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雅

(上)從頭開始變老

2009年04月05日
【身心靈充電室】從頭開始變老

2009/4/2 | 作者:吳德里 |

人體要處在身心靈皆平衡的狀況下,才能稱得上完美健康的這個觀念,被西方主流醫學漸漸接受以後,近年來有關頭腦的研究,成為愈來愈多醫科學生有興趣專攻的顯學。

這個重量三磅左右,卻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能在一秒鐘內接受一百個信息的人體器官,不只能控制身體運作,傳遞訊息,儲藏記憶,它瞬間向人體以外生物和異次原接收和傳遞訊息的能力,更是自原始以來就教人類著迷探索的領域。

大腦和聰慧中間雖然有個等號,不過大腦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卻有自然減緩的趨勢。腦力的衰退從十六歲開始,二十五歲是人類手眼協調工作能力的高峰,從此以後就開始走下坡,所以千萬不要期待和國小的兒子比賽玩電玩遊戲,而能贏得尊敬;到你四十歲時,在你們念國中的子女心中,已是標準的老爸老媽,無論是比行動敏捷和口齒伶俐,都輸給下一代。到年近五、六十,在下山的連續彎路上,明明知道該轉個彎,手握駕駛盤、腳踩煞車油門,你就是不敢像年輕人一樣,就這麼飆下山。

小時許多人都「了了」,年紀愈大愈不行,在男性是特別表現在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減弱上,當更年期男性在妻子拋給他接二連三的問題和數落時,往往特別不耐煩和毛躁,這不一定是男性荷爾蒙在作怪,或愈老愈大男人主義,而是他的語詞能力已明顯減弱到無力像年輕時逐一抬槓。對於女性來說,快速流失的在於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對空間知識的能力,所以經常是被指出在駛向高速公路出口時,缺乏方向感的一族,好消息是,她們通常都不引以為恥而勇於熱切問路。

很多人小時候的共同記憶是被老師罵「漿糊腦袋」,長大被上司罵「糊塗蛋」,到老被兒女戲謔是「老糊塗」。其實根據腦部科學家的發現,這種形容詞是再傳神不過。腦部的黏性物資是一種蛋白質碎片,它是由基因控制的腦內β澱粉樣蛋白,它會促使腦內的神經網絡出現故障,而使你的神經網絡像掉落的樹枝和雜亂的叢草混成一團,如果神經原纖維糾結,絕對會讓你舉止笨拙,力不從心。

老化雖然埋伏在基因中,等到適當時機即啟動,但是基因卻沒能對老化取得絕對的控制權;我們的周遭到處都有這種活生生的例子,那種人就是教你一看就驚呼「天人」,絕對比他的實際年紀年輕三歲、五歲,甚至十五、二十歲,因為我們其實還有不少空間,可以採取行動,延緩基因作用的力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