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奇書《水滸傳》

2008年03月13日
《窗下思潮》 奇書《水滸傳》
2008/3/10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岑逸飛

《水滸傳》是一部奇書,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內容圍繞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一般認為作於元末明初,但不論其表達的思想或版本問題,以至成書年代、作者是誰,歷來都有爭議。

《水滸傳》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施耐庵,羅貫中則做了若干整理工作。但由於有關施耐庵的資料甚少,也有人懷疑「施耐庵」可能只是託名,金聖歎七十回本署名「施耐庵」所寫的《序》,一般認為是出自金聖歎之手。

《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成為民間口頭相傳的文學,由說書人編成話本,描述不同的水滸人物,初步有了故事梗概,而故事劇本,早已見於元雜劇。

所謂「水滸」,字面意思是「水邊」,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山東的梁山泊,位於山東西南梁山縣境內,占地約三•五平方公里,地處黃河下游、汶水和濟水的匯聚地,古稱澤國。據有關資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年,黃河曾有三次大的決口,河水傾瀉到梁山腳下,形成一個大水泊,成為《水滸傳》描繪的「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的梁山泊。

另外,「水滸」二字,又見於《詩經.大雅.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聿來胥宇。」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祖父,具有仁德,得到人民擁戴,在岐山下建立開國基業,而「水滸」便是指古公亶父到岐山時經過漆、沮兩水旁邊。所以有研究者認為,此書取名「水滸」,是將梁山好漢的聚義,和周朝興起作模擬,具有反抗當權者的精神,不應有招安以後的故事。

《水滸傳》在流傳過程中,出現極多不同版本,但主要分為兩個系統,一是簡本,另一是繁本。簡本文字較簡單,細節描寫也少,而繁本則寫得較細緻,也流傳較廣。影響較深的兩個繁本,一是一百二十回繁本,另一則是金聖歎的七十回本,腰斬了招安及以後的事,以原書第七十一回再添加一個盧俊義的夢作結尾,然後將第一回作為楔子。

金聖歎腰斬《水滸傳》並作點評,確有其獨到之處。他對《水滸傳》不作支離破碎的賞析,而是宏觀上把握全書的思想傾向,重視藝術內容的發掘和藝術手法的處理。事實上,《水滸傳》寫當年梁山好漢憑水泊天險,「嘯聚山林,築營紮寨,抗暴安良,殺富濟貧,替天行道」,但其後卻寫他們接受招安,未免有點大煞風景。

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滸傳》,情節可分為兩大部分,前七十回以宋江、晁蓋為首,吸納四方豪傑上梁山,反抗腐敗政治,直至一百零八條好漢齊聚忠義堂,排列座次。這一階段,梁山英雄是大碗酒、大塊肉,殺得貪官污吏心驚膽戰,讀者也看得痛快。

可是後五十回描述梁山好漢接受招安,先是北征遼國,威震四方,但南征方臘一役,便七損八傷,甚至遭奸臣所害,幾乎沒有一個善終,雖是忠心為國,卻落得如此下場。相比於前七十回,這後半部的好漢,要向朝廷低頭,其作風已拘謹得多。從文學角度看,應是金聖歎的七十回本,較能使人感受作品的整體美。

若撇開版本問題不論,書中一百零八條好漢,在作者筆下,其個性都十分生動活潑,人物性格的刻畫各有特色,每個人物的言語、舉止,都與其身分和地位緊密配合,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成長的經歷不盡相同,情節曲折,引人入勝。

在這一百零八條好漢之中,最值得爭議的人物是宋江。宋江是此書的第一號人物,作為文學形象,也是最豐滿、最立體、最複雜和最有藝術魅力的人物。

歷史上的宋江只是一筆帶過,但小說中宋江的性格,被描繪成符合書中的「忠義」主題,秉持儒家信條,仗義疏財而不近女色,除了有「及時雨」的外號,又被稱為「呼保義」和「孝義黑三郎」。

但這只是一百二十回全傳本的宋江形象,而在金聖歎批本,卻塑造另一個不同的宋江。金聖歎討厭宋江,所以只要宋江出現的場合,全傳本稱讚宋江的部分都被他修改,想藉此揭穿宋江之惡,說明他是個處心積慮謀取功名的偽君子。宋江究竟是個什麼人物,似是要由讀者去裁決了。

若從政治和社會的角度看《水滸傳》,它可說是反映北宋末年的政治及社會亂象,書中處處可見官員行賄及壓迫老百姓的個案,官逼民反,梁山好漢憤而與朝廷對抗,多少為有苦無處伸的老百姓出一口烏氣。這大概是幾百年來,此書大受歡迎、讀者喜愛的原因之一。

現代人看《水滸傳》,它也可以作為管理學的教材。因為當昏君無能,奸臣誤國,梁山好漢如何籌畫謀略,如何智取對手,如何培育領導人才,其中的運作秘訣,都可應用於商場上的爾虞我詐和企業間的明爭暗鬥。

(讀者文摘三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