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春天麻

日期

#Tag

固定的生活時間表,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2010年05月18日
公開
38

不變,是幼兒的成長需要 覺得孩子很拗,總是「非這樣不可」嗎?其實,幼兒缺乏真正的時間概念,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此時此刻」。給孩子一個固定的生活時間表,讓他們能放心的等待,有信心的期待,就能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長大。 作者:李坤珊  出處:親子天下 開學後的第二個星期,歐文的媽媽約我談話。她說:「歐文早上都哭叫著不讓我離開學校,我想是因為他不習慣一大早看到那麼多孩子。從明天起,我會早點叫他床,好讓他不但完成早上在家中的一切活動程序,也早一些送他到學校來。你覺得這樣好嗎?」就這樣,歐文每天早上總是從從容容的,抱著他的猴子喬治,在七點四十分左右走進教室。他的程序,總是先放好午餐盒,脫掉外套並掛好, 然後笑著問我:「你在做什麼呀?」 與我簡單的對話後,隨著媽媽或者爸爸,走向早晨的拖兒中心。這個不變的程序,讓他很快的適應了新環境。 歐文的媽媽很有智慧。倒不是說她讀了很多育兒錦囊,或者擁有很高的學位,而是她很了解幼兒。她了解她的四歲兒子,對每天的生活有一定的程序,那是孩子的需要。她也清楚幼兒無法掌控環境的改變,所以她改變自己的作息,切實執行:「給孩子一個固定的生活時間表。」因為固定的生活時間表,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依靠固定事件掌握未來 你的孩子是不是在出門前一定要做某件事?睡覺前有一定的活動程序?吃飯前也非得完成某個活動不可?我遇見不少父母,對幼兒這樣的「無法變通」和「龜毛」感到困擾和不耐煩。 但我想請成人想想,成人的生活程序其實很複雜,充滿許多變化。為了完成手邊所有的事,成人可以、也必須調整生活的程序。但倚賴大人生活的幼兒,卻還不具有真正的時間概念,他們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此時此刻」。所以假如此時此刻該發生的事沒發生,就表示「沒有或失去」,那樣的突然失去,讓他害怕,也讓他感到失控和無力。 而倚賴我們生活的幼兒,在大人的變動步調下,並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他們唯一能讓自己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的,就是依靠生活中的固定事件,來掌握未來。想想看,幼兒在托兒所裡,是不是常以同樣的邏輯,問著類似的問題。例如,為了想要媽媽趕快來接他,所以不斷的問:「是故事時間了嗎?」因為他知道故事時間後,媽媽就會來了。「不可測」,讓幼兒擔心,也讓他無所適從。相反的,能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讓幼兒安心,也讓他相信「等待」。 所以貼心的父母,要盡全力使幼兒的生活作息,維持一定的規律。細心的老師也得想方設法,讓生活中的大小事件,依循一定的程序。 成人設法維持一定的作息規律,小孩才能確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比如說,他知道吃完早餐後,媽媽就會帶他去散步。也正如每個小小孩都有他一定的起床程序,不管是要媽媽先抱一下,或是要爸爸搔他癢。這些固定的程序,從開始到結束,一個都不能少。少了一個步驟,會讓他不安和焦躁。讓孩子能放心的等待,有信心的期待,這就是安全感。 三歲的尼可是個很黏媽媽的孩子,但從尼可第一天上學開始,她的媽媽就與她約定好一定的說再見程序。媽媽問:「誰是我最愛的寶貝?」尼可說:「是我。」尼可坐在媽媽腿上,媽媽慢慢的數到十後,向她說:「聽老師說完故事後,媽媽就來接你回家了。」兩個星期後,尼可可以含著淚,跟媽媽說再見,走進教室。沒有掙扎,沒有不確定,只有不捨。沒有掙扎,所以她很快的信任環境。沒有不確定,所以她很快的在學校,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標,盡興的與同伴一塊兒玩耍、一塊兒學習。 固定程序,學會自處和處事 站在幼兒的立場想想,他的生活經驗這麼有限,而外在的環境對他而言是如此複雜。他要知道如何得到他生活中所需要的?又要想辦法如何才能適應環境?於是他得先從日常生活的固定事件中,整理出:「先這樣,就會那樣††」的生活秩序和規律。掌握了規律,幼兒就能掌控自己會去哪裡?會是怎樣的?會有什麼?所以自己該做什麼?††等等自處方法。比如說,許多幼兒一不小心碰撞後,就會要求貼OK繃,因為他掌握了大人處理疼痛的方式,是貼上OK繃。貼上OK繃後,傷口就會沒事了。了解處理受傷的規律,幼兒就有了自處的步驟來依循。 從固定事件中掌握規律,幼兒也慢慢了解了外在世界的互動方式。比如說,做錯了就說對不起,受惠了就要表答謝意。愈能掌握外在世界的互動方式和規律,孩子愈能預測外在世界的「變動」,就愈覺得有安全感和能力,因為他們慢慢的學會如何「處事」。又例如,他知道爸爸用力抱他後,與他划個手拳,他就得跟爸爸說再見,隨老師進教室。一定的程序,讓他不用猜測、不需鬥智。因為他知道,爸爸真得走了,但一定會在「故事時間」後來接他。這就是信任自己、信任環境的處事態度。 班上六歲的布萊恩在作文中寫著:「我每天早上一張開眼睛,就知道媽媽在樓下做早餐、狗狗在外面尿尿、爸爸已經去上班。我愛我的家。」「不變」,真的是一種幸福。但願全天下的小孩,都在那安全感中張開眼睛,都在那信任中下床。 我那十三歲的女兒寧寧,至今睡覺時,仍堅持要抱小被被。出門坐校車前,也要媽媽幫忙梳頭髮,一個程序都不能少。但對十三歲的她來說,這些程序,已不像幼兒需求般的「不能少」,而是她喜歡也希望「不要少」。「不變」,是幼兒的成長需要。「不變」,真的是一種幸福的承諾和感受。 2008 親子天下.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18歲以下兒少 就醫應看兒科

2010年05月17日
公開
38

以往小孩感冒就帶到耳鼻喉科、跌倒就帶到骨科看診的觀念需要改變了!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與BabyHome合作「孩子該看哪一科?」,調查結果顯示有八成三的父母不知道18歲以下就醫應該看兒科!BabyHome執行長江立群進一步說明,有六成的父母在孩子生病時不確定該看哪一科,另外也有近七成的父母,以為12歲以下才是兒科的範圍,顯示國內父母普遍對兒科的認知還需要多加強。 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張美惠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兒科照顧對象為18歲以前的兒童與青少年,因為身心處於發育階段,所以發病症狀與治療方式都與成人不同。例如:單純的發燒,其原因可能包括了尿路感染、胸膜炎、川崎病、玫瑰疹、腸病毒感染、白血病等兒童特有疾病。因此,面對發燒、喉嚨痛的兒童,兒科醫師也會檢查心臟、肺臟與腹部。 同時,兒科醫師也票選出10大兒少棘手疾病,其中川崎病、心肌炎及腸病毒重症為兒少棘手疾病前三名。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說,最近川崎病病例數有增加趨勢;五、六月也是腸病毒的流行高峰。川崎病85%發生在5歲以下兒童,腺病毒、麻疹、腥紅熱的初期症狀都和川崎病類似,極可能誤診;腸病毒則可能引起多種疾病,跟其他病毒疹常常出現混淆,兒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 兒科病患中,除了學齡兒童及青少年較能清楚表達身體狀況及描述病史,年幼孩子的病狀多半需倚賴家屬或照顧者的提供以及臨床醫師的觀察,因此父母在孩子生病到就醫的過程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兒科就醫卡」培養年輕父母正確的觀念,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況,確實掌握局部症狀背後所隱藏的病因,擺脫誤診危機。家長可透過健保局網站的「醫事機構查詢系統」,找尋離家較近的兒科診所,也可於兒科醫學會官網免費下載兒科就醫卡,養成良好就醫習慣!

幼兒咳嗽像狗吠、哮吼夜末眠

2010年05月16日
公開
30

幼兒咳嗽像狗吠、哮吼夜末眠 您家的小孩如果突然聲音沙啞,咳嗽像狗吠,吸氣性的喘鳴聲和呼吸困難,令大人不知所措,這可能是好發在一歲到三歲幼兒的哮吼症發作了!因為幼兒的支氣管較窄發炎時容易被黏液阻塞,壓縮氣流經過發炎的聲帶所發出的聲音。 冬天晚上,痙攣性哮吼會較多。秋、冬天副流行感冒病毒活躍,病毒性哮吼病例也增多。細菌性哮吼沒有季節分別,但是病程變化快,更要迅速送醫治療。異物噎到,也會有類似狗吠聲的症狀。注意的是幼兒氣喘喘得厲害也有類似症狀,但是沒有狗吠咳聲,但有氣喘的幼兒可合併哮吼症發作。 門診或急診的醫生一聽到幼兒狗吠咳聲,會注意到幼兒哮吼症。但是有些幼兒白天很好,只有晚上咳,家長記得提醒醫生,幼兒有狗吠的咳聲,由醫生檢查診斷屬於那一型,對症下藥。 痙攣性哮吼,大多在冬天的夜晚,有些幼兒突然於晚上十一點到兩點發作,睡不好,狗吠的咳嗽聲,聲音沙啞,吸氣性的喘鳴,可連續約三個晚上,白天只有少數的感冒症狀,發燒很少見,不會有什麼危險性,而且通常另在晚間才會發作,白天即恢復正常,但卻是常常反覆發作。 病毒感染性哮喘,以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約為主。有些幼兒則先有一至三天咳嗽、鼻塞、流鼻水、高燒的感冒症狀,聲音沙啞,隨著呼吸道分泌黏液的增加,造成呼吸道的受阻,幼兒咳嗽一陣時候,會倒吸一口氣,發出像狗吠的聲音,在白天或晚上均可以發作,晚上更厲害。病毒感染引起會厭軟骨下面(聲門下方或聲帶處)軟組織水腫,造成呼吸道狹窄,發出狗吠的聲音。有時候會往下蔓延成氣管炎或支氣管炎。有時嚴重時,出現呼吸窘迫及呼吸系統衰竭現象,臉色轉青,要立即急診住院處理。 細菌性感染哮喉.即會厭軟骨炎,少見,但比較病毒性感染更危險。如感冒嗜血桿菌所引起的,感染位置在會厭軟骨上方唯狀除了狗吠咳聲外,還會發燒、流汗,虛脫,通常需要住院治療。 治療上除了藥物以外,充足的水份補充,並給予冷潮濕空氣吸入,如利用家中浴室或蒸臉器瀰漫的蒸氣,每次吸入蒸氣約十五分鐘,可以讓幼兒呼吸道自然擴張,有助於症狀的解除。如果幼兒呼吸困難的現象沒改善,半夜也要送急診。經過治療,狗吠咳聲在三、四天內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