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yagisu

〈桃花谿〉張旭

2013年11月20日
小巧玲瓏、晶瑩亮麗的絕句是中國詩歌的一項偉大成就。短短四行的五言或七言小詩,完全符合詩歌所要求的經濟原則。一個空間景象的切片、一次剎那間的突然感悟,都可以作為表現的題旨。凝聚、濃縮是絕句創作的必經途徑,但最終完成的卻必須是一個完整的經驗或意義。僅只四行便是一個完整獨立的生命。

桃花谿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青谿何處邊

(1) 隱隱:隱約不明貌。
(2) 磯:水中之石謂之磯。
(3) 谿:同溪。

中唐以後,一個狂放的名字自在地隨著時間的洪流響過華夏的空間,人們稱他張顛,他就是中國書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張旭。

他之所以狂,是因為他的字放蕩不羈,形象乖張,史書上說他「善草書,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大詩人杜甫說:「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這樣的一個狂野形象深深嵌在人們的心中。

「如雲煙」是杜甫對張旭的草書的直覺印象,其實他的草書也不是無跡可尋,《宣和書譜》的作者說.「其草字雖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或謂張顛不顛,是也。」素來反對草書狂怪的黃伯思也不得不說張旭那種千狀萬變的字,「雖左馳右騖,而不離繩矩之內」,且用了兩個譬喻以說明其特性:

「猶縱風鳶者,翔戾於空,隨風上下,而綸常在手;擊劍者,交光飛刃,欻忽若神,而器不離身。」

難怪大唐文宗皇帝會許之為「絕」(《唐書》〈李白傳〉說,唐文宗曾頒詔,以李白詩歌、裴晏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

至於他在詩藝上的成就,因為《全唐詩》只收他的詩六首(五絕一首、七絕五首),短短篇章實難加以論斷,但此處所選的這首〈桃花谿〉,卻被人傳誦不絕,這或許和它被選進《唐詩三百首》冠於七絕之首有關,當然詩本身品質也是重要因素。

此詩無疑是由陶淵明〈桃花源詩〉(并記)而來。打從淵明記桃花源之後,反響此起彼落,唐代的大詩家如王維、韓愈、劉禹錫等人皆有桃花源之作,後人詩詞文章觸及的不計其數。張旭此詩亦是,但是張旭顯然並不認同淵明,而是帶著懷疑的心態在質問古人。

「隱隱飛橋隔野煙」是眼前景象,飛橋之所以「隱隱」,乃是因為隔著野煙,「橋」本是欲達目的所必經之地,其勢「飛」而且隱約不明,可想見張旭一開始就對桃花源的實有產生懷疑,言下之意頗有指認那地方只不過是虛無飄緲的幻象罷了,所以接著會有「問漁船」的行徑。陶淵明是藉著武陵漁人沿溪行以進入避秦人之地,張旭〈問漁船〉正是緊扣原作,而所問的當然是其地之入口,所謂「問津」者也。

問當然問不出一個所以然來,看到的只是「桃花盡日隨流水」而已。這「盡日」意指詩人於此流連時間頗長,桃花不斷飄落水面,隨著溪水向遠方流去,原作中的「落英繽紛」在張旭詩中被略去,但涵意卻被桃花隨流水烘托而出了。

既已問津,又盡日徘徊其間,仍然尋不著武陵人進入桃花源的洞口,(原作: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髟弗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洞在青谿何處邊?」他不得不深深的懷疑了,這懷疑的語氣充滿否定,想來張旭真是在寫「翻案」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