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搞定你家的手足戰爭

2013年02月18日
搞定你家的手足戰爭 作者:張瀞文

父母手足老大情緒玩具 你家常上演手足戰爭,吵得你快抓狂嗎?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也是一種人際互動練習,如果能適當引導,將有助於長大後面對更複雜的人際關係,他們會從中學會妥協、學習折衷,還有在必要時堅持己見。



「媽,妹妹把阿姨送我的水晶球摔壞了……」十歲的如如淚眼汪汪的跑來告狀。

「你好醜,我真高興你沒坐我旁邊。」十二歲的阿鋒挑釁的對弟弟說。

「哥哥打我!」「是他先踩我的!」「我哪有,你亂講!」「閉嘴!你們兩個為什麼不能好好玩在一起?這個禮拜都不准看電視!」爸爸用力將皮包往地上摔,大聲地罵。

手足戰爭若每天上演,家庭生活將更形混亂。在美國《兒童虐待和疏忽》期刊有研究發現,手足爭吵並不如我們想像只是互動的一部分,若沒有適當引導,會讓孩子產生許多焦慮、憤怒和沮喪,尤其是一年大打出手超過五次以上的手足。

但另一方面,許多專家也指出,應更正向看待手足爭吵,因為那有助於孩子長大後面對更複雜的人際互動,他從中學會妥協、處理不同意見、學習幽默和折衷,還有在必要時堅持己見。

一個前提:統一的價值體系

談及如何處理手足紛爭之前,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臨床心理師陳怡如強調,父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價值觀。面對孩子「每次都不一樣」的爭執狀況,才能篤定且堅定的處理。

當價值不夠清晰,很容易聽到什麼方法就拿來用,昨天希望哥哥多包容弟弟,今天又覺得兩人應該公平競爭。方法不一致,使孩子感到困惑,無所適從。

但是如何找到合適的價值及方法呢?從事諮商及親職工作的王理書提供一個簡單的判斷方式:「做起來很勉強的方法就是不適合的。」例如,有人建議手足爭吵時,「不介入」是最高原則,在爭吵的當下,你感覺自己是否能夠「自然而然」不插手?或者是很勉強?如果感覺很不舒服,又很想試試看孩子能否自己處理問題,不妨告訴孩子:「我相信你們可以自己解決,我半小時後回來。」離開那個情境,找到比較舒服的方式嘗試新建議。

三不五要:讓爭吵成為人際互動練習

孩子的爭吵總是推陳出新,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處理所有爭吵情境。但是面對孩子的爭吵,以下方法,幫助你培養孩子良好手足關係。

● 不比較

我們對每個孩子的比較,強化了他們的對立與競爭。就算是善意的比較也是。

用具體的語言描述孩子需要改進的部分或做得很好的事情。例如,以「弟弟,你的外套掉下去了,請把它拿到衣櫃掛好。」取代「你為什麼不能像哥哥一樣掛好衣服?」當你因為他做好某件事想讚美他時,以「真高興你把外套掛好了,我們的走廊看起來好乾淨!」取代「你比哥哥愛乾淨多了。」

除了消極的不比較外,父母更可以積極為孩子搭起善意的橋梁。

親子作家汪培珽還建議父母「幫孩子做公關」。從懷了老二之後,她就開始唸一些迎接小嬰兒的故事書給老大聽;老二從醫院抱回來的那一天,當全家人喜孜孜迎接新生命時,她偷偷把老大叫到一旁,拿出老大喜歡的小禮物:「這是小弟弟要送給大姊姊的禮物……」當老二只是個躺在床上咿咿啊啊的小娃兒時,每次老大從幼稚園回來,她會說:「弟弟在家好想你喔!」「弟弟說要買薯條給姊姊吃喔!」

● 不仲裁

父母的仲裁,很容易讓爭吵雙方都解釋為「袒護對方」。而且,父母通常只能看到事情的片面,就算親眼目睹,還是可能下錯結論。

從事親職工作多年的王貺懿發現,過多的仲裁造成孩子的依賴,不願意花精力與對方協調溝通,因為「大人會解決」。有時候演變成爭吵不是為了事件本身,而是不自覺「演」給大人看,希望獲得仲裁者的支持。

王貺懿認為,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孩子有能力找到與手足互動的「最佳解答」。她表示,做親職工作坊時遇到許多有嚴重手足爭吵的家庭,追本溯源都是父母太急著當法官、判對錯,而且處理時帶著過多情緒所致。

陳怡如也認為,手足的關係是一輩子的,孩子有必要藉著不斷練習,找到適切的相處之道。

面對孩子的「申訴」,王貺懿會先摟摟她,同理她的心情,然後示弱,「媽媽真的想幫你,可是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陳怡如則扮演「暴君媽媽」的角色。搶玩具時,二話不說把玩具沒收。幾次下來,孩子就算有爭執,也會在媽媽發現前,趕快找到解決方式。有時候,就算哥哥跑來告狀,她會先問,「你試著處理過了嗎?」再接著處理。

可是,「不仲裁」不代表坐視不管。當孩子要爆發肢體衝突,或者爭吵中有謾罵、揭瘡疤、洩漏隱私等,父母還是需要介入處理。

● 不情緒化

在處理孩子爭吵之前,王理書提醒父母,要先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如果父母因為疲累或煩躁而情緒不佳,就很誠實跟孩子說,「我受不了你們這樣吵,馬上分開。」或者離開現場、深呼吸、做些讓自己放鬆的事。

體諒自己需要休息與安靜,也讓孩子知道你累了,必要時請家中其他成員幫忙。千萬不要帶著混亂的情緒,用抓狂、粗糙的方式,以「你跟他道歉」草草處理。

● 要確立家庭規矩和界線

我們鼓勵孩子為對方著想,但是很多時候,他們更需要明確的指導,清楚這個家的界線在哪裡。

在平時就立下一套清楚、簡單的家庭規矩。例如,搶玩具就沒收玩具、不動手、不嘲笑等。並向孩子說明為什麼這樣做、如何做到。必要時請他們提供意見,還有哪些行為會傷害一個家,也可以將孩子的提議當做家庭規矩。

規矩一旦確立,所有家庭成員都要遵守。在實行初期,可能需要透過不斷提醒,才能使他們將規矩記在心上。

當孩子明瞭並接受家中的規矩,比較不易產生衝突,在父母介入處理時也有依據。

● 要幫孩子暢通溝通管道

當孩子的爭吵真的需要介入時,王理書提醒,父母的角色「是溝通者,不是仲裁者」。

但是面對孩子剪不斷理還亂的「投訴」,父母如何扮演好溝通者的角色?珍.帕克和珍.史迪森在著作《老大老二的戰爭》中建議可以透過「定義問題→描述情緒→尋求解決之道」三個步驟。

定義問題:「好,你們都要橘子口味的棒棒糖,但是我們只有一根。」問題被定義之後,孩子較容易找到解決方式。
描述情緒:給每個孩子相同的機會陳述想法與感受。即使可以清楚看出誰是受害者,也不要下任何判斷。感覺自己被傾聽和認可,孩子較容易控制脾氣與行為。

尋求解決之道:介入是為了幫孩子打通溝通管道。這時父母可以表現出對他們可以解決爭論的信心:「這個問題很難,不過媽媽相信你們可以找出彼此都滿意的解答。」

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做一些事,避免衝突發生。

孩子開始爭吵時,拿紙和筆,記下時間及當時活動,有助於我們發現可能的爭吵模式及解決方法。

你可能會發現,有些事情相當單純。有些孩子在疲倦、無聊、飢餓或不安時容易爭吵。如果是活動力旺盛的孩子,多一點的戶外活動,可以降低與兄弟姊妹爭吵的可能。如果孩子因為日子無聊而爭吵不休,協助他們找到興趣,做一些富建設性的活動。

● 要學習正向的溝通技巧

手足間的競爭和不滿經驗,有可能成為將來與人相處的基礎。在平時,父母不妨教導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並在爭執發生時,建議他們試試這些技巧。

陶德.卡密爾在《搞定你家的手足紛爭》中提供四個實用的技巧。

說出你不喜歡的行為,以及這個行為會導致的問題:孩子生氣時,常說出尖酸刻薄的話。為了防止這樣的情形,你可以告訴他,發生衝突時,良好的反應是說出他們不喜歡的事件,以及這件事帶來的感受。例如:「你門都不敲就進我房間,會打擾到我做功課。」而非「沒看到我在忙嗎?滾出去!」

輪流發言:止息紛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有一個人願意聆聽對方說話。這對大人小孩都很困難。不過還是應該要求孩子,禮貌表達想法和見解,然後停下來,聽聽對方反應。

建議解決之道:在孩子說出問題,了解彼此想法後,引導他們將焦點從問題移轉到解決方法。有些時候,甚至可以跳過前面兩個方法,直接把焦點放在問題解決上。

注意溝通上的危險:和孩子討論出一張「溝通危險清單」,清單上列著「大聲叫罵、惡言相向、諷刺、嘲笑……」等,並確認他們明白每一項都是被禁止的。

說明這些方法,並試著在孩子快要開始爭吵時做練習。但是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能夠身體力行,展現這樣的溝通方式。

● 要和每個孩子培養獨特的感情

從老二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手足較勁就開始了。而後衍生的爭吵,根源常常不是對方,而是對父母的愛感到不滿足。

陳怡如分享,老二出生後,她花費許多時間照顧新生兒,使老大醋勁大發。後來,她安排了一個時間跟老大單獨約會,每天固定二十分鐘,到一個不會產生親子糾紛(像百貨公司可能會使孩子吵著要買玩具而產生衝突)的地方獨處。就是閒聊相處,有時也跟他討論怎麼處理手足間的衝突。

有三個兒子的全職媽媽彭菊仙,以「和每個孩子獨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媽媽心中是獨特的。

當老大、老二上學時,她有完整的時間和老三相處,看看寶寶書,或去公園蹓蹓;下午,老三午睡,老二還在幼稚園上課,她和小一放學的老大一起學習;至於老二,則是利用陪他上學途中,或是睡前半小時,看喜歡的書、聊聊心事。

彭菊仙說,還有一個重點,獨處的時候要很「入戲」,和他們哭、和他們笑、和他們冥想、和他們瘋狂,雖然他們會知道家中不只有一個孩子,卻會有種戀愛的感覺,並確信自己是父母眼中唯一的嬌兒。

王理書則是以堅定的態度,向孩子保證媽媽的愛。

她回憶,在老二六個月大時,看見老大眼神中的寂寞和忌妒,她問孩子是不是想被抱,老大紅了眼眶點點頭。王理書當下柔聲的說,「我以後會多抱你一點。」她也跟老大說,「你可以跟媽媽要抱抱。」之後,當老大來要抱抱,就算懷中的老二抗拒、大哭、尖叫,她都堅持一人一邊,堅定的跟滿兩歲的老二說,「哥哥是媽媽的孩子,你也是媽媽的孩子;哥哥先來,你後到;媽媽愛哥哥,也愛你;媽媽照顧哥哥,也會照顧你。」說了兩遍,老二會離開,過五分鐘再回來,抓媽媽的手大聲尖叫,王理書會再重複一次之前那段話。

她從不會因為兒子年紀比較大,就要求他讓步,尤其在愛的部分。慢慢的,老大開始知道說「我要抱抱」,學會了直接表達;老二學會了輪流和找爸爸,一家四口的關係就平衡多了。

● 要有良好的身教

當有衝突發生,孩子或許真的需要我們幫忙,可是他更需要體驗到爸媽在面對他製造出的衝突時,可以從容穩定。如果父母能夠在面對衝突時展現正向的態度,在充滿怒氣時找到釋放情緒的方式,這樣的身教,勝過你教他再多的衝突處理技巧。


4期 選對學校

購買訂閱最後,也不妨檢視一下和另一半的親密關係。

王理書說,孩子是家庭系統中最敏感的個體,當手足競爭反常激烈,常常反映大人關係的不協調。所以當家中孩子爭吵次數頻繁,他和先生就敏銳的反省,兩人的關係是不是出問題?有沒有壓抑的委屈、未溝通的不公平?

當父母的關係和諧且親密,營造出良性的家庭氣氛,養成親密手足關係會更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