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ㄚ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7年10月27日
公開
5

黃阿妹回潮州

黃阿妹回潮州

2007年10月27日
公開
3

醬太郎燒肉-難吃

醬太郎燒肉-難吃

2007年10月26日
公開
5

黃阿妹回潮州

黃阿妹回潮州

2007年10月24日
公開
1

ㄚ毛同業吃飯

ㄚ毛同業吃飯

2007年10月20日
公開
1

ㄚˇ毛出差北京

ㄚˇ毛出差北京

2007年10月19日
公開

ㄚˇ毛出差北京

ㄚˇ毛出差北京

2007年10月18日
公開

ㄚˇ毛出差北京

ㄚˇ毛出差北京

2007年10月17日
公開
1

ㄚˇ毛出差北京

ㄚˇ毛出差北京

2007年10月17日
公開
6

麻辣鍋-火紅林

麻辣鍋-火紅林

2007年10月09日
公開

看色•戒

看完心情很沉重... 為了愛國行動沒有成功...為了真愛無法如心所願... 好沉重...... 分享 網路上的觀後感. 色戒中的畸戀--王佳芝短暫的一生都在犧牲 2007/10/12 00:35 小文子 「色│戒」(Lust, Caution)這部電影的主題應該回歸到愛情故事本身,一段非普通、非傳統式進行的愛戀,在特定時空背景下,一個愛國特工(王佳芝)和一個漢奸(易先生)的畸形式愛情故事,故事的情節架構引人之處,也是男女主角特殊身份的強烈對比下,所造就的「畸戀」。 「色│戒」電影情節的發展脈絡,原則上和張愛玲的原著小說相差無幾,但電影和小說所表達出的意涵則完全不一樣,因為電影著重在影像處理和演員演技,小說則力求展現文字魅力和挖掘潛意識,所以李安在解讀原著小說有自己的角度和觀點,並沒有完全落在原著小說的框架上。不過,我們都知道不管是文學或電影,作者或導演都會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和意識摻雜其中。 張愛玲總是冷眼旁觀世界,她的文字冷靜俐落,要用影像表現她的獨特韻味,並不容易。而李安是世界級電影大師,當然可以從「色│戒」這篇短篇小說找到發揮之處。李安的「小題大作」功力令人稱奇。他把張愛玲在「色│戒」刻意隱藏的情慾放大了,這樣不但可以加入創新的元素,增加戲劇張力,最重要的是,能誘發媒體炒作和觀眾期待,這也保障了電影叫好叫座的基礎。老實說,「色│戒」如果少了限制級的性愛場面,那麼這部電影就少了靈魂,也變得乏味;如果少了女性觀眾對梁朝偉的「蛋蛋」的期待,那麼這部電影就少了一個廣受討論的焦點。李安別出心裁,把巧思放在情愛場面上,既突破了傳統框架,也延展了原著小說外的世界,李安聚焦別人看不到的點,加以開創和深鑿,這也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差別所在。 電影一開始,利用倒敘手法,描述一群愛國的戲劇社大學生,在政治冷漠的香港,上演了呼籲愛國救民的樣板戲。身為香港人的我,不禁啞然失笑。現實不會這麼老套!舞台上的那句「中國不能亡」賺人熱淚,受到台下觀眾熱烈迴響。有了這樣的激勵,一群毫無計畫、背景和組織的愛國大學生,竟然單純到異想天開,要把舞台上的演出搬到現實生活中,上演一齣色誘的戲碼,去刺殺漢奸。他們租了一間豪宅,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好不容易獵物易先生上勾,作為誘餌的王佳芝竟然不懂男女之事,索性找一個只有嫖妓經驗的梁潤生臨時上陣教學。唉!我的老天,不會吧!這是清純、白痴,還是幼稚?還有那個鄺裕民,不是對王佳芝有好感嗎?為什麼可以眼睜睜看著自己喜歡的女人,為了做誘餌,給別的男人奪走她的貞操呢?沒用的男人,孬種至極!王佳芝究竟是對鄺裕民心懷愛慕,才答應臨時加入這齣荒腔走板的荒唐戲?還是真心為了救國?恐怕連她本人都不明所以。 王佳芝在既真實又虛幻的人生舞台上半迫半就下「操演」了男女之事,以上場誘敵,孰料這時獵物竟然準備離開。易太太來電辭行,王佳芝緊張的說要去找他們,為他們餞行或送行,但都一一被拒。她失落又挫敗的表情,讓觀眾誤以為她是不是已經喜歡上易先生,所以捨不得他離開,但事實上,是她氣憤刺殺計畫尚未開始,獵物就溜走了,而她卻白白的給猥瑣的梁潤生佔盡便宜。 中場休息了三年,揭幕的地點在上海。王佳芝這次被組織吸收,化身為為國效力的女特務,繼續她未完的色誘任務。這時令人血脈賁張的橋段,也是觀眾最期待的床戲才要上演。 我為什麼會說這個愛情故事是「畸戀」呢?原因不在於一個清純大學生愛上一個有婦之夫的色鬼,而在於易先生和王佳芝的感情發展並非一般男女的戀愛模式──透過甜言蜜語的調情與卿卿我我的互動。因為職業的關係,他們只能戴著壓抑的面具,隱藏他們真實的情感和個性,表面上,王佳芝是易先生的情婦,但實際上,卻是組織的一個工具,目的只有一個:刺殺易先生。易先生在太太面前是個謙謙君子,官位越做越大,到處被逢迎,但實際上的他,個性陰沉、神出鬼沒,蒙上一層深深的憂鬱。她是特務,他是反特務,「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但特務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在他們的假面下,只能透過肉體交媾來感受愛情,利用性慾宣洩來證成愛情。表面上,王佳芝是獵人,易先生是獵物,然而在感情世界裡,他們的角色剛好顛倒過來。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愛情,而非批判易先生叛國,或宣揚王佳芝愛國,電影要述說的,是混亂的大時代、不倫的關係與扭曲的價值如何成就了這段「畸戀」。 電影中有三段交歡,象徵易先生和王佳芝不同階段的戀愛歷程以及關係的轉變: 第一次交歡: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初夜,是在一間佈滿灰塵的公寓。這次約會,王佳芝只是一個性工具──易先生的洩慾對象和組織的絕色誘餌。既然是工具就只能任人擺佈。王佳芝一進到屋內,被易先生嚇了一跳,易先生對這個美人胚子早就按捺不住慾火,一副獸性嘴臉,粗暴得像餓虎撲羊。本來王佳芝還想賣弄風騷,但易先生冷不防把她推向牆邊,立刻扒開她的衣服,繼而把她壓制在床,絲毫不憐香惜玉的將她的雙手綁起,冷酷的用皮帶抽打她的胴體,既沒有前戲,也不解溫柔,連衣衫都未褪盡,就猴急得從後面直接進入。易先生一臉亢奮,而王佳芝臉部狀甚痛苦,就這樣一式到底,上演了一場沒有感情基礎的SM。有論者認為,易先生從後面進入,是想掌有主控權,因為易先生並不信任王佳芝;把她綁住,是怕王佳芝會攻擊他。他垂涎她的美色,想佔有她的肉體;為了達成任務,她只能忍受和迎合。 第二次交歡:易先生和王佳芝二度交鋒,在「感情」發展上前進了一大步。他們有了愛的基礎,而非純粹的肉體供求。這次他們光溜溜的在床上纏綿悱惻,招式盡出,時而溫柔,時而狂野,就像一對普通的情侶在談戀愛,時而細心呵護,時而大聲爭吵。在這場性愛的饗宴,行之在體,交之在心,兩人的表情都沉溺其中,用水乳交融、翻雲覆雨,都不足以形容。他們不再是一個主動、一個被動,而是有了互動,雙雙墜入情慾愛河的漩渦! 第三次交歡:這也是最後一場性愛。兩人就像一對熱戀男女,他們的身心交纏更形親密了。易先生完全信任王佳芝,當王佳芝騎在他身上,拿著一顆枕頭蒙住易先生的頭,(易先生不是強調他怕黑嗎?因為他怕有人對他不利。)但易先生並沒有反抗,鏡頭一拉,櫃子上掛著一把手槍,觀眾此時要一心兩用,既怕錯過了梁朝偉的「蛋蛋」,又要想著王佳芝會不會取槍殺掉易先生。最後,王佳芝並沒有這麼做,因為她和他一樣都愛上了對方。此刻,盛氣凌人的掌控者已軟化,委屈求全的性工具也耽溺在魚水之歡中,他們只是一對愛侶。 張愛玲在小說中形容:「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這是一種謬論嗎?我不確定,但李安卻把這句話發揮到淋漓盡致。記得有一幕,王佳芝在特務頭頭老吳和鄺裕民面前,歇斯底里的大聲嚷著:「取得他的信任,不僅要讓他鑽進我的身體,更要讓他鑽進我心。」也和原著小說遙相呼應。 易先生為什麼會愛上王佳芝?要解釋男人的戀愛觀可能比較容易,也比較具體。王佳芝年輕貌美,頗具姿色,而易先生則是中年的好「色」之徒,不然,他們也不會利用王佳芝的「色」去誘他。一開始,易先生之所以會搭上王佳芝,就是她的美色動人。而易先生一直以出差南京為由,考驗王佳芝,也因這樣的折磨,讓王佳芝對易先生的愛更加鮮明。有一次,易先生半夜從「南京」回來,王佳芝聽到汽車的聲音,立刻跑到易先生的書房去,見到他便哭著罵他:「我恨你!我恨你!」恨者,愛也,愛與恨本來就是糾纏不清,也是相生相成的。經過三次不同層次的交歡,他們的情慾關係已蛻變。 易先生過著每天擔心受怕的生活,不免會感到孤寂。他浪漫多情嗎?或許他原本是。王佳芝不是問過他會不會看電影嗎?他說他怕黑,意思是說他喜歡,但因為怕被暗殺,所以不敢去看。所以他們談戀愛不能去電影院,只能關在房裡、躺在床上,因為這樣才有絕對的安全感。 在日式歌廳中,是他們最像一對正常男女談情的唯一場景,這也是他們最公開的一次約會。當他們共處一室時,剛好有個日本人正面向易先生走過來,正當易先生面有難言之色、不知所措之際,王佳芝把門推上,化解了尷尬。我想這時易先生一定在心裡對王佳芝的善解人意感到歡喜。然後,王佳芝獻唱了一曲天涯歌女: 天涯呀海角 覓呀覓知音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咱們倆是一條心 噯呀噯呀 郎呀咱們倆是一條心 家山呀北望 淚呀淚霑襟 小妹妹想郎直到今 郎呀患難之交恩愛深 噯呀噯呀 郎呀患難之交恩愛深 人生呀誰不 惜呀惜青春 小妹妹似線郎似針 郎呀穿在一起不離分 噯呀噯呀 郎呀穿在一起不離分 王佳芝以歌訴情,歌聲甫落,易先生也跟著淚落,這是他人性的一面。王佳芝依偎在易先生的懷裡,這時他們已經超脫了肉體貪歡,獲得心靈的慰藉和契合。 那王佳芝為什麼會愛上易先生?在電影中,並沒有清楚交代,只知道因為一顆鑽戒,易先生套住了王佳芝的心,也救了自己的命,而王佳芝也因而更堅定的愛上易先生,不想他死。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關鍵時刻,她順從了自己的直覺,選擇了愛情,犧牲了自己,保護了心愛的人。戒指在愛情裡,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象徵,它代表愛的承諾,如果我們把「戒」比擬為愛,那就是易先生用「色」撞開王佳芝的心扉,繼而用「戒」套住了王佳芝的愛。 王佳芝本來要色誘易先生,經驗數次魚水之歡,竟假戲真做,愛上易先生。但她怎麼愛上他,在那一點愛上他,我想看倌也很難下定論。但這並不重要。愛情的開端總是誤會和偶然,沒有理由可循,在莫名的時間受到莫名的感動。身為獵人的王佳芝,萬不該愛上她的獵物,她的錯愛,讓她成為階下囚,不只犧牲掉自己的性命、毀棄國家的忠誠,同時也斷送了組織夥伴的性命。難道她沒有想過後果嗎?這種犧牲值得嗎?張愛玲在《惘然記》中提到:「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了。」這是最好的註腳。 刑場上,王佳芝冷眼看著那些參與演出的夥伴,眼神並沒有流露自責,在她心裡,救不救國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愛情。「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只問願不願意犧牲。或許,這也是張愛玲的愛情觀。這樣犧牲未免太大,但一個人陷溺在愛情中,就會甘願迷失,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事後已追悔莫及。這是愛情的美,也是愛情的悲。 當王佳芝在珠寶店叫易先生快走時,迷網的走到大街上,她茫然的僱了一輛人力車,坐在車上,拿出一顆藏在衣領的毒藥丸,那是特務在危急關頭自殺用的,以免被抓到後遭到逼供。王佳芝望著那顆藥丸,猶豫要不要吞下,但她沒有這麼做。我想她不自殺,是因為她為了捍衛個人感情而背叛了她的工作組織,當她叫易先生快走的那刻起,她知道自己不再是特務,既然如此,就沒有資格用特務最轟烈的方式結束生命。在感情的世界,她自認易先生已不再把她當作工具,對組織而言,她始終只是工具,因此她選擇叛離組織,「為虎作倀」。 不管是王佳芝或易先生,面對愛情都是自私的。但他們自私的層面剛好相反,易先生為了個人的事業與生命犧牲愛情;而王佳芝則因為愛情犧牲了生命,還有當初的救國理想。王佳芝是一個悲劇人物,她短暫的一生都在犧牲,她為愛撲火,始於鄺裕民,終於易先生。 這不是邪不能勝正的理想世界,是一個願不願意為愛犧牲的畸形世界。 電影最後,易先生在王佳芝的槍決書上簽下「默成」,「默成」應是易先生的名字,易先生有時候也被稱為老易,他叫什麼名字無從得知。但此處我反而覺得「默成」像公文的用語,意指默然接受,點出易先生「人在江湖中,身不由己」。不少論者指出「默成」暗指丁默

2007年10月05日
公開
3

仙境傳說 房貸20,000

10/8 ATM轉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