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兩岸都急著搶救老經典

2008年10月02日
專題報導�林欣誼(中國時報記者)(20080929)

 中國大陸的《百家講壇》帶起一股「國學熱」,台灣則有一波新解經典的出版風潮,兩岸各有憂慮國學不振的背景與原因,也都開始積極「搶救」!

 然而,上層政策反而激起民間力量,除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重新發行,從9月出版的幾本新書中,也可嗅出台灣民間搶救國學聲勢逐漸襲來。

 ■吳岱穎、凌性傑合著《找一個解釋》
 同為建中國文老師的作家吳岱穎與凌性傑,9月出版合著《找一個解釋》(馥林),書中雖以35篇選入高中國文教材的古文為出發點,但其實更像一部優美流暢的散文集,他們不寫題解、作者介紹或註釋,而寫生活、情感和生命。例如藉王粲抑鬱之作〈登樓賦〉,連結到台灣外省老兵牽繫故土、戒嚴時異議分子流亡海外的時代情感。

 凌性傑說:「傳統的私塾式教育,是先求記誦,再求理解,但這不適合高中生,所以我們從現實、從浪漫的角度,追溯古文背後的情懷。」他笑稱,有些家長讀得比學生還認真,發現古文原來這麼有趣。因此他認為台灣大眾最需要的,不是大眾化的《百家講壇》,而是實際去閱讀經典,在閱讀中沉澱下來,感悟會更深刻。

 ■張曼娟小學堂從小奠基

 近年來致力於經典文學普及化的知名作家張曼娟,曾出版《時光詞場》、《人間好時節》、《愛情詩流域》(皆為麥田)等解讀古詩詞的作品,9月再推出新書《噹!我們同在一起》(皇冠),記錄她從3年前開辦「張曼娟小學堂」以來的上課點滴。

 張曼娟在親自授課的「小學堂」中,帶領小朋友讀經、讀詩、寫作,用活潑的方式設計各種主題的古文課程,獲得熱烈迴響。後來她在飛碟廣播電台推出空中版「張曼娟小學堂」、發行有聲書,也讓許多家長趨之若鶩,還催促張曼娟加開成人班。

 張曼娟說:「大陸現在正要回歸尋找中國傳統基本價值,作為他們面對全球競爭時的基本配備;台灣卻產生教育偏差,誤以為文言文是無用的,所以我決定在小孩身上試驗讀經典,結果發現他們進步非凡,而且好愛上課!」因此,她希望「小學堂」能成為一個範例,未來有更多人投入開辦課程。

 ■傅佩榮到孔子老家宣講儒學

 帶領大眾閱讀孔孟老莊的知名作家,其實早年就有學界教授如王邦雄、曾昭旭、傅佩榮等人,他們擅長從現代角度詮釋古代思想文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強調經典與生活經驗的呼應。

 其中,現任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這兩年也搭上大陸國學熱潮,成了對岸搶手的「台灣名嘴」,去年還曾與《百家講壇》洽談合作。

 目前傅佩榮正受邀到孔子的故鄉山東開講儒學,他分享兩岸講學經驗的不同:「大陸年紀大一點的民眾,對於孔孟不太熟悉,所以不能預設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句子他們都懂;在台灣講課則可以融入西學,因為我們與西方接觸多,提出來作對照之用,滿有效果的。」

 同時,他樂觀表示:「台灣的去中國化只有傷到皮毛而已,我們的國學底子還是筋骨健康的!」近期他持續出版《向孔子學做人》(天下遠見)、《傅佩榮與青少年讀易經》(九歌)等書,並期待台灣也能開闢更多國學節目和講座。

 兩岸的國學風潮,從不同的方向出發,有著不同的成因和面貌。大陸在文化上,正急著修補自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文革消滅「古董」以來的文化斷根;經濟上,在快速發展成競爭激烈的工商社會中,感到迷失的中產階級,也產生了藉由經典找到人生啟示的需求。

 反觀台灣,雖然儒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深入民間,但一向作為升學考試教材的四書五經和古文,對大部分人而言就只是「教科書」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說,降低文言文比例的本土化課綱,對於「振興國學」難道不是危機中的轉機?當更多人以更生活化的方式,透過講座或寫作來演繹這些經典,這些經典對於已經離開學校的大眾而言,反而有了更親近的面貌,也開啟了我們閱讀國學另一種前所未有的經驗。

 近幾年來,由大陸電視節目《百家講壇》引爆的「名嘴說書」熱潮吹遍了全中國,其中易中天講《三國》、于丹講《論語》、劉心武講《紅樓夢》、閻崇年講清朝十二帝等等,尤其風靡。隨著《百家講壇》走紅,這些名嘴個個被捧上了天,各地方電視台、學校也紛紛開辦講堂,呈現出「遍地開花」的景象。

 ■《百家講壇》掀起「國學熱」

 《百家講壇》大致有兩種型態,一是講古探密,用說書方式揭開歷史隱密之處,以故事性取勝;二是心靈撫慰,如于丹藉由《論語》連結到現實生活感悟,是大陸目前最受歡迎的心靈雞湯式勵志內容。儘管聲名大噪後的《百家講壇》,同時招來不少爭議,但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持開放態度,認為「讀書總比不讀好」,他觀察到《百家講壇》最大宗的觀眾,是50、60歲未經傳統文化薰陶的文革一代,他們渴求從國學中找到具體的民族符號。至於于丹式的勵志說書,則對白領上班族深具吸引力,「他們在職場競爭中感到疲累,或感情陷入迷惘,正好可從《三國》、《論語》裡找到對應的智慧。」

 從去年以來,《百家講壇》因為內容重複而無創新,影響力正逐漸下滑,由節目腳本集結而成的書籍,也不似以往的狂銷大賣。但大陸的「國學熱」已隱然成形,處於對岸的我們也感受到這股撲面而來的蒸騰熱氣,因此,除了《百家講壇》DVD跨海登台,出版界也引進易中天、于丹、錢文忠等講壇名嘴著作。

 ■台灣四書教材「反攻」大陸

 沒想到,在這波國學出版潮中,近來還出現一例「逆向操作??今年2月,大陸正式引進台灣正中書局出版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以《國學基本教材》之名上市,首刷一萬本,引發熱烈討論。

 這套原本用作高中教材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是正中書局於1999年邀集多位學者編纂而成的民間教科書,選錄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引領學生以現代觀點研讀儒家義理。但2004年起,教育部在高中課綱中廢除原有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改為選修課程,這套教材便不再發行,直到今年意外「反攻」大陸,正中書局才在刺激和鼓勵下重編再版,於9月在台發行。

 民進黨執政期間,台灣本土化意識高漲,「去中國化」政治大旗揮進校園,不僅文言文比例降低,國文的節數也一減再減,有些高中一周僅剩4節必修國文課。除了教師憂心,文壇大老余光中也在近年發起成立「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大聲疾呼教育政策不可偏廢傳統經典教材。如今大陸前來取經,稱讚「台灣教材既通俗又深刻」,大陸國學大師任繼愈也呼籲「四書應該進入中學課堂」,兩岸的國學一熱一冷,對照之下形成強烈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