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找回失去的國民素養

2008年08月25日
《腦與人生》找回失去的國民素養
2008/8/25 人間福報副刊| 作者:洪蘭

  天下雜誌在少子化的現代,創辦了一本專門討論教養孩子的方法及增進親子關係的新雜誌,可謂勇氣可嘉。但是細想起來,目前社會最需要的就是教養孩子方面的資訊,因為人才絕對是國家最大的財富,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好吃懶做,是啃老族、月光族…,我們的前途在哪裡?歷史上,每一個朝代的滅亡都是源自內亂,民不聊生後,外敵才能侵入,木腐才蟲生,好好的木頭蟲也蛀不進去。所以如何教養孩子真的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最近看到一連串父母不當教養孩子的新聞:有把女兒頭髮剃光的;有把繩子套在兒子頸上,叫他當狗爬的;有半夜把孩子趕出門,只因為他沒有考一百分的…,這都顯示這個新雜誌有其時代的必要性,不當的教養方式會造成子女心態的不平衡,表現在外的便是欺凌比他弱小的人。但是,從另一方面講,父母太寵小孩,這孩子一樣不適合於社會。

我最近在中正機場看到一件事,一位跟我們同行的老教授奮力在旋轉台上拉行李,她念大二的女兒站在一旁袖手旁觀,沒有幫忙。她的女兒聰明、漂亮,但沒有人緣,因為她很自私,上巴士後便把椅背扳到最大的程度,幾乎躺入後面人的懷中,別人抗議她充耳不聞。吃飯時很挑食,沒有她喜歡的菜,便吃白飯,讓主辦人難堪;若是喜歡的,便整盤端起來,倒一半到她自己盤中,母親並不出聲阻止,令我們面面相覦,好像在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中的一章。

其實,「教養」,教在養之前,就表示教比養重要,養而不教是對不起社會,因為孩子會成為社會負擔。這位母親年輕時,曾經獨自去國外讀書,內心對孩子有愧疚,所以現在事事順著她來補償。殊不知這是害了她,沒有教養的孩子不討人喜歡,能力再好,沒人敢用。

我跟同事講這一路上的奇聞時,他給我看《中國新聞周刊》上登載的「禮義之邦的教養問題」:「一個號稱「禮義之邦」的文明古國為什麼會成為教養指數低下的負面樣板?什麼時候中國人把粗鄙當作豪情,把無知當作樸素,把暴力當作革命,把無禮當作反叛?」令我心有戚戚焉。

教養是文明人的定義,是宋明理學家所謂的慎獨、不欺心。法國路易十五的財政大臣說的好:「一個國家的富強與否,不在它的疆域與兵力,而在它國民的品質」。這個國民的品質就是個人的素養,文化就是人民集體的素養。我們已失去良久了,要大家趕快努力把它找回來。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