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娃媽

進幼兒園的準備秘笈

2006年09月28日
PART 1 入園準備篇



很快地,家中的小寶貝到了能上幼稚園的年紀,爸爸媽媽一定既欣慰又緊張,高興的是,孩子即將伸展觸角到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擔心的是,平常在家中被保護無微不至的孩子是否能適應團體生活?
本文除了告訴爸爸媽媽該如何做好孩子入園前的準備,更要告訴爸爸媽媽,在挑選適合孩子的幼兒園時,需要注意哪些安全的死角,如此才能讓孩子開開心心的上學,平平安安的回家。



企劃.撰文�楊文玉
採訪諮詢�中華民國幼教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委.心心托兒所所長 蔡素珍
台北市社會福利聯盟兒童組召集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林月琴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專任副教授 李慧娟(按照筆劃順序排列)
參考資料�
.《孩子到這所幼兒園就讀就對了》.《嬰幼兒安全與急救》
.《托育家庭的管理與佈置》.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台北市兒童托育資源中心)
演出�心心托兒所.野聲托兒所
攝影�江建勳(0925-033-917)
場地拍攝�心心托兒所.野聲托兒所



PART 1 入園準備篇

在決定讓孩子上幼稚園的那一刻,父母的心理要先比孩子更早做好準備。

父母的心理建設

台北市社會福利聯盟兒童組召集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父母可能因常看到很多有關幼兒園的負面新聞,而對孩子的安全有許多的疑問,因此,她建議家長在幫幼兒挑選園區時,需特別注意安全相關的細節,不要被幼兒園所的其他招生花招,如:雙語、布置得美輪美奐的教室及園區,而模糊了焦點。
選定幼兒園所後,家長就必須讓孩子獨立自主,不要干擾孩子的學習,尤其是一直帶孩子的全職媽媽,在孩子離開自己去幼稚園念書時,可能剛開始還會覺得終於比較有私人的時間了,但是過沒幾天,孩子不在家的孤寂感,以及對孩子狀況的關心,進而會衍生出種種的問題。可能因一點點小事就挑剔學校,認為孩子還是由自己帶比較好,而無法堅持讓孩子繼續上學,連帶的影響孩子學習的情緒。其實孩子總是依賴父母的,而且也懂得察言觀色,所以在幼兒上學前,父母就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每個人在新環境難免有些不適應,甚至產生排斥感,孩子當然也會如此,父母應該以正向的關心及祝福取代種種的操心,否則幫孩子準備了半天,很可能自己卻是那個破壞者,在孩子哭鬧、爸媽捨不得的情況下,一起做了課業的逃兵。
家長不應該小看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只要父母在孩子上幼稚園前,自身先建立正確的觀念,對孩子的學習及人生才有幫助,以此,我們提供「2不4要」法,協助家長做好心理建設。

參觀園區不要走馬看花

為孩子選擇幼兒園需要慎重的態度,但也不是以個人的眼光決定一切,如果家長想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看盡數家幼兒園所,而在每間幼兒園內停留的時間都極為短暫,是無法用心體會園所的內涵。有些園區也許設計美觀,但是仔細一看,才發現有許多細節是不合乎法規規定,或是對幼兒安全充滿威脅。

讓孩子不遲到、不早退

孩子開始上學後,父母應多注意孩子的睡眠問題,早上起得晚,導致上課遲到,索性就請假不到園所上課,對學習進度來說,雖然請假一天並沒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對孩子心理層面的影響卻很深。起床太晚不一定是孩子賴床的緣故,很有可能是前一天太晚睡,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不僅能準時上課,也有助專注學習的情緒與精神,此外,睡眠也影響孩子腦部發展。要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父母必須從自身做起,如果家長是夜貓族,深夜12點還守著電視,孩子當然也是一隻小夜貓。
遲到、請假也許是一件小事,但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卻是一件大事,請假次數多,認真求學的孩子會感到很沮喪,而對於自我要求不高的孩子,更是稀釋了對學習的熱誠,由於幼兒園所是孩子學習之路的第一步,家長更應該在這個起步階段就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太晚起床的孩子和父母一定很慌張,手忙腳亂之餘,很可能忘東忘西,而影響前來接送的娃娃車司機叔叔到下一站接其他小朋友的時間。

要以智慧和判斷來體會園所的用心

當家長在參觀托兒機構時,除了需要注意一些小細節外,也不要忘了以幼兒的眼光來審視這個環境是否適合孩子,例如在教室的布置上,有些托兒機構可能是由老師一手包辦,也許教室上看起來很豪華美麗,但相較於使用孩子的作品來布置的教室,後者對幼兒來說,更具親切與成就感。

要放手讓孩子快樂學習

雖然有些孩子對陌生人事物接受的速度較慢,對陌生的環境、師長、還有小朋友,都有可能感到不安,所以父母應該視孩子的狀況不同,以鼓勵的方式對待即將上幼兒園的孩子,而不能以強硬的態度逼迫孩子。
其實孩子不想上學,可能只是暫時的,也可能是依賴的表現,只要給一些時間孩子就可以進入狀況。因此,家長即使不放心,也應該適度相信園所的老師可以引導孩子快樂學習;也要對孩子的適應力充滿信心。家長別忘了,適應環境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

要用正面的措辭與孩子對話

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階段,通常園方都會給新生約一個禮拜的試讀期,在孩子的試讀期間,家長不應將課業成果視為重點,一昧的關心孩子段時間學到了多少東西,而是應該著重於孩子的心理層面-孩子是否快樂?是否能夠適應環境?都是家長必須關心的事。然而在這個階段,家長也應該要避免用不確定的語詞來和孩子對話,例如:「你喜不喜歡學校啊?不喜歡的話我們可以換一家。」或是「你明天還要不要去上學」等,這些傾向於負面的問話提供了孩子逃避的藉口,易讓孩子產生更多的不確定感。林月琴認為,父母應該以愉悅和肯定的語詞和孩子對話,讓孩子以最短的時間適應新生活,例如:「你好棒喔!開始上學了,爸爸媽媽都好高興。」或「明天還要快樂的上學喔!」等。父母是孩子強而有力的後盾,幼兒園則是孩子快樂成長的地方,但是學習的過程本身就具有某種程度的壓力,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臉孔、陌生的書本內容,都可能讓孩子產生不同程度的疏離感,唯有父母抱持正向的態度鼓勵孩子,給孩子最大的支持,才能引導孩子朝著正面思考,讓孩子走過這段陌生的疏離及壓力時期,得到成長真正的快樂。

要參與園方所舉辦的各項活動

幼兒園所不僅僅是幼兒快樂成長的園地,也是家長充電的好地方,每年,幼兒園總是會為父母和孩子舉辦各項活動,除了讓親子關係更緊密,也讓家長與園方有良好的互動,中華民國幼教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委,也是心心托兒所所長蔡素珍指出,舉辦許多家長參與的活動,也是期待家長能夠跟著園所一起成長,因為唯有不斷進步的家長,才能造就傑出的孩子,父母不應該以冷漠的態度看待園方所舉辦的活動,而是要熱情參與,一方面吸收教養孩子的新觀念、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重視;而且也應該讓孩子知道,爸媽今天有到他就讀的園所做個勤奮的學生,使孩子明白爸媽不只是要他好好念書,本身也是勤奮學習的執行者,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開學5大狀況及破解方法

父母初次將孩子交給幼兒園所的時候,很可能會碰到以下的場景:孩子哭鬧不休,始終不願意離開父母的尷尬場景,一番僵持與勸說無效之後,父母不得已的將攀爬在身上像無尾熊一般的孩子狠心放下,望著幼兒園老師將孩子帶離,孩子在教室裡哭,媽媽在教室外面哭……大多數的父母很可能自心中產生掙扎及疑惑,這樣做會不會太殘忍了?是否會在孩子稚嫩的心靈留下創傷?其實,每個人對於陌生的環境難免會感到不安,何況是心智發展尚未成熟的幼兒,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專任副教授李慧娟認為,上幼兒園可以說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困難,以前孩子不論走到哪裡,總有父母的陪伴,如今卻要離開熟悉的家人,去適應一個全新且完全陌生的環境、展開新的學習旅程和適應團體生活。這一連串的變化,對孩子而言,勢必產生許多疑惑及壓力,如果處理不好,以後孩子可能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或是演變出現偏差行為的問題,相信不是你所樂見的。
當然,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勇敢、開心的跨出學習第一步,但是你一定要深切了解孩子上學時可能發生的困難,如果孩子產生適應不良的狀況時,必須適時加以輔導,有了父母充分的了解和幫助,他必能輕鬆度過這段生澀期。針對孩子剛上學時可能會發生的5種狀況,由3位幼保達人提供建議,讓爸爸媽媽見招拆招,縮短孩子的適應期。

孩子的分離焦慮

孩子剛上幼兒園時,面臨與家人分離及對環境陌生的情緒,往往會產生恐懼和不安,甚至顯示出極度排斥上學的態度,總要哭上好幾個禮拜才能逐漸適應學校生活;也有些孩子剛上學時不哭,等新鮮感一消失,分離焦慮上升。通常孩子適應時間的長短與先天的氣質,及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雖然大部分的孩子在1星期∼1個月後便能逐漸適應學校生活,但若能於事前及事後進行情緒安撫有效處理,將使孩子的分離焦慮降到最低。



1.給孩子心理建設:
上學前的半個月就可以給孩子心理建設,以正向的態度告訴他即將要去上學,學校有趣好玩的事等著他。
2.臨別前給一個擁抱:
家長離開前可以給孩子一個關愛的擁抱,讓他感受到父母體會他因分別而難過的心情,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而不要用偷跑的方式,徒增加孩子更多的不安和不信任。
3.準時接送孩子:
跟孩子約定好接送的時間,並且準時到達,避免讓孩子因太長的等候而不安,也可以在剛開始的一個星期內,以漸進式的方法逐日增加去接孩子的時間。
4.家長陪讀:
剛上學的前幾天,可由家長以不干涉到課程進行的方式陪讀,但需漸進式的減少時間,最好以1個月為期,老師會慢慢把媽媽隔離在教室外,以免影響到班上的學習。
5.使用正向說詞:
當孩子因分離焦慮而哭泣時,媽媽不應再責備孩子,或口出把罪過都推在孩子身上的言語,如:「媽媽如果不去上班,會被老闆罵,這樣都是你害的喔!」等。
6.接受孩子的情緒:
父母可能會認為孩子還小,解釋也聽不懂,雖然孩子不會表達,但仍舊聽得懂,所以家長還是要解釋,只是不需長篇大論,只要說爸爸媽媽去上班,小朋友去上學,並保證會準時來接,以安撫孩子分離時的不捨。
7.道別後盡快離開:
與孩子道別後盡快離開教室,可避免孩子不必要的依依不捨之情。
8.帶著微笑接送孩子:
父母縱使工作繁忙,來接孩子放學時,也別忘了面帶微笑,讓孩子每天上下學都有一個快樂的開始和結束。
9.和孩子溫馨談話:
與孩子談談自己曾經面對新環境的心情,以及傾聽孩子想念爸爸媽媽的感覺,讓孩子的情緒適度的抒解。
10.以平常心看待: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反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適應環境,父母不要操之過急。


孩子對陌生環境的不安

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環境本就讓人感到恐懼及沒有安全感,剛開始到園所適應團體生活的孩子也是如此,父母可以盡量幫助孩子熟悉園所的人、事、物,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1.帶孩子參觀園所:
在家長確定孩子就讀的園所後,便可以提早帶孩子認識校園、教室、座位、置物櫃,甚至是遊戲設施等,幫助孩子克服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2.請老師家訪:
確定園所後,可請老師進行家訪,在孩子熟悉的環境內,由父母介紹老師給孩子認識,若老師無法抽空,也可以請老師寄一張照片給孩子。
3.帶著家人的照片:
到陌生的環境中,孩子可能會想念家人,可以讓孩子隨身帶著與家人的合照,降低孩子陌生的恐懼感。
4.協助老師了解孩子:
主動把孩子的基本資料提供給老師,如具備生活能力、身體狀況、喜好等,幫助老師及早認識孩子以化解陌生。
5.讓孩子習慣各種廁所:
帶孩子到不同的地點適應不同形式的馬桶,如:車站、百貨公司、幼兒園等。
6.時常帶孩子外出:
帶孩子到親朋好友家作客,或到和園所性質相近的地方玩耍,如:圖書館、兒童館。


孩子對上學的疑慮

孩子對於從未過的事通常都會感到疑惑,對於上學當然也是如此,所以在孩子的心中可能總有個疑問:「為什麼要上學?」如果父母只是回答:「你長大了,所以要上學」,恐怕是無法滿足孩子心中的疑惑,但是要如何告訴孩子上學的意義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身歷其境,藉由實際的參與活動,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喜歡上學。



1.讓孩子體驗上學生活:
除了帶孩子參觀幼兒園外,家長也可以安排熟識的大哥哥、大姊姊分享上學的經驗。
2.參加園所舉辦的活動:
也可以請大哥哥、大姊姊帶著孩子參與幼兒園舉辦的活動,如:園遊會、聖誕節活動等。
3.家長清楚的立場:
在帶孩子上學前,就應該先與家中其他的成員取得共識,阿公、阿媽對於幼兒的影響也不小,如果家中的大人對於上學這件事的立場有歧見時,孩子一定可以感覺得出來,很容易以哭鬧方式來逃避。

Must Bring
就讀不同的園所,需要準備的物品也不盡相同,因為不同的園所所提供給小朋友的使用物品不見得是一樣的,但是在孩子要就讀前,園所都會發給家長一本手冊,列出園所的教育理念及應該準備的物品,雖然各間園所的規定不盡相同,但是一些私人用品絕對是要幫孩子事先準備的,這些用品大致上包括:
1.家人的照片或其他安撫孩子情緒用的物品
2.室內鞋
3.牙刷
4.個人使用的小手帕
5.換洗衣物
6.學習褲及尿布

孩子的情緒困擾
孩子的情緒發展受天生的情緒本質或父母教導方式的影響甚鉅,當孩子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時,常會以哭、罵、不理人,甚至是打人來發洩心中的氣憤,此時父母可以先接受孩子的情緒,因為幼兒是感知情緒體,他們可以直接感受到他人的情緒狀態;而且對他人的想法依認知發展的理論來說,幼兒是自我中心的,也就是說他不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場來思考,也難以推測他人不同的觀點與思路。當成人對幼兒講道理時,越年幼的幼兒不但對成人所說的字句一知半解,對實質的邏輯更是「鴨子聽雷」。
情緒與理智是生命的兩種能量,而且對人的成長與學習同等重要,當情緒的能量被接納和疏解以後,理性自然就會升起,不需要用理性去綑綁情緒。
如果能讓理智和情緒可以自然交替,生命的能量可以不被壓抑或扭曲,也就是說要接受情緒、抒解情緒,才能進而幫助自己並教導孩子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1.接受孩子的情緒,事實的給予安慰或鼓勵。
2.引導孩子適度的抒解情緒。
3.父母以身作則,給予孩子正確的情緒示範。

孩子的人際關係

因為剛上學的孩子不懂得分享,所以經常會與同學發生爭吵、推擠、搶玩具的情形,由於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極強,還不懂關心別人的存在,尤其是現今家庭成員簡單,孩子也缺乏與人互動的機會,因此孩子的個性也較為退縮、內向、孤僻和霸道,父母可以從生活中教導孩子學習分享及基礎的自理能力,減少孩子與人相處的衝突,並養成孩子獨立的個性。
李慧娟強調,家長不能期待孩子永遠不會打人或不被其他的小朋友打,只要進入團體的孩子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果從未碰到這樣的衝突,就永遠不知該如何去解決,父母應當將孩子人際關係上的挫折視為一個學習的機會,對孩子採取適當但不過度的保護,以平常心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1.製造孩子分享的機會:
在家裡,父母可以請孩子拿好吃的東西先給長輩吃,好玩的先給弟弟妹妹玩,而當孩子能主動分享時,父母也給予孩子正向的鼓勵。
2.以身作則:
除了要求孩子這麼做,父母自己也應該以身作則的教導孩子,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3.養成分享習慣:
當孩子生日或遇特殊節日時,讓孩子送禮物或寄賀卡給其他小朋友,養成孩子分享的習慣。
4.教導孩子交朋友的技巧:
父母主動的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交友經驗、教導孩子交朋友的技巧,如:「我可不可以和你一起玩?」等。
5.家裡的良性互動:
建立孩子、父母與兄弟姊妹之間的良性互動。
6.善用圖畫書:
藉由繪本的內容讓孩子體會友誼的美好及溫馨。
7.教導孩子解決衝突的技巧:
首先需增加孩子與其他幼兒相處的機會,家長可以從中觀察,如溜滑梯人太多時,可以請孩子先改玩別的玩具。
8.多觀察孩子:
有些孩子在家裡及在園所裡的表現並不一致,當孩子發生人際上的問題時,父母可以多觀察孩子平時的舉動,也可以請老師在學校多注意,然後跟老師討論跟用什麼方式來引導孩子。
9.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有些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人際上的障礙時,可能會去拜託其他的小朋友來跟自己的孩子玩,這樣反而抹煞了讓孩子自己突破問題的機會。
10.教導孩子基礎的自理能力:
平常在家裡,父母可以透過遊戲或是分解動作的講解,以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此能夠培養孩子獨立不依賴的個性,使孩子在人群中更受人喜愛。


孩子的健康問題

很多父母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一上園所之後,就時常生病,是否因為園所的環境不夠衛生所造成?蔡素珍表示,孩子常生病可能因為孩子本身的抵抗力較弱,剛接觸團體生活又增加了感染病菌的機率,只要家長注意讓孩子營養均衡、睡眠充足及情緒穩定,即能夠降低孩子感冒的機會。
林月琴也建議家長,要考慮孩子身體的狀況讓孩子適度休息,否則可能孩子的身體還沒完全恢復就帶來園所,一方面可能傳染給其他小朋友,一方面別的孩子可能正好處於病菌傳染期最強的時候,互相交叉感染,就導致生病的狀況一直在園所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