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要求富,去經商

2008年07月22日
《窗下思潮》要求富,去經商
2008/7/22 人間福報縱橫古今| 作者: ◎岑逸飛

時移勢易,商人從「士農工商」的四民之末,在今日搖身一變,儼然高居首位。

士農工商,「商」排於第四位,為四民之末。先看「商」字何解?這是個會意字,本義是估量。《說文》解「商」字是「從外知內也」; 《廣雅》謂「商」是「度」也。所謂「商略」是商討;「商算」是計算;「商度」是商量。「商」雖排在四民末位,這個字在社會上的作用,舉足輕重,與「商」有關的詞,多不勝數,諸如商討、商議、商定、商榷等。在今日的商業社會,從事商務的都是商人、商家,並且組織商會,而且到處是商店、商品、商標。

再看甲骨文的「商」字,其涵義有多種說法。一說謂「商」的下部似「崗」的形狀,上部似「子」字,指的是生活在崗丘的子姓氏族,而商朝正是起源於商丘這地方,商民族以「子」為姓。

另一說謂「商」字的上部像刀或斧的器物,下部是貨架,把器物放在貨架上做買賣,就是「商」。更有專家判斷,「商」字上部是鳥頭,下面是窯口,也有考證「商」字是玄鳥產卵。《詩經.商頌》有句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記載了一個古老傳說,據說帝嚳的次妃簡狄,外出沐浴時看到一枚鳥蛋,她吞下便懷孕,生下商民族的始祖契。

「商」與玄鳥有關。古代稱燕子為玄鳥。燕子遷徙無定。其後從事貿易的商人也如此。而對統治者來說,商人到處跑就不好管,難怪要重農抑商。古代以農立國,農人生活固定,方便抽稅。農民相對的穩定性受統治者歡迎,而商人的逐利本性和冒險精神,則被統治者長期打壓。

現代社會重視商人,因為看到商業本身能創造價值,達致社會繁榮 ;但古人多只看到商人的高賣低買,賺取中間差價,使商人有個奸黠狡詐的形象,不事生產而只懂得分利,時至今日仍有「無商不奸」的說法。

商人在經濟上可以很富有,但在歷史上的某些階段,其社會地位低下。春秋戰國時商人地位仍備受尊崇,若說商人逐利,但孔子本人就不排斥金錢,並表示「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而所謂「執鞭」,是指卑賤工作。事實上,在先秦時期,士大夫下海經商並非不光彩。

以孔子的高足子貢為例,是個精明商人。他一邊求學一邊做買賣。《論語.先進》引孔子之言,謂「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賜」指子貢(他名端木賜)。意思是說,子貢為命運抗爭經商,行情看得很準。「億則屢中」,用於今日的股票市場,子貢便成股神畢菲特。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商業網已形成,《管子》的說法是「萬乘之國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有千金之賈」。這時期最著名的商人有前越國大臣,其後下海經商的范蠡 ;被後人稱為商聖的陶朱公;又如衛國人呂不韋在趙國邯鄲經商,其後貴為秦相。

商人地位低下,始自戰國後期商鞅在秦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到秦始皇亦視商人為眼中釘,漢代對商人的限制權力更嚴,他們毫無政治地位。漢高祖劉邦登基後,便頒佈賤商令,法律規定商人不許「衣絲乘車」,不得「仕宦為吏」,並且對商人加倍徵稅。

不過,賤商令雖從政治上貶低商人,經濟上並沒有過多干預,商人的買賣仍做得很興旺,商業並非不重要,例如漢時已有許多規模很大的商業都市,如長安、洛陽、邯鄲、臨淄、成都等。

商人被歧視情況到宋代才有改善。直至明代設立「商籍」,商人可參加科舉考試,甚至可通過「捐資」獲得官位。清朝時更捐官成風。這也許由於商人一向在政治權力夾縫生存,為保證商途順暢,及改變世人眼中形象。他們除了捐官,更努力與文化界建立良好關係,熱心公益,以證明他們不只是向錢看。

隨著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商人成了「紅頂商人」,著名的「紅頂商人」是清朝的杭州商人胡雪巖,亦商亦官,因辦理太平天國戰亂後的杭州善後工作,及多次幫助左宗棠採購軍火有功,官階升至從二品的布政使,其朝冠飾上紅色珊瑚珠,俗稱「紅頂子」。如今凡有政治背景,同時具有官、商兩種身分,能影響政府決策的人物,都是「紅頂商人」。

時移勢易,商人從「士農工商」的四民之末,在今日搖身一變,儼然高居首位。社會風氣崇富,以金錢多寡衡量地位,去經商,有利便跟著有名有權,難怪越來越多讀書人熱中商業活動,不少一流人才都去經商了。

(《讀者文摘》七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