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2016年06月29日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_img_1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呂世浩.平安叢書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巨變:第一次巨變是從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第二次巨變是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代,第三次巨變是從鴉片戰爭到今天,而且這次巨變尚未結束。p.44

1.秦始皇是一個意志和欲望特別強烈的人,他現在能夠擺低姿態是因為他有求於人。一旦他達到目的,你沒有利用價值了,「得志亦輕食人」。
就好比下棋,下棋時你那麼寶貝那一個「車」,是因為你愛它嗎?是因為你對它有感情嗎?都不是,是因為它有用。可是當它沒有用的時候,你需要犧牲它來保護「帥」的時候,你就會毫不猶豫地犧牲這顆「車」,不是嗎?在秦始皇心中,其他人就是他的棋子而已。P.117

2.李斯在第一次封建與郡縣爭論時所說:「使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怎樣能讓「天下無異意」呢?秦朝的辦法就是「殺」!寧可錯殺一百,絕不放走一個,這就是秦朝的治術。秦始皇碰到事情是怎樣解決的,就是那一百零一招──「殺」。P.159

3.歷代史書都勸領袖人物要「親君子,遠小人」,可是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小人太好用了!只要你能給他權勢利祿,你想要他去做任何事,不管那件事再荒謬、再無恥、再違背良心、再困難,他都會去做。你要一百分,小人能排除萬難,幫你做到一百二十分,哪個領袖不喜歡這樣的部下呢?
如果你用一個君子,只要叫他去做一件不對的事,他立刻就會義正辭嚴地諫勸你。如果你硬逼他做,他就不幹了,哪個領袖會喜歡這樣的部下呢?
既然小人這麼好用,為什麼史書還勸你不要用小人呢?因為通過對幾千年歷史的觀察,我們發現小人的欲望會不斷膨脹,只要你餵不飽他,他終究要反噬其主。P.226

4.中國傳統歷史學的訓練,強調「原始察終」。秦國是怎麼得到天下的呢?前面說過,靠的是詐──欺騙,與力──殺戮。
秦國靠著欺騙和殺戮取得天下,問題是你以欺騙和殺戮治國,別人也會以欺騙和殺戮回報你。所以孟子才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上位者好利,下位者自然就好利。上位者貪心,下位者就比他更貪心。上位者欺騙下面,下位者就必然用謊言回報上面。上位者肆行殺戮,下位者只要有機可乘,也一定會用殺戮回報你。從秦始皇的故事來看,難道不是這樣嗎?p.240

《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呂世浩.平安叢書
1.文公十三年,秦國才開始有了自己的歷史。言下之意是什麼?就是在這一年之前,秦國根本沒有歷史,以前的事蹟全是靠傳說,各位可以想見,這是一個多麼野蠻的國家!
但秦人原本是東方古族,造成他們野蠻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他們根本就是炮灰,在戎狄間求生存尚且不及,何來餘力追求文化?這是秦人的悲哀。但這一點最後也造成秦人在骨子裡輕視文化、崇拜力量的性格。p.73

2.這是什麼樣的時代呢?這是一個弒君與滅國的時代。這是個力量就是一切,惡行無人懲罰的時代。中國文化過去給了這樣的時代一個名字,那就是「亂世」。而這樣的時代,也正是藐視文化、推崇力量的秦人將會如魚得水的時代。P.78

3.人生在社會上當然要靠關係,關係非常非常重要。可是如果你自己沒有本事,除非那個關係是你爸你媽,再怎麼樣他都要維護你到底,否則的話,歷史告訴我們,如果你沒本事,關係、人情成為了消耗品,終究是要用盡的。只有你有本事,能夠形成利益共同體,關係不斷增益加強,才能相得益彰。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像鄭國一樣「虛內務而恃外好」,終究是不成的。P.137

4.可見計策不在新舊,有用就好,只要對手夠笨,一樣還是會上當的。P.147

5.歸罪於他人,找尋替罪羔羊,這是人的常情,特別是上位者的常情。p.147

6.什麼叫「觀」?讀中國書,關鍵字一個都不能放過。《論語》中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一般的白話翻譯大致都是「看他目前所做的事,看他所經歷過的事,看他事後的心情變化。人的真面目,哪裡藏得住啊!哪裡藏得住啊!」但試問,如果視、觀、察都是「看」的意思,那又何必用三個不同的字?
視、觀、察有何不同?其實「視」是一般的看,「觀」是全面的看,「察」是細部的看,三個字的工夫和層次不同。《易經》說:「觀國之光」,就是指到外國要全面地看人家有哪些長處?我們現在常說的「觀光」一詞,正是由《易經》而來,只不過它原來的含義絕不只是出國遊玩而已。P.156

7.「一個人會上當,往往不是因為他笨,而是因為他貪。」因為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所以計策不在新舊,有用就好。什麼樣的計策最有用?能夠抓住人性弱點的計策,永遠都是最有用的。p.164

8.什麼是人生最大的遺憾?那就是有一天當你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就出現在你的眼前,似乎伸手就可觸及,但你就是得不到它。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準備好,你的條件不夠。
想要把握住機會,就必須在平時蓄積自己的實力,把一個個條件都準備好。這樣等上天賜予的機會來臨時,才能緊緊地抓住。機會,永遠只屬於有準備的人。p.183

9.其實「以德服人」,不過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但在道家來看,還有更高的境界。一個人做事能夠不顯山、不露水,不以人力強為,出手總在自然最關鍵處,是以費力最小而成功最大。他所做的事就算擺給你看,你也未必看得懂,有如黃石公之遇張良,這是超等人物的做法。
那麼下等人又是如何做事呢?下等人是「以力服人」,「以力服人」見效最快,但會在他人心中累積怨恨。有朝一日等你力量衰落了,他人必會報復,全天下都將會是你的敵人。所以商鞅的命運,從他一開始所選擇的道路,從周圍的人如何看他,其實就已經決定了。P.218

10.八百年的時間,讓秦國扭轉了自己的命運。秦人靠的是什麼?不就是在任何困境中都絕不放棄的勇氣,還有無論如何都要拚命改變自己的決心嗎?
歷史告訴我們,如果你無法和人拚爹,無法和人拚娘,無法和人拚錢,無法和人拚地位,那麼你至少還可以拚命。只要你肯拚命改變自己,只要你沒死,人世間總會有希望的。P.243

《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呂世浩.平安叢書
1.李斯因為清楚秦王想要什麼,所以他的勸說才能成功。但這個故事同時也讓我們知道,一旦被人清楚掌握了你要什麼,人家要說服你就太容易了。p.38

2.有時候,權力的大小不在於你的官位高低,而在於你和領導者間的距離遠近。p.92

3.什麼叫做「燕居」?古人家居格局,基本分為前堂後室。在前堂休息叫「閒居」,可以見外人;在後室休息叫「燕居」,基本不見外人。P.93

4.從歷史來看,有時大奸似直,奸臣說的話比忠臣還像忠臣。P.95

5.在這個社會上,無論你有再對的道理,無論你有再好的想法,當你要在某人面前批評另外一個人的時候,請你一定要想清楚,你批評的那個人,跟你現在講話的對象,他們兩個是什麼關係?人家對你的信任到底有多少?和對另一個人的 信任相比,誰高誰低?如果你跟某人間的關係疏遠,記得絕對不能去攻擊跟他關係親近的人,因為他寧可相信那個關係親近的人,也絕對不會相信你。這不是道理對錯的問題,這是人情世故的問題。p.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