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寶娃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減酸

2006年10月13日
公開
52

減酸 人體酸性化---現代人的「百病之源」 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鹼性的,pH值大概是7.35到7.45之間,一般初生嬰兒也都屬弱鹼性體液,但隨著體外環境污染及不正常的生活、飲食習慣,使我們的體質逐漸轉為酸性。 據一項都市人群健康調查發現,在生活水準較高的大都市裡, 80%以上的人其體液pH值經常處於較低的一端,使身體呈現不健康的酸性體質。 人體的體液偏酸的話,細胞的功能就會變弱,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減慢,廢物就不易排出,腎臟、肝臟的負擔就會加大。所以「酸性體質」者常會感到身體疲乏、記憶力減退、腰酸腿痛、四肢無力、頭昏、耳鳴、睡眠不實、失眠、腹瀉、便秘等,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出什麼毛病,如不注意改善,繼續發展就會形成疾病。 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曾做過一個實驗: 找100位癌症病患抽血檢查,結果100位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據統計,85%的痛風、高血壓、癌症、高脂血症患者,也都是酸性體質。 因此,這些醫學專家認為:人體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 ◆ 由於酸性過多而引起的病症大致分為四類 -- 01. 強酸與鈣、鎂等鹼性礦物質結合為鹽類,即固體酸性物,易導致骨質疏鬆症等疾病。 02. 強酸或酸性鹽堆積在關節或器官內引起相應炎症,易導致動脈硬化、腎結石、關節炎、痛風等疾病。 03. 酸性廢棄物堆積, 使附近的毛細血管被堵,血液循環不暢,易導致糖血尿、腎炎及各種癌症。 04. 胃腸道酸性過多易引起便秘、慢性腹瀉、尿酸;胃酸過多易導致燒心、反酸、胃潰瘍等。 另外,酸性體質會影響孩子的智力。 ◆ 六大原因造成現代人身體酸性化 -- 01. 飲食結構不合理 : 專家指出,科學的飲食習慣是酸鹼食物比例為 1:3,但是現代人飲食中的主食往往是精米、白麵、雞鴨魚肉蛋,而這些都是酸性食物,據分析,這樣的飲食習慣其酸鹼比例正好相反,為3:1。因此,長期攝入過多的酸性食物是導致人體酸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02. 運動不足 : 在陽光下多做運動、多出汗,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 但現代人以車代步現象愈來愈多,運動量大大減少,長久下來便會導致酸性代謝物長期滯留體內,因而造成體質的酸性化。 03. 過重的心理負擔 : 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感情上承擔著不同的壓力。當這種壓力得不到釋放的時候,便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從而導致體質的酸性化。 04. 不良嗜好 : 菸、酒等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毫無節制地抽菸、飲酒,極易導致人體的酸性化。 05. 生活不規律 : 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將、夜不歸宿等無規律生活,都會加重體質酸化。 06. 環境的嚴重污染 : 由於飲用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等受到嚴重污染,人們攝入這些包含有害元素的飲水、食物和吸入有害空氣,其中的酸性物質也會滯留在體內,逐漸造成體質酸性化。 ◆ 自主「減酸」,走向健康 ... 若想擁有一個健康的體質,適度的運動和良好的飲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平時要多做有氧運動,鍛鍊身體,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樂觀、開朗、積極的生活態度。當然,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從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入手。簡單地說,就是透過多吃鹼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就能直接調整體內酸性環境。 那些食物最能改善體內的酸性環境呢? 海帶可以說是鹼性食物之王,多吃海帶能有效調整酸性體質。所以平時常感到勞累、疲乏、渾身酸痛的話,不妨多吃海帶。 此外,人們常說喝茶能解乏,除了茶葉中的興奮成分外,茶鹼能「中和」體內的酸性物質,也有緩解疲乏的作用。 酸性體質是人體大量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食物的結果,那麼平時就應儘量少吃這些食物。 ★ 常見食物的酸鹼性 : ☉ 強酸性 : 烏魚子、柴魚、蛋黃、乳酪、白糖、西點、柿子等。 ☉ 中酸性 : 牛肉、豬肉、雞肉、鰻魚、鮪魚、火腿、麵包、小麥、奶油等。 ☉ 弱酸性 : 泥鰍、章魚、文蛤(蜆)、油炸豆腐、白米、花生、啤酒、海苔等。 ☉ 弱鹼性 : 紅豆、蘿蔔、蘋果、甘藍菜、豆腐等。 ☉ 中鹼性 : 蘿葡乾、大豆、胡蘿葡、番茄、香蕉、橘子、香瓜、草莓、蛋白、梅乾、檸檬、菠菜等。 ☉ 強鹼性 : 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天然綠藻類。 ◆ 哪些人的身體容易「發酸」: ☉ 熬夜一族 ... 晚上 1:00以後不睡覺,人體的代謝作用會轉由內分泌燃燒,用內分泌燃燒產生的毒素會很多,會使體質變酸,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機率會比抽菸或喝酒的人都來得高。所以每天儘量在晚上12:00以前睡覺,不要常熬夜,若非要熬夜,最好不要吃肉以免再加重,儘量吃碳水化合物,這樣隔天才不會很累,可把傷害減至最低。 ☉ 宵夜一族 ... 凡是晚上 8:00以後再進食就可稱作宵夜。吃宵夜隔天易疲倦、爬不起床,肝也會受損,因為睡覺時,人體各器官活動力降低,處於休息狀態,這時讓食物留在腸子裡會變酸、發酵,易產生毒素、傷害身體。 ☉ 早餐的「逃兵」 ... 一天三餐中,早餐最重要,但許多人不吃早餐,一早空著肚子,體內沒有動力,會自動使用甲狀腺、副甲狀腺、下腦垂體等腺體,如此易造成腺體亢進、體質變酸,長期下來易導致各種慢性病。 ☉ 「 精食 」一族 ... 少運動且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最容易犯這種錯誤,因為吃得少,又刻意選擇很精緻的食物、少吃粗糧,這類人的腸子老化得特別快,肝功能也會變差,排便是黑色的而且常會便秘。因為精緻食物缺乏纖維素,會導致腸子功能變差,甚至萎縮,你所吃的食物變成了毒素,使你體質變酸,慢性病也開始了。 ◆ 測測你的體質是否「變酸」了 --- 01. 晨起精神不佳; 02. 夜裡睡不舒服(失眠); 03. 整天都感到很累; 04. 工作想速戰速決,沒有持久力; 05. 情緒不穩定,容易發怒; 06. 易被蟲咬; 07. 常患皮膚病; 08. 常發燒或感冒; 09. 有高血壓、低血壓、肝病; 10. 有糖尿病、腎臟病、痛風; 11. 經常頭疼、腿痛、肩酸、腰酸; 12. 身體肥胖; 13. 有胃病、胃潰瘍; 14. 有過敏症、便秘; 15. 有哮喘、失眠、神經衰弱; 16. 食欲不振; 17. 牙齦易出血; 18. 傷口易化濃; 19. 喜歡喝(碳酸)飲料; 20. 喜歡吃肉食、油膩食物; 21. 喜歡喝酒; 22. 喜歡吃甜食; 23. 喜歡吸菸。 研究人員發現,人在25歲時,身體血液就開始酸化,如果你過了30歲,並出現上述 6∼8種情況,那你的酸性體質已有相當程度,怎麼辦?!儘快採取「減酸」措施吧!

進幼兒園的準備秘笈

2006年09月28日
公開
85

PART 1 入園準備篇 很快地,家中的小寶貝到了能上幼稚園的年紀,爸爸媽媽一定既欣慰又緊張,高興的是,孩子即將伸展觸角到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擔心的是,平常在家中被保護無微不至的孩子是否能適應團體生活? 本文除了告訴爸爸媽媽該如何做好孩子入園前的準備,更要告訴爸爸媽媽,在挑選適合孩子的幼兒園時,需要注意哪些安全的死角,如此才能讓孩子開開心心的上學,平平安安的回家。 企劃.撰文�楊文玉 採訪諮詢�中華民國幼教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委.心心托兒所所長 蔡素珍 台北市社會福利聯盟兒童組召集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林月琴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專任副教授 李慧娟(按照筆劃順序排列) 參考資料� .《孩子到這所幼兒園就讀就對了》.《嬰幼兒安全與急救》 .《托育家庭的管理與佈置》.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台北市兒童托育資源中心) 演出�心心托兒所.野聲托兒所 攝影�江建勳(0925-033-917) 場地拍攝�心心托兒所.野聲托兒所 PART 1 入園準備篇 在決定讓孩子上幼稚園的那一刻,父母的心理要先比孩子更早做好準備。 父母的心理建設 台北市社會福利聯盟兒童組召集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父母可能因常看到很多有關幼兒園的負面新聞,而對孩子的安全有許多的疑問,因此,她建議家長在幫幼兒挑選園區時,需特別注意安全相關的細節,不要被幼兒園所的其他招生花招,如:雙語、布置得美輪美奐的教室及園區,而模糊了焦點。 選定幼兒園所後,家長就必須讓孩子獨立自主,不要干擾孩子的學習,尤其是一直帶孩子的全職媽媽,在孩子離開自己去幼稚園念書時,可能剛開始還會覺得終於比較有私人的時間了,但是過沒幾天,孩子不在家的孤寂感,以及對孩子狀況的關心,進而會衍生出種種的問題。可能因一點點小事就挑剔學校,認為孩子還是由自己帶比較好,而無法堅持讓孩子繼續上學,連帶的影響孩子學習的情緒。其實孩子總是依賴父母的,而且也懂得察言觀色,所以在幼兒上學前,父母就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每個人在新環境難免有些不適應,甚至產生排斥感,孩子當然也會如此,父母應該以正向的關心及祝福取代種種的操心,否則幫孩子準備了半天,很可能自己卻是那個破壞者,在孩子哭鬧、爸媽捨不得的情況下,一起做了課業的逃兵。 家長不應該小看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只要父母在孩子上幼稚園前,自身先建立正確的觀念,對孩子的學習及人生才有幫助,以此,我們提供「2不4要」法,協助家長做好心理建設。 參觀園區不要走馬看花 為孩子選擇幼兒園需要慎重的態度,但也不是以個人的眼光決定一切,如果家長想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看盡數家幼兒園所,而在每間幼兒園內停留的時間都極為短暫,是無法用心體會園所的內涵。有些園區也許設計美觀,但是仔細一看,才發現有許多細節是不合乎法規規定,或是對幼兒安全充滿威脅。 讓孩子不遲到、不早退 孩子開始上學後,父母應多注意孩子的睡眠問題,早上起得晚,導致上課遲到,索性就請假不到園所上課,對學習進度來說,雖然請假一天並沒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對孩子心理層面的影響卻很深。起床太晚不一定是孩子賴床的緣故,很有可能是前一天太晚睡,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不僅能準時上課,也有助專注學習的情緒與精神,此外,睡眠也影響孩子腦部發展。要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父母必須從自身做起,如果家長是夜貓族,深夜12點還守著電視,孩子當然也是一隻小夜貓。 遲到、請假也許是一件小事,但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卻是一件大事,請假次數多,認真求學的孩子會感到很沮喪,而對於自我要求不高的孩子,更是稀釋了對學習的熱誠,由於幼兒園所是孩子學習之路的第一步,家長更應該在這個起步階段就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太晚起床的孩子和父母一定很慌張,手忙腳亂之餘,很可能忘東忘西,而影響前來接送的娃娃車司機叔叔到下一站接其他小朋友的時間。 要以智慧和判斷來體會園所的用心 當家長在參觀托兒機構時,除了需要注意一些小細節外,也不要忘了以幼兒的眼光來審視這個環境是否適合孩子,例如在教室的布置上,有些托兒機構可能是由老師一手包辦,也許教室上看起來很豪華美麗,但相較於使用孩子的作品來布置的教室,後者對幼兒來說,更具親切與成就感。 要放手讓孩子快樂學習 雖然有些孩子對陌生人事物接受的速度較慢,對陌生的環境、師長、還有小朋友,都有可能感到不安,所以父母應該視孩子的狀況不同,以鼓勵的方式對待即將上幼兒園的孩子,而不能以強硬的態度逼迫孩子。 其實孩子不想上學,可能只是暫時的,也可能是依賴的表現,只要給一些時間孩子就可以進入狀況。因此,家長即使不放心,也應該適度相信園所的老師可以引導孩子快樂學習;也要對孩子的適應力充滿信心。家長別忘了,適應環境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 要用正面的措辭與孩子對話 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階段,通常園方都會給新生約一個禮拜的試讀期,在孩子的試讀期間,家長不應將課業成果視為重點,一昧的關心孩子段時間學到了多少東西,而是應該著重於孩子的心理層面-孩子是否快樂?是否能夠適應環境?都是家長必須關心的事。然而在這個階段,家長也應該要避免用不確定的語詞來和孩子對話,例如:「你喜不喜歡學校啊?不喜歡的話我們可以換一家。」或是「你明天還要不要去上學」等,這些傾向於負面的問話提供了孩子逃避的藉口,易讓孩子產生更多的不確定感。林月琴認為,父母應該以愉悅和肯定的語詞和孩子對話,讓孩子以最短的時間適應新生活,例如:「你好棒喔!開始上學了,爸爸媽媽都好高興。」或「明天還要快樂的上學喔!」等。父母是孩子強而有力的後盾,幼兒園則是孩子快樂成長的地方,但是學習的過程本身就具有某種程度的壓力,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臉孔、陌生的書本內容,都可能讓孩子產生不同程度的疏離感,唯有父母抱持正向的態度鼓勵孩子,給孩子最大的支持,才能引導孩子朝著正面思考,讓孩子走過這段陌生的疏離及壓力時期,得到成長真正的快樂。 要參與園方所舉辦的各項活動 幼兒園所不僅僅是幼兒快樂成長的園地,也是家長充電的好地方,每年,幼兒園總是會為父母和孩子舉辦各項活動,除了讓親子關係更緊密,也讓家長與園方有良好的互動,中華民國幼教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委,也是心心托兒所所長蔡素珍指出,舉辦許多家長參與的活動,也是期待家長能夠跟著園所一起成長,因為唯有不斷進步的家長,才能造就傑出的孩子,父母不應該以冷漠的態度看待園方所舉辦的活動,而是要熱情參與,一方面吸收教養孩子的新觀念、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重視;而且也應該讓孩子知道,爸媽今天有到他就讀的園所做個勤奮的學生,使孩子明白爸媽不只是要他好好念書,本身也是勤奮學習的執行者,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開學5大狀況及破解方法 父母初次將孩子交給幼兒園所的時候,很可能會碰到以下的場景:孩子哭鬧不休,始終不願意離開父母的尷尬場景,一番僵持與勸說無效之後,父母不得已的將攀爬在身上像無尾熊一般的孩子狠心放下,望著幼兒園老師將孩子帶離,孩子在教室裡哭,媽媽在教室外面哭……大多數的父母很可能自心中產生掙扎及疑惑,這樣做會不會太殘忍了?是否會在孩子稚嫩的心靈留下創傷?其實,每個人對於陌生的環境難免會感到不安,何況是心智發展尚未成熟的幼兒,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專任副教授李慧娟認為,上幼兒園可以說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困難,以前孩子不論走到哪裡,總有父母的陪伴,如今卻要離開熟悉的家人,去適應一個全新且完全陌生的環境、展開新的學習旅程和適應團體生活。這一連串的變化,對孩子而言,勢必產生許多疑惑及壓力,如果處理不好,以後孩子可能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或是演變出現偏差行為的問題,相信不是你所樂見的。 當然,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勇敢、開心的跨出學習第一步,但是你一定要深切了解孩子上學時可能發生的困難,如果孩子產生適應不良的狀況時,必須適時加以輔導,有了父母充分的了解和幫助,他必能輕鬆度過這段生澀期。針對孩子剛上學時可能會發生的5種狀況,由3位幼保達人提供建議,讓爸爸媽媽見招拆招,縮短孩子的適應期。 孩子的分離焦慮 孩子剛上幼兒園時,面臨與家人分離及對環境陌生的情緒,往往會產生恐懼和不安,甚至顯示出極度排斥上學的態度,總要哭上好幾個禮拜才能逐漸適應學校生活;也有些孩子剛上學時不哭,等新鮮感一消失,分離焦慮上升。通常孩子適應時間的長短與先天的氣質,及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雖然大部分的孩子在1星期∼1個月後便能逐漸適應學校生活,但若能於事前及事後進行情緒安撫有效處理,將使孩子的分離焦慮降到最低。 1.給孩子心理建設: 上學前的半個月就可以給孩子心理建設,以正向的態度告訴他即將要去上學,學校有趣好玩的事等著他。 2.臨別前給一個擁抱: 家長離開前可以給孩子一個關愛的擁抱,讓他感受到父母體會他因分別而難過的心情,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而不要用偷跑的方式,徒增加孩子更多的不安和不信任。 3.準時接送孩子: 跟孩子約定好接送的時間,並且準時到達,避免讓孩子因太長的等候而不安,也可以在剛開始的一個星期內,以漸進式的方法逐日增加去接孩子的時間。 4.家長陪讀: 剛上學的前幾天,可由家長以不干涉到課程進行的方式陪讀,但需漸進式的減少時間,最好以1個月為期,老師會慢慢把媽媽隔離在教室外,以免影響到班上的學習。 5.使用正向說詞: 當孩子因分離焦慮而哭泣時,媽媽不應再責備孩子,或口出把罪過都推在孩子身上的言語,如:「媽媽如果不去上班,會被老闆罵,這樣都是你害的喔!」等。 6.接受孩子的情緒: 父母可能會認為孩子還小,解釋也聽不懂,雖然孩子不會表達,但仍舊聽得懂,所以家長還是要解釋,只是不需長篇大論,只要說爸爸媽媽去上班,小朋友去上學,並保證會準時來接,以安撫孩子分離時的不捨。 7.道別後盡快離開: 與孩子道別後盡快離開教室,可避免孩子不必要的依依不捨之情。 8.帶著微笑接送孩子: 父母縱使工作繁忙,來接孩子放學時,也別忘了面帶微笑,讓孩子每天上下學都有一個快樂的開始和結束。 9.和孩子溫馨談話: 與孩子談談自己曾經面對新環境的心情,以及傾聽孩子想念爸爸媽媽的感覺,讓孩子的情緒適度的抒解。 10.以平常心看待: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反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適應環境,父母不要操之過急。 孩子對陌生環境的不安 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環境本就讓人感到恐懼及沒有安全感,剛開始到園所適應團體生活的孩子也是如此,父母可以盡量幫助孩子熟悉園所的人、事、物,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1.帶孩子參觀園所: 在家長確定孩子就讀的園所後,便可以提早帶孩子認識校園、教室、座位、置物櫃,甚至是遊戲設施等,幫助孩子克服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2.請老師家訪: 確定園所後,可請老師進行家訪,在孩子熟悉的環境內,由父母介紹老師給孩子認識,若老師無法抽空,也可以請老師寄一張照片給孩子。 3.帶著家人的照片: 到陌生的環境中,孩子可能會想念家人,可以讓孩子隨身帶著與家人的合照,降低孩子陌生的恐懼感。 4.協助老師了解孩子: 主動把孩子的基本資料提供給老師,如具備生活能力、身體狀況、喜好等,幫助老師及早認識孩子以化解陌生。 5.讓孩子習慣各種廁所: 帶孩子到不同的地點適應不同形式的馬桶,如:車站、百貨公司、幼兒園等。 6.時常帶孩子外出: 帶孩子到親朋好友家作客,或到和園所性質相近的地方玩耍,如:圖書館、兒童館。 孩子對上學的疑慮 孩子對於從未過的事通常都會感到疑惑,對於上學當然也是如此,所以在孩子的心中可能總有個疑問:「為什麼要上學?」如果父母只是回答:「你長大了,所以要上學」,恐怕是無法滿足孩子心中的疑惑,但是要如何告訴孩子上學的意義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身歷其境,藉由實際的參與活動,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喜歡上學。 1.讓孩子體驗上學生活: 除了帶孩子參觀幼兒園外,家長也可以安排熟識的大哥哥、大姊姊分享上學的經驗。 2.參加園所舉辦的活動: 也可以請大哥哥、大姊姊帶著孩子參與幼兒園舉辦的活動,如:園遊會、聖誕節活動等。 3.家長清楚的立場: 在帶孩子上學前,就應該先與家中其他的成員取得共識,阿公、阿媽對於幼兒的影響也不小,如果家中的大人對於上學這件事的立場有歧見時,孩子一定可以感覺得出來,很容易以哭鬧方式來逃避。 Must Bring 就讀不同的園所,需要準備的物品也不盡相同,因為不同的園所所提供給小朋友的使用物品不見得是一樣的,但是在孩子要就讀前,園所都會發給家長一本手冊,列出園所的教育理念及應該準備的物品,雖然各間園所的規定不盡相同,但是一些私人用品絕對是要幫孩子事先準備的,這些用品大致上包括: 1.家人的照片或其他安撫孩子情緒用的物品 2.室內鞋 3.牙刷 4.個人使用的小手帕 5.換洗衣物 6.學習褲及尿布 孩子的情緒困擾 孩子的情緒發展受天生的情緒本質或父母教導方式的影響甚鉅,當孩子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時,常會以哭、罵、不理人,甚至是打人來發洩心中的氣憤,此時父母可以先接受孩子的情緒,因為幼兒是感知情緒體,他們可以直接感受到他人的情緒狀態;而且對他人的想法依認知發展的理論來說,幼兒是自我中心的,也就是說他不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場來思考,也難以推測他人不同的觀點與思路。當成人對幼兒講道理時,越年幼的幼兒不但對成人所說的字句一知半解,對實質的邏輯更是「鴨子聽雷」。 情緒與理智是生命的兩種能量,而且對人的成長與學習同等重要,當情緒的能量被接納和疏解以後,理性自然就會升起,不需要用理性去綑綁情緒。 如果能讓理智和情緒可以自然交替,生命的能量可以不被壓抑或扭曲,也就是說要接受情緒、抒解情緒,才能進而幫助自己並教導孩子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1.接受孩子的情緒,事實的給予安慰或鼓勵。 2.引導孩子適度的抒解情緒。 3.父母以身作則,給予孩子正確的情緒示範。 孩子的人際關係 因為剛上學的孩子不懂得分享,所以經常會與同學發生爭吵、推擠、搶玩具的情形,由於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極強,還不懂關心別人的存在,尤其是現今家庭成員簡單,孩子也缺乏與人互動的機會,因此孩子的個性也較為退縮、內向、孤僻和霸道,父母可以從生活中教導孩子學習分享及基礎的自理能力,減少孩子與人相處的衝突,並養成孩子獨立的個性。 李慧娟強調,家長不能期待孩子永遠不會打人或不被其他的小朋友打,只要進入團體的孩子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果從未碰到這樣的衝突,就永遠不知該如何去解決,父母應當將孩子人際關係上的挫折視為一個學習的機會,對孩子採取適當但不過度的保護,以平常心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1.製造孩子分享的機會: 在家裡,父母可以請孩子拿好吃的東西先給長輩吃,好玩的先給弟弟妹妹玩,而當孩子能主動分享時,父母也給予孩子正向的鼓勵。 2.以身作則: 除了要求孩子這麼做,父母自己也應該以身作則的教導孩子,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3.養成分享習慣: 當孩子生日或遇特殊節日時,讓孩子送禮物或寄賀卡給其他小朋友,養成孩子分享的習慣。 4.教導孩子交朋友的技巧: 父母主動的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交友經驗、教導孩子交朋友的技巧,如:「我可不可以和你一起玩?」等。 5.家裡的良性互動: 建立孩子、父母與兄弟姊妹之間的良性互動。 6.善用圖畫書: 藉由繪本的內容讓孩子體會友誼的美好及溫馨。 7.教導孩子解決衝突的技巧: 首先需增加孩子與其他幼兒相處的機會,家長可以從中觀察,如溜滑梯人太多時,可以請孩子先改玩別的玩具。 8.多觀察孩子: 有些孩子在家裡及在園所裡的表現並不一致,當孩子發生人際上的問題時,父母可以多觀察孩子平時的舉動,也可以請老師在學校多注意,然後跟老師討論跟用什麼方式來引導孩子。 9.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有些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人際上的障礙時,可能會去拜託其他的小朋友來跟自己的孩子玩,這樣反而抹煞了讓孩子自己突破問題的機會。 10.教導孩子基礎的自理能力: 平常在家裡,父母可以透過遊戲或是分解動作的講解,以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此能夠培養孩子獨立不依賴的個性,使孩子在人群中更受人喜愛。 孩子的健康問題 很多父母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一上園所之後,就時常生病,是否因為園所的環境不夠衛生所造成?蔡素珍表示,孩子常生病可能因為孩子本身的抵抗力較弱,剛接觸團體生活又增加了感染病菌的機率,只要家長注意讓孩子營養均衡、睡眠充足及情緒穩定,即能夠降低孩子感冒的機會。 林月琴也建議家長,要考慮孩子身體的狀況讓孩子適度休息,否則可能孩子的身體還沒完全恢復就帶來園所,一方面可能傳染給其他小朋友,一方面別的孩子可能正好處於病菌傳染期最強的時候,互相交叉感染,就導致生病的狀況一直在園所循環。

健康文章

2006年09月25日
公開
84

飲 食 與 健 康 果軒健康專欄 10/08更新 認識疼痛    疼痛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經驗,從創傷後的急性疼痛,到長期慢性的酸痛、麻痛,都可使患者飽受折磨,身心俱疲。解決患者的「痛」苦,自然是醫師責無旁貸的任務。   要解除疼痛,就必須瞭解為什麼會痛,也就是我們要對疼痛的機制加以瞭解。我們身上有許多的痛覺接受器,這些接受器連結著神經,當這些痛覺接受器受到不同的刺激時,神經會將這些訊號傳入我們的脊髓,這些疼痛的訊號會在我們的脊髓處受到「加工」,也就是經由一些神經的連線來對這些訊號做加強或減弱的功能。這些訊號經加工後再由脊髓上傳至腦中,進而讓我們感受到痛。   在傳達痛覺的神經線路中,任一處的病變都有可能造成疼痛。我們在皮膚、肌肉、肌腱、骨頭、臟器等處如果有受傷或發炎,就會刺激痛覺接受器,再把訊號傳至腦中,讓我們知道那裡出了問題。當痛覺出現時,它通常代表一種警訊,我們就必須去找出痛源,並且正確的治療,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假如隨便的吃止痛藥,或許疼痛的症狀能稍獲緩解,但是病源未除還是會反覆的出現疼痛,而根本的病情也會加重。   另外有一種疼痛叫做病態疼痛,它導源於我們對疼痛訊號的「加工」出了問題,這種痛通常是由周邊神經或中樞神經的病變所引起的。這類的痛包括了像庖疹後的疼痛,幻肢疼痛﹝肢體被截除後仍然覺得那肢在痛﹞、中風後的疼痛及反射交感性肌萎縮﹝RSD﹞等。   此外一個較持久或較強烈的痛覺刺激,也可能導致脊髓中一些強化痛覺訊號的神經被激活,而抑制痛覺訊號的神經功能被減弱。這種痛覺平衡系統的改變,就會導致不正常而持續的疼痛,甚至在周邊的痛源已消失無蹤時,仍然會讓人感覺疼痛。   要能有效的治療疼痛,就必須要分析到底是什麼病理機制在產生痛,若是痛起源於非神經的組織,則使用一些抗發炎的藥物、一般的止痛藥、物理療法等方法就會有效果。若是痛起源於周邊的神經,我們也可以上述的方法治療,但是有時針對疾病的根本原因治療才是上策。例如用血漿置換術來治療脫髓鞘性神經炎,用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的神經病變等。至於一些慢性神經痛及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的疼痛,就必須使用一些能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及周邊神經系統的止痛藥,另外像三環抗憂鬱劑及抗癲癇藥物也是治療此類疼痛的利器。 感謝臺大醫院神經部方識欽醫師、楊智超醫師提供本文 香蕉 有清熱、解毒、潤腸之效   多數民眾知道,便秘的時候可以吃香蕉改善,主要是因為香蕉有潤腸的功效。   中醫師何紹彰表示,香蕉味甘、性寒,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糖、蛋白質、果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及鉀、鈣、磷、鐵等礦物質和少量的5─羥色胺(5─HT)物質。   中醫師強調,香蕉有清熱、解毒及潤腸的功效,可治熱病煩渴、便秘及痔瘡出血。現代的醫學研究則指出,經常吃香蕉有降低血壓、預防中風的效果。   此外,日本實驗也證明,香蕉可以強化免疫力,另德國心理學家發現,適時、適量的吃香蕉,可減輕抑鬱,讓身心快樂起來。   何紹彰指出,選購香蕉時,可挑選形體肥厚圓鈍、表皮金黃又稍帶黑點及果香濃郁者為佳,這表示香蕉正好成熟,但香蕉在室溫下容易過熟而腐敗,因此最好一次只買一至兩天的份量,以免吃不完,腐壞丟棄浪費。   香蕉除了一般吃法之外,也可將未全熟的香蕉去皮切片放在麵包上,再加起士下去烤,即可當主食食用,或是打成果汁也很好喝,不過由於香蕉性寒,肺胃有熱或脾胃虛寒者,切記不可多食。 習慣性便秘 難「解」的困擾        ●王定宇   對許多人來說,習慣性的便秘確實令人困擾,真不知道該怎樣治療,才能把這不大不小的毛病醫好。事實上,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較常見的有生活習慣、飲食不當、服用藥物、脊椎受傷、下肢骨折、長期臥床、缺乏運動、產婦等。另外神經系統或精神方面疾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高血鈣、鉛中毒、腹部手術、肛門狹窄及肛痛等,都是便秘的可能原因。   一般說來,老人家比較容易有便秘的毛病,原因大致包括:   一、活動力減少。   二、退休後生活規律改變。   三、因慢性疾病需服藥物(如含鈣、鋁的制酸劑,及抗高血壓藥、麻醉止痛劑、鎮靜安神劑、含鐵補血劑等)。   四、肌肉或骨盆腔無力。   五、器官性腸疾病(如腸癌、結腸憩室症、腸扭轉等)。   必須附帶提出的,是一種稱為「大便坎坷」的腹瀉型便秘。常發生在小孩、中風病患和經年臥床的老人身上,原因是長期便秘造成糞石,大量堆積在直腸內,直腸受刺激產生反射作用讓肛門括約肌張開,而骯髒的糞水就沿著糞石,從肛門開口流出。這種看似大便失禁,常會弄得內褲污髒不堪,但更嚴重的是如果不妥善治療,一直拖下去則可能引起大腸穿孔、敗血症,甚至死亡。其實碰到這種情形,只要戴上手套,用手指深入肛門內將大便挖出,就可以立即改善。   便秘的原因雖多,但歸結起來,最主要原因還是生活失調及濫用灌腸劑或瀉藥。一般而言,睡眠時胃腸蠕動減緩,起床後即恢復正常,這時正是便意最強的時刻,如果因為趕上班、上學沒有解便,工作時又忘記解,一天下來大便中的水分漸被吸乾,當天就拉不出來了。如果連續幾天都如此,大便會硬得跟石頭一樣,到時候就非得灌腸不可。   有些家屬看到小孩因大便太粗,並引起疼痛時,就會給他灌腸,養成灌腸的依賴。事實上,未經醫師診治貿然灌腸或服用瀉劑十分危險,因為灌腸可能會使直腸過度擴張,造成對壓力反應的不明感,而成為習慣性的便秘。此外,長期服用瀉劑也會麻痺腸胃蠕動,引起頑固性便秘;而老年人長期服用瀉劑還容易引起電解質不平衡,併發更嚴重的心臟病或腎臟病。有心脫離便秘苦海的人,早上應該在出門前一小時起床,並且立刻喝下一大杯冰牛奶或冰開水,以刺激腸胃蠕動,如果有便意立刻要上廁所解乾淨。   另外,食物的種類和便秘與否有密切關係。水分、纖維質高的食物可以使大便較軟、次數較多;脂肪、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會使大便較硬,所以便秘的人平時應多吃蔬菜、水果、穀類等富含纖維質的東西。   對便秘情形嚴重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與醫師密切配合,減少瀉藥及灌腸劑的使用,改以食物療法,並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只要持之以恆,相信一定會有很好的療效。(本文作者為萬芳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經痛 令女人月月不安 ●黃上邦   炎炎夏日,很多女性行經時往往耐不住炎熱,就喝起冰涼飲料消暑解渴,但總在清涼之後,肚子痛上好一陣子。根據統計,大約有八成左右的年輕女性必須每月忍受嚴重的經痛,因此,痛經可以算是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經痛是子宮劇烈收縮所形成的抽筋感,所表現的症狀有如快速跑步之後所造成的小腿抽筋,有背痛或下腹部疼痛,甚至會反射到大腿,偶爾有合併噁心、嘔吐、頭痛、腹瀉等。有些症狀嚴重的患者甚至把經痛形容為「痛不欲生」。   經痛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所謂原發性經痛,多屬先天性,即婦女發育成熟以後,一來月經就有痛經症狀,並隨著月經周期持續發作,這種情況常見於未婚或未生育的年輕女性。如子宮發育不良或子宮位置不正、子宮頸口狹窄等,均可導致排經困難而發生疼痛,通常與內分泌失調或血液循環改變有關,這種疼痛會持續至二十幾歲逐漸好轉,而在生產過後,因子宮頸擴大及荷爾蒙調整,而有改善。   繼發性經痛多屬後天性,開始並無痛經現象,以後由於某種疾病而引起,這種情況多見於已婚的中年婦女,可能是因子宮頸產生病變所致,如患有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腫瘤等疾病時常可出現痛經,其症狀一般在經前一、二天開始出現。另外,有些外在原因也會導致痛經,如骨盆腔發炎及裝置子宮內避孕器等。   中醫對痛經則有不同觀點!通常依經痛的時間、痛狀、經色、血塊及其他兼症表現,可分為: 第一型血瘀氣滯型:經行常斷斷續續,經血色暗,血塊多。處方常用紅花、桃仁、赤芍、川芎、丹參等藥物來活血化瘀。 第二型血虛氣弱型:經血色淡、量少,伴隨頭暈、乏力,往往經行七日尚未能淨,有時要十日以上。常用當歸、熟地、黃耆、人參、桂圓等補之。   第三型寒凝胞宮型:腹部絞痛,得熱痛減,手足冰冷,面色青白,經常腹瀉、抽筋;這類體質常以桂枝、茴香、乾薑、附子、艾葉等溫之。   第四型肝氣鬱結型:經前數日即開始乳房脹痛少腹痛,情緒起伏不定,時作頭痛反胃,經來時早時晚;經量時多時少;經期排便時秘時瀉;常用柴胡、白芍、香附、川楝子、延胡索等以舒緩。   第五型腎氣氣損型:經行腹痛綿綿而腰酸較劇、腿膝無力,時兼有眩暈、耳鳴,常用藥有何首烏、女貞子、菟絲子,適合偏腎陰不足者;而肉從蓉、骨碎補、巴戢天、肉桂等則宜於腎陽虛之患者。   事實上,要預防或減輕經痛,不應單靠藥物治療,還要從生活、飲食習慣及個人情緒方面著手。首先,要避免吃大量含雌激素的食物。女士們日常不妨多吃能活血化瘀的食物,如雞蛋、香花葉(又名九層塔)、玫瑰花等。此外,要戒除吸菸及飲酒等不良習慣,因為香菸會透過肺膜滲入血液,使血壓上升,影響內分泌的平衡。在個人情緒方面,應盡量保持心境開朗,減少精神壓力,以免長期肝鬱令血行受阻,行經不順。另外,充足的睡眠及適量的運動,也有助緩和經痛。(本文作者為雲林上祐中醫診所院長) 更年期 好發憂鬱症   出現更年期症候群,服用荷爾蒙治療兩週後,如果症狀仍未緩解,醫師建議,不妨轉至精神科門診,由精神科醫師來判斷,患者出現的種種不適,是不是憂鬱症在作怪! 最近荷爾蒙治療在全球各地引發激烈爭論,除了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及乳癌發生率提高之外,精神科醫師擔心的則是,有一些人的所謂「更年期症候群」,其實根本就是憂鬱症。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陸汝斌表示,更年期原本就是憂鬱症好發的年紀,但是由於國人目前對於憂鬱症的認知不足,因此一旦到了更年期,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盜汗、心悸、失眠等種種症狀,多數都會直接聯想,認為是更年期所導致的症狀。   事實上,這些人當中,可能有高達二分之一其實是「憂鬱症」。   同樣的,婦產科醫師也發現有些婦女以為自己是所謂更年期憂鬱症,長期接受精神科治療,卻無法解決自己的症狀﹔結果,服用幾週荷爾蒙治療後,所有不適完全消失。   建議如果出現更年期症狀的婦女,除了婦產科之外,不妨也可以到精神科看診,避免延誤病情。或者,若服用荷爾蒙替代治療兩週後,一些身心症狀未見緩解,也可以尋求精神醫師協助。   陸汝斌表示,一般來說,憂鬱症的發生與體質因素高度相關,擁有這種體質的人,如果再遇到「不喜歡又無法避免也不能得到社會支持的社會壓力」事件時,就可能導致病症發作。   例如,最近社會上頻傳外遇事件,這件事對於遭遇丈夫外遇的元配,就是這類壓力事件。此時對於有憂鬱體質、又是憂鬱症好發年齡的更年期婦女,就可能引發症狀。   當中年婦女遭遇這類壓力事件時,應該如何自我調適呢﹖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洵瑛建議,應該提升對自我的信心,不要覺得自己比不上先生外遇的對象 禿頭危機 女人難倖免 ●記者羅碧╱台北報導  異常掉髮不是男性的專利,女性也有禿頭危機!有藥廠研究發現,女性異常掉髮年齡已由卅五歲提前至廿歲,甚至有一名廿四歲的莊姓女子昨天現身說法表示,她在十九歲那年,突然大量掉髮,才四個月時間,就都掉光,只好剃光頭。   為了生髮,她試過各種偏方,包括用生薑、粗鹽,甚至把避孕藥放在洗髮精內洗髮等都沒效,在絕望之際,還求神問卜,被告知「前世是和尚,所以今生沒頭髮」,或告訴她:「這是鬼剃頭,不要往東北方向走」,而前男友也因其禿頭而與她分手…,所幸她的個性樂觀,就戴著假髮與帽子上學,不過在今年初,她到國泰醫院皮膚科醫師吳敏綺的門診就醫,使用生髮水後,如今已長出手指般長度的細毛。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她掉髮?莊姓女子也不知道,她說,十九歲那年也沒有發生什麼特殊事件,或許是自己個性較拘謹,要求完美所致。   吳敏綺醫師指出,約有卅%的女性異常掉髮是屬於暫時性掉髮,原因包括壓力變大、心情躁鬱、懷孕失調、減肥失當、飲食及用藥誤失,甚至女性朋友愛用的造型產品中,過量的髮膠、染髮劑等含化學成分的美髮產品,都會造成異常掉髮。 此外,遺傳性掉髮占女性異常掉髮的七十%。一般來說,男性禿頭部位是由兩側額顳部慢慢內縮而禿掉,女性禿頭大多發生在頭頂部位,在前額反而有一圈頭髮不會受到影響,且女性禿頭大多是以頭髮密度越來越稀疏來表現,而不像男性一樣會完全禿掉。   至於女性異常掉髮自我檢測方法,除了目測外,可以用大拇指與食指將所有的頭髮向後圈成馬尾狀,如果髮圈直徑小於一元銅板,就屬於髮質較細的毛髮,較有稀髮的可能性。   吳敏綺表示,治療禿頭,一定要透過專業診斷,找出原因,對症治療。 情緒變化如雲霄飛車—談躁鬱症 ●王迺燕   阿青中學唸的是所謂「非明星高中」,但在努力之下仍然考取不錯的大學就讀,讓父母在村中十分光榮有面子,但是阿青大一上學期的學業成績卻是令人吃驚的糟糕。   寒假期間,他幾乎不敢面對父母,並覺得有負家人的期待,除了責怪自己花太多時間在社團,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真的比較差?   他覺得無法榮耀父母,是家族的罪人,而且睡眠也變得不正常,常日夜顛倒,胃口也不好,大多時間都待在房間裡。 接近開學,阿青對學校的恐懼和失去自信的感覺與日俱增。開學後,同學覺得阿青變得離群索居,不愛說話,團體討論也常缺席,整天鬱鬱寡歡的樣子。   期中考後某一天,室友發現阿青一人在宿舍頂樓徘徊,立刻通知教官,由學生輔導中心老師帶至精神科門診,診斷為憂鬱症,家長在詫異之下辦了休學,帶阿青回家。   過了數個月,同學常收到阿青寄來的電子郵件,內容多誇大不實,署名都用某某大總統,某超級博士,阿青也常在半夜打電話找人聊天,甚至有女同學收到卡片、花等禮物或愛慕信,且感覺阿青在言語行為上,已造成騷擾,家人也覺得阿青說話又多又快,內容卻不易了解,夜晚睡眠少,白天仍似乎有用不光的精力,情緒好像天天中大獎般興奮。常要求父母拿錢投資期貨、股票,勸父母不要只種農地。起初父母以為是憂鬱症會不藥而癒,但言行越來越誇張,脫離現實,終於決定帶阿青到精神門診。   阿青的經歷是典型的情感性雙極性(俗稱躁鬱症)的病程。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情緒上的起起落落,但是異常的強烈情緒變化,或是情緒變化時間持續過久,也可能是一種病。   大部分的人情緒不穩定一陣子後,可以恢復至原來水平,但少數人因為遺傳因子或個性(包括不適當的想法)使然,加上日常生活瑣事所造成的壓力累積,或遭逢特別大的壓力事件,而又缺乏適當的情緒調節與良好的社會支持,會使情緒不穩狀態延伸為一種病態,產生種種不恰當或怪異行為,嚴重者甚至以自殺結束寶貴的生命。   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和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兩者都是常見的情感性疾病。病因主要是個體先天上因為遺傳、基因的問題比較容易發生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所致,而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往往是促使疾病發生的觸媒。   雙極症(躁鬱症)的終身盛行率約一%(與精神分裂症相近)。躁鬱症病患因症狀比較容易獲得注意而有較多比例接受治療,然而憂鬱症患者約只有一半接治療。罹患躁鬱症的男女比相近。通常在青春期或是成年期早期第一次發病。   約七十%左右病人第一次發作像阿青一樣是憂鬱發作,十%到廿%病人僅有躁症發作。未治療的躁症可持續三個月以上之久。長期追蹤研究顯示,十五%病人穩定良好,四十五%穩定但有數次復發,卅%部分緩解,十%呈慢性化。   若疾病發作時間短,年紀較年長才發病,較少自殺意念,較少合併其他精神科、內外科疾病者預後較佳;若病前功能差,有酒精依賴,合併精神病症狀,男性患者預後較差。   藥物治療以鋰鹽、帝拔癲、癲通等情緒穩定劑為主,醫師可能依症狀之不同需要,而加上抗精神病藥物或鎮靜安眠藥物,在躁鬱症的鬱期可能給予抗鬱劑。   另外對於生活壓力、調適困擾,可提供患者及家屬情緒支持、教導壓力因應技巧,以監控症狀和預防復發。   在醫學不斷精進的今天,腦功能失調所造成之精神疾病的神秘面紗也逐漸被解開;不斷有更有效、更少副作用的藥物發展出來,病患只要持續的接治療,就能減少疾病所帶來的傷害,甚至返回學校及工作崗位。 (本文作者為花蓮玉里榮民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多吃豆腐、豆漿 可能減少乳癌風險 ●中央社  英國科學家說,新的研究顯示,豆漿和豆腐也許可以減少罹患乳癌的風險。  慈善組織「英國癌症研究」的科學家說,富含豆類的飲食似乎會影響乳房組織的成份。該組織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共同合作進行這項研究。他們指出,攝取大量豆類的女性較不可能出現與癌症有關連的「密實」組織。  科學家過去一直懷疑,食用黃豆可能是中國及日本等國家罹患乳癌的比率低於其他地區的主因,但是在此之前,證據仍不完全。  這項針對住在新加坡的四百零六名女性所進行的研究發現,食用黃豆最多的女性出現「高風險」乳房組織的可能性,比攝取黃豆量最少的女性低六十%。  「英國癌症研究」的科學家杜費說:「這項研究首次顯示,一個女性進食的黃豆數量多寡,也許會對乳房組織產生影響,進而可能會減少罹患乳癌的風險。」 膝部滑囊炎 ●許宏志   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一陣激烈的運動過後(例如打籃球或是爬山)或是上樓梯、負重之後,隔天早上起來竟發現膝蓋內側疼痛不已,甚至無法彎曲或活動?如果有,那可能是罹患了膝部滑囊炎。   在人體全身上下有超過一百五十個滑囊,它們通常是小的,內含滑液的囊狀構造,分佈在骨頭和肌肉或肌腱之間,或身體表面經常會摩擦到的地方,或肌腱通過骨頭突起處,例如肩膀、手肘、臀部和膝蓋等,它們對於附近可能的碰撞和壓力提供了潤滑緩衝的功用。而在膝蓋附近的滑囊主要分布在:膝蓋骨上、膝蓋骨肌腱下、膝蓋骨肌腱上、膝蓋後方膕窩部分,以及脛骨和腓骨接近膝關節附近。另外有一組滑囊是和膝關節本身相連結。   一般在關節受傷或過度、不當使用後,在滑囊附近會有紅、腫、痛,以及關節活動度受限、壓迫患處時會疼痛等症狀,部分患者甚至會有關節活動時發生特殊聲音的情形。這種疼痛往往在早上起床時最為明顯,經過活動或稍微舒動關節後就會緩解一點,但是在過了一天之後,如下班後或晚上休息前疼痛又會出現,而常常使得患者整天提心吊膽,並且不敢從事較激烈的活動。如此反反覆覆的發生又緩解的疼痛,往往也是病患忌諱就醫或是求醫無門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就診時可能不太疼痛,但是卻會在某些時刻又莫名其妙的疼痛起來。   造成滑囊發炎的情形有很多種,通常以外傷引起的最為常見,像是突然增加活動量(例如在平常坐整天辦公室的上班族,周末去爬山或長跑、打籃球等),或是感染(如感冒或發燒後)、痛風(尿酸的堆積),或是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有時也會引起滑囊發炎。   其實在復健科門診中,一般復健科醫師都會先為病患找出正確的病因,包括詳細的理學檢查評估發炎附近相關組織的穩定度,以及配合X光檢查和軟組織超音波檢查,以找出正確的病灶所在,因為滑囊炎本身的正確位置固然重要,但是找出發炎背後骨骼肌肉組織的不穩定度,並且加以矯正,才是永遠解除滑囊炎的根本之道。   一般醫師會建議病患服用適當的消炎劑,並且接受醫師指導進行正確的姿勢和運動矯正治療,加上使用適當的輔具及護木,而較嚴重的病患則建議加上超音波導引下抽吸出發炎液體,和局部消炎藥物的注射。另外復健科醫師也會開立物理治療,如短波、干擾波以及低能量雷射等以幫助病患恢復。   總之,滑囊炎並不可怕,只要找出正確的致病原因並加以矯正,加上正確的治療,就可以揮別這個惱人的疾病了。(本文作者為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少吃多動 如何享瘦? ●楊名權   門診中常有患者抱怨「我已經吃得很少了,為什麼還是瘦不下來呢?」也有患者反映「我已經吃得很少了,而且每天做運動,怎麼體重再也無法下降呢?」其實減肥減重是需要以醫學原理來當基礎,要有正確的人體組織概念及將減重當做一種生活態度,這樣才不會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所混淆,也才能找到真正符合自己的健康減重方法。   首先我們先要知道三個基本觀念,第一個是人體的組成分析,人體的體重主要是由水分、蛋白質組織、脂肪、肝醣與其它礦物質來構成。正常來說女性六十至七十%為水分、十%蛋白質組織、二十至三十%脂肪,正常男性是六十%水分、二十%蛋白質、二十%脂肪。其中蛋白質組織的密度最高,水分次之,脂肪最低,也就是說,如果你的體重減少很多但體型外表看起來卻沒改變,有可能是減到身上蛋白組織的肌肉與水分,而脂肪卻沒有減下來,反過來說,如果體重減得不多,可是外型卻瘦很多,甚至腰圍變小了,那才是真正減掉了脂肪。   第二個觀念是人體能量的儲存與利用,人體多餘的熱量主要是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它可以有無限的空間來儲存脂肪;而蛋白質的空間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主要功能是形成肌肉與器官組織,它佔身體體重的二十%,而多餘的蛋白質會轉變成脂肪來儲存,不過這過程需要消耗的熱量比脂肪直接儲存要高,最後是醣類的儲存,它主要是以肝醣的形式儲存於肝臟與肌肉,肌肉內的肝醣多寡要視肌肉的多少而定,而肝臟內的肝醣在無醣類的攝取情形下只夠十二至二十四小時使用,在多餘醣類不斷攝食進入的情況下,它會轉變成脂肪儲存,所以多餘的熱量最終會變為脂肪儲存。  從能量利用的觀點來看,醣類是最有效率但功率最低的能源,可以應付及時的需求,像短跑、舉重等需要爆發力的運動,但它無法持續不斷的只靠它供給長時間的持續運動,像慢跑、騎腳踏車、爬樓梯、游泳。要供應持續的運動必須靠脂肪不斷分解來供給能量,而脂肪的分解需要水分與葡萄糖的參與,所以當水分或葡萄糖不足時,能量的利用會轉而利用身體中的蛋白質組織像肌肉等作為能源來燃燒,如果這時沒有足夠的蛋白質補充進來,就會導致肌肉不斷流失。   第三個觀念來談談人體的新陳代謝是怎樣運作。首先是基礎代謝耗能,它的意思就是人體在睡覺狀態時的總耗能,主要是人體在睡覺狀態時的總耗能,主要是人體器官維持正常運作所需要的能量,最主要的耗能器官是人體的肌肉組織,當然脂肪細胞也有基礎代謝耗能。整體來說與人體體重成正比,也跟肌肉質量成正比。減肥的目的是要減掉脂肪也順便要使體重下降,所以只剩下增加肌肉質量,但是肌肉質量增加不免又要使體重增加,要減脂肪又要減體重,這時只要維持原來的肌肉量就很不錯了。因為肌肉的崩解雖然會使體重下降很多,但相對的基礎代謝率會大幅下降,一旦恢復正常飲食就會快速回胖至比原本更重的體重,不得不慎! 其實想要真正達到減少多餘脂肪很簡單,只要把握一個原則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那就是能坐就不躺,能站就不坐,能走就不站,能跑就不走,有時間多運動,沒時間多走動。 (本文作者為北市楊氏診所院長) 藥膳固本益氣 增強免疫力 ●吳明珠   人體內的免疫細胞專門負責對付病毒和腫瘤,當免疫細胞數目減少時,感冒、生病就容易跟著來!要增強免疫力,以下方法可供參考:   ●每天適當的運動:研究指出,每天運動三十到四十五分鐘,每週五天,持續運動十二週,免疫細胞數目會增加,抵抗力也相對增加。   ●適當的休閒:適當的休閒,音樂、看書、電影……也是舒緩壓力、增強免疫力的有效處方!  ●充足的蔬果:身體抵抗外來侵害的武器,包括干擾素及各類免疫細胞,數量和活力都和維他命有關。而蔬果含的維生素最多,應該每日都要攝取足夠份量!如蓮藕、花椰菜、菠菜、海帶、紫菜、胡蘿蔔、青椒、香菇、小金菇、木耳。   ●禁止喝酒、抽菸:酒精、尼古丁會抑制製造抗體的免疫細胞,增加細菌感染的機會。   ●生病要看醫生不要隨便吃成藥。   ●情緒穩定,心情愉快:笑、適當的交朋友、樂觀的態度,可減少壓力,使免疫細胞增加,刺激免疫功能,免疫細胞因此變得更活躍!   ●針對體質吃些增強免疫力藥膳:如人參、黨參、黃耆、白朮……等,可以強化免疫功能。有些中藥可以調節我們人體的免疫紊亂現象,所謂的調節是雙向的,是朝著對人體有利的方向發展的一種雙向調整能力,保持機體的自我穩定,使過低的機能狀態提高,亢奮的機體狀態降低。  人參、刺五加、黃耆等益氣固本藥,可以改善機體的反應性,增強機體對有害刺激的防禦能力,加強機體的適應性;而黃耆、防風、白朮組成的玉屏風散,更可隨著免疫狀態的高低呈雙向調節作用,即免疫反應偏高者向低調節,免疫反應偏低者向高調節。黃耆、銀耳、香蕈、茯苓、蘑菇、雲芝、靈芝等,含有不少生物活性多醣體。多醣體能啟動免疫細胞,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主治醫師) 中醫治療失眠、青春痘 ●林鼎堂   逍遙散(由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朮、甘草、薄荷、煨薑組成)有開鬱調神,舒暢情感的功用,是中醫治療情感疾病的重要方劑,由於控制感情行為及動機驅力的邊緣系統中心下視丘又主控內分泌,故此對內分泌失調的青春痘也有顯著效果。   古代甚少用逍遙散治療失眠、青春痘,因為失眠、青春痘中醫認為是鬱火所引起,既是火熱,就必須用寒涼降火藥物;但逍遙散屬性辛溫,辛溫藥物,其性質溫散宣洩有利開鬱,卻不能降火,所以不能單獨使用。   近代治療失眠、青春痘用藥多偏於寒涼,失眠多用寒涼鎮靜壓抑方劑;青春痘則多用寒涼消炎解毒藥物。但寒涼方藥,其性質寒凝遏閉,鬱火被遏抑難以宣洩,反而會沖逆向上,好比地殼鬱遏終致火山爆發。因此正確治療鬱火症清降火熱之餘,須輔佐溫散宣洩的逍遙散,如此標本兼顧,療效迅速。   失眠初起,最常見的是入睡困難,興奮亢進,靜不下來。嚴重者,頭部難受,有如火山欲爆發,要煎熬到天快亮才能入睡。中醫歸因於「鬱甚逆甚」,因為平常憂鬱壓抑太甚,引起人體防禦機制的反彈升逆所致,如果只是單方面用寒涼鎮靜壓抑藥物,會使藥量愈服愈大,有人甚至因此終身服用鎮靜劑。  治法應使用黃連、黃芩、夏枯草、生地、百合、麥冬等清降火熱藥物中搭配逍遙散,病人服後旋覺情緒緩解,內心恬靜,然後自然入睡。   若治療不正確則轉為慢性長期失眠,中醫認為「久病必虛」,火熱久灼、陰水必虧、應使用滋陰補水藥物如生地、女貞、龜板、鱉甲、花旗參、五味子,再輔以逍遙散。   青春痘若只有粉刺小疹子,皮膚搔癢,可用逍遙散加輕浮清涼的藥物,如:梔子、銀花、連翹、夏枯花、蟬退、荊芥;若有紅腫膿,則逍遙散應減去白朮、煨薑、再加入清熱解毒藥物,如:大青葉、紫花地丁、蒲公英、黃連、黃芩、赤芍、白芷。(本文作者為台中市高堂中醫醫院副院長) 中醫治肝癌四大法則 ☉ 葉慧昌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正氣虛是發生肝癌的重要因素,只要正氣一虛,加上有外感六淫疫癘(相當於肝炎病毒、肝寄生蟲)、飲食失調(黃麴毒素、酒精性肝病、營養不良)、七情內傷(精神創傷)、臟腑虛損(免疫功能低下、肝硬化)或氣血失和(神經體液代謝紊亂),肝癌便可能乘虛而發。   肝癌常見的症狀為:   ●右脅肝區疼痛: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會有肝區刺痛、脹痛、悶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上腹脹滿不適:早期即可能出現,但往往被誤認為是腸胃病而忽略掉;到了晚期則因腹水而導致全腹極度膨脹,變得很難處理。   ●食慾減退:亦為肝癌最早出現而容易被忽視的症狀,以後逐漸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嚴重的嘔吐腹瀉已為晚期症狀。   ●全身性症狀:如疲勞乏力、身體消瘦、發燒及各種出血等,均為肝癌晚期常見的症狀。   至於肝腫大、脾腫大、腹水、黃疸、肝掌、蜘蛛痣…,則均屬肝癌常見的身體表徵。早期肝癌可能沒有症狀,所以對於高危險群的病人,例如慢性B型、C型肝炎的病人到達一定年齡以後,一定要以超音波及血液胎兒蛋白做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一般五公分以下的肝癌,手術後兩年的復發率約四十%,五年內復發的機率約六十%。只要愈早發現愈早治療就愈不容易復發,所以切莫病急亂投醫,絕不可放棄正統的醫療方式,到處尋求草藥偏方,否則不但花了冤枉錢,還會延誤治療時機。中醫藥雖可扮演很好的輔助治療,但一定要請教中醫師,根據個人需要量身訂做,並在治療的過程中,隨著病情的演變階段,擬好隨機應變的對策,萬萬不能道聽塗說,以免後悔莫及。   中醫常用的肝癌治法約有四種,可以現代醫學的角度加以說明:  一、清熱解毒法:是主要的攻法之一,許多清熱解毒藥具有抗癌作用,能直接作用於癌細胞,抑制癌細胞生長,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有消除體內癌性毒素及抗感染、抗病毒作用。   二、活血化瘀法:經實驗證明,活血化瘀藥能抑制癌細胞生長,可促進癌症患者纖維組織的軟化和吸收,提高免疫功能,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但由於肝癌患者多有出血傾向,必須小心使用,尤其經過栓塞、化療的病人,更需審慎,最好與益氣健脾等扶正固本方劑一同使用。   三、軟堅散結法:對腫瘤有抑制作用,大多配合扶正固本及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法一起使用,如大黃 蟲丸、人參鱉甲煎丸等,對肝癌有一定療效。   四、扶正固本法:是中醫治療的特色,能防止癌症的發生和發展,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內分泌和體液調節功能,保護骨髓並提高其造血功能,加強消化吸收能力,改善物質代謝,強化人體自動控制系統的能力,增強人體的解毒功能,可提升西醫各種治療手段的效果。   扶正固本療法多從「脾」、「腎」著手,例如健脾理氣法的作用在於調整脾虛所致的代謝和免疫的不平衡,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打斷促進腫瘤生長的德性循環,延長生命。又如益氣補腎法能提高免疫功能,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具有阻止化療對免疫機能的抑制作用。 (本文作者為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中國醫藥學院副教授) 婆婆媽媽 要有「骨」氣 ●陳子勇   近幾個月來,罹患骨質疏鬆症引發脊椎壓迫性骨折,而接受外科灌「骨水泥」治療,已在台灣的脊椎手術中快速的成長。這種源自一九八○年代中期由法國醫生發表開始,近五年來,美國也將近有上萬名患者接受類似的手術,但因為宣傳及誤解的結果,不免給人一種印象認為,脊椎骨折就是要將骨泥灌入,才能解決問題。   不可諱言的,大多數骨質疏鬆症併發脊椎骨折的病患(多數為婦女),在施行完脊椎體整形術(灌骨水泥)後,背部疼痛的確獲得了改善,至少短期間的預後是如此。   近二年美國更發展出駝背整形術,方法是先用可充氣的硬球體插入壓迫骨折的脊椎體內,予以撐開,重新將椎體塑型後再輕輕的灌入骨泥,統計上似乎比現行的脊椎整形術更能降低未來病患脊椎骨折的再犯率。依據現在的醫療情況,不出二年,台灣也將會有大量的中、老年婦女接受類似的手術。   長期以來,骨質疏鬆症在診斷及治療上一直困擾從事脊椎治療的神經外科或骨科醫師,其主要的原因在於這種疾病的脊椎骨,不適宜實行廣泛的椎板移除、骨刺清除或骨釘固定,更由於多數病患屬於中、老年婦女,體質及身材較短小的關係,也不適合接受較複雜的手術。   雖然傳統上這類的脊椎骨折病患都是以抑鈣素、雙磷酸鹽類、維他命D、雌性素、副甲狀腺素等藥物治療及背架支撐,但部分病患的預後及滿意度仍不理想。   骨質疏鬆症的定義是指全身性的骨骼疾病,以低骨質量及漸進性的微細鬆質骨結構退化,而導致其骨脆弱及潛在性的骨折危險率增加,通常它是無症狀的,也就是在低質量骨或在骨質流失期間是沒有任何徵候的。也因為如此,有些醫師認為骨質疏鬆症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應該算是中、老年婦女的骨折危險因子。   根據統計,一般正常婦女的骨骼質量高峰期在三十至四十歲間,之後便以每年零點五%的骨質流失比例繼續至更年期,往後的十年每年更以二至三%的比率流失,主要的原因就是少了女性荷爾蒙的刺激。   這種人體自然的現象是對女性的一大傷害,也是無可避免的結果,而最有效的防範及對付因骨質疏鬆症導致髖骨或脊椎骨折的方法,就是在青少年及青年期儲蓄骨骼質量,也就是常稱的「骨本」,除了多作重量及耐力運動(如瑜珈、舞蹈、球類、仰臥起坐等)外,也要攝取足夠的鈣質(每天至少一千二百毫克)及遠離香菸(包括二手菸)及酒精食品。   美國人有鑑於骨鬆症的普遍性,更將每年五月訂為國家骨質疏鬆症防治月,就代表了骨質疏鬆症在美國所帶來的經濟及健康的影響,也同時反應了他們對抗這種影響婦女身心的潛在敵人的一種決心。   脊椎骨質密度的測定,目前以雙光子能量檢測(DEXA)為主,不能以其他部位的骨質測試數據來作為脊椎骨折率的預測,而且測試數據也會因脊椎選擇的方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其中以前側脊椎體的鬆質骨密度最能代表脊椎骨質疏鬆症的程度。   骨質疏鬆症常用的指標T值,是相對於同種的年輕婦女的平均值所得的數據,正常人是指位在標準偏差負一以上,而骨質疏鬆症則指在負二點五以下。   愈嚴重代表相對性的骨折機率較高,但並不是造成骨折的絕對因素。其他如跌倒、生活習慣不良、體重過輕等也是骨折的危險因子。   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婦女人口中,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率約有十八%,因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髖及腕部骨折更超過此數目,且統計上,所有因骨質疏鬆症發生骨折的機率約為腦中風的二至四倍,值得婦女們特別注意。   現今的脊椎整形術(灌骨泥或其他骨合成物)或駝背整形術,在止痛上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對脊椎骨的影響尚待觀察,畢竟這是一種治標而非治本的方法。   「預防勝於治療」在醫學發達的現代,仍是不變的道理,婦女停經前的規律運動及正常攝食,停經後的正確保養及由新陳代謝科門診來適度補充女性荷爾蒙、抑鈣素等乃是現代婦女的養生之道。 (本文作者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調經 不是人人都喝四物湯 ●謝瓊慧  許多女性朋友認為四物湯有調經的功能,媽媽們也經常以四物湯燉雞為女兒進補,這原本是出自一片愛心,但臨床上卻發現有些女性在吃過後產生口乾、咽喉痛等種種不適;也曾見本來月經正常,服用四物湯後月經卻提早來潮的例子。  這是因為四物湯是屬於「補血」的方劑,藥性偏「熱性」,只適合「血虛」且體質偏「寒」的人服用。熱性體質的人服用後往往會有口乾、咽喉痛、嘴破或長青春痘等副作用,較嚴重的甚至流鼻血或造成月經提早、經量過多;其次,因其中地黃較為滋膩、不易消化,且當歸所含油脂較多,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吃了反而容易發脹或腹瀉。可見四物湯並不是人人吃得的。  那麼,婦女要調經究竟應怎樣補才好呢?其實應視體質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藥膳食用。以下就各種體質可食用的藥膳及注意事項做說明:  一、宮寒型:這種體質常發生於愛吃冰冷食物的女性。月經較易延後,經量較少或顏色較暗,有些在月經來前或來潮時小腹冷痛,劇烈時甚至臉色發青,四肢冰冷,熱敷則疼痛可稍微減輕。診察時,常可發現舌質顏色較淡,舌苔白,脈沈緊。治宜溫經散寒,並應忌吃生冷的食品。  艾葉生薑蛋:艾葉十克、生薑十五克,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渣,雞蛋一個去殼攪拌,放入湯內煮熟服食,每日一至兩次(艾葉用量不宜太多,每次六至十克即可,若食用太多會有噁心、嘔吐的副作用)。  二、血熱型:月經易提前,經量較多,質地較黏稠,平時容易心煩口渴,臉色易發紅,白帶黃稠有異味,舌質偏紅,舌苔黃,脈數。除了遺傳因素外,此種體質可由於長期晚睡熬夜,或平時情緒過度激動,或愛吃辛辣的食物所造成。治療時宜涼血固經。可多食用芹菜、蓮藕、絲瓜等清涼性的食物,忌吃油炸辛辣刺激物,並宜於晚上十一點鐘前就寢。  食療可以蓮藕二百五十克,洗淨切碎,加水煮熟,油鹽調味,常服食。  三、氣虛型:月經週期易提前,經量增多,易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常兼有腸胃消化功能不好或易腹瀉的情形。臉色蒼白,舌質淡白,脈弱。治療時宜補益肺氣,並適度運動,鍛鍊體能。  補氣山藥湯:黃耆、黨參各三十克(布包)、淮山三十克、大棗三十克,加水同煮熟,鹽適量調味,去藥包飲湯,淮山、大棗皆可食用。  四、血虛型:這正是「四物湯」的適應證,此種體質的女性多患有貧血,經色較淡,質地較稀,臉色蒼白或萎黃,容易疲倦、頭暈、心悸,舌質淡白,苔薄白,脈細弱。平時應多吃瘦肉、紅鳳菜或菠菜、蕃薯葉等綠色蔬菜、或蘋果、櫻桃、葡萄等富含鐵質的食物。治療宜補氣養血。  四物烏骨雞:熟地十五克、當歸十克、白芍十克、川芎五克、烏骨雞半隻、生薑三片,加水適量燉熟,再加入蔥白數段後食用。  五、腎虛型:常發生於先天體質虛弱,青春期發育未完全成熟時,或年屆更年期附近,有月經週期紊亂、腰酸足軟、頭暈耳鳴等情形,臨床上又分為「腎陰虛證」及「腎陽虛證」兩型:  1.腎陰虛型:經血色較鮮紅、質黏稠,兩顴午後潮紅,手足心熱,易便秘,舌質紅,脈細數。可多食白木耳、桑椹、梨子、楊桃、烏梅等滋潤的食物。  銀耳羹:銀耳十克、枸杞十克、百合十克、紅棗十二枚,冰糖適量,加清水燉煮服食。  2.腎陽虛型:除上述症狀外,另易併有畏寒,手腳冰冷,頻尿且夜間尿多等情形。可多食韭菜、胡桃等溫熱性食物。  蓯蓉羊肉粥:肉蓯蓉十克(布包)、羊肉六十克、粳米六十克,加油鹽少許,蔥白二段,生薑三片共煮成粥常服(肉蓯蓉有潤腸的功能,故腹瀉者不適用)。  六、肝鬱型:月經週期較不規則,月經來潮前易多愁善感、煩躁易怒或情緒不穩定,乳房易脹痛。舌邊暗,苔薄白或薄黃,脈弦。常見於經前緊張症候群。治療宜疏肝解鬱。  香附清蒸鯊魚:鯊魚一片洗淨。香附二錢拍破,與薑絲鋪在魚肉上,抹鹽,入蒸鍋隔水蒸約四十分鐘(體內燥熱者不宜食用)。  七、痰濕型:體態多較肥胖,胸口悶脹,月經較易延後或經量少,常兼有白帶較多的情形。宜多食白蘿蔔、海帶、荸薺、冬瓜、海參、海哲皮等祛痰消脂的食物,少吃肥肉油炸等助長痰濕的食物。治療宜燥濕祛痰消脂。肥胖者宜少吃多動,減輕體重。  山楂荷葉飲:山楂、陳皮、荷葉各十克,加水煎湯,取汁代茶飲。  八、血瘀型:月經易延後,經量過少或有血塊,經血顏色紫或暗黑,月經來潮時小腹疼痛,血塊排出後疼痛稍微減輕,嚴重者甚至不孕,常見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治療時宜活血化瘀。  益母草蛋:益母草十五克、雞蛋一個,加水同煮。雞蛋熟後去殼,吃蛋飲湯。治月經延後或痛經。  當然,臨床上所見的體質常常不是那麼單純,往往為多種證型夾雜出現。所以,若已出現月經失調的情形,自行服用藥膳又無法改善時,應儘速請醫師診治。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高纖低脂 吃出美麗        ■陳盛蝖  「高纖、低脂」的飲食配方,可以說是台灣近幾年來備受肯定的飲食新主張。如何在日常生活之中,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纖維質,一方面減少糖類及脂肪由小腸中吸收,同時又達到防癌、美容、保持青春活力,也是大家的願望。  纖維質大概可分成兩大類,一類為非水溶性纖維質,另一類為水溶性纖維質。其中,非水溶性纖維質因為不容易被消化及吸收,可以增加糞便份量,促進腸道蠕動,有改善便秘,減少大腸癌罹患率的作用。至於水溶性纖維質,在食用之後,可在胃腸之中吸收水分,而迅速膨脹,使人有飽足感,由於不含卡路里,可以預防肥胖,甚而可以減肥。依照醫學界過去的研究證實,水溶性纖維素可以防止血糖的急速上昇,也可以抑制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預防高血壓的發生。  水果中,除了含有豐富的纖維素之外,亦富含多種人體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已被證實能有效地預防動脈硬化和癌症的發生,亦可預防對感冒等病毒的感染,及對壓力所引發的各種疾病的抵抗力。充分地攝取維生素C,可促進人體膠原的生成,增強血管的彈性。依照芬蘭古柏奧大學的研究指出,缺乏維生素C的男士,心臟病發的機率,約為常人的三倍。另外一個報告也指出,吸菸者因為維生素C的吸收率會降低,且代謝也會增快,所以吸菸者的維生素需要量約為常人的一點五倍。  事實上,住在這個充滿壓力和污染的環境中,體內的自由基一定會不正常的增加。而自由基被公認為是讓細胞產生變異,形成癌症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老化的重要原因。而國內、外的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維生素C、E及胡蘿蔔素確有抗自由基的作用,避免其對身體產生傷害。而水果,就是這些抗自由基維生素最佳的天然來源,可以防癌、可以防老。  為了我們的健康著想,為了使我們的大腸功能正常,為了保持我們的青春活力,為了防止我們的老化,為了防止細胞的變異產生癌症,所有的人皆應每日攝取足夠的本地豐富新鮮蔬菜和水果,共創幸福美滿的人生。(本文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 更年期婦女的營養保健 ■鄭金寶   女生從中年跨入老年,必須經過更年期的生理及心理變化,是人類生命期重要的階段,能否過得快樂、健康且水噹噹,是需要適當的營養調配及照顧的。   更年期除了有生理變化上的問題外,再加上子女已長成、先生又事業忙碌,因而處於所謂的空巢期,部分婦女感到失落、空虛、不安全感,甚或失眠、多疑,乃至憂鬱症等情緒障礙,久而久之,外型變得蒼老失神。此時需要正確的飲食,攝取適當的營養,才能呈現漂亮、健康的外表,與充滿自信且精神飽滿,展現出自然健康美。   更年期的營養保健,不但要注意緩解更年期症狀,也要預防骨質疏鬆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飲食建議如下:  (一)維持理想體重:隨著年齡的增加,基礎代謝隨之下降,到了更年期基礎熱量的需求,已下降了五至六%,若想維持食量不變,則必須增加運動量且養成習慣,以避免體重上升,理想體重的算法是:(身高減七十)乘以零點六,再加減十%。   營養諮詢門診中,常見部份更年期婦女自行斷食減重,不但成功的機會不高,還造成皮膚皺紋,顯得蒼老,實在得不償失!   (二)適當均衡且多樣化的攝取營養素:營養專家鼓勵大家每天最好能攝取三十至三十五種不同的食物,由這些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以符合身體所需。並搭配低油、低鹽的少油炸烹調方法,如清蒸、水煮、涼拌。   此外,也應注意纖維、水份的攝取,每天至少五種蔬果及二千西西水份,飲食以新鮮食材為主,少醃製、少加工,可用自然風味的食物增加美味,如香菜、芹菜、海帶、番茄、蘋果、鳳梨等,以減少鹽份的攝取。   (三)不可忽略鈣和鎂的攝取:衛生署建議成年婦女的鈣攝取量,不要低於六百毫克,而美國則建議停經後婦女之鈣質攝取量,最好能攝取一千二百毫克以上,反觀國內婦女的鈣質攝取量,普遍不足,筆者曾做過調查發現,國內四十至七十歲之婦女鈣攝取量,僅達五百四十毫克而已,非常需要加強。鈣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吻仔魚、蝦皮、條子魚、金勾蝦、豆腐、芝麻、杏仁、莧菜、海帶、紫菜等。含鎂較多的食物有堅果類、五穀類、肉類及奶類。   (四)美容、養顏營養素不可少:維生素A、C、E在體內扮演抗氧化作用,會與自由基結合而有保護細胞的功能,尤其就抗老化及養顏角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富含維生素A、C的食物是蔬菜及水果,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是胚芽、花生及芝麻等。   (五)舒緩情緒的營養素:維生素B群包括B1、B2、菸鹼酸、B6及B12,分別在體內參與神經傳遞物質的合成、傳遞及維持神經細胞膜的完整,也有減輕疲勞及降低情緒不穩的作用,若能多樣化選擇食物,才能確保營養素的攝取是足夠的。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公館院區營養部副主任) 拒做「有味道」的人 ●梁偉中   人類以視覺、聽覺、皮膚感覺以及嗅覺來接受外在世界的變化。與其他動物相較,人類的嗅覺是退化最多的一種感覺,因此我們以不同味道來傳達訊息的能力也減退了許多。但這其中有一種味道仍留存至今,那便是狐臭。狐臭腺體所分泌出的味道在動物而言,可是具強烈的性吸引力,但對高度進化的人類而言,狐臭反成了令人非常不悅的體味了。   人類的汗腺有大小兩種,小汗腺產生汗水,大汗腺產生的分泌物就是狐臭的來源。分泌物變成讓人感覺味道不好的原因,是它與汗水混在一起後又再被細菌感染所致。所以多汗的人易有狐臭,但並非所有有狐臭的人都是多汗的。除了腋下外,這種分泌特殊體味的腺體也分佈在會陰部、耳朵、眼皮等等,但因後者的腺體含量少,比較不會有人因此而困擾。   以人種而言,西方人和黑人出現特殊體味的問題要比東方人來得嚴重許多,可是也正因為東方人有這種問題的機率較小,反而使得我們更不易習慣,也因此造成許多有狐臭的人在人際社交方面感到相當困擾。   許多有輕微狐臭的人都嘗試用外擦的藥劑來保持腋下乾燥,對於中度到嚴重的病患,這些方法就幫不上忙了,手術是這類病患唯一的解決之道。   狐臭腺體長在真皮層下方以及皮下組織,正好有腋毛的區域就是它的範圍。通常我們會在腋下做兩個約二至三公分的縱向切,之後再逐步將這些腺體做切除。切除過程中如果切得不足,那麼最後殘留味道仍會很重;切得太多,則又可能會引發部分皮膚壞死的現象。   另外手術之後,如何在這個鬆軟的腋下之處做預防血塊的步驟,這也是需要技巧的。這些部分雖然不容易,但有經驗的整形外科醫師仍可以控制得當。不過病患在接受這樣的手術前,仍需要知道部分風險的存在。   狐臭手術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時間約兩個小時,術後傷口需一至二週的恢復期,這段期間應該避免手臂做太劇烈的伸張。一般病患在手術後有八成至九成的人,身上味道會減少,也有些人可以完全沒有味道。手術後汗水和腋毛會有某種程度的減少,然而想要藉這樣的手術來除汗或除毛則是不可能的。   門診中也常常會有人詢問是否可以用治療手汗症的方式來解決狐臭問題,他們指的是由腋下將胸椎的神經節做破壞。因為小汗腺是受神經來控制,破壞之後手汗症是可以得到完全的改善,但對腋下這個部分則因技術上的困難,效果較差。而且大汗腺不只受神經的控制,它們同時也受荷爾蒙的控制,只除去其中之一,效果顯然不是很好。   夏天即將來臨,愛美的人士除注意汗臭問題外,這個季節也是狐臭病人的困擾時節,有些步入青春期的年輕人,也會因為狐臭腺體受荷爾蒙的控制,而產生狐臭,由於這些年輕人的腺體尚在持續發育中,如果太早做狐臭手術,日後有可能產生新的味道。因此除了這群人之外,其他有狐臭困擾的成年人只要血液凝集功能正常,就可考慮尋求整形外科醫生的幫忙,讓你遠離惱人的狐臭問題。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梁偉中美容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乳癌治療新趨勢 ●張金堅   在乳房外科門診,常有一些動過乳癌相關手術的患者詢問,開刀後是否需要接受後續治療?化療用的藥為何不一樣?有無新藥可用?確實有些問題困擾著病人與家屬。這幾年來,國內的乳癌診療專家也擬定了乳癌診療共識,期使乳癌患者獲得最佳治療,但有些觀念仍然需要向國內婦女朋友們提醒:  (一)乳癌治療需全面性考量:在二十世紀初期,醫師認為乳癌只是單純的實質性惡性腫瘤,主要以外科根除手術為主,但目前學者發現癌細胞會隨血液循環遍佈全身,所以新近之治療趨勢,反而是局部之切除愈趨向保守,甚至於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反而考慮使用全身性控制之化學治療或抗荷爾蒙治療,局部之控制可併用放射線治療。   (二)切除前哨淋巴節之應用。乳癌如果切除太多淋巴節會導致手臂淋巴水腫,大約有十至二十%的患者出現此種困擾。此方法乃在動手術前一天注射低輻射劑量之同位素或術前數分鐘前,注入藍色染料,讓外科醫師能夠清楚看到染料所在或利用偵測器找到同位素物質的所在,而後割除「前哨淋巴節」馬上送給病理專科醫師檢驗,如發現有癌細胞,才進行廣泛之腋下淋巴節廓清手術。此方法對早期乳癌患者則還需要進行傳統之腋下淋巴節廓清術。   (三)Herceptin新藥之應用:加州大學Dr.Slamon發現大約三分之一的乳癌會有Her-2基因之過度表現,而且預後較差,在一九九八年美國FDA核准Herceptin新藥上帝,它會攻擊含有Her-2基因過度表現的乳癌細胞,而達到相當程度之療效,副作用少,而且可以和化療併用,但不是每位病人都要使用此藥。   (四)乳癌基因BRCA1與BRCA2之檢測:這兩種基因在西元一九九五年被成功複製,其檢查尚未常規化,但對有乳癌家族史或特定高危險群之檢測,將來可能有其需要性,二者均是腫瘤抑制基因,大約佔所有乳癌患者五%左右,如果婦女查有潛藏此基因突變者,日後患乳癌及卵巢癌機率甚高,所以這類婦女宜儘早篩檢或預作防範措施。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外科主任) 擁有烏溜溜的秀髮-從中醫觀點談美髮 ● 陳俊良   頭髮是儀容的一部分,它具有保護頭顱、遮風擋雨、冬天保暖、夏天遮陽的作用。對一般人來說,並非每天都會注意自己頭髮的形狀改變,但是對那些頭髮少年白、禿髮,或是每天一起床頭髮就掉滿枕頭的婦女來說,那就是非常擔憂的事情了!   門診中常有病人問到「中藥也有美髮的功能嗎?」「中藥也可治療頭髮的疾病嗎?」「我年紀輕輕的,頭髮就白了一大片,可以吃中藥治療嗎?」「我的頭髮愈掉愈多,都快禿了,中醫有辦法嗎?」其實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甚至目前也流行在洗髮精中添加中藥成分,號稱可以使秀髮烏黑,具有生髮、潤髮、護髮的功效。目前雖然尚無科學數據加以驗證,不過也使我們了解,中藥不僅可以改變體質、烏黑頭髮,也可以外用,達到治療一些頭髮疾病的效果。   古代的中醫師就已經觀察,頭髮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態,例如頭髮烏黑濃密的人,通常表示氣血充足,身體平和;而氣血虛弱的人,頭髮比較粗糙蒼白,髮質也較脆弱,甚至容易脫髮。而少年白除了遺傳因素外,也有部分與體質、壓力有關,少年白在中醫主要是屬於肝氣鬱結、肝腎陰虛,或是氣血虛少、氣滯血淤的證型。頭髮的病變有時也是一些全身性疾病的表徵,例如甲狀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或與自律神經失調(如精神倦怠、憂慮、悲傷、驚恐),都容易誘發禿髮或掉髮,另外還有因為雄性素過多,造成禿頭或脂漏性皮膚炎等。   中醫常用於生髮、美髮或護髮的中藥,有補血藥如何首烏、當歸;活血藥如丹參、桃仁、紅花;養肝腎滋陰的藥物,如熟地、桑椹、黑芝麻、旱蓮草、枸杞、牛膝;祛濕藥如茯苓、薏苡仁;祛風藥如白芷等。   以上中藥材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何首烏。傳統從前有一位姓何的人家,因為長期服用一種植物,一直到七十歲頭髮還是烏黑一片,因此就把這種植物稱為何首烏。不過並非每個人服用何首烏都可使頭髮烏黑,它主要是適用於肝腎陰虛型的頭髮早白或脫髮禿髮,而且要長期服用才有效果。而不論選用何種藥材,都須經中醫師依據個人的不同證型,再選擇適當的藥物。   在食物方面,目前認為可預防白髮或脫髮的食材有黑豆、胡蘿蔔、菠菜、韭菜、香菇、黑木耳和烏骨雞。水果類則有黑棗、柿子、桑椹、桂圓、荔枝等。另外坊間有用生薑塗在頭皮上可以改善禿髮的說法,主要是認為生薑具有刺激血液循環及活血功能,可改善嚴重掉髮及強壯髮根,也有抑制頭皮癢等作用。   現代人因生活緊張、作息不正常、壓力增大,所以髮質脆弱、皮膚暗沈,身上的毛細孔也因空氣污染影響而附著污垢,此時使用生薑所含的胺基酸蛋白素,有明顯清除毛孔污染的效果。   中醫認為,頭髮是一個人身體狀態的表現,也適時反映出某些全身性疾病。因此當頭髮有病時,還是要尋求醫師的診治,找出真正的病因、對症治療,再配合飲食調養,如此才是真正寶貝秀髮之道! (本文作者為長庚醫院中醫分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 養成運動習慣 遠離骨質疏鬆  調查發現,國內有一成以上的中、老年婦女沒有運動習慣,以致肌力、柔軟度、平衡感不佳,一旦跌倒、摔跤,常會導致嚴重骨折,甚至死亡,因此國內醫師昨天特別提醒婦女應養成運動習慣,注意營養均衡,以免骨質疏鬆。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婦產部主治醫師楊再興昨天指出,目前全民健保前十名用藥排行榜以心血管等慢性病為主,很多人都注意到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但卻忽略了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問題。  健保資料顯示,因骨質疏鬆症而發生髖關節骨折的老年人第一年死亡率高達十五%,並不低於乳癌死亡率,這些骨折致死者多以長期臥床感染為主,不僅影響個人健康,也造成家庭及社會極大負擔,因此停經後婦女應該每天花一些時間做運動,補充鈣質,若情況許可,最好接受荷爾蒙療法。  由於國內藥廠在去年底曾和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合作,抽樣調查大台北地區五十五至八十歲婦女的運動習慣,其中有十三點二%從不運動,有十六點五%的運動方式為逛街、散步,有近二成是爬山,二成多是跳元極舞、外丹功、氣功、瑜珈、太極拳等傳統運動。  對此,台北振興醫院復健科主任劉復康指出,其實真正對骨密度有幫助的運動是負重式運動,如慢跑、舉重等,但是已有骨質疏鬆症者不適合慢跑、打網球等高衝擊運動。至於散步、游泳等方式並無法增加骨密度,不過可增強心肺功能,至於國內藥廠在昨天推出的「強骨操」及一般婦女常做的柔軟操則可以增強肌力,改善身體柔軟度,及強化身體平衡功能,減少停經後婦女因跌倒意外造成的骨折機率。  不過劉復康醫師也提醒停經後婦女在運動時,應避免做脊椎往前彎曲的運動,如果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者則應避免跪姿;若頸椎有骨刺並伴隨有上肢疼痛、痠麻者要避免頸部過度後仰;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要避免過度費力或持續憋氣運動;停經後婦女應盡量採取緩慢、間斷、簡單重複方式的運動。 中醫減肥9類治法 ●吳明珠   辨證診治是中醫診治學的核心,治療肥胖症同樣要強調辨證論治。肥胖症患者既有體型肥胖、腹部膨隆、肌肉鬆軟、皮下脂肪臃垂、活動氣短,容易疲勞等表現,又由於病因複雜,以及患者年齡的不同、性別 、居住環境、飲食習慣及個人,體質不同,導致有各種臨床症狀。所以,治療肥胖症很難用固定的藥方、一成不變的劑量進行處理,必須按照具體情況分析,靈活多變地診治每一例患者。   臨床上常見的治法大致可歸納為九類:   (一)化濕法:因脾胃功能不健全,使聚集身體的濕氣、廢物不易得到利用,或排除,而積存於肌膚,以致成為肥胖者,即所謂的脾虛濕阻型。此類病人體態肥胖臃腫,常會感到腹部滿脹、頭暈、面色萎黃、倦怠乏力、下肢浮腫、大便溏稀、舌苔白膩,脈濡而細滑。   本型多見於中、老年肥胖病人,尤以婦女為多見;治則:健脾氣,利濕化濁;處方:如澤瀉湯、二朮四苓湯、防己黃蓍湯等,蔘苓白朮散合清消飲加減。   (二)祛痰法:用於痰濁肥胖者,此類患者,食慾特別好,美食主義者,平時應酬飲酒多、體重乏力、嗜睡懶動、伴有眩暈、胸悶,或婦女不孕、閉經、舌苔膩或黃膩,脈弦滑,即所謂的痰濁中阻型。   治則:理脾化痰。輕者處方:二陳湯合澤瀉湯、三子養親湯加減,陳皮、半夏、茯苓、菖蒲、遠志、澤瀉、冬瓜皮;重者用控涎丹、導痰湯等。   (三)利水法:用於脾虛濕阻型肥胖者,腹脹、下肢浮腫,甚則全身皆腫,小便不利、苔白薄質淡。   治則:有微利與推逐之分;處方:微利用五皮飲、導水伏苓湯、小分清飲,嚴重的用舟車丸、十棗湯之類。  (四)通腑法:以輕度軟便為主。多運用於喜好吃肥膩厚味,或油炸所致肥胖者。此類病人大多屬於中廣型(內臟型)肥胖、多食、很容易肚子餓、面紅怕熱、口乾思飲、大腹便便、大便容易便秘或乾結、不喜運動、一動就喘、舌苔黃厚膩。此型多見於青少年、孕婦及產後發胖者,即所謂胃腑積熱型。   治則:清胃瀉熱,通腑化滯;處方:可選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或單味大黃片,小承氣湯合清通飲加減。   (五)消導法:用於食慾亢進型肥胖者。此類病人看什麼食物都很有胃口,而且食量偏大,肥胖、懶得動、腹滿、食積、肌膚肥嫩,面紅舌燥、苔白或黃、脈滑實。   治則:消食導滯,消肥化積;處方:保和丸;枳實導滯丸;三仙飲。   (六)疏肝利膽法:用於肥胖兼有肝鬱氣滯(志不得伸,鬱卒型)或血瘀等症。症見肥胖兼有兩脅脹痛、個性急躁易怒、頭痛口苦、目黃厭油膩、常常感到眩暈感、倦怠、腹脹、舌苔黃而舌質紅、脈象弦,所謂肝鬱氣滯型。   治則:疏肝理氣,清熱降火;處方:常選用疏肝飲(柴胡、鬱金、薑黃、薄荷)、溫膽湯、消脹散(砂仁、萊菔子)、逍遙散(丸)等加減。   (七)健脾法:用於所謂的虛胖型患者,以健全脾胃補益腎氣,來使身體恢復正常的循環,及代謝而減肥的方法。此類病人多見有脾氣虛弱、胃口不好、體胖神倦而無力、舌苔白、舌質淡紅,脈細弱無力。   治則:益氣健脾、溫補脾腎;常用方如蔘苓白朮散(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山藥、白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橘皮);異功散(黨蔘、白朮、茯苓、甘草、陳皮);五苓散(豬苓、茯苓、白朮、桂枝、澤瀉);枳朮丸等。   (八)溫陽法:用於陽虛型肥胖,此類病人大多有容易流汗、氣短、一動則喘,容易疲勞無力感、腰腿容易痠痛或浮腫、舌胖苔白,脈細沈,怕冷等脾腎陽虛的症狀。 治則:溫陽化濕;常選用濟生腎氣丸、加味腎氣丸、甘草附子湯、苓桂朮甘湯、真武湯等加減。   (九)養陰法:屬肥胖者,陰液耗傷型,症見大便秘結、脈沈無力;氣陰兩虛者表現為多食易飢、口乾汗出、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頭暈耳鳴、手足心熱、舌紅苔少。   治則:滋陰清熱、潤腸通便;本法代表性方劑有: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保真湯等。   以上列舉了九種通用的肥胖症治法,實際應用時,還要標本兼顧,辨證施治,隨證加減,立法用方要全面考慮,診治時,常需複方圖治,如健脾與化濕、溫陽與利水同施。幾種治法聯合應用,有助於提高療效。   由於肥胖症不是短時間所形成,想儘快消除也不是一件易事,在藥量上一般主張要重些。但對體虛病人,則應慎選藥量,防止欲速不達,引發其他不適。同時,服用中藥期間,還應合理調節飲食,嚴格控制食量,以清淡食物為主,少食高脂肪含量的食物,並堅持較大的運動量,才能最終達到減肥目的。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台灣婦女身兼多角色 精神問題應重視  「兩性工作平等法」在三八婦女節前上路,表面上女性工作權愈來愈受重視,但是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精神科主任林淇祥今天表示,台灣傳統女性兼負的角色極多,根據統計,最近到精神科求診的婦女比以往要高出甚多,值得重視。  由於現在多為雙薪家庭,許多婦女也需負擔家庭經濟來源,在傳統角色下,家事、教養小孩、侍奉公婆,家族間送往迎來都要女性費心,很多男人是不分擔家事、不幫忙帶小孩。  林淇祥表示,職業婦女壓力很大,加上經濟不景氣,婦女又要擔心工作飯碗不保、家庭經濟有問題,在多重壓力下,很多人紛紛求助精神科。他舉出最近的門診其中二例:  有一位林小姐是已婚職業婦女,是朋友眼中的女強人,不僅在家裏把家庭照顧得很好,工作也表現相當稱職,帶領多位下屬在職場上衝刺。  最近公司欲遷移到大陸,為了家庭,她必須放棄工作,可是家中又少不了她的收入,在此壓力下,變得神經緊繃,稍有聲響就容易驚嚇、眼皮跳、手發抖、失眠、拉肚子等症狀。  林淇祥經面談後了解,這位婦女不僅每天下班回家已近晚上七時,還要在下班途中儘快到黃昏市場買菜,接安親班的小孩,因為家中有年老的公婆,還得天天煮晚餐。  晚上做家事、幫小孩洗澡、洗碗、洗衣,等孩子睡著,公司未完的的工作還要拿出來加班,每晚都要忙到十二點以後才能休息,再加上近來公司欲遷廠,擔心飯碗不保。  長期在此壓力下,她已出現身心症,由於這位女性一直給人的形象是能力強,外柔內剛型,所以,是家庭、孩子、職場上的支柱,堅強的表面下,患者表示自己已快接近崩潰邊緣。  另外一例,是一位李姓婦女,是學校的老師,子女都已長大,在外地求學,最辛苦的時期已經過去,步入中年後,進入空巢期,在此時卻碰上先生感情出軌,每天早出晚歸,為了家庭、子女,她又不願離婚。  長期精神折磨,出現心悸、失眠,甚至晚上睡覺後會大減大叫、精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飯也吃不下,甚至有時會莫名其妙恐慌、害怕或有想不開的念頭。  林淇祥表示,現代女性兼負角色多,真的十分辛苦,長期壓力下容易導致焦慮症、憂鬱症的產生,這種精神官能症在精神科門診中佔三分之一的比例。  他認為,其實女性面對這樣的困難,應該想辦法把自己的困境對家人、朋友、同事或專業人員談出來,而不要將壓力、挫折藏起來。  每個人對壓力的承受度不同,面對危機必須自己調適自己的腳步,以第一位患者而言,家人分擔十分重要,例如先生、小孩應分擔更多家事,而家人也應多諒解,適應家中偶而吃便當,媽媽需要多休息的體認,有時這種關心、體諒,是最重要的心理支持。  女性也不應扮演任勞任怨的角色,除了爭取工作平權外,也應爭取家中的兩性平等,面對愈來愈多的家庭外遇問題,林淇祥表示,由於婚姻價值觀的改變及台商大陸經商之故,陷入外遇困擾的女性愈來愈多。  他表示,在三八婦女節之際,女性更應該好好關愛自己,注意身心的平衡,掌握生涯規劃,才能做一個自信快樂的現代女性。 跟青春痘說再見 ◎林冠甫   痤瘡是發生於臉上、前胸、背上等毛囊皮脂腺分泌旺盛處的一種慢性炎症疾病,一般人稱為粉刺,也叫做春青痘。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生活步調加快,導致速食文化大行其道,上班族尤其是年輕女性更是容易因此滿臉「青春」洋溢。   引發青春痘的因素很多,包括內分泌失調及情緒上的壓力、皮脂腺分泌過於旺盛,以及藥物如全身性的皮質類固醇等,或是常常用不潔的手指去擠皮膚等,都會引起細菌容易侵入皮脂腺,引起發炎反應,導致青春痘的發生。一般的皮膚科處理,輕症時可在局部用抗生素,重者再加上口服抗生素,以達到減緩細菌增生繁殖,降低局部發炎反應。   中醫方面則較重視病人體質的不同,而會有不同的處理,民眾如果能夠對自己的體質有些了解,在治療及預防上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臨床上常見體質有:  (一)肺實熱或血分熱體質:中醫認為面鼻與皮毛屬肺經,丘疹色紅是因為肺熱薰蒸,血熱蘊阻肌膚導致。這種體質病人的表現常顏面潮紅,粉刺焮熱,疼痛或膿包,唇薄舌紅、脈細數,有時會有口渴或便秘。這種體質應以宣肺活血清熱的藥為主,如枇杷葉、桑白皮、冬瓜子、赤芍、牡丹皮、紅花、凌霄花、生地、黃芩等來改善。   (二)腸胃濕熱體質:病人多半很喜愛吃辛辣油膩、煎炸的食物如薯條、煎餅等,導致濕熱結於腸胃,病邪不能下達反而上逆,這種體質的表現則是皮疹不但紅,而且會腫甚至疼痛,有時便秘、小便顏色較黃、胃口很差、肚子較脹、舌苔黃膩,脈滑數。這種體質的人通常比較適用蒲公英、生山梔、黃芩、黃柏、生大黃、茵陳蒿、生薏仁、車前子、生地、赤芍、甘草等這些「清熱化濕」的中藥來改變體質。   (三)脾虛痰濕體質:病人多半胃口不好,吃的東西很少卻不見得會餓(但也不一定會瘦),常覺得四肢沈重,整天提不起勁,有時覺得痰多或分泌物較多,大便不成形而溏溏水水的,舌苔較膩而且厚,常會口渴或口內自覺粘粘的。這種體質的人應用茯苓、白朮、薑半夏、陳皮、白芥子、丹參、車前子、白花蛇舌草等。若口乾唇燥則可另加元參、麥冬、天冬等。囊腫難消加夏枯草、牡蠣、海藻、莪朮、貝母。這種病人的體質較為複雜,多半是日積月累而有其他兼症,應該及早正確就醫。   痤瘡包含粉刺、丘疹、結節、囊腫甚或丘疹膿包,且多半發生在臉上油脂分泌較多的T字部位,是不折不扣的「面子問題」。臨床治療除了可以內治、外用藥並用外,也應有正確護理觀念,如常用溫水、嬰兒肥皂保持臉部的清潔,不能用手指擠壓皮膚,以免細菌感染致症狀加重,最重要的是不吃油膩、辛辣及煎炸的東西,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如此多方面配合,才能獲得良好的療效。 (本文作者為長庚紀念醫院林口、基隆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運動擴張血管 防止血管硬化    運動的好處人人知,最新的研究指其可協助擴張血管,防止血管硬化即使是九十高齡的老年人,只要在家裡及鄰近走動,都有益處,而腰圍越大的超重者,心臟病的機率越高。  據匹茲堡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運動不只可鬆散飢肉,還可使心靈清醒,尤其是人類年齡漸長時,更需要運動,以健全身心。  主導這項研究的馬凱教授說,在研究了三百五十六位七十至九十六歲的老年人後,發現凡是有運動者,不管是除草、跳舞或走路都可以,血管硬化度都較少。  他指出:有人認為年齡越大,血管一定愈硬化,其實並不正確,最主要還是有沒有運動,運動最多者血管都較不硬化。  研究報告中也促請人們,在運動時應配合節制飲食,同時提出警告說,腰圍越大者,往往體位超重,也愈易患心臟病。  雖然在運動時,心跳會暫時增加,但如能經常保持運動,則平均心跳率都較低,因此運動員的心跳率也都較低。  這項在美國高血壓雜誌刊出的研究也指出:有時瘦的人也會得心臟病,原因是其可能為靜態不動型的人,因此也會得到糖尿病,並因此而導致血管硬化。 中藥刺五加 可抗疲勞對抗壓力 中藥刺五加能提高人體攝氧量及促進心肺功能,使人不易疲勞,可對抗壓力,但一直沒有科學數據證明,30日有學者提出人體實驗數據,證實了這項說法。  輔大食品營養系講師郭婕指出,刺五加與人參同屬五加科,主要生長在中國大陸東北及俄國西伯利亞,早年莫斯科的太空人在上太空前即長期服用,大陸的耐力運動選手也吃刺五加提升運動表現,現在台灣中南部種植刺五加,也流行喝刺五加茶及刺五加藥酒,訴求抗老壯陽。  郭婕以二十名平均二十歲男性為對象,實驗組每天服用四百毫克的刺五加萃取物,對照組吃普通澱粉,測量兩組在安靜及運動時的心跳、血壓、最大攝氧量、肌力、肝腎功能等,四週後,實驗組的最大攝氧量達到每分鐘每公斤體重五十三點七六毫升,比實驗前增加百分之八點二,而且對肝腎功能並沒有負面影響。  這份研究報告已在去年於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國際營養大會中發表,郭婕強調,現在台灣也有種植刺五加,不論是產自大陸黑龍江或台灣土產,品種是三葉或五葉,效果都差不了多少。  根據中醫及本草綱目的說法,刺五加是補氣藥,性溫,能益氣健脾、補腎安神、治腰痠背痛;郭婕用現代觀點的人體試驗研究,認為刺五加含有的七種成份能提高身體組織使用氧氣的能力,抗氧化能力五倍於維他命E,能使活動肌群獲得更多的氧氣,提升心肌細胞的代謝,增強心肺功能,延緩疲勞的發生。  郭婕並表示,一般上班族的人體最大攝氧量大約三十到四十,當攝氧量缺乏時,容易昏昏沈沈、打哈欠、倦怠感、易疲勞、容易生病,刺五加是有氧食物,和有氧運動一樣能提高攝氧量。  郭婕指出,由於研究證實對心肺功能有幫助,而最近天冷正是這類疾病最容易發作的時節,民眾不妨選擇以刺五加為進補的藥材,不論是以中藥材煎煮、磨粉、膠囊或茶包,應該都有不錯的效果,不過一定要注意來源,不要道聽塗說。  她說,簡便的刺五加雞湯,就可以合理的價格、簡便的烹調,用食補來吃出健康;若再加上紅棗,不但可調味、色澤更美,也可補氣補血。另外,以刺五加搭配黃耆各一兩,以三碗水煎成一碗,也可達到補氣補血的效果。  雖然研究發現服用刺五加沒有副作用,不過郭婕還是提醒民眾,適量的服用還是很重要,若每天每公斤體重服用超過卅克,仍會引起腹痛等不適。 生理期間 青春痘易發威 ●汪經堯   二十來歲的李小姐,就職於某網路公司,是一位熱愛工作的科技新貴,並且也是時下所稱的「單身貴族」,她那親切的笑容、可愛的模樣和摩登的打扮,常常吸引眾多的愛慕者和追求者。但是,最近常常困擾李小姐的,卻是頻頻出現在下巴和脖子上又紅又大的「痘痘」,尤其是在生理期之前最為嚴重。   門診中類似李小姐的狀況者為數不少,常見的問題如,「我都已經過了青春期,為什麼還會長青春痘?」「為什麼都長在下巴,是不是我的腸胃系統不好?」「現在已經是三個小孩的媽媽了,怎麼還在生痘痘啊?我的肝是不是有問題?」等等,不一而足。   青春痘受荷爾蒙的影響很大,最近一期的美國皮膚科醫學會雜誌統計指出,有超過四十%的婦女在生理期之前,均會感受到痘痘在蠢蠢欲動或頻頻冒出。若以平均二十八天的月經週期來看的話,第二十二天是最為明顯且厲害的一天。此篇文獻也發現,這種現象與種族、痘痘的嚴重程度和口服避孕藥的服用關係不大,反而是與「年齡」有明顯的關係;其中在三十三歲以上的婦女會比二十歲以下的女性更為顯著。   影響荷爾蒙不平衡的主要元凶為:(一)體內男性荷爾蒙的量過多;(二)血液中性荷爾蒙結合球蛋白過少,導致游離的睪固酮過高;(三)皮膚內較弱性的睪固酮被轉化為活躍型的二氫睪固酮(DHT);(四)皮膚內的皮脂腺對DHT的敏感度較高等。此外,皮膚內含有較多的男性荷爾蒙接受器,也會刺激皮脂腺的分泌和毛囊的角化,使得痘痘容易滋生。   雖然如此,患者大可不必太緊張,因為絕大多數人血液內的雄性荷爾蒙濃度均在正常範圍內,除非出現禿髮、多毛症(或毛髮粗大)、陰蒂肥大、或過度肥胖等現象時,才有必要做血液的檢測。若發現濃度過高時,表示身體可能出了狀況,此時需檢查卵巢、腎上腺或腦下垂體是否有問題。   化妝打扮不僅是為了美容,也是一種禮儀的表現,但化妝品或保養品若使用不當,或卸妝不完全時,則易造成毛孔堵塞;若加上工作壓力、生活緊張、熬夜失眠、情緒不穩定等,便會「吹皺一池春水」,使得原本消聲匿跡的痘痘再度坐大,產生所謂的「遲發型痤瘡」。   成年婦女若有長痘痘的情況,建議不要為了遮掩而濃妝艷抹,或者是拚命地做臉,或者是隨意地擠壓,應找專業的醫師加以檢查、診斷和治療,以免弄巧成拙,造成皮膚的二度傷害。(本文作者為台東市汪皮膚科診所院長) 骨質疏鬆症-保住骨本DIY        ●顏素美  年紀大的人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原因在於人體隨著年歲增長,造骨細胞功能下降,使骨骼的蝕骨作用比形成作用快,到最後骨質變少,骨小柱萎縮;八十歲左右,腸骨中的海綿骨只剩年輕人的百分之六十,而易形成骨鬆症。  女性在停經後,雌激素分泌急速下降,雌激素能促進骨芽細胞活化,幫助製造骨骼,並且會抑制破骨細胞(將鈣質由骨頭中溶解出)的活性。所以雌激素分泌不足,保護骨骼的作用減弱,骨質也會變得疏鬆。  要防範骨鬆症的威脅,在日常飲食方面要多留心,與骨質有關的營養素除了蛋白質、膠質、鈣、磷外,還有植物性雌激素、維生素C、D、鎂等。要保住骨本,在日常飲食上,可以多吃這些食物來補充骨頭所需的營養,以減少骨質的流失,減緩骨質疏鬆的程度。  ●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蛋、瘦肉、魚、豆類、奶類、米飯。蛋白質是骨骼形成的重要物質。  ●含膠質較多的食物:豬腳、肉類、魚骨、甘藷、黑木耳。膠質是肌腱、韌帶及關節面的重要物質,缺少時,關節會較僵硬而無彈性。  ●含鈣較多的食物:牛奶、奶酪、優酪乳、起司、豆腐、魚、蝦米。吃魚時加上檸檬汁,可以促進魚的鈣質被人體吸收.選擇鈣片時,將鈣片放入溫水中搖一搖,若鈣片未在二十四小時內溶解,就不要選用,鈣是骨骼形成的重要物質。  ●含維生素C較多的食物:木瓜、甜瓜、花椰菜、苜蓿、青椒。維生素C能促進膠質的合成。  ●含維生素D較多的食物:魚、魚肝油、牛奶、蛋黃、香菇、酵母。適度曬太陽,紫外線的照射可以使皮下脂肪的脫氫膽固醇轉化成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增加鈣、磷在小腸內的吸收,調節鈣、磷的正常代謝。  ●含鎂較多的食物:綠色蔬菜、海鮮、堅果、玉米、麥麩。鎂能促進膠質的合成。  ●含植物性雌激素較多的食物:石榴、黃豆製品、黑豆。雌激素能促進造骨細胞的活化,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  食療DIY  雞膠  準備雞腳一斤,檸檬一個(榨汁),蔥二根,生薑三片,鹽少許。雞腳川燙去血水,再用清水洗淨,加水淹過三公分,入薑,大火煮沸轉小火一個半小時,入鹽、檸檬汁調味。  此方可補充膠質,強筋健骨,對關節僵硬、膠質缺少者有效。  酸辣湯  準備豆腐一個(切絲),木耳一大片(切絲),蛋一個、瘦肉一兩(切絲),白醋、糖、鹽、黑胡椒少許。鍋中水滾入豆腐、木耳、瘦肉,再煮沸二至三分鐘後,加入白醋、糖、鹽、黑胡椒少許,再打上蛋花。  此湯含有與骨質有關的大部份營養素,如蛋白質、膠質、鈣、磷、植物性雌激素、維生素D、鎂等,為骨質疏鬆症的最佳食餚。  生活細節方面則有以下數點值得注意:  ●若服用鈣片,在睡前服用易吸收,且可幫助入睡;不要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尤其是利尿劑,容易引起腎結石。  糙米、全麥麵包等完整的穀物裡,有大量植酸會與鈣結合,阻礙鈣質的吸收,所以不要與鈣片一起吃。  ●含碳酸的汽水、可樂;含草酸的巧克力、菠菜、油菜、竹筍、茭白筍、腰果、杏仁果;還有柳橙、番茄等會抑制鈣質的吸收,避免食用。  ●補充鈣片,記得要曬太陽,才能相輔相成。  ●作適度負重性質的運動,促進鈣質被保留在骨中,如綁沙袋走路,以及跑步、騎車、舉重、仰臥起坐等,每天約二十分鐘。  ●加強居家安全,避免跌倒,如樓梯照明要充足;避免地面不平;浴室、廚房用防滑地板;浴室、廁所加裝扶手;老人家外出時攜帶柺杖。  ●改善生活習慣,不吸菸、不酗酒、不喝過量咖啡(一天不超過一杯)。菸中的尼古丁對骨質再生有破壞的作用;酒、咖啡會抑制身體對鈣質的吸收。  ●定期骨密度檢測,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本文作者為衛生署南投中興醫院中醫主治醫師) 最好的減肥方法-節制飲食與恆心運動        ● 郭明裕   去年九月,哈佛大學的研究學者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一篇從三萬多名護士資料中,分析出糖尿病最主要病因是體重超重,而其關鍵在飲食及運動,前者是「收入」,後者是「支出」,當收入大於支出,糖尿病與肥胖便因運而生。   至於要如何減重才能成功瘦身又不傷身?節制飲食加上恆心運動是值得參考的減肥法。   廿五年前,筆者長兄在美國喬治亞州執業小兒科,發現自己體重稍重,且有輕微的尿糖反應,當下決定每天在社區慢跑二至十哩,而飲食中採取碳水化合物減量,包括飯量減半,飲料以無糖為原則。至於脂肪則能不吃就不吃,而主要熱量集中於蛋白質,包括瘦肉與魚類。如此下來,體重在半年內從七十五公斤降為五十七公斤,且一直在飲食與運動中持之以恆,反映在體重中的五十七公斤竟維持了廿五年,每天忙碌的醫生生活卻拉長至十二到十八小時,一點也不覺得累,其間的秘訣便在於把握住上列兩項原則。   筆者在臨床上也曾見過一位國中生因體重超重,沒有女學生要和他交朋友,在重大刺激下決心減肥,開始了三年的減肥大作戰。一天只吃兩餐,每餐半量,至於油炸、甜食或飲料一律Say no。國中畢業後,再來看醫生時,病人已從一百公斤的大胖子,瘦到只有五十公斤左右。詳問之下才知道,除了飲食,這位偉大的國中生,每天騎著腳踏車上學、運動與踏青,並堅持抬著腳踏車上五樓公寓而不搭電梯,目前他仍持之以恆的控制飲食與運動。算是成功的窮人減肥方法。   成功的減肥方法首重恆心,但用對方法也很重要。首先是(一)脂肪的攝取要少:近代兒童因流行速食文化,六至十一歲兒童肥胖驟升五十四%,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肥胖增加卅九%,青年人肥胖成長廿五%;主因即高卡洛里高脂少動生活形態使然。(二)高糖飲料要減半:成人研究中發現,高脂飲食,只會降低四十三%食慾,故愈吃愈胖;高糖飲食,吃到相同卡洛里時,卻會降低八十六%食慾,故愈吃愈胖的程度沒有那麼嚴重。但以現代人少動生活形態普遍存在的情況下,高糖攝取後如果沒有能量消耗,會以脂肪形式儲存,照樣會胖,會有糖尿現象出現。(三)多運動且持之以恆:雖然運動減肥減重的速度比限制飲食效果差,約一星期只能減少零點零七至零點一公斤而已,但如果縱容兒童長期每天看電視四至五小時不運動,則比每天只看零至二小時電視的兒童高八倍的肥胖機率。   最好的減肥方法就是控制高脂、高糖飲食,其次才是有恆心的去運動,雖然運動減肥成效不快,但卻是維持身材不再胖回去的不二法門,如果再不運動而成天看電視,肥胖就會成倍回升。衛生署長帶頭提倡多走樓梯,就是小動作大道理,端看大家要不要起而行來減肥,促進健康而已。 (本文作者為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諮詢委員、桃園市小兒科醫師) 榮陽團隊 靈芝基因體定序計畫發表 靈芝是中國傳統醫藥史上記載最久的藥用真菌,從過去的研究中顯示,靈芝在提升人體免疫力和作為一些癌症輔助治療方面,具有相當大的潛力。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生物技術與中草藥研發,並且鼓勵中草藥以植物型藥物進行臨床療性評估,並準備進軍國際市場。台灣人民服用靈芝者不少,因此靈芝對國人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90年12月底在台北榮總舉行的「靈芝基因體定序研究成果發表會」總主持人何橈通教授指出,台北榮總、陽明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繼完成人類第四號染色體千萬鹼基計畫之後,再次合作,並邀請台灣大學參與此研究,使得台灣在國際人類基因計畫中留下歷史的一頁,同時也縣市台灣有執行基因體定序分析的能力。  何橈通教授說明,目前所推動的靈芝基因體定序計畫,有幾項重要的意義:第一,靈芝是我們先民的遺產,也是相當有潛力的醫藥及保健產品,因此,解讀靈芝的基因體,對於瞭解靈芝的生理與有效物質的生合有非常大的幫助;第二,這次的言就是台灣第一次獨力針對一個真核生物的完整基因體進行解序及註解,不但序列長度長於人類第四號染色體千萬鹼基計畫,而且由分離染色體DNA,到製作基因庫,在到最後的序列註解,完全由國人參與和執行,相當難得;第三,解讀完整的基因體,可使國內生物資訊研究由基因體註解的層次,進展到基因解讀的層次;第四,提昇國內生物資訊領域整合能力;第五,靈芝基因體的資訊,再加上靈芝基因表現與蛋白質的研究與生物資訊的整合,將會成為我國傳統醫學中其他藥用真菌應用與開發的典範。  何橈通教授進一步說明,目前可用序列的總長度,已經達到靈芝基因體恤列全長的5.5倍,大約有一億鹼基對,基因組全序列也正在進行組合。而再生物資訊方面,以經利用和其他數種模式生物的基因序列做比對,來推估靈芝細胞內可能具有相對基因功能,以及這些基因位於何種代謝途徑上,或是這些基因在靈芝細胞內可能扮演的角色。  何教授最後強調,靈芝的基因體定序是中草藥科學化的一個里程碑,可以提昇國內在全球逐漸蓬勃的基金=因體研究上的整體形象,並且在全球中草藥基因體學中的相關研究成果上,取得領先地位,同時也代表了榮陽團隊所主導的整體研究在這方面的努力的初步成果。 氣血不通 中醫可調理 高宗桂 臨床上有許多慢性痠痛,西醫憑藉X光仍看不出異常,因為那是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問題,X光無法透過含鈣質的骨骼,除非骨頭斷裂才看得清楚。另外有些運動傷害或慢性損傷是屬於「氣血不通」的問題,不全屬於神經或肌肉的因素,需要中醫理氣活血治療才比較有效。 例如整日埋頭苦幹或胸悶的鬱傷呼吸不暢,或是運動過度的內傷,兩者都不容易用生化檢查或X光診察得知,現代醫學對於這種內傷檢查的結果往往都是「正常」,但患者依舊痛苦,甚至被轉到精神科,事實上,中醫應用針灸配合活血化瘀物,效果加倍。 因此,一般而言,久年隱性、慢性疼痛服用中藥較好,急性疼痛應靠西醫打針或中醫針灸效果較好。 國術館的推拿其實不一定比診所差,有時某些門派對某種病還有獨門功夫,但民間比較沒有正式的訓練機構,各國術館程度差異很大。合格中醫師每年必須參加中醫師公會舉辦的在職人員教育訓練(一年必須有廿四個點數,若三年達不到七十二點,不得執行中醫業務),但如果中醫師只聽課而沒有臨床看診,針灸或推拿技術也是很差的。 從九十一年開始,中華針灸醫學會與中醫傷科醫學會、中華推拿科學學會都要陸續進行專科醫師甄審考試,這是我國中醫界的進步,也希望以後民眾看病時,先打聽該醫師是否取得針灸科專科醫師、傷科專科醫師或推拿專科醫師證書。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中華推拿科學學會理事長) 檢視坐骨神經痛 注意保暖做柔軟體操可預防   天冷,又有人的腰部、腿部隱隱作痛,門診顯示,坐骨神經痛患者的人數有增加的趨勢,如何檢視自己是否也是真罹患坐骨神經痛,醫師有一套簡易DIY方法,平躺時,將腿伸直,平平舉起,如仰角無法到達七十度,就有劇痛感,那麼八九不離十,可能是神經被壓迫了。   高雄市中醫師公會顧問蘇聰明醫師指出,坐骨神經痛好發於秋冬季節,尤其氣溫驟變,血管遇冷收縮,患者的酸痛感自臀部、大腿一路延伸到小腿,麻至腳趾,一旦產生劇痛時,令人坐立難安,走路困難,無法入睡,患者常以為是風濕痛、肌腱炎甚至腎臟出問題,延誤就診。   坐骨神經痛發病的原因多元,蘇聰明表示,除了年老關節退化外,鈣質吸收不足,太少運動或運動過度,甚至同一個動作操作過久,姿勢不良,都可能使夾在脊椎間的「軟墊」受損突出,壓迫神經,引起疼痛,西醫多數採開刀治療,中醫則服用通痺散配合物理治療,消除症狀。   蘇聰明表示,骨科罹患率最高的患症中為坐骨神經痛,病症更常在寒夜裡一觸即發,因此患者一定要按時吃藥防範,而這種被喻為老人病的神經痛,事實上也有不少年輕病患,因發病而被送診。   治療急性坐骨神經,可透過針灸,如要根治則需服藥二至六個月,蘇聰明表示,凡事預防勝於治療,患者不妨在這幾天保持

感謝菲媽熱情贊助此文~發燒的應變守則&小寶寶吃藥秘訣 《幼兒四季健康手邊書》

2006年09月05日
公開
48

發燒的應變守則(丁綺文醫師) 爸媽放輕鬆   面對發燒的正確態度,是把發燒當作一種警訊,就如烽火臺點燃,只是告訴我們敵人來犯一樣,必須找到引起發燒的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釜底抽薪,不再發燒。 寶貝育兒房   兩歲的芳芳夜裡突然哭了。先是發冷打顫,之後開始發燒,沒多久肛溫就升到39℃,芳芳的爸媽非常擔心,趕緊塞一顆退燒栓劑,可是半小時過去了,體溫仍然繼續升高到40℃,爸媽情急之下又塞一劑,結果一小時後,芳芳大量出汗,燒退得又猛又快,手腳發冷,肛溫量起來只有36℃,爸媽只好用毯子裹住她保暖,才漸漸回復正常體溫。就這樣折騰一晚上,忽熱忽冷簡直像洗三溫暖。第二天一早,爸媽帶著芳芳去找熟識的小兒科醫師,提出一串問題:為什麼孩子容易夜間發燒?發燒前為何發冷打顫?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退燒藥什麼時候才能用?如果退燒過度,會有危險嗎? 丁醫師門診室   孩子發燒,是所有父母都會面臨的狀況,芳芳的爸媽所提出的疑問,的確是父母最關心、最想知道的問題。兒科門診的病人,約有三分之一是因為發燒來看病的。有關發燒的迷思和誤解很多,使得大家無所適從。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了解發燒的來龍去脈,以及正確的處理方法。 一、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作用就像冷氣機的設定溫度,正常的時候,嬰幼兒設定的溫度比成人稍高,所以台語俚語說「囡仔屁股三斗火」很傳神,嬰幼兒肛溫大約在攝氏37.5℃,上下變動1度左右。成人和較大兒童口溫大約攝氏36.8℃,上下變動0.5度。   人體感染病原,引起白血球反應,產生「熱素」,就會刺激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當設定溫度被調到39℃時,身體藉著肌肉打顫收縮產熱,或者減少出汗散熱,將體溫提升到39℃為止。所以發燒前,可能會發冷發抖,再突然高燒,某些細菌毒素,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二、為何發燒大都在半夜?   許多父母可能觀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間發高燒。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孩子生病的時候,體力變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喝水,體溫當然升高。 三、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   錯!其實發高燒本身,是不會讓「腦筋變壞、智能變差」的,以往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事實上,只有腦炎、腦膜炎等腦質本身受疾病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不必過份憂心。   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這種極端的高溫,很少伴隨疾病發生,臨床上唯有對麻醉過敏,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 四、退燒有必要嗎?   就因為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   但是有更多的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份蒸發,更是惡性循環。八歲以下的孩子,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高燒,引起繼發的傷害是不必要的。 五、必學應變守則 ── 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 ◎ 家中常備退燒藥   家有0∼6歲幼兒的父母,都必須常備退燒藥,以因應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燒束手無策。退燒藥的使用也有技巧和原則,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宜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燒失控。建議家長固定使用一種,熟悉它的用法,最安全。 ◎ 了解退燒藥的特性   退燒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普拿疼糖漿。阿斯匹靈錠劑退燒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因此原則上不建議兒科的小病人使用阿斯匹靈。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小孩半夜發燒或拒絕吃藥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一般應相隔四小時),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退燒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溫,不必一時心急,因小失大。 ◎ 退燒三步驟 ˙第一步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攝氏38.5℃,就可以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每次只用一種,劑量以體重計算,通常退燒藥水一次劑量為體重的一半,例如10公斤,給5㏄藥水。退燒栓劑10公斤以下使用半粒,體重超過10公斤才用一粒(詳見藥袋上的說明)。 ˙第二步 使用同時,配合冰枕,觀察半小時,再量一次體溫。 ˙第三步 如果未降,加上溫水(約30∼33℃)擦洗身體。 六、面對發燒,應有哪些正確觀念? ˙觀念1:發燒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代表體溫控制中樞失調了。當人體感染病原時,大量喝水是預防發燒的最好方法。 ˙觀念2:嬰幼兒平時喝奶完,就應習慣喝一些開水,因為漱口有清潔作用,避免蛀牙和口腔念珠菌滋生,而且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在生病的時候才不容易脫水和發燒。 ˙觀念3:每個幼兒的家庭都應常備體溫計和退燒藥。肛溫表和耳溫計測得的是中心溫度,比較準確,耳溫槍使用快速且方便,但品牌良莠不齊,或者測量方法不正確都可能有誤差,適合用來篩檢,高燒的情況仍應用肛溫表確認(時下常用的耳溫槍,要記得檢查電池是否充足,測溫頭的耳套應注意隨時更換)。 ˙觀念4:發燒持續的天數,比溫度的高低更重要。輕度的病毒感染,幼兒也可能燒到40℃,只要不持續超過三天,並不奇怪。但是越大的孩子發高燒,或任何年齡小孩發燒持續超過三天以上,即需要檢驗白血球,查明是否併發其他問題,不可掉以輕心。 ˙觀念5:診斷發燒的原因,需要專業判斷,發燒退了,仍應去找醫師查明原因,特別是新生兒和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敗血症往往只呈現體溫不穩或過低,千萬不可以為燒退就沒事了。 給父母的貼心話   若不慎重疊使用過多退燒藥,有可能使體溫下降過速,造成四肢冰冷或發抖,此時改用毛毯保溫或熱水袋保暖,體溫就會自然回升,不必再用其他藥物。這種失控的退燒,基本上不會對孩子造成危險。 ※ 本文節錄自《幼兒四季健康手邊書》P154~P159,丁綺文著,信誼基金出版社,2003年7月。(本文作者為�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 小寶寶吃藥秘訣 整理:王乃善 / 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小組   寶寶生病父母都是很焦慮的,以最常見的一般發燒而言,平均都要燒個三至五天才會逐漸地緩解,退燒藥物只是暫時地讓溫度降一些而已,而不是吃的愈多降的愈快或多。其他的如咳嗽藥、止流鼻水藥等,亦是一樣的道理,吃多了反而會出現藥物中毒的現象,並容易將單純的病複雜化了。 所以父母常有下列錯誤的狀況: 1. 未按醫生的用藥指示,短時間內重覆或加量吃藥。譬如應隔六小時才吃一次的藥,只隔了二、三小時就再吃了。 2. 一天分三、四次服用的藥,父母為了加強藥物的作用,一次就全部吃下去了。 3. 同時看多位醫生,吃各醫生開的藥。雖各有按照指定的時間及劑量,可能重覆吃藥。 建議父母按時服藥: 1. 選擇您所信賴的醫生,完全地遵照其指示,給寶寶按時服藥。 2. 遇有疑問,如病情未見好轉,可再請教醫生解釋以消除疑慮。 3. 勿嫌麻煩,寧可多看醫生但勿多吃藥。每種藥物的作用都有極限的,當已達其應有的作用時,再增加藥劑量也無法加強其藥效的。

全美語?!

2006年03月31日
公開
70

全美語的迷思—幼兒外語學習時機與方式 張武昌主任 現職: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言談/篇章分析、英語教材教法、教學實習、語言測驗與評量 學歷: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語言學博士 前言 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與國際化的趨勢,國內目前已儼然形成一股學習英語的熱潮。尤其是在商業化的廣告渲染之下,「學習英語越早越好」似乎已成為社會大眾的共識。家長更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這場學習競賽中「輸在起跑點上」,紛紛提早讓家中幼兒學習英語;有些家庭儘管經濟拮据,父母節衣縮食也要省出補習費讓孩子早早學英語。而坊間打著「雙語教學」、「全美語教學」的幼兒園、補習班林立;其中強調「外籍老師教學」、「讓孩子沉浸在全美語環境中自然而然學好英語」者,更是收費不貲。家長們身處於這股英語學習的熱潮中,常感到焦慮、憂心,不知如何為孩子找出正確的學習方向。 孩子究竟在什麼年紀學習英語最恰當?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最好?這些問題在許多官方或民間的討論中,往往被過度單純化、偏狹化、孤立化。論者或以少數英語學習成功的個案兒童、某個多語國家的例子,或以學習者於一年半載之內的英語表現,來強調提早學習的好處,以及全美語學習的優越。但大家不要忘記,幼兒的英語學習,應該是他整體成長、認知發展的一部份,既不可能與其他的學習面向分割,也不可能獨立於整個社會環境之外。因此,兒童學習英語的時機與方式,也應該全盤考量孩童的認知發展階段、語言學習環境、整體學習成長、文化的認同、思考與創造力的激發、價值觀的養成等不同面向。 提早學習不是學好英語的保證 近年來補習班業者大力鼓吹,也廣為家長、甚至教育主政者相信的說法,是兒童具有極為優異的外語學習能力;只要及早讓他們多學一點,將來英語自然就優人一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也就成為兒童英語業者最強而有力的訴求。許多廣告中常引述「語言學者的研究發現」,而且措詞聳動,彷彿孩子只要過了「關鍵期」就再也無法學好英語了。難怪家長看得焦慮不堪,深怕稍有延誤便會耽誤孩子的一生。 所謂「關鍵期」的說法,主要來自神經語言學家Eric Lenneberg在1964年所提出的「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Lenneberg根據人類大腦的發展,主張語言習得在兒童時期大腦左、右葉功能分化尚未完成前最為有效;一旦過了這個關鍵期,外語便很難學得像母語人士一樣標準而流暢。但值得注意的是,Lenneberg的假說多年來並未真正獲得語言學界的廣泛證實。有多位學者曾分別進行實驗,但所獲致的結論不一。有些研究甚至發現,在語言接觸機會較少的情況下,反而是年紀較長的外語學習者成效較佳;有些人則指出,年幼的孩童在語音的習得上較佔優勢,但在詞彙與句法方面,則以年紀較長的孩童為佳。2000年訪台的著名TESL學者Catherine Snow在台北的演講中也清楚指出,學習外語並非愈早開始成效就愈好。而國際知名的神經語言學家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也曾明白表示,學界並未證實有所謂「關鍵期」的存在。由此可見,「愈早學愈好」的論調,其實是相當具爭議性的。 「全美語學習」未必適合台灣的語言環境 其次談到最近十分熱門的「全美語」學習。所謂「全美語」教學,通常標榜要讓孩子「沉浸在全美(英)語環境中輕鬆學會美(英)語」。部分人士更常以國外的例子或是學習成功的個案為佐證,主張這種學習法之優越性。但是普遍為大家忽略的,是語言學習的客觀環境。 就語言使用的環境而言,歐洲有些國家,如瑞士、比利時、荷蘭等,本身就是雙語或多語的社會,英語長為其官方語言之一;而且其境內其他語言和英語在結構、詞彙上有許多互通之處。亞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香港等地,則是由於過去英國殖民的歷史,在社會上也具有廣泛使用英語的傳統。因此在這些國家中,兒童除了課堂學習以外,生活環境中更不乏使用英語的機會。此外,文獻上所載的「在全美語環境中學好英語」的許多個案,多是英語國家中的外籍移民。這些環境中的孩子學習英語,不僅是透過學校裡的教學,出了校園後的週遭環境中也必須隨時隨地使用英語,確實有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學好英語的條件。反觀國內的環境,我們並非英語國家,許多幼稚園雖然標榜全美語教學,但往往僅是有幾位外籍老師授課;而孩子們之間的互動、和本地教師的溝通,都無法真正以英語進行。出了校門所接觸的不是英語,更不可能使用英語和家人交談。 因此,在台灣的客觀條件下,幼兒園裡面所營造的,往往是一個相當扭曲的全美語假象。除了少數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學生之外,多數學生其實是英語能力不足,常不能表達真正想講的意思;若是學校強調「No Chinese」,則學童勉強以英語溝通的結果,也常是說出一些在發音、詞彙與結構上都十分「台灣化」、「中文化」的涇濱式英語。而這種原本屬於語言學習過程中過渡性質的「中介語言」(interlanguage),在長期反覆使用卻缺乏足夠機會接觸正確形式、又欠缺專業英語教師的引導之下,常會就此定型,對長遠的學習反而造成負面的影響........................... ∼其餘請參考網址∼http://www.cycschool.com.tw/new_page_405.htm (這是一篇非常不錯的文章) 參考資料 http://www.cycschool.com.tw/new_page_405.htm(網址)

給天下女人沈思

2006年03月09日
公開
49

> > 給天下女人沈思 > > 寫的真的太精采了! > > > > Dear lady, > > > > 如果你老公很上進,妳要趕快跟上,否則會被他嫌棄。 > > 如果你的老公很上進又進取,妳要趕快加油,否則會被他淘汰。 > > 如果你的老公很頹廢,妳要自立又自強,否則會被他拖累。 > > > > 如果你的小孩很聰明,妳要趕快學習,否則會被瞧不起。 > > 如果你的孩子很遲鈍,妳要趕快成功,因為妳要照顧他一輩子。 > > > > > > 無知的愛是傷害,無知的消費是浪費。 > > > > > > 女人一成不變,男人一定會變。 > > > > > > 要做千面女人,不要做鉛面女人。 > > > > 女人要有三麗:美麗+能力+魅力。 > > > > 不要當三瓶女人:花瓶,醋瓶,藥瓶。 > > > > 女人有三美:形象美,語言美,心靈美。 > > > > 千萬別做~~ > > > > 三心女人,在家裡放心,想起來傷心,看起來噁心。 > > 三轉女人:圍著鍋台轉,圍著先生轉,圍著孩子轉。 > > > > 女人要有四立:思想獨立,能力獨力,交通獨立,經濟獨立。 > > 女人要美的自然,而絕不是自然就是美。 > > 漂亮美人像寶石,智慧女人像寶藏。 > > 女人因為有氣質才會千種風情,萬種浪漫。 > > 想要得到別人的愛,首先要自己愛自己。 > > > > 相愛不是互看對方的眼睛,而是要有共同的目標,理想,話題,朋友。 > > 相愛容易相處難,相處容易相信難,相信容易相諒難。 > > > > 行走在智慧中的女人最美麗,而要得到智慧就要走入人群中。

穿胸罩的時間

2006年02月23日
公開
59

如果你用的bra是有鋼絲的,這些是比較貴,又說用了它,胸部不易下垂。千萬不要信啊!因為有兩條鋼絲,所以壓力更大,令淋巴阻塞更嚴重。 你試試用手按按bra帶和正中央的位置,好痛啊!因為有阻塞囉。不想生cancer,就快將那兩條鋼絲拿出來,每天洗澡時要記得多擦擦那些痛的位置,慢慢淋巴和任脈通了,你就不痛,生cancer 的機會也減低啦。 自己多按摩胸部,由下向上推,那就不會下垂了。男士們,請告訴你的另一半吧! 穿胸罩1天勿超過12小時(文章來源:吳珮琪醫生新書 ----- 36天平胸) byebye 日常生活中有什麼因素會導乳癌?相信愛美的女性一定難以想像,胸罩也可能成為致癌的因素,這有理可循的,因為胸罩長時間壓迫著胸部,! 將使毒素停滯在胸部的組織當中,而如果穿戴胸罩的時間一天長達18小時以上,毒素便會盡其所能,在這一部位將正常細胞轉移成癌細胞。 1990年,日本的醫學界,在幫助女性豐胸的實驗中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受試女性經過3個月的胸罩長時壓縮後,胸部都縮小了,胸圍則變大了,左右…兩乳頭的距離也變寬了,乳房變得更加下垂,也就是說,胸部在胸罩的壓力下變大了,變大的原因來自淋巴液的增加,淋巴管的壓縮可能導致毒素集中於胸部組織。 人體其他部分毒素可以慢慢的排除,胸部的毒素卻容易停滯不去,所以當再有一次毒素侵襲胸部時,病變就將發生了。 由於胸部的淋巴管接近表皮,特別容易受到壓抑,淋巴系統中另一個重要的結構為淋巴結,腋窩就是淋巴結主要的聚集部位…這包括腋下及胸部上緣的部位,約有20到30個淋巴結深埋著,過濾來自乳房、手臂及胸腔上部的淋巴液…淋巴結能排除過濾淋巴液中的廢物,所以是預防病變的尖兵,當淋巴結偵測到外來的異物,例如:細菌、毒素,或癌細胞時,淋巴結就會變得腫脹,如喉嚨痛一般。 淋巴液也負責清除毒素的任務,毒素很容易囤積在脂肪中,胸部的脂肪就是絕佳的囤積部位,而當淋巴液的流動受阻,其清除毒素的能力也會受干擾,如此環環相扣,就不難瞭解胸部受到胸罩長時間壓迫後,可能引發的問題。 所以為了避免乳癌的發生,女性應該儘量縮短穿戴胸罩的時間,一天最好不要超過12小時

和孩子一起成長

2006年02月22日
公開
52

似乎總在妳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妳就當了媽媽。但是一當了媽媽,妳就會忽然不一樣起來,妳不再是被寵愛的女兒、嬌滴滴的太太,妳會忽然變成了「媽媽」。 一當了媽媽,妳忽然變得不嫌煩、不怕累,妳心甘情願的要為他擋風擋雨,妳會了解什麼是責任,妳會忽然有了「捨我其誰」 的擔當。 有了孩子,妳會忽然有了許多疑問。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時間是一去不回頭的,漫不經心的妳,會忽然變得好學不倦、慎思明辨起來。妳再也不瀟灑的說什麼「讀書不求甚解」了! 有了孩子,笨手笨腳的妳,忽然會摺紙,又會剪貼,會編兒歌,又會玩遊戲了;有了孩子,妳可以理直氣壯去做許多妳小時候沒有機會做的事。妳可以看卡通影片、看漫畫書、吃棉花糖,可以花錢買那些個可愛的玩具,可以去兒童樂園坐太空飛輪,可以去看山看海、玩水玩沙。 有了孩子,妳會忽然有勇氣去做妳從來不敢做的事。跟著孩子,旱鴨子也下水了,忘了害怕,忘了不好意思,別人只當妳是個為孩子水裡來火裡去的媽媽,他們看到的是媽媽頭上的光輝。 時間是這麼留不住,孩子一下就長大了。在他得每天背著書包上學前,在這個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時期,請和他攜手同行,給他幸福;也給妳自己幸福。 (作者為信誼基金會執行長,節錄自「小太陽Family雜誌」創刊號)

自己來作優酪乳 輕鬆4步驟

2006年02月20日
公開
84

http://www.fntnet.com.tw/cgi-bin/mednews/viewnews.pl?action=food2news&id=20020921004432 自己來作優酪乳 輕鬆4步驟  生機飲食專家劉湘琪說,自製優酪乳常見的錯誤有三種:一是未將牛奶先加溫再降溫,因此無法去除牛奶中大部分的雜菌。二是製作時沒有維持在適合益菌繁殖的溫度,反而在室溫下製作,以致雜菌繁殖得比益菌還快。三是沒有依照菌種適合的固定時間發酵,常以冬天二至三天,夏天一天為原則,以致常製作出腐壞的成品。  她指出,在家 DIY 製作優格需要的工具有攪拌匙、溫度計(刻度為一百度西左右)、燜燒鍋或保溫杯(用酸乳酪專用的發酵器更佳),在製作前務必用肥皂洗淨雙手,所有器具、容器都應先以沸水燙過、消毒,而且製作時選擇市售的菌粉,並依照其需要的發酵時間和溫度來製作。以台灣最普遍的優格菌為例,正確的製作步驟如下: 一、將牛奶隔水加熱到攝氏八十二至八十五度。 二、以冷水隔水將加熱的鮮乳快速冷卻至攝氏四十二至四十五度。 三、將菌粉倒到消毒過的小碗,舀一、二匙鮮乳調勻,再與鮮乳混合均勻。 四、將鮮乳放到發酵機、燜燒鍋、或保溫鍋中保持恆溫四至七小時,即可製成優格。  製作成優格後,若想吃較硬的固態酸乳酪,可以放到冰箱,待凝固成較硬的狀態再吃;若想吃優酪乳,則可加上水果、果汁或其他配料一起攪拌,或用果汁機打,則成為流質的優酪乳。她也建議,若民眾覺得這樣的製作過程太麻煩,可一次做好約一週的份量,存放冰箱,但最好在一週內吃完,才可享用到較佳的優格風味,品質也不容易出問題。  優酪乳自製 易遭壞菌感染  董氏基金會日前公布市售優酪乳熱量太高,民間因此興起一股自製優酪乳的風潮;事實上,自製優酪乳或優格並非如網路食譜或廠商建議的那般容易,專家指出,器皿未消毒、牛奶未先加溫到八十度再降溫,或是以市售優酪乳當發酵菌種,都易因雜菌感染導致拉肚子或危害健康,因此在優酪乳DIY的過程中,消毒和品管格外重要。  優酪乳一直被認為是健胃整腸又營養的健康食品,不少民眾為了想要喝到更純、更健康的優酪乳,選擇DIY、自己動手做,但目前光是網路上查到的DIY方式就有七、八種,有的不須加溫,只要把菌種放到牛奶中,在室溫中慢慢發酵;有的建議將牛奶加入優酪乳後再加熱到洗熱水澡的溫度;有的認為視活菌品牌的不同,牛奶需加熱到廿至四十幾度不等;有的則是要先將牛奶加溫到八十度左右,再降溫;而菌種發酵培養的時間也有好幾個版本。  到底哪種方式最正確?生機飲食專家劉湘琪表示,製作優酪乳的菌種最常見的有兩種: 一種是優格菌,發酵溫度需攝氏四十二至四十五度,時間要四到七小時;一種是克菲爾菌,發酵溫度為攝氏廿至廿五度,需時十至十二小時;但不管是哪一種菌,製作優酪乳或優格的正確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必須先將牛奶加熱到攝氏八十二度,才可去除大部分雜菌,之後再視菌種需要,慢慢降溫到適合發酵的溫度,所以,董氏基金會日前建議的DIY步驟,也不正確。  此外,製作優酪乳最好使用不鏽鋼鍋或耐高溫玻璃器皿發酵,若使用塑膠、鋁鍋、鐵鍋、琺瑯鍋等器皿的材質,發酵時易被強酸溶解,產生有害身體的毒素。她也指出,不少人以錯誤的方式製作優酪乳,有的發酵時間太長,有的太短,有的則是沒有維持在適合菌種發酵的溫度,以致製作過程遭壞菌汙染,吃了頻拉肚子,還以為是優酪乳的整腸效果發揮作用,其實吃了優酪乳後,每天仍維持一至二次的排便次數,且大便成形,才是正常。  劉湘琪說,國內廠商擅自將國外的菌種分裝,也是造成製作方式混亂的原因,一般來說,要發酵成一公升的優格或優酪乳,需要五公克的菌種或菌粉,但國內廠商常把五公克的菌粉分成一公克一包,也有分成零點二公克一包,並將包裝上的說明改成一公克或零點二公克才是發酵成一公升的建議量,以致製作時常因菌粉不足,造成發酵不夠,產生許多問題;而國內廠商分裝時未在無菌的空間下分配,分裝的容器和袋子也未消毒處理,也是菌粉受壞菌汙染的管道之一。  她建議想自製優酪乳的消費者,可以購買國外原裝進口的菌種或菌粉,以一公升優酪乳、五公克菌種為參考量,若覺得市售產品的份量、包裝或製作方式有問題,可直接上國外產品的網頁,參考廠商建議的製作方式,才不會製作出有問題的優酪乳。DIY後,想知道成品是否受雜菌汙染,也可依成品的外觀、形狀和味道來判別,正常的優格成品,表面平滑、漂亮,且味道微酸,若成品表面皸裂,或呈散狀、一塊塊的,且口味很酸,或有腐敗、酸臭味,均可能已成為腐敗的「敗酸奶」,不可不注意。  選購低糖無糖 健康又低卡  自製優酪乳雖健康,但營養師或醫師均不建議。因為只要製作的過程稍不注意,就容易摻入對身體不好的雜菌而拉肚子,所以專家建議,仍應以市售低糖、無糖的優格、優酪乳產品為優先選擇,如果實在無法放棄 DIY 的樂趣,則應嚴格注意製作的過程是否正確、衛生。  台北市立中醫院營養師許雲卿表示,優酪乳或優格的製作過程必須非常謹慎小心,因為其中的菌種仍是活菌,若稍不注意,或擺在室溫中過久,即會腐壞;因此,製作過程千萬要特別著重手部的清潔和器具的消毒。台北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表示,若是製作的過程受雜菌汙染,最容易導致的就是拉肚子和腸胃不適,由於這些後果和優酪乳的整腸效果難以辨別,所以民眾應提高警覺,細心分辨到底是因感染而拉肚子,還是只是喝了優酪乳後正常的代謝。  台北振興醫院營養師謝宜芳說,如果一定要自製優酪乳,以冷凍菌種或菌粉製作,較不會有衛生上的疑慮,因為不管從市售優酪乳取菌或自己以牛奶養菌,都容易受到雜菌感染,尤其是養菌,一代傳一代,還必須承受菌種突變的風險;而吃進受到感染的菌種製成的優酪乳,不僅易拉肚子,也會破壞腸道裡好、壞菌的平衡,危害健康,所以DIY時選擇菌種和製作過程都應嚴格要求。  因此,她建議消費者選用市售的優酪乳產品,但應以每天兩杯、不超過四百卡為原則。若無法控制每日的份量,則應選購無糖或低糖產品,此外,民眾也應注意添加在優酪乳內食品的熱量,因為水果、果汁、果醬或果仁都會增加糖份和熱量,所以習慣吃甜口味優格的民眾也許可嘗試改變口味,以無糖的優酪乳或優格入菜,或當作沙拉醬,加點胡椒和鹽,拌在秋葵、番茄、洋蔥等生菜中,就是一道健康又低卡的開胃菜。  優酪乳琳琅滿目 如何精挑細選?  消費者面對通路貨價上琳琅滿目的優酪乳,除了應注意營養標示,來了解其熱量、含糖量等內容之外,還可以注重菌數含量的標示。根據衛生署制定的優酪乳國家標準,每1cc菌數含量,必須達到10的8次方,也就是至少要有1千萬個乳酸菌才符合國家標準。  統一乳品部經理王世煌及優沛蕾行銷處處長何育仁都表示,優酪乳的乳酸菌含量越多越好,並不須擔心吸收過量,因而在購買優酪乳時,可以以乳酸菌含量高者為優先選擇。如統一AB優酪乳及優沛蕾每1cc菌數含量都達1億隻以上,而味全中央研究所點心組組長邵龍志表示,味全林鳳營優酪乳每1cc的菌數亦達1億隻。  另外,是否獲得國家認證,也可當作是選購的參考,如統一、光泉、優沛蕾的優酪乳都獲得國家認證。此外,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和統一乳品部經理王世煌建議,非脂肪乳固形物含量高低,也是選擇優酪乳的參考之一;非脂肪乳固形物含量越高,就代表牛奶含量高。而國家標準則規定濃稠優酪乳的鮮奶含量須達8%以上,所以,消費者也不妨以此為選購標準來參考。  而在第一隻本土乳酸桿菌被發現公布之後,可能有不少消費者想知道本土發現的乳酸桿菌,是否更適合國人體質?王世煌表示,其實,所有的乳酸菌種在引進台灣之前,都會經過動物、台灣人體等多階段的臨床實驗,以了解該菌種在國人體內腸道的適應性如何;因而所有引進台灣的國外菌種,都不會有適應性的問題,也就不宜以本土菌種或是外國菌種,作為評估好壞的標準。 【摘自2002/09/20 民生報�記者:劉郁青 專題報導】 http://www.enutrition.com.tw/AT_food/food_yogurt.htm   優酪乳減肥法號稱最便宜的減肥法,也有許多知名藝人採取優酪乳減肥法,打著健康和減肥的口號,因而造成優酪乳大賣。不過,董氏基金會調查卻發現,喝 1 瓶 200 c.c. 優酪乳,等於吃 5 顆半的方糖,1000 c.c. 裝的優酪乳則等於有 27 顆半方糖。 優酪乳屬於奶類食品,是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最佳的鈣質來源,除了具有乳製品之營養價值,還含有活性益菌,有助於腸道保持優勢菌叢,抑制害菌生長、促進消化、加強吸收,可說是好處多多。 不過部份廠商基於不讓優酪乳口味變酸,不管是草莓、藍莓等調味優酪乳,還是標榜著原味低脂的優酪乳,都添加許多糖分及香料。 能幫助消化的優酪乳,的確有益健康,不過如果能少一點糖,對健康才有益。那要怎樣才能少一點糖呢?同時也避免過多的色素、人工添加物,自製優酪乳是個好方法。 如何自製優酪乳:悶燒鍋法 材料 鮮乳 1 瓶(約 1 公升,可使用脫脂、低脂或全脂奶) 原味優酪乳 1 瓶(約150 c.c.) 工具 30 公分長之溫度計 ※請勿使用量體溫的溫度計 燜燒鍋 做法 將鮮乳倒入燜燒鍋之內鍋,小火加熱至微起泡,即可熄火。 放涼讓牛奶溫度降至 45 ℃ 左右,將優酪乳倒入牛奶中,攪拌均勻。 將牛奶鍋放入燜燒鍋中發酵,約放 6 ∼ 8 小時,表面成凝固狀即表示發酵完成。 完成後放入冰箱冷藏,食用時可略加蜂蜜或各式果醬(如草莓果醬、藍梅果醬等),也可作為水果沙拉之淋汁。

讓閱讀習慣走進孩子的生活

2006年02月18日
公開
73

讓閱讀習慣走進孩子的生活 本文作者 / 兒童教育作家暨喬幼文化教育集團 總督學 江智安 本文出處 / 健康物語月刊2005年6月號 閱讀,似乎是孩子們避之唯恐不及的。或許是因為凡事講求快速的年代到來,沒時間去慢慢理解、沒有情緒去細細品嚐,就連大人們,也幾乎喪失了閱讀的興趣與滿足感,更何況是正值行動力取勝的青少年。然而目前正熱的「哈利波特風」,一本本厚度可觀的書冊,卻是孩子們必讀的「聖經」,或許其背後的「人際互動因素」與「流行指標」,是促成孩子閱讀的動力因素之一,所以,要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提升興趣與形成閱讀風潮,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關鍵。 ?閱讀環境的現況 六歲到十二歲是閱讀的豐沛期,他們就像一塊海綿,遇水即吸;不限題材,不拘類別,凡是新鮮的、有趣的,他們都喜歡,特別是能夠表現人生種種考驗的故事,更能夠滿足他們;當他們碰到感動人的文字,絕不吝惜付出他們的熱情,他們希望書能讓他們看得又哭又笑。可是,綜觀現實,為什麼這個階段的孩子大多對書本表現得那麼冷漠呢?原因或許不是孩子不愛書,而是他們碰到障礙了。 【障礙一】遇上了時間之賊 / 電視 電視是閱讀的頭號大敵。它不聲不響地偷走了許多孩子,甚至大人的時間。它笑口常開,它變化多端,它在不知不覺中控制了一個人的說話、動作、行為,甚至思想;它還使人頭腦簡化,想像力遲鈍,生活乏味。商業電視節目為了迎合觀眾的口胃,充斥大量的暴力情節,運用聲光技術製造特殊效果,這些強烈的感官刺激,孩子當然會受不了誘惑,不由自主地坐在電視機前,而且一坐就是好幾個鐘頭。暫且先別說他浪費了多少時間,他還可能患近視眼,影響發育,他的腦袋也會變得只能接受變化快速的影像,缺乏思考和創造力。 【障礙二】:碰到了枯燥乏味的課程 學校幫助孩子建立閱讀的能力,但有時候,刻板教材反而成為閱讀上的障礙。因為學校的課程不是單為你的孩子,而是為大家的孩子而設計的。在學習中,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同樣的課程,對學得快的孩子來說,會覺得無趣顯得不耐煩,就算孩子有耐心坐在位子上上課,也絕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有的孩子因不耐煩,看自己的書或惡作劇,遭老師責罵,他原有的閱讀樂趣很可能會因此消失。學得慢的孩子則會因為趕不上進度而氣餒,或在成績的壓力下失去信心。再者,將學生學習欠佳的原因,歸之於「不用功,不專心」。 【障礙三】:令人又愛又恨的電動玩具 緊張刺激的電動玩具,不僅令小孩著迷,許多大人也愛不釋手,一旦開了機,沒有相當的毅力還真難從中逃脫開來。電動玩具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它利用人們「不服輸」的心理,過關斬將、欲罷不能,不知不覺中,大好的時光消耗掉了…許多該做的事也沒做。 ?閱讀習慣的培養 障礙越多,閱讀的習慣越不易養成,所以家長與老師可以運用一些硬體環境的規劃,或者是以引導的方式,來刺激孩子閱讀。以下整理出一些不錯的引導方式,可供參考: 一個舒適的讀書環境,是將孩子從電視機前面拉回來的重要條件。許多的孩子之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主要是因為缺乏良好的讀書環境。在讀書區裡,有孩子專用的書架書櫃,有屬於自己的圖書,他可以和父母共讀一本書,共享書中的樂趣。此外,還會有以下意想不到的收穫: 1.因閱讀而減少不良嗜好: 要讓孩子遠離不良的嗜好,光是再三的警告禁止,成效不彰。如果你能讓他成為一個愛書人,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讀書區,那麼豐富多彩的書中世界自然可以滿足他的好奇,也足夠讓他窮一生之力去追求去遨遊,更能培養他對是非的判斷力。 2.訓練孩子愛惜物品的好習慣: 自己擁有一個小小讀書區,可以訓練孩子整理自己的書。書要怎麼排列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想,自己動手做。書看完了要歸位,要愛惜,這些觀念都可以灌輸給孩子,並督促他身體力行。經過這一番訓練,孩子一定會養成愛惜物品的好習慣。 1.先依孩子的能力來選擇:選擇一些他可以自己閱讀的書,孩子必定會信心十足,畢竟能自己閱讀一本書,是一件驕傲的事。 2.將較難的書夾在簡單的書裡:有些書比較難,讀起來比較辛苦,但可以刺激孩子,也可以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這樣的書,你也不妨為他準備一些,夾雜在他平日閱讀的書裡,不需要特別去提醒他,他可能會因為好奇,或是想換換口胃,自然會來翻閱的。 把書當禮物送給孩子,表示你已經把他當成大孩子了,你重視他對書本的興趣,他自然也感覺得出來。當孩子收到書時,你可以當場唸給他聽,或只告訴他故事大綱,說到懸疑處,不妨賣個關子,讓孩子對書充滿好奇,充滿期待。如果這本書是他所喜歡的,你的這份心意,必定會使孩子更加珍惜它。 辦第一張借書證,也是一種重要的經歷。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加強孩子的自尊心。告訴他,這一張小卡片可以讓他享有哪些權利,又該如何行使這些權利。再為他準備一個特殊的借書袋,裝著心愛的書本回家。你所做的這一切,已經明確地在告訴他,讀書可是人生大事喔! 閱讀,要能與生活作結合,書籍才不會被束之高閣。要讓閱讀習慣走近孩子的生活,必需用心規劃適合的閱讀環境與情境,再配以活動帶領與引導,讓孩子不自覺地掉入「閱讀樂趣」的陷阱。

如何選擇幼稚園?

2006年02月12日
公開
74

如何選擇幼稚園? 學齡前幼兒教育機構有許多不同的形式,然而專家們一致認為,無論是開放式或傳統式幼稚園,無論是公立或私立幼稚園,都應以關懷幼兒的健康、成長與學習為終極目標。 事實上,沒有一個機構完美無缺,所以也沒有一個機構會完全符合以下所有的標準,這些標準只是提供家長觀察幼稚園的重要線索而已,家長需抱持著客觀的態度,仔細地觀察,才能對一個機構作完整而有意義的評估。 如何辨識合法立案的幼稚園? 無論公私立幼稚園需經縣市教育局核准設立。凡合法立案的私立幼稚園均有教育局核准證書,其實際園址應與立案園相符,該證書始為有效,另其使用樓層應與立案證書所載相符、否則即為違規使用之樓層或地址。 怎樣的幼稚園才會獲得績優評鑑? 各縣市政府教育局每年對立案的幼稚園進行評鑑。評鑑內容包括:1.理念與行政2.環境與設備3.教保活動等三大項。行政管理方面,主要是評鑑幼稚園人事、財務和事務管理是否上軌道,園長能否有效處理行政:環境設備方面,主要是評鑑幼稚園園舍建築、空間規劃是否符合安全、衛生原則,是否適合幼兒使用,遊戲器材設備是否充裕;教保活動方面,主要是評鑑幼稚園師資是否優良,課程與教學是否適合幼兒學習。 評鑑績優者獲頒該年度績優幼稚園歷年幼稚園評鑑的結果,可諮詢教育局幼教承辦單位。惟「理念與行政」、「環境與設備」、「教保活動」任何一項績優,僅可表示接受評鑑之學年度達到某一項績優的標準,不表示爾後的幾年,該幼稚園一定達到某一項績優的標準。另少數幼稚園以「教育局評鑑績優」為招生號召,家長應進一步瞭解,到底是那一項績優?那個學年度?以作為選擇之參考。 幼稚園的師生比例怎樣才算是合適的呢? 依據幼稚教育法的規定,幼稚園每班以三十名幼兒為限,置合格教師二人。開學之初,家長應詢問每班招生名額是否有上限,學期間亦應留意是否常有新生隨時入園,以避免有超收學生的情形。 幼稚園的收費是否合理? 縣市政府教育局為便於管理、避免幼稚園收費過高,因此訂有幼稚園收費項目及標準,各園的實際收費狀況雖然應視幼稚園所在的地區、設備、教學方式而有差異,但以不超過教育局訂定的上限為原則,但若因教學特殊需要且有健全之會計制度,並提撥教職員退撫基金者,其收費項目、用途、數額可專案報教育局核定。另外,家長也應該注意幼兒平安保險之受益人及保險額度是否合理。 怎樣的幼稚園才算安全呢? 園舍安全 應注意門窗、牆面、天花板等處是否穩固;有無傾斜、裂縫。樓梯的高度、寬度、傾斜度及地面材質是否適合幼兒使用。另外,亦需注意幼稚園四週環境有無不適當或高危險的行業,以減少幼兒暴露在危險環境的機會。 消防設備 應注意園中是否設置緊急照明設備、逃生門、逃生標誌、逃生路線圖、滅火器、火警自動警報器,防火巷亦應保持暢通。此外,家長亦應詢問園方平常在教學活動中,是否包括意外事件處理的演練,緊急時才得以從容應變。 幼童專用車(娃娃車) 出廠證明、行車執照應註明「幼童專用車」始得作為接送幼稚園幼兒之用,其他車輛(如廂型車、載貨車)均不得用來載送幼童上下學。幼童專用車車齡不得超過十年,車內應置幼童專用座椅;乘載人數、園名及教育局立案年份字號均應標示在車前左右兩側,且不得超載,並有隨車人員。幼童專用車之標號型式應如下圖所示: 駕駛人必須領有職業駕照,最近兩年內無肇事記綠,且年齡不得超過六十歲。 家長不妨事先詢問園方幼童專用車之行車路線,避免孩子乘車時間過長。 教學遊戲場地及器材 應考慮遊戲場地、遊戲設備之間的安全距離,以及器材安置的地點,是否可以確保孩子遊戲時的安全;亦應注意遊戲設備、各類玩具是否為安全玩具。 如何判斷幼稚園的設備完善與否? 空間 活動室的空間不宜過窄,以免影響幼兒的活動。教育部規定幼稚園活動室的空間以每人二平方公尺為原則,而戶外空間以每人四平方公尺為原則。 教具設備 幼稚園裡的玩具、教具、圖書數量充裕,足夠幼兒使用,採開放式陳列、方便自由拿取,以培養幼兒童動探索及收拾的能力。 寢室 應有通風設備,被子需保持清潔,幼兒睡在一起,不宜太擁擠。 廁所 應保持清潔、乾燥且地面有防滑設備,備有數量足夠、合適幼兒的馬桶及洗手臺。 廚房 應保持清潔,用具要有充足的衛生儲藏空間,並有消毒餐具的設備,工作人員工作時要帶口罩和帽子。 怎樣的幼稚園才符合健康衛生的需求? 餐點 應注意幼兒的餐點是否合乎營養,食物製作時是否衛生、注重清潔、保鮮,以維護幼兒的健康。另外,也應留意園方的餐點內容是否與餐點計劃表相符。 飲用水 應注意園中飲水及飲水用具是否乾淨衛生,擺設方式、地點是否安全,水溫是否適當。 餐具、教具、用具 幼稚園應儘可能避免使用保麗龍餐具,最好是使用不

遠離鉛中毒─食衣住行停、看、聽!

2006年01月11日
公開
47

遠離鉛中毒─食衣住行停、看、聽! 小心看不見的危機─鉛中毒 身處在高污染的環境中,為了妥善照顧家人的健康,除了必備萬全的防範知識,更要身體力行,將生活中的有害物質一一剔除! 水污染、空氣污染、重金屬污染…越來越多的案例顯示,我們的地球真的變髒了!現代父母要想給寶寶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所必須花費的心力愈來愈大,並且由於寶寶每天可接觸到各類工業製品,其中劣質產品所添加之「鉛」,不僅對寶寶有相當大的危害,一般在成人體內累積至一定濃度時,亦容易導致各項疾病的產生,包括行為異常、記憶力及智力的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嚴重者還有可能出現持續嘔吐、痙攣、昏迷等症狀,過去甚至有因鉛中毒而致死的案例。 鉛從哪裡來? 人體內接收到「鉛」的途徑主要是藉由吸入以及食入,而寶寶由於新陳代謝速率較成人快,因此吸收到有毒物質的量也會較多,也由於個人對於鉛中毒的耐受性不同,兒童因神經系統與呼吸系統的發育尚未完全,即使血液的含鉛濃度與成人相同,遭受到的危害卻較大;加上幼兒口慾期的發展,經常會有吸吮手指或啃咬玩具的習慣,因此當寶寶接觸到含鉛物品時,更容易「毒」從口入,父母應更加注意居家環境中是否有「鉛」的存在: 1.住宅環境 老舊住宅中經常會使用到鉛製水管,另外部分防鏽油漆亦可能含鉛,這些含鉛的油漆,經常會隨著時間腐蝕剝落成塵屑,因此容易被孩童誤食或者吸入;而含鉛汽油的使用,容易使空氣或者塵土中散佈含鉛物質,若長期居住或處於這樣的環境中,便容易累積人體的鉛含量。 2.玩具、食器等日用品 含鉛的日常器具,主要的問題來自於其上色的「顏料」,部分業者為了降低成本,或是為求顏色的鮮豔,包含陶瓷用品中所使用的釉彩,以及寶寶最易接觸到的玩具等等,都有可能使用含鉛顏料來塗漆,寶寶經常接觸就會提高攝入鉛的機率。 3.食品 過去長輩為了讓寶寶安睡、好照顧,會給孩子服用八寶散等其他含重金屬的中藥,經過研究發現其中可能含有高含量的鉛,長期食用會有鉛中毒的可能;另外部分糖果包裝紙的鉛含量也可能過高,寶寶不但容易藉由接觸後吸吮手指食入,含鉛之糖果紙更可能直接污染糖果本身,使寶寶無形中吃進含「鉛」糖果。 防範鉛中毒怎麼做? 1.要預防寶寶鉛中毒,首先就是要避免孩子暴露在有鉛的環境下,包括有油漆剝落的公園、老舊建築或遊樂場所,並注意居住的房屋是否也有油漆剝落的現象,也要留意住家附近是否有電池工廠等可能釋出鉛的場所,並禁止孩子出入。 2.在為寶寶添購玩具時,一定要選擇貼有檢驗合格的標示,或者擁有我國安全玩具(ST)的標章,顏色鮮豔的玩具雖然容易受到寶寶的喜愛,但是其中容易含有鉛、鎘等重金屬,尤其更要拒絕購買來路不明的物品,包括玩具、陶瓷等用品,避免孩子因經常以手接觸含鉛物質,或者咬舔、吞食脫落的塗料而致鉛中毒。 3.食品部份,在選購時一定要認明包裝及內容說明清楚者,拒絕購買來源標示不明的食品,購買時也要詳讀包裝上的說明,並選擇有信譽的商家;糖果包裝則最好選擇內層還有一透明夾層者,可避免糖果直接接觸到含鉛的糖果紙而造成污染。 叮嚀 通常要知道體內的含鉛量,就要透過血中濃度的檢測,如果發現孩子可能長期出入於鉛害環境下,或者玩伴、家人等出現鉛中毒現象時,應一同進行檢驗,如果孩童的血鉛值大於或者等於10μg/dl,父母就應該多加注意;若大於等於20μg/dl,則應該要就醫檢查。對於環境中的有毒物質多提高警覺,才能讓寶寶及家人的生活多一分保障。

白頭到老的秘訣

2006年01月10日
公開
49

聽過黃鴻麟名字的人,我敢說大部分不是因他是沙田基督書院的校長,而是他的愛妻方法,大名遠播。他在千禧年推出的處女作《護妻傾情四十八式》,令男士嘆為觀止,女士心生渴望,渴望自己的另一半仿傚。 書中他分享了48個獨門的老婆秘方,創意十足。創意的背後,是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婚姻經驗,還有業餘修讀輔導課程帶來的啟發。 啟示1:芝麻綠豆釀成衝突 婚姻,最難避免的就是衝突。就算拍拖時如何甜蜜如何和平共處,結婚之後,芝麻綠豆的小事也可變成衝突,黃校長想不到的,只是衝突來得如此快……婚後第一頓飯,太太在廚房煮飯,並向客廳正在看報紙的他高呼: 「收拾餐桌啦,準備吃飯呀。」 黃校長以超高速搬走桌上雜物,繼續等上菜,誰知太太從廚房出來,竟然臉色一沉。 「原來她娘家收拾餐桌的定義,不單只要搬走雜物,還要把桌子擦得一乾二淨、擺好餐具。但我由小到大,只知收拾餐桌就是搬走桌上的雜物。」 諸如此類的分歧接踵而來 …… 有次太太對他說:「你不會擰毛巾嗎?」 他很懊惱,活了這麼多年,沒理由連擰毛巾都不懂嘛,原來太太一直是反手擰毛巾,他卻相反。 這一切一切,給他帶來許多啟示:「在生活細節上,會發現彼此有很多不同,如不存體諒包容之心,任何一件瑣事都可以成為衝突的導火線。」 啟示2:別強迫對方改變 一段婚姻,需要夫婦倆不斷學習怎樣體諒、明白、包容一個人與適應。 「我處理過很多個案,發現婚姻破裂,都是因為欠缺這些觀念。尤其人總是偏向主觀,很多時會用自我的標準去衡量或規範別人。」 有天他忘記帶車鑰匙,太太說:「都叫你不要把車鑰匙放在那兒啦。」 事後他跟對方說:「『放在那兒』是我的習慣,如果我把車鑰匙放在你指定的地方,只會有更多機會忘記。」 他發現,很多人結婚後不自覺要改變對方,小至擠牙膏、放物件等,都是有我無你,忽視了應尊重對方。 「很多小事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反省過後,就會看到背後動機,原來是想控制對方。 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愛人是要一起好好生活下去,並非要來控制的。」 啟示3:事後溝通最緊要 他也承認,衝突是不可避免,最重要是事後溝通:「如放車鑰匙這個例子,我們了解過彼此的想法後,決定屬於我的東西由我負責擺放,屬於她的由她擺放,到了要用時,只要問對方便可。」 至於擰毛巾這回事,經過他多番驗證,證實反手確是擰得乾淨些,所以他也婦唱夫隨起來。 夫婦間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要你這樣做,都是為你好。」黃校長認為,凡事要看得遠一點。 「是為對方好,還是為自己好?如果要對方不做這些事,可能會帶給對方更多不舒服、更多壓力,只會造成另一個新問題。」 啟示4:維繫婚姻有如保養玻璃窗 不過,並非所有事都有最後答案。 記得新婚初期,他曾對太太說:「有沒有搞錯!用完廁所竟不把馬桶蓋打開!」 對方的反應是:「有沒有搞錯!用完廁所又不把馬桶蓋放下!」 最後小倆口後取得共識,就是馬桶蓋可開可闔。 「很多問題不在乎結果,只在乎有當時人怎麼看。事實是沒有改變,但了解後便不存在問題了。」 愛一個人,他認為最終可為對方犧牲。 如太太習慣筷子橫放,他習慣直放,遷就一下亦無妨。 不過,如果只有容忍、沒有體諒,婚姻一樣可能會破裂。 「我覺得婚姻問? D就好似玻璃窗的灰塵,假如任其累積,清理便艱難;假如任其深化,就如裂痕出現,玻璃窗最終只會破裂。」 愛妻絕招 ◎鳴謝愛妻廣告 結婚20周年紀念日當日,黃鴻麟特地在報章刊登了一篇充滿愛意的鳴謝啟示,感激太太20年來對他的照顧。之後捧著鮮花與報章,親自送到太太的辦公室。 ◎致電訴衷情 黃校長格言:「永遠不在學校做個好丈夫,也從不在家做個好校長。」工作時,他從不致電給太太,但某天開會開到晚上9時,他破例打電話回家,說:「會議仍未結束,但此刻我極度掛念你。」電話另一端即時傳來朗朗笑聲。 ◎電鍋裡的生日卡 某年太太生日,黃校長假裝忘記了,但當太太打開電鍋準備煮飯時,卻找到一張生日卡;之後進浴室,又找到一束鮮花;睡覺前更在睡衣內找到生日禮物。 ◎每日一抱 他在研讀輔導與多年婚姻輔導的經歷後,決定了一項堅持,就是對老婆大人的每日一抱。沒有履行「每日一抱」,不得睡覺。後來發現,這原來是解決夫妻爭執的一大良方妙藥。 太太:欣賞他的小動作 「哈哈!他有時做些小動作,會令我很開心。」黃太太邱楚賢常常笑口常開 ,不無原因。「好像有次整理床鋪,枕頭底竟放了一份小禮物,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收禮物,感到非常非常開心。」 那麼她又會如何回應丈夫的心意? 「沒甚麼特別,作為妻子,最重要是體諒丈夫。好像他工作忙,做太太的都希望丈夫多陪伴自己,但站在他的立場,他是喜歡自己的工作才會這樣投入嘛,換了是我也會如此。」 現在若丈夫不在家,她會自行安排節目,好好享受私人空間。還有,「很多人都會把自己丈夫與別人丈夫比較,其實這只會壓低丈夫。男性最需要太太的尊重,做另一半的要不斷了解、愛護他。」 婚後初期,兩夫婦確是有些摩擦。 「其實我們都在不斷進步,有衝突時,最重要是學習退一步,停一停,怒氣自然會消除。」 吵架的藝術 兩口子還有個君子協定: ◎吵架當天清─ 一項歸一項,絕不拖泥帶水。 ◎絕不翻吵─ 今天的架今天吵,昨天的事不翻吵。 ◎舊事已過便已了─ 每一事件都看作一獨立事件,絕不「株連」。

『資料整理』肺炎鏈球菌(肺炎雙球菌Pneumococcus vaccine)

2005年12月31日
公開
53

凱寶明天就滿兩歲了 就可以帶去打只要一劑的肺炎疫苗了 (不必打四劑了 好貴喔~呼~) 但打電話去大醫院問 有一種是只要1100多元 有一種卻要3200多元 還有分啥七價 二十三價的 頭都昏了 這兩種有啥差別啊 我只知道一個叫肺炎鍊球菌疫苗 一個叫肺炎雙球菌疫苗 到底該打那種好呢 請有去打過的媽咪可以分享一下嗎 ------------------------------------- 這兩種疫苗是指一樣的東西喔 肺炎鍊球菌疫苗=肺炎雙球菌疫苗 滿兩歲當然是打23價的 七價的防禦力低些,是給兩歲以下的小朋友打的 23價是給兩歲以上的 我家小朋友在滿兩歲之後已經去打過 建議你可以帶去打喔,打過之後三天,疫苗就開始發揮保護的功用了! -------------------------------------- 『資料整理』肺炎鏈球菌(肺炎雙球菌Pneumococcus vaccine) 醫師叮嚀:小兒呼吸道感染 最怕細菌性肺炎 作者:儘管如此 時間:2005-11-13 19:30 【王志堅(三總小兒感染科主任)】 由於人類呼吸道與外界環境接觸頻繁,因此呼吸道感染是小兒門診最常見的疾病,其中細菌性肺炎是呼吸道感染中較嚴重的疾病。 如果發現家中小孩有類似感冒的症狀,如:咳嗽、流鼻水、發燒、呼吸次數增加、活動力及精神狀態降低、食慾不振、甚至呼吸困難,都須進一步注意,因為這些症狀極有可能是小兒細菌性肺炎的病徵;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呼吸時胸痛、或伴有咳血的症狀;細菌性肺炎如果不及早治療或延誤治療,常會造成膿胸或肺膿瘍,還可能因此併發縱隔膿腫、肋骨或胸骨骨髓炎、敗血症等併發症,但如果治療正確,通常預後甚佳。 這種又名「肺炎雙球菌」的肺炎鏈球菌,好發族群主要是5 歲以下的孩童,以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主。據統計,全球每年有1,700萬個5歲以下的嬰幼兒因侵入性肺炎鏈球菌感染而發病,死亡人數達120萬例。在台灣,這類的感染病例亦正逐年增加中。 肺炎鏈球菌的治療需使用抗生素,但台灣長期濫用抗生素,導致肺炎鏈球菌基因突變,對於盤林西林、Amoxicillin、Azithromycin都已產生80%的抗藥性,,居世界之冠,也因此國內兒童感染肺炎鏈球菌死亡率高達9.6%,比美國的2%高出將近四倍。 平時看似健康的孩童,即使不生病、不吃抗生素,仍可能在托兒所、幼稚園感染到抗藥性細菌。在尚未有效控制抗藥性問題之前,為預防孩童感染疾病,接種疫苗是目前最直接、有效提升孩童免疫力的根本的方法。 肺炎鏈球菌所引起的疾病目前已有疫苗可預防,七價接合型疫苗-沛兒(Prevenar)突破傳統肺炎疫苗在二歲以下嬰幼兒身上無法產生保護效力的限制,使預防醫學的概念更因此得以有效延伸。 ============================================== 【TVBS新聞 】 感冒好不了 台灣肺炎抗藥冠全球 作者:儘管如此 時間:2005-11-14 22:20 小感冒實在輕忽不得,因為醫師發現近幾年感冒導致肺炎的病例變多了,而且現在肺炎鏈球菌具有抗藥性,不幸引發腦膜炎死亡率極高。醫師建議最好趁寒流尚未來襲,提早帶家中2歲以下幼兒、65歲以上老人,前往接種疫苗。 一到季節轉換,醫院裡小兒科門診,馬上擠滿小病號。不少家長老是煩惱小寶貝感冒怎麼一直治不好,其實不是體質問題,而是因為台灣民眾罹患肺炎的抗藥性竟然高居全球之冠。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最近十幾年以來 ,肺炎鏈球菌的盤尼西林抗藥性,急速的增加,現在台灣大概是有80%左右的,肺炎鏈球菌是盤尼西林抗藥性的。」 抗藥體質有風險,就算咳嗽、流鼻水的小毛病,大人小孩不分年紀,一但不巧再碰上肺炎鏈球菌,小感冒都可能會致命。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一開始好像是感冒,但是我們要知道細菌感染一但進行到敗血症以後,你用抗生素治療,不一定來得及,像有時候休克,全身器官已經被破壞了,他就救不回來了。」 預防勝於治療,醫師建議最好施打疫苗。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肺炎鏈球菌很嚴重敗血症的兒童,它的發生率是很高的,(治癒)以後說不定還會再得到一次,因為肺炎鏈球菌一共有90種,最好是能夠有疫苗來預防。」 適用2歲以下幼兒的肺炎疫苗目前已經引進國內,醫師提醒家長,最好趕在冷氣團報到前帶孩子前往接種,比較保險。 ============================================== 預防嬰幼兒肺炎鏈球菌 自費打七價接合型疫苗共需1萬多 作者:儘管如此 時間:2005-10-16 15:56 2005/10/13 20:31 東森新聞報 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秋冬進入肺炎鏈球菌發威的高峰期,嚴重時可能引起小朋友發生肺炎、中耳炎,甚至併發敗血症、腦膜炎等重症。目前市面上已經過衛生署核可最新的肺炎鏈球菌七價接合型疫苗,適合2個月大的嬰兒及2歲以下的兒童接種,不過需接種4劑,一劑自費3200元。 根據統計顯示,兒童肺炎在去年已經悄悄地爬上嬰幼兒死亡原因第4名,與名列第8的腦膜炎同為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台灣兒科醫學會林奏延理事長表示,國內家長對於肺炎鏈球菌的認知度是43%,其中只有3%家長曾帶小孩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除了家長教為熟知的肺炎,中耳炎中有6至7成也是由肺炎鏈球菌引起的,即使多數家長不認為中耳炎是嚴重小兒疾病,但反覆感染容易併發腦膜炎,或是產生聽力受損等後遺症,對小朋友未來的生活會造成很大影響。 根據2000~2003年的回溯性調查,社區性肺炎中約7~10%是由肺炎鏈球菌引起,有增加的趨勢(2000年是6.5%、2003年為10.4%);而最常發生的季節為1到3三月,其次是10月到翌年1月;5歲以下的兒童危險性最高;臨床上最常出現的症狀是呼吸道相關疾病,佔16.19%;幼兒感染肺炎鏈球菌後的平均住院時間長達10天,其中18.07%的住院病患會轉至加護病房,在加護病房停留的時間平均為7.2天。 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進一步指出,常見的肺炎鏈球菌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竇炎)、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及彌散性侵犯型疾病(菌血症、腦膜炎)等3種;在美國,預估每年有700例腦膜炎、1萬3千例菌血症、7萬1千例肺炎及500萬例的中耳炎發生,台灣人口是美國的1/10,以同等比例來推算,台灣盛行率約為美國的1/10。 肺炎鏈球菌的高危險群是65歲以上的老人以及5歲以下的嬰幼兒,目前國內已有二十三價肺炎疫苗,可以提供65歲以上老人及3歲以上兒童注射,但2歲以下的幼兒,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因此過去並無適當的疫苗可以接種。 國內今年最新引進終於引進適用於2歲以下幼兒的疫苗,降低嬰幼兒的鼻咽部帶菌率的感染率,對細菌性腦膜炎、肺炎、中耳炎、菌血症有97%保護效力。免疫機轉與二十三價肺炎疫苗不同,因此在免疫生成力上,不僅對2個月大的嬰兒有保護效果,對2歲以上的兒童保護作用也較強。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及加拿大、英國、澳洲、鈕西蘭、比利時、德國及美國皆已建議注射,在美國及澳洲則是全面免費接種。但再台灣必須自費接種疫苗,共4劑,每劑3200元,醫師建議規接種時間表可在2、4、6、及12~15個月大時較適合。 ============================================== ●分享● 「肺炎雙球菌」的肺炎鏈球菌是指同一種哦!!! 作者:儘管如此 時間:2005-02-20 15:34 只是一個是成對排列!(肺炎雙球菌) 一個成鍊狀排列唷!(肺炎鏈球菌) 只要有打疫苗 二種都可抵抗的啦! 目前疫苗是2歲以上施打 年底會有2歲以下可以打的唷! 不過2歲以下新疫苗要分4劑打唷!(這是藥廠建議啦!) 2歲以上疫苗已在台灣上市 廠商稱肺炎鏈球菌為肺炎雙球菌 疫苗是根據第二十三型血清型的肺炎雙球菌製成 臨床研究顯示,可以預防九成左右的此種病菌感染症 適用於二歲以上兒童 接種完畢的預防效果可達五年 一、前言: 肺炎鏈球菌屬於鏈球菌科(Steptoccaceae),鏈球菌屬(Steptococcus),稱肺炎鏈球菌(S. pneumoniae),舊稱肺炎雙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或稱肺炎球菌(Pneumococcus)。.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譯作肺炎鏈球菌或是肺炎雙球菌,主要差別是在於該菌是多個聚集或是兩個而定。 二、大小與外部型態: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為柳葉刀狀(lancet-shaped)的革蘭氏陽性菌,為兼性厭氧。其莢膜非常明顯,無芽孢及鞭毛,所以不具運動性。直徑約為0.5~1.25μm,在顯微鏡下面,可觀察到其狀似矛頭,而且大多為兩兩菌體成對存在,只有少數菌體單獨存在或許多菌體排列成鏈狀。具有莢膜的菌株會在血液培養基上呈現圓形、半透明、扁平且表面光滑的菌落。 三、內部構造: (請看原網址圖唷!) 四、自然棲息地: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較其他的細菌更具嚴格的寄生性,培養亦較困難,而且其營養需求度相當高,所以很少存在於自然環境中,一般說來,他們會分佈在生物體上,如:在人的身上以眼、耳、鼻處較多;而腸道、皮膚、泌尿系統等環境對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來說過於嚴苛,所以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並無在此分佈。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人類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可以在一般呼吸道輕易發現。 五、適合生長環境: 此菌適合生長的條件: 1.溫度在25℃~42℃,但以37.5℃時生長情況最佳。 2.pH6.5~8.3時均可生長,但以pH7.6時為最佳。 3.CO2濃度5~10%。 4.培養基中必需含有血液或血清時才能生長。(因為血液中含有過氧化氫脢,可移除肺炎鏈球菌所產生的過氧化氫。) 六、致病性: 下列為肺炎鏈球菌會造成的一些疾病: 1.肺炎 一般症狀為咳嗽、突發性高燒、胸口疼痛,致死率為5%,某些帶有敗血病併發症致死率更高。現今細菌性肺炎有高達60∼80﹪是由此菌造成。 2.鼻竇炎和中耳炎: 常因病毒感染上呼吸道而併發此菌隨後引起急性鼻竇炎和中耳炎。 3.腦膜炎 肺炎鏈球菌引起敗血症,中耳炎和鼻竇炎,可散佈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膜炎,又頭傷患者亦較易引起腦膜炎。致死率及神經併發症〈耳聾〉,為其他細菌性腦膜炎的4~20倍。 4.敗血症 25~30%肺炎雙球菌性肺炎患者及80%以上腦膜炎患者會併發敗血症,但鼻竇炎和中耳炎患者則不易發生。 5.菌血症 會導致關節炎、腹膜炎,尤以心膜受損患者亦併發心內膜炎。 過去在治療肺炎鏈球菌所造成的疾病方面,大多是用青黴素,但現在的肺炎鏈球菌很多已經有了抗藥性,對付具有抗藥性的肺炎鏈球菌,我們則改用紅黴素來進行治療。所以在治療之前要先進行抗生素感受試驗。 七、傳染途徑與潛伏期: 肺炎雙球菌常可存在於正常人的上呼吸道內,期傳染途徑和大多數呼吸道傳染病依樣,多是經由飛沫傳染。當被感染者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免疫功能有缺陷時,或是先前病人曾經有病毒感染上呼吸到時,就比較容易發生疾病。肺炎雙球菌的潛伏期因疾病而有所不同,最短的約一至三天。 要預防感染侵襲性肺炎雙球菌感染,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注重周遭環境的清潔衛生,而對於確定受到肺炎雙球菌感染的病患,要注意其鼻咽分泌物的消毒及處理,並注意與患者共處的環境,必須要維遲通風良好。 八、疫苗與副作用: 疫苗成分 目前上市使用的肺炎雙球菌莢膜多醣疫苗 (pneumococcal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vaccine) 是非活性的23價疫苗,含有23種常見的血清型,可以涵蓋已開發國家85-90% 以上的侵襲性菌種。在兩歲以下對於多醣類抗原免疫反應特別差的幼兒,並不建議接種這種疫苗。1997年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對於肺炎雙球菌莢膜多醣疫苗的建議,認為所有65歲以上老年人與容易得到嚴重感染的2-65歲慢性病人,都應該接種疫苗。 副作用 疫苗局部注射部位出現紅腫、硬塊、疼痛的發生率約為30-50%,這些副作用在年老者較少發生,其他全身性副作用的發生率極低。

不要情緒化的斥責孩子,要採用能夠打動孩子心靈的溝通方法

2005年12月30日
公開
55

今天早上祖兒姐問我 有打過凱寶嗎 我說:當然有啊~ 她說:她沒打過承彥葛格ㄟ(葛格11歲了) 一切都是靠說服孩子 讓他自己心服口服~ 爸比也常覺得我對凱太凶 唉~ 不知該如何教孩子 有人說:你在急時說出口的話 作出的動作 就是孩子未來解決事情的方法 嗯~謹記在心 也希望自己給凱寶優良的言教與身教 ------------------------------------------- 千萬別罵孩子,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本文出處:健康物語月刊2004年8月號 摘錄自《千萬別罵孩子--與孩子溝通的30個方法》 星一郎◎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千萬別罵孩子,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小孩子很任性、被其他小朋友欺侮、和小朋友打架,只要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畏縮、膽小、什麼都不想做,讓大人很傷腦筋……。遇到這種情況時,到底要嚴格管教,還是盡可能不要訓斥多多稱讚,相信很多父母都不知該如何是好。事實上,培養孩子並不是稱讚或訓斥這麼簡單,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接受,激發孩子自動自發的意欲。父母和孩子是人際關係中最小的單位,當親子之間的溝通順利時,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有助於解決父母在育兒方面的煩惱。 以下就舉幾個例子,說明父母該如何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不要為孩子貼上標籤 當孩子動作慢吞吞時,大人總忍不住會訓斥:「你每次動作都特別慢!」 當孩子遺失二、三次雨傘時,也會大聲咆哮:「你記性真差!」 不知各位父母是否也有相同的經驗?其實,孩子有動作快的時候,當然也有動作慢的時候;有連續幾次遺失物品的時候,但也有不遺失東西的時候。當孩子聽到父母指責自己「每次動作都特別慢」時,他心裡就會認為「我的動作很慢」,以後就更不可能改進。因此,如果你不希望給孩子下定論,不妨改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說話。「你今天動作有點慢,希望下次可以快一點。」 有動作慢吞吞的孩子、有靜不下心來做事的孩子、也有任性的孩子、消極的孩子……其實,沒有一個孩子絕對是某一種類型的,因此千萬不要為孩子貼上任何的標籤,當看到孩子有「任性的行為」時,只需要具體指正就可以避免孩子成為「任性的孩子」。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在百貨公司的玩具賣場,常常看到孩子拼命跺腳,大聲嚷著「我要買!我要買!」然後乾脆躺在地上打滾,最後「哇!」的大哭大叫……。遇到這種情況,相信很多父母都會不知所措。 無論如何,畢竟周圍都是人,似乎可以聽到旁人小聲嘀咕「怎麼讓小孩子這麼哭鬧」、「大人怎麼這樣」。 如果大聲訓斥「不許胡鬧!」,只會讓孩子哭得更大聲。 到底該怎麼辦?最後是否只能買玩具給孩子,以孩子獲勝收場?還是大人用力抓住孩子的手臂,用力拉扯之下,將孩子拖出百貨公司?或是「喂,你好好管管他!」、「你為什麼自己不管他」,連父母自己都因此而發生爭執。 總之,這種場面是力量的對決。如果買了玩具,就是孩子贏,如果硬把孩子拖出百貨公司,就是大人贏。那麼,到底該怎麼辦?……方法有很多種。 方法一為了避免力量對決,先輸為贏。 如果最後還是要買玩具給孩子,還不如在孩子跺腳時就屈服,但也會因此開啟「只要一跺腳,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先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在買玩具給孩子後,等孩子心情平靜下來(孩子在吵鬧時,根本聽不進任何話)時,用冷靜的語氣告訴他:「下次如果你再跺腳的話,就絕對不會買任何東西給你」並努力遵守這一點。 方法二一旦說了不買,就要堅持到底。 看到孩子哭鬧不已時,即使對他說:「說了不行就是不行」!「不許再哭了!」也無濟於事,而且等於是火上澆油,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竭。所以,大人可以深呼吸三次,讓自己的心情先平靜下來,然後和哭鬧的孩子保持一段距離,使自己不要受到影響,但千萬不能威脅孩子「我不管你了,我不帶你回家!」,如果想要對孩子說話,不妨以平靜的口吻告訴他:「我在旁邊等,一直等到你不哭為止。」然後裝做陌生人的樣子,在旁邊冷眼觀察看著孩子,當大人不理會他時,孩子就會覺得好像在對著空氣鬧脾氣一樣,過一會兒就會覺得無趣而停止哭鬧。 這時,大人就可以笑著對他說:「你不吵著要買玩具了,那我們回家吧。」接著帶孩子離開賣場。在離開賣場後,要再度向孩子重申規矩「當你玩得很高興時,或是看喜歡的電視節目時,如果旁邊有人哇哇大叫,你的心情會怎麼樣?」、「所以像你剛才那樣大哭大鬧,周圍的人本來很高興的在買東西,被你這麼一吵,心情不是變得很不好嗎?」教導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會造成大家的困擾,也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看到你給這麼多人造成困擾感到很傷心,希望你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 總之,不要情緒化的斥責孩子,要採用能夠打動孩子心靈的溝通方法,這樣孩子才會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轉貼~祭改的迷思—她不魔,她是我妹妹!

2005年12月29日
公開
52

祭改的迷思—她不魔,她是我妹妹!(自ㄋㄟ國轉貼) 民間祭改,一向在人面臨苦痛的忙亂不知所措之際,就趁勢而為! 而嬰靈的恐怖污名化,更是恫嚇著無數失去孩子的可憐婦女。 本文希望提供一個不同的視野,讓大家一起用更多面向來思考祭改的真實意涵! 去年年底身體健康檢查時,我被醫生告知右胸疑似有惡性腫瘤,我一時愣住,於是正規療法、民間偏方與怪力亂神,在我那段慌亂的時間中天人交戰著,互相杆格的各方勢力互有消長的拉扯著,也讓我更心力交瘁了! 才作完粗針切片的某個晚上,我的母親突然從台南打電話給我,急切慌張的語氣彷彿是世界末日般。我媽總是這樣的,所有從耳朵聽進來的話,咻一聲就已經自嘴巴裡竄出,完全不經大腦篩選處理過,急便很多時候她是擔心子女的安危與狀況,但總是惹我們更加的心煩。 「我今天去問過附近一家廟的乩童,他說你的腫瘤是你那出生不到十天就死去的妹妹作祟,她不甘心你過得比她好,她就要把你拉到地獄去作伴!而且是一兩個月內就要讓你死掉!我聽得都起雞皮疙瘩了!」我媽幾乎是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有時字與字之間重疊的語焉未詳。 「喔!原來我的腫瘤是一夜之間變大的呀!」我忍著剛右胸做完粗針切片的傷口疼痛,算也是自我解嘲目前未明的病情。 「乩童說這件事其實不難,花個五萬元他幫我們去作祭改就好了,只要給妹妹燒燒紙錢與衣服、房子、車子等民生必需品,她過好日子了,就不會再忌妒你,硬要把你拖到地府去作伴了!」我媽如釋重負地說出乩童的方法,彷彿這是萬靈丹似的。 「媽,妹妹都死了三十幾年,搞不好都投胎了,別鬧了!」我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客廳裡,一月初的寒流冷空氣把我吹得有些雞皮疙瘩,我只能繼續鐵齒地自我壯膽。 「唉呦!事到臨頭還是性命要緊啦!乩童說這個月妳還有救,等下個月你就得躺在棺材了!快啦!五萬塊花一花就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我媽被我的無關緊要態度給惹得有些心急了。「乩童說你妹妹現在很兇又很番(台語意謂不講理),等他變本加厲起來,他可是救不了你了!」母親的口氣帶著顫抖聲,彷彿是鬼話連篇時的肅殺氣氛。 「媽,妹妹可是你的小女兒耶,你幹麻把她講得這麼可怕呀!她又不是魔鬼!她死時也不過才十天大而已,還是個可憐的小娃娃耶!」我為妹妹被人無端誣陷,心中忿忿不平地抗議著,因為我實在很難相信我的母親,竟然相信乩童的話,把無辜夭折的嬰兒污名化至此。 「啊!我原來也不相信呀!可是他說你的病情會這麼嚴重,就是有冤魂作祟呀!」我媽終於有些良心不安,但是同樣是女兒,只是一個在人間,一個在幽冥,她似乎必須做一個抉擇似的。 「媽,如果妹妹真的還未投胎轉世,真的如同乩童所言地成為欲取人性命的孤魂野鬼,我不覺得所謂的祭改真的可以幫助她或者是我!她需要的不過是被家人所愛與思念!」我終於把藏在心中好久的話說出口了,我知道這將再次掀開母親刻意隱忍的傷痛,但是,我們終有一天是該面對整個家庭的悲劇,與承認事件對於成員的影響。 母親在電話的另一頭兀自沉默著,我猜,她已經哭紅了雙眼。 掛下電話,我的情緒也從母親轉述乩童的威脅語氣時的擔心受怕,到為妹妹的遭人污名化的憤恨,以及後來感染到母親情緒的低落,那心情彷彿交相地冷熱相逼,一種瀕臨邊緣的崩潰,那一晚我失眠了,捂著胸口的疼痛,但更是揪心的。 我的妹妹,她沒有名字,因為她出生不到十天就過世了,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直到2000年的冬天母親到英國為我大女兒慶祝一歲生日時,那是在濕冷的冬夜裡,我母親因為前晚在客房有鬼壓床的不愉快經驗,而執意到我與女兒的臥房裡跟我們擠一擠。我們在黑暗中聊天,而Rebecca則是邊玩邊吸奶地加入我們的龍門陣,漆黑的房間裡讓目光接觸成為惘然,於是許多話題往往像掉落的珍珠串,有的才起了頭,就沒了回應,或者莫名奇妙地又跳出另一個結論似的話題,我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胡亂聊著,突然,母親問我對妹妹有沒有印象,我一下愣住了,母親才幽幽地道出屬於我們家族的傷痛往事,或者是家族共犯結構的謀殺事件。 我的妹妹出生時就有新生兒黃疸,只是祖父一看見是個女生,馬上變臉地說:「又是女兒,真是穢氣,還是個帶病的,千萬不要帶回家!」而嗜錢如命的父親更是一臉鄙夷:「以後又要開多少冤枉錢呀!早點死好了!」,他要母親趕緊出院,就把孩子丟在醫院裡,然而,母親始終是軟弱的,她從未替自己的生命撿擇過什麼,更遑論承擔一些許應然的責任,她只知道一味地隱忍、再忍,就像在家庭暴力的威脅下,不知反擊與捍衛自己的尊嚴,他像只不知極限的汽球,只會盡可能地把氣往肚裡吞。後來醫院看家屬沒有意願治療女嬰,就通知母親將奄奄一息的妹妹逕行領回去。 母親說她身上一毛錢也沒有,最後還是翻倒櫃地找出手飾變賣後,才湊出領孩子出院的錢。儘管母親的娘家是南鯤身的大戶,但嫁出去的女兒是沒有立場回娘家借錢的,而她更是以不知如何償還債務的軟弱理由,完全不向任何人借貸救急!就這樣在日薄西山的黃昏裡,母親手抱著病重的妹妹,呆呆地坐在茅草房屋裡,當晚準備出去相親的姑姑,還一臉嫌惡地要我母親避一避,以免觸她的霉頭,掌管家中財務的姑姑與整個家族同樣勢利無情,完全不顧姑姪關係,甚至人命交關的急切,打扮得美美就走了,丟下慌張卻又不知所措的母親,只能獨自一人與亟欲奪取她女兒性命的死神拔河著,她實在累極了,不小心一個打盹,突然一陣黑影在前,硬生生地將她懷中的嬰兒奪去,就當她睜開眼睛那一瞬間,妹妹早已沒了氣息。草草地請人處理後,妹妹的身影與曾經存在過的事實,就在家人的刻意沉默中,完全被抹滅! 三十多年在英國的寒夜裡,關於妹妹的短暫一生,終於被母親提起,只是我不解,為什麼整個家族可以坐視一個生命的隕落,而完全無動於衷?甚至僅僅是以金錢為最高的衡量原則,剝奪一個小生命的生存權利?我更不明白,一個母親怎能軟弱地讓孩子在自己懷裡死去,只因不好意思跟人借貸? 黑暗中,我的疑問像是炸山開洞的火藥,強力連環引爆著,而母親總是一貫地哀怨說著:「這一切都是命!我有什麼辦法呢!?」我直指整個家族都是殺人共犯,個人持著不同的卑劣人性:苛薄寡恩、嗜錢如命、重男輕女、六親乖離、軟弱無能…,而共同謀殺一個寶貴的生命,更最無可赦的是這女嬰還是他們的骨肉至親! 後來,我閱讀德國學者海寧格的「家族星座排列」,與其他心理治療師的著作,知道一個家族中殞落或早逝的生命,往往是家族治療的關鍵。我個人以為我們家族最大的問題是每一個都自己覺得很貧窮與匱乏,因此無所不用其極地想從對方身上剝削一點什麼,來填滿自己的空虛與坑洞,為此,沒有人真正明白愛的真諦,以及勇敢去愛,並承擔愛的重量與負擔,生命對於整個家族而言,不過是殺戮戰場的一塊肉,資源有限的利益衝突下,不管骨肉至親總是爭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梳爬這一段屬於家族私密的傷痛,我曾經尋求許多幫助,以及到最後自我要求與釋放的內在工作,嘗試去解密週遭一切的因果,也願意懺悔地用此生難得的人身,從對治自我習性去截斷惡業的複製,我知道,這是一段相當艱辛的路,尤其是誠實無諱地直指自己心性上的闕失,就等於把所有個人命運榮枯的責任,完全承擔下來,因為所有的苦痛磨難,都是自己的心識造作而已!我們眼前所見所感的事物,不過只是自我的心理投射! 因此,關於我的身體出了狀況,除了一些病理性的因素,我很清楚是自己的心生病了,而這個部份才真正是關鍵所在,我怎能將責任推給那個無辜的妹妹呢!並且以受害者的悲苦姿態,陷她不義地落入因怨恨而傷害親人的道德困境,這是何等的卑劣與不負責任!雖然我知道大部分外道的江湖術士,最擅長的莫過於此,「千錯萬錯當事人一定沒錯,千刀萬剮眾鬼神必然挨刮」就是他們斂財的教戰守則,他們以奇幻易術地偏門取得的一點天機,不但不藉此正面教化人群,還妖言惑眾地讓原本就喜歡規避責任的無明眾生,讓他們不僅愚頑地不知覺察自我心性,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地責任全推給不相干的鬼神! 經過一個星期的思索之後,我打了通電話給母親,告知她我的想法與最後的決定。我認為我們全家族都欠妹妹一個公道,妹妹她若真有怨,怨的應該是人性的愚癡難解,如果尚在襁褓的她,若真有恨,恨的也應該是這家族裡缺乏愛,所以,我不認為她真的需要那些自欺欺人的祭改儀式,或是世人編造的各項可笑的紙糊模型,因為她需要的就只是澄明的愛,這是每一個人早就圓滿俱足的,只要我們能誠實無諱,時刻清明地省思著,我們就有能力給予人這份愛!祭改不過是把百口莫辯的幽魂,污名化為仇敵,然後窮究其力摧毀之,這樣的型態根本是一種敵我二元的分化,也是殘暴掠奪的再製!所以,我選擇用愛與我的妹妹相逢,而不是仇恨或怨懟! 自此,我經常在誦經或冥思時,想念著我親愛的妹妹,並想像她在我的身旁同享法喜充滿,我誦經迴向給她,並輕聲地告訴她屬於我們之間的小秘密:「我誠心地懺悔我所有的造作,生長在這個家庭裡,再次引動我的業力果報,讓我現行薰種子,種子起現行地續造無明,以此,我願意用當下與之後的累世千劫,無間地相續對治,直到所有的業力種子斷滅。」 我相信生命的極致是光,而透過光粒子的振動,所有的光最終都會消融至虛空,不論我與妹妹是否幽冥永隔,但只要初始生命的那道純淨的光,透過澄明的覺察心射出,我們至始至終都能交會。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ovekyoto/ ------------------------------------------------- 嗯~寫得真好!文筆好. 觀點也好,真是很不錯的文章! 祭解(祭改)的意義在於透過消災法會,課誦和,以祈求趨吉避凶,諸事平安. 不過很多事,行事在人,原本上天對善男信女的苦難及祈求開了方便門,以祭解來支持民眾,讓民眾有足夠的智慧.勇氣和毅力,來面對人生的種種苦難試鍊;到後來卻演變成乩童.神棍斂財騙色的手段,大家也誤導現在面臨的苦難都是xxx作崇,只要花了錢.做了法會就能解決,完全忘了自己內在心田要面對事實的勇氣了. 以前我也碰過鬼怪法術之事,從一開始傻傻的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到後來開始瞭解事情的輪廓,也眼睜睜看著以前的上司發狂,經常口出狂言,決意離去時還被告以:神格被打掉.這輩子白來了,不用修了... 等話語;我那時狠了心,心想:真是這樣又如何?那我就重頭來過就好了呀!對於那些怪力亂神,我給自己面對的理由是:敢惹我!以後我到另一個世界,咱們試看看!也因為這樣,內心定了下來,不被鬼怪之說亂了方寸,懷孕期間也很順利; 走過那段路後,我深深體會出:人如果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人云亦云,那什麼妖魔鬼怪之說就會侵入你的身體,擾亂你的一切;別忘了,天地人,人是三才之中重要的一環. ---------------------------------------------------------- 願意承擔生命實相的人最美麗 我不再自欺或理想化的相信,我的妹妹早以投生在更好的人家,甚至過著附有快樂的日子!因為所有的業力果報,都是有源頭的!我毋寧相信每一次的生命,都是學習的契機,繼續延續未完的功課與志業,或者以不同的人身去思索困頓,甚至不同的因緣得到解脫。所以,生命不過是一個載具,讓我們在歷經累世千劫之後,終有澈悟的時日。為此,我不認為生命可以粗糙地二元化為幸運或悲慘、快樂或痛苦、富有與貧窮、聰明與愚癡…,生命是中性的,其不同的結果只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去體認生命的實像是空,凡是看得見的都會消逝,就像世間的富貴繁華,或覺受的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相反的,看不見的將永存於時空,我們累世的流轉,不過是為了証得空性! 妹妹早夭的生命,不代表她的苦難從此結束,或者燦爛的新生藉此開始,那不過是物理的載具將要換到另一個載具的過程,就像証悟道途上的千山萬水,我們得換好幾種交通工具:車、馬、船與飛機,才能抵達。我們的生命功課一直儲存在阿賴耶識裡,而這才是我們修行的所在。我們會一起投生在這樣的家族裡,儘管我以存活之身,而尚未投生的她則是等待交通工具的狀態,但我們同樣得繼續些持愛的功課,學習如何愛與被愛,這是我們姐妹倆一樣的生命課題。所以,我開始學會不以幽冥兩隔的愁苦來思念她,反而是想像我們是偕同坐在生命的課堂上,兩個有點惡作劇,但卻認真學習的孩童,每思及此,我就會更精進地敦促自己日起有功,因為我可是要與妹妹互相切磋琢磨的呀!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ovekyoto/

如何生孩子自己決定

2005年12月29日
公開
68

如何生孩子自己決定 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 醫療進步,讓產婦與胎兒死亡比率下降,但生產時的一些醫療行為是否都是必要,台北護理學院希望推廣美國人生化生產的「10大黃金指標」,台北護理學院副教授郭素珍表示,所謂人性化生產,是指生產過程中,產婦有充分參與及自主權,且讓生產儘量回歸自然化,避免過多不必要的醫療措施,如會陰切開、剃毛等。 報導╱王雪玲 攝影╱陳逸宏 美國人生化生產的「10大黃金指標」中,在台灣較具爭議部分包括產前是否要剃毛、灌腸及切開會陰與無痛分娩2大項。其餘8項國內各大型醫院均已實施或願朝此方向努力。但郭素珍副教授表示,有些醫院執行得不夠徹底與積極。 2項爭議 1.不建議剃毛、灌腸、禁食或禁止喝水等處置,減低會陰切開比率 郭素珍:會陰要不要切開應告知產婦。國內自然產會陰切開比率高達9成多,比美國的3成到4成高,即使與日本相比也偏高,婦產科醫生應學習以自然方式保護會陰。   灌腸與剃毛不能制式化,只要生產就做。至今沒有不剃毛與灌腸會增加傷口感染研究報告,會增加產婦不適與因剃毛而受傷的風險。 許世賓:待產時,產婦都可喝水與吃東西。會陰是否要切開,很難事先溝通,必須視生產時產婦陰道口開的情況而定。 亞洲人因骨盆腔與陰道直徑小,多數要切會陰才能避免撕裂傷。另外剃毛是為避免傷口受到感染,灌腸也是擔心產婦在生產時因用力,會解大便造成傷口感染,有時不先灌腸,有些產婦擔心生產過程中會解大便而不敢用力,且剃毛與灌腸都不會令孕婦有不適感覺,醫生也會事先告知,讓孕婦有自主權。 郭素珍 許世賓 2.若未出現合併症,不建議使用止痛藥或麻醉劑 郭素珍:無痛分娩讓產程加長、子宮收縮不佳,更可能影響產婦心跳,可能讓胎兒心跳變慢,最後以剖腹生產,是國內剖腹產偏高達3成以上的主因之一。 醫生除要告知無痛分娩可能的副作用外,更要告知與協助產婦,採用其他紓解生產痛苦的方式如拉梅茲呼吸法,在歐洲甚至有醫院在產房提供按摩等方式改善生產的不適。 許世賓:在國外使用無痛分娩的比例很高,以美國來說,達5成以上,台灣方面,以婦幼醫院來說,比例只有2成5,而且無痛分娩造成的副作用,只是少數個案,醫院會婉轉告知病人,其實無痛分娩可讓病人擁有美好生產經驗,可說是人性化生產方式,而且有些產婦也會因痛得受不了選擇剖腹產。 8項共識 1.准許待產及生產婦女可自由走動、決定生產方式 郭素珍:綁上胎兒監視器待產,反使子宮收縮不佳、胎兒無法下降,不利生產。而醫院半坐臥式產檯,不舒服且不易用力,國外可提供趴著坐著與水中生產多元化方式。 許世賓:胎兒監視器不會一直裝著且可改用聽筒聽診方式。而醫院未引進其他生產方式的產檯,可能是國外使用比例也不高,未來若成為生產新趨勢也會引進。 2.由產婦決定生產陪伴者 郭素珍:由產婦決定生產陪伴者,可為先生、家人或朋友,在美國甚至有專業的陪產員。 許世賓:只要先生有意願,大部分醫院都會同意讓先生陪產,想找其他家人陪產也可以。 3.提供詳盡生產實務與照顧程序訊息 郭素珍:過程中若提供加速生產前列腺素等藥物要告知。 許世賓:醫院會告知生產過程處理,並讓產婦了解生產可能發生併發症。 4.除早產、生病的嬰兒外,應讓母親多擁抱、哺乳、照顧嬰兒 郭素珍:就算是早產兒或出生有醫療問題,也要儘量讓母親多擁抱與照顧嬰兒。 許世賓:目前醫院多會提供24小時的母嬰同室,除非是產婦需要休息,才會讓嬰兒在嬰兒室由護理人員照顧。 5.提供和產婦種族及信仰有關的照護 郭素珍:例如有些產婦希望生產時,不能有男生在場,不願意讓男醫生接生。 許世賓:若產婦提出必須由女醫師接生,醫院會儘量安排,但有時因女醫師人力不足,或生產時剛好有事,也只能由男醫師接生,否則可能影響生產安全。 6.與其他產科機構、社區資源合作諮詢、以利產前、產後追蹤 郭素珍:若產婦需要轉移到另一個生產場所,醫院應提供協助,甚至幫助產婦在社區中找到可以幫助產婦的機構與人員,例如產後不知如何哺乳的媽媽,醫院應該介紹可以幫助新手媽媽的人員。 許世賓:產婦出院後,醫院會持續以電話追蹤,若發現產婦有其他問題,如產後出現憂鬱症或不知如何餵母乳,醫院也會找專人協助。 7.提倡餵母乳 郭素珍:應只餵母乳,不要吃安撫奶嘴,嬰兒會因吸的方式不同不習慣吸母奶。 許世賓:大型醫院早已不再提供配方奶與安撫奶嘴。 8.不鼓勵非宗教嬰兒包皮環切術 郭素珍:醫學研究沒有顯示男性寶寶有接受包皮環切術的必要。 許世賓:目前醫院已很少為男嬰做此手術。 小叮嚀 生產是人生大事,但產婦多半不了解生產的詳細過程與哪些醫療處置是應該還是過當,產婦可在生產前多詢問醫師,例如會陰要不要切開的優缺點、無痛分娩是否有副作用以及哪些情況下才要灌腸,是否會有不適等,另外哪些情況發生時必須以剖腹方式生產,都是產婦生產前必須了解的事項。 做好準備 在家緊急生產也OK 準媽媽對生產總又期待又更擔心來不及到醫院生產該怎麼辦?台大婦產部醫師華筱玲今天將在台灣康貝嬰童媽媽講座中,提供準媽媽們緊急生產處理方法。 哈氣延長時間 如果感到胎兒已堵在陰道口,甚至可從陰道口看到或摸到胎頭,就表示胎兒已快生出,應馬上叫救護車,此時可用哈氣、吹氣、喘氣等方式,延緩胎頭繼續往下掉的速度,減少會陰裂傷危險。 若仍來不及,自已一個人時,可坐在大毛巾上,背靠著牆,用雙手扶住嬰兒的脖子,寶寶胎頭下來時,再用力後,一邊的肩部會先娩出,接著是另一邊,接著身體很快就會滑出,在生產過程中,讓嬰兒自然分娩即可,不要硬拉。 不必剪斷臍帶 胎兒產出後,臍帶連接著的胎盤也會隨後娩出,此時,不要自行剪斷臍帶,將胎盤連同臍帶用袋子裝好,送醫後再處理。 而寶寶出生後,要先看看臍帶是否有纏繞到脖子或四肢,並將寶寶以頭低腳高的姿勢倒立,以讓寶寶口中吸入的羊水等液體流出。 此時若寶寶沒有哭,可揉搓寶寶的背部,刺激寶寶呼吸,就會聽到寶寶哭泣的聲,接著就將寶寶的頭部及臉部清潔乾淨,將口鼻的粘液擦乾淨,用大毛巾包好即可。 緊急生產時,不必急著用水將寶寶洗乾淨,因為胎脂可保溫,只要保持寶寶呼吸道暢通即可,赴醫院再由醫師為寶寶檢查及清理。 吸吮幫助收縮 生產後在肚子上做環狀按摩,並哺乳刺激母乳分泌與子宮收縮。若大出血,除儘速就醫外,可大力按壓子宮,甚至在肚子上放沙袋施壓。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2005年12月08日
公開
55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我在臨床做十六年,前幾年做的是精神病人,做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影響,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原先我跟很多人一樣,一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一定是腦袋秀斗,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但是有一部份的假設是錯的,我們以為他笨,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 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他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走近,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有時甚至會無預警的搥對方,所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怕他。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大概半年後他才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去陪他下五子棋,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讓我覺得很難過。我常在想:「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子棋?」於是,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歷程。 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東方不敗,這時我才領悟到原來東方不敗指的就是一敗塗地。有人是東方不敗,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功。有人十幾歲就成功,有人中年成功,也有人老年才成功,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是壓力重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他要的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不重視歷程,這樣一來,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永遠名列前茅,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壓力因此而來。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高期望」,但是「高期望」=「高壓力」。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得第一,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我是物理學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但是現在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全會,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何謂演活自己?就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就叫做半心半意,一個人要學三樣好,就叫三心兩意,一個人要多才多藝、四項全能就叫做分明找死。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專家」。 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叫做獨孤求敗,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獨孤求敗好孤獨,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考試第一名,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好寒冷,也忘了他有壓力。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應該很有自信,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成績差的孩子大多數很自卑。 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叫做賈糊塗,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糊的個性,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我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大智若愚。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學習笨笨的,走的笨笨的,其實是最聰明的。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是一個醫生,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他大學沒考上,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他大學畢業後,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卅八歲醫科畢業,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之後到了非洲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基業,成為非洲之父─慈悲的代言人。另外一位,印度的勝雄叫甘地,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跨子弟,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穿著很英國、打扮很英國,直到有人告訴他,他是印度人,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他四十歲的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創造了不朽的勝雄甘地。還有一位我們更熟悉的人叫做劉其偉,他今年九十二歲過逝,卅八歲才學畫,畫了廿八年,在六十六歲時才成名,活了九十二歲,但是他畫出了畫壇奇葩。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他研究微粒子。他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看,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句話:「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 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做實驗,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背」跟「思考」、「想像」、「創意」是有差別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但是你可有想過,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而我的理解是:「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不會想像、不會創意。」因為它同時進行,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不是送給會背的人。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會思考、會想像、有創意。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宇宙是無限大,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全亞洲,甚至全世界,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例如: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所以,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不是會讀書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志氣要高、勇氣要足、骨氣要硬,我想這是一個孩子應該要俱備的。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 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他告訴我:「如果我學音樂,我現在會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換言之:如果他學音樂,他就不會住在精神病院,如果他沒有住在精神病院,他就會有人生。還有另外一個個案,原本應是孩子住進來,最後卻是媽媽住進來。一個孩子他的求學過程很辛苦也很順利,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很高,而他也很順遂的考上托福出國留學,在他畢業拿到學位的當天,寫了封信寄回台灣給媽媽,之後便跳河自殺死亡。信中有句話非常刺痛人心,他說:「媽媽,妳的夢,我幫妳圓了,請妳放我一馬。」媽媽看完信之後受不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行行有狀元,而且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一業都有狀元。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你是否記得當你的孩子小時候哭鬧時,你敏銳的聽聲音便能知道他是尿床還是肚子餓。我發現在孩子六歲以前,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像心理醫生,為什麼孩子長大以後,你就不像了呢?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嗎?還是你敏銳的特質不見了?還是有些東西去阻礙了你敏銳的特質?或者是你不夠用心呢?其實這些因素都包括,但是我認為不夠用心是最重要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縱使是資優,他還是小孩。專制成性的中國父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以為孩子自己生的,應該了解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三歲的孩子與十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何謂了解?就是三歲時就把他當做三歲的孩子來看,五歲時就當做五歲來看,十歲時就當做十歲的孩子來看,這才是了解。 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例如:閱讀是一種動機,假若閱讀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閱讀就是一種考試,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那麼閱讀不會持久,也就不會有成就。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閱讀也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閱讀,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而做學問不是死記東西,是要知道它在哪裡。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答。「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步的空間,如果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示他已經滿了。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所以滿分哲學到底是對或錯?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為他沒有再進步的空間,也不能夠退步,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這時他的壓力就來嘍!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即使退步了,我們也要給孩子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 孩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他的專心時間就會加長。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腦袋裡頭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使他不容易忘記。例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帶雨傘。教育是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更多種,盡量少責備、多了解。 在做教育之前,我們要學會一件事: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人生有四個要件,而這四個要件是做教育的準備:健康、快樂、時間、美好生活,若再加上一點金錢,就叫做富有的人。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然後逼著孩子好好讀書未來努力工作、賺錢,那麼這就叫做有錢人。人生裡頭有二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是努力得到我們想要的;二是享受我們得到的更為重要。我們常常盲目的生活、工作、賺錢,而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嗎?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要享受我們得到的。我認為人生過四十之後一定要有兩個圓在交集,一個圓是「精神」、另一個圓是「物質」。四十歲之前我們可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每天工作、賺錢,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八十歲,四十歲已是過半了,所以四十歲之後,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工作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母,心理健康是家庭健康之母。沒有健康,教育便是虛假,所以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不會對孩子亂發脾氣,也就能夠有耐心聽聽孩子說的話,相對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家庭氣氛會更和諧。 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現代的孩子普遍都不快樂,因為功課太多、壓力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我們不要去嚇阻他,要尊重孩子的快樂。研究指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76倍,假若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他的學習≠壓力、學習≠高期望。我們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製造快樂,例如: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時,即便不好笑,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孩子會說得更多,並且從中得到自信與快樂。 童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別忘了,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陪著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過童年。所以,我們要學習拒絕忙碌,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個,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會建立,互動會更好。

多走路!保健康

2005年12月07日
公開
53

多走路!保健康 健走可以減緩老化,因為鍛鍊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部位。 人體全身有近五百條肌肉,三分之二集中在下半身,肌肉的持續力會隨年齡增長日漸衰退,握力、臂力、背力等上半身肌力到了六十多歲仍可以有二十多歲時的七成左右能力, 但下半身腿力卻只剩下約四成。 故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保羅.懷特博士,首先提出「腳是第二心臟」的說法;常言也道:「老化從腿開始。」 下半身肌肉不夠強健,上下樓梯、跑步都會體力不支、氣喘如牛, 因為運動全靠大腿、小腿的肌肉操作,一旦這些肌肉衰萎, 人不僅無法維持正確姿勢,而且易有疲勞、膝痛、腰痛等現象。 鍛鍊雙腿肌肉是預防體力衰退的最佳方法,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大的運動。 健走時,配合緩而深的呼吸、雙臂擺動、大跨步快速前進等,更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健走的好處,可以歸納為塑身與健康兩方面。 【走出好身材】 肥胖是百病之源。即使輕鬆地走,也能消耗平常10倍以上的脂肪。 為了消除體內多餘的脂肪,在自然呼吸的情況下步行, 讓心跳維持在最高心跳數的50∼60%之間,就能提升有氧運動的效能。 健走有效消耗身體熱量: 時速(km/hr) 消耗300卡所需時間(min) 每分鐘消耗熱量(卡) 蹣跚走==>時速 3(km/hr) 111(min)消耗300卡 每分鐘消耗 2.7熱量(卡) 散步走==>時速 3.6(km/hr) 100(min)消耗300卡 每分鐘消耗 3.0熱量(卡) 自然走==>時速 4.5(km/hr) 90(min)消耗300卡 每分鐘消耗 3.3熱量(卡) 健步走==>時速 5.4(km/hr) 70(min)消耗300卡 每分鐘消耗 4.2熱量(卡) 全力走==>時速7.2(km/hr) 38(min)消耗300卡 每分鐘消耗 2.7熱量(卡) 提起健走,飛躍羚羊紀政就眉飛色舞:「走路的感覺真是太美妙了。」 前幾年由於事業壓力、婚姻亮紅燈、自己沒注意等因素,紀政不知不覺竟然發福,衣服從10號尺碼,改穿16號,腰粗腹大臀也寬,她意識到自己過胖,也感到體力、健康都變差,1997年末她下定決心減肥。 她找出以前朋友送的一台簡易跑步機,每天工作完後回到家,再累也要邊看電視邊雙手擺動、大步走跑步機,半年之內,她不花一毛錢瘦了20公斤,重新找回那充滿自信、高瘦苗條的標準身材,穿上胖的時候不敢穿的漂亮衣服、T恤可以塞進褲子裡,而且尿失禁的困擾不藥而癒,還能夠一口氣爬上大武山巔。 從此以後,紀政逢人就鼓吹健走的好,每天上班爬三層樓梯進辦公室,但為保護膝蓋,坐電梯下樓。下班後回家,她仍是先走走步機,走出一身大汗, 沖過澡才簡單吃點稀飯,然後讀書入睡,「每天都要走,就像每天都要吃飯一樣,」她說。 假日她大多到野外如觀音山、水返腳(汐止)大尖山等,參加健走活動,一邊運動一邊接近大自然,聽溪水淙淙,鳥鳴啾啾,「聽到生命之歌,聽到入神,一點也不累,」她說。 以健走減肥的秘訣在於每天至少走一萬步以上。 因為健走雖是有氧運動,一開始卻是以糖分為主要消耗能源,大約20分鐘後,才會正式燃燒脂肪,而且以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攝取約2100大卡的熱量計算,人體基本新陳代謝與在職場中消耗的熱量共約1800大卡,意即有300大卡會堆積在體內,消耗1大卡約需走30步,才能消耗完300大卡。 【走出健康來】 桃樂絲是美國蒙大拿州一位退休護士,她的雙親都在五十多歲時死於癌症,而她自己也一直為哮喘及肺病所苦,一年平均住院兩次。即使服用抗生素,病情依然不見改善,桃樂絲覺得沮喪、失望,甚至感覺正一步步邁向死亡。 偶然一次,她參加一項健康講座,主講的運動生理學家提到,運動──尤其健走,有助於解決她的困境。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桃樂絲,決定從散步開始嘗試,逐漸練習到快速的健走。幾年後,不僅肺變得健康,與疾病、抗生素說再見,她還成為馬拉松選手。 「健走是我的生命,」有一次走在落磯山分水嶺的稜線上時,82歲的桃樂絲這樣對同伴說。健走讓她感覺年輕25歲以上,可以擁有更多采的生活。 多走路,多用雙腳,腦力、體力都會更好。 身體下半身包括背、腰、臀、大腿、小腿等肌群,都與大腦、脊髓、神經互通訊息,且與腦幹有密切相關。 健走可以預防疾病 健走這「藥方」,如果每天服用,可以減少20%罹患乳癌、30%得心臟病、50%罹患糖尿病的機會,而且幫助你活得健康、活得長壽。 最平凡的作為,常常有最不凡的效果。 健走可以增加人體的心肺功能,增加骨頭、肌肉力量,解除緊張、控制體重,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健走讓人感覺很好。 【遠離乳癌威脅】 據美國和《護理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一項長達20年的統計研究指出,一週運動7小時上,可以降低20%的乳癌罹患率,而最理想的運動就是健走。 【預防心臟病】 人人都害怕自己是下一個心臟病患,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 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美國醫學學會也肯定,每天健走30分鐘,可維持心肺功能的健康狀況。 即使沒法每天空出一段時間健走,利用短時間走路累積也可有一定成效。 【走離老年痴呆】 美國《自然》雜誌報導,60歲以上銀髮族,一週有3天,每次45分鐘以上的健走運動,有助於維持較好的認知功能。人體中最耗費氧的部位就是腦神經細胞,深呼吸可以提供充分氧氣給腦部,促進腦神經細胞功能活化, 一邊健走一邊配合呼吸,可以獲得全身血液活絡與腦循環順暢的雙重效果, 腦血管重返強韌,自然就能預防健忘與痴呆。 【健走能降血壓】 人入中年以後,血壓多半會上升,但步行可以減少荷爾蒙分泌(因荷爾蒙促使血壓上升),因而減少血壓上升的機會;其二是步行會增加牛膽酸的分泌,而牛膽酸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為了安全起見,高血壓患者應先跟醫師溝通了解身體所能負荷的狀況,從散步開始,逐步進展到健走,但每次還是要持續30分鐘以上。 【預防動脈硬化】 現代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使得體內血液中的膽固醇與中性脂肪異常增高。 血液中膽固醇量過多,會逐漸滲入血管壁,動脈因此變硬變脆變狹窄,血液流通不良,容易誘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病變。膽固醇有好HDL、壞LDL之分,好的HDL會把多餘膽固醇送往肝臟,預防動脈硬化,持續20分鐘以上的健走,有助分解燃燒體內中性脂肪,增加HDL的量。 【預防治療糖尿病】 造成中老年人罹患糖尿病的原因多半是因飲食過量、運動不足和壓力,而限制飲食量、減少積蓄在體內的糖分,再用運動把存在肌肉內當做能源使用的葡萄糖大量消耗掉,就可降低血糖值。美國《護理健康研究》刊載,一天輕快健走1小時,對第二型糖尿病,有50%的預防效果。 糖尿病患者特別要注意配速,同時最好隨身攜帶點心,補充能量防止低血糖。 【健走避免脂肪肝】 研究人員發現,常走路的人血液循環較好,血可以流到聚集在肝臟的眾多微血管末端,肝的代謝功能就好 【走出好骨質】 年紀愈長,骨質流失,骨頭裡面變乾變脆,就容易骨折或腰痛。 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不難,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運動不可減,健走更理想。 需持續的走,朝每天一萬步的目標邁進。 【改善腰、肩、頭部疼痛】 平常行走坐臥你總是彎腰駝背?頭部重量約佔體重十分之一,由頸椎與覆蓋頸部到背脊的僧帽肌所支撐,如果駝背或姿勢不良,僧帽肌的負擔過重,肩膀就容易僵硬痠痛。最有效治療的方式就是健走, 因為健走必須抬頭挺胸、雙臂大幅擺動、大跨步前進,自然拉直背肌與僧帽肌。 【消除壓力,幫助睡眠、紓解憂鬱】 多用雙腳,能改善體內自律神經的操控狀態,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切換更靈活,有助於消除壓力,更容易入眠。 除此之外,任何一個常健走,喜歡步行的人都能滔滔說出這項運動的附加價值:增進自尊、自信與樂觀。 不過,有心臟病、氣喘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健走時必須特別注意身體狀況, 一感到不舒服就要停止,膝關節較弱容易痠痛的人,也不宜快走,不妨調整運動量,慢慢走、走久些,也是理想的運動。 儲蓄健康儲金 以往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每人每天約可以走上3萬步,「健步如飛」是健康象徵, 可是當今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簡單又方便的健步走,其實是亙古彌新的養生運動。 規律且持續的健走,就好像存入生命銀行的「健康生活儲金」, 你付出時間,生命銀行給的利息是更長的壽命。 現在繫上你的運動鞋帶,準備好你的心情,跟著我們的腳步,掀起一番健走風潮! 站長按:朋友寄來的一封信,覺得非常好,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可以多走路。

請記得好好照顧自己不要再放縱自己

2005年12月01日
公開
67

文/李采洪+王志鈞 去年十二月底,四十八歲的和信集團少東辜啟允因膽管腫瘤英年早逝。 今年元月十九日,統一證券總經理高樹煌參加公司南部尾牙宴時,上台跳舞之後回到座位上,趴到桌上後就不曾再起來,五十三歲的他因心肌梗塞撒手人間。而他在一個月前才做健康檢查,健檢結果是一切正常! 農曆過年後,當多數人還沉浸在新春的氣氛中,交通大學卻傳出教務長沈文仁、電信工程系教授張柏榮、機械工程系副教授金甘平等三位教授,先後在半個月內因癌症或不明原因猝死的消息。他們都正值壯年,卻來不及享受工作的成果,驟然離開人間。 是「誰」殺了這群站在事業顛峰的台灣菁英?潛藏在心臟病、癌症……背後的真正「殺手」是誰? 八成的疾病與壓力有關 對工作放不下心、枉顧健康 企業老闆和主管成了高危險群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前中視新聞主播馬雨沛漫步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她背後就是著名的胡佛塔與鐘樓,這時的她無比快樂,因為她如願成為這知名學府東亞研究所學生,而且三個月後,要與男友在史丹佛校園古老教堂中成婚。但是,就在男友飛回台北兩天後,醫生卻發現她的胸部有○.六公分的癌細胞。這不到一公分的細胞,突如其來,改變馬雨沛的人生。同時,竟讓她在之後的十個月內,開了七次刀,做了四個月的化學治療,也中斷她的讀書計畫……,這年,她才三十二歲,一個捨不得休假、因為怕工作表現而輸給別人的主播。 「每個人都會被生命『抽考』到,相較之下,我只是比較早被抽考的人。」去年七月,剛動過心臟血管繞道手術的ING安泰人壽投資部資深副總經理蔣國樑用完美主義的高標準,努力工作,四十七歲的他沒想到,心臟裡的血管早已阻塞成像香腸般一節一節的。 前台北市議員李新是典型的工作狂,在他的人生順位中,健康總是排在最後。過去他每天工作時間經常長達十七、八小時,選舉期間,一天甚至只睡兩小時。直到前年十一月象神颱風來襲,他到選區處理淹水事情,在水裡泡了四小時,導致椎間盤突出(椎間盤介於脊椎的骨頭與骨頭之間),住了十七天醫院,才感觸到:「空有一身本事,但沒有健康,什麼事都不能做。」椎間盤突出若是嚴重,可能會讓人臥床困難,甚至下肢無力或萎縮。 一位時常往來於兩岸、因工作時常廢寢忘食的企業家第二代,日前罹患骨癌而進行化學治療。該公司高階主管形容老闆以前的作息,不由得嘆息:「真的很可憐!他飛到大陸,才下飛機,就被接到公司開會,常常一開就到半夜,第二天一早,又趕到大陸其它分公司去視察。」生病期間,他還是天天電話遙控公司的狀況,他太太有感而發:公司就像他的另一個小孩,永遠放不下心。 放不下、工作狂、忽視身體,這些特質跟現代職場無所不在的壓力充分結合,成了一個隨時會竄出來的可怕隱形敵人。尤其企業界老闆和高階主管,長期在高壓狀態下,更成了高危險群。他們行走在事業與死神拉扯的峽谷,生命正如一句廣告詞:「年過四十,世界還沒開始聽我的,身體已經開始不聽我的。」 癌症、氣喘、腸胃潰瘍都與壓力有關 白文正吃兒茶素治療十三年的痛風 王令麟睡了十年水晶床預防生病 前年底,獲知罹患血癌的華新麗華總稽核唐基明接受化學治療的過程,全身發抖,甚至昏死過去。她體內的白血球數目從正常的四千至一萬,一度驟降至只有七顆可用的白血球。她懊悔自己沒有來得及在死神逼迫她之前,先做預防,竟讓壓力嚴重威脅到她的生存權。 安法診所院長王桂良說,大約有八成的病人,所罹患的疾病與壓力有關。《壓力管理》一書作者傑洛(Jerrold S. Greenbery)列舉與壓力有關的疾病,包括癌症、高血壓、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氣喘、腸胃潰瘍、頭痛等。其中的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也是一九九○年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 簡單的說,潛藏在這些病症背後的真正「殺手」叫做「壓力」。你看不到它,但它會漸進的減少人體內的T淋巴細胞,免疫力會降低,最後揮出致命的一擊。它冷不防的出拳後,有人還有爬起來的機會;有人就此一蹶不振,就像高樹煌與交大的三位教授。 為了解決壓力和疾病問題,企業界人士各有「秘方」,例如,前中華開發總經理胡定吾和中國信託商銀總經理辜仲諒投資成立安法抗老診所;看好抗老市場,冠德建設董事長馬玉山也在去年成立善能泉抗衰老預防醫學中心,馬玉山也成為善能泉的當然會員;另外,像寶來證券董事長白文正吃兒茶素治療困擾他十三年的痛風;中華民國商業總會理事長王令麟則是睡了十年價值新台幣十五萬元的水晶床預防生病(在床上舖滿鵝卵石狀的水晶,水晶上再舖上床墊),最近企業界更風行起「洗血」(以血漿析離術,分離血漿中的不良物質)健康術。 別忽視心中想休息的聲音 當工作量增加,就必須增加休閒 用腦越多,運動也要越多 法寶雖然人人都有,但生活方式和態度,恐怕才是避免壓力上身傷害自己的關鍵。王桂良有感而發指出,和歐美國家的人比起來,台灣多數人生活中只有工作,不懂得休閒,不知道如何讓自己放鬆一下。「美國總統可以到大衛營,一口氣休兩個星期的假,但是,我們的總統不會做這種休閒。」台灣的政治人物也很少笑。 抗病、抗壓的治本之道,要從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觀做起。《人生不是特技表演》作者班.庫巴塞克(Ben Kubassek)在書中提到:「大多數人都聽過自己心中那股提醒自己休息的聲音,可悲的是,大多數人對這股內心的聲音置之不理。」班.庫巴塞克曾經每週工作八十小時,工作上的壓力,讓他得到「職業倦怠症」,這段時間,他甚至想要自殺結束一切。班.庫巴塞克聽從醫師的話,到佛羅里達休假兩週半,在休息期間,他體悟到,過去他一切以工作為重,沒有均衡的生活。而均衡生活精髓是:保持生活各層面的相同比重,「當這星期工作量增加時,就必須增加休閒的時間。用腦越多,就越需要花更多時間運動。」這個觀點,跟一般人的習慣大為不同。因為多數人總認為,工作太多就先犧牲休閒時間吧。班.庫巴塞克同時在書中指出,有兩成的人在壓力下,健康不會出問題,他們對壓力有免疫力,因為他們過著均衡生活,這是其他八成人所沒有做到的事。 事實上,當壓力過度時,身體還是會不斷的對我們發出訊號,問題只是,我們有仔細聆聽身體的聲音,調整我們的生活嗎? 「以前為了達成工作和目標,那種要把事情做好的『精神』力量太大,以致忽略身體發出的警示(長期腰痠背痛,以及下班後就疲倦、沒精神),我工作時甚至很難得覺得疲倦,沒想到,一生病,『代誌就很大條』。」四十六歲的唐基明,前年因血癌住院做長達半年的化學治療,她康復後最大的感想也是:生活要均衡。 忙碌之中要過均衡的生活,運用巧思做好時間管理就很重要。班.庫巴塞克舉例,如果你有三個目標分別是:每天花半小時運動、半小時獨處,半小時祈禱,其實你就可以在慢跑時一邊祈禱,或獨自散步半小時,也可以把陪家人的時間和運動時間併在一起。 有些休閒或運動,看似很花時間,其實反而是「賺」到了。一位假日經常爬山的上班族指出,很多人在五天工作後,週六、日待在家看錄影帶或睡覺,但根據他的經驗,週六、日強迫自己去爬山,雖然身體很累,但晚上睡得好,隔週再回職場上,會覺得充滿活力。上一週的工作壓力,透過爬山發散掉,也不會遞延到這一週。這就是工作量增加,運動也要增加的均衡例子。 「健康資產管理」也是一種投資 唐基明調整生命中的優先順序,每天運動 馬雨沛用「健康存摺」抵禦壓力和疾病 安法診所最近新推出休閒度假中心診所的概念,利用六天五夜的時間,讓參加者一邊度假,一邊學習重新調整身體,收費高達新台幣十八萬八千元。可以想見,這樣的「行程」,參加者大概都是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不過,王桂良說,三月底第一期十二個名額已額滿,主要成員多半是企業主,因為他們覺得,花一個星期、十八、九萬元學會管理健康資產,也是在賺錢,也是另一種投資和「增值」。 過均衡生活,除了懂得適時抽離,同時也需要調整生命中的優先順序。唐基明說:「在醫院面對死亡威脅時,我最大的牽掛是十歲和十五歲的兩個孩子,既然他們如此重要,為什麼過去我的生活中,工作占去七五%時間,而留給家庭、小孩和自己的時間,卻只有二五%?當時我覺得我好慘,生活完全過錯了!」唐基明重回工作崗位後,她離開每天都有時間壓力的財務長工作,改當總稽核。工作上,她的時間壓力從每天拉長到一年。不僅如此,現在唐基明每天花一個小時運動,她比生病之前更神清氣爽。 「人生無常,變數永遠存在。」從癌症復元滿三年的馬雨沛如今有著不同的人生觀,她檢視過去七、八年的新聞工作,沒有留下真正有意義的片段。因此,她離開亮麗的主播台,當起金融研訓院顧問,策畫製作台灣金融發展史的電視節目,並同時擔任「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副理事長,「每天醒來,我覺得做這些工作很快樂,這才是我要的生活。」 馬雨沛提出「健康存摺」的觀念:「健康是可以用累積的,現代人平常在健康上,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平時要有健康存款(如運動和健康飲食)。當處於壓力狀態下,如果存款簿內空無一物,當然會透支,免疫力全被擊垮。如果存款簿內有足夠的健康積蓄,就足以應付突如其來的壓力和疾病。」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就是一個隨時累積健康存款的人,徐旭東要管理集團在國內、外一百一十八家公司。如今六十歲的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他隨時隨地在工作,但是,他也定期游泳、跑步、走路,時常到國外商務旅行的徐旭東,總是利用時間走路,每到一個地方,就大街小巷到處鑽。徐旭東得意的透露,台北市長馬英九當年第一次跑馬拉松賽,就是他鼓勵馬英九參加的。 整晚喝酒、抽菸的馬,明天如何參賽? 知道花錢保養愛車,卻不懂保養自己 會創造成就,也要會享受成就 劉紹毅醫師也強調,很多有錢人,知道要定期花時間、花錢保養名貴的愛車,但是,卻不知道花時間保養自己無價的身體。勵志大師金克拉(Zig Ziglar)也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如果你有一匹身價一百萬美元的賽馬,你會讓牠整晚喝咖啡、喝酒、抽菸,還期望牠明天參賽嗎?……如果是這樣,你幹嘛虐待自己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身體?」 此外,不少人依賴健康檢查,做為人生的保障,可是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提醒,很多人誤以為健康檢查正常,就是拿到健康保單,但還是很多健康檢查沒問題的人,在無預期下,突然生重病或驟然離開人世。以心臟病為例,相關症狀有上百種,如心律不整、缺氧等問題,就是普通心電圖查不出來的,健康檢查通常只做普通心電圖,如果做運動心電圖,就必須有醫師在旁,成本就高。這也導致一般健康檢查,常看不出潛藏心臟病。 魏崢說,一般容易得心臟病者的個性特質,是做事賣力、要求標準高、壓力大,這些人必須學習授權,讓自己輕鬆。王桂良也說,「台灣很多人只會創造成就,卻不會享受成就,例如,很多父親一輩子沒有和自己的孩子喝過下午茶。」他指出,沒有表達感情,積壓在心裡也是一種壓力。顯然,平衡的人際關係,也跟平衡的飲食一樣,都是台灣人必修的健康功課。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辜濂松說得好:健康是可以管理的,就像經營事業一樣,只要用心的維護與保養,輔以正確的危機處理措施,讓身體每一部位都能保持最佳的運作狀態,就能確保身體「永續經營」。 三月下旬辭職的前經濟部長宗才怡,四十八天部長任內,在重大環境壓力下,重感冒惡化成慢性肺炎,從健康角度來看,她也是被壓力打敗的例子之一。當生活中出現越來越多被工作和壓力擊垮的人,你曾經想過,未來的日子,要如何好好「管理壓力、經營健康」,以達到班.庫巴塞克所說:「人生毋須『竭』盡所能,成功只要均衡。」的境界嗎?

準媽媽 小心情緒風暴

2005年10月28日
公開
64

【新知報報】 準媽媽 小心情緒風暴   文/羅浚晅 醫生 董小姐(化名),廿八歲,結婚一年多。七個多月前,剛得知懷孕的消息,和先生、公婆興奮地好幾天都睡不好。但是快樂的情緒並沒有延續太久,從結婚以來婆媳間的衝突仍持續上演著,絲毫沒有因為即將來臨的小生命而有所改善。 她想和先生、小孩搬出去住,但身為獨子的先生並不同意;她想辭掉工作,全心照顧小孩,但婆婆執意要幫忙帶;她想餵母乳,但又怕小孩長不好。失眠、胃口差、頭腦昏沉、情緒低落,她開始擔心自己即將變醜、變胖、失去一切……。 在婦女的生命歷程中,懷孕和生產是相當重要而關鍵的時刻。在此階段,生理上的變化並不亞於初潮或停經期,而其社會心理層面所承受的身心壓力,卻可能遠遠超過人生其他階段。正因為如此,憂鬱和焦慮等情緒症狀往往悄然到來,沖淡了即將為人母的喜悅之情。 過去我們常關注在「產後憂鬱」的議題上,社會大眾對此一情緒障礙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認知;不過,許多國外研究顯示,憂鬱症徵候在產前、產後,臨床特徵和嚴重程度並無差別,憂鬱症在產後不會比懷孕期間來得嚴重。 進一步分析發現,懷孕期間的憂鬱指數甚至高於產後,懷孕第卅二周的憂鬱指數最高,產後第八個月指數最低。換言之,在整個懷孕、生產、育嬰過程中,憂鬱症狀隨時都可能來襲,情緒風暴最猛烈的時刻,有時甚至提前在懷孕末期降臨,準媽媽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臨床上,根據這段時期母親的情緒障礙程度,可區分為三種疾患: 一、短暫性情緒失調︰八成左右的母親有此現象,通常伴隨有意志消沉、精神不濟、對未來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等。若家人、先生能適時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與保證,短暫時間內多會自動康復。     二、產前、產後憂鬱症︰一到兩成的母親可能出現較嚴重的憂鬱狀態,症狀包括失眠、哭泣、自責、無望感、無助感、食欲差等。嚴重可能影響母親的日常生活、產後獨自育嬰的可能性。 三、產前、產後精神病︰前軀症狀主要為易怒、情緒不穩、坐立難安等,後期表現為多疑、思路不連貫、情感表達不適切等,甚至出現妄想和幻覺症狀。此疾患有可能為潛存之精神疾病,因懷孕時期體質上的變化而誘發。 研究顯示,產前、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多樣且複雜:就生物層面而言,懷孕後,孕婦體內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明顯增加,使身體的基本代謝率、體重和活力都隨之增強。然而在生產後,這些激素與動情激素、黃體素等又快速下降,使得婦女難以調適,易產生憂鬱與焦慮等情緒。 就社會心理層面而言,婆媳衝突、與夫家觀念上的歧異,先生冷淡、少了婚前的溫柔與包容,重男輕女、夫家對延續香火的期待,奉子成婚、角色轉換上的適應問題等,都是造成情緒低落、焦慮痛苦的導火線。此外,少數年輕女性人格成熟度未臻健全、缺乏獨立性、自我形象認同不足、拒絕扮演母親角色的傾向,也容易進一步引發嚴重的情緒障礙。 就治療而言,常令準媽媽們擔心的,莫過於藥物副作用對於胎兒發育、哺乳計劃可能造成影響。其實,除了少數情緒障礙十分嚴重,甚至可能危及母體與嬰兒安全的個案外,藥物治療並非唯一的選擇。 適切的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行為重塑、預防性團體治療,往往可以有效整合人際衝突(新婚夫妻、婆媳間)與角色失衡(妻子與母親、職場與家庭)等問題,並提供情緒紓解的健康管道,進一步降低未來憂鬱症慢性化與復發的危險性。 如果您將成為母親或正計劃成為母親,提醒您務必小心,因為一路上風雨多,情緒風暴往往不知不覺中就會悄然來襲,只有勇敢面對、接受治療,您和小生命才能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繼續成長、茁壯。 作者介紹: 羅浚晅 為西園醫院身心科主任、中華民國心晴協會理事長

爸媽一口爛牙 會傳染給幼兒

2005年10月25日
公開
51

爸媽一口爛牙 會傳染給幼兒 【記者吳靜美�台北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證實,父母蛀牙嚴重者,幼兒蛀牙情況也較嚴重,父母口中導致蛀牙的轉糖鏈球菌數量高者,幼兒口中菌數也高;國外以DNA鑑定研究則發現,幼兒的菌種來源主要是家長。 北醫兒童牙科針對近一年來到該科就診的四到六歲幼兒,未接受過任何牙科治療、全口乳牙或只長出第一大臼齒,且幼兒與主要照顧者(多為母親)必須是沒有慢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者,共卅二對親子進行研究。 結果發現,家長的蛀牙越嚴重,孩子的蛀牙也越嚴重,家長口中的轉糖鏈球菌數量越高,幼兒的轉糖鏈球菌數量也越高,未來蛀牙的情況也會越嚴重,測量轉糖鏈球菌的菌量,能有效預測孩子未來蛀牙的機率。反而是親子口中的牙菌斑,只能當作口腔衛生習慣的指標,對蛀牙的發生率相關性不大。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蔡宜峰說明,造成蛀牙最重要的致病菌是轉糖鏈球菌,其中含多種致病菌,會把糖分轉化成酸,導致牙齒被蛀蝕。 蔡宜峰表示,蛀牙的四大要素,包括牙齒、時間、致病菌、食物等,缺一不可。例如口中有很多致病菌,且吃了食物,但馬上刷牙清潔,不讓食物殘留,就比較不會蛀牙。 他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嬰兒從出生到長牙之前,口中測不到轉糖鏈球菌,當開始長牙,即可能出現轉糖鏈球菌。而轉糖鏈球菌的來源,國外研究以DNA鑑定發現,多來自主要照顧者,所以它的來源屬於垂直感染。 以此看來,接吻也可能傳染蛀牙嗎?蔡宜峰表示,理論上是有影響,但多數人口中已有或多或少的轉糖鏈球菌,人體的菌種常處於平衡狀態,少量外來菌種比較不易破壞平衡、改變口腔環境;而幼兒因正在長牙,轉糖鏈球菌有機會侵入寄宿,此時若家長口中轉糖鏈球菌菌量高,傳到幼兒口中的菌量也會更高。 要避免幼兒因來自大人的轉糖鏈球菌而蛀牙多多,蔡宜峰說,家長應好好刷牙,減少口中菌量,勿嚼食物後餵幼兒、避免親嘴,讓致病菌的傳播減少,再加上幼兒口腔衛生的維護,未來幼兒就比較不容易蛀牙。 台大醫院兒童牙科主任郭敏光也指出,蛀牙的確可算是一種「傳染病」,且是一種可預防的傳染病。他說,與小寶貝親親小嘴、幫孩子嘗一下食物燙不燙、把食物吹吹涼再給小寶貝吃、說話時很靠近小寶貝張大嘴巴的臉等,理論上都可能經由飛沫,把致病菌「傳染」給孩子,所以最好都避免,否則就先把自己的蛀牙都治好、口腔衛生處理好再說。 郭敏光說,家長對孩子的口腔衛生影響很大,孕婦在生產前最好先把口腔健康弄好,該補的牙齒就補上。 【2005/10/25 聯合報】

30歲以上的守護健康

2005年10月21日
公開
50

30歲以上的守護健康 在對抗病毒的持久戰中,各種偏方妙法也不如增強身體的持久抵抗力來得有 效。在日常生活中增強抵抗免疫功能,自行治癒小病痛,需要的是良好的飲食習慣與適當適量的運動。不論食補、藥補或運動,只要強化體制,善用人體本身的免疫力與自愈力,就能夠抵抗疾病。我們提供你一些簡單的小法則,為了30歲以上而事業如日中天的你,守護健康其實很簡單。 1、每天爬100階樓梯 運動是維持健康的重要法則,能夠加強心肺功能以及身體的抵抗力,如果你真的沒有時間運動,爬樓梯是個即簡單又有長期效果的運動方式。 2、咖啡不過第2杯 每天的第一杯咖啡無非是你提神醒腦的必需品,但再來一杯卻大大增加了心臟的負擔,還可能帶來焦慮,心悸的副作用,這些都是過量的咖啡因搞的鬼。 3、每天少吃100卡 體重與健康息息相關,除了預防心血管疾病,吃8分飽可以活的更長壽!雖然100卡也只不過是一瓶飲料或者幾片烤麵包的熱量而已,但可別小看了這100卡,一周累計的700卡,一年就可以幫你減少5公斤的體重增加。 4、避免熬夜 熬夜是敬業的絕對附屬產品,但是長期睡眠不足對健康有著很大的傷害!偶爾失眠一兩天,可以用充足的睡眠來抵償疲憊,但真正的影響實際出現在腦部,包括記憶力與思考能力。 5、深度呼吸 呼吸,看似簡單,與生俱來的功能,一刻不能間歇。但醫學研究指出:容易緊張的人呼吸通常都淺而短促,這也使身體更加的僵硬而焦躁,而緊張的氣氛影響健康,因此深呼吸有緩解情緒焦慮保持血液迴圈順暢的功效。 6、喝水的學問 最理想的飲水方法是每天的早、中、晚三餐進餐前半小時喝一杯水,只要感到口渴,就應當馬上補充水分。有時候喝完反而會覺得更加口渴,這是身體在告訴你還沒有喝夠。水進入消化系統需要15分鐘的,因此運動前一定要補充足夠的水分,才不會感到缺水。 7、零脂肪≠零風險 超低脂肪飲食和超高脂肪飲食均會損害免疫系統,含有適當脂肪的飲食反而能夠減少自由基和發炎反應。攝取適當的脂肪才能讓你的免疫力確保捍衛身體日常健康。 8、陽光抵抗憂慮 失眠、憂慮已經成了處於事業巔峰時期成功人士的家常便飯,建議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曬太陽。陽光可以使人體形成維生素D,有助於鈣和磷的吸收,預防骨質疏鬆症狀,除此之外還可以使人心情變好! 9、別當尼古丁的奴隸 吸煙除了影響肺部健康,使肺活量愈來愈低,身體容易疲勞,易遭受病毒侵犯感染疾病,還會造成肺氣腫、腦中風、胃潰瘍、肝硬化等疾病。此外,也不要忽視二 手煙對身體的影響,香煙冒出的煙霧比吐出的煙更危險,毒性更強,為了自己和家人的 健康,快戒煙吧。 10、抗氧化飲食配方 補充抗氧化劑可以降低自由基所產生的壓力,對於免疫機能的維持具有正面效果。抗氧化劑其實就存在於那些便宜而常見的水果中,當然,使用濃縮膠囊也很方便。 11、文明病的剋星 硒’是近代醫學界的偉大發現,對於心肌梗塞、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成人疾病相當有幫助,能使血管擴張,預防動脈硬化,去除老化的過氧化脂質,是很好的抗氧化劑。而且硒可以抑制癌症的發生與轉移,刺激細胞產生抗體,還能與維他命E同時作用來延緩老化。 12、少吃奶油 愛吃奶油的人請注意,食用過多的牛油(Butter)和人造奶油(Margarine)可能導致男性的前列腺增生。奶油是西式早餐中常見的添加物,也常見於西式料理,我們的飲食習慣逐漸西化,接觸到奶油的機會越來越多,餅乾,零食,爆米花都少不了奶油,常常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過量攝取。 13、規律的性生活 性生活也算一種中度運動,而且規律的性生活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現代社 會壓力大,出現越來越多的‘無性夫妻’,其實擁有規律的性生活好處真的不少,一項 醫學研究顯示:性生活美滿的人不但健康、年輕,更可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因此適度健康的性生活,不僅能增強免疫力,還可以抗癌防老,你也會變得更加有自信 。 14、遠離便秘 便秘可說是現代文明病,對大多數人來說,便秘並無大害,但有時卻是一些疾病的信號,長期下來會影響身體狀況,如老化、精神不佳、易疲勞等等。糞便若在腸道裏停留過久,部分有毒細胞會直接造成腸道細胞的死亡和突變,最後形成惡性腫瘤。改善便秘要從生活飲食著手,喝足夠的水,並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不妨以優酪乳代替乳製品,以纖維豐富的水果代替果汁,並附之以規律的運動。 15、運動是天然的威而鋼 天天運動,包你‘40歲還是一條活龍’!經常運動對於循環系統有很大的幫助,許多男性的性功能障礙與血液迴圈有關,而運動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每天運動消耗200大卡,發生性功能障礙的機會就降低1倍。運動的好處不勝枚舉,光這兩項你就該有所心動! 16、補充維生素 最基本的複合維生素可以提供最簡單的保障,以免因忽略飲食營養的均衡,導致體力衰退,讓免疫力降低。其中維生素B群可以消除疲勞,長期運動缺乏的領導人士,可以考慮多服用些維生素藥片吧。 17、有氧運動對抗文明病 工作一天下來,你是否經常有頭痛、腰酸背痛?持續運動可以緩解相當的精神壓力,因為運動的時候,身體會分泌腦內啡,這是一種類似天然嗎啡的物質,它會在體內流動,幫助你放鬆。在所有活動當中,有氧運動對於放鬆身體最為有效,所謂有氧運動包括慢跑、跳繩等強調心肺功能的活動;隨著固定節拍進行呼吸調節或肢體伸展,也是效果頗佳的有氧運動。 18、堅果降低膽固醇 生活與工作的現狀導致吃得好又缺少運動,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越來越多。實花生、腰果、杏仁這類堅果不但富含各種對健康有益的脂肪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醫學研究更指出,長期食用核果類食品能夠降低罹患糖尿病的機會。堅果還含有抗氧化物和礦物質,如維生素E、鎂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再加上維生素E與硒等抗氧化營養素,對於心血管健康相當有益。 19、高纖維飲食 現代人普遍面臨過大的壓力,不同蔬果的組合配方,可以緩解各種身體的不適症狀。多食用水果類蔬菜類鹼性食品可以減少癌細胞突變的機會,蔬菜、水果中富含纖維物質,不但能夠幫助控制體重,更可以降低罹患大腸癌的幾率。而且膳食纖維會使腸內乳酸菌大量繁殖,有益菌增加,減少有害菌,有益人體健康。 20、按摩增強免疫力 按摩能使身體放鬆,減少壓力荷爾蒙,因為壓力所分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會對免疫系統造成傷害。研究發現,每天接受45分鐘的按摩,一個月後免疫細胞數目增加,免疫功能有明顯改善。若沒有辦法天天去做SPA,那麼家中的親密伴侶之間互相按摩既方便又增加情趣。 21、開懷大笑 微笑和大笑可以減少壓力荷爾蒙,使干擾素明顯增加,刺激免疫功能,免疫細胞因此變得更加活躍。大笑10秒鐘,心跳的增加幅度相當於10分鐘划船運動;笑一分鐘可以讓身體獲得45分鐘的放鬆。而且笑的時候胸部釋放一種化學物質,令人心曠神怡,是最佳的自然藥物。 22、常與友人小聚 朋友多的人不容易感冒!你相信嗎?擁有良好的社交關係的人有利於對抗壓力,免疫功能也比內向人好20%。但與太多人往來也會增加負擔,那麼常與三五知己小聚吧。 23、多吃優酪乳 口腔發炎一定是火氣大麼?多試試優酪乳吧,優酪乳可以強化免疫系統,預防口腔潰瘍,抵抗微生物和有害細菌的感染,甚至癌細胞。優酪乳具有清理腸胃的功能,可以幫助胃腸蠕動,既有牛奶的養分,又擁有乳酸菌代謝的功效,簡直沒有理由拒絕

衛生署侯勝茂署長的叮嚀

2005年10月20日
公開
49

衛生署侯勝茂署長的叮嚀 為防杜禽流感疫情入侵,本署疾病管制局自10月10日起已針對越南、泰國、印尼及柬埔寨等禽流感流行地區入境旅客,發予「入境旅客新型流行性感冒自主健康管理通知單」,請由該等禽流感流行地區入境旅客配合本署防治作為,關照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共同維護我們所生存的這塊淨土,請自主健康管理10天,每日早晚各測量一次體溫,如有發燒(³38℃)、咳嗽、喉嚨痛等類流感症狀,應即戴口罩,並通報當地衛生局協助就醫,就診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本週報上期業已說明一般人類流感及其防治作為,本期將進一步就當前全球所關注的禽流感之認識與其預防措施詳細說明如下: 認識禽流感 何謂禽流感? 禽流感(又稱鳥流感)是一種由禽(鳥)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此病毒自然存在於鳥類的消化道中,一般不會因此而發病。禽流感病毒可分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兩種。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鳥類,呈現羽毛明顯凌亂,食慾減退,停止產蛋,雞冠呈紫色,病徵開始出現後迅速惡化,家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致死率可高達80%以上。 禽流感病毒通常不會傳染給人,但自1997年以來已有數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報告。目前H5N1型禽流感病毒因基因突變造成可禽傳人,一段時間後並與人類流感病毒進行基因交換,若適應於人體即可有效地人傳人,則將導致全球性、致命性的人類流感大爆發。所以流感大流行又稱「殺手流感」或「超級流感」。禽流感病毒種類很多,目前以H5N1造成大流行的可能性最大。 禽流感病毒與人類流感病毒有何不同? A型流感病毒具有多種不同的亞型。這些亞型係依據A型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集素(HA蛋白),以及神經胺酸酶(NA蛋白)配對而成。A型流感病毒的HA蛋白有H1~H16等16種,而NA蛋白可分為N1~N9等9種,所以HA和NA可配成144種不同的亞型。一般我們所稱的禽流感病毒係指存在於禽鳥類中的A 型流感亞型病毒;而人類流感病毒則是指存在於人類的亞型,目前有H1N1、H1N2和H3N2三種。A/H5N1禽流感病毒亦稱為「H5N1病毒」,是一種主要存在於鳥類的A型流感病毒亞型,通常不傳染給人,1961年在南非從鳥類(燕鷗)中首次被分離出。H5N1病毒在鳥類中傳染性非常強並可致命;自1997年以來,亦有人類遭受該病毒感染個案及致死案例。由於人類A型流感病毒的一些基因部分可能來自於鳥類,A型流感病毒不斷地變化,可能在一段時間後產生在人類之間具傳播力的亞型病毒。 禽流感如何傳播? 遷移的水鳥可能攜帶病毒感染家禽,禽群一旦遭受感染,病毒會存在於感染鳥禽的糞便或呼吸道分泌物中,隨著病禽移動而污染設備、車輛並傳播至另一禽群。病原亦可透過共同飲水、飛沫或空氣傳播平行感染同一禽群。大部分的禽鳥類都會感染家禽流行性感冒,目前發現家禽流行性感冒也可傳染人類。水禽類如水鳥、鴨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帶原者,而陸禽如雞、火雞、鴕鳥感染則造成大規模死亡。目前研究調查資料顯示,H5N1禽流感病毒已漸跨越宿主障礙,而感染到豬、馬及貓科動物(貓、虎、果子狸等),因此禽流感可能經由候鳥過境及其他未經檢疫的活體鳥禽的輸入而傳入台灣。 人類感染禽流感有哪些症狀? 人類感染禽流感初期病徵與人類流感相似,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及結膜炎(如荷蘭之H7N7感染者),另據越南感染H5N1的病例資料顯示,亦有腹瀉的症狀發生;而後期則可能發展為高燒、肺炎、呼吸衰竭、多重器官衰竭及死亡。 禽流感有沒有藥醫? 有的。抗流感病毒藥劑目前有兩類,一類係屬M2蛋白抑制劑,如Amatadine,但已知目前的H5N1病毒具抗藥性且具較多副作用;另一類為神經胺酸抑制劑,如:Oseltamivir (Tamiflu)、Relenza,它對A、B型流感均具良好治療效果,但需於發病後48小時內服用,使用後可縮短病程、減輕疾病癥候嚴重度、減少併發症發生率。此類抗病毒藥劑對於禽流感病毒如H5N1亦可有療效。抗病毒藥劑係屬處方用藥,故需經醫師指示下才能使用,以防止產生抗藥性。 國人應如何避免禽流感? 1. 避免接觸禽鳥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觸,應馬上以肥皂澈底清潔雙手。 2. 避免生食禽類及其製品 (包含蛋類及相關產品如鴨血)。 3. 非必要或無防護下,請避免到生禽宰殺處所及養禽場、活禽市場。 4. 禽畜業工作者於作業過程時,應穿戴個人防護設施,工作後,應做好清消工作。 5. 一般民眾平時應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注意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休息,維護身體健康。 6. 有禽鳥接觸史、流行地區旅遊史之民眾,若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結膜炎等症狀,請戴口罩儘速至掛有新型流行性感冒採檢醫療機構標章之醫療院所採檢、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工作內容及旅遊史等。 出外旅遊如何避免感染禽流感? 1. 非必要或無防護下,請盡量避免前往禽流感流行地區。 2. 如果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類流感症狀,則旅程延期或取消。 3. 在旅途中避免接觸(包括餵食)禽鳥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觸,應馬上以肥皂澈底清潔雙手。 4. 注意飲食衛生,務必熟食且避免生食禽類及其製品。 5. 返台入境時,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類流感症狀,請填妥「SARS 及其他傳染病防制調查表」,並戴口罩儘速至掛有新型流行性感冒採檢醫療機構標章之醫療院所採檢、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工作內容及旅遊史等。 家裡如果有養禽類的人要怎麼辦? 1. 避免直接接觸家禽、鳥類或其糞便,尤其是幼童及老人等體弱者。 2. 接觸過家禽、鳥類或其分泌物後,要立刻用肥皂和清水澈底洗淨雙手。 3. 禽畜業工作者於作業過程時,應穿戴個人防護用具,工作後,應沐浴更衣做好清消工作。 4. 增強自己的抵抗力,實踐健康生活模式,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減少壓力及不吸菸。 5. 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 如保持雙手清潔,並用正確方法洗手。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口鼻,並將痰涎或鼻涕用紙巾包好棄於垃圾箱內,然後洗手。 6. 做好自我體溫監測,如出現感冒症狀便要戴上口罩,儘速至新型流行性感冒採檢醫療機構採檢、就醫以免傳染他人,並向醫護人員說明曾與禽鳥接觸。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管制局、本署疾病管制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10月10日起自禽流感流行地區入境旅客自主健康管理10天 為防杜禽流感疫情入侵,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自10月10日起,針對越南、泰國、印尼及柬埔寨等禽流感流行地區入境旅客,分發「入境旅客新型流行性感冒自主健康管理通知單」,請旅客自主健康管理10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9月29日公布資料,顯示自去(93)年12月中至今(94)年9月29日止,越南、泰國、印尼及柬埔寨人類感染禽流感確定病例累計72例,其中28例死亡。為因應東南亞禽流感疫情,該局除加強現行國際港埠發燒篩檢等檢疫措施外,並分發「入境旅客新型流行性感冒自主健康管理通知單」,請自禽流感流行地區入境旅客於入境10日內,每日早晚各測量一次體溫,如有發燒(³38℃)、咳嗽、喉嚨痛等類流感症狀,應即戴口罩,並通報當地衛生局協助就醫;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該局並提醒民眾,於禽流感流行地區旅行,應避免接觸(包括餵食)禽鳥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觸,應馬上以肥皂澈底清洗雙手,並避免生食禽類製品(包含蛋類及相關產品);於旅行途中或入境時,如有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類流感症狀,應戴上口罩,並於入境時填寫「傳染病防制調查表」;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檢疫人員將提供必要的協助。有關新型流感相關訊息,可至該局網站(http://www.cdc.gov.tw)「流感防治」專區查詢。

挑童鞋的要領

2005年10月18日
公開
52

小思妤1歲3個月 正處於一個快要會走的狀態 趕快把凱寶已經不能穿的鞋子找出來給思妤~ 嘿嘿~~剛剛好~~ 這兩天也看到網路上在介紹aprica的機能鞋 可以保護腳踝並矯正一些扁平足等等狀況 雖然凱寶都可以揀葛格的鞋鞋 且凱寶這個見異思遷 喜新厭舊的小子 只要拿出葛格的舊鞋 (但對凱而言都是樣式新的新鞋) 就看到凱超愛穿的 一直逼迫我要幫他穿襪子 再套上葛格給他的球鞋(雖然15cm的鞋子稍稍嫌大了一些) 趁週末有空再去寶寶總部看看啦 看起來IFME Aprica Combi的童鞋都不錯哩 有機會凱也來買一雙新鞋來穿穿吧!! ----------------------------------------------------- 挑童鞋的要領 關愛腳的健康應該從小開始,腳小,鞋也小,但穿鞋的學問可不少。現在的童鞋不比 以前的小孩鞋,以前都是媽媽,奶奶,外婆一針一線做的虎頭鞋,豬頭鞋,全是手工製作的。而現在的童鞋無論是款式還是質地越來越成人化。時尚也成為孩子們的追逐對象。帶輪子的“暴走鞋”一度風靡孩子的世界,但安全隱患也隨之而來。 俗話說“量體裁衣”,不同年齡的孩子就應該穿不一樣的鞋。軟牛皮和羊皮做的鞋是 孩子的最佳選擇,運動鞋和旅遊鞋不宜長時間穿,特別是氣墊和厚底鞋,高跟鞋最好不 穿。改變傳統的兒童穿鞋觀念,讓孩子健康到腳。 給寶寶買鞋的誤區 誤區一:鞋幫、鞋面越軟越好 由於兒童骨骼、關節、韌帶正處於發育時期,平衡穩定能力不強,鞋後幫如果太柔 軟,腳在鞋中得不到相應的支撐,會使腳左右搖擺,容易引起踝關節及韌帶的損傷,還 可能養成不良的走路姿勢。 如果鞋面(尤其是頭部)太軟,會難以抵抗硬物對腳趾的衝撞,加上寶寶走路有用腳 踢東西玩的習慣,過軟的鞋面既不結實,又不安全。 如果鞋底太軟,就不能起到支撐腳掌的作用,當腳穿鞋下踩時,腳心腰窩外側就會著地,引起小趾及第五跖趾部位向外排擠,影響腳外側縱弓的生長;同時軟鞋底薄,無鉤心,隔暑隔熱效果差,沒有減震效果,對跟骨震動大,孩子的腳踝容易受傷害。 如果鞋頭太軟,當腳踢到硬物時,就容易挫傷腳趾。孩子的踝關節發育還不成熟,支撐的平衡性差,穿後幫柔軟沒有主跟的鞋,腳跟得不到相應的支撐,會使腳左右搖擺不定,很容易引起踝關節韌帶的損傷;同時,還可能養成不佳的走路姿勢。 不過,腳背處的鞋面還是要柔軟些,以利於腳部的彎折。後幫應硬挺、包腳,以減少腳在鞋內的活動空間。所以,學生鞋專家丘理女士不提倡孩子穿休閒鞋、布鞋、球鞋等 沒有主跟的鞋,而應該穿皮鞋。 .誤區二:鞋底的彎曲度越大越好 許多童鞋在鞋墊的腳心部位裝有一塊凸起的軟墊,媽媽們一般認為它能托起足弓,令寶寶感覺舒適,並具有保健作用。其實,這種鞋比較適合成人穿著,對於兒童來說,它卻縮小了足弓的伸展空間,使正處於發育期的足弓肌肉得不到必要的鍛鍊,長此以往可能會令寶寶變成扁平足 童鞋鞋底要有適當的厚度和軟硬度,但過軟的鞋底不能支撐腳掌,易使寶寶產生疲勞感。 其實,鞋的舒適感除了來自合適的軟硬度外,還取決於的鞋底的彎折部位,很多童鞋的彎折部位在鞋的中部,即腳的腰窩處,這樣容易傷害寶寶比較嬌弱的足弓。科學的彎折部位應位於腳前掌的跖趾關節處,這樣才與行走時腳的彎折部位相符。 誤區三:厚底鞋舒適防震 在行走時,鞋隨著腳部的運動需不斷地彎曲,鞋底越厚,彎曲就越費力,尤其對於愛 跑愛跳的寶寶來說,厚底鞋更容易引起腳的疲勞,並進而影響到膝關節及腰部的健康。 另外,厚底鞋為了表現曲線美,往往加大後跟的高度,這會令整個腳部前衝,破壞腳的受力平衡,長期如此會影響寶寶腳部的關節結構,甚至導致脊椎生理曲線變形,嚴重者將使大腦、心臟、腹腔的正常發育受到影響。因此,兒童鞋適宜的鞋底厚度應為5毫米至10毫米,鞋跟高度應在6毫米至15毫米之間。 誤區四:款式新,越新潮越好 鼓頭鞋、厚底鞋、旅遊鞋、高跟鞋、翹底鞋、休閒鞋……成入鞋的流行款式會很快波及童鞋,漂亮時髦是這類鞋的主打。國內某些廠家,違背“將最好的給兒童”這一道德及商業準則,牟利成為生產商的唯一驅動力,用邊角料劣質材料做樣子貨,而普通媽媽極難以辨別。大多數路邊鞋,造型設計粗糙幼稚,材料低劣,常有毛邊、線頭、掉漆掉色、異味等等品質問題,影響孩子腳和身體健康。在香港,幼兒園小孩有統一服裝和鞋。鞋都是款式保守的皮鞋,只有黑紅兩色,標準、工藝及品質極佳。相反,國內幼兒園服裝和鞋都五花八門,看看好看,細察起來,品質極差,給幼小的腳帶來種種傷害。 兒童鞋的選擇 1、款式:0一5歲的幼兒應以穿高過踝部的靴式鞋為主。好處:可以根據腳的肥瘦寬窄適當的調節圍度,使鞋既不壓腳面,又可輕托足弓,是比較好的選擇。 2、材質:鞋面以天然皮革、尤以軟牛皮、羊皮最為適宜,好處:具有優良的透氣性及吸汗功能,同時,皮革的可塑性能自動補償不同腳型造成的差異,又能保持鞋的形狀。鞋裏襯儘量選擇舒適、柔軟的棉織品。 鞋底最好是選擇回彈 性好、減震性高、防滑和耐磨性能優良的材料,如熱塑彈性橡膠底(俗稱牛筋底),它能夠吸收地面對跟骨及大腦的震蕩及保持穩定。 3、鞋身:頭部硬一些的鞋可以減少硬物對腳趾的衝擊。 鞋面(腳背部)應柔軟、易彎折,它直接影響腳的疲勞。後幫部若太軟,不能支承腳踝,使腳失去穩定性,很容易引起踝關節及韌帶的損傷,還會養成不佳的走路姿勢。因此,需要選擇後幫硬挺的鞋。鞋底最好有5——8毫米高度的鞋跟,它可起到保護足弓、維護平衡的作用。 4、鞋號:中國鞋號是以腳長為基準的,號差為5MM,按其標準,如寶寶的腳長為130MM,既應穿13號鞋。但13號的鞋長,並不是13MM,而應有幾則以上的放餘量。既留出了腳在行走時的伸長空間,又放出了合理的生長量。 5、鞋型:即鞋的肥瘦程度。中國人以二型腳居多。偏瘦或偏肥的腳,可選用一型半或二型半(市場上有小部分銷售)。 購鞋三步曲 (1)選鞋。選擇喜愛的款式,察看鞋前身是否柔軟,後幫是否硬挺,鞋底彈性及彎折部位是否正確,鞋裏、墊是否平整。 (2)試穿。雙腳試穿。站立時腳尖輕觸鞋頭,如後跟部留有 6- 10MM空隙,差不多是媽媽的小姆指插入的距離,就基本合適。不要讓孩子穿大大的鞋。 (3)試行。必須耐心讓孩子試行,切不可匆匆忙忙以為合適就走。因鞋的造型、材料等均會影響到穿著的舒適度,所以,要仔細觀察寶寶的步態,了解他的感受,推斷鞋是否合腳。

如何避免傷風感冒

2005年10月14日
公開
47

如何避免傷風感冒 蔡青岩醫師 如何避免傷風感冒(尋常感冒)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禽流感警訓,認為接下來這個冬季,可會爆發新型流行性感冒,當然衛生署也不敢大意,大量採購抗流感藥物,雖然有些醫師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歐美各國也不斷採購藥物,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流行性感冒與尋常感冒是不同的,雖然病源體都是病毒,但是症狀的嚴重度卻大不相同,尋常感冒會造成不適,干擾您的工作,但是很少會致命,今天我們以尋常感冒為題材,讓大家嗅嗅即將到來的緊張氣息。 得到感冒的人,口鼻中的分泌物都含有致病的病毒,當分泌物藉由咳嗽、打噴嚏散播到空氣中時,一個週遭的健康人吸入這些懸浮的顆粒,可能就會感染感冒,或是藉由得到感冒的人的雙手,接觸佈滿於嘴,鼻子或眼睛表面的分泌物,再去碰觸桌,椅,器具,一個週遭的健康人的雙手再去接觸住些受污染的表面,再去摸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 完全避免感冒感染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藉由下列幾個步驟,減少得到感冒的機會: 經常洗手:減少感冒最好的方法,就是經常洗手,特別是購物後、出入公共場合後,更不用說探視病患或進出醫療院所後。時常洗手,可以破壞您手上沾染的病毒,如果場合不方便洗手,您也可以攜帶一個含消毒殺菌劑的小瓶子或是手巾,時常擦拭您的雙手。 如果您周遭附近有人感冒了或是您的手接觸過公共場所的設置,請於洗手前,避免碰觸你的臉,尤其鼻子,嘴和眼睛區域。 請不要吸煙:吸煙,甚至二手菸,都會使呼吸道的抵抗力下降,增加罹患感冒的機率。 家中如果有人感冒了,請使用丟棄式的紙杯飲水,喝完即丟,避免其他人,特別是小孩子,繼續使用這個已經感染的杯子。 病毒可以存活在於一些物體表面,如門把、抽屜、鍵盤、電燈開關、電話、電視遙控,數小時之久。可以肥皂水或消毒水時常擦拭這些物品表面。 如果小朋友感冒了,玩具可能也必須清潔。 病毒也可存活於毛巾好幾小時,因此,廚房或是浴室,請使用紙製手巾或是每人有單獨、不相混的毛巾。 丟棄使用過的衛生紙,避免這些衛生紙再去沾染其他物表面。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支持吃的好或是運動,可以預防感冒,但是充足的睡眠,適當的營養與運動,維持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確定能使您的免疫系統處在良好的狀態。 壓力調適,過多的壓力足以使削弱免疫能力,讓您更容易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