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ViVi媽咪

出生到成年的禮俗

2009年05月22日
出生第三天
《習俗簡介》
  依照臺灣的舊習俗,出生後第三天稱為「湯餅會」,亦稱「三朝」。以下介紹的種舊習俗只不過是讓您知道我們的社會,曾經有過這些習俗罷了,您不一各定要照著做。
三朝的禮俗
  這一天,要為嬰兒洗身子、換新衣。由祖母或媽媽抱著,以雞酒油飯拜祭神明及祖先。拜祭的牲禮,其中雞腳須直伸不折,和平日供拜的雞鴨將腳插入腹部不同,這表示孩子長大之後身體健壯,又合呼臺灣的一句諺語:「腳長,有食福」。又,通常敬神,祭酒要分三次斟,唯有今天,祭酒要一次斟滿,老人家說,這樣小孩子小便就會乾淨利落,不會時常隨處撒尿。
洗身軀
  這一天,用母親婚嫁帶來的浴盆給嬰兒洗澡,洗澡水是加桂花心和柑葉煮沸的。浴盆內放三塊小石子,以舊錢十二文。小石子取意頭殼堅硬,小錢取意財氣。
報 酒
  將供拜後的雞酒油飯,送到外婆家,報告外祖父母,他們有了外孫的喜訊。外婆家要回送各種食物補品。同時,也要將雞酒油飯分送給親朋鄰右,以答謝他們贈送過賀禮。他們須贈少許白米,米上置一紅紙,紙上放「油頭飯」(油飯上面部份)作為回禮,並附幾個小石子或幾粒黑豆,取意頭殼堅硬,祝嬰兒健康。這個回贈的禮俗稱為「嘳盤」。

●滿月
《習俗簡介》
  臺灣舊習俗,小孩出生滿月要拜神祀祖,慶祝請客,有就是「彌月之喜」。其他還有各種舊習俗如下,只是讓您知道我們的社會,曾經有過這些習俗罷了,您不一定要照著做。
送頭尾
  依照臺灣舊習俗,滿月這一天,由外祖父母送給嬰兒的賀禮,稱為「送頭尾」,也就是說從頭到腳全身衣著、鞋襪、身飾、包括:小棉被、和尚衫(不帶鈕釦的嬰兒衣服) ,滿月帽、手環、腳環、胸飾等。並送紅色湯圓、紅龜粿、紅桃、禮金等。
 

●四月日
《習俗簡介》
  依照臺灣習俗,嬰兒出生滿四個月,略同滿月,外婆家也要送頭尾:青杉紅褲。涎垂:又叫頷垂,掛在胸前承涎的圍兜。

虎仔帽:帽形如虎頭,帽前飾金彿像或財子壽像。

鞋履:履頭用紅綢線繡卍字。

湯圓:俗稱四月日圓。
收 涎
  嬰兒滿四個月的一項特殊習俗,即祭神後為嬰兒「收涎」,意即收拾嬰兒口邊的垂涎,相信收涎後,嬰兒的口涎不再隨便垂流,嬰兒的發育會愈加順利。
  收涎的儀式是這樣的,以酥餅十二個或二十四個,用紅線串掛於嬰兒胸前,由一稍大的兒童背在背上,請長背或親友,將酥餅取開其一,在嬰兒口唇上作揩抹狀,然後唸一些吉祥的祝福語句,如:收涎收乾乾(音如搭字) ,乎(給)你老母後胎生卵胞(男孩) ,收涎收離離,乎你明年招小弟。

●我滿一歲了

《習俗簡介》

  這裡向您介紹的臺灣舊習俗,只是讓您知道,我們這個社會曾經有過這些習俗罷了,您不一定要照做。

滿周歲

  嬰兒滿周歲,俗稱「度脺」,又稱新生日。這一天除了敬神拜祖之外,要以紅龜粿贈送親朋鄰右,開宴請客。

試周 ( 試兒 )

  當嬰兒滿周歲這一天,有一種儀式叫「試周」,又稱「試兒」,古時候稱為「脺盤之儀」。

  將十二種物品放在竹篩內,讓嬰兒坐在正中央,任他選取篩內的東西,來預卜他將來的命運。這十二種物品是:書、印、筆墨、算盤、錢幣、雞腿或豬肉、尺、蔥、芹、蒜、田土、稱。

  嬰兒選取書,表示將來是讀書人;筆墨,表示將來是書畫家;印,表示將來會作官;算盤、稱,表示將來會作大商人;錢幣,表示將來會成為富豪;田土,表示將來會成為大地主;雞腿或豬肉,表示將來會有食祿;蔥(與聰同音) ,表示聰明;蒜(與算同音) ,表示善於計算;芹(與勤同音) ,表示勤勉。

例子:依台南的習俗跟南投那一邊的習俗。

1、慶祝抓週當天我是依農曆生日下去慶祝抓週的。

2、準備一張圓桌圓桌上貼個紅紙,代表孩子以後做人講話可以圓滑。

3、圓桌上的紙要剪的方方正正,代表著孩子以後處事可以方方正正。

4、抓週當天挑個好時辰,那天要將孩子舉高高,代表以後孩子能高高在上,做事可以步步高昇。

5、父母要合購一份頭禮,女生的話;要準備帽子、口紅、戒指、手套、(冬夏秋衣服)穿在身也可,不用穿也可以,鞋子、襪子。

6、父母要合購一份頭禮,男生的話;要準備帽子、戒指、手套、(冬夏秋衣服)穿在身也可,不用穿也可以,鞋子、襪子、領巾。

這意思說孩子往後可以衣足充實。

7、父母要包個紅包給孩子表示財源滾滾。

8、孩子衣服上要秀上卍字給孩子避邪之用。

這些東西都放在圓桌一下,時辰過了在拿下來,口紅及戒指可以用父母的現成先代替。

9、將要抓週的東西,每樣都要貼紅紙一一放桌讓孩子挑選。

10.抓週物品可以用玩具代替形式而已。

http://home.pchome.com.tw/smile/20003688/traditional_custom_for_bring.htm
做十六歲:(台南府城中山路的開隆宮;起源於台南市西區)

民間傳說:婦女結婚後,求「註生娘娘」早生貴子;懷孕後,求「臨水夫人」保佑分娩平安;嬰兒誕生以後至十六歲,則「七娘媽」庇護。因為「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所以小孩滿十六歲時,要在當年七月七日「七娘媽生」這一天,舉行成年禮,俗稱「做十六歲」。

一般幼兒出生滿周歲後,父母為了讓子女平安長大,常有到七娘媽廟讓子女拜「七娘媽」為契子、契女(義子、義女)的拜祭儀式,在儀式中行「加絭」(即加錢),「加 」是以古錢、銀造的鎖牌或以黃紙畫符折成八卦形裝入紅布袋,繫上紅線,掛在頸上,所以又叫「掛絭」。大家相信「加絭」後,就可保護幼兒平安。而後每年七夕,都要到廟中祭祀,將「絭」在香爐上旋繞,希望獲得靈力,直到滿十六歲時,在當年七月七日攜帶祭品。祭品有:

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
四果
紅龜粿、麵線、麻油雞酒
帶尾甘蔗兩根
金紙、經衣(用於祭祀孤魂野鬼)
七娘媽亭(用竹片結紮,用紙糊的樓台,有兩層或三層兩種,上面寫著:「福祿全壽」、「蓬萊宮」、「百子亭」等字樣
到廟裡祭拜,以答謝「七娘媽」多年來照顧的恩情。依例須先燒香拜「七娘媽」,行三跪九叩禮。祭祀結束,做十六歲的成年人須穿過供桌,鑽過父母親所拿的「七娘媽亭」;鑽時不可向以後看,要向前看,表示前途在前方,應勇往直前,不要回顧。鑽過「七娘媽亭」時,男的往左繞三圈,女的往右繞三圈,民間稱為「出鳥母間」、「出婆姐間」,前者與「七娘媽」化身為鳥庇佑兒女的傳說有關;後者則與臨水夫人的三十六婆姐照顧幼兒的傳說有關。然後拜謝神明,焚燒「七娘媽亭」,供獻金紙、經衣,將掛在頸上的「絭」取下,「脫絭」後,表示完成「成人禮」,已經長大成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