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yagisu

老不讀《 三國 》?

2008年01月09日
《窗下思潮》 老不讀《 三國 》?

2008/1/7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岑逸飛

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和《紅樓夢》,以《三國演義》最能深入民心,不論書中人物或是故事情節,人們多耳熟能詳。人物方面,如神機妙算的孔明、義薄雲天的關公或是一代奸雄曹操,在羅貫中生動文筆描繪下,活靈活現。而情節方面,如「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火燒赤壁」及「空城計」等,更是膾炙人口。

但古人云;「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水滸》好漢是「逼上梁山」,雖是高舉「替天行道」的大旗,劫富濟貧,畢竟是殺人的殺人、搶劫的搶劫,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不宜效法。但「老不讀《三國》」,又是什麼意思?

讀《三國》而知謀略。《三國演義》的故事,可說是漢末軍閥混戰、各種人物運用權謀計策,進行智慧較量。裡面全是爾虞我詐,而老年人閱歷多,人生經驗豐富,加上謀略,便是老奸巨滑,這也許是「老不讀《三國》」的理由吧?

然而羅貫中這部小說,不見得全是講詐偽之術。現時通行的毛綸、毛宗崗批注的《三國演義》版本,一開卷便是明代楊慎的一闋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若以此詞論三國故事,倒是富有人生智慧。書中多少英雄豪傑,爭名奪利,你爭我奪,為的是什麼?「是非成敗轉頭空」,人生不過如此。「青山依舊在」,似是對英雄偉業的肯定,但「幾度夕陽紅」,殘陽如血,歷史彷彿凝固,不管是成是敗都不必深究了。

或說《三國》是中國人智謀的集體濃縮,可是在這闋詞所呈現的畫面上,似是含蓄道出作者嚮往的,與其是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不如說是白髮的漁翁、悠然的樵夫,以隱士心境看世事,不過是秋月春風,都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一壺濁酒喜相逢」,才最令人意趣盎然。

其實重視權謀詐術,可能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宋代的范仲淹,也有首〈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的詞,寫三國在論盡智謀之餘的另類人生智慧: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少癡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都說「三國盡歸司馬氏」,「三國」泛指漢末黃巾之亂,董卓弄權,發生民變而群雄割據,而自赤壁之戰後,中原為曹操所據,揚州是孫權地盤,劉備屯守荊州,結果由魏、蜀、吳三分天下,最後由魏滅蜀,但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可見曹、孫、劉三位人物,絞盡腦汁,誰也沒有統一江山,倒不如像范仲淹的建議,學劉伶飲得醉醺醺,管世間多少風雨?

雖說三國那個時代,風雲變幻,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然而在這個混戰時代,人與人之間可以無情,但沒有智謀卻不可以生存。可惜智謀不是萬能,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可說具有超人智慧,但這又怎樣?蜀漢還是要滅亡,超越不了現實和歷史的限制。

讀《三國》而把智謀推到無比崇高的地位,未免會過分誇大個人對歷史進程的作用。而事實上,歷史上許多成功事件,靠的是群策群力,不純粹是個人智謀。在亂世運用智謀的欺詐有助混水摸魚;然而在太平盛世,智謀便要輔以合作、真誠、信譽、溝通、理解和實力,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讀《三國》而須讀出智謀以外的成敗之機。智如諸葛亮,敗於實力不足,一味擴張北伐,以致民疲兵竭;以仁標榜的劉備,卻是不講誠信,借荊州而不歸還,為人詬病;而勇如關羽,也是自以為是,欺壓東吳之餘又貿然攻曹,終於在夾擊中落敗。

總之讀《三國》的啟示,見仁見智,一般讀者會為其情節吸引;也有的神往劉、關、張的桃園結義,視之為千古楷模。而政治家讀出權謀;軍事家讀出韜略;現代管理學者則能讀出經營之道。畢竟這是一部文學佳作,也可供消遣聊天,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千秋賞鑒,品評不已。若說「老不讀《三國》」,是否對老年人歧視?

古人擔憂老人讀《三國》而成老奸,但年紀大了,還有什麼奸不奸的?還能耍出什麼花樣?反而有這麼多閱歷,更能從《三國》體驗世態炎涼。當然,老才讀《三國》,仍需一份修為,如孔子說的:「及其老也,戒之在得。」所謂「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人老了,更要安分守己,一切已如過眼雲煙,所以更要抱著平常心,才能體味《三國》的精粹。

(《讀者文摘》元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