺爺奶奶身邊多麼開心,但曾幾何時,爺爺變得寡言,有時安靜地坐在一旁看著大家嘻鬧,偶爾還會暴躁、易怒,以為大家在背後說他的不是。 輔仁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陳惠姿說,碰到有點耳背的長輩,她都教學生音調要盡量低沉,不要講太快,最好可以面對面跟長輩講話,並附帶些手勢、表情,幫助長輩理解。 詹鼎正醫師建議,最好定期帶長輩到耳鼻喉科做個評估,以確定聽力障礙只是單純因為耳屎沒清乾淨,還是耳背或重聽,甚至其他因感覺神經病變所引起的。五、媽媽最近好像比較瘦弱 天微微亮,她(媽媽)輕輕走到我身邊,沒聲沒息地坐下來。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聲音愈來愈弱,神情愈來愈退縮,也就是說,人逐漸逐漸退為影子。(摘自《目送》) 有時候我們看到這樣的阿公阿嬤,會覺得他們看起來好虛弱。但虛弱是一種病嗎? 事實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佛瑞德(Linda Fried)在2001年首度為虛弱症候群(Frailty)下了定義及五個臨床指標,包括體重在一年內減輕5%、肌握力變差、費力(病人一週內至少有3天以上做每件事都要花很大力氣,甚至沒力氣做事)、行動遲緩、體能活動度下降(台灣目前是參照美國的標準,男性一週內活動消耗少於383卡,女性小於270卡)。 還有另一項指標可以注意,就是老爸老媽的睡眠狀況:虛弱的病人會睡得比較多,但活力卻下降,做起事來沒精神。 詹鼎正醫師表示,虛弱會導致跌倒、失能、住院、住進養護之家的機率提高,也較容易死亡。 所以,最重要還是要鼓勵爸媽運動。有動才有活力。像電影《戀愛沒有假期(The Holiday)》中,艾麗絲為了幫助90歲的亞瑟不用助行器就能走上台接受表揚,陪著他在泳池裡走路,就是詹鼎正醫師很建議的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除此之外,騎腳踏車、快步行走也都是很好的選擇;不過他也提醒,如果關節有問題的爸爸媽媽還是要量力而為,而且運動之前、之後都要做暖身及伸展操,避免運動傷害。六、阿嬤最近常忘東忘西 「一開始,常會看見我阿嬤在家裡一隻腳穿著外出鞋,一隻腳穿著室內拖鞋;或是開水煮開之後會忘了關瓦斯……後來,她甚至拿剪刀把電話線剪掉,嘴裡還念著:『那不知道是什麼?我看到會怕。』或是,她想出門,卻不知道怎麼開門,就拿菜刀試圖把門把剁掉,」陳玉娟說,這一直是她心中的痛。 陳玉娟的阿嬤在30年前罹患失智症,但那時社會對失智症並不了解,沒有意識到阿嬤的記憶力減退、個性變化、情緒無法控制等,都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狀,以為那只是她老了,所以記性不好,還認為她是「老番癲」。 台北榮總老年醫學科主任陳亮恭表示,偶爾可讓爸媽做一下小小測驗:講三樣完全不相關的名詞,例如紅色、快樂、腳踏車,讓爸媽記起來,過幾分鐘之後再問他們記得幾個,只要3個記不得2個,就已經有點危險了。 另外,也可觀察老爸老媽平常買菜會不會找錯錢?打電話(不是用快速撥號鍵,而是一個號碼一個號碼按)能不能正確撥號?搭公車、捷運會不會迷路?當你發現他們好像無法自己順利完成,甚至是他們以前擅長做的事情卻開始出錯,例如家庭主婦做菜時放錯材料、調味料,就要懷疑是否是失智症的徵兆。不過,陳亮恭也提到,目前失智症仍沒有絕對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早期發現,投以藥物,仍能大幅改善老爸老媽的生活品質,延緩退化的速度。所以他提醒子女,很多事情不要搶著幫爸媽做,而是要多在旁觀察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比較容易及早發現他們哪部份已經出現缺損。 七、爸爸血壓好像有點偏高 除了身體狀況外,有些數字也要特別留意。陳亮恭提到,老年女性的糖尿病問題是現在全世界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因為更年期過後,新陳代謝的狀況改變,使得血糖、血脂出現劇烈的變化。 而男性最要注意的就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它所導致的併發症,如心臟、腎臟的問題,或是腦部血管硬化、循環不佳使得腦部功能退化,甚至因多重小中風而導致血管性失智,」陳亮恭說。 男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40歲時顯著上升,約比女性提早10年,因此陳亮恭提醒,對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險因子,最好能提早控制,從改變生活型態做起;如果數值偏高,但並未超出標準值,也要多加注意。 除此之外,「體重」也是重要的關鍵。一般而言,如果沒有刻意減重,但在半年內瘦了10%,或是一個月減輕5%,就必須要尋求醫師的協助,國外的調查顯示這些老年人可能憂鬱、失智、癌症或其他慢性病況等的徵兆。不過詹鼎正醫師也提到,現在許多老人家因為代謝、活動力下降而有肥胖的問題,倒不是要爸媽積極減重,以免導致身體功能下降而無法應付急性疾病,而是建議,每餐可吃八分飽就好,且要多吃蔬果、魚及糙米、五穀雜糧等粗食,而少鹽、少糖、少油。

2008年12月20日
公開
21

散步- 新竹動物園

散步- 新竹動物園

2008年12月07日
公開
20

保險公司不會告訴你的8大理賠申請技巧

保險公司不會告訴你的8大理賠申請技巧 分類:生活心情2008/11/26 15:33 花錢買保險,當然是希望將來若不幸發生事故時,理賠金可以派上用場。但是保險的理賠爭議不斷,尤其是醫療險,並不是有保就有賠,不免讓民眾擔憂,繳了保費卻無法獲得保障。其實,只要建立基礎知識,搞懂常見的理賠爭議,就能夠據理力爭,不被保險公司「唬弄」。以下介紹幾個常見的醫療險爭議與爭取理賠金的技巧。 〈爭議1〉住院理賠日額少1天 案例:阿潘因為車禍住院,第3天才出院休養,在申請日額型住院醫療險的理賠後,發現保險公司只理賠2天,保險公司的說法是阿潘只住院2個晚上,因此只理賠2天日額補償金。 威盛保經公司投資理財部經理賴慧珠表示,如果是投保實支實付型醫療險,保險公司依照「醫療單據」來理賠,就不會出現上述爭議,日額型住院醫療險便常出現上述爭議。 保險公司的理賠依據是從「就醫診斷書」上醫生所撰寫的住院天數來給付,因此像阿潘的情況是第1、2天住院,第3天白天出院,若醫師診斷書上寫2天,就是理賠2天日額,除非可以跟醫師特別情商,寫成3天,或是標註從 8月12日 住院至月14日,保險公司才會理賠3天日額。 〈爭議2〉到急診室吊點滴,卻不理賠急診津貼 案例:阿寶得了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到醫院急診室吊點滴,3、4個小時後才回家休息。向保險公司申請急診津貼理賠時,卻被以「不符合理賠條件」為由而拒賠。 一般保險公司對於「急診」的定義是指在急診室待超過6小時以上,才算符合申請急診津貼的條件;或是待超過12個小時以上,就算等同住院,可以請領住院日額津貼。以阿寶的情況來看,並不符合申請門檻。賴慧珠表示,這些相關說明都可以在保單條款中找到,如果想要請領這些保險津貼,就得「想辦法」在急診室待超過一定時數以上,然後請醫生開立診斷證明,敘述從幾點幾分入院,幾點幾分離院,才能申請相關給付。 〈爭議3〉既有病史被列為理賠除外責任 案例:阿康有胃潰瘍,因此在投保時,被保險公司要求加費承保,條款上還把胃潰瘍與可能併發之疾病列為除外責任,阿康覺得很不公平,保險公司多收他3成保費,除外責任還一堆,那不如不保。 中國人壽理賠部經理蔡榮杰表示,阿康的情況很常見,但也不是從此就無翻身機會。只要在投保後的2年內,胃潰瘍都未復發,阿康可以主動到醫院做體健,由醫師判斷是否已經恢復健康,並開具診斷證明書。阿康只要拿這份診斷證明,並填寫契約變更申請書,便可以向保險公司要求把胃潰瘍與可能併發症的除外責任刪除。 〈爭議4〉癌症併發症不予理賠 案例:阿美得了子宮頸癌,摘除子宮後,膀胱會下垂,必須定期作復健。但在申請相關費用時,保險公司卻以「癌症後遺症不予理賠」的理由拒賠。 一般民眾常誤以為,只要我得了癌症,所有跟癌症相關的治療,保險公司就應該賠,因此「防癌險理不理賠併發症或後遺症」也是常見的糾紛,這在保單條款中已解釋清楚,有些保單會賠,有些保單則規定必須是直接針對癌症的治療,保險公司才會理賠。因此民眾還是要看看自己的保單條款,是否將併發症或後遺症除外。 〈爭議5〉先天疾病不理賠 案例:阿珠在孩子一出生後就幫他投保,孩子在3歲時因為疝氣而住院開刀,阿珠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卻因「該病屬於先天性疾病,不在理賠範圍中」,拒絕理賠。 由於阿珠的小孩是在3歲才發現有疝氣,因此在出生投保時,並不知道有此情形。因此,阿珠可以向醫院調閱小孩出生時的健康檢查表等相關證據,證明出生時並未檢查出與先天疾病相關症狀,阿珠也非惡意隱瞞小孩病情,向保險公司申訴,或向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申請調停,這樣便能提高理賠的成功率。 〈爭議6〉走路意外扭到腳,意外醫療險卻不理賠 案例:阿亮習慣邊走路邊聽MP3,有天為了閃躲疾行而過的機車,不小心跌倒而扭傷腳踝。他跟保險公司申請意外醫療給付時,卻被拒絕,感到很不服氣。 台灣人壽商品企畫部專案經理王永才表示,意外險的理賠定義很明確,只要是外來、突發、非細菌感染而導致的意外,引起的醫療行為,均可申請醫療理賠。因此,以阿亮的情況來看,應該可以獲得理賠。 阿亮之所以被拒,原因就是診斷證明書上的措辭,被醫生寫成「扭傷」而非「挫扭傷」。在保險公司的認定中,扭傷屬於自力所造成的,而非外力,例如走路扭到或是閃到腰,並不符合意外險「外來、突發」的理賠條件,因此下次碰到類似狀況時,不管是否真的是外力所造成,診斷證明書上只要有「挫扭傷」的字眼,就能符合意外醫療險理賠條件。 〈爭議7〉內視鏡切除膽囊,卻無法理賠手術金 案例:阿清前一陣子做了膽囊切除手術,由於現在醫學發達,因此只要做內視鏡清除處理,並不需要真的開刀。不過,保險公司卻不願理賠手術津貼,原因便是阿清「並未實際開刀手術治療」。 除了內視鏡治療外,雷射治療算不算手術?也是常見的爭議。內視鏡或是雷射治療是否算「手術」,可否申請理賠?保險公司間彼此見解不一。有的保險公司認為一定要動刀、要流血才叫手術;有的保險公司彈性較大,認為只要保戶申請理賠的頻率不高,也有治療之實,便可比照開刀手術給予理賠。 賴慧珠強調,民眾想要提高理賠勝算,關鍵就在於「診斷證明書的寫法」。民眾最好事前告知醫師未來有申請醫療險給付的需要,請醫師在診斷證明書上的描述字眼盡量「詳述」,例如將「內視鏡切除膽囊」,詳細描述成「以內視鏡處理手術做膽囊切除」,只要在診斷證明書上有寫到「手術」字眼,保險公司便比較沒有立場刁難你。 〈爭議8〉被醫師證明罹患乳癌,保險公司卻要求保戶提出「病理切片」報告 案例:阿芬覺得胸部有不明硬塊,到醫院照了胸部超音波與相關檢驗後,證實是屬於惡性腫瘤,必須積極治療。阿芬在向保險公司申請初次罹癌保險金時,卻被保險公司要求要提出「病理組織切片」報告,才能核准理賠。 根據防癌險的保單條款,保戶在申請相關理賠時,都必須檢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報告單,但隨著醫療進步,有些癌症已經可以透過精密的檢驗,即使不需病理組織切片檢查,也能確定為惡性腫瘤。此時,保戶可以主張「診斷證明書上確定罹癌」,即使不附上病理切片報告,也能要求保險公司理賠嗎?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可能還是沒辦法成功申請理賠。因為保險公司是依照「保單條款」行事,且認定保戶也認同保單條款上的相關說明而簽名、投保,因此如果阿芬不提出病理切片報告,保險公司可以不賠。 只不過,在實務上,罹癌後需要做相關的放射線治療,或定期回門診追蹤,嚴重者也要開刀切除病變組織,在治療的過程中,保單便會理賠相關醫療支出。

2008年12月06日
公開
22

Net 1000

Net 1000

2008年10月27日
公開
19

學扣安全帽

學扣安全帽

2008年10月25日
公開
21

會自己解扣子了

會自己解扣子了

2008年10月18日
公開
12

光明 運動大會

光明 運動大會

2008年10月05日
公開
15

老爸80大壽

老爸80大壽

2008年10月01日
公開
15

流感疫苗10.1起開打

衛生署疾病管制今(26)日上午10時30分於衛生署15樓大禮堂召開「97年度流感疫苗開打記者會」,宣布公費流感疫苗將於5天後,10月1日開打。 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計畫施打對象為65歲以上老人、安養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3歲以下的幼兒、國小1至4年級學童、罕病患者、重大傷病患者,以及醫事及衛生單位之防疫相關人員、禽畜養殖及動物防疫工作人員等流感高危險群。由於疫苗係由政府免費提供,計畫對象僅需負擔掛號費及診察費(65歲以上老人、機構對象及罕病患者免收診察費)。符合公費流感疫苗使用對象的民眾,可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件,前往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醫療院所施打流感疫苗。至於合約院所名單,可洽各縣市衛生局流感疫苗諮詢專線(如附表)或撥打疾管局24小時免付費諮詢專線1922洽詢。 流感不同於一般感冒,嚴重時可能會引起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接種流感疫苗是防治流感的第一步,目前全世界已有至少50個國家由政府編列預算推動流感疫苗接種計畫,每年全球至少有3億人接種流感疫苗。由於注射流感疫苗需大約兩週後才會產生保護效果,面對即將到來的流感季節,現在接種疫苗正是時候。民眾如需流感及疫苗相關訊息,可瀏覽該局「流感防治網」(

2008年09月25日
公開
56

林一平教授 : 美國苦讀的歲月

August 2, 2007 轉載 : 林一平教授 : 美國苦讀的歲月 以下文章節錄至林一平教授的部落格 http://blog.bs2.to/post/liny/8592 讀來非常有共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服完兵役,林一平選擇於1985年赴美於華盛頓大學攻讀Computer Science學位。一般人認為華人在美求學最吃虧的地方是英文不好,但數理比美國人強。直到他踏上美國的土地後,才發現這個想法錯了。「在我那屆的美國同學的數理能力都比我強很多,那時覺得自己的數理能力應該比較強,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林一平回憶當時的求學情景,緩緩道出這句話來。 他就讀的系所向來極少收臺灣學生,箇中緣由直到現在還弄不清楚,唯一知道的是,所碰到的美國人個個都相當厲害,他們念書也許只需花一點時間,但他卻必須花數倍的時間去消化這些知識。 (林一平註: 我記得1985年修Formal Language這門課,老師是世界有名的計算機理論學者Professor Paul Young。他留著一臉烙腮鬍,講話時聲音由鬍子後面冒出來,似乎有不少字母被鬍子卡住,完全聽不清楚。而他的黑板字一樣糟糕,26個英文字母,我認識不到七成。paul Young自己也承認常常認不出自己寫的字。有一次上課,Paul Young很興奮的說他想到一個新定理,當場證明給我們看,他反覆解釋了兩個半鐘頭,我才勉強聽懂他在說什麼。正在覺得很有收穫時,一位美國學生Bob忽然舉手,說: 「Professor Young,你的證明錯了!」接下來半個鐘頭,只聽到他們倆個人你來我往的爭論,而我則是鴨子聽雷,不知發生何事。最後只見Paul Young將黑板擦乾淨,說: 「我證錯了!」 結束了三小時的課。下課後我沮喪的走到華盛頓湖,真想跳入湖心。) 回想起當時在美國的求學過程,林一平說:「剛到美國的第一年非常辛苦,遭受很大的挫折,覺得書念不懂,每天往往睡不到3小時。」因為完全沒有概念,一切學科基礎只好重頭來,於是別人花1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他卻必須花上一天或更多的時間才能寫完。(林一平註: 記得我第一次向IBM報告時,結結巴巴,不知所云,而臺下的Professor Baer則臉色越來越綠。Baer被折磨到會議結束後,舒了一口氣,很慈詳的拍拍我肩膀,說: 「我看你很累了,還是早點回去休息。」)再加上林一平的指導教授 Professor Edward Lazowska 當時所收的學生都十分優秀,一位較他晚進一年的學弟在入學的第一個學期便單獨發表了3篇國際一流期刊論文,這種驚人的程度和能力讓他非常震驚,想到要和這種奇葩同時應屆畢業,這些都讓他一度萌發乾脆打道回府的念頭。 (林一平註: 我的同門師弟 Brian Bershad,和我同年畢業,加入卡耐基美濃大學。當時還鬧出風波。因為 Stanford大學也要他,他卻不去。結果 Stanford 大學的系主任 J.D. Ullman 向 Lazowska 嚴重關切。隔一年,另一位師弟 Tom Anderson 則加入 UC Berkeley當助教授。Anderson 學生時代和 Lazowska 合寫的 Distributed OS 文章成為該領域經典之作,至今仍被引用。) 最後他認清楚自己和別人相比程度明顯有著落差,便為自己訂立一個更高的目標,不和別人競賽,只和自己賽跑,只要完成每次既訂的目標,他便更往前了一步。他語重心長地說:「當你的天份、能力不如別人時,這不是你的錯。而是應體認你站的這個地方自己要怎麼去努力,這才是最重要的。跟別人相比有時只會氣死自己,有些人天生厲害就拿諾貝爾獎,你再怎麼去努力也拿不到,但是這並不代表你的努力就沒價值。」 赴美接受Professor Edward Lazowska 的指導,給林一平最大的啟發是「從事研究時一定要問對問題」。每星期和教授meeting的時間往往只有半小時,對多數研究生來說,半小時聽起來是很短暫的時間,但對林一平來說,他卻認為這樣就足夠了:「我常跟教授討論問題,告訴他問題很難。我的指導教授跟我說:「我重新將你的問題說一遍給你聽。」於是重新以另一個角度描述問題。在他說完時,答案其實已經呼之欲出了。所以定義一個問題很重要,如果定義 不清,做一大堆研究其實只是在繞圈圈,你花了很大力氣最後才發現沒用。 (林一平註: Professor Edward Lazowska 教我的是,「問一個好問題或將問題做對的重組,答案自然就浮現」。Ask a good question or rephrase it in a right way, and then the answer follows.)身處美國異地,學科都是陌生的,身邊的同儕又都是高材生,一度撐不下去的他沮喪到想放棄一切回來臺灣。談到這裡時,林一平的語言忽然變得感性起來,直說要感謝太太王櫻芳對他的支持:「我當時有一種深深的感覺,如果你的研究想要做得很好,太太的支持真的很重要,否則就很難做出好的研究。」林一平認為太太當時做了很大的犧牲。那時候的他一度連書也念不下去,但如果不完成學業等於什麼東西都沒有,就得空手回到臺灣,完全浪費時間,毫無任何成就可言。但太太依舊陪伴,並說:「如果不想念了也沒關係,我會跟著你回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