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雅

炎夏手汗中醫保健法

2009年06月09日
【健康醫點靈】炎夏手汗中醫保健法

2009/6/19 | 作者: 陳威達 |

中醫將體內的水分統稱為津液;主要是指體液,包含唾液、胃液、腸液等分泌液和汗液、尿液等排泄液。其形成、輸佈和排泄的生理過程極為複雜,與臟腑生理功能及其升降、出入的三焦通道之代謝有關。只要過程以及身體陰陽氣血等有任一處失衡,皆使體液失調,進而可能發生手汗症。

手汗症屬多汗症的一種,其治療依個人的情形、階段而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必須由醫師診斷出體質、誘因等,才能有效處理。在自我保健方面,以下兩點供參考:

一、穴位按摩

正確診斷,才能選對穴位有減緩汗液療效。如肺與皮膚毛汗孔相關,可取手肺經裂缺、太淵穴調節毛汗孔正常開合,減少汗液;內經:「五臟化液,心為汗」,又心及心包經走到手掌,若有虛火則迫津外瀉則手汗,故取手心經神門、心包經內關穴來寧心安神,穩定交感神經,可減少汗液。

脾主四肢,若因氣血虛不能外達四肢末端,致手足發冷頻出汗,取足脾經公孫、太白穴可調整手足氣血,進而調節汗液;內經:「衛氣出下焦」,指身體預防外邪入侵的功能與毛汗孔正常開合有關,且衛氣源於腎。

所以,腎氣虛導致衛氣不固,則毛汗孔開收失調,造成一部分不易閉合而出汗,一部分過度閉合而不出汗,按腎經復溜穴可補強腎氣,促使毛汗孔正常開合,調節汗液;如緊張壓力大時,手汗如注,亦可加按壓足肝經太衝穴來疏理肝氣,穩定交感神經,可減少汗液。

二、養生保健操

(一)站樁與平甩功:腎氣虛導致衛氣不固致使汗液外泄,可多作站樁與平甩功。因為半蹲及平甩的蹲下動作可將氣灌入下丹田,進而增加腎氣,增強衛外之氣,提高汗液正常的調節。

(二)捏脊法:交感神經節沿著脊柱附近分布,故拿捏脊柱兩排穴位,除能調理整體經絡與臟腑功能,更能調整汗液正常代謝。

(作者為桃園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 陳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