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yagisu

靜下心去愛

2017年03月03日
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 也圓滿身邊的關係�洪仲清.遠流

〈對痛苦很厭煩〉
我處理了自己的煩躁,悠悠長長地呼吸,瞬間又覺得她可憐。她不喜歡自己的樣子,又走不出她自己寫就的悲劇,然後她又不想承認,或者過於懼怕面對,這一切不過就是她內心幻化的造就。

〈我擔心你就是愛你〉
這是很常見的迷思與合理化的方式。擔心不等於愛,這放在其他功利一點的關係,可以看得更清楚。像是,老闆擔心我們業績不好,一直干涉我們的做事方式,這是愛嗎?

愛本身包含不少正面的情感,可是擔心又干涉,那常給人壓力。如果今天男女朋友談戀愛,互動過程中,不管哪一方一直只表現出擔心,又干涉對方的生活,我不知道這段關係可以持續多久?

愛一個人,會怕失去,所以擔心,這很自然。可是,懂得愛自己,愛起家人親友來,才能給人更多的空間與自在,而不是無所不在的壓迫感。

擔心對方,不代表我們愛著對方,因為愛常包含正向的感受。如果傳達不出正向的感受,擔心、干涉又沒有用。那麼,我們很可能只是繞個彎,要對方幫我們承擔情緒而已。
有時候,過度為別人擔心,是一種逃避。像是不想面對自己的健康問題,所以轉移注意力。
有時候是,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巧妙地藉著要對方順著我們的意,來回頭安撫我們的情緒。這種情況下,通常雙方都過得不會太如意。
真的愛別人,還是要從愛自己開始。

〈要把人做好,靜心不能少〉
心不靜,常自己盲衝亂撞地種了因,又不想承受那個結果。自己抓住自己的腳,又怪別人把他絆倒。

關係裡的衝突本質,不見得都解得開。示好並不容易,需要珍惜。那可能鼓起勇氣表達了自己的善意,卻又冒著自尊受傷的風險。一個人願意先低下頭,有時候不代表他錯,而是他更珍惜這段關係。

大丈夫能屈能伸,圓融的關係,可以進,也可以退。進的時候,照顧到對方的感受。但是退的時候,不委屈求全,不失去自我地討好,這樣就好。不是人一退,什麼都要棄守,而是讓出了一個轉圜的空間,確保關係有更長遠的未來。

心足夠沉靜,就能體會到,對方的每句話,不是都得跟我們的自尊綁在一起。也不是踩踏了他人的自尊,就能提升我們的自尊,這是虛妄假象。通常是有好的關係,那麼關係中的雙方,更容易對自己有好的看法。

心靜不下來,就算自己犯了跟他人無關的錯,也更不容易原諒自己,這就把生命給卡住了。

〈講清楚說明白,心靜自然來〉
用最自然的方式說話就好,聲音的高低、尖細,也許跟天生有關。但是說話的態度可以改變,會影響聲音的質地,柔軟一點、輕鬆一點,就比較能被人接受。

說話要有重點、節奏,雖然跟家人互動,不是要當業務銷售,可是,基本的功夫也要做到。說過很多遍的事,家人提醒了,就要收。自己的情緒收不起來,要學著自己調整,而不是一直強迫別人聽。

〈你有多久沒找人聊過心底話〉
這位阿嬤的情緒,沒被尊重到,她明明是被硬拉上來的,對我表達她的害怕,還會被阿公嗤之以鼻。這其實是個具體而微的縮影,在家庭或家族裡面,常常是有權力的人才被容許表達情緒。

太太表達自己的擔憂,就會被先生罵:「不要想太多!」
或許,有些先生不是不想聽而已,根本就是「不允許」其他家庭成員有情緒。

我相信,還是有不少人,不管是哪種性別、哪個年齡層,他們的心底話沒人可以講。或者是不知道該怎麼講,或者是真的相信自己的情緒不應該,所以噤聲不語。

真的都不想找人講,那坊間有些日記書可以用,也可以幫自己一點忙,可以練練覺察與紓壓。
如果您常有機會跟無關利益的人聊聊自己的心情,請珍惜。這種社會支持,非常寶貴,讓我們心情有些緩衝,不至於被一擊就墜落。

〈什麼在我這邊都是不好的〉
我們自己的孩子,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別人的孩子,也不一定那麼好。有陽光常有陰影,但是別讓我們的孩子只活在陰影裡,用正向的話,讓孩子偶爾也曬曬太陽,也讓我們自己曬曬太陽。

〈接納從寬,抗拒從嚴〉
如果是我們自己,要幫助已經長大的自己。可以在有情緒出現的時候,記錄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如何評論,覺察我們自己加在情緒上的想法,把心靜下來。如果這樣的紛飛想法讓自己心亂,學著使用呼吸放鬆,或者做伸展運動,或者漫步行走,讓自己在想法上的延伸,像浮雲一樣飄盪自在。

體驗眾多想法浮現的燥熱,也享受它們遠走的寧靜。

〈付出的人可不可以表達感恩〉
我們付出的時候,心中就充滿了愛,這不就是一種很棒、很難得的回報嗎?
這種心態,會很像志工,或很像某些懷著大愛的宗教人士。付出的當下就獲得,很甘願付出,付出就會源源不斷。

所以對一般人來說,量力而為的付出很重要。要避免透支自己的情緒,時時覺察自己心理的狀態,認清自己的喜好與能力,就變得很重要。

〈妳不是說妳愛我嗎〉
愛一個人,不是要任人欺負的意思。很多偶像劇、歌詞、小說,強調愛一個人,就要為他付出所有的概念,是很感人,但是不長久。真正愛一個人,如果是這麼短暫,那就會像煙火,燦爛而虛幻。

我愛你,我就要請你珍惜我們彼此的關係。你沒有適當的情感回應,那我就要擔心,這樣下去我們的關係能不能長久,或者我是不是愛得讓對方很有壓力,就要退到距離更遠一點的位置,邊互動邊觀察。

經營愛的關係,裡面要放進適當的彼此尊重與體諒。如果一直被單向要求,關係失衡,愛容易落空。

〈負面情緒銀行〉
負面情緒銀行是世界上唯一不會倒的銀行,裡面可以存的負面情緒,有委屈、難過、生氣、失落、罪惡感……等,商品多元。不但定時生利息,負面情緒本身會不斷強化與膨脹,引來更多負面情緒。而且,這個銀行很厲害的是,它會自動在我們無法預知的時間,連本帶利一次還給我們,保證還本,不領錢都不行。

什麼人能在這個負面情緒銀行裡有最多的存款呢?就是很能忍,很會欺騙自己,告訴自己,其實一直以來的勉強理所當然,怎麼可能會有負面情緒?! 當第一次連本帶利領回來的時候,可能造成身心疾病,也可能造成關係破裂。

有一位朋友說,她最後都弄到自己有憂鬱症了,結果她才發現,根本沒人在乎。旁人只要她繼續吃藥,別發作就好,然後別忘記繼續犧牲,讓大家的生活都能「回到正軌」。

〈她給的愛藏著大量的焦慮〉
這段親子關係,是她有生以來最緊密的關係。她隱隱然覺得,這一段關係能夠永恆,她永遠會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
不過,孩子會長大,世界會變化。不是說她不再重要了,而是對孩子來說,他遇到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重要性,他也想發展不同的關係,然後在不同的關係裡開心。
只可惜,有些讓孩子快樂的關係,媽媽沒辦法參與。媽媽終究躲不過對自己的評價與懷疑,或許是她覺得自己不夠好,已經不是孩子的唯一。
這段親子關係是媽媽滿足自己的最重要來源,可是對孩子來說,慢慢已經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如果媽媽沒認清,又不想建設自己,發展與維護其他關係,學習讓自己開心,那麼,媽媽就會開始折磨自己,也自然而然折磨到她身邊的人。
這媽媽給的愛,裡面藏著大量的焦慮。

〈攻擊是最佳的防禦〉
不要誇、不給肯定,只要表現,怎麼樣都不夠好,通常這樣的操作,容易讓人挫折。
如果只是單方面要求其他家人,自己不用,那等於沒有身教,或者只想接收不想給予,被要求的人容易氣餒,效果不長久。
我們透過關係去要求對方,對方如果願意配合,常常都是還重視這份關係才願意努力。有任何表現,通常都是付出了某些心力、體力、腦力,才換來的,不是理所當然。努力被視為應該,關係就容易受到傷害。

〈肚大能容〉
為了個人私慾,就拿關係出來對賭的人,真的有機會滿足私慾,也不見得會真的多珍惜關係。連孩子都煽動,那很可能是把私慾,看得比孩子跟爸爸的關係更重了。
常讓我們為難的人,通常不會是很為我們著想的人。

〈慢一點回應我們的情緒〉
情緒起起伏伏,其實不稀奇,但是我們人有能力喊暫停,慢一點回應我們的情緒,甚至不回應。這個能力不練習,那就是允許情緒佔領我們所有心智,讓我們高高低低,容易踉蹌跌倒。

〈不一定要害怕我們的害怕〉
這段時間,面對哀傷的人,就是陪著、尊重。「看開一點!」這種安慰,就不用了。好像發生這種事,能這麼輕易就看開一樣。

哀傷沒有一定的樣子,別用公式套住它。
陪著,一起懷念也好、一起流淚也好,有什麼事,徵詢當事人同意,能幫上忙都好。不用叫哀傷在很短的時間離開,那只是把它壓著,然後它會趁我們不注意再冒出頭來。

我們不一定要害怕我們的害怕,讓害怕來、讓害怕停留。我們不是非得要告訴自己不要胡思亂想,想那些「如果孩子不在了,我該怎麼辦」的想法。想法就是會出現,跟它對話,有時候會想清楚一些事的意義。如果越想越痛苦,就試著放鬆,活在當下,把注意力放在感官,體驗此時此刻身心的細微變化。

別我們的痛苦焦慮,無意中傳遞到孩子身上,想緊緊抓牢孩子。這樣做,讓孩子也焦慮了,年紀小一點的孩子,還會不知道自己被父母引發了焦慮。

〈哀悼是一件私密的事〉
「為什麼她會那麼冷靜?」
在公共場合聽到旁人講了這句話,還引起了一番對話,我心裡有些不是滋味。我心想,「為什麼她喪失至親的苦痛,一定要『表演』到位,讓大家都知道?」
她可以默默難過啊!她也可以先把事情處理到一個段落,再容許自己難過啊!她可以用許許多多不同的方式,包括用冷靜,表現自己的哀悼啊!為什麼一定要在大眾面前公開自己的情緒,好像要讓大家「滿意」一樣?

這種消費他人的心態,即使是過世的人,也不放過。不要說是他媽,現在的媒體,不是常帶頭這樣做嗎?
他從小在這種環境長大,他的情緒如果沒表現到讓他媽滿意,他媽就會罵他、損他。像是說他冷漠,說他都不關心,說他自命清高……

大部分家長,是真正抱著關心、擔心的態度,怕孩子的情緒沒表達完整,沒辦法及時伸出援手。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單純是覺得孩子的情緒「很奇怪」,跟想像中的不一樣,「沒有同理心」。
情緒沒有公式,對很多人來說,情緒是隱私。

情緒很需要被尊重,即使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情緒,我也尊重。我很少逼問什麼,逼問是一種不是那麼尊重對方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