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yagisu

吳晟�討債的消費年代

2016年08月02日
【翻轉迷思】吳晟�討債的消費年代
2016-06-06 聯合報 吳晟

生產帶動消費,消費刺激生產,大量消費刺激大量生產;從消費到浪費,成為理所當然,完全顛覆愛物惜物的美德……

二十世紀八○年代前後,台灣人肝炎罹患率甚為嚴重,引起重視,多方探究,揪出「禍從口入」二大罪魁禍首。

其一是長年以來國人同桌共食的飲食習慣,各自沾滿唾液的湯匙、筷子,在大碗的湯水裡、大盤的菜肴中攪和,口水熱絡交流之際,病菌也迅速相互傳染。

有識之士一再呼籲革除互吃口水的習慣,提倡「公筷母匙」的衛生觀念,實施起來並不困難,也沒什麼衝突性,很容易廣為接受,逐漸形成普遍奉行的餐桌禮節。

日後發現,公筷母匙對改善B型、C型肝炎,並無助益,因為慢性病毒肝炎,主要經由血液傳染,例如母體垂直感染胎兒,最普遍的是玻璃針筒注射。不過,對「衛生習慣」總有貢獻。

其二是觀察大大小小餐廳、飲食店的杯、盤、碗、筷,絕大多數洗滌的時候,混來混去,為了省水省時間,往往一盆或一桶洗滌水,從頭洗到底,很少更換,甚且青青菜菜沖一沖,既未做消毒,還經常使用同一塊髒抹布,擦拭所有餐具。

「有識之士」推動「公筷母匙」之外,不斷為文批評、譏諷這種現象,進而大力鼓吹「免洗餐具」。

在美式速食文化、消費文化的推波助瀾下、在貪圖方便的人性作祟下、在稍稍富裕、工資調升、人力短缺的現實條件下,更有效率的當然是眼明手快的塑化製造業者,抓緊商機,各式各樣隨用隨丟棄的免洗餐具,大量出產,終於快速流行,整個社會人人不自覺的跟隨,蔚為風潮,莫之能禦。

悲夫!這一項「革新」卻帶來無窮無盡的環境禍害,而這結果豈是當年的倡導者始料所及?

所謂免洗餐具,亦即隨用隨丟棄的器具,除了紙杯,大部分碗、盤、盒、匙……都是塑膠、保麗龍產品;每一雙「衛生筷」,也須包上一個塑膠套……

如果統計看看,全台灣大大小小飲食店,每天丟棄的免洗餐具數量有多驚人?每天每天,從早餐、午餐到晚餐的便當,加上點心消夜,多少人拎著內、外二層塑膠袋裝的餐盒回家,而後丟進垃圾桶?

免洗餐具隨手丟棄的習性,延伸而出易開罐、鋁箔包及硬紙杯、壓克力杯等等滿街飲料店免洗杯,無盡蔓延,浪費到只喝一、兩口水就丟棄的茶水杯,附帶一支塑膠吸管,大小會議桌上、戶外活動最常見。

風潮迅即入侵農村,每逢婚喪喜慶辦桌,一桌一桌,桌面鋪上大張紅色塑膠巾,宴會結束,塑膠巾當作大塑膠袋,將整桌免洗餐具打包,一包一包棄置,堆積如小丘。

母親晚年經常感嘆:討債啊!好好的物件,用一次就丟掉,人怎會變得這樣浪費,不知道撿拾,真正討債啊。

塑化產品未出現之前,許許多多民生用品,來自自然生產,如竹筒、竹椅、竹片便當盒、藺草編織的帽子、袋子、草繩、麻繩……無一不是可以回歸大地、回歸自然。

免洗餐具的流行,只因順應人性貪圖方便的強勢條件罷了!強勢不必然就是對的、就是好的;強勢,很容易形成排擠效應,而被排擠掉的,不見得不「優良」呀!亦即通稱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

生產帶動消費,消費刺激生產,大量消費刺激大量生產;從消費到浪費,成為理所當然,完全顛覆愛物惜物的美德。

塑化類產品宰制我們的日常生活太大了,塑膠袋、塑膠繩、塑膠套、保麗龍、寶特瓶、塑膠類各式飲料瓶瓶罐罐,以及花樣繁多的兒童玩具、遊樂器材……,無止盡氾濫,固然很便利,然而這些物品本身,釋放了多少傷害健康的毒素?生產過程和消費行為,汙染了多少空氣、水流、土壤、海岸,造成多麼嚴重的生態危機,留給下一代多麼龐大的環境債務,我們懂得關心嗎?

不少年輕夫婦不生小孩,論者常歸咎收入低、經濟條件差,其實是很多男性患了不孕症,並非不想生,主要成因來自塑化劑,會抑制睪固酮分泌,濃度降低,精蟲數減少。塑化產品(塑化劑)的危害,數不勝數,媒體經常報導,幾乎已經是「普遍常識」。

然而業者利之所趨,完全不顧,理直氣壯擴廠又擴廠;而消費大眾一旦習以為常,依賴成性、怠惰成性,便難以改變。

我參加過很多公家機構、行政部門、民間團體的會議、活動,午餐便當、茶水,幾乎一律使用免洗餐具;我去過多所大學學生餐廳,桌面觸目皆是免洗餐具,而自備餐具、水壺的大學生,少之又少。我也觀察到多數行政機構、公司行號等每天固定上班的地方,多數人並沒有為自己準備專屬專用的餐具器皿;在「本土」連續劇中,常看到從外面帶回便當、消夜,在自家客廳吃的畫面,總是隨手拿起免洗碗、筷、小湯匙,擺滿桌面,附加一大堆塑膠袋。難道自己家中沒有家用餐具嗎?

自備餐具有那麼困難嗎?汽車內、摩托車上,隨時放置手提袋、餐盒餐具,自備餐盒裝餐食、自備水壺裝飲料、開水,只要有些許環保意識的覺醒,不會那麼困難去實踐吧。

我每趟出門,必定背書包,書包內除了證件、筆記簿之外,一定有餐具、水壺,習慣了,我覺得很方便呀。

回顧當年,如果不推動「免洗餐具」,而是從餐盤、餐具如何「徹底消毒」的方向去設法改善,配合鼓勵自備餐具的方式去推行;從垃圾如何減量去思考、去擬定政策,今日許多垃圾堆積如山,闢建一處又一處掩埋場解決,占據大片土地,任由汙水在地底流竄;焚化爐消化不完,日日排放大量烏煙瘴氣的環境災難,應該可以避免,至少可以減輕。

而今已有越來越多人警覺,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儘量減少環境負擔,畢竟還是少數,影響有限;也有縣市首長開始推動禁用免洗餐具,但尚未普及,而且積極性、配套設施還不周全。唯有寄望內政部、環保署、各縣市有魄力、有見識、有社會使命的行政首長,研擬有效政策,例如獎勵自助餐、小吃攤、餐館、學校餐廳等公共食堂,設置餐具洗滌、烘乾、消毒等設備……。例如加強宣導全民隨時攜帶水壺、自備餐盒、餐具……;每人每天少使用、少丟棄一個塑膠袋、一個茶水杯、一份免洗餐具……,只要有決心,一定有辦法改善,塑化類的產量、消耗、毒害,減少到最低量。那麼,何須再興建焚化爐?何須再砍樹、占地設置掩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