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花媽emil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擦拭自己心上的灰塵&堅持自己的價值

2006年07月06日
公開
13

擦拭自己心上的灰塵 簡旭南,是國旭企業的董事長,長的是五短身材、一副鄉下出身的模樣。今天,他竟然出現在心理醫生的面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他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就是:「醫生,活了大半輩子,越來越發覺自己一無是處!」像他這種有錢有勢的大老闆,手下有多少人是靠他吃飯,而他竟然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真是不可思議! 「舉個例子,我覺得我老婆就比不上別人的老婆。」 簡旭南的老婆,是所謂的糟糠之妻。當年家境貧困、學歷只有小學畢業,能夠娶老婆就屬萬幸;而現在,他常在商場的聚會上,看到別人的老婆,一個個都是名媛淑女,所以他從來不帶老婆出門,寧可每天沉醉於聲色場所,他才能感覺到高高在上。 「每回去參加商界的聚會,看到與他同輩的企業經營者,一個個都有很高的學歷,有的還會說頂呱呱的外語,而我自己,既沒學歷也不愛唸書,多人家談的頭頭是道的事情,我聽起來都像是鴨子聽雷,有時候我也會去模仿別人,可是就覺得自己不管怎麼穿、怎麼說,在別人看來我都是草包一個。」 看樣子,簡旭南是個自卑型的病人。醫生默默的聽完他的陳述之後,思考了一下,終於開口。 「你像個草包,所以沒有人尊重你吧?」 他露出傻笑:「其實,在公司裡大家都很尊重我,我說的一句話就是命令,就算是在公司外,也是有很多人蠻在乎我的。」 「你學歷不高,所以賺不到錢,對不對?」 「你真會開玩笑,賺錢跟學歷有什麼關係?在我公司裡,用的全都是學歷比我高的人,是他們聽我的,不是我聽他們的。」 「那麼,你老婆不如人,所以你家的小孩子也教得亂七八糟?」 他神色一凜:「我的孩子都是一流的!多虧、多虧我老婆的教導,雖然她書讀不多,對孩子的教育倒是沒有馬虎,不像那些父母都在賺錢的小孩,天天在外面鬼混。」 「簡先生,這就對了!心理學有一句名言-觀點比事實更重要。一個人如果抱著正面的觀點,會覺得很多事情值得慶幸,像我剛剛問你的三個問題,你自己說,那豈不是太令人羨慕了!正因為這樣,我們都應該時時給自己灌輸正面的思想,你想想看,你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別人怎麼會比的上你呢?」 醫生繼續說著:「不要去模仿別人,因為模仿的東西永遠是次級品,越是模仿,就越會因為不能成為一級品而懊惱,從此就會墮入惡性循環中啊!」 幾次的會談下來,簡旭南的心理就越想越清楚,他開始接觸佛法。有位和尚說到,人要勤於擦拭自己心上的灰塵。對簡旭南而言,心上的灰塵就是負面、沒有信心的想法。 引言: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堅持自己的價值 有一個出家弟子跑去請教一位很有智慧的師父,他跟在師父的身邊,天天問同樣的問題:「師父啊,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價值?」問得師父煩透了。 有一天,師父從房間拿出一塊石頭,對他說:「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市場去賣,但不要真的賣掉,只要有人出價就好了,看看市場的人,出多少錢買這塊石頭?」 弟子就帶著石頭到市場,有的人說這塊石頭很大,很好看,就出價兩塊錢;有人說這塊石頭,可以做稱鉈,出價十塊錢。 結果大家七嘴八舌,最高也只出到十塊錢。 弟子很開心的回去,告訴師父:「這塊沒用的石頭,還可以賣到十塊錢,真該把它賣了。」 師父說:「先不要賣,再把它拿去黃金市場賣賣看,也不要真的賣掉。」 弟子就把這石頭,拿去黃金市場賣,一開始就有人出價一千塊,第二個人出一萬塊,最後被出到十萬元。 弟子興沖沖跑回去,向師父報告這不可思議的結果。 師父對他說:「把石頭拿去最貴、最高級的珠寶商場去估價。」弟子就去了。 第一個人開價就是十萬,但他不賣,於是二十萬,三十萬,一直加到後來對方生氣了,要他自己出價。 他對買家說,師父不許他賣,就把石頭帶了回去, 對師父說:「這塊石頭居然被出價到數十萬。」 師父說:「是呀!我現在不能教你人生的價值,因為你一直在用市場的眼光在看待你的人生。 人生的價值,應該是一個人心中,先有了最好的珠寶商的眼光,才可以看到真正的人生價值。」 我們的價值,不在於外面的評價,而是在我們給自己的定價。 我們每一個人的價值,都是絕對的。 堅持自己崇高的價值,接納自己,磨勵自己。 給自己成長的空間,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無價之寶」。 生命中的每個挫折、每個傷痛、每個打擊,都有它的意義。

轉貼:天下雜誌∼台灣父母做得好嗎?

2005年11月23日
公開
37

天下雜誌 台灣父母做得好嗎? 作者:何琦瑜 放學後的台灣,每個家庭中的孩子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有二成的孩子,每天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的時間,超過三小時以上, 父母,真的有時間了解孩子嗎? 今年七月,《讀者文摘》做了一份亞洲八國的父母評比大調查,結果台灣的父母表現被評為八國之末。受訪青少年評為最低分的父母。評比刊出後,引起諸多討論。 台灣父母真的有那麼差嗎?《天下雜誌》此次的「家庭教育大調查」顯示,其實台灣父母花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少,但是相處的品質和方法有待提升。 為了了解家庭教育的總體面貌,《天下雜誌》調查家中有國小學生的父母,國小四∼六年級的學生,以及學校老師,分別探詢他們對目前家庭生活與家庭教育的看法。 放學後的生活:補習 家庭教育,從放學後的生活開始。檢視孩子放學後的行程,或多或少可窺見家庭生活的樣貌。 調查顯示,近七成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課後會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待在那裡的時間,每天平均以一到三小時居多。但仍有近二成的小朋友,每天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的時間,超過三小時以上。 這群「教改世代」的國小學生,補習的「行程」看起來並不輕鬆。三成七只補一科,有近兩成的學生補了四種以上的課程。 週末假日也不能放過,近五成的孩子,週末假日也要補習,補習科目多為一到兩科。近五成的家長,每月花在補習班�安親班的支出,平均在六千元以上。如果以目前平均每個家庭每月可支配所得約七到八萬來比較,將近一半的家庭,光是給孩子安親補習的支出,就佔了近十分之一以上。 教改這十年內,補習班數量成長近六倍,補習的年齡愈來愈低。「沒辦法,大家都不要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起跑點只好一直往前移。」台北市家長協會會長包崇敏說。 你問孩子,他們喜歡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嗎?超過五成的孩子說:不喜歡。 家庭相處,時間充裕,內涵貧乏 單就時間來看,父母和孩子都還算滿意彼此相處的量。近六成的家長,每天和孩子相處時間有四小時以上;超過五成的父母,每天和家人共進早餐;超過七成的家庭,會一起共進晚餐。 超過六成的家長認為,和子女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將近七成五的小朋友也認為和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 進一步探究親子相處時間的品質,會發現許多弔詭的現象。超過七成的父母說,每天,或常常和孩子聊天。但是孩子的回應卻不同。只有不到七%的孩子,每天和父親聊天談心。超過七六%的孩子,「偶爾」、「從不或很少」跟父親聊天談心。也只有近二○%的孩子,每天和媽媽聊天談心。每天和爸爸媽媽說話的時間,半小時以內居多。 而聊天的話題,都是以「學校課業」和「學校生活」為主。可是孩子們最想和父母聊的,卻是「心情和情緒」。 親子共處時,最常從事的活動是什麼呢? 三成五的小孩說:看電視。 近四分之一的家長說:做功課。 受訪的家庭中,超過四成的家庭有兩台電視,二成二的家庭有三台以上的電視,可見電視宰制了家庭生活的重心。 但是孩子們最希望爸爸媽媽陪伴的活動,前三名是:戶外旅遊、逛街買東西,以及打電動或上網。 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教授黃迺毓分析,調查顯示,親子相處時間充裕,但是只是「在一起」,卻沒有深度的互動。 長期諮商輔導青少年的作家,前教育部訓委會常委鄭石岩說,將近五成的孩子在安親班時間超過兩小時,很多時間拿來看電視,父母跟孩子講話的時間很少,使得孩子的大腦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學校老師發現,很多國中小學生可以專注的時間愈來愈少,這跟孩子很少和父母談心、一起做家事,或參與社區聚會,使得腦功能發展受影響,有很大關係。 如果把父母分開計算,三成九的父親覺得和小孩相處時間不夠,比例遠高於母親;和孩子聊天談心的頻率、每天和家人共進晚餐的比例,父親的表現都不如母親。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有超過五成選媽媽,只有一成八選擇爸爸。高叔貞強調,調查顯示父職是比較缺乏的,這也是未來學校性別教育應該加強的重點。 八成的家長認為自己是個好爸爸,好媽媽,也有超過八成的孩子認為,跟父母在一起是快樂的。 長期從事親子輔導的彰師大副教授高叔貞觀察,從問卷中,可以發現家長和小孩的吻合度很高,相互滿意度也還不錯。 高叔貞特別注意不快樂的「少數」。調查中,一三.四%的父母覺得孩子不快樂,一四.四二%的孩子,覺得和父母相處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以「爸爸媽媽不了解我」居首。 「近一五%的比例,如果乘以總人口數,就非常可觀,每個家庭製造出一個不快樂的人,整個社會就要付出多少代價?」高叔貞認為,少數的需求,也凸顯了最需要資源投入與協助的所在。 家庭教育:想要與需要的落差 深入家庭教育的內在,調查中顯示諸多的矛盾和「不得已」。 家長認為,家庭教育最該培養孩子的前三項能力,分別是: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品格與價值觀、與人相處的能力。 但是問家長,他們投入最多時間處理孩子哪些問題?排名第一的,仍舊是課業升學等競爭力。遠遠超過「應當」關照的品格、人際關係等能力。 如果經濟許可,近八成的家長會資助孩子念到「愈高愈好」的學歷。但是超過一半的家長也認為,學歷愈高,不代表人生愈幸福快樂。 小朋友也有同樣的矛盾。他們覺得爸爸媽媽最關心:身體健康和安全,以及課業升學。但是他們最希望和爸爸媽媽分享:心情和情緒。可是最希望爸爸媽媽幫忙解決的問題,還是「課業升學」居首。可見課業成績,已經是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最主要的焦慮來源。 家長的矛盾,深受同情,卻似乎無解。 同樣身為父母的高叔貞說,多數家長都知道「應該」怎麼做,以及「想要」怎麼做,但是面對實際強調升學、成績的教育環境,學歷至上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家長也只能認知失調,把精力都放在「需要」的成績上。 可以苛責父母嗎,恐怕也很難。家長和孩子的焦慮,反應的是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和貧乏。 「我真的覺得應該要社會改革,而不只是教改,所有父母那麼焦慮,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安全網真的太小了,今天如果我的小孩沒有在成績上保持領先,他也沒有太多選擇……,這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如果父母的焦慮無法解決,沒有辦法讓父母很放心的話,怎麼有可能教改?」精神科醫師、作家王浩威說。 雖然超過八成的父母覺得自己是個好爸爸媽媽,但是詢問第一線的觀察者:老師,是否滿意目前學生的家庭教育,卻有超過七成的老師說:不滿意。 老師的不滿、家長的求救 老師們觀察,目前學生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三大問題,分別是:家長沒有時間、家長價值觀偏差,和家庭經濟和資源不足。 老師認為,孩子最需要父母幫助的是:品格與價值觀、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以及自我情緒管理。而培養上述能力,超過八成老師認為,家庭應該負起最大責任。 但是近七成五的老師說,家長把家庭教育的責任都交給學校老師,一成七的老師說,家長把自己的責任給了安親班和補習班。只有五.五%的老師認為,家長扛起了家庭教育的責任。 鄭石岩觀察,從問卷中可以發現,品格教育,大家都覺得重要,但老師覺得家長要教,家長卻認為是老師的責任,最後反而落空形成三不管地帶。 老師認為,父母最需要改變的是:多點時間和孩子相處、改變親子教養的方法,學習更多相關知識,以及學著讓孩子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老師認為,「時間」是家長最大的困難,但是家長自己卻說,「時間」不是問題,方法和知識才是。 家長調查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最大的困境,前三名是:無法理解現在小孩的心理、不知道怎麼教、不懂管教方法,另外就是電視及媒體的不良示範和干擾。 台灣的父母,其實是孤立而無後援的一群。 近六成的家長認為,台灣的企業或公司,是不鼓勵員工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超過八成的家長,不滿意政府對家庭教育提供的支援。 「企業的目的是獲利,目前企業的做法,就是殺雞取卵,榨你十年,然後讓你提前報廢,這當然是家庭生活最大的傷害,」黃迺毓直言。 而政府呢?「應該沒有人在想這個問題,」致力於落實「家庭教育法」的黃迺毓說。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再來一次,二成六的家長不願意再選擇生兒育女。如果仔細分析父親和母親的差異,會發現,父親願意的比例,遠高於母親。八成的父親願意生育孩子,但只有六成八的母親說願意。其中或可窺見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分工的傾斜,支援的缺乏,已經讓身兼數職的母親感到耗竭。 「從這份問卷,我看到家長、老師都在求救,」黃迺毓強調,不論品格或價值觀,不是單一家庭或學校可以承擔所有責任。老師在師範體系上四年課,沒有任何一堂跟品格或價值觀有關。遑論父母。美國學者提出「生態理論」,就是把家庭和父母當成內圈,學校、教會和社區,提供「非父母非老師的其他成人」,塑造教育孩子的生態,共同分擔責任。 長期在社區推動親子共讀和共學的黃迺毓希望,建構出社區也成為教養孩子的生態圈,分擔父母的教育責任。 「這部份要單靠父母和老師,實在是強人所難,誰來教父母呢?難道人當了父母之後,就理應被要求、譴責?」黃迺毓強調,「家庭教育法」必須落實,提供給現在的父母以及未來的父母,足夠因應生命階段不同處境的知識和能力。 台灣的父母們真的不差,只是需要幫助! 一位母親的告白:我要怎麼讓孩子快樂? 我本來是一個無所謂的媽媽,因為我自己成長的經驗讓我相信,念書是一輩子的事,不要失去學習的興致,才是關鍵。但是我這樣的態度,卻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受到挑戰。 我的女兒已經在一所已經比較不強調升學的私立女中念初一。但我不能適應的是,他們每週都有週排行,老師花很多時間排各科成績。每週拿回來成績單給父母看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原來是會被影響的。我曾在家長會時跟老師反映,可否撤銷每週排行的做法,但是過程中才發現,其實我是家長中的少數,我的想法,和社會中的主流脈絡是不同的。 後來我也屈服了,乖乖的為孩子請了家教。因為你作為父母,沒有辦法在小孩考的那麼差之後,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只要快樂就好。因為孩子的自尊是在整體環境中培養,她在家庭之外,學校裡老師、同儕的眼光,都會影響她對自己的看法。你必須配合大家玩這個遊戲,不能矇著眼睛說,我們自己快樂就好。 我的孩子也變了,她原本散散的,現在跟我們去餐廳吃飯,都會帶著教科書,我會提醒她,有這個必要嗎?但是孩子也有孩子的壓力。 這就是目前教育環境脈絡裡存在的現實,你怎麼能要求一個家庭,去對抗整個社會、環境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