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虹宇妹妹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中耳炎資訊

2012年12月05日
公開
57

中耳炎 作者:宋文舉主任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的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所造成。兒童感冒常會併發中耳炎,這是造成兒童聽力有損失最常見的原因,但卻常受到忽略。中耳炎可以只發生在一側耳朵,也可以同時在兩側耳朵發生。中耳炎會造成聽力的損失,也可能感染會擴散到頭內附近的構造,而引發其它併發症。 中耳炎的症狀 中耳炎最顯著的症狀是耳朵疼痛以及耳朵有壓力和閉塞的感覺,較小的兒童不會說耳朵痛而可能只是用手拉扯或摩擦有問題的耳朵。另外小孩子中耳炎時常會有發燒不退的情形。聽到的聲音會變得低沉像是耳朵被遮起來一樣,這是因為中耳腔內的積液使得耳膜無法正常地震動。如果給予適當的治療而排出積液,聽力常可以回復正常;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便會有漸進性甚至永久性的聽力損失。 中耳炎的病理變化 急性中耳炎是因為鼻腔或咽喉的細菌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而造成中耳的感染。這常是發生在歐氏管功能失調時,大部份是因為感冒、過敏、鼻竇或咽喉感染,或含有煙味的空氣長期刺激所引發歐氏管的發炎。中耳的感染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和中耳積膿,膿液無法由腫脹關閉的歐氏管排出而存留在中耳腔,有時積膿過多會造成耳膜破裂而流出膿液。若中耳的急性感染消退,但積液仍無法由腫脹的歐氏管排出,便形成中耳積液,雖無耳痛的症狀但會慢性化,而持續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中間很容易再復發急性感染。 如何檢查中耳炎? 醫生將會用耳鏡檢查耳朵,把耳鏡放入外耳道,然後檢查耳膜是否紅腫、耳膜裏面是否有積液和打氣時耳膜是否跟著震動。正常的耳膜,在打氣時應該跟著壓力變化而移動。另外需要做兩項檢查來幫助醫生診斷:一項是鼓室圖,用來測量中耳的壓力和耳膜的震動情形;另一項是聽力圖,是在不同音頻下測量病童聽力損失的程度。這兩項檢查幫助醫生決定問題的嚴重度和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的重要性 除了抗生素,醫生可能給減輕耳痛和退燒的藥物;另外醫生還可能開抗組織胺劑或消充血劑,以便同時治療小孩的感冒或過敏症狀。醫生會開一種或一種以上的藥給你的小孩,其中一種可能是抗生素,用來對抗細菌感染。雖然抗生素可以很快解除耳朵疼痛,但感染本身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全清除,一般至少要10到14天的治療過程,因此請父母務必按時照劑量給小孩服藥。 其他治療 大部份的中耳炎經由適當的藥物治療都會改善,但某些病例醫生可能會建議進一步的處置。例如鼓膜切開,這是在耳膜上切一個小洞,讓積膿排出、空氣進入,以減輕耳痛、耳塞的症狀。切口在幾天內便癒合,不會傷害耳膜或留下疤痕。事實上,切口在感染完全消退前便癒合,因此有一部份會再產生中耳積液。如果中耳積液經過2-3個月仍在,便要考慮裝中耳通氣管,這是在耳膜上切一個小洞,再裝入一個小管,這樣液體不會堆積在中耳內,氣壓可以保持平衡,聽力可以得到改善。中耳通氣管可能需要放置數週到數月之久,等到中耳的感染消除和歐氏管的功能回復正常才取出,但也有可能自行排出。在這期間要避免不乾淨的水進到耳朵。 有時復發性的中耳炎是因為腺樣體和扁桃腺的慢性感染所造成,這時醫生可能會建議在裝中耳通氣管的同時,將主要的病灶腺樣體和扁桃腺一起摘除。病童如有鼻過敏也要妥善治療。 預防中耳炎 1.居家之中,要避免空氣污染,如抽煙、燃香味、油漆味、、等等,以防上呼吸道的黏膜受刺激而腫脹。 2.曾經發生過中耳炎的小孩,復發的機率很大,這類小孩要避免感冒,一旦得到感染便應找合格醫師檢查耳朵,儘早預防或治療中耳炎。 3.耳朵內盡量避免進水,耳道內溼熱的環境是滋生細菌的溫床;若有水時,可以乾棉棒探入清理下,深度約半公分至壹公分左右即可。

維生素D能預防兼改善氣喘與過敏疾病

2012年12月05日
公開
67

以下的文章是馬偕醫院的黃縱寧醫師所寫的~~ 維生素D能預防兼改善氣喘與過敏疾病,且從懷孕期就開始 我媽媽從年輕時就不愛運動,也很少曬太陽,只喜歡優優雅雅的坐在窗邊看書。雖然她古典美女的形象讓我老爸傾倒不已,但對她自身的過敏體質恐怕是雪上加霜。而且根據最新的研究,我遺傳到氣喘的毛病,可能也與媽媽很少曬太陽不無關連。 當然氣喘引起的成因很多,無法一一列舉,但這幾年來一直有新的發現,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和各種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包括氣喘和異位性皮膚炎,都有很大的關聯。這些關連性甚至從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發酵。我自己本身是氣喘體質,所以對於維生素D與氣喘的關聯,自然也特別好奇,在這裡將我所得到的資訊,與各位分享。 懷孕的媽媽體內如果維生素D不足,會阻礙胎兒的肺部在子宮裡的發育,讓寶寶的肺活量在起跑點就輸人一截。不僅如此,這些維生素D也是從胎兒時期開始,逐漸幫助調節寶寶的免疫系統,趨向成熟。事實上,科學家從臍帶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高低,就可以部分預測孩子當時的免疫成熟狀況。 懷孕的時期是依附媽媽的血液,一旦寶寶脫離母體出生之後,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漸漸就必須靠自己了。如果孩子日曬足夠,或者營養均衡,維生素D的濃度維持高檔,就可以繼續提供呼吸道的保護,讓他在遭遇到感染時,能夠有足夠成熟的免疫細胞來對抗這些細菌病毒。舉例來說,之前曾經提過惡名昭彰的「呼吸道融合病毒」,在維生素D 充足的孩子身上,造成的症狀與傷害就相對較輕微。很多專家都認為,孩子幼小的免疫軍隊面對這些病毒的反應能力,正是決定將來是否有氣喘問題的關鍵。 就算長大之後像我一樣,不幸已經擁有過敏氣喘的體質,此時維生素D依然可以減緩症狀,以及減少類固醇的抗藥性。您可能不知道,每次當孩子氣喘發作,咳嗽不已的時候,支氣管因為發炎反應的傷害,每分每秒都在慢慢變形扭曲。這些變形扭曲會讓氣管更加脆弱,未來發病的機率也會增加。若有了維生素 D的幫忙,氣喘發作時發炎反應就可以不要那麼劇烈,平滑肌細胞增生有限,氣管變形的程度也不會這麼強烈了。 知道了那麼多維生素D的好處,大家一定躍躍欲試,想從懷孕期就開始補充維生素膠囊,然後繼續讓小朋友吃吧!奇怪的是,目前還沒有研究顯示這樣額外口服維生素,可以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氣喘或過敏。顯然天然的維生素D來源還是最有效的,而這天然的來源,就是曬太陽。 多曬太陽可以轉換人體皮膚上的物質形成維生素D,進而吸收到我們的器官組織,這是上帝給我們最好的禮物,也就是陽光。因為食物中的維生素D並不是很多,大部分集中在魚,蛋,和香菇,其他蔬菜水果都很少含有維生素D,因此日曬成為我們最有效,也是最大量的維生素D來源。 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美國電影或影集當中,氣喘的常常是黑人小孩而不是白人,無獨有偶的,維生素D缺乏的人種也是以有色人種居多,黃種人也是其中之一。上帝給我們的皮膚色素較多,雖然可以避免皮膚癌,卻也阻擋了紫外線的進入,讓我們必須曬更多的太陽,才能得到足夠的維生素D濃度。 所以懷孕的媽媽們,應該每天走出戶外,捲起袖管或褲管,好好曬他半小時的太陽。寶寶出生之後,也應該給予適當的陽光,最好每天都能在戶外跑跑跳跳,如果害怕曬傷,擦個防曬乳液就可以了(有關防曬乳液是否會影響紫外線吸收,可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相信我,氣喘很不好玩。為了孩子好,媽媽不要那麼白皙,有一點小麥色的皮膚,更美也更健康。今天就帶孩子一起出門曬曬太陽吧

好文分享~❤學會對孩子說「不」❤

2012年12月04日
公開
22

這是媽媽看"康軒親子學堂"分享的問章 ❤學會對孩子說「不」❤ 如果很多基本常識都告訴我們,向孩子說「不」,對孩子的幸福是不可或缺的,那麼,為什麼還這麼努力地在物質方面提供超過他們的所需呢?甚至提供他們長大成人後永遠不靠己力獲得的東西呢?毫無疑問地,這個問題的根源,一部份來自「我要孩子過的比我好」的想法,但這個問題,其實也與父母想避免因拒絕了孩子的要求而造成⋯⋯的後果有關。 這個後果,指的是孩子各式各樣的暴怒,從2歲大的幼兒在地上一邊打滾、一邊尖叫、口吐白沫,到16歲大的青少年跺腳、摔門,並口吐一連串的惡言。孩子的暴怒令很多父母感到膽怯,甚至畏懼,因此,他們更讓步了;有些父母甚至在暴怒尚未開始前,就先讓步。如果有人問他們「為什麼讓步」,他們的回答往往是「讓步比應付不讓步所帶來的麻煩容易多了」。 ★愈是讓步,孩子愈易暴怒 雖然讓步的確能解決眼前的問題,暫時平息風波。但不幸的是,父母愈常讓步,孩子的暴怒就愈演愈烈。父母每向暴怒讓步一次,幾乎就可保證未來至少還會有50次這種情形發生。因而讓步只能暫時解決問題,而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向暴怒讓步,阻礙孩子的創意 如果你讓孩子自行選擇,用困難的方法或是用一種看起來很輕易的方法,取得一樣東西,他一定會選擇輕易的方法。對孩子而言,為某樣東西工作或等待,永遠都屬於「困難的方法」;倘若採用尖叫、跺腳、爭辯和咒罵等方式,磨掉父母的抗拒和決心,似乎輕易得多。 事實上,孩子不僅不知道,連父母似乎也沒有體認到的一點是,向暴怒讓步,會阻礙孩子的創意、上進心及智慧的發展。沒有了這些生存工具,他們注定會成為一個較不成功、也較不快樂的成人。 ★孩子暴怒,你不需要內疚 內疚是父母向暴怒讓步的另一個原因。有些父母誤信,良好的親職工作,是以孩子的快樂與否來衡量。對這些父母而言,暴怒代表「你做得不夠好」。他們因此獲得以下的邏輯: (一)好的父母養育快樂的孩子 (二)暴怒是不快樂的象徵 (三)如果我們的孩子大發脾氣,一定是我們有做錯的地方。 這些想法完全不合理,然而卻十分普遍。舉例來說,一個5歲的小孩在吃晚飯前30分鐘要球吃巧克力糖,當他母親說「不行」時,他就開嘀咕、跺腳,說一些像「我肚子餓的時候,你從來不讓我吃東西」之類荒謬的話。做媽媽的便認為,孩子的怒氣,證明他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以致他的孩子有不安全或不被愛的感覺,或最可怕的一點→有怨恨之感。 所以,雖然母親心中明明知道,孩子吃了糖之後,就不會再吃晚餐了,但他還是把巧克力糖遞到孩子手中,等到孩子如預期不肯吃晚餐時,媽媽就指著巧克力糖,說這就是他孩子欠缺食慾的原因,好像這個事實會使這個孩子在未來的情況下,變得較為理智似的。這方面,父母要學的還很多。 ★讓孩子信服你說的「不」 所有的孩子,都不可避免地會大發脾氣。理由之一,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時,並不具有容忍挫折的能力。另一個理由,是他們天生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他們相信,不管想要什麼,就有得到的權利。 父母的職責之一就是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將這種自私自利的想法去除,而代之以社會的責任感,一種為家庭、友誼、社會,而把個人所關切的事物暫置一旁的意願。事實上,這可說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務,也是社會化過程的本質。 這個過程牽涉到某種程度的不舒適。一個小孩,對於這種不舒服、這種希望上的幻滅,最自然的反應便是暴怒。從這個層面來看,暴怒是孩子除去自私自利的方式,並可藉此成長,體會出一種更成熟的人生觀,因此,父母一定要學會如何對孩子說「不」,並且讓孩子信服。 每當我們聽到任何一位為人父母者說他們的孩子「絕不接受別人說『不』」時,這句話其實說的不全是孩子,主要是父母。一個絕不接受別人說「不行」的孩子,一定有不知道如何表達「不行」的父母。不是孩子不接受別人說「不行」,而是他沒有理由相信別人說的「不行」。 下次當你向孩子說「不」後,而使得他在地上打滾、尖叫時,就當做你自己完美地達成一次任務了吧!

幼兒愛哭相關資訊

2012年11月30日
公開
13

因為崇閔最近超愛哭也很灰 讓我跟雪媽很傷腦筋 我上網找了一下相關的資訊 回應各種狀況的愛哭寶貝育兒生活 6月號 NO.253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弘光科技大學附設托兒所所長 康素杏 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 周宇光 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哭泣就是他的語言,有可能是生理上的需求或是心理上的反應,也有可能是病理的狀況。當寶貝漸漸長大,稍微懂事的幼兒,愛哭的原因又更複雜了,有些家長會將愛哭與依賴畫上等號,這是事實嗎?本篇將針對寶貝哭泣的各種原因,提供家長正確的回應方式。 撒嬌、耍賴、焦慮、生氣… 哭泣=傳達訊息 不論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兒或是已會初步語言表達的幼兒,哭泣都是他們傳達某種訊息的方式,也是他們原始的溝通語言以及情緒表現的方法,哭泣到底代表什麼原因呢?大致可分為生理、心理與病理3方面。 生理需求vs.心理反應 因生理上的需求而哭泣,常發生在小嬰兒身上,無法用語言溝通的嬰兒尿布濕了、肚子餓了、太冷或太熱,都會用哭來提醒照顧者他的需求。 因心理上的因素而哭泣的原因很多樣,弘光科技大學附設托兒所所長康素杏指出,有的寶寶天生氣質比較傾向負向的本質,這種寶寶的確比較常用哭泣來表示他的情緒,此外,有的寶寶因為被愛的需求很高,希望經常有人陪他或抱他,如果家長很忙無法做到,寶寶在安全感不足下也容易常哭泣。 到了幼兒階段的初期(約1歲多),因為剛學會使用語言但表達能力還不夠好,有時候無法順利的使用語言表達想法,也會使用哭的方式傳達訊息。家長的管教態度也會影響幼兒的哭泣行為,像是管教嚴厲的家長會讓孩子產生懼怕的心理,當有人說話大聲些或疾言厲色時孩子就會哭;過於保護孩子或太順從孩子的教養方式也容易讓孩子愛哭,幼兒會從小學習到只要哭就可得到他想要的需求時,就會利用哭來制約家長。 病理的狀況 除了生理心理的需求外,病理的狀況也會造成寶寶哭泣,因病理性原因的哭泣方式與前面兩種需求哭的方式不太相同,經常照顧孩子的家長比較可以分辨。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周宇光表示,3個月大以前的嬰兒較常出現腸絞痛的問題,這常是多方面因素造成腸子脹氣所引發,容易在晚上出現,嬰兒會間歇性的哭,但不會發燒不會吐且胃口正常,只是腹部有點脹,排氣較多,通常嬰兒長大到3個月後此症就會自然消失,家長可在嬰兒腹部局部按摩或餵奶後將寶寶抱直拍氣讓其打嗝,常可改善此症狀,也有使用益生菌改善腸絞痛問題,效果亦佳。 另外因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造成的腸胃炎也會讓寶寶肚子痛而哭,這種腸胃炎常會合併吐和拉肚子,很容易分辨。若家長發現孩子出現間歇性嚴重的哭鬧且間歇的時間愈來愈短,哭鬧的時間愈來愈長,這有可能是腸套疊的情況,此症好發於3歲以下幼兒,亦會合併嘔吐,需馬上送醫。此外,箝閉型疝氣(出現於男嬰)、盲腸炎、睪丸扭轉等都會讓寶寶因疼痛持續的哭鬧,家長也需注意。 從哭聲判斷需求 康素杏所長表示,有的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很愛哭但都找不到原因,這時會請家長做個紀錄,紀錄孩子哭的頻率、哭的情境再來分析愛哭原因,像有的孩子在與弟妹玩時特別容易哭,這就是希望得到大人關注,有的在爺爺奶奶面前特別容易哭,有可能是想利用哭對某位特定大人做制約,原因很多,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才能找出原因。以下整理嬰兒及幼兒階段分別因為生理需求及心理反應而呈現的哭泣方式給爸比媽咪們參考。 ˙嬰兒階段 生理需求 哭泣方式 肚子餓 通常頻率較低、哭聲較短且起伏大。 尿布濕or太冷太熱 起初的哭聲較大,之後逐漸變小。 ˙幼兒階段 心理反應 哭泣方式 生氣or挫折 邊哭邊丟玩具 委屈(通常是害怕大人的指責) 小聲啜泣加上害怕的眼神 想吸引大人的注意or 想試探大人的反應 低聲啜泣但眼神隨著大人游移 耍賴的哭法 聲嘶力竭的哭且哭聲忽大忽小 撒嬌的假哭 極度氣憤或激動會揮舞四肢大哭or 有哭聲但沒眼淚,加上揉眼、扁嘴 愛哭=多依賴? 哭泣的原因真的很多樣,所以愛哭絕對不能和孩子依賴性畫上等號。康素杏所長指出,依賴性強的孩子易用哭泣來表達負面的情緒,哭泣只是表現依賴的其中一種行為,孩子會依賴的原因還包括:孩子本身的安全感比較薄弱、對環境及時間的改變較易焦慮、對新事物或作息的改變敏感性高、以及家長的陪伴不夠等等。 例如孩子睡午覺起來沒有馬上看到家長就會哭,或是突然帶孩子到某個新環境時孩子也會哭,這都表示孩子對外在環境的信任感不足。要減少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哭泣的頻率,建議家長要經常陪伴孩子並給予擁抱,先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由於這類孩子對未知無法掌握的事物會有強烈焦慮感,所以家長可以先告知孩子等一下的行程,像是孩子要去睡午覺,媽媽在睡前可先告訴孩子睡醒如果沒有看到媽咪,可以在廚房找到媽咪,或要去新的場所,也可在出發前先讓孩子知道整個行程。等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後就不會動不動以哭泣的方式表達情緒了。 面對哭泣寶貝的回應對策 國外曾經有小兒科醫師做過一個研究,找來兩組6個月前的寶寶,一組是寶寶一哭就給予回應,另一組則放任寶寶哭不回應,實驗的結果是,馬上有回應的寶寶在6個月後哭泣的行為較之前減少,放任組則是哭泣的頻率依然沒有降低。康素杏所長表示,上述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當孩子哭鬧不休時,不管是什麼原因,家長都要回應小孩,先安撫孩子的焦慮情緒,之後再找出原因來因應。尤其0∼3歲是孩子安全感、信任感、自主意識建立的重要時段,當他哭泣得到正向的回應有助於日後正向情緒發展,也為親子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 前提是…擁抱和溫柔的語言 不論孩子是屬於哪一種哭泣,擁抱與溫柔的語言是通用對策。當孩子哭泣時,千萬不要不理他或是將他丟在一個安靜的空間,最好的作法是到孩子身邊抱著他,嬰兒階段可將寶寶抱起來輕輕搖一搖,如果孩子是聲嘶力竭的暴哭時,家長抱的力道可加強,之後可拍拍孩子的背部、胸部或摸摸孩子的肩膀,將孩子的手握著或做手部按摩,通常這種溫暖的接觸都可緩和孩子的情緒。除了擁抱之外,家長也可用溫和的眼神看著孩子,並用溫和的語調和他說話。 對策1>面對天生氣質負向的孩子 面對磨娘精型的寶寶家長可不要用嚴厲的方式制止孩子哭泣,需要有耐心來看待這類寶寶的頻繁哭泣。嬰兒期多給擁抱,幼兒期透過鼓勵的語言讓寶寶學會哭不能解決問題,例如孩子本來玩拼圖拼不好會哭,有一次沒哭來找媽咪幫忙,這時就要立即鼓勵他沒有哭,越多正向鼓勵哭的頻率就會降低。 對策2>面對撒嬌的假哭 這類哭泣都是純粹希望得到家長的安撫,這時家長可以立即可與擁抱或給個親親,再和顏悅色的問孩子為什麼哭,是屬於較容易安撫的哭。 對策3>面對挫折生氣的哭 幼兒玩玩具不順手時會生氣哭鬧,有時會伴隨敲打東西或敲打自己的行為,家長可先將孩子摟住,並告訴他:「我知道你因為玩不好而難過,你先冷靜下來媽咪才可以幫助你」。面對生氣哭鬧的小孩家長不要不耐煩,也不要想立即制止孩子哭泣,像是「你哭夠了沒」「你再哭我就……」等負面用語要避免,要用溫柔的雙眼注視孩子,用堅定穩定的聲音一字一句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策4>面對耍賴的哭 孩子1歲多開始就會耍賴的哭,2、3歲時這種狀況會更多,可能是要玩具、可能是想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例如吃零食、看電視等等),當孩子因為意圖明顯而哭泣時,不當的安撫反而會加強孩子這些負面的行為,所以教養的方式與原則拿捏很重要。這種意圖明顯耍賴的哭最常發生在賣場,如果是第一次發生,家長可先將孩子帶到人少的地方穩定他的情緒;若孩子趴在地上大哭,則可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我在旁邊等你,等你哭完我們再溝通」或「你這樣哭是沒有用的,媽媽不會因為你哭就買給你」或「你可以選擇坐在這邊哭,或是起來跟媽咪去下一個地方」,當孩子意識到哭沒有用時,就會慢慢停止哭泣。 通常這種耍賴的狀況不會只有一次,如果孩子第一次沒有得逞,家長在下次出門前就可先和孩子約法三章,例如:「等會要去百貨公司,今天只是要逛逛沒有要買玩具給你」,先說好也可減少耍賴的狀況。 用溝通取代過度溺愛與嚴厲 孩子的哭泣行為與大人的回應之間的連結,就是一種「溝通」,面對孩子的哭泣,不是一味地要孩子不要哭,家長應有的態度是教導孩子如何用更好的方式來處理情緒,家長過度的溺愛與過度的嚴厲都會讓孩子哭泣的頻率增加,康素杏所長建議家長,當面對一個哭泣寶寶時,不要有任何預設立場,可以用擁抱、溫柔的言語、說故事、散步先安撫或轉移孩子的情緒,等孩子情緒安定後再和孩子談他哭泣的原因,孩子需要慢慢累積這種處理情緒的經驗後再內化、調適,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將哭泣的頻率與強度降低,大約4、5歲之後,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增強,也較能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愛哭的行為就會減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