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illia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父母說故事技巧

2009年08月12日
公開
49

些父母嘗試說故事給小朋友聽,卻因為掌握不到技巧,無法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長久下來讓做家長的也失去了信心,其實只要先照兒童讀本練習說,了解小朋友的言語之後,再以接龍方式和小朋友互動,除了家長學會說故事技巧外,小朋友也可增加表達能力,該麼做,請專家告訴你。 時間固定 訂下一個特定的說故事時間,可以是吃完晚餐後或是就寢前,讓說故事成為一個例行公事般,只要時間一到,孩子就有期待喜悅的心情。 照書本讀 剛開始練習說故事的家長,通常不熟悉兒童語言,常會面臨說到一半接不下去的情況,建議初期可藉由朗讀兒童圖書的方式,用具體簡單的兒童語言練習說話,之後可利用平時煮菜、洗澡等閒暇時間,以隨手取得的素材,從點放大天馬行空的練習自己編故事說給自己聽,看能否流暢。 注意反應 一出生的小朋友就會聽故事,家長可視小朋友年紀大小提供適合的故事內容, 1~3歲的小朋友聽一則故事可重複20遍以上,重複的過程,藉故事中熟悉的情境及語言,可獲得安全感,4~5歲左右才需要有情節的故事內容;另外要留意孩子聽故事時的反應,不可自顧自的長篇大論說個不停,會讓小朋友因為吃不消而倒盡胃口,從此失去興趣,從小朋友坐立難安或心不在焉的反應中,感受到他不想聽或不想說的時候,就不要勉強,可迅速的結尾。 貼近生活 盡量選擇小朋友熟悉的生活事物為主題,比如:坐車、上學,小狗、小貓的話題,加上平時常碰觸的玩偶或玩具做輔助,較能獲得孩子的共鳴,比解釋何謂尊師重道等抽象語言來得好。 肢體語言 講故事中加入遊戲及動作,例如,講到大樹慢慢長高了,家長可先自己由蹲下站起的方式來表演,也鼓勵孩子一起高高站起試試看,將故事趣味化,更易將故事情節演活。 隨時提問 以問句的方式讓小孩子協助主角解決問題,例如問小孩子,若大老鷹在天空飛,看到了地上的小雞想捕抓,這時候母雞該怎麼辦?讓孩子融入角色中,以問句的方式讓小孩子也參與想辦法,但是當孩子的答案和書中不同時,也要給予肯定,孩子才會勇於發表意見。 接龍創作 可用任一故事為主題,由家長或小朋友起頭,不用照著書本劇情,改以接龍說故事的方式開始發揮,增加互動也激發彼此腦力,讓小朋友藉此增加語言表達能力。 小孩發揮 在家長說了幾次之後,若是見到小朋友也想要參與,不妨放手讓孩子試試看,即便故事說得不完整也沒關係;若說到一半,小朋友出現緊張口吃情況時,家長可用手輕輕撫慰並給予提示或發問方式化解,而不要直接說明解決的方法,慢慢的孩子也會成為一個說故事高手。 給予支持 若小朋友在說故事的互動中表現很好,家長除了即時給予鼓勵外,可在父親或長輩返家時,說出「今天小寶說故事說得很好喔,小寶..我們說給…聽好不好」的方式,讓他覺得自己被肯定。 不要說教 家長可用融入書中角色的方式,和小朋友增加肢體接觸,說故事間拉近親子情感。說完不要以嚴肅口吻問:「這個故事有什麼教訓?」說完故事後緊接而來若是教訓,會削減聽故事的樂趣,可改問:「故事說完了,如果你是…會怎麼樣?」鼓勵小朋友說出心裡想法。 小孩為主 選擇童書時,以孩子的角度、立場為主,用的語言、方向都要孩子能接受的,而非大量的成人語言或是期待,所以,選故事書須以小孩為主 專家說 有些家長因不習慣說故事,大多以播放故事錄音帶取代,卻忽略了說故事的過程中,親子間語言的交流及肢體的碰觸,除了實際上幫助小朋友的發展外,對親子之間的情感增進,是讓他只聽故事錄音帶無法取代的。

訓練幼兒夾、捏、轉手指能力的活動

2009年08月11日
公開
44

幼兒手的能力,在嬰兒時期由無意識的抓、捏,到有意識、目標的拍擊、拿取,搖、抓、放,經常是運用其手指中段部位進行,而指尖的發展最慢、最難,但也最重要,尤其是食指、中指及拇指,這三雙手指的運用,創造了人類無數的文化和成就,舉凡文學、藝術、琴棋書畫,無不仰賴它們的協助,因此作者將在本文提出一些用來加強及訓練幼兒夾、捏、轉手指能力的活動設計與材料供家長參考: 一、 名稱:夾衣夾(夾) 材料:曬衣夾數個、竹籃子。 適用年齡:一歲半以上 示範:1.介紹幼兒工作名稱與材料。    2.左手拿出一個衣夾,伸出右手前三根手指用力壓開衣夾,緩慢而清楚的示範數次。    3.將衣夾夾在竹藍邊緣。    4.反覆練習夾完所有的衣夾。 延伸:在竹籃邊緣畫上記號或貼貼紙,提醒幼兒將衣夾精準的夾在那些線或點上。 二、 名稱:滴管吸水(捏) 材料:托盤裡放著二個杯子、滴管、小海棉。 適用年齡:一歲半以上。 示範:1.介紹工作名稱與材料。    2.拿起滴管,用食指、拇指尖端捏吸杯中的水。    3.將左邊杯裡的水用滴管吸放入右邊的杯子中。    4.若有水灑落以小海棉擦拭清理。 註:1.有顏色的水將更能吸引幼兒的興趣。   2.和幼兒比賽,將紙條或紙張撕成小碎片,看誰能撕得越小且較多。下方準備空紙盒收集碎紙片,亦是很好的捏撕的活動。 三、 名稱:轉瓶蓋(轉) 材料:空的乳液或香水罐子數個,盛裝托盤或籃子。 適用年齡:一歲半左右。 示範:1.介紹工作名稱與材料。    2.籃子中拿出一個乳液的罐子,緩慢旋轉打開蓋子後放置桌上,再打開其他罐子。    3.再將它們依予一一旋轉關上。    4.可進行蓋子與罐身的分類及配對;如將蓋子與罐身分成兩組,不依序放置再由幼兒,配對出正確的組合。 教導幼兒使用剪刀   剪刀,這便利的工具是日常生活中經常必須使用的利器,然而一般人總會直覺的制止或避免幼兒的接觸與使用,擔心那些小笨蛋會傷害自己。幼兒使用剪刀果真是那麼危險嗎?孩子終究要知道如何使用剪刀,成人該如何教導他們呢?希望經由本文,你將發現孩子不但可以安全自在的使用剪刀,而且讓剪刀成為學習的利器,讓孩子由剪的練習中更加的專注,耐心且充滿喜悅與成就感。 名稱:剪工 年齡:一歲半到二歲以上 材料:剪刀、紙條約一∼二公分

三歲前入托的孩子易發展出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

2009年08月10日
公開
41

三歲前入托的孩子易發展出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不惜一切代價培養孩子成長,吃、穿、住、行等自不在話下,教育上也不遺余力地進行投資,從風靡全球的“胎教”熱到少年大學生就可看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真是到了瘋狂的地步。 在全世界范圍內,由于許多媽媽忙于工作,在過去的十年裏,入托兒所的孩子增加了四倍,有的孩子在學走路時就被送到了托兒所。許多兒童專家稱托兒所是“監獄”,一些年僅6個月大的嬰兒被送到那裏,從早晨8點到下午6點,他們一直在那裏呆到上 學,這些孩子主要是城市孩子,數量成千上萬,約佔入托孩子的5%,而35%的父母在孩子兩歲後就把他們交給托兒所。 但是,據英國報導:專家警告說,早教要有個尺度,一味強調對孩子的教育而忽視了孩子的天性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著名的臨床醫學家史蒂夫-比杜爾夫就提出警告說,把年齡不足三歲的孩子交給托兒所會增加損害他們正常心理發育的危險。 很多托兒所無法照顧到孩子,遭到忽視的孩子往往有恐懼感 由于現代工作節奏加快,壓力增加,許多父母忙于工作,無法照顧孩子,所以各國政府把增加托兒所和幼兒園作為解除父母後顧之憂的政策,僅在英國,就有25萬名三歲以下的孩子入全托或者半托,甚至有5%的父母把從6個月大到3歲的孩子“扔進”托兒所,那些孩子大部分的時間在孤獨中度過。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著名的臨床醫學家史蒂夫-比杜爾夫具有20年的兒童教育經驗,他曾提倡早期教育,可是他現在發現,理想與現實總是很難相符,但他改變了自己的觀點,聲稱父母才是培養孩子的最好老師,托兒所和幼兒園只不過是在做“二流”工作。 因為,最好的托兒所試圖滿足非常小的孩子的需求,但由于孩子太多,老師根本照顧不過來,所以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而那些差的托兒所根本無法照顧到孩子,只是給他們提供吃喝,完全讓他們自己活動,這些遭到忽視的孩子往往有恐懼感,他們感到失去母愛的淒涼,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噩夢,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孤獨感看了讓人心碎。 研究發現,從小被放在托兒所裏的孩子更富有攻擊性,易發展反社會行為 比杜爾夫堅定地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在支持他的理論──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到托兒所的孩子更容易發展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以及其他的心理問題,這樣的孩子在日後會遭遇人際關係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係。 去年,英國兒童問題權威珀涅羅珀-裏奇博士也發出了同樣的警告,她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由父母養育的孩子比在托兒所、由保姆照顧或交給親戚照顧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現得都更為優秀,他們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對照組的孩子。裏奇和兩位牛津大學的教授對1200名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結果發現,從小被放在托兒所裏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富有攻擊性。另有兩項研究也發現同樣的結果,那就是在托兒所的時間越長越容易發展反社會行為和暴力行為。兒童專家指出,過早上托兒所會嚴重影響幼兒的大腦發育、情感發展、社會行為、認知能力培養,另外他們的身體發育也遲緩,神經萎縮,腦發育異常,這些都是與沒能得到一對一家庭關懷有關,所以專家建議應該讓幼小的孩子在溫暖安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而不是過早地將他們送到托兒所。 最好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媽媽,兩歲以下的孩子就該受到媽媽一對一的關愛 比杜爾夫強調說,最好的托兒所最負責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媽媽,兩歲以下的孩子就該受到媽媽一對一的關愛,父母共同養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讓幼兒的大腦健康發育,就需要對其進行愛的刺激,媽媽與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與朋友的關愛對孩子發育來說是最安全的選擇,而托兒所中缺乏的就是這種影響,即使請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媽媽親自照顧好,更何況多數人沒有足夠的運氣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僅需要固定的人員養育,更需要專注的關心,一對一養育更能夠滿足嬰兒的需求。而托兒所裏的老師一般是一個人照顧數個孩子,她無法同時滿足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遊戲、呵護等,不要認為嬰兒不懂事,他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孤獨感,表現為煩躁哭鬧,長期的影響則不利于他們的心理發展,迫使一些孩子發展攻擊性性格,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後果。 警示 人生的前三年影響後三代 許多家長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提早讓嬰兒進入托兒所會讓他們更能適應外部環境,更早地發展交際能力。但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育研究所的專家指出,嬰兒的發育具有特殊性,他們不僅需要持續的關心,更需要協調一致的關心,這意味著與他們交流的人相對是固定的,只有家裏的父母能做到這樣。 比杜爾夫也承認,他一開始是一個堅定的兒童早教倡議者,認為讓幼兒早上托兒所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可以讓孩子學到更多的技能,由于夥伴多,也有利于他們學會與人交流與合作,第二個好處就是讓媽媽有更多的時間自我發展,擴大她們的社會活動范圍。可是他現在發現,這種理想與現實總是很難相符,他說:“事實上,這是一種災難性的失望。” 人生最初的18個月是負責社會和情感功能的大腦結構發育的關鍵時期,對一生都有影響,母子相互作用則在這種能力的培養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媽媽是嬰兒內分泌和神經係統發育的調節器。另外,家裏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輩對他們也很重要,他們起著輔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嬰兒從他們身上得到安全感,也獲得最初的情感影響,人類正是通過孩子來傳遞這種情感,有專家說“人生的前三年影響後三代”就是這個道理,而陌生人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全而無所適。 在心理上無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兒所缺乏的正是這種相對固定的親情氛圍,托兒所老師是不固定的,經常換來換去,比如老師生病、休假以及培訓等, 即使人員相對固定,她們也要輪班照顧孩子,讓孩子無法適應。(完)

汪培珽--新書「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2009年08月09日
公開
41

汪培珽的部落格,新書『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2008年春天上市 "父母早該知道的事" 1.結婚前先問:「你要幾個孩子?」通常,婚前志不同的,婚後道也不會合。不要相信愛可以改變一切。 2.不要想錢夠不夠養孩子。「先斬後奏」,有了孩子,就會找出錢來養他們。古諺:一枝草、一點露。孩子生來就有帶路財。 3.生男生女,上帝決定,不要問我。 4.生一個孩子累,生兩個孩子也累。五年,只要撐過五年,一切否極泰來。 5.第一個孩子,餵一口飯要一小時;最後一個孩子,根本不用吃飯也會長大。 6.孩子發燒,不要急著衝去醫院。但是,如果是第一個孩子發燒,連上帝都攔不住父母。 7.孩子真正需要看醫生的次數,比實際發生的次數少很多。甚至少到醫生無以維生。 8.孩子真正需要的食物,比父母「灌」進去的少很多。甚至少到父母要得憂鬱症。 9.上帝派給孩子最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去打翻東西。 10.禪修,不必到廟裡。能夠心平氣和的照顧小孩,就是最好的修行。 11.手足友愛是幸福,不友愛是鍛鍊。給父母的鍛鍊。 12.不是孩子需要上幼稚園,而是父母需要上班。 13.孩子在學校闖禍,永遠都是別人的錯? 14.不要讓孩子決定買哪件衣服穿哪雙鞋,直到他可以獨立出門,或是你的眼睛可以瞎到看不見。 15.當你猶豫要不要幫孩子買一個東西時,就是不要買。 16.當你猶豫要不要幫孩子買書時,就是買。少則損失一本書的錢,多則孩子愛上書本。 17.當你猶豫要不要帶孩子去運動時,就是去。這是好父母的基本配備。 18.沒有孩子不喜歡父母的擁抱和親吻。不是他不習慣,而是你。 19.多幫孩子拍些照片。不要在他一個月大的時後就把底片用完了。 20.不論多大的孩子,當他第一聲叫你的時候,就要立刻回答。不然就得馬上跟他說你聾了。 21.當孩子跟你抱怨學校朋友功課……需要安慰時,最好點頭微笑,拍拍肩就好。注意到了沒?他沒有跟你要答案哦!你不需要說話。 22.父母的大道理,沒有安慰人的效果。而且一定有反效果。 23.不論孩子是三歲還是三十歲,如果沒有向你尋求幫忙,袖手旁觀才是上策。 24.孩子有二分之一的時間聽你的勸告,你就算是稱職的父母了。 25.父母早該知道的事………,我早該知道,它是沒有盡頭的。 哦哦!再加一項--小孩帶來的快樂,遠超過名利爭逐。

1歲半小孩幫忙做家務

2009年08月08日
公開
45

其實,只要能站起來,就能為人服務。剛學會走路的幼兒喜歡幫人,並且會因為幫助別人做事而感到自豪。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這能改變許多小孩的怪異行為。同時,在勞動中也能培養起孩子許多寶貴的品質,如責任感、獨立性、自信心,以及珍惜時間和愛惜勞動果實等。 你在孩子身上培養的為他人服務的潛能,不管他今後到哪兒,都將使他受用終生。教育孩子:"要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一樣對待別人。"然後積極創造機會讓為別人服務,長大後他會很有能力並且充滿自信心。你會看到孩子不但樂於奉獻,而且還將在更優雅的領域,諸如禮節、慈善、好客等方面讓你自豪。 教不到兩三歲的孩子削蘿蔔,刀很危險,他很可能削了手,但你若教他,讓人吃驚的是他能很輕易的學會。 要從小做起,在孩子剛學步時,也讓他參加清掃小組,即使至今為止你家小組只有爸爸和媽媽。給他一塊抹布--這會讓他在你身邊忙碌。這遠比在廚房裡打碎的漂亮酒杯有價值!隨著孩子逐漸有能力有信心,不斷介紹技巧給他。 ◆ 孩子能做的家務活:    1歲半:    為自己拿尿布;把用完的尿布仍到垃圾箱裡;    從地上揀起小東西;關上櫃廚的門鎖;取報紙    2歲    玩完後收拾玩具;把勺子放進洗碗槽; 幫助餵養小動物;收拾玩具;    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    2歲半    照圖解佈置餐桌;折疊圍巾;收拾餐具;削胡蘿蔔;把定量東西放進不同碗裡; 用小掃把掃地;收拾掃帚和垃圾箱;拖小塊地、整理雜誌、沙發墊    3歲 刷牙洗臉穿衣脫衣;擦掉傢具上的灰塵;疊餐巾;把一堆堆衣服運倒房間裡;把衣服放進洗衣機、把衣服從脫水機中取出;擦抹低層架子;倒空小垃圾箱;起床時疊好被子 4歲 清掃廁所(父母把清潔劑倒入便池),收拾書本;除塵;分類可循環物品 5歲 整理床鋪;擺放餐桌;房間一般清掃; 6歲 為全家人倒牛奶;清掃桌子;折疊一般衣服; 在督促孩子學習以上勞動技能時,父母一定要耐心的指導。你可以做以下事情: *畫一張餐桌佈置的圖表,把它放在桌子附近,以便孩子佈置時參考。 *給孩子準備小凳子、小海綿和抹布。 *可以讓孩子睡在床上的睡袋中,這樣易於整理,孩子只要把睡袋拉直就行了。 *把衣服的圖片貼在存放這些衣服的抽屜上。 *臥室中準備放髒衣服的籃子。 * 把浴巾掛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 *不應把玩具雜亂地存放在一個大箱子裡。用開口較大的箱子裝玩具,並在箱外貼上所裝玩具 (球、積木、汽車)等的圖片。 * 用帆布袋裝玩具,並用背袋掛在孩子房間中較低的鉤子上。 勞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遊戲。明智的父母採取遊戲的態度: 顏色和形狀:「先撿起紅色的玩具。好,現在撿藍色的。」「我們把方形的玩具收到方紙盒裡,把圓形收到圓筒中。」 觀察者遊戲:「你把10件東西放好,讓我看看能不能按順序記住……」 跟我做:「你整理床的這邊,我整理另一邊。」「我擦地,你吸塵。」 「我清理廁所時,你擦鏡子。」一起作時,講幾則笑話。 真讓我吃驚:父母分配孩子作活後離開房間,過一會兒出其不意地返回,看孩子能作多少活。 可以說:「我想讓你大吃一驚,下次回來,你能作好嗎?」這樣是為了督促孩子盡快作完家務活。比比誰快:要讓孩子多贏幾次。

二歲以後的叛逆期

2009年08月08日
公開
54

叛逆的小孩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原理顯示,二歲左右的幼兒,雖然在行動上已具稍獨立,但是語言的認知能力卻還很有限。 因而經常會用最先學會的「不」字來代替回答。其實這並非表示他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而是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而已。 美國心理學家馬克法蓮說:「孩子的反抗是自我肯定與保護的一種綜合。」既然二、三歲之間的反抗只是自我發展的一種過程而已,那麼父母就不用太操心了。 一般而言,三、四歲可以算是孩子反抗的顛峰期,以後就會很快地消失,也就是說當兒童慢慢建立起獨特的自我,並能由服從別人而得到滿足時,就會變得相當地合作了。 其他二位美國心理學家耶可見契和艾迪勃可也明確地指出:大部分四至七歲的孩子,仍會表現出不服從、愛反抗、要求注意的行為。 令人訝異的是,這些行為沒有性別之分,男孩或女孩皆是如此。 如果您企圖掌握這段年齡的孩子,您將發現事與願違,假使您運用權威使之服從,也會很快地發現答案總是令您不滿意 總而言之,反抗是成長的必然過程,孩童的反抗方式可以從二、三歲的行為反抗,發展到六、七歲的語言反抗。 但孩子若是長期地表現出叛逆的行為,父母就應該注意外在的環境中是否有引起孩子反抗的因素存在了。一般而言,父母管教的態度不合理、管教太嚴、管教不一致等,或是雙重標準都是引起孩子反抗心理的主要因素。 研究中同時指出,孩子常會由於父母的規則太多而產生反抗。這些規則經常迫使孩子無所適從,譬如:父母一再的要求孩子「小心」、「乖點」、「不可亂摸插頭」等,但是卻忘了考慮到孩子是不是真的明白這些「規則」。 (取材於世一文化)

當孩子發拗脾氣,口出惡言時

2009年08月07日
公開
43

當孩子發拗脾氣,口出惡言時…… 果果非常喜歡吃蛋糕,這天,他已經吃了好幾塊蛋糕了,還吵著要吃。媽媽對他說:「你已經吃得太多了,今天不能再吃了。」沒想到果果卻說:「你不給我,我就打你!」說完就在地上大喊大叫起來。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麼做呢? 100分父母——冷靜處理 聽了果果的話,媽媽儘管非常生氣但還是轉身走開了。等媽媽冷靜下來之後,她給果果講了一個故事:「一天,小猴子想吃樹上的桃子,可是猴媽媽卻說桃子還沒有成熟不能吃,小猴子因此要打媽媽。果果你說,小猴子做得對嗎?如果不對,他該怎麼做呢?」果果知道媽媽在說他,慚愧地低下了頭。媽媽又耐心地跟果果討論小猴子為什麼做得不對,他應該怎麼做才好。 專家的話: 講故事、遊戲是寶寶喜歡的學習方式,尤其適合低年齡的寶寶。把生活中的矛盾轉化成有趣的故事,生活中的爸、媽、寶寶變成可愛的小動物,讓孩子跳出「自我」,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孩子比較容易理解。這種方法比單純地教他對、錯要有效得多。 有時候,寶寶的行為讓你很生氣,父母應該冷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平時自己的不良言行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且身教重於言教,想要培養寶寶有愛心,有責任感,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60分父母——借助父威 媽媽生氣地說:「你怎麼能這樣對媽媽說話,等爸爸回來我告訴他,看他怎麼收拾你!」 專家的話 常常聽到有些媽媽對寶寶說:「等爸爸回來我告訴他……」在寶寶的心裏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媽媽管不了我,爸爸比較厲害,所以我只要在爸爸面前乖一些就行了。於是,不知不覺中你家已經有了個小小「騎牆派」,這樣的家教環境對孩子健全的人格發展有害。 40分父母——武力解決 媽媽頓時火冒三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這「不孝子」揍一頓再說。 專家的話: 提醒各位父母,「打」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更不應該用於教育孩子。孩子犯錯時,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再尋求解決之道,千萬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訓一頓了事。 20分父母—息事寧人 對大喊大叫的果果,媽媽只好無可奈何地說:「好吧,好吧,再給你吃一塊。」 專家的話: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有些長輩對孩子的要求往往是無條件滿足,過分溺愛的結果是孩子逐漸變得自私、蠻橫、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不打、不罵教出有禮好寶寶

2009年08月06日
公開
43

文 / 劉瑋玲  專家 / 張晏銚(聖德托兒所老師) 「孩子老是說謊,講都講不聽,罵也沒用怎麼辦?」、「哥哥,不要再欺負妹妹了,你再欺負妹妹,媽咪就要打你囉!」每當孩子犯錯時,您是否總是被惹的火冒三丈,忍不住想舉起手,好好「教訓」孩子一番,但如果您能忍住一時之氣,用講理的方式,孩子的接受度可能會更高唷 孩是老是不聽話,除了打罵之外,還有什麼有效的管教方式?建議家長不妨緩和一下自己的情緒、傾聽孩子的聲音,並了解孩子背後的行為動機,否則一味的要求孩子「聽自己的話」可能會使親子關係更為緊張。 不打不罵 教養三招 小朋友因為沒有太多自己處理事情的實務經驗,因此難免為出現一些在大人眼中是難以理解的行為,而使家長覺得:孩子很盧、難以管教,甚至是忍不住動怒,而提高親子間的衝突。 但此時除了打罵之外,父母也可運用智慧,找出一套能與孩子對話的模式,那麼就不會覺得孩子那麼難以應付了。聖德托兒所老師張晏銚也提出三個教養妙招供媽咪參考,讓媽咪可以順利和孩子達成共識。 1.故事教學,用孩子聽的懂的語言溝通! *說孩子聽的懂的語言:孩子什麼都不懂,和他溝通,有效嗎?其實孩子不如家長想像中的笨,只是家長老用成人的語法和他溝通,他當然是有聽沒有懂。如果您下達指令,但寶寶卻不明瞭時,不妨嘗試用不同的語法,重新下指令,如:將指令分段告知,像是,寶寶先去鞋櫃拿鞋,待寶寶完成後,再說下一個指令;或用簡單的句子重新說明。 *重複指令:如果您發出指令,但寶寶卻聽不懂,或是不肯照著做,也先別急著發脾氣,罵孩子笨。不妨轉換另一種說法,清楚、明確地再重覆一次指令,讓寶寶的小腦袋瓜有重新整理、組合的機會。 *和孩子講理:嘗試著用說故事的方式和孩子講道理,說明事情的原委,孩子自然就能理解。儘量簡化語言的複雜度,用故事、比喻的方式來引導孩子,例如:藉由「狼來了」的故事來解釋,為什不能說謊?當孩子懂得箇中道理後,自然就能理解「yes」或「no」的差別,那麼當然比用打罵來的有效囉! 2.維持一致性的教養模式,避免孩子產生混淆! *家中成員應先達成共識:如果家中的長輩,或其他家庭成員無法建立一致的教養模式,那麼也會出現你打、我疼,讓孩子愈來愈難以教養的情況。建議家中的長輩應維持一致的教養模式,才不會使幼兒出現混淆,並明確的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如果犯錯,有其他人也不會偏袒或是縱容?那麼孩子就不易出現讓人腦怒的哭鬧行為。 *與師長建立相同的教育模式:如果孩子已經大到上托兒所的年紀,那麼經常與師長溝通也是很好的模式。家長不妨將孩子在家的情況記錄下來,帶至學校與師長溝通,討論當孩子表現不佳時,該如何處理?與師長建立一套相同的教育模式,讓教養方式趨於一致,才不會使教養模式因時、因地而改變,讓孩子混淆、無所適從,且也較易導正孩子的行為。 3.建立原則,孩子哭鬧絕不妥協! *愛哭的孩子有糖吃?「老婆,孩子一直哭,你想想辦法!他想要什麼,就給他吧!省得他哭哭鬧鬧讓我精神崩潰!」不少家長在孩子耍脾氣時,會採取妥協、滿足孩子需求的方式,以求能迅速化解孩子的情緒,讓大家得到片刻安寧。但如此反而會養成孩子的霸氣,想要什麼就非得拿到手,否則就用哭鬧當武器,非逼得父母妥協為止。 其實面對孩子的哭鬧,應建立一套正確的處理方式,即雖然疼愛小孩,但應有原則。當孩子吵鬧時,就用他懂的話語告訴他:這是不對的。如果孩子堅持他非要買某一個玩具,且在地上不斷打滾、哭鬧,您會如何處理?答應他!省得大家困擾!錯!此時,孩子有可能是在試探父母的底線,當某一次耍賴成功後,下回他就可能曉得,「哭鬧的孩子,有糖吃。」而如法炮製。 *事先和孩子溝通:為了避免在外出時遇到相同的窘境,建議您不妨在出門前就和孩子溝通,今天出門的目的是什麼?要採購的東西有哪些?有沒有玩具?如此才會讓孩子予取予求。 *明訂契約:如果寶寶容易忘記媽咪交待的事項,可於事前就在白紙上寫明,在並要求寶寶簽名,做契約化約束,當寶寶耍賴時,可以拿出契約請寶寶遵守。 媽咪教養集訓營 除了上述的教養秘招之外,家長在氣頭上時,也應避免和小朋友直接摃上,張晏銚建議,如果一時情緒無法控制時,應先立即走開,待心情和緩時,再與孩子溝通,並注意態度需堅定而和緩,寶寶才能明確的清楚,媽咪的底線在哪? 1. 態度適當而堅定:媽咪需用堅定的語氣及態度來教育孩子,並適時地生氣,讓孩子知道,「如果不認真配合,媽咪也會生氣!」就算孩子哭鬧、耍賴,媽咪也要堅持,如此孩子才不會一再犯錯。 2. 和緩的情緒:媽咪如果被孩子氣的火冒三丈,也別急著「扁人」,先走開一陣子,再以和緩的情緒和寶寶溝通,效果通常比打罵還佳唷!因為媽咪的情緒也會影響寶寶的學習成效,捨棄打罵的方式,找出一套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管道,寶寶反而會愉悅、心甘情願地接受媽咪的教導喔! 3.溫和的處罰:處罰孩子並不等於打罵孩子。處罰可以採用溫和有效的方式,例如:你犯了錯,所以要停止玩小車一個星期。罰他不准玩喜歡的東西,效果遠比打罵來的有效。 4.說明罰應理由:有時孩子做錯了,自己卻不明白自己錯在哪?因此面對處罰時,會覺得莫名其妙,而增加對父母的不滿,提升親子緊張。記住!處罰的目的不在發洩怒氣,而是使孩子明白事理、擁有生活常規,所以處罰時要明白說明為處罰的理理,才能避免孩子犯錯。

哄孩子的五個妙方

2009年08月05日
公開
46

哄孩子的五個妙方: 小孩子的情緒變化多端:剛才還在玩耍嬉笑,一下子不順心又會大哭大鬧。面對孩子的哭鬧,許多家長都感到束手無策,往往一味遷就,對他們的要求悉數滿足。其實,這樣很容易養成孩子任性、自私的習慣,不利於孩子健康心理及良好性格的培養。但如果您面對孩子的哭鬧,能冷靜地分析原因,講究策略,採取適當的方法,就能及時掌握孩子的情緒,成功扮演孩子的心靈捕手。 1. 轉移並提高興趣 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對某一事物的注意力並不能維持長久時間,他們的興趣往往容易轉移。家長可利用這一特點來制止孩子的哭鬧,並引導他破涕為笑。 有時你正在教孩子認字時,孩子突然玩興大發或受到一點小挫折後就會不想認字,若果你想強迫他繼續,他肯定會噘起小嘴然後大哭。這時,你可能需要改變一下做法,改用遊戲的方式來轉移注意力,他就比較容易接受和感興趣。比如,將小熊維尼、米老鼠等玩具布偶排齊坐好,對孩子說:「看,小朋友和你一起認字,讓我們來比一比誰認的字最多。」她可能就會破涕為笑。 於是,你可以開始隨心所欲地教,孩子則聚精會神地學,一會兒工夫,這項學習就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並且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2. 表揚並給予激勵 有時候,孩子為了表現自己能幹,而不小心使自己受了傷,這時,他往往會大哭以示委屈。這時,您最好用表揚激勵的方法,鼓勵孩子勇敢堅強,逐漸培養他耐受挫折的心理素質。 3到5歲的孩子對諸多事情感興趣,甚至很多家務都要搶著做。看見媽媽洗衣服,他會過來說:「我的衣服要自己洗。」看見爸爸拖地板,他也會說:「爸爸,地板我來拖吧!」甚至在父母包餃子時,他也會湊熱鬧地拿起餃子皮……也許您注意到了孩子的參與意識,會特意留一點「任務」給他們。但在過程中,孩子難免「英勇負傷」,不是肥皂水濺到了眼睛?,就是在自己擦過的地板上滑一跤;不是手上擦破了一點皮,就是…… 開始遇到這類情況時,孩子通常會用哭來引起家長的同情。而此時,就需要您及時給他安慰、鼓勵,並告訴他,勇敢的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是不哭的。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變得堅強起來。 3. 不予理睬給予冷落 孩子經常會無理取鬧,任性地大發脾氣。這時,最好還是暫時不要理睬他。在一定時間的冷落中,他會慢慢地平靜下來,停止哭鬧。同時,從大人嚴肅的神情中,他會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任性自私的毛病也會慢慢改正。 3歲左右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有的已經顯露出「當家」的風範,特別是家長帶著她們出門時儼然一個小管家,甚至連家長的東西都不許別人碰。如媽媽帶歡歡去朋友家拜訪,朋友的孩子看見了媽媽包上的小飾品忍不住就拿起來看看,歡歡見狀大叫:「是我媽媽的!」看到那個孩子仍然不鬆手,就大哭起來。 這種情況發生時,您最好來個冷處理,拉過朋友的孩子一起玩,把她冷落在一旁。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大都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主動上前承認並與其他小朋友言歸於好。經過幾次類似的事件,孩子就會大度許多。 4. 直接批評給予教訓 孩子常常會「狐假虎威」故意踢打別人,有時還故意弄壞小朋友的東西。看自己闖禍了,就惡人先告狀地大哭。每當此時,大人應該批評孩子,讓他記住「不尊重別人是錯的,欺負別人更是不應該的」。只有這樣,他才容易學會與人友善相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其實,兒童的行為是家庭教育的折射。孩子的心靈是一張白紙,如果從小聽到的是充滿暴力的說教,並且長輩們對此不忌諱,那麼,在孩子的心?就有可能播下暴力的種子,長大後,他就有可能用他從小所學到的、令他刻骨銘心的暴力方法解決他所遇到的難題。 5. 緩解壓力 或許我們一直都認為年紀小小的孩子必定是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可是,小寶寶當真沒有壓力嗎?當然不是!因為嬰幼兒有本身的成長與行為發展特徵,加上父母可能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有所要求或訓練,如此,寶寶的壓力便隨之而生。所以,當父母在面對小小孩自我意願表達或追求獨立之際,雖不能一味地放任孩子,但若是完全加以嚴厲的要求或處罰,也非絕對良好或有效的方法。唯有瞭解每個孩子的個性或特性,以不同的方式因應不同的個性或特性來調整自己的要求;避免用批評、威脅或體罰的方式來對待;把對孩子的要求,和快樂的活動相聯結,如此才能減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感。 正如一位心理學家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家庭教育與兒童行為的關係那樣,如果兒童生活在: ●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責; ●敵意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打架; ●嘲笑的環境中,他就學會難為情; ●羞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內疚; ●忍受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忍耐; ●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 ●讚揚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抬高自己的身價; ●公正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正義; ●安全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具有信念; ●贊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愛; ●互相承認和友好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在這個世界上去尋找愛情。

放輕鬆一點,孩子犯錯不用大聲斥責(轉貼自pchome)

2009年08月04日
公開
47

放輕鬆一點,孩子犯錯不用大聲斥責 當我十幾歲時,有一次幫忙料理全家的餐點(你待會就會知道,我用「幫忙」這個字,實在有點言過其實)。其實真正煮飯的人是我媽媽,我則幫她把冷凍豆子拿出來。不知道為什麼,我用手抓著那包豆子包裝袋上端的一角,然後用剪刀,沿著我手指的下沿,剪開包裝袋的一角。可預見的,(除了我手中抓著的袋子一角)豆子整包掉到地上,豆子四處飛散,撒得滿地都是—冰箱和廚具底下,洗衣機底,我們的腳邊。 我嚇壞了,抬頭望著我媽媽,等著一頓無可避免的高聲斥責,那時我媽媽已經很緊張,忙著邊切肉,邊注意不讓淋在肉上的醬汁煮焦,爐子上還有蔬菜,但是那時我老媽卻笑彎腰了。 然後你知道嗎?從那次以後,我沒有再犯過同樣的錯誤了(是的,我知道,大部分的人,一輩子都沒犯過這類錯誤)。重點是,我無須被罵才能學會教訓。媽媽用笑聲而不是罵我笨(老實說,那顯然是滿愚蠢的),讓我對媽媽的看法,以及對我們母子的關係都有很大的影響。 當然啦,不管那件事有多蠢,那真的純屬意外。那麼當孩子存心找碴、頂嘴時,又怎麼辦呢?即使是在這種時候,父母通常也能化麻煩為歡笑。如果你能掰出個笑話,或是在適當的時刻,以溫馨,戲而不謔的方式調侃他們,通常就可以改變他們原來會讓你活受罪的心態。如此一來,大家都會比較快活,親子關係也會更加穩固。 約翰.柏寧漢(John Buringham)寫了一本很棒的童書,書名叫做《你寧可……?》(Would you rather?)他在書中問孩子,他們喜歡,例如,全身塗滿果醬,被水淋得溼搭搭,還是被狗狗拖過泥濘地?(順便告訴大家,我全力推薦,我是說這本書,不是說被狗狗拖著經過泥濘地。)我的小兒子很愛這本書,所以有時候,當他剛要開始調皮,我就問他們問題,以解除狀況:「你們寧可……現在趕快停喔,回房間禁足五分鐘,還是接受三十秒鐘無情的搔癢?」這會引得他們咯咯笑,分心忘了原來要做什麼。 孩子似乎對不用斥責來制止他們這件事很領情。現在我又想到,我知道我也應該對某些成年人試試這招。

二歲的孩子應有的表現及父母的態度

2009年08月03日
公開
49

二歲的孩子處於自立期 任何事都想自己學習~所以父母要學習放手 三項重要關鍵~運動.語言.簡單技能 每天散步.儘可能讓二歲孩子每天去散步 因為他們內心非常想多運動~所以要讓他們滿足內心需求 除了平地走.還可以走獨木橋.上下樓梯.雙腿併攏跳上.下台階 在坡道上將球滾下來.讓孩子去追球 剛開始.孩子只能追球.在多次練習.孩子就可預測球的方向 以最短距離追到球 每天讓孩子跑一定的距離∼ 二歲至二歲半會出現語言爆炸期 所以絕不可對孩子童言童語~這會導致語言障礙 儘可能以大人說話方式與孩子交談 語言遊戲是最愉快的遊戲~ 如~房間裡有啥是紅色的東西? 哪些東西以"大"開頭? 盡可能多為孩子買書~不要讓他自己看 由媽媽唸給他聽 只要孩子願意~一天5~10本皆可 二歲兒想知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對因果關係很有興趣 如~手去摸電暖爐.要跟他說~手會燙到~所以不能摸 讀繪本很重要~但是也別忘了詩集 不必翻譯詩集的意思~只要反覆唸給孩子聽 睡前一定也要唸唸繪本 應該讓孩子在這時期對文字感到興趣 當孩子認字後.會改變頭腦的構造 到處都有文字~可以不時的唸給他聽 先將孩子的名字寫好貼在牆上~每天唸給他聽 二歲兒有強烈欲求~想處裡自己週遭事物 當二歲半至三歲這段期間更加強烈 認同欲求並加以協助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秘訣 洗手.穿鞋.綁鞋帶.扣釦子會花很多時間~也要讓孩子自己嘗試 剛開始父母花較多時間教導.以後就可高枕無憂 盡可能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完成後 要盡情的稱讚~不要在孩子面前重作.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讓二歲兒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 幫他先分類好~在教導他如何放回去 久了就會自己放了 如果養成一次只玩一種玩具的好習慣~整理工作會比較輕鬆 可用命令方式 滿2歲可以讓孩子學習拿筷子 玩黏土~以範本要求他做出來 玩積木~疊高高或是橫向發展.或和媽媽做一樣的. 及自由創作 組合的房子車子.拼圖之類的 拿豆子分色或迴紋針~以訓練手指能力 二歲兒的第一反抗期 會持續4-6個月~凡事都愛自己動手做 當大人說"不可以"時.他們會表現出強烈反彈 這是他們想要自己動手做.卻無法如願的欲求不滿表現~ 如果只是訓斥.就無法協助孩子度過"可怕二歲"時期 雖然了解孩子想法~不要搶先為他說出 剝奪他自行表達的權利.父母可以告訴他規則.使他懂事 當孩子在做什麼~不要過度插手.應一旁靜靜觀察 如果能在此時期培養孩子高度的語言.處事技能. 就可以避免孩子變成可怕的二歲兒 不要一直對孩子說不可以 2歲兒的幼兒處於天才期.是建立能力基礎的階段. 如果不加以訓練.無法掌握優秀能力~ 所以應該接受嚴格的"記憶訓練" 世界國旗.車子種類.車站名稱.論語.詩集.三字經. 這時期所吸收的知識將一輩子留在潛意識中 排10個盒子∼將東西放3個中~讓孩子猜 排10個東西~~看一分鐘.藏其中一個~讓孩子猜 觀察力~去的地方有些什麼東西? 去公園~看螞蟻.收集樹葉.看看小動物~ 去動物園.水族館.遊樂園.農場.消防隊等不同場所 並訓練他將所看到的一切說出來 讓孩子他火車.公車.飛機.捷運.去海邊.果園 盡可能讓孩子有豐富體驗 2歲適合學習外語~這時期他們對音感非常準確 是語言天才~你教啥他就會啥 多聽世界各地的搖籃曲 越是有耐心重覆教導越能培養孩子高度才能 -------------------------------------------------------------------------------------------------- 寶寶到了2~4歲,他們的大腦發育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使得他們能夠理解並接受許多道理了。家長可以通過小故事、兒歌來向寶寶宣傳獨自睡覺對身心發育的種種好處;通過心理暗示,激發寶寶潛在的獨立意識,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敢於挑戰自我,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從心理上產生自己睡的願望。    還可以帶寶寶到小朋友家串門,爸爸媽媽有意識地當著寶寶的面詢問小主人跟誰睡,並做出驚喜的樣子說:“你真行!一個人睡一張床,像個大孩子了!”    隨後帶著寶寶一起參觀小主人的床,誇小床柔軟、漂亮、乾淨、整潔。這時候,寶寶會因羡慕而產生“我也想擁有自己的床”的願望,並希望在小朋友面前表現一下自己也長大了的樣子,此時,父母則可趁熱打鐵鼓勵孩子單獨睡一張小床。    [循序漸進 逐漸適應]      讓寶寶忽然自己睡小床,甚至獨自睡在一個小房間,的確會令寶寶一下子難以接受,難以適應。所以應該採取必要的步驟,循序漸進,讓寶寶逐漸適應獨自睡覺。   大床入睡,小床清醒。最開始的時候,家長可以先把小床放在大床的一側,讓寶寶先睡在大床,哄寶寶入睡,等寶寶睡著後再把寶寶單獨放到小床上。   清晨寶寶醒來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出現在寶寶面前安慰他,並以愉快的情緒感染、鼓勵寶寶:“寶寶真了不起,睡自己的小床,寶寶長大了!”這樣既保護了寶寶的安全依戀,不會產生情感上的失落,還增強了寶寶自己睡的勇氣和信心。   先分床後分房。接下來就應該訓練寶寶在小床獨自入睡了。爸爸媽媽要在小床邊給寶寶充分的愛撫,使他感到安全和溫暖;爸爸媽媽可以在白天加大寶寶的活動量,晚上避免激烈興奮的刺激,從而使寶寶產生睡意;同時還可引導寶寶聽故事或欣賞舒緩的音樂,起到平靜心理催眠的作用。   切忌睡前接觸恐怖的資訊和刺激,以免造成寶寶心理上的恐嚇,從而不利於入睡。在寶寶可以順利地獨立入睡以後,爸爸媽媽就可以嘗試與孩子分房而睡了。   分房不分心。讓寶寶獨自睡在一個房間,首先要把這個小房間好好裝飾一番,使它成為溫馨別致、充滿童趣的“童話小屋”。牆上貼一些寶寶和爸爸媽媽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歡的卡通圖片;小床可以設計成汽車、小船等形象,周圍掛上卡通小動物、帶有悅耳聲音的小玩具、漂亮的貼畫等做裝飾,再把寶寶平時喜歡的玩具擺在床邊,告訴他小動物是他的好朋友,會陪他一起睡覺。   這樣,寶寶的恐懼感就會漸漸消失,轉而喜歡這個環境。爸爸媽媽要在寶寶睡前多陪他一會兒,讓寶寶感到雖然和爸爸媽媽分開了房間,但是他們的心沒有分開,爸爸媽媽始終是關心他呵護他的,並沒有不喜歡他、拋棄他。

晚間親子遊戲大集合

2009年08月02日
公開
44

晚間親子遊戲大集合 文 / 王曉燕  專家 / 王潔予 兒童教育專家 現代的孩子擁有愈來愈多的玩具,但是玩伴卻愈來愈少。雖然有人呵護,卻缺乏與人分享的喜悅。這種狀態常會造成幼兒身心的挫折。而家庭是幼兒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幼兒對周遭事物因好奇而產生接觸與模仿,再由模仿中累積經驗,而產生自我的創作。所以家庭應該是幼兒學習生活的起點,忙碌了一天的父母,更應該留點時間給孩子,電視卡通固然很多,益智玩具也還不錯,但缺乏與孩子互動,將會對幼兒往後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需要一種更真實、更愉悅的互動管道,那麼,家長究竟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兼顧這兩者的需求和表達呢?專家建議,做一些晚間親子遊戲可以有效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及互動。 遊戲一:拿玩具 適合年齡:7∼11個月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的運動能力。 遊戲方法:讓孩子俯臥在軟墊上,兩肘展開撐住身體上半身,爸爸可以把玩具放在孩子前面吸引他的注意,使他產生想要與人分享的願望。然後,媽媽可以拉直孩子雙臂,讓他的身體向前行,快拿到玩具時,再向後拉孩子的雙腿,使他的身體成平趴式後退。如此動作重複進行。 遊戲二 :認識身體 適合年齡:1∼1.5歲 遊戲目的:增加幼兒認知能力。 遊戲方法:家長當老鷹,老鷹要咬孩子的身體部位,孩子必須將該部位遮起來,例如:老鷹咬耳朵,孩子用手將耳朵遮住。 遊戲三:搖搖船 適合年齡:1∼2.5歲 遊戲目的:強化孩子的平衡能力。 遊戲方法:孩子躺在薄被中,爸爸媽媽各抓住被子的兩角,左右搖晃,每次20下或者用薄被橫捲住孩子的身體,媽媽輕推孩子的身體,讓他來回滾動10下,再拉住被子的一邊,讓孩子側滾出來,如此動作反覆進行。 遊戲四:雙人滾翻 適合年齡:1∼2.5歲 遊戲目的:增加幼兒觸覺神經的發展。 遊戲方法:家長和孩子一起躺在床上,並抱在一起滾動,或家長可以趴在床上,將雙腳伸直當障礙物,孩子自行側滾到家長身邊,再滾過家長的身體。可角色互換,讓家長輕滾過孩子的身體。 遊戲五:打鬥 適合年齡:1∼3歲 遊戲目的:培養孩子敏捷性及協調性。 遊戲方法:利用各種動物的角色的攻擊行為和孩子產生互動。如螃蟹剪刀夾肚臍、鬥牛刺屁股、鴨子咬小腳等。 遊戲六:打電話 適合年齡:1.5∼3歲 遊戲目的:幫孩子訓練數的概念。 遊戲方法:電話是孩子非常喜歡的「玩具」,用它來玩遊戲,不只是能幫助孩子學習語言。媽媽可以告訴孩子每隻動物的「電話號碼」,叫他「打電話」給小動物們。然後媽媽假扮各種動物,跟孩子在電話上聊天。剛開始先讓孩子撥1位數或2位數的「電話號碼」,以後隨著孩子能力的增強,可以逐漸擴大數字的範圍。 遊戲七:過橋 適合年齡:2∼3歲 遊戲目的:提供家長紓解背部的壓力,是培養幼兒平衡的好方法。 遊戲方法:家長趴在床上雙腳伸直當獨木橋,請孩子雙手張開,踩在家長的背上行走。 遊戲八:舉一反三 適合年齡:2∼3歲 遊戲目的:幫孩子從感官上建立數學進位概念。 遊戲方法:對孩子而言,要讓他知道「同樣的數位」這個概念是非常困難的,3歲的孩子雖然已經有了初步的數位概念,但對這一概念仍難以理解。媽媽可以用實物示範,比如:「媽媽有3個果凍,寶寶也有3個果凍,媽媽和寶寶都有3個,我們有一樣多的,都是3。」然後,再將具體的舉例轉變為抽象的數字,只告訴他:「這是3,那也是3,兩個相同的都是3。」這樣,孩子才能慢慢理解。   遊戲九:馬鈴薯拼圖 適合年齡:2∼3歲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遊戲方法:大人小孩先洗洗手。將一顆馬鈴薯以菜刀不規則的隨意切三刀,當然不要平行切三刀;然後將第二顆切四刀。兩顆分別用容器散裝著。請大人、孩子把它們拼回原形,看誰拼得快。 遊戲十:比力氣 適合年齡:2∼4歲 遊戲目的:增加孩子肌肉操作技巧。 遊戲方法:家長和孩子手掌、腳掌互推、雙手互拉、互踩雙腳、互碰臀部或者家長和孩子坐著背靠背互推。 遊戲十一:玩故事 適合年齡:2.5∼6歲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的想像能力和表演能力。 遊戲方法:翻開故事書找到一個有趣的故事,家長邊講邊給孩子表演故事情節,可以客串幾個角色;如果孩子稍微大一點,可以讓孩子扮演角色,甚至鼓勵他也客串幾個角色。 遊戲十二:開火車  適合年齡:3∼6歲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 遊戲方法:大人在前扮開火車,孩子拉著大人的雙手或衣服在後,用腳尖碎步兒走。大人可以在途中不時地報站名,孩子重複。然後,在讓孩子轉換大人的角色,孩子報站名,大人重復。 遊戲十三:踩影子 適合年齡:3∼6歲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動作的協調性,發展他們靈活應變的能力。 遊戲方法:晚飯後散步時,路燈下影子的變化這一現象本身就令孩子感興趣。這時候,家長在前面跑,讓孩子在後面踩影子,注意可以跑斜線。然後再交替,孩子跑,家長來踩孩子的影子。 其實,遊戲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發掘孩子最微小的能量,發現孩子最細小的不足。不過,家長也不一定要刻意照個這些步驟玩遊戲,遊戲是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的。只要跟孩子在一起,相信你就一定能夠得到啟發,找到你與孩子之間最好的情感交流與增進方式。

幫助幼兒學習發展的方法

2009年08月01日
公開
53

兒童的發展有兩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是遺傳,另一個則是環境。遺傳受到父母親的基因決定不可控制,但遺傳還需要在對的時間,有適合的環境做配合,才能將幼兒真正的能力展現出來。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幼兒並不需要成人的教導。成人要做的只是為幼兒預備一個對的環境,在這環境中的空間佈置、成人、玩具等所有的一切都會對幼兒的發展造成關鍵性的影響。在此提出以下幾點給父母的建議,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因為父母的幫助,而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1.讓你的孩子有機會探索自己的興趣。(認識自己)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單向的學習方式讓大部分的人習慣於接受,無法從學習中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培養個人的興趣可以為生活帶來許多樂趣。所以,成人應提供孩子豐富的環境,同時允許孩子依自己的方式及步調去學習與探索。在學習的過程中成人避免為孩子帶來壓力造成反效果.營造愉快的學習經驗,先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動機才能找出真正興趣所在。 2.讓孩子接觸各種類型的活動,激發孩子潛在的天賦。(潛能開發) 提供幼兒接觸各種不同類型活動的機會,如﹕音樂、藝術的欣賞、動植物的照顧、天文地質的探索、身體律動的練習等,不要預設孩子該學得多少的結果,成人可以從旁觀察在不同領域的學習活動中去發覺幼兒的潛在能力。如:在進行音樂欣賞時,對於旋律節奏特別有反應的孩子,可能代表他在音樂方面是有潛能的。而常常蹲在路邊觀察昆虫活動的孩子,可能對於動物部分的學習是特別敏銳的。 3.允許你的孩子犯錯。(培養正確的判斷力) 幼兒由於擁有的知識不夠豐富加上邏輯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但隨著身心的成長及知識的增加,孩子也能擁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定。在這個過程中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孩子必須有機會練習如何做決定。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如:在寒冷的冬天卻選擇穿短袖的衣服等.在成人適當的輔導之下,這些錯誤的經驗將會是幫助孩子有一天能做出正確決定的重要基礎。 4.經常對孩子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問題可以引發孩子對於週遭環境的好奇心,讓孩子動頭腦思考。但問問題的方式很重要。Yes�No類型的問句無法真正助長幼兒進行思考,如:是不是這樣?對不對,好不好?最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採用開放式的問句,如:你覺得怎樣呢?你有沒有什麼辦法?為什麼會出現彩虹?開放式的發問方式可以從孩子的回應中知道孩子是否真正了解問題的意思並達到幫助幼兒思考的目的。 5.計畫一項特殊的家庭專案。(促進親子關係及開發孩子的創造力) 利用節慶,,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個大家都有興趣的主題,全家人共同設計進行一個活動,如:說故事接龍,角色交換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創造力,也可以喚醒和開發孩子另一方面的潛能。 6.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建立愉快的學習經驗) 現代的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好,每天幫孩子排滿了各式各樣的課後輔導課程及才藝的學習。卻沒有問過孩子是否有學習的意願。主動的有意願的學習才能讓孩子發展出專注力,而專注力是學習的重要條件,被威脅強迫的去上各種課程非但對於孩子沒有任何幫助還可能有不愉快的經驗影響日後的學習。因此,成人要做的不是強迫而是鼓勵,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進而主動學習。 7.你可以對孩子有期待,但是必須是合理的。 (依幼兒自己的步調成長)每一位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人一等的優異表現與成就,因此容易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一下子就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無能便會放棄,如果父母親能了解自己孩子的實力給予適當的期待,等孩子達到目標之後再提升標準,很容易便可以達到目標。 8.與孩子分享你的工作。(促進親子關係) 在美國的許多城市設有爸爸日媽媽日.。在這一天讓爸爸媽媽帶著他們的孩子一起去上班,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父母工作的內容及辛苦,對於親子關係的互動有很大的幫助。父母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會成為孩子的典範。另外也會讓親子互動增加許多的話題。 9.為孩子提供一個感官豐富的環境。(敏銳的感官能力) 0-4歲是幼兒感官發展最敏銳的階段,需要各種的感官刺激幫助其概念的發展。父母在家中可以提供孩子各種運用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探索環境的機會,如:引起視覺探索的圖形,可供觸摸的不同材質的地板或牆面,能夠動手操作的各種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聽得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刺激,豐富的感官刺激經驗是幼兒在未來發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據。 10.保持你自己的學習熱忱,孩子會受到你的影響。 (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許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嚀孩子要唸書要認真,卻不見得有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實是透過身教影響孩子。父母本身能夠常常保持對於學習的熱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將會透過身教深深的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 1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自我概念的發展) 學齡前是幼兒自我概念發展的關鍵期,還未清楚建立自我概念的幼兒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因此,隨便給孩子貼上標籤(如:你還小,等你長大就會了),很容易讓孩子的能力及發展受到限制。 12.全家人經常一起玩遊戲。(促進親子關係) 幼兒的生活即遊戲,遊戲即生活。他們天生就具備有遊戲的能力。透過遊戲幼兒可以展現他的能力並進行學習。成人在參與幼兒遊戲的過程中,可以透過觀察了解幼兒的能力及針對其需要協助的部分進行輔導。 13.親子共讀。(培養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從小養成。根據一項研究,在孩子童年早期經常有機會坐在成人膝上聽故事、看故事的孩子,長大之後較容易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14.使用一些幽默,笑話和有趣的故事以激勵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創造力) 15.不要對孩子做的事情有過多的挑剔和評斷。(增強孩子好的行為) 當孩子拿著他的作品與你分享,滿心期待能得到你的肯定時,千萬不要用成人的高標準來評斷。學齡前的幼兒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成人任何一句批評的話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成人應學習多使用能傳遞正向訊息的語言(如:你用了好多的顏色、有紅色、藍色和黃色。色彩真豐富),盡量減少使用負向語言(如:你怎麼畫得這麼亂,顏色太多了。)正向的訊息能讓孩子獲得鼓勵,繼續表現良好的行為。但負向的訊息卻會讓孩子停滯,退縮不敢往前進。 16.幫助孩子學習使用家裡,學校和公共圖書館的電腦設備。(增進學習的能力) 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體科技,即使不出門也能知道天下 事.學齡的孩子可以學習使用電腦,運用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視野觸角伸得更遠更廣。 17.與孩子談話並學習傾聽。(情緒的抒發) 每天花一點時間與孩子談天是很重要的。藉由談天的過程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在這過程中成人需要學習傾聽的技巧,許多的父母還沒有等孩子把話 說完就急著要糾正孩子錯誤的觀念。這種舉動會讓孩子不願意再與你分享她的想法,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18.當孩子完成家事,給予肯定。(培養責任心) 2-4歲的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因此開始對做家事充滿了興趣,成人若能為孩子預備適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掃把托把吸塵器等)並且給予孩子適當的工作範圍(幼兒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從做家事中逐漸發展出責任感。 19.全家一起外出遊覽新的地方。(擴大孩子的視野,增廣見聞) 放假時全家一起外出旅遊,除了可以藉由愉快的氣氛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之外,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知識.為了讓每一次的旅行都能讓孩子收穫滿滿,建議成人在一開始就讓孩子參與旅行的計畫,全家人一起收集資料,討論行程的路線,並事先對於當地的文化做一番了解.真正抵達時當地對於一定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行程中成人也應該鼓勵孩子多運用其感官做觀察及比較並發現異同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20.提供孩子扮演類型的玩具。(促進社會行為及想像力的發展) 如:洋娃娃、絨毛動物、偶、廚房用具、各行各業的工具及服裝等,幼兒透過扮演遊戲中角色的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了解社會真實的樣子。成人可以在家中的一個角落為孩子佈置一個扮演區,只需用矮櫃做一個簡單的區隔或找一個裝大型電器用品(如:冰箱)堅固的紙箱,在其中擺放幼兒扮演所需的道具,(道具必須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幼兒才會知道如何使用) 21.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可以做白日夢和幻想。(激發創造力) 允許孩子有成人期望以外的答案,這些答案很很可能是創造力的來源。 22.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人士生平的勵志類故事。(提供好的學習模範) 幼兒吸收性心智的特質讓幼兒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環境中所提供的成功典範故事分享,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影響幼兒的思考模式和行為表現。 23.不要用酬勞賄賂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幼兒需要鼓勵以促進良好行為的表現,鼓勵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型式。其中最不適切的則是用物質來鼓勵孩子。這樣的鼓勵方式會讓幼兒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且人對於物質的慾望是無止盡的。 24. 建議孩子加入他感興趣的小團體。(促進社會行為發展) 團體生活可以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態度,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成人可以協助幼兒選擇一個團體,如:教會中的主日學學校、幼兒音樂班或社區中所成立的親子互動團體。透過團體的互動幼兒漸漸發展出社會生活的技巧並達到社會化。 25.和孩子討論新聞以激發他的興趣。(關心社會) 以適合幼兒的方式與其討論新聞時事,能幫助幼兒融入社會生活,了解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五花八門的新聞內容能引發孩子對於社會的關心。不過在引導幼兒關心社會的同時,成人也要注意到有些未經處理的新聞畫面及題材是否會對於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26.不要有刻板性別印象。(兩性教育) 在現代的真實生活中有許多打破傳統刻板印象的事情,許多在以前由男生擔任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女生來做(如:火車司機),許多女生從事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男生擔任((如:護士)。成人提供給孩子的玩具和遊戲不要過分強調刻板性別角色,以免與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所見有落差,同時也讓孩子發展正確的兩性關係。 27.避免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尊重個別差異)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性格。因此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可以適用在所有孩子的身上,成人更不應該拿孩子做比較。父母只要幫助孩子與自己過去的行為作比較即可。 28.做一對有原則的父母親。(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年齡小的孩子由於環境都很陌生,因此需要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可以依循,特別是有關常規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夠清楚知道規則與父母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原則有密契的關係。成人若能堅持原則就可以清楚的讓孩子知道對與錯。 29.給孩子買一些能展現其優點的禮物。(增進自信心) 能展現幼兒優點的禮物,可以為幼兒製造成功的機會,增進幼兒的自信心。 30.鼓勵孩子思考他的未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成人可以啟發他的思考,但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該如何做。 31.把家裡變成學習的地方。(促進心智的發展) 幼兒的心智發展必需從做中學。因此應善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幫助幼兒有效的學習。例如:廚房可以是很好的學習數學及科學的地方,洗澡時可以學習浮與沉的概念,照顧動物的活動讓幼兒能認識動物的構造和習性。 32.教導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覺和信任自己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多多讚美幼兒並肯定其能力。當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就會充滿自信。 33.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培養幼兒做決定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能力) 選擇的項目不需要很多,太多的選項容易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當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導致不好的結果時,孩子會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如何做出正確決定的技巧。 34.在家裡設置一個放置孩子作品的角落。(表現自己) 固定的作品展示區讓孩子學習大方的表現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討論自己的作品,增加與他人互動的話題及語言學習的機會。 35.鼓勵孩子處理他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學習如何解決遇到的困難。(培養邏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多數的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會直接尋求成人的協助,太會幫助孩子處理問題的成人往往教出依賴心很重的小孩。成人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們也能夠自己處理一些不太複雜的問題。因此成人應該從旁輔導,給孩子機會自己學習解決問題。 36.能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優點與缺點。(學習尊重及欣賞每個人的差異) 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之處,學習去欣賞每一位孩子的優點,如:莉莉在記憶方面的學習成果雖然不佳,但他在理解力的部分表現良好,並包容及幫助孩子改善其缺點。花些時間想一想這些缺點真的非改不可嗎?有時候換一個角度思考會發現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幼兒常見問題的行為(1∼3歲)

2008年12月29日
公開
50

★亂發脾氣   ●多數父母都會碰到孩子發脾氣的問題,特別是在孩子二三歲剛開始具有獨立性、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時。發脾氣實際上是孩子正在成長的獨立意識的信號。    一般來講,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如果你的孩子愛發脾氣,你不要輕易地下結論說自己教子無方。每個孩子養成發脾氣習慣的原因是不同的。有時候孩子發脾氣僅僅是因為過度疲勞或受了刺激。不管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必須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毫無意義,它不能幫助他克服挫折,逃避責任,讓父母改變主意。    置之不理:這是幫助孩子擺脫髮脾氣習慣的最好方法。因為孩子發脾氣的目的是想得到你的注意。你不理他,孩子就會意識到發脾氣沒有什麼用還是少用為好。    不理睬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能沉住氣。    ●轉身離開。孩子發脾氣時,你儘管去做你的事。    ●適當地勸說。如果你還做不到置之不理,你可以對孩子反覆講幾句簡明扼要的話,說明什麼事是不會被允許的,但不要做出任何舉動。你的目的是幫他擺脫困境。    ●不要議論他。孩子不再發脾氣時,只要歡迎他能停下來就是了,就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    排除:如果孩子不停地哭鬧,你覺得除了讓步沒有別的選擇了,你可以告訴他如果願意哭就儘管哭好了,但你不喜歡他的哭聲。    不要讓哭鬧左右你的決定:    ●搞清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最可能發脾氣。    ●讓孩子知道你說到做到,絕不讓步。    盡量避免誘發孩子發脾氣的場合和情況:找出誘發孩子發脾氣的因素並避免它們是可能的。    ●避免孩子發脾氣。每個孩子動手能力是不一樣的。如果任務或玩具太複雜,孩子會因完不成而感到沮喪,你可以把任務安排得簡單一些。    ●必要時提供幫助。讓孩子看你是怎麼用另一種方法解決他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有時候寥寥數語、關鍵性的提示,足以緩和孩子一觸即發的緊張情緒。    ●避免孩子過分疲勞和興奮。這種時刻,孩子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盡量使孩子處於平靜的狀態。 ★毀壞東西   ●孩子毀壞東西的原因很多。    活潑衝動的孩子:他們毀壞東西往往是無心的,這些孩子往往精力過剩。    好奇的孩子:他們很想弄清楚某件東西的工作原理,還想看看是用什麼材料做的。他們把它拆開來,並不想損壞它,但是不知道怎麼再弄好。    不能控制情緒的孩子:他們還不會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的孩子,往往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習慣。    不愛惜東西的孩子:孩子得到東西太容易了,就會覺得無所謂。    有報復心理的孩子:少數孩子故意毀壞東西,是想讓別人知道他的厲害。有這種問題,絕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可能是存在更嚴重心理問題的跡象。    你要根據孩子的行為類型選用策略。    不要給孩子過多的玩具:    ●處理掉多餘的玩具,扔掉或送人。    ●選擇適宜的玩具,不要太複雜。    約束過分好動的孩子:    ●在家裡劃出不允許孩子隨便出入的範圍,這樣可以減輕你監督孩子的任務,減少孩子闖禍的可能性。    ●不易碎的東西放在安全的地方。    ●獎勵孩子的小心行為。    提供替代物:如果孩子的求知慾特別強,你要幫助孩子把拆散的東西組裝起來,或者允許他拆些舊東西。    ●給孩子一些需要動手的玩具。    ●啟發孩子的創造性。收集廢舊東西,允許孩子隨意拆卸它們    教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感情: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的感受,給孩子示範怎樣用適當的方法表達情緒。 ★不愛整潔   如果你像許多父母那樣有一個小淘氣包,你一定時常納悶,那麼小的孩子為什麼能在一瞬間就把房間搞得一塌糊塗。孩子喜歡把東西搞得亂七八糟,實際上,年齡很小的孩子根本不理解什麼是亂七八糟,他們周圍能玩的東西越多,他們也就越高興。    如果你看到周圍一團糟,你就不停地嘮叨孩子,讓他們收拾好玩具,或者你自己動手收拾了,那麼你就最終做了不該由你做的事情。更糟的是,孩子知道了會有人替他收拾東西了。    家裡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把弄亂的東西收拾好。讓孩子認識到整潔和用完東西放回原處的重要性。孩子養成愛整潔的習慣,用完東西就放回原處時,你要表揚他。    「誰弄亂東西誰負責收拾」,應該成為家裡的一個規矩。使孩子從小就養成這種習慣是最理想的,如果你未能做到這一點,你可酌情選用幾種解決方法。    事先安排:做事情有一定之規,可以節省時間,避免麻煩,使你的周圍井然有序,花一些時間為孩子創造保持整潔的便利條件。    ●為孩子準備好放東西的地方。告訴孩子,他的每種東西也應有固定的住處。讓他把玩具、體育用品、繪畫材料都分門別類地放好。大的東西最好放在架子上或櫃子裡,不要放在玩具箱裡,因為玩具混放在一起容易攪成一堆或損壞。積木或許多部件的玩具最好放在分開的塑料格子裡。不管你怎樣安排,你的目的是讓孩子的每樣東西都有固定的放處。    ●便於取放。從孩子的角度環顧一下房間,一定要把每個架子、櫃子、衣櫥或掛衣棍都安置在孩子便於取放東西的位置。    ●標明用途。在每個放東西的用具上都貼上不干膠的標籤說明用途,甚至畫個圖也可。小孩子還可以通過它學習識字。    指導和監督:為孩子做個好樣子,這就是說你本人必須講衛生和做事有秩序。不要指望一個從不動手收拾東西的孩子一夜之間來個突變。所有的孩子,無論大小,都必須瞭解你的標準,他們只要把表面收拾乾淨就行呢?還是每個角落都必須打掃得乾乾淨淨?記住,你的孩子會逐漸瞭解你的要求的,因此,你對孩子的期望必須切合實際。    ●做好幫助孩子的準備。即使是最整潔的孩子在收起大型的組合式玩具時也需要別人的幫助。一位兩歲孩子的母親是這樣做的,她先讓孩子自己盡量把玩具收拾到一起,然後她幫助孩子把玩具放好。隨著孩子能力的提高,他可以把更多的玩具收在一起了。最後,他終於能自豪地獨自承擔收拾玩具的任務了。    ●養成好習慣。督促孩子玩過玩具以後立即收拾好。如果孩子很小,你可以和他一起把玩具拾起來,孩子一學會拾東西,你就開始訓練他把玩具放回原處。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他會把拾起玩具當作遊戲的一部分。    命令明確:你對孩子的要求要簡潔明瞭,你的態度要溫和而嚴肅,但不要像是下命令。如果她沒有反應,你等片刻後再把你的話重複一遍,如果她聽到你的話可就是不去做,你要採取一些措施。 ★爭吵和打架   一個正在向獨立、自我完善方向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同別人保持一致,差異是極為正常的。但是有些孩子太愛與別人爭執。愛打架的孩子有各種情況,有些孩子不會克制自己,有些孩子是因為缺乏社交技巧,也有些孩子是想用拳頭樹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權威,還有的僅僅是模仿別人。    ●正面指導。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在碰到爭執時怎樣做,比如可以對同伴講講道理。    ●態度要冷靜。孩子們發生爭吵時,讓他們做一次深呼吸,每個孩子心平氣和地說明爭吵的理由,不能罵人。然後請他們提出解決的方法。    ●退出爭吵。有時解決爭吵的方法是走開或讓步。    ●獎勵。制定一個可行的目標,約定好獎勵的辦法。如果孩子和夥伴爭吵的次數減少了,就允許他做一件他喜歡的事情。    ●事先警告,如果仍然打架,就要受到處罰。  ★不講禮貌     你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培養孩子的禮貌行為,告訴孩子禮貌的重要性以及怎樣去做。你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發育階段合理地提出希望,同時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練習。孩子最早是從家裡學習禮貌的,如果孩子有效仿的榜樣,他們很快就能學會。你應認真地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言談舉止是否都得當。如果你對孩子或者他人的態度不夠禮貌,儘管你教育孩子要懂禮貌,他也會按你的壞樣子去做的。你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要能做到。    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逐一解決每個問題,要比同時對付所有的問題好得多,欲速則不達。如果你認為當務之急是教孩子學會說「請」和「謝謝」,那麼,你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不要又去解決其他問題。    對孩子提出期望和要求:同孩子促膝談心,告訴他講禮貌的重要性以及你的期望。鼓勵孩子講禮貌的最好方式就是隨時對他的好表現進行表揚。必要時,同孩子談一談他不懂禮貌的問題。把舉止粗野的人指給孩子看。提示小孩子應該學習的禮節。    糾正不禮貌的行為:如果孩子不禮貌的行為已根深蒂固,你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練習正確的行為。這個方法可以使孩子意識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得好一些要更省事。比如,孩子沒有說「請」字,你要讓他用「請」字講10句話。    ●懲罰。如果你的孩子吃飯時總是不守規矩,那麼一個合乎邏輯的後果就是他不改變行為就不能到餐館用餐;或者,如果他在宴會上坐不住,他以後就不能參加宴會。  ★到處亂塗亂畫   只要父母不在眼前,2歲的孩子經常會別出心裁地在牆壁上亂塗亂畫。我們提出的建議如下:    教孩子在適當的地方寫字:具體地告訴孩子他可以在哪些地方以及不能在哪些地方寫字。領孩子在家裡轉一圈,把允許他隨便塗抹的地方指給他看。如果你的孩子是大孩子,可以讓他講講不能到處亂塗亂畫的原因。    提供替代物:這是改變亂寫亂畫行為的關鍵。如果孩子喜歡寫字和畫畫,那麼讓孩子有機會這樣做是很重要的。    ●提供美術用品。給孩子準備一個圖畫箱,裡面放上各種畫畫用具,孩子想畫畫時不必請示你就可以使用它們。你允許他在廚房的飯桌、他的書桌或地板上塗塗畫畫,並對他講清楚他只能在這幾個地方畫畫。如果他把顏料、畫筆拿進其他房間,他的用具要被沒收一段時間。    ●提供寫字用品。給孩子準備好紙張、舊文具、信封、筆記本、鉛筆等,他只能在一個地方使用這些東西,不管孩子是否會寫字,都鼓勵他寫。如果孩子有機會練習,他們常常在識字之前就發明出他自己的寫字方式。你可以訓練孩子說出他的想法,你替他記錄下來,如果孩子會寫字了,讓他們替你寫購物單。    ●為孩子提供寫字的地方。你可以讓孩子在黑板上或能夠擦掉痕跡的物體表面、舊本子、石板上寫字畫畫。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在牆壁這類寬敞的畫面上寫字,你可以給他們準備一些大張的紙,或者讓他們用粉筆在家裡的走廊或車庫的牆壁上亂畫。  ★受欺負 ●對這些易受欺負的孩子來說,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於讓他們學會用新的方式對欺負和取笑捉弄做出反應。    ●讓孩子認識到大多數取笑人的行為是很無聊的,不值得理睬。但有些取笑傷害了孩子,因而不能置之不理。    ●對取笑進行分類。有些取笑非常愚蠢或明顯不真實,對此,你和孩子可以一笑了之。如果取笑的話裡有真實的成分,那麼要教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做出反應以阻止對方的嘲弄。    ●不要對取笑太敏感。教孩子用以靜制動的方法對付嘲弄者。不回嘴,只是把頭轉過去或轉身離開。    ●用新的方式對付欺負者。有時制止嘲弄的最佳方式是先發制人,伶俐的口齒是有效的武器。幫助孩子學會靈活機動地做出恰當的反應。 ★不聽話   ●如果你的孩子不聽話,你會感到憤怒、生氣或沮喪。每天晚上,你都會因白天對孩子的反覆提醒、說好話、爭吵和嘮叨而疲憊不堪。你如果想讓孩子聽話,必須注意兩方面的問題:首先,不要對孩子濫發指示,否則孩子會被你指使得暈頭轉向;其次,父母對孩子講話時口氣要溫和,分配的任務要合情合理。    有些孩子之所以養成不聽父母話的習慣,是因為他們知道即使他們不立即對父母的話做出反應也沒有關係,他們把父母對自己的忍耐程度摸得一清二楚,並且猜得出父母是否會做出讓步或索性自己把事情幹了。儘管有些孩子不聽話純粹是故意搗亂,但有時也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一次提出的要求太多或沒有把要求解釋清楚。    如果你的孩子聽懂了你的要求就是不肯去做,你可以試用以下方法,實踐證明這些方法很有效。    指示要簡明、具體:我們常常總是忙著向孩子發指示,但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理解了這些話。孩子可能並不理解你說的話的具體含意,他對一些話的理解可能與我們大不一樣。有時孩子不服從命令是因為父母一次給他們的指示太多,而他們記不住。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是想向孩子說明一件事情,但他們卻表述為要求孩子做這件事情。    ●指示要明確,易懂,具體。    ●每次只提一兩個要求,等孩子完成後再提新要求。    ●講究策略。如果你並不想聽到孩子說「不」字的話,就不要對孩子說詢問的話,你完全可以用果斷但並不專橫的口吻做指示。你還可以使用激將法,比如,你可以說:「我敢說我一數到10你就能走下汽車。」    讓孩子注意聽你講話::孩子玩得高興時根本注意不到周圍的事情,他很可能並沒有聽清你的話。你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保證孩子確實聽見了你的要求。讓孩子注視你,並把你的話重複一遍。如果你的孩子容易走神,這個辦法也很有用。    說到做到:父母都是大忙人,他們對孩子提出要求後,往往以為孩子一定會照辦的,以後也就不再提這件事了。父母每次做出指示後,一定要檢查任務的完成情況,這樣孩子就不會把你的話當作耳旁風了。同時也要避免對孩子提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使任務有趣:通常,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都很簡單,所需的時間要比孩子爭辯的時間少得多。如果你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幫助大人幹活的習慣,他們就會把這當作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你可以用計算時間的辦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這個方法可以使孩子知道幫助大人做事實際上用不了多少時間。  ★坐不住   ●學會安靜地坐著對小孩子來說是最難的一課。即使只讓他坐上幾分鐘都會感到很難熬。小孩子必須能夠理解父母所說的「好好坐著」究竟是什麼意思,而父母也不能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但是即使是年齡很小的孩子也可以通過訓練學會在飯桌前、候診室及其他場合坐上很長的時間。    下面介紹一些訓練孩子學會安靜等待的方法。    ●打拍子的訓練法。如果你的孩子1歲左右,你把他放在椅子上坐好,告訴他你要看他能否在你數數時安靜地坐著。你用手比劃著數到5,然後你為孩子能好好地坐著鼓掌,並抱抱他,讓他在地上跑一會在繼續練習。這一次,你可以數到10或更多一些,並再次鼓掌和擁抱。這樣就可以逐漸延長孩子訓練時坐著的時間,而你的興高采烈則可以使孩子感到成功的快樂。    ●「我是木頭人」遊戲。和孩子面對面坐好,讓孩子把手放在膝蓋上,孩子當然可以呼吸,但他必須像木頭人那樣一動不動,甚至動動手指、聳聳鼻子也不行。練習之後,孩子可以保持1分鐘不動,有些孩子甚至可以堅持5分鐘或更長時間。每隔幾天做一次這個遊戲,它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一定要表揚孩子的每一微小的進步 ★不肯分享 ●小孩子不肯與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小的孩子常常認為凡是他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是屬於他的。但是他們也喜歡討大人的歡心,如果教給他們分享,他們五六歲時,一般能在大多數時間裡和夥伴一起好好玩。    與人分享不是自發的,必須教給孩子怎樣去做。    ●學習合作。讓孩子看到一起工作和分擔任務的好處。或者告訴兩個孩子,他們可以得到一份好吃的東西,但必須兩個人分享。    ●告訴孩子必須分享。很多孩子願意在別人家玩人家的玩具,但是讓他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就不樂意了。如果是這種情況,你在客人到來之前,讓孩子挑選幾樣他願意讓別人玩的玩具,告訴他不要擔心玩具被弄壞。這樣當他無條件地與別人分享東西時,他能感到自己的對這些東西仍有控制力,它們還是屬於他的。    ●不要期望太多。雖然孩子能夠學會分享,但它對孩子來說是個很難理解的觀念。在要求孩子把玩具拿出來讓別人玩時,一定要使他有足夠的時間玩自己的玩具。承認孩子的所有權會使他感到分享是在他控制之下的。    ●對孩子每個慷慨舉動都要表揚。 ★打人和咬人    ●這些全是不成熟的行為。許多二三歲甚至四五歲的孩子在受挫或興奮的時候就這樣做。我們的任務是防患於未然。    ●同孩子討論。如果孩子還不會講話,就對他簡單的說不能怎樣,並做出嚴厲的表情。但是不要生氣。    ●講清後果,對孩子講清如果他繼續打小朋友會有什麼後果,如失去某些權利,星期天不能去公園玩等。    ●搞清孩子在什麼時候會這樣做。注意孩子打人咬人的時間和場合,以次做出預防。如果孩子累了就愛咬人,那麼在他沒睡午覺前,就不要讓他和別的孩子一起玩。    ●指導孩子。有的孩子,當別人碰他的玩具時就咬人家。父母可以教他對想碰他玩具的孩子說:「你可以玩一會,下次輪到我了,好嗎?」還可以告訴他,如果其他孩子搶他的玩具,他可以請大人幫助。    ●預防措施。平時多跟孩子進行團結友愛,為別人著想的教育。玩的時候,在旁邊照看著,減少引起爭吵的機會

蒙特梭利活動!

2008年10月28日
公開
48

活動時,動作示範要正確、清楚。孩子練習時不要隨意干涉,因為他們能力不足,經驗不夠,肌肉發展也尚未完全成熟,莫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 而應讓孩子在親切的氣氛中反覆練習,達到熟練的程度。 1、走線練習: 家中地板或空地以有色膠帶貼成直線、橢圓形線、或S形線供孩子練習平衡感、專心度,亦可加上音樂或樂器按節拍而行,或持物而行。 2、投擲遊戲: 製作幾個小沙包或小型的球,再準備一個大籃子(如洗衣藍),於適當距離(不要太遠),和孩子一同玩丟擲遊戲,屬大肌肉的運動,經由練習,增加對距離的掌握。 3、抓握練習: 準備兩個大碗或塑料制容器(不怕摔破),其中一碗放置花生或黃豆,以單手示範抓起一把,放到另一個碗中,而不掉落出來,再由孩子練習。手指的運用使他們有抓握豆子的感覺與能力,以及一次抓握的數量。接著還可用湯匙、鑷子或筷子練習,可做為使用餐具,自己吃飯的練習。 4、開關抽屜: 小朋友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家中的櫥櫃抽屜常是他們有興趣翻動之處。家長可將易碎及危險之物移開,示範開關抽屜、櫥櫃門的動作(如輕輕的開關,不可有聲響),整理抽屜的方式等,培養有秩序、整齊、安靜的能力。 5、照顧動、植物: 家中若養有一些如小鳥、狗、貓、兔子、天竺鼠、烏龜等小動物,可幫助他們認識動物的習性,培養愛護、照顧動物的責任感。年幼的孩子對園藝也會很好奇、有興趣。藉著給家中的植物或盆景澆水、摘除敗葉、施肥等活動讓孩子認識植物,辨認顏色、香味,葉片的形狀,和觀察生命的成長。 6、整理衣物: 清洗乾淨的衣物能學習折迭後,分類、整齊地放進櫥櫃中,脫下的衣帽、鞋襪亦能掛放在適當的位置,不會亂丟。這項練習可以培養手眼協調、分類、辨識(家人的衣物)、愛好整齊、秩序的能力。 7、穿脫衣服、鞋子: 經由拉拉鍊、扣扣子、繫鞋帶等過程培養照顧自己的能力,以及手指小肌肉的練習。可以遊戲的方式為娃娃或填充玩具穿脫衣服、扣扣子等。 8、擦拭桌椅: 從洗淨抹布、扭干、擦拭桌面、椅面、再清洗抹布的過程,讓孩子有照顧自己生活環境,懂得動作的連貫性。擦拭桌椅時也有一個順序,而不是胡亂抹,擦不乾淨。 9、餐具的擺設: 孩子知道家中有幾個人,吃飯時幫忙擺放幾副碗筷等餐具,可以具體獲得一些數的概念,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一雙筷子配一個碗,或一個湯匙),孩子還可學習餐桌的禮儀。 10、洗碗: 將必備的清潔用品準備好,示範洗碗盤的步驟、方式,再由孩子來練習,一開始先由他自己的餐具洗起,較熟練之後,再增加其它的餐具,讓孩子在參與家務工作時有成就感和喜悅感,同時也培養其責任感,明白家事是全家人的事,不是媽媽的事。 11、瓶子、蓋子: 家中都會有各種瓶瓶罐罐,大小、形狀、顏色不一,找幾個放在桌上,扭開瓶蓋,混和集中一處,再請孩子一一找出,與瓶子配對,蓋上扭緊,可做配對、嘗試錯誤、手眼協調的練習。 12、串珠(洞口較大者): 準備不同顏色、形狀(圓形、方形、橄欖形、圓柱形等)的木製、塑料制珠子或用廢紙(月曆紙),裁成長條紙捲起及一條一端打結的繩子(做中國結粗細的繩子),指導孩子穿珠。他們可依顏色、形狀或自己的構想進行,學會數數,體會其中節奏的變化。隨著能力的增加,可使用扣子練習,穿針引線,學習釘扣子。 13、麵糰: 媽媽做麵食時,給孩子一小塊麵糰去揉、搓、捏、桿,或任意造型,組合、分開,讓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充份發揮。 14、魔術盒: 在一個不透明的盒子中裝數樣日常用品(如鑰匙、火柴盒、鉛筆、玩具等),將眼睛蒙上,伸手入盒中取出一物,並說出其名稱,使孩子熟知不同的物品,並發展其視覺的敏感度。盒中的物品可隨孩子的年齡不同而增加其難易度。 15、摸摸看: 溫度--冷、熱、冰、溫,形狀--方、圓、三角形,感覺--粗、細、硬、軟、毛皮等。 16、聽聽看: 在不透明的盒子中裝入大豆、綠豆、米及其它的物品,蓋上蓋子搖一搖,由聲音辨別盒內裝的是什麼。 17、聞聞看: 是嗅覺敏銳度的練習,將家中有不同氣味的,常吃(水果—橘子、香蕉、菠蘿,蔬菜—韭菜、芹菜、紅蘿蔔,調味料—胡椒、芥末等)或常用的物品(香皂、樟腦丸、皮件等)等裝在盒中,讓幼兒閉上眼睛,聞聞看,再說出是什麼物品。 18、靜息遊戲: 幼兒喜愛動,但是我們也可安排安靜的時間,坐下來或躺下來,聽聽周圍的聲音,體會安靜的感覺,再討論各種聲音給人的感覺,培養孩子注意力的集中,自己各項行動所發出的聲音,及享受寧靜的需要。

兒童成長 5歲前很關鍵

2008年10月14日
公開
51

文�曾文智 15個月大的小寶去診所,護士幫小寶量身長、體重和頭圍。「啊!只有9.3公斤,體重怎麼沒增加呢?」小寶的媽媽不禁疑惑地問醫師;醫師翻開小寶的兒童健康手冊,先在「生長曲線圖」上點幾下,再翻到後面的「1歲至1歲半健康檢查記錄」填上一些數字。媽媽注意到醫師在體重記錄填上第10百分位。 人的身體在青春期以前,每天都在生長中。如果有營養不良、作息不佳,或長期生病的話,生長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在青春期前,兒科醫師會經常測量小朋友的各項生長指標,來評估其健康狀態。 ◎如何評斷孩童的生長是否正常呢? 最常見的方法就是使用生長曲線圖,求出該孩童各項生長指標的百分位數。所謂百分位數,就是假設有100位相同年齡的兒童其某項生長指標由小而大排序,看受測者應該排在第幾位,就是第幾百分位。 例如小寶的體重為第10百分位,就是指小寶在同一年齡層的100位兒童中,排在第10位;換言之,小寶的體重只比9個人重,但是比90個人輕。 百分位數並不是越大就是長得越好。通常小朋友只要不是大於第97百分位,或是小於第3百分位,醫師就不會診斷為異常。但是如果小朋友沒有照著正常的生長速率長大,例如第一次是第75百分位,第二次是第50百分位,第三次是第10百分位,醫師也會認為小朋友的生長有問題。所以除了當次的測量外,還要參考小寶先前幾次的生長記錄,來判斷其生長歷程是否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百分位數值與其參考母群體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於2006年發表了由收集不同國家8440位健康嬰幼兒的生長資料所得來的嬰幼兒國際生長標準,並證實兒童前5年的生長主要是受營養、環境及健康照顧等影響,與人種無關,所以最新標準可適用於全世界各地的嬰幼兒,國人也根據此標準製作了自動計算網頁(http://www.wellchildtech.com/anthro/AnthroTool.php),供家長與醫師免費使用。 與我國現有的生長曲線比較,可發現在6個月大之前,國內與世界標準差別不大;但是6個月之後,國內男孩第75百分位以上的體重標準,就比世界標準來得重,這可能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希望父母們有空能多關照小朋友的生長狀況。 (作者為新竹縣曾文智小兒科診所負責人)

【教父母妙招】讓孩子安靜入睡

2008年09月11日
公開
44

作者﹕葉子 當夜晚降臨的時候,忙碌一天的父母們最希望的是孩子們能安靜的入睡,可是有時往往事與願違,如何能幫助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睡眠習慣呢?葉子來幫您想想辦法。  堅持晚間生活規律化 一旦有了孩子之後,葉子建議您就要給孩子的日常活動,包括進餐、睡覺時間有一個合理的計畫和安排。當然一開始不可能做到那麼「合理」,但可以慢慢改善。孩子們喜歡有規律的生活,喜歡預先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這樣會讓孩子們有一種安全感,而且長期堅持這樣有計劃性的生活,孩子們就會主動的配合直至最後自己獨立的去做事。 晚間的生活同樣如此,計畫安排好晚餐時間,洗浴時間,讀書時間或活動時間,固定的睡前準備活動就會使孩子感覺到上床睡覺的時間又要到了,他們上床的時間就不會總是拖延。 熄暗臥室的燈光 有研究表明,暗一些燈光可使人體的生物鐘自動的產生疲勞感,有助於入睡。所以可在睡前的一段時間調暗室內的燈光。這樣也同樣給孩子們傳遞一個資訊:該是睡覺的時間了。如果孩子有怕黑心理,您也可在臥室可以安裝一盞很暗的壁燈。 快樂的沐浴時光 沒有什麼比一個熱水浴更讓人放鬆的了!把孩子放到大一點的浴缸裏,放進一些洗澡的玩具,或是幾個塑膠瓶、吹一些泡泡。讓孩子們輕輕鬆松的拍拍水、盡情享受一下玩水的樂趣。還有這也是最後一個讓他們變得疲勞的一個好辦法。 最喜愛的故事和遊戲 細心的父母可能會發現,不同的時期孩子有不同的愛好,有時可能是一本故事書,有時可能是一種遊戲或歌曲。建議您儘量滿足孩子們的這些愛好,只要這些不是無理的要求。這樣會讓孩子們有一種被認同被理解的感覺,會讓孩子們的心情變得更加愉快。建議您在睡覺前不要給孩子講一些新的故事書或嘗試新的活動,這樣會讓他們變得興奮起來,不願意入睡。 保持愉快的心情 讓孩子高高興興地上床是重要的。您可以採取一些讓步確保他們愉快地上床睡覺,比如儘量不在晚上批評孩子,創造一個寧靜祥和的家庭氛圍。還可以與孩子們一起做一些快樂友好的活動,並且最好父母雙方都能陪伴他們,或者儘量呆在一個房間裏,讓孩子能經常看到你們,這樣他們會覺得很安全,舒適和快樂。 室內的溫度的新鮮的空氣 合理的溫度也會幫助孩子睡眠,太冷或太熱都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還有要注意保持空氣的流通。新鮮的空氣對兒童的睡眠大有幫助

如何訓練幼兒學習使用廁所

2008年09月10日
公開
24

作者﹕文、攝影/ 葉子 對於從小就一直使用尿布的幼兒來說,學習如何使用廁所可能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許多家長也對此顧慮重重,不知從何時,如何開始,以及遇到問題時該如何處理。其實訓練孩子學習使用廁所並不難,關健在于父母們選擇好一個開始的時間與和保持放鬆的心態。 您的寶寶準備好了嗎? 學會獨立的自己使用廁所,需要寶寶的心理和體質上成熟才能辦到。家長們請不要操之過急,您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使他們能逐步地控制自己的身體。研究表明,絕大部分2歲6個月的小孩子,就可以開始進行大小便的訓練了。 您可以根據以下一些現象來判斷孩子是否已經準備好。如孩子能夠告訴您,他們想要大小便;尿布在兩三個小時內仍然保持乾燥;孩子的大便時間有規律,每天有固定的時間;孩子自己可以提上和褪下褲子;他們已經明白大便、小便,尿布幹、尿布濕的意思;孩子自己不喜歡尿;當尿布濕時,他們已經能告訴父母。 做好準備工作 一旦您覺得孩子已經出現了以上的某些現象時,您就可以嘗試拿掉孩子的尿布,而取而代之以紙尿褲或專門訓練用的厚內褲。您還要去購買一個小的便盆,(便盆您早些買好也可以,放在寶寶經常能看到的地方,這樣開始訓練的時候寶寶就不會覺得很突然。) 如果能找到一些關於這方面的故事書,您可以經常給孩子講講裏面的故事。如“有一天,瑪麗的媽媽說,孩子你長大了,從現在開始你要坐便盆了……”。如果找不到,您也可以和孩子經常談談這方面的話題,如鄰居的強強長大了,已經不用尿布了……。這樣可以幫助寶寶理解要發生的事情,並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 接下來,您在每次換尿布的時候,就可以鼓勵孩子坐在便盆上,如果他們拒絕也不要強迫,否則會引起相反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寶寶的反感和拒絕。您可以先把便盆擱在一旁,過幾天再試,要有耐心,不要硬來。有的寶寶坐不住,一會就站起來,您可以坐在他們的旁邊,講一個故事來幫助他們放鬆放鬆,,以拉長一些他們坐盆的時間,如果幾分鐘過去了,還沒有什麼“成果”,就說“謝謝寶寶”,下次再試。 慢慢地,當寶寶已經習慣于坐便盆時,您就可以給他們去掉尿布,換上紙尿褲,定時讓他們去坐盆。紙尿褲穿起來舒適,而且能避免意外的發生,是從尿布到完全去掉尿布的很好過渡。如果進展順利,您就可以在合適的時間,讓孩子直接穿上內褲,告別尿布了。但是別忘了,即使那時,「意外」也時有發生,您也要經常提醒他們使用便盆或廁所。當孩子開始使用成人廁所時,別忘了在坐墊上要安裝一個幼兒用的小坐墊,很可能您還需要在廁所前放一個小凳子,寶寶才能走上去。 如何幫助寶寶大小便的提示 •要讓寶寶按自己的規律來,您不能加速他們這個過程,只能誘導和幫助。 •請用豁達的態度對待寶寶的「意外」,每個孩子在這一過程中,都會尿濕褲子很多次,這都是很正常的,是寶寶自然成長的一部分。當孩子弄髒衣物時,請不要發脾氣,最好的辦法就是平靜地打掃乾淨,然後告訴寶寶,「噢,你來不及上廁所了。」,「不要緊,下次記得要告訴媽媽。」這樣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因為那時即使你不說什麼,他們也會覺得很難過的。 •如果寶寶自己去了廁所或者一天下來都沒有「意外」發生,您一定要給予鼓勵,很多小朋友喜歡以粘人或在手上蓋章作為獎品,您也可以試一試。 •寶寶一旦表明要大、小便時,請您快速行動,因為他們只能控制很短的時間。 •放鬆心態。過度的擔心和催促會使你與孩子壓力重重。有時甚至會導致您和孩子之間的“戰鬥”,而往往贏的是另一方。要知道這也是一項需要學習的技能,就像他們學走路,騎車一樣,同時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練習。 •不管您到哪里旅行都要帶上寶寶的便盆,把便盆放在車廂內,這樣不用愁到處找不到公廁了。 •夜間能保持乾淨往往是寶寶最後才做到的,所以最好還是要用尿布。如果孩子自己反對,您可以在夜間叫醒他們小解一次。 •突然後退。有的孩子明明進展的很順利,可是突然間後退反而不如以前,好象大小便完全失去了控制。有時原因明顯,如家裏有新的嬰兒降生,搬進新房子等。有時則原因不明。但過一段時間,孩子們都會重新趕上來的。 •別忘了多準備一些寬鬆的褲子,以備不時之需。

增進親子關係-6招!讓您與寶寶溝通無礙

2008年08月26日
公開
44

採訪撰文�黃薇潔 諮詢�臺安醫院護理部督導 劉文琪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陳永綺 現在人偏向小家庭、少子化,少了許多長輩的經驗談,取而代之的是網路、媒體的資訊報導,除了照顧寶寶生活上的大小瑣事,寶寶的心理層面也越來越被重視,究竟該如何與懷中的小小寶貝好好溝通,展開互信、互愛的第一步呢? 世界的轉變可從小小地方就可發現了,現今年輕一輩的新手阿公阿媽,可不會都像上一世代的阿公阿媽般,積極又認真的幫爸比媽咪們帶小孩,因為他們自己也要開始準備出國旅行,開心渡過自己的下半輩子。 但是爸比媽咪別擔心,雖然不知道帶寶寶的方式有沒有問題,媒體、網路的資源豐沛卻是能讓所有新手爸媽們好好利用的。放鬆心情、用心學習,人人都可以是育兒專家,要與寶寶溝通無礙,除了了解您的寶寶的個性、生活習慣外,照顧者保持愉快心情也非常重要。正面的心態讓照顧過程中的瑣碎事務都不再讓人感到那麼緊繃,遇到問題就逐個擊破,絕對不要累積,否則爸比媽咪都成了危險的行動未爆彈,那還怎麼和寶寶溝通呢? FIRST第1招!瞭解寶寶各階段生心理發展歷程 生理physiology 臺安醫院護理部劉文琪督導表示,爸比媽咪應學會觀察寶寶的體溫的正常範圍、新生兒呼吸狀況(如正常與喘的分別)等生命徵象。 呼吸 Breath 呼吸狀況是寶寶生命徵象的重要部份之一,代表了寶寶血液中的含氧濃度,由於寶寶血液中的含氧量不如大人般多,因此正常情形下寶寶的呼吸速度會較大人的速度稍快。 如果媽咪不認識寶寶呼吸的頻率與速度,有可能會發生無法察覺寶寶呼吸太喘或是呼吸中止的情形,因此媽咪應對寶寶的生心理層面皆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才能在照顧寶寶時更加得心應手,同時對寶寶而言也較安全。 體溫Body Temperature 新生寶寶因為耳道尚未發育完全,耳溫槍對於寶寶的耳朵而言太大,量出來的體溫也較不準確,因此通常不建議量耳溫,而會建議以體溫計背溫(切記要記得將體溫計拿起)。 WATCH OUT! 新生寶寶測量各部位體溫的發燒標準 口溫 超過攝氏37.5℃ 腋溫 超過攝氏37.0℃ 肛溫 超過攝氏38℃觀察腸胃道異狀Gastrointestinal Tract (GI) 除生命徵象外,寶寶的飲食同樣會較建議哺餵母乳,由於寶寶的食物皆以奶水為主且食物必定經過腸胃,因此發生腸胃道方面的問題是頗為常見。媽咪必須學著觀察寶寶的消化、排便狀況、小便量多寡,有無脹氣現象,在認識寶寶的發展情形後,若出現異狀也不至於延誤就醫。 心理psychology 兒童心理學學者的論點 佛洛伊德、艾瑞克森與皮亞傑三位學者,皆曾對兒童發展做出界定。其中佛洛伊德便曾提出0∼1歲的寶寶是屬於口腔期,雖然無法運用言語表達需求,但若 口慾能被滿足,寶寶就可獲得安慰。 艾瑞克森則認為0∼1歲的寶寶正處於發展信任與不信任的階段,當寶寶進入6∼8個月時,開始會對陌生人產生焦慮而出現哭鬧不安的情緒,並找尋自己信任的對象。若寶寶哭,媽咪卻沒有及時給予安慰,則親子間信任感難以發展,甚至影響到寶寶未來對其他人也會產生不信任感的狀況。 皮亞傑認為0∼1歲的寶寶是感覺運動期,隨著寶寶碰觸到的物品的不同,他也會開始藉著自己感官知覺去記憶、感覺,如果媽咪在這個階段限制寶寶碰觸物品,則可能會導致將來遇到事情退縮或不肯嘗試的個性。 劉文琪督導表示,0∼1歲的寶寶處於發展的基礎點上,不論生理或心理都需要被特別照顧,假如生理方面未被顧及周全,則可能會因為基礎點的刺激不夠,使得寶寶發展比其他孩子要來得慢,並連帶使得生心理皆發展的較慢。譬如寶寶語言刺激不夠,未來進入校園可能會在同儕間發生相處不易的問題,或使得孩子的內心畏懼與他人溝通等情況。 SECOND第2招!增加與寶寶的親密接觸 THIRD第3招!多和寶寶眼神交流 FOURTH第4招!主動和寶寶說話 FIFTH第5招!幫助寶寶笑口常開 SIXTH第6招!不忽視寶寶的哭聲 (詳文請見2008.8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嚴格–也是一種慈悲】......轉載

2008年08月24日
公開
43

在教學中,有時會教到一些很可愛、或很漂亮的小朋友,而我也會有些偏心地喜歡他們。 李凱,就是這樣的小孩,天真又可愛;可是他卻也很頑皮,喜歡「騎快車」──上學時,故意快騎腳踏車,並從後面抓班上同學玉梅的頭髮! 每次玉梅被欺負時,總是氣得大罵「幹x娘」的髒話。 玉梅,很髒,常不洗臉、不洗頭,也長頭蝨,脖子上的污垢像是「一條黑蛇」,每次經過她身旁,都會聞到「很難聞的異味」;而且她的功課經常沒寫完。 一般來說,很少有小女生會罵「粗魯低俗的髒話」,偏偏玉梅一被李凱譏笑、欺負,就會尖叫、大罵髒話,所以我也常在同學面前指責她。 相反的,每當李凱「騎快車」或「欺負玉梅」時,我只是輕聲細語、笑笑地對他說:「李凱,你騎車要慢慢騎,不要欺負女生哦!」 我總是不忍心大聲地斥責可愛、俊美的李凱,也常對他網開一面。 ◆◆◆◆◆  ◆◆◆◆◆  ◆◆◆◆◆  ◆◆◆◆◆  ◆◆◆◆◆ 一天,同學們都在操場上體育課,我懷孕、大著肚子,坐在教室裡批改作業;玉梅則因身體不舒服,也坐在教室裡。 當我不經意抬頭時,與玉梅四目相接。 她突然說:「老師,等妳生了小寶寶,我媽說她要幫妳帶小孩!」 「你媽媽在做什麼?」我問。 「我媽媽在幫很多人家裡打掃房間,也在大樓洗樓梯,她說她可以幫妳帶小孩!」一臉髒兮兮、頭髮油膩膩的玉梅回答我。 「那妳爸爸呢?」 「我爸爸整天都在喝酒,因為我媽生了六個小孩都是女生,我爸爸每天都罵我媽『只會生些賠錢貨』!所以他每天都喝酒、罵人,也打我媽、打我們小孩子!」 玉梅又說,她是老大,一回到家、放下書包,就必須幫忙照顧妹妹們,也要洗米、煮飯、處理家事;她總是忙得很累,也沒時間洗臉、洗頭、寫功課…… 我一聽,一陣難過湧上心頭,也突然覺得∼「每個老師眼中的『壞孩子』,他們背後,可能都有別人不知道的苦楚與心酸!」 後來,我放下批改作業的筆,帶著玉梅到洗手台,幫她洗頭、洗臉! 不久,臉變乾淨了,用吹風機吹乾頭髮後,頭髮也不再油膩惡臭了。 梳完頭髮,我又拿了鏡子給她看,她突然──笑了! 真的,在我印象中,這是她第一次笑! 以前我只記得玉梅常「板著臉、罵髒話」,可是,現在她笑了,而且笑得是那麼燦爛、漂亮,笑起來真的很美! 從那天開始,玉梅開始「喜歡自己」,每天也都洗完臉才來上學。 兩三星期後,課外活動,我叫小朋友練習跳繩,她當著同學的面、拿起跳繩,大方地表演! 天哪,她居然「前跳、後跳、交叉跳、花式跳……」都跳得那麼棒! 一跳完,全班小朋友也都不吝嗇地給她如雷的掌聲! 我想,那是玉梅小學生涯中,第一次接受「如此豐盛的喝采」,因她的學業成績始終都是「最後一名」;然而,當她跳完繩,抬起頭,她的眼睛竟變得好亮、好美,好有自信! 就這樣,我發現了玉梅在體育方面的長處,也鼓勵她加入了「田徑校隊」。 而在升學國中時,更是大爆冷門,全班只有玉梅一人進入「資優班」∼考上高雄一國中的「體育資優班」。 ◆◆◆◆◆  ◆◆◆◆◆  ◆◆◆◆◆  ◆◆◆◆◆  ◆◆◆◆◆ 十多年後,我與孩子們有機會於同學會中,再次相遇。 那天,我搭車到高雄,亭亭玉立的玉梅到火車站來接我。 一見面,玉梅就說:「老師,今天同學會,來了十多位同學,大家都在高醫的加護病房!」 「為什麼?」我大吃了一驚。 「因為李凱出了車禍,他去跟人家飆車,撞成重傷,現在正躺在醫院裡,一直昏迷不醒,我們大家都到醫院去看他。」 玉梅心情沉重地告訴我。 ◆◆◆◆◆  ◆◆◆◆◆  ◆◆◆◆◆  ◆◆◆◆◆  ◆◆◆◆◆ 到了高雄醫學院的加護病房,我穿上「消毒衣」進入,看到同學們都已經站在裡面。 而李凱,他躺在病床上,戴著氧氣罩,頭與臉部已經嚴重扭曲、變形、浮腫 ……全身也佈滿插管;一旁的心電圖則顯示,他的生命跡象十分微弱。 醫生說,李凱已經快不行了!他被撞後到現在,都沒有醒來過;不過,我們可以多跟他講講話。 這時,我摸摸李凱的腳,也摸摸他的手……他,竟是那麼冰冷! 我和同學們不斷地叫他:「李凱、李凱、李凱 ……」 李凱、李凱…… 小時候,我那最可愛、最漂亮的李凱到哪裡去了?……你知道嗎,老師一直記得你小時候俊帥的臉龐呀! 可是,你現在……怎麼動都不動,不看老師一眼,也不回答老師一句話呀! 此時,玉梅站在我身旁,拉拉我的手,對我說:「老師,妳跟他說嘛,妳跟他說『妳以前常對他說的那句話嘛』!」 我怔了幾秒 ........ 知道了。 我握住李凱的手,彎著身,靠近他的耳朵,清晰地對他說:「李凱 ──你騎車 ──要慢慢騎 ──要慢慢騎哦!」 話一講完,心電圖的曲線也起了變化。 他的眼淚,竟從眼角流了下來 ……那天夜裡,李凱走了,動也不動地走了。 而他俊帥的臉龐、頑皮地騎著快車、以及扭曲浮腫的眼角滴下淚水的情景……卻是我心中「永遠的悲痛與回憶」! ◆◆◆◆◆  ◆◆◆◆◆  ◆◆◆◆◆  ◆◆◆◆◆  ◆◆◆◆◆ 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就是── 對他『百依百順』 !」 真的, 如果老師或父母,對孩子「太縱容、太放任、太溺愛」,就可能會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為「不幸的人」。 事實上,人都有情感式的「月暈作用」,也常會「以貌取人」,見到可愛、漂亮、聰明、能言善道的孩子,就特別喜歡他;就像本文中的老師,因太過於偏愛李凱,在他騎快車時,未曾嚴厲地管教他、約束他,以致最後李凱因飆車而喪失生命! 因此,「愛孩子」是對的,但是必須是「有智慧的愛」,不能是「縱容的愛」 若太過溺愛孩子,就如同在孩子的成長性格上「下了毒藥」,將會使孩子嚐到苦果! 所以,古人說:「愛是好的,姑息卻是絕對的惡!」 不過,在文中另一主角玉梅,卻是個令人欽佩的女孩;她在一直「被欺負、被瞧不起、始終是最後一名」的低潮中,因著老師「不嫌棄的愛」,找到自己「生命的亮點」,因而考進了體育資優班,也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光明的出路」! 曾聽過一句話:「世界上最柔軟的是風,最暴烈的也是風;世界上最柔和的是水,最蠻橫的也是水!」

孩子亂發脾氣?有妙招!

2008年08月16日
公開
42

在美國被笑稱為恐怖的三歲 (horrible three),指的就是三到四歲的孩子。為什麼用恐怖來形容,最主要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不穩,常常弄得父母又氣又急,不知道如何是好。以下我們來看看孩子會亂發脾氣的可能原因有哪些?以及父母又該如何應對! 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感受 第一個可能原因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動作技巧,例如,走、跑和跳都比以前純熟,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也更進步,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使孩子對自己信心十足。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許多事,對自己產生很高的期許,一旦事情做不好,或是不合乎自己的要求,孩子就會很挫折,並用各種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時候他是對自己生氣,而不是針對父母。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有摔東西或大哭的舉動,請先別急著責怪孩子:「不可以亂摔東西!」「不要哭!」這些方法只會讓孩子因為得不到爸爸媽媽的了解而感到雙重挫折。 在這個時候,請先把孩子抱起來,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想把事情做好,偏偏做不好,你很懊惱,媽媽了解。」然後強調:「媽媽很高興看到你很認真的在試、在做,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很肯定你的努力。」有些媽媽或許會懷疑:「這麼說,孩子真的可以懂嗎?」其實,如果你持續用這些話鼓勵他,久了他就會懂的,請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以後,可以鼓勵孩子再試一次,必要時還可以幫點小忙;若孩子不肯再試,就不要勉強。然後,再告訴孩子即使是很懊惱或難過時,也不可以摔東西,鼓勵孩子要把他的感受用言語表達出來。 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互動 孩子亂發脾氣的另一種可能原因來自於模仿。有一種模仿情形是: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用哭鬧、發脾氣的方式,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他也會用這種方式來試試自己的父母。 另一種模仿的情形可能與父母有關,爸爸媽媽如果常常大聲或用生氣的語氣要求孩子,孩子也會反過來用發脾氣的方式對付您。這是自我成長中,權力爭鬥(power struggling)的一種表現,也就是在孩子的邏輯裡:「我是個獨立的個體,我應該和你平等存在,不只是我要聽你的,你也要聽我的。」 因此,針對第一種的模仿行為,孩子哭鬧幾次,如果不能得逞,通常就會自然消失。 如果是第二種的模仿行為,就需要請父母調整一下和孩子互動的方式,父母要盡量用委婉溫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基本上,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對他的了解和包容,並允許他把負面情緒用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 給孩子足夠的關懷 第三種亂發脾氣的可能原因是來自於家裡增添了弟弟或妹妹所產生的不安。對一個三或四歲的孩子來說,原本獨享父母的愛,突然冒出一個嬰兒來分享自己的爸爸媽媽,這種情形是很難接受的,他會開始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還會一樣愛他。 當孩子心裡有這樣的疑慮時,他就會去驗證他的假設:「爸爸媽媽不愛我了。」最令心理學家困惑的是,孩子都是用負面的行為來測試自己的父母,例如,故意不吃飯、故意大叫、亂丟玩具等等。一旦爸爸媽媽責怪他,甚至威脅要處罰他,孩子就更肯定「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的假設,焦慮的程度加深,負面行為更多,親子關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因此,如果您覺得孩子的亂發脾氣和家中老二的來臨有關,那麼您該做的事是安撫孩子的心。最好的做法是給予孩子足夠的注意力,但絕不是予取予求的寵孩子。而是挪出一段您和孩子獨處的時刻,讓孩子覺得您還是很重視、很關心他的。亂發脾氣是孩子給父母的一個訊號,他在告訴父母「我的內心不平和」,而這可能是他對自己很不滿意,也可能是他覺得爸爸媽媽不夠愛他。 因此,要讓孩子喜歡自己,也能肯定父母很愛他,最好的方法是多稱讚您的孩子,例如,每天睡覺前,把孩子做的好的事情提出來一一誇獎他,告訴他:「爸爸媽媽很幸運有你當我們的孩子!我愛你!」這個方法許多家長嘗試過,覺得很管用,您也可以試試看!"

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精華句

2008年08月16日
公開
42

1. 當小孩面對挑戰時,如果父母適時協助,會讓他更有自信。 2. 能夠愈挫愈勇的小孩,多半視錯誤為學習的機會,而非失敗的表徵。 3. 同理心並不意味家長同意小孩做的每件事,而是代表努力欣賞並接納小孩的觀點。 4. 當小孩發現自己的長處時,會更願意在其他非專長領域迎接挑戰。 5. 同理心跟「對小孩讓步」無關,跟「習慣小孩」無關,也跟「為小孩設定適當限制」無關。 6. 如果要培養小孩的受挫力,必須反思我們希望小孩如何描述我們。 7.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但仍不同意小孩所做的事。我們可以接納子女的感受和信受,卻不必然贊同。 8. 同理心創造和諧的親子關係,讓小孩知道我們聽到了他的聲音。 9. 愈能猜出小孩的看法,就愈能了解他們,也就愈好溝通、教導,甚至會愈愛小孩。 10. 家長必須試圖穿上子女鞋子,透過他們的眼睛看世界。 11. 小孩不照我們所說的去做,而是照我們做的依樣畫葫蘆。幸或不幸地,我們就是小孩的榜樣。 12. 愈能適時地幽他一默,溝通起來就愈順暢。 13. 在和子女的溝通中,如何聆聽及回應,對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攸關重大。 14. 訂出每週家庭時間,親子共同討論家庭問題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15. 生氣時的溝通型態,經常使問題加劇。尋求他人了解之前,必須先從了解他人開始。 16. 小孩其實非常聰明,他們可以察覺出父母有事瞞著他們,或扭曲了什麼真相。 17. 不從小孩出生起就開始有效溝通,就無法建立自在的溝通氣氛。 18. 溝通是一輩子的事,不能「畢其功於一役」。積極的聆聽者,不會有預設立場。 19. 「接納」並不代表你得「同意」,而是要確知小孩的觀點。 20. 對多數人而言,控制自我就是艱難的課題,所以更不應試圖控制子女。 http://dr.dpfun.com/forum/forum.asp?sID=1002&tid=319 21. 父母親的融通達變,經常鼓勵小孩知所變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問題行為代表小孩因應緊張和壓力的方式,那實際上可能是發給父母的訊號。 23. 如果想讓小孩改變,父母必須先有自我改變的洞察力及勇氣。 24. 負面腳本的定義,是反覆使用無法引導良好行為的無效言行,它常增加家庭的緊張壓力。 25. 改變負面腳本,並不表示我們拋棄身為家長的責任。 26. 家長必須為小孩的情緒發展及人際成長鋪路。我們是帶著一輩子的經驗成為父母。 27. 家長應該以明確而非批判的方式界定問題所在,邀請小孩一起解決問題。 28. 讓自己更自在地擁抱子女、看電視時坐近一點,以及用親切的言語溝通。 29. 我們大聲宣告子女做錯了哪些事,而不是做對了哪些事;我們糾正小孩,而不教導小孩。 30. 跟每個小孩都安排特別時段,將減少手足間的競爭對抗。 31. 小孩在不重視他們的人面前,很難發展出自尊自重、安全感和自信。 32. 送小孩上床睡覺時,會想到小孩是否因你當天所說所做的,更加奮發茁壯嗎? 33. 記得告訴子女,念故事給他們聽,是非常特殊又重要的時間,即使電話鈴響,你也不會去接。 34. 你對小孩是否「稱讚不足」?一天之中,你所說的負面話語是否比正面話語還多? 35. 家長的天生氣質、興趣、目標、生活歷程和期望等,都影響他們對子女獨特風格的觀感及反應。 36. 當小孩不符合父母的夢想及期望時,考驗就來了。 37. 發展愈挫愈勇的思維,和接納自我的態度是一輩子的事。 38. 與父母通力合作的小孩,都具有為自己訂出期望和目標的驚人能力,而且創意十足。 39. 如果沒有學會欣賞子女天生氣質的差異,或許會對他們抱持過多期望,導致衝突更頻繁。 40. 我們必須把自己對小孩抱持的夢想,以及小孩做為獨立個體的事實分開看待。 http://dr.dpfun.com/forum/forum.asp?sID=1002&tid=321 41. 家長對子女的最初夢想,將會影響對待子女的方式,以及協助他們培養挫折忍受力的能力。 42. 給子女貼上類型標籤,不如接納他們的天生氣質。 43. 如果家長的期望與小孩的行為不符合,必須先改變的是家長。 44. 接納不等於讓小孩為所欲為,反而當小孩感覺被接納時,更容易聽從家長的要求與限制。 45. 我們必須拿捏得當,隨時準備協助子女,但切忌事事代勞。 46. 事先准許小孩不同意是一種策略,它通常會降低小孩的辯解,讓小孩接受新觀念。 47. 一開始是本能,加上鍥而捨,就可導致卓越、成功。 48. 如果我們認為小孩的成就一點也不重要,或不是我們重視的項目,他們會特別敏感。 49. 當家長希望小孩改變的行為改不過來時,可能已經賠上小孩的特長。 50. 成功還得與小孩本身的興趣相關,他必須自認成功源於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才行。 51. 如果希望小孩成績更好,我們應該協助他們滿意自己的成績。 52. 我們經常把焦點放在小孩的錯誤和弱點,忽略長處。小孩需要父母及師長花時間協助他們培養特長。 53. 小孩可能會以各種理由貶低自己的成就,部分是基於天生氣質和經驗。 54. 家長回應子女犯錯的方式最好具有教育意義,而不是羞辱意味。 55. 逆境可以帶來成長,困局是另一種挑戰,不必逃避。 56. 具備挫折忍受力的小孩較能堅持到底,也比較具有認知客觀局面所需的洞察力和勇氣。 57. 父母應協助增強小孩對「錯誤不但可以得到寬容,而且也在預料之中」的信念。 58. 幽默,會將錯誤的負面力量降到最低。 59. 如果盛怒讓我們產生偏見,認為小孩沒有能力學習,他們就會誤以為錯誤就是能力不足。 60. 擺脫對錯誤和失敗的恐懼,小孩的成就必定更高。 http://dr.dpfun.com/forum/forum.asp?sID=1002&tid=322 61. 無條件的愛,始終是父母協助小孩學習面對錯誤和主觀失敗的基本原則。 62. 家長在小孩犯錯時的反應,和示範如何正確面對錯誤一樣重要。 63. 培養責任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小孩有機會幫助別人。 64. 千萬不要低估小孩自覺正在製造積極改變時所蘊藏的力量。 65. 小孩不願意上學,有時是為了逃避一種必定失敗的局面所採取的對策。 66. 如果家長不在由主觀期待或「迷思」主導其行為,小孩的責任感就會提高。 67. 主動關心他人的小孩,會對生命產生更高層次的幸福感與滿足感。 68. 小孩感受到自己有決定權,就較不會與父母陷入權力衝突。 69. 讓小孩擁有喘息空間,他們會樂於接受忠告。 70. 為小孩提供選擇和決定機會時,家長必須確定,提供的一切選擇他們自己也可以接受。 71. 如果父母為小孩留些轉圜空間,他們一定更樂於妥協。 72. 詢問小孩希望如何被提醒,有助於避免讓他們解讀成雙親嘮叨。 73. 如果事先考慮到可能的阻礙,並認知解決辦法不只一種時,家庭成員將懷抱希望與毅力。 74. 如果父母對管教角色的理解相去千里,許多問題就會出現。父母同心協力,受益者一定是小孩。 75. 家長必須區分嚴厲武斷的處罰,與實際且公平的罰則。教導小孩自制,必須抱持實際的期待。 76. 父母必須和小孩共同討論現有的管教問題,同時讓他們參與思考解決對策。 77. 管教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小孩的自律和自制力。 78. 處罰只是管教的一種方法,而且它的效果通常最差。它只教了小孩不應做哪些事,而不是該做的事。 79. 適度的規範和罰則,是培養挫折忍受力的基礎。 80. 小孩在觀察父母言行舉止時的洞察力,出人意表。 81. 正面回饋和鼓勵,經常是最有力的管教方式。 82. 自然及合理的罰責,是非常有效的控制工具。我們應該盡可能讓小孩事先知道規則和後果。 83. 許多紀律問題,來自對犯錯與自覺愚蠢的恐懼感。 84. 想要親師關係良好,家長必須主動和老師互動。親師關係疏淡,小孩最受影響。 85. 如果學生認為老師關心他們、對他們另眼看待,他們就會特別受教。 86. 小孩也應該是自己教育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家長會不是打擊士氣的場合,而是要解決問題。 87. 為了小孩,親師必須儘量化解歧見,積極互動、聯繫和合作。 88. 小孩需要明確的規範、價值觀、切合實際的期望,以及關懷備至的學校。家長必須為小孩提供機會、際遇和環境。 89. 小孩應將大人視為生活中的支援和資源,而不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法官和批評者。 摘自天下出版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 http://dr.dpfun.com/forum/forum.asp?sID=1002&tid=323

轉貼:0∼3歲嬰幼兒潛能開發

2008年08月12日
公開
52

少子化的現代,每個家長都擔心自己家的寶貝落居下方,希冀孩子能贏在起跑點上,也因為如此,坊間許多強調可「開發幼兒潛能」的機構孕育而生。想省錢的父母親,不一定要帶孩子去機構學習,如能依循專家的建議,與孩子進行各項替代遊戲,一樣可以達到激發孩子潛能之妙效;若決定要讓孩子去上相關課程,爸比媽咪首先必須清楚自己的孩子發展狀況,並尊重其意願,才不會揠苗助長卻不自知。 採訪 陳逸馨 諮詢 亞東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廖皇閔 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專任講師 楊琳 (依筆劃順序排列) 依發展階段不同,孩子所需要的刺激也不一樣,家長應瞭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到達哪裡,再予以適當的教養、進行適宜的活動。而在為孩子選擇潛能開發課程之時,切忌以自己的想法去決定孩子該上哪些課,應帶著孩子多聽、多嘗試,孩子也才能在遊戲中快樂的學習、成長! 淺談嬰幼兒發展 發展指的是個體自有生命開始,其生理(如身高、體重)與心理上(語言、行為)的改變。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專任講師楊琳說明,發展的改變過程是連續且緩慢的,改變的方向是由簡單到複雜、由分化到統整,條件為受到成熟與學習,及兩者交相作用的影響。生長與發展最大的不同在於,生長係指量的增加,發展則為質的增加。一般來說,可將發展分為下列四個時期: 1、產前期:從受精到出生為止 2、嬰兒期:從出生到滿兩歲 3、幼兒期:從滿兩歲至滿六歲(又稱之學齡前期或兒童前期) 4、兒童期:六歲至十二歲 Look!0∼3歲嬰幼兒發展概況 亞東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廖皇閔表示,人類的大腦約三歲就發展完成,因此這前三年可說是孩子發展的黃金時期,以下分述一歲前、後嬰幼兒之需要: 一歲前的Baby 約一歲之前,由於孩子的動作能力還無法完全的獨立行動,未能自行去探索環境,而在心理發展層面上,此時正處於依附照顧者的階段,因此父母親的角色主動要多於被動。提醒家長們,主動提供多感官系統刺激者,最好是父母親本身,而非外傭或是爺爺奶奶,更不是昂貴的玩具或教具。這時期的幼兒需要良好的依附關係,有了好的經驗,孩子才會相信照顧者,也才有勇氣去探索環境,及具備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因此一歲前的幼兒除了玩具外,更要加強和父母親身體接觸的刺激,這些刺激包括:觸覺、前庭覺、聽覺、視覺……等。 Point1觸覺 觸覺是最早發展的感覺系統,也是最能穩定情緒的感覺刺激,家長不妨多撫摸、抱抱孩子,或是哺餵母乳、幫他按摩。 Point2前庭覺 前庭覺是負責感覺身體動作以及平衡的感覺系統,另一方面又可穩定孩子的情緒及訓練其反應,可謂最有經濟效益的感覺刺激。孩子從一出生就喜歡動的感覺,小小孩喜歡被擁在懷裡搖晃或是走來走去,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被舉高高、或是輕輕的旋轉,也可以坐搖搖馬。 Point3聽覺 增進孩子語言及認知最有效的方式即為加強聽覺刺激,多和孩子說話,孩子可從父母親的聲調中去感受父母的心情;此外,爸比媽咪也可透過說故事的過程,給予孩子聽覺刺激。 Point4視覺 一歲前的嬰幼兒是個大近視,但是他們喜歡看人的臉,特別是父母親的臉孔和臉部動作表情、黑白色的線條或是看著自己的小手揮來揮去。視覺是孩子發展高層次能力的重要感覺系統,未來認識周遭事物或是視覺運動協調的能力,都需仰賴大量的視覺能力。 一歲後的幼兒 這時的孩子動作能力逐漸成熟,已經準備好要去探索環境了,因此父母親的角色要從「主動」慢慢轉變成孩子的避風港或是精神堡壘。家長應提供多樣化以及安全的環境,在孩子的身後鼓勵他,告訴他跌倒了沒關係,只要重新站起來就好。不過在讓孩子探索的同時,必須多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事先滿足他的生理需求(如:餓了、想睡等),孩子才有充足的體力去探究環境。 Point1動作能力 此階段的孩子需要大量動作練習的機會。這些動作包括:大動作和小動作,大動作如:追、趕、跑、跳、碰;小動作如;丟、敲、拆、拉、推或捏。廖皇閔建議家長適時地製造「差一點點」的練習機會,比如說:差一點點就爬上去了、差一點點就拆開了……,如此可增加孩子們的動機和自信心。另外,爸比媽咪也別忘了提供此階段幼兒最符合經濟效益的前庭活動刺激,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孩子們可以開始慢慢坐盪鞦韆、溜滑梯,或是讓孩子躺在大浴巾,爸爸媽媽各抓住浴巾的兩邊搖晃,這不僅能刺激孩子的前庭,更可增進親子關係。 Point2認知能力 一歲半以上孩子,感覺和動作系統都已接近成熟,也開始會說話了,準備發展出更高層次的心智功能,家長可開始試著進行認知能力的練習。這個階段的認知能力包括:分類、記憶、空間概念、數量概念或是解決問題……等。特別強調的是,認知的訓練並不是要求孩子像在學校一樣,要乖乖的坐在位子上學習,若父母親有這樣的期待,很可能會感到失望,甚至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過動或是注意力不足的現象。 小小孩的注意力持續度原本就很短暫,不容易靜靜地坐著學習,爸比媽咪應該做的是,與孩子在遊戲中做動態的學習,例如:在丟小球的同時,可以配合教導孩子認識顏色,或是進行配對、告訴他大小的概念;而在堆疊積木的過程中,亦能教他形狀或是數量的概念……等。 Just do it!順應孩子發展 提供多樣刺激 以上大略說明3歲之前孩子的發展過程,目的在於讓家長瞭解現階段孩子們的需求,並提供其足夠及多樣化的生活環境刺激或訓練,讓孩子在自然中發展。建議想要開發孩子潛能的父母親,不要一味地「趕進度」,僅重視短期的成果與能力,例如:識字、會多國語言或是各式各樣的才藝,而是要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多去培養孩子對事物的動機、耐心、興趣和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也唯有建立這些能力,孩子才有好的適應力去接受未來的各種挑戰。 潛能開發面面觀 楊琳解釋,「潛能開發」一詞指的是提供腦部足夠的刺激,以誘發腦部各個區塊所掌管的功能,隨著身心發展的進程而趨於成熟。想要開發孩子的潛能,就應配合其身心發展,予以適當的刺激。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迦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想提升孩子智能的家長,不妨培育他以下八種能力(即八大智能): 1、語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2、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3、視覺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 4、肢體動作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5、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6、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7、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8、自然觀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幼兒潛能開發蔚為風潮,why? 從眾多的學術研究結果當中,可清楚地瞭解到0∼3歲是幼兒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在社會結構和家庭經濟的轉變下,可以全職照顧小孩的父母親並不多。然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從古至今都不曾變過。在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之情況下,父母親會想要用金錢來彌補對小孩的虧欠,讓孩子多上些才藝班或潛能開發的課程,一來可以減輕父母親的照顧負擔,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在短時間內激發孩子的潛能,就這樣造就了許多熱衷於幼兒潛能開發的父母親。 廖皇閔指出,每一種的潛能開發課程背後都有一套理論說法,來讓父母親瞭解甚至是相信課程的效果。課程大致上來說都是強調開發左右腦的功能,也有的標榜可達到全腦開發之效,都些都是想藉由特定的訓練或是練習來開發大腦的功能,例如:學音樂、鋼琴或是繪畫有助於右腦開發;背唐詩、做數學等,則有助於左腦開發。人的右腦偏重於直覺和情緒;而左腦則偏重語言和理性分析。但若將大腦看得那麼單純,那就太小看我們人的大腦了。廖皇閔進一步說明,左腦雖較偏重理性的分析,但想透過訓練數學來開發左腦,這樣的作法是否正確有效?並無法完全劃上等號。 把握4原則 正確選擇合適課程 當然,只要父母親抱持正確及適當的態度去選擇潛能開發課程,這些也是可以彌補爸比媽咪無法全職陪伴孩子的不足。以下便告訴家長,在挑選課程前應注意哪些事項: Tips1課程活動無法取代親子互動 千萬不要有將教育或開發孩子的責任完全交付給專業人員,而父母親只要負責滿足孩子生理層面需求就好的想法。對孩子而言,最好的教育者是父母親、最好的環境就是家庭。無論排多少的活動或是上多昂貴的課程,都比不上爸比媽咪放下手邊的工作、好好的坐下來陪孩子玩的時間,這樣的親子互動才是最寶貴、最值得的。另外,家長也可將課程中的活動適當地帶入與孩子的互動,提升學習效果。 Tips2尊重孩子們的意願 大部分的潛能開發課程,都是父母親「希望」孩子去上,所以為他挑選覺得「適合」的課程,當孩子不願意去上課時,家長們往往為了避免浪費已繳交的學費,而盡力說服或哄騙孩子;或者,有些父母誤以為可藉此訓練孩子獨立,常常把孩子帶進教室後,門一關自己就走掉,任憑孩子哭天喊地也不予理會,心想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讓他哭一陣子他就習慣了。廖皇閔表示,無論讓孩子上什麼樣的課程活動,孩子有意願以及擁有穩定的情緒,才是真正有幫助的,孩子也才會有良好的經驗,因此建議爸比媽咪,多陪伴孩子上他們所喜歡的課程,可別自以為是的幫他決定了所有的活動,孩子不一定會領情喔! Tips4讓孩子主動學習 積極的替孩子安排太多課程或活動,容易養成孩子被動式學習,只等著大人提供學習的機會。家長千萬要記得,孩子要培養的不是一些短期的成果,而是希望培養孩子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訓練其專注力,所以父母應多空點時間讓孩子獨自玩耍、接觸不同環境及給予主動探索的機會。 Tips5穩定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父母親的情緒和行為是最容易感染到孩子的,爸比媽咪若將課程時間安排得很緊迫、匆忙,很容易造成孩子緊張焦慮,這樣不安的情緒,可是會阻礙孩子的學習的。父母親的身教和情緒永遠比各類的課程活動都來得重要,「身教重於言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家長們熱衷於幼兒潛能開發的同時,可別忘了注意您自身的態度與行為。 【專家小檔案】 廖皇閔 現職:亞東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學歷: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經歷:亞東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楊琳 現職: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專任講師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所 經歷:彭婉如基金會保母培訓班講師 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保母培訓班講師 國立空中大學生活應用學系兼任講師 http://dgnet.com.tw/articleview.php?article_id=2048&issue_id=431

您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

2008年08月11日
公開
54

您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 --直到姊姊七歲,弟弟五歲時。 我說過,我是那種糊里糊塗、沒想太多就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當孩子還小時,我哪裡有機會想到「孩子需要手足」這麼不切實際的問題呢?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爭寵,給我安靜的片刻,我就該吃齋唸阿彌陀佛囉,哪還有閒情逸致去考慮什麼相親相愛、手足之情。 我的兩個孩子年齡差了兩歲半,也就是說,當第一個孩子快兩歲時,我就懷了第二個孩子。可是在當時,我能從生活中深深切切地體會到「孩子需要伴」嗎? 完全不會。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 這種「以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因為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天和地;早上起床要媽媽,晚上睡覺要媽媽,好像世界上的其他東西通通不重要,只要有媽媽就好。不過,這也是事實啦! 但是,等您一旦體認到「孩子需要伴」這件事時,即使只有一絲絲的察覺,通常生第二個孩子的最好時機都已經過了。 過了還不打緊,不是說「亡羊補牢,猶未晚已」嗎?可是再加上現代人生活步調太緊湊、還有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這樣耗下去,拖到羊都跑光了,牢也不用補了啦。 第二個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對老大來說,老二還只是個樣版戲,連吵個架都不行,只能稱為「心靈上的寄託」。所以嚴格來說,在老大四歲以前,您都可能誤以為,有沒有手足,不一定那麼重要。 剛成家時,我們為了生活,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想些眼前看不到的問題,日子就一天一天過去了。 直到姊姊大約七歲,弟弟快五歲的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場午覺,沒想到那天實在太累,一睡兩個小時根本起不來。不過,做媽媽的就是即使睡著了,心都還繫在孩子身上,從頭到尾,我都隱約聽見兩個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一會兒聲音出現在姊姊房間,一會兒兩人又到了客廳,一會兒兩人隔了老遠還在喊話。您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絕對無法想像,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多話可說呢?好似時間如果沒有盡頭,兩人的對話可以直到海枯石爛,仍不休止。 自此以後,孩子愈來愈大,我就愈來愈發現到,姊弟倆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賴性,或是說互相需要性有多麼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 下雨天,不出門,兩人可以從早玩到晚。 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有一天,搬家後的大採購,我和先生逛得不亦樂乎,孩子其實已經無聊到快陣亡了。突然,我們轉進一家大型電器行,剛好影音室正播放著電影《鐵達尼號》。他們早已從書上知道這個故事,但是活生生地用人演出來(平時不看電視的孩子,這時根本就以為到了迪士尼樂園),即使只看到前後短短二十分鐘的片段,姊弟倆也興奮不已。走出電器行之際,我與先生繼續行程,只見他們倆彷彿吃了大力仙丹,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之後的劇情,甚至編起了各種不同故事發展的搞笑版本,一會兒傑克跌得狗吃屎,一會兒蘿絲差點掉進水裡,剩下的行程裡,兩人樂得不得了…… 先生跟我一樣愛孩子,但整日忙著工作的他,如果當初我只準備生一個孩子,他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意見的。某一天,全家晚飯後在台大校園散步,看著姊弟倆在前面殷切對話的小小背影,不習於表露情感的中國爸爸,竟然用一種像是差點被捷運門夾到,才在最後半秒內衝進車廂的「好險」心態,呼了一口氣,說道: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男女教養都同調 我不管教育理論說了什麼,我一直都是用同一個邏輯在教育我的一兒一女。男和女的不同性別,從來不是我教養孩子的考量。 我有一個很中性的名字,我喜歡,於是幫孩子取名字,也很中性。當他們還是娃娃時,我不會女生就買粉紅色,男生就買天藍色;為他們選玩具時,我不會女生就買洋娃 娃,男生就買小汽車:當兒子跌倒大哭時,我更不會說:「男生要勇敢。」這是什麼邏輯啊?女生就不用勇敢嗎? 做父母的責任很單純--將孩子教養成健全的人,這就是我的目標,我甚至沒有注意到,他們有著不同的性別。 人應該有的好品格、好習慣、好態度,是不分男生和女生的。 所以,女兒想學空手道,我不反對。女兒運動細胞很好,上山下海難不倒她,我很鼓勵。她說不想穿裙子,我不強迫。十一歲的當口,有天她突然對我說:「媽媽,妳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因為妳都不會強迫我去參加party的時候,一定要穿裙子。」(哦!原來這就是成為最好的媽媽的要件,太簡單了吧。)我猜,她可能是跟同學聊天,才知道原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自己做選擇的。 「好動、不喜歡穿裙子」,妳不怕女兒太男性化嗎?我的想法是:孩子的天性,不是父母該在意的地方,如果天性是如此,我就該接受它。勉強的改變,只是配合世俗的眼光,對孩子人生的影響一定是好的嗎? 弟弟出生了,與姊姊性別不同,發展也不一樣。而且正巧姊姊喜歡的、擅長的,他全然看不出天份。運動細胞一向沒有姊姊好,膽子沒有姊姊大,可是我全都不在意。雖然這些都是世俗賦予男生「應該」要有的性格特質,我的想法還是一樣,基因遺傳是固定而不能改變的東西,如果硬要將制式想法加諸於孩子,可能我們還沒改變他,就已經先毀了他的自信心。 從小姊弟倆玩玩具,我從不對玩具歸類性別--娃娃是女生玩的,車子是男生玩的。玩具只分喜歡不喜歡,不分男生女生。可是,如果您家有個小男生整天玩芭比娃娃,為她們穿衣服、脫衣服、選衣服、挑鞋子,您介意嗎? 如果您介意的話,也千萬隱藏您那嫌棄「孩子所愛」的態度。父母厭惡、嫌棄、嘲諷、貶低孩子喜歡的東西,這件事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極大的殺傷力。 雖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怕孩子走偏了路。但往往是,孩子根本還沒走穩,就被父母絆了一大跤。 有一回,孩子挑玩具的當口,幼稚園中班年紀的兒子把我拉到一旁說:「我想買那個娃娃,可是爸爸說男生不能玩;我很想要,但又怕爸爸會生氣,怎麼辦?」 父母常常為孩子的未來,太過擔心。 以為小時候愛玩娃娃的男生,以後就會娘娘腔。 以為小時候不喜歡洗澡的孩子,以後就會臭死。 以為小時候打打鬧鬧的女生,長大後就會嫁不出去。 以為…… 父母太多所謂的「以為」,其實多數都是過渡現象,都是庸人自擾。而父母如果又拿這些「以為」的壓力來限制孩子,有時候,它反而成為扼殺孩子天生的興趣、專長和自信心的幫手。 五歲不喜歡穿裙子的女兒,十一歲時已經懂得打扮自己。三歲不愛好運動的兒子,八歲時是全年級的跑步高手。 這個夏天,我和女兒才為了她要不要買比基尼泳衣而爭吵。 別誤會媽媽老古板--是我說好看要買,她卻說如果我買了她也不會穿。其實她是不瞭解媽媽的自我補償心理:媽媽自己不能穿,就希望看女兒穿也可以過過癮啊。 不久前逛街,兒子大概看到了什麼,又想起了什麼,突然對我說:「媽媽,妳還記得那些大眼娃娃嗎?她們好自以為是哦!我從前怎麼那麼喜歡,好好笑。」他對於自己以前的想法,也覺得不可思議。 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發展軌跡,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支持。尤其那些沒有一定對錯標準的事,不要亂下斷語。 女兒和兒子,性別雖然不同。但在我的心裡,不論是教養的態度、價值觀的傳遞、未來的期望和對他們的祝福,永遠都在同一個天平之上-- 他們都是媽媽和爸爸永遠的寶貝。 幫孩子做公關 公關?別以為我養孩子像經營公司一樣認真。不!我沒有。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父母的舉手之勞。 從懷了第二個孩子開始,我就開始唸一些有關迎接小嬰兒的故事書給老大聽。特意買很多嗎?唸完故事再衍生一番精神談話嗎?我沒有。這其實是心理戰。您以為孩子笨到不知道父母在想什麼嗎?什麼叫愈描愈黑? 所以,即使是唸些與小嬰兒有關的故事書,我也是雲淡風輕。我只管唸我的故事書,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刻意強調;如果孩子有問題我就回答,沒問題我就算盡到責任。其餘的,我不會「有的沒的」想一大堆。 現在的媽媽都知道,懷第二個孩子時,就要先對老大做心理建設,「媽媽生個弟弟,以後就有人陪你玩了。」這種空頭支票別亂開,孩子哪能預先想到「等嬰兒長大要很久」呢,而且可能還沒享受到一起玩的樂趣,就得先開始讓出原本屬於自己的玩具了,還不包括那無形的「媽媽的愛、爸爸的愛」。不是說期望愈大,失望也愈大嗎?所以這些未來的事,還是不說為妙,讓孩子自己去發掘那份驚喜吧。說不定,根本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呢。 這是我從書上看來的,覺得有道理就照做了--在第二個孩子要從醫院抱回家的那一天,事先買個老大喜歡的小禮物。當陣痛開始,我準備往醫院衝時,它老早就放在要帶去醫院的隨身包包裡了。 當全家人喜孜孜地迎接新生兒回家時,我就偷偷把老大叫到一邊,故作神秘、而且煞有其事地從醫院帶回來的包包裡拿出它:「這是小弟弟要送給大姊姊的禮物,快看看是什麼。」只見她也喜孜孜、認真地去跟小嬰兒說謝謝、親親他的額頭。 當弟弟還小,只會睡在娃娃床裡咿咿啊啊叫時,每次姊姊從幼稚園放學回家,我都會對她說:「今天弟弟在家裡好想念妳哦!」或是留著什麼好吃的給姊姊時,我會說:「弟弟說要買薯條給姊姊吃。」 「老大難道不知道,剛生下來的小孩不會買禮物嗎?小嬰兒也不知道薯條是什麼嗎?」真有這麼好騙? 真的,孩子真的很好騙,尤其是這種善意的謊言,通常孩子不會多想。可能媽媽自己說完,都一副「騙死人不償命」的心虛模樣,可是您去看看孩子的臉,就知道什麼叫「天真」。他們就是打心裡相信,毫無懷疑。 說真的,我哪裡會知道這些小小的舉動,對手足感情有多少助力,但我有一種直覺:當姊姊親弟弟的那一剎那,她心裡很在意那個禮物嗎?我一點也不覺得。對老大來說,眼前這個小不拉嘰、活生生的小東西,才是天底下最珍貴的禮物。如果我現在要生第三個孩子,這個「小嬰兒買禮物」的動作我還是會做。即使小學中高年級的姊姊和哥哥早知道小嬰兒不會買禮物又怎樣,我甚至可以想像他們接到禮物時的表情。只要讓孩子體會到愛,就夠了。 現在,姊姊都快十二歲了,但平均每隔兩年,我就有機會聽到她跟我說起這個老掉牙的故事,但她總是樂此不疲: 「媽媽,我還記得,弟弟從醫院回來的那一天,你們在房間,我從外面好小聲地走進去;弟弟好小,妳抱著他喝妳的奶,我也有喝過妳的奶嗎?弟弟吸奶的樣子好可愛哦……」 姊姊說話的神情,彷彿小嬰兒就在她的面前,但我的心裡,卻全是姊姊當時的模樣。不到三歲的她,矗立一旁,好奇地看著這個「未來十年的最好玩伴」。如果時光可以倒回--那一刻,我一定要記得將她抱進懷裡,溫柔地、一個字一個字對她說:「媽媽愛妳,永遠不改變。」 停下來等等孩子 朋友告訴我,她那個性憨厚、樂觀的小三兒子,有一回在週記裡老師所定的題目中寫著:他最覺得沮喪的事,就是每天聽到父母說--快點,快點! 早上快點起床、在車裡快點吃早餐,因為上學快要遲到;晚上快點吃飯、快點做功課、快點洗澡刷牙、快點上床睡覺……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卻察覺到那份週而復始、不得不趕的無奈和無力。 父母也很無奈,是什麼造就了這種「趕、趕、趕」的環境?上一代的悠閒到哪裡去了?當然,那時學校是走三步路就到的隔壁,哪兒來的才藝安親班,沒有多少父母會幫孩子檢查功課,連電視的卡通時間都只限定在傍晚的五點到六點,也沒人將上班到晚上八、九點看成常態。 當今的父母無奈之際,也請想想,除了不可避免的大環境改變之外,「趕」是否已儼然成了現代人溶進血液裡的基因,無法自拔? 帶著孩子走在路上,尤其是小小孩,對一切總是那麼好奇;寵物店、玩具店、蛋糕店,甚至是天外飛來人行道上的一隻小蟲子,都可以讓孩子著迷不已。很多年前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對孩子好奇心的支持度少之又少。 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但停留不到兩秒鐘,父母是不是就催促著快走?「真有事情要趕路嗎?」不見得,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時間,而是父母沒有耐心,孩子的好奇和觀察根本還未獲得滿足,就被父母催著離開現場。 我們要不要做個實驗:下回帶孩子到動物園,試著當一個不催促的旁觀者,看看孩子一種動物可以看多久,才主動跟父母說:「走吧。」即使一場巡禮只看了五種動物又如何?輕輕鬆鬆過日子--尤其在該輕鬆的時候,不是我們都想要的嗎? 去年,全家到海南島渡假,陽光、游泳、沙灘就是我們全部的行程。早上睡到自然醒,吃早餐、游泳、吃午餐、游泳、吃……… 我問孩子,「你們這樣過七天,會不會膩啊?」 「不會不會,這簡直就像天堂一樣!你不知道嗎?這就是小孩子的天堂。」原本就不喜歡橫衝直撞的媽媽,現在才知道孩子更愛寧靜。 有一天玩到了晚上十一點,爸爸已經呼呼大睡。我突然神經發作問兩個小鬼:「我們現在去海灘,好不好?媽媽最喜歡看星星了。」兩個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時只會催促孩子睡覺的媽媽,今天腦筋短路了嗎? 於是我們三人留了紙條給爸爸,以防他突然醒來擔心我們(其實,這是多慮了),就朝飯店專屬的沙灘探險去了…… 從十一點到半夜兩點,就我們三人,加上打瞌睡的警衛。 「媽媽,我們來聊天,」女兒說,「我最喜歡跟妳聊天了。」 就著星空下,配上一波波海浪的拍擊聲,我倆從小孩是怎麼做出來的,聊到八年抗戰後撤退來台。弟弟呢?他只對小生物有興趣,從頭到尾,只見很遠的一個小人點,跑 上跑下地追著沙灘上的螃蟹。媽媽只在偶而抬頭看不到小人點時,會突然跳起來大叫一聲:「弟弟呢?」直到孩子又出現在媽媽的視線裡,我和姊姊才又回到黛安娜王 妃、蔣中正、孫中山、陳水扁和馬英九……當然還有她又喜歡了誰誰誰。 父母有多少的耐心給孩子?停下來等等孩子吧--我時時提醒自己。從他們兩歲到十二歲,我還是不曾忘記這一點。 而現在,我還要再為它加上一份不同的意義-- 上帝為每對父母都排了一列的孩子(好可怕啊),孩子都默默地等著父母來接他們。只是,常常,父母只接了第一個孩子,就沒有再來了。 停下腳步或是放慢腳步,回頭看看--孩子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呢。做什麼事都可能後悔,生孩子,絕對不會。但是無論如何,不管生了幾個孩子,我們都要好好把握人生 這段最美好的時光。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這件事,現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瞭,不需要解釋。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應該知道,萬萬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瞭,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嗎?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氣急敗壞不做,無可奈何不做,無計可施也不做。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我一次也沒做過。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廁所。」三歲時…… 「不要這麼膽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七歲時…… 「你的字怎麼像鬼畫符,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八歲時…… 「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看姊姊成績多好!」十歲時…… 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臉」「愛哭鬼」「長不大」「真丟臉」「沒出息」……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呢。 這些拿手足之間做比較的話,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不自覺地再從嘴巴裡冒出這樣的話,一代傳一代…… 我常有這樣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會遺傳的。今天如果我會用這種方式對待我的孩子,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經被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呢。 但是,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來搪塞的藉口。 擺脫不良宿命循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覺地起來「對抗自己」。明知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這樣長大的」當成因循苟且的藉口。 如果您說:「用手足做榜樣,有何不可?」 可是我說:榜樣,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父母開口的重點不是榜樣,只是批評、貶低、毀損,甚至只是出氣。 如果只是單純的批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如果我們只保留這種句型的前半段,將後面比較性的字眼拿掉,雖然我也不是很贊成,但至少破壞手足感情的殺傷力就不見了。這種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手。說到這裡,如果您還是無法體會不要這樣對孩子說話的重要性,試試將心比心看看囉: 「爸爸,你每個月賺多少錢,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開賓士車。」 「媽媽,學校營養午餐真好吃,比妳做的便當好吃多了。」 「先生,早點下班回家,張忠謀不用上班也賺得比你多。」 「太太,少吃一點,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嬌。」 其實,這裡一樣可以將其後比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過的對話,也並無不妥。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較,對事情不但沒有幫助,還有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嚴重反效果出現。 我們家姊姊水性極好,五歲就可以往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弟弟,快七歲了,連洗澡水沖到頭上都要哇哇叫半天。我們家弟弟從小自己睡一個房間,不哭不鬧;姊姊八歲了,只差沒開探照燈睡覺,卻還常半夜喊叫找媽媽。 這時我在情急之下,什麼不該說的話都可能說。但脫口而出的絕不會是「你看姊姊如何如何」、「你看弟弟如何如何」。 孩子是多麼清楚明白的動物啊!姊姊如何,弟弟會不知道嗎?弟弟如何,姊姊會不清楚嗎?還等得到父母來多嘴?說了也是白說的話,為什麼父母不能忍住不說呢?甚至,手足之間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樣,反而就被父母這麼一說給搞砸了。 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例子就該明瞭,多少弟弟在哥哥成就的陰影下掙扎,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偏愛下喘息。父母一定要設身處地想想,如果哪天老闆對你說:「你看隔壁主管做事多有效率,你看你……」恨不恨?這樣態度的老闆可以得人心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種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反映在言語上,不僅可能傷了手足感情,更可能傷了孩子的心。 勇敢、不哭、字寫整齊、好好讀書、多運動……父母要表達的東西,愈單純愈好,別把別人牽扯進來。 哪個孩子不想贏得父母的心呢!別拿兄弟姊妹當武器來批評孩子,就是讓「兄弟不鬩牆」的第一個基本功。

讓頑皮寶寶安靜下來(轉貼)

2008年07月15日
公開
45

2歲的「調皮大王」強強,最近喜歡盯著地上的小螞蟻看,一看就會看上好一會兒工夫,還不時用手摸一摸,強強的媽咪看到了,總會拉著他離開並對他說:「強強,髒死了!別看了!」強強則是老大不情願地大哭大鬧起來。這個例子,從表面上來看,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強強的媽咪卻不知道自己其實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已阻礙了孩子專注能力的發展。 ※《頑皮寶寶坐不住》   我們常聽到一些媽咪抱怨:「我家寶寶真是頑皮的不得了,總是停不下來、坐不住。」事實上,1歲半到4歲,是寶寶對細微事物開始感興趣的敏感期,寶寶常會對一些平常大人會忽略的細小事物發生興趣,例如:大人衣服上的細小圖案,地上散落的一些米粒、珠子等等。專家認爲,這個時期是寶寶觀察力和專注力發展的最佳時期,爸媽若抓住這個時機,就能讓有著「猴子屁股」的調皮小孩安靜下來。 ◇「小事」不只是「小事」   從心理學上來說,人的注意力可分爲無意識注意及有意識注意兩種。「無意識注意」指的是不經意且不帶任何目的地隨意注意;「有意識注意」則是指人的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注意某一些事物。至於低齡寶寶的注意,大多是無意識注意而非有意識注意。   當寶寶開始對一些小事物産生好奇或興趣時,這就說明他的大腦思維正逐漸學會集中在某一個點上,逐漸從無意識注意轉為有意識注意。對寶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也是寶寶智慧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因爲大量的智力活動,需要寶寶的有意識注意,尤其是許多靜態活動,都需要寶寶靜下心且集中注意力在某一個物體上,而這項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慢慢訓練和培養才能形成的。像強強這樣專注地看著小螞蟻的一舉一動,雖然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對訓練寶寶的注意力來說,可不是件「小事」哦! ☆讓「小事」變成「大事」   當媽咪發現寶寶對某一件小事物發生興趣時,一定要抓住此一時機,努力延伸寶寶的觀察內容及延長寶寶有意識注意的時間。例如:寶寶在地上觀察一顆散落的小珠子時,爸媽就可以提醒他:「這是什麽呀?它是什麽顔色?什麽形狀?可以做什麼呢?」你可以和寶寶一起討論這些觀察物,也可以建議他拿起來看一看、玩一玩或聞一聞,並從中幫助寶寶養成對事物專注、觀察及思考等能力,以增加寶寶觀察的「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寶寶形成了「有意識注意」,這些有意識注意會自動遷移的。也就是說,當寶寶對某一個事物産生有意識注意的興趣後,他就會將這種注意力移轉到其他事物上去,比如:寶寶喜歡昆蟲,他就能靜下心來觀察大自然的昆蟲世界及生態演變,日後他也會將這種專注的觀察力應用在畫畫、學琴等其他事情上面。所以,在這個階段,爸媽若能適時的引導,其實對孩子相當的重要。 ★寶寶專注力的重要性   楊健教授認爲圍棋、畫畫及彈鋼琴等三種學習項目,有助於培養寶寶的專注力及思維力,並提高有意識注意的效率和品質。爸媽若發現寶寶對某個事物看得出神且發呆時,不妨適時參與指導,以延長寶寶觀察的時間,或將觀察內容繼續延伸下去。因爲每延長一次時間,寶寶專注的時間就會延長一次,他的「猴子屁股」自然也就慢慢坐得住了!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 (轉貼)

2008年07月14日
公開
46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總喜歡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 可能孩子對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去,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後主動進攻。 辦法:媽媽應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幫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時間我一直在反思,然後就開始行動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幾份,帶著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裡一起吃,或拿到別人家吃。禮尚往來,別人也會有好吃的想著我們。這樣關係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覺也越來越好。 變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門,想見見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還說: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時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們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他想把這個事實排除掉。如:他拿個小碗,用土來做飯。小朋友過來就往他的碗裡放土,但他不想這樣,因為破壞了他原有的計劃和目標。他對小朋友嚷,但人家不聽,他嚷了幾次,發現不管用,就會動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沒有錯誤,只是不想被打擾。但他的舉動是不好的。有時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長不讓做,他也會用打的方式來解決,只是想把家長不讓他做事的這個事實排除掉。所以我覺得更多時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樣,樂爸總不聽我的,我也會打他。說不過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實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辦法:加強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他用語言來和別人表達思想。如人家往他碗裡放土打人這件事,媽媽可以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麼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對別人說『不喜歡你往碗裡放土,我正在做飯!』」然後告訴他,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他就明白了。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媽媽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輕打屁股來逗著孩子玩)的行為。孩子會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別人身上 辦法:家長要反思自己是否有這種形為,如有應即時改正。 感想: 其實孩子打人,根本也不會打怎麼樣,如果別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沒什麼。如果他打了別人,當父母的總會說自己的孩子不對。我的想法是:當他打了人後,要及時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原因,然後告訴他如何用語言來解決。再告訴他打人是野蠻的行為(幼兒園總這麼說,所以我也要家園一致)。然後告訴他媽媽愛他(以免他有種做錯事不被愛的擔憂)。這樣,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對,也知道下次該怎麼解決,還知道媽媽無論何時都是愛他的。孩子感覺被愛包圍著,他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無論怎樣,媽媽都應把握一個原則,就是一定讓孩子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他永遠都是好孩子,對事不對人,一時行為不對,不能說孩子就壞呀。 有時候孩子不順心,可能會拿媽媽撒氣,我倒覺得挺正常的。因為媽媽是他最親近的人,和最親近的人發洩內心的壓力是很正常的事呀,發洩完了,孩子會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也會更加愛媽媽。樂有時就這樣,我就會說:給我捶背呢!給他一個積極的暗示就夠了。多理解孩子,他畢竟還很小,心智還沒有成長到可以自己解決一切問題的程度呀。然後每天大聲對他說:媽媽愛他!或在耳邊輕聲地說:「媽媽告訴你一個秘密,就是『我喜歡你!』」孩子的心情會馬上陽光燦爛、晴空萬里。有時他做些壞事,如把腳放到飯桌上,你越說不行,他越邊壞笑著去做,有時我急了就會問他:你是不是覺得我愛你不夠呀?他說是。我就說:那從現在起,我多愛你一點。他馬上就規矩了。所以有時我覺得對孩子大吼生氣都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最佳的辦法就是:讓他知道媽媽愛他。 ★★表情二、插話 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引起的,大體在以下幾種情況出現: 1、孩子對講話中的部分內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決心中的「疑問」。 2、別人談的或討論的內容,孩子曾經聽說過或有點似懂非懂,產生「共鳴」、激動,急於想「表現」自己,講一講自己的「看法」。 3、孩子獨自玩耍或獨自嘗試著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難,這時他急於求得幫助,可能會不顧場合打斷別人的談話。 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處理方式。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因事制宜」 即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束後再解答,還可以再誇獎他一句:「你真愛動腦筋!」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但事後一定要實行諾言,並教育孩子在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如果大人在閒聊時所談及的內容使孩子產生「共鳴」,孩子因急於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打斷別人的談話,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先徵求與你交談的對方的意見,然後讓孩子參與進來。不過,談完話後應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剛才隨便插話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批評的,因為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 2、「相機誘導」 即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對孩子加以啟發和誘導,特別要注意運用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啟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別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別人講話時插在中間吵個不休而受到批評,就可以問自己的孩子:「剛才那個孩子做得對不對?為什麼?你喜歡他嗎?」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3、「言傳身教」 即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行」,這給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因此父母應樹立起一個禮貌地與人交往的榜樣。 ★★表情三、撒謊 你聽我說,我們家有三個電視機。 「哎呀,太棒了!」「一個是爸爸的,一個是哥哥的,還有一個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動畫片啦。」「當然啦。一吃完飯,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當這個孩子的謊話被揭穿時,他受到了母親的斥責。媽媽責備他「撒謊就是當小偷兒的開始。」 ★兒童的心理分析: 兒童根本不懂撒謊和小偷兒究竟有什麼必然聯繫。對孩子來說,與其說不懂,還不如說這兩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繫。 「有三個電視機」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話不能單從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確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講這句話的孩子當時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個電視機該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個電視機,爸爸就不會因為要看夜間棒球比賽而霸佔電視機了;哥哥也不會因喜歡足球賽節目而獨佔電視機了;當然我也就可以獨自看我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他把這個願望和空想聯繫在一起了,因此,採取了「有三個電視機」的語言表達形式。幼兒的心理結構,往往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象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幼兒心理的一個特徵。 ★媽媽的高招: 兒童「說謊話」的種類繁多,想像謊話、願望謊話、無知謊話、遊戲謊話、辯解謊話、方便謊話、友情謊話、吸引注意力謊話、復仇謊話、以及欺騙謊話,等等。 幼兒的大部分謊言來自想像、願望、遊戲和無知,偶爾有出自辯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無論哪一種都不屬於真正的謊言,更不至於發展成性質惡劣的小偷行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就談不上正確的處理辦法。我們應該認清隱藏在謊話背後的兒童心理,採取與其心理狀態相符的辦法解決。 例如,當你聽到孩子說「我家裡有三個電視機」的時候,你就應該接著說:「哦,是嗎!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願望和心情,然後再說:「真的,如果能有三個電視機,那該有多好啊!」 ★★表情四、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對小夥伴中在智能、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愛別的孩子。 2、別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別的孩子中傷、諷刺、排斥等。 3、別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夥伴多,就打擊、嘲弄、疏遠,甚至怨恨。 4、別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慾望,就產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採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別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別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借此壓倒對方。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對於好嫉妒的孩子,家長應採取心理疏通並輔之以思想教育來消除。 1、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勤奮踏實、積極進取、樂於助人;對於浮躁、損人利己的不足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2、對孩子的讚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別的孩子。 3、激發孩子把嫉妒轉化為競爭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使壓力轉變為動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理解小夥伴,交流和溝通感情,增強與小夥伴團結共進的氣氛。 ★★表情五、哭 「哇……哇……」「好啦,好啦,別哭了。」「哇……哇……」「叫你別哭了,有什麼可哭的,你說呀!虧你還是個男孩子呢。」「哇……哇……」 母親拚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母親認為,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後再說。可越這樣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兒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裡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特別是愛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於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 此外,愛哭的孩子都是膽怯的孩子,當受到小朋友的欺負,不和他玩,不適應朋友關係或集體生活時,就會哭起來。 總之,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多半是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 ★媽媽的高招: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只說:「別哭了。」而首先應該關心的是瞭解他為什麼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後,對孩子的悲傷心情或氣憤心情,總之是對孩子當時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並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孩子,也就是說,把孩子的感情反饋過去。 切記莫用大道理去批評,而無視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暢了,其結果,不僅停止了哭泣,而且愛哭的毛病也會逐漸得到克服。 ★★表情六、重複 我發現我五歲的孩子最近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在看動畫片、圖畫書時,特別喜歡重複。即對看過的動畫片和圖畫書不厭其煩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對新的、未看過的反而不太感興趣。請問這樣正常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兒童心理分析:這位家長對孩子的觀察很細心。四五歲的孩子出現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的現象並不是個別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這一特點。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個性的原因。在對待事物的態度上,能表現出人的個性的不同特點,孩子的個性正在形成和發展,這種個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表現出來。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歡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歡重複的個性的一種體現。二是心理發展水平的原因。由於幼兒的認識能力、想像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還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像成人一樣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信息。這樣,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動畫片和圖畫書,就會出現記不住、無法接受的現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則能避免這一現象,使孩子在重複中檢驗自己的記憶和期望,從中體會到一種成就感。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這種現象也會逐漸消失。 所以,孩子喜歡重複看同一部動畫片和圖畫書的現象並沒有什麼不正常的,一般也不會有什麼害處。如果這種現象的程度非常嚴重時,家長可以適當進行引導。 ★★表情七、撒嬌 我女兒特別愛撒嬌,家中的老人說:孩子哪有不撒嬌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時地告誡我:撒嬌過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糾正。我該聽誰的? 兒童心理分析: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具體情況應區別對待。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學會區分孩子的撒嬌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體不舒服時,容易撒嬌;嬰幼兒每天午飯後和晚上要睡覺時會撒嬌;外界擾亂了孩子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吵鬧、撒嬌;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因為不熟悉環境而產生心理不愉快也會撒嬌。另外,專家認為孩子也有生理節律的週期性變化,當孩子情緒低落、心情不舒暢時也容易撒嬌。這些撒嬌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是親子情感交流的一種形式,父母都應予以理解,並給予安撫。 但是對那些因不順心、不講道理而故意發脾氣撒嬌的孩子,父母就不能聽之任之、百般遷就、百依百順了,否則會養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表情八、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門惹是生非,總是把孩子關在家裡,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兒童心理分析: 1、寶寶表現為怕生。總是停留在同齡群體之外,鬱鬱寡歡,孤獨沉默。這些寶寶往往不願入托或入園,常因此與父母生氣。 2、是孩子以自己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會不高興。 3、是由於孩子身上的某些缺點。例如,愛搗亂、愛罵人等原因,小朋友們是不歡迎他加入遊戲隊伍的。 4、體弱多病的孩子也不願意參加集體遊戲和活動。對於他們首先要增強體質,要找大夫診治,把孩子體力恢復起來。有了強健的體魄,你的孩子就會改變過去那種靦腆的、懦弱的、只縮在家裡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習慣了。 5、智力發育遲緩的孩子,總願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這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讓他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由於智力跟不上,他就免不了受朋友們的欺負和排擠,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產生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願和朋友一起玩。他們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內轉變。對於他們,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還要找心理專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詢,以便矯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7、住在樓房,本單元上下沒有同齡孩子。 8、 大人怕把屋子弄贓,不讓孩子帶同學到家裡玩。 9、 擔心出事,乾脆誰家也不讓孩子去。 10、 孩子沒常性,與別的孩子玩一會就鬧個不歡而散。 11、 不愛和同學說話,總是自己埋頭看書。 12、 沒老實勁,不是逗弄這個,就是推倒那個,結果誰也不願和他玩。 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邊,也不要叮囑太多,甚至孩子們的爭吵,哭鬧等事也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家長盡量不要去干預。讓孩子廣交朋友。同各種類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於鄰居親戚家的孩子。盡可能改變孩子的依賴狀況。要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夏天自己洗澡,單獨睡覺,自己起床,自己決定一天的活動等。如果孩子一時離不開媽媽,可將他們寄放到親戚家,讓其適應一下離開媽媽的生活。 ★★表情九、摸生殖器 2歲多時,豪豪開始時不時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從小帶大他的爺爺奶奶認為,男孩子嘛,都是這樣,長大自然就好了。有時爺爺甚至還以此當眾逗樂。3歲多上幼兒園後,老師漸漸地發現了他的問題,這才引起父母的重視,但似乎已經來不及了,耐心說服、批評教育、甚至巴掌「伺侯」,軟的硬的都用過了,豪豪卻只不過將原來的公開行為轉為地下。白天躲在沒人的地方玩,晚 上入睡前或早晨醒來後躲在被窩裡玩。更糟糕的是爺爺此時仍不以為然,有時父母教育豪豪,爺爺還充當其保護傘。 兒童心理分析: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過程,所以,孩子對性的探索是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理論上講,七八個月時,豪豪的小手就應該偶爾摸到過自己的生殖器,不過這時,如同摸到眼睛、耳朵一樣,他完全是無意識的探索。慢慢的這種探索開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增多,但仍然不受性慾和性幻想的驅使;他們只產生感官上的愉悅反應,而不會引起各種複雜的情感反應。 不過,探索精神再值得嘉獎,我們還是有責任引導孩子選擇恰當的方式。尤其是如果孩子玩生殖器已經影響到日常活動,就不再是小事一樁了,家長有必要採取恰當的方式盡早糾正。 ★★表情十、執拗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大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可愛順從的小寶寶逐漸變得執拗起來,不太聽話了;有時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帶有一種故意性。基於此,家長們採取了打、罰、哄、物質引誘等方法,但效果也只體現在一時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副作用。那麼運用哪種行為規範、採取何種溝通方式,才能處理好此類問題呢?對此需要認識以下幾點: 兒童心理分析:我們知道意識是由物質決定的,人的意識就是人腦對特定物質生活環境的反映。孩子從嬰兒到幼兒,大腦開始有一個大的運動過程,換言之,孩子開始用自己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去看待世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童心、童趣。成人認為孩子執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長倒有可能是執拗的,這關鍵是個理解、溝通、引導的問題。家長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漸進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舉例來說,讓一個4歲的孩子寫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擔心寫不好,因為他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會拒絕,繼而遭到家長的打罵,甚至懲罰,他就會以他的執拗來表示反抗。通過這個例子,應該瞭解,孩子的熱拗、違抗,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在它的後面藏著擔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當孩子執拗不聽話時,你應認清原因,注意溝通,正確引導。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隨便發火、懲罰孩子,更不要打罵孩子,因為這種沒耐心的專制的做法只會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縛、壓制,會使孩子覺得難為情,受到威脅,他們就會更執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成人與子女間以民主方式進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見時,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大有好處,在管束壓抑的氣氛中,是很難培養出創造性人才的。 ★★表情十一、發脾氣 在商店玩具櫃台前我們常可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要父母買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發脾氣,吵鬧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滾。怕丟面子的父母趕緊以滿足孩子的願望來使孩子停止吵鬧折騰。 兒童心理分析: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發脾氣,在人前大鬧,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於是,每當孩子有新的願望,父母不答應,孩子就大發脾氣,最後家長不得不屈從。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得寸進尺,脾氣也越來越大,人也變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到了會走路的時候,孩子的「什麼都想自己來做」的意欲便開始萌發出來了。例如,吃飯時想自己吃,可因為還不會用調羹,撒掉的比吃進去的還多,結果會變成用手抓著吃了。不過,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發性,即便是這樣也不要去阻止他。 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話就大發脾氣,不是哇哇叫喚,就是倒在地上打滾,或者是亂扔東西。 對於媽媽來說,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時期,於是,當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做什麼時,媽媽很可能就不由分說地訓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這種自己來做的願望正是意欲在成長的表現。因此,媽媽要瞭解1歲左右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讓他試著做一做。並且,當孩子因達不到自己的想像而又吵又鬧時,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大聲哭鬧、跺腳、打滾。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著別人,有時候還會衝著自己。 希望別人「那樣」,自己想要「這樣」--這些慾望過於強烈,而現實又無法滿足,這時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亂起來,在情緒上表現出不安定。想睡覺了、肚子餓了、感到累了的時候,一點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瞭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表情十二、偷竊 不少孩子都有過順手牽羊,偷拿東西的行為。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採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罵,而收效卻甚微。其實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反應過度和「姑息養奸」都是不可取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兒童心理分析:由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導方法也要因人而異。 幼兒園的孩子拿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要花錢來買,不懂得不付錢,不打招呼就隨便拿東西是錯誤的。他們還沒有分清楚「自己的」與「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義的「戀物」而已,所以當家長發現他偷拿東西的時候,不要給予過多的責怪。此時的拿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偷」。但是大人應該通過這件事設法讓他意識到偷竊是錯誤的。告訴他:「如果你沒有經過同意或沒有付錢就把東西拿走,就會給別人造成損害,別人會很傷心。」 如果孩子從超市悄悄帶出了糖果,父母要帶著孩子把糖果還回去。如果他已經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帶到超市,讓他向店主道歉,並替他還錢。再次帶他去超市時,就要多注意他的行為,看看他是否又將喜愛的東西放進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時,對他說:「每一件東西都有價錢,媽媽只有把錢給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這些東西才能屬於我們。」讓寶寶注意到你付款的細節。也可以讓寶寶拿一件小東西,在收款台前,讓寶寶自己付款,加深寶寶買東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對於父母囑咐的事情常常一轉臉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下次他們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時,家長的吼叫、責罵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必須反覆和寶寶講道理,讓他明白這種事情的危害性,他才會逐漸改進。如果寶寶的表現良好,家長則可以在房間裡為他貼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揚和鼓勵。 ★★表情十三、恐懼 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常害怕的說:「那聲音太響了」「夢裡的怪獸」「危險到處都有」「分離」「沒嘗試過,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兒童心理分析:也許嬰兒經歷的第一次恐懼是由巨大的噪聲和強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這種恐懼通常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因為孩子在出生後失去了母體帶來的安全感。第一年裡,他們剛開始認識外界環境。因此,任何他們不熟悉的刺激、光線、聲音都會使之產生恐懼感。顯然,嬰兒是逐步適應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歲之間,孩子會害怕動物。父母適當地控制局面能為孩子提供幫助。要讓他們瞭解,有些動物很危險,而有些動物卻很有善。幫助孩子熟悉動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給他們看圖片,為他們買動物造型的玩具,給他們講關於小動物的故事,和他們一起查閱展現動物生活形態的資料。父母永遠不能強迫孩子接近他們害怕的動物,這樣只會使他們身心不快,並使他們的恐懼心理變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會對暴雨、閃電和響雷感到恐懼。在自然環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險。應該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的恐懼感變成一種持久的不快。此外,兒童對黑暗的恐懼也很常見。不要忘記,孩子到6歲時往往還不能區分虛幻和現實。如果孩子夜間醒來,應該關著燈哄他入睡。不要讓他們感到恐懼總是伴隨著黑暗。 ★★表情十四、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裡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麼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裡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由於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屬於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於新事物或陌生人,經常採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於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問題。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管教過嚴;對孩子指責、約束過多等。有的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他們總是陪伴孩子玩,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還有的父母經常採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一些敏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說,會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孤僻。 作為家長平時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瞭解他們的氣質,並運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引導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活潑大方、開朗樂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表情十五、纏人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兒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幹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2. 是一種心理依賴。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洩。挨罵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是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3. 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要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於對兒童個性的培養。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幹這幹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