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詩詞的美感》葉嘉瑩

2016年01月22日
詩詞的美感�葉嘉瑩.中央研究院 2016.1.22(五)

第一章 中國古典詩歌的感發作用

詩經:「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如果只是在心裡面想,就是你內心的情志,但「志」不是詩,要發言才是詩,如果把你心裡所想的用語言說出來、寫下來就是一首詩了。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把你內心中的感情、感動,用語言表達出來。「形」就是表現,情動於中然後表現在語言上,你就寫了詩啦。

南朝鍾嶸《詩品》,專門講詩的批評與寫作。「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楊振寧先生說在學習的方法之中,有一種叫做「滲透性學習」,就是說你不用知道很多,但經由你的環境的薰陶,自然而然就學習了。他說有的時候你不大懂都沒關係,這種學習方法是非常有用的。

屈原《離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日月忽其不淹」,就在這太陽出來、落下,月亮出來、落下之間,日復一日,月復一月,所以「春與秋其代序」,春天跟秋天就一個換一個,按照次序地輪替。
在歲月消逝之中,「惟草木之零落兮」,草木會黃落,人也會衰老,如果不珍重愛惜,沒有在你的生命留下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有一天就與草木一同腐朽了。所以他說「惟草木之零落」,我看到草木的腐朽就產生了一種恐懼:「恐美人之遲暮」,美麗的人也會衰老、也會死亡的。

「美人」在屈原的《離騷》裡是一個象徵的意思,他用女子容顏的美好來象喻男子的品德、才能的美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就是那有才華、而且有理想、應該完成自己的人,怎麼沒有完成,反而白白地過了這一輩子。

中國詩歌中有一個悲秋的傳統,悲秋就是感慨生命的落空,是認為年輕而有才華、有志意的人都應該完成自己。所以杜甫讀了屈原的《離騷》、讀了宋玉的《九辯》,而說「搖落深知宋玉悲」,這種草木零落、沒有完成自己就落空的悲哀,宋玉跟屈原所表現的悲哀,我是深深體會、深深理解的。


第二章 談詞的美感特質

從起源來說,詞跟詩是有很大不同的:詩是「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是你內心自己感動,是作者的主體,你知道你要說的是什麼,也知道你感動的是什麼,先有了感動,然後才寫了詩。可是詞就很妙啦,「詞」就是歌詞,就是song words,是配合歌曲來歌唱的歌詞。

黃山谷說:我所寫的詩是我自己內心的思想感情,詩是言志的;詞則是「空中語」耳,歌詞既不抒情言志,也不代表我的思想感情,所以是「空中語」,寫了歌詞就讓歌女去唱嘛,這個有什麼關係呢。

屈原的《離騷》裡用美女來比喻才德美好的君子賢士,所以《離騷》裡說「眾女嫉予之蛾眉」,也就是說很多女孩子都嫉妒我長得這麼好看,有一對蛾眉。但屈原並不是美女,他的意思是說,朝廷裡的大臣嫉妒他的才能,這是《史記》〈屈原列傳〉上記載的。所以蛾眉就有了另外一個意思,可以象喻一個才德美好的賢人君子。

「畫蛾眉」也有傳統,如果蛾眉代表才德的美好,那畫蛾眉就是對於才德美好的追求。

紀曉嵐替朋友寫了一個扇面,題了唐朝人的詩:「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紀曉嵐漏寫「間」字,不承認它是一首詩,而是一首詞:「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觀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景色完全相同,但是情調卻不同了。

詩跟詞的差別在於語言的形式不同。語言的形式不同就給人不同的感覺,所以詩給人的感覺是比較直的、雄偉的;詞就委婉曲折,情調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