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us的阿母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恩主公~~復健科

2015年10月22日
公開
26

因為明天又要上專注訓練課, 所以今天要請醫生開上課的單子。 巴比今天回家時, 在高速公路上遇到塞車, 所以快8點才回到家, 等巴比洗完澡及吃完飯, 我們到達恩主公時, 已經8點半了。 醫生先讓朝揚畫3個一樣大小的正方形, 朝揚要畫時, 怕自己畫醜了, 竟..把紙的邊線摺起來描線, 我當場有點嚇到, 這一招從小到大,我完全沒有想過。 雖然他後來仍然沒有畫的一樣大小, 但他這個小技巧, 有點嚇到我, 朝揚越長越大後, 媽咪發現他越來越固執及堅持, 尤其是在他自己所認定的領域裡。 晚上巴比回來時, 朝揚在吃飯, 他說他想跟巴比一起洗, 媽:但去醫院很多細菌耶 回來還要再洗一次,很麻煩 揚:那我換衣服就好了呀~~ 媽:那你牛仔褲不要換, 等一下穿那件去恩主公 揚:但褲子髒髒的耶 媽:但我不洗2條褲子耶 雖然後來揚勉強答應穿那件褲子, 但洗完澡後的他, 仍然一直圍著浴巾, 一直不想把那件髒髒的牛仔褲穿上去。ORZ...... ~~~~~~~~~~~~~~~~~~~~~~~~~~~~~~~~~~~~~ 醫生有問,朝揚目前在課堂上有什麼症狀~~ 媽:因為有服藥都還好,但是他有時候脾氣一上來, 會扭,會哭,會躺在地上,會躲在桌子底下,會摔東西, 醫生想了一下回答媽咪, 這好像有點像,想吃糖討不到糖吃的感覺...... 媽媽心想,醫生你真專業呀~~ 我都搞不懂,你竟然懂, 揚把老師.....當成他娘了。

◎教養孩子,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

2015年08月18日
公開
53

◎教養孩子,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 ※小孩「粗心大意」,只是被父母催眠了 小孩子拿杯子裝水時、把牛奶倒進空杯時, 我總是忍不住要提醒他:「不要打翻了!」 大人老覺得「不提醒孩子,他很容易把東西打翻」,真的是這樣嗎? 我千叮嚀萬囑咐,不斷耳提面命的結果,孩子仍然把水打翻了。 ◎爸媽說的「不要打翻」,反而會勾起小孩「打翻東西的想像」。 原本只是想提醒孩子,卻事與願違地讓他聯想到「可能會打翻」。 孩子腦海中,會浮現打翻牛奶的情境,以及媽媽爆跳如雷、勃然大怒的神情。 你看吧!人們常說「心想事成」。 你對孩子說的話,他們都會依照預言做到想像。 孩子本來都沒想過「打翻飲料」、「可能會打翻」這些事,經爸媽提醒後,反而會很在意。 這些提醒其實形成了負面暗示。「可能會打翻」的聯想,引導想像走向事實。 我一再耳提面命的叮嚀,完全徒勞無功。 其他類似的狀況如下: 「不可以大聲吵鬧」 「不要跑!」 「不要靠近!」 你的眼前是否浮現孩子吵鬧、暴沖奔跑、靠近危險場所的畫面? 什麼樣的一句話可以逆轉這種狀況呢? 假設你現在放好杯子,倒滿飲料打算端起來喝。 由於表面張力,看到幾乎要溢出杯緣的飲料,你不禁喃喃自語:「啊∼好幸福!」 杯裡的飲料只要稍微傾斜,就會灑出來。這時候如果有人在旁提醒,你希望他怎麼說呢? 是不是像下面這種狀況? ◎「警告」太難理解,「直接鼓勵」教養效果更好 當你把斟滿飲料的杯子小心翼翼拿到嘴邊,有人在一旁柔聲提醒「輕輕地」, 你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是不是認為對方「真體貼」?是不是會因為輕聲細語的提醒,小心地端起杯子? 相反的,如果對方大喊:「不要打翻了!」你可能會嚇得手忙腳亂打翻杯子。孩子也是一樣。 如果你對孩子說「輕輕地」,天真無邪的孩子就會照你所說的,慢慢、小 心地倒水。 把「輕輕地」這句話徹底傳達給孩子,比「不要打翻」有更好的效果。 因為它會成為「輕輕地就能做到」的正面暗示。 「不要……」是繞遠路的思考方式。 腦海中先出現打翻水的場面,然後修正為不要打翻。 腦子裡先想像了檸檬,然後再設法消除,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像。 這個思考過程不僅麻煩,而且對孩子來說相當困難。 既然如此,一開始就告訴孩子「輕輕地」,不是更直接了當嗎? *以「保持安靜」代替「不要吵鬧」。 *以「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以「離開那裡」代替「不要靠近」。 ◎「正面暗示」做什麼都順利 *「不要打翻」讓孩子聯想到「會打翻」 *告訴孩子「輕輕地」,他就能小心行動 *正面、直接地表明要求:「保持安靜」、「慢慢走」 只要以正面的說話方式和孩子溝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鎮定從容地面對各種狀況。 以「怎麼做」代替「為什麼」,這樣問,教出創意十足、獨立思考的好孩子。 問小孩「為什麼」,只是生氣罵人的慣用語 「為什麼做這種事!」 「為什麼連這種小事也做不到?」 爸媽教養孩子時經常會說「為什麼」。我也 常把「為什麼」掛在嘴邊,幾乎變成口頭禪了。 各位爸爸媽媽也是嗎?你會在什麼狀況下說這句話呢? 我常在下面的情境中,脫口說出「為什麼」。 ◎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比嘮叨指責更好 「怎麼辦呢?」這句話是從一位媽媽朋友那裡學來的。 當我這麼問,兩個孩子有什麼反應呢? 是的,兩個人拿了抹布來擦地板!雖然他們用乾抹布擦地板,反而擴大牛奶潑灑的範圍, 但這和我質問「為什麼」的情況簡直南轅北轍。 你認為其中的差異是什麼?沒錯,就是改變「疑問詞」, 把「為什麼」換成「怎麼做」。 用英文說就是以「How」取代「Why」,等於在問孩子「How to」也就是解決的方法。 「該怎麼辦才好呢?」 「你認為該怎麼做?」 「有什麼方法呢?」 有人這麼問你,你會有什麼反應? 是不是自然而然開始思考「接下來該做什麼才好?」用「How」來提問, 孩子會學著思考該採取什麼行動,引導小腦袋瓜不停運轉, 即使他們想出來的辦法,只是把地板弄得更髒也沒關係。 當你基於某種緣故遲到時,若有人問你「下次該怎麼做才好?」 你是不是也會思考今後的遲到對策呢? 例如將鬧鐘的聲音調大一點、提早十分鐘出門,或者是找出「順風」的路線。 只要你的對策成功,以後就不會再遲到了。 這種做法比破口大罵「為什麼遲到」積極多了! 逼問「為什麼」只會讓孩子學到找藉口搪塞。 但是問孩子「該怎麼做」,則是引導孩子採取行動的創意開關! 孩子把鞋子穿反了、襪子沒穿好、和其他孩子搶玩具時, 這句話都能派上用場,得到比指責更好的教養結果。 POINT *「該怎麼做」能引導孩子進步 *「為什麼」只會在原地踏步 *「為什麼」是藉口的催化劑 *「怎麼做」能把焦點放在「接下來的行為」 *「怎麼做」是啟發孩子創意的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