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ViVi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離焦慮

2009年05月22日
公開
39

從這週三開始,早上帶凡茵去保母家,發現凡茵讓保母抱著時,都還會轉過身伸出手要我抱抱,禮拜三那天,我直接抱過來;昨天,保母稍微跟她玩一下,轉移她的注意力,就趕緊抱上樓去喝ㄋㄟㄋㄟ;今天早上,當保母將凡茵抱在手上時,凡茵還是轉身要我抱抱。 褓姆說,凡茵年紀到了,開始有分離焦慮。記得褓姆有跟我說過,綺綺在大概7~8個月開始就有分離焦慮,所以送去阿婆家要離開時,都會哭哭。而凡茵的情況還算好,沒有哭哭。 上網路爬文,了解一下,何謂分離焦慮,對於寶寶的分離焦慮該如何處理。 【轉貼】孩子好黏,怎麼辦?-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 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 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他就開始放聲大哭,哭得你手忙腳亂,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回到他的身邊,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 寶寶的成長是令人驚喜的過程,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五、六個月大的寶寶,逐漸與母親建立起依附關係,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身邊,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呢?關鍵就在於媽媽如何處理! 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 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懼怕及逃避的反應,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時,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看到時,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但只要媽媽一離開,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表示,這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在他的認知裡,物體離開就等於是完全消失,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症狀會逐漸減輕 根據學者研究,三個月大的嬰兒,能夠辨識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之後七個月,逐漸發展出依戀養育者之愛,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也會影響他日後情緒與人格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父母要盡量支持寶寶,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大概兩歲以後,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地減輕,轉為自主性的萌芽,藉著摸索環境的方式,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直到寶寶三歲時,開始和其他人互動,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但是孩子進入可以上學的階段,離開家庭到學校去的環境改變,可能又將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 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快速地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三個月大的嬰兒,只能夠表現愉快,興奮與苦惱三種情緒,但六個月大的嬰兒,更多了懼怕、憤怒、厭惡、苦惱及愉快等情緒,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的幼兒,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並不容易,例如:害怕陌生人、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克服過去。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在這段過渡期裡,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根據統計研究發現,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因此,了解寶寶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 醫學治療焦慮症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會毀了孩子一輩子,或是他長大後變成焦慮的成年人,目前,他們發展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 一、製造模仿情境,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地面對焦慮的情境。 二、敏感遞減法:訓練個案放鬆→鼓勵個案描述會產生焦慮的情境→鼓勵個案相像過去認定會產生焦慮的情境,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當個案無法同時感覺放鬆和焦慮,就會降低對焦慮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應。 孩子哭了要離開嗎? 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惜,甚至產生罪惡感,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轉身回到寶寶身邊,但卻會無形中讓孩子學習到,用哭鬧哀憐的方式,是可以讓父母親屈服的,因此這個時候媽媽要下定決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媽媽現在要離開,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幫寶寶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概念,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 幫助寶寶度過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分分秒秒為寶寶掛心、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反而愈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因此,爸爸媽媽先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心理危機。 一、適當的協助: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是情境,做知識性的教育,並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寶寶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 二、給寶寶立即性的回應及安全感: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回應,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廁所時,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見,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保持跟寶寶的溝通哦! 三、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 四、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 避免錯誤的處理方式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寶寶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 三、避免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四、避免趁寶寶睡著時溜走, 重質不重量的親密關係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建議,對於0-3歲的幼兒來說,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對將來的人格發展,有重要深遠的影響,懂得寶寶的需求,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也能讓寶寶發展出健康穩定的人格。 (詳文請見94年2月《媽媽寶寶》雜誌)

認識分離焦慮Part II

2009年05月22日
公開
41

[轉貼]200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分離焦慮是幼兒時期常見的心理危機之一,當寶寶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表現,如果處理不當,對寶寶日後的人際互動與生活適應則可能造成影響,因此,父母親應掌握正確態度與方法,陪伴寶寶一起走過分離焦慮。 協助寶寶遠離分離焦慮 PART 1徵兆篇 何謂分離焦慮? 所謂「分離焦慮」,我們不難就字面上的意義去了解,其指的就是當孩子離開父母親或親密的照顧者時,所出現的負向情緒表現。 依 據一般的發展時序來看,寶寶出生時仍沒有主體感覺,「自己」只是這個環境中的一部分,不論被誰抱著、照顧著似乎差異不大;然而到了6∼8個月大的階段,寶 寶開始體驗環境與主體的差異性,注意到與他人之間的連結,並能感受來自於媽媽或照顧者的愛、關懷與注意,這個時候寶寶對於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會感到不安、 擔心、無助,這種對分離的焦慮感受,大部分會持續到2歲半至4歲之間而慢慢淡去。 極少數孩子的分離焦慮歷程比較短暫,這多半與環境刺激的特殊性有關,例如家裡是做自營生意;不過,也有部分孩子曾在分離過程中經驗創痛感受,導致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特別久,甚至演展成個人對環境、未來的不安全感受。 常見的徵狀表現 當看到6∼8個月大的寶寶,在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分開時(例如:爸爸媽媽離開寶寶身邊、離開房間,或是晚上睡覺時間寶寶得一個人睡在娃娃床上),會開始 出現緊張不安或沮喪、悶悶的情緒,或是特別黏人、特別愛哭,甚至特別固執,希望照顧者能留在身邊的行為表現,這都是出現了分離焦慮的訊息。一般來說,隨著 寶 寶年齡的不同,其分離焦慮的徵狀表現也會略有不同。 Focus 1歲至1歲半是高峰期 寶寶的分離焦慮通常在1歲至1歲半之間會有較嚴重、明顯的表現,這與寶寶的表達能力增強以及探索範圍增加、分離機會增加有關。不過,隨著寶寶對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對環境與自我狀態的掌握也愈來愈有信心,其對於分離的焦慮狀態就會逐漸改善。 PART 2因應篇 妥善處理建立良好經驗 分離經驗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的孩子都必須學習接受與因應分離所帶來的焦慮感受。不過,當寶寶在面對人生階段中第一場幼兒期的分離焦慮歷程時,如果 可以順利地度過,那麼面對往後人生中所出現的大大小小分離或許就會容易許多,因此,父母們應該同步配合,協助正在面對或即將面對分離焦慮狀態的寶寶。 因應分離焦慮11Tips 適當的準備及因應,有助於降低分離焦慮的發生機率,或是改善寶寶的分離焦慮反應,建議父母可從下列幾點著手: Tip 1確信分離環境的安全性 父母如果要安排寶寶獨睡,必須先確認睡眠的環境是否安全、安適;若是要將寶寶托給保母或托育中心來照顧,也應該先確認替代性照顧者不要超過2人以上且能常陪伴在寶寶身旁,而托育環境的安全更是重要。 Tip 2讓寶寶覺得安心才離開 在必須和寶寶分離的情況下,最好給寶寶一點時間,建議父母親可先陪伴寶寶,直到他比較放鬆後才離開。當然,如果能預先讓寶寶有心理準備是更好的,即使他才 7、8個月大,語文理解或表達的能力都尚未完整發展,但是「預告」與「預先陪伴熟習新事物」的習慣,能讓寶寶在適應未來生活歷程時更為順利。 Tip 3記得說再見 父母親要記得在分開時與寶寶說再見,這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承諾,也是對你產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經處在焦慮的分離情緒中,也要記得跟寶寶說再見,因為這是你和寶寶之間建立信心的好機會,千萬不要偷偷地或強硬地與寶寶分開。 Tip 4找到對的臨時照顧者 如果父母親要外出一段時間,務必要將寶寶托育給自己與寶寶都信任、熟悉的臨時照顧者,這對於減輕分離焦慮非常重要。 Tip 5讓寶寶帶著喜歡、信任的玩具 有些寶寶獨愛他自己的熊熊玩偶,有些寶寶則是獨愛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寶寶與父母親短暫分離的過程中,不妨讓寶寶帶著這些能為他帶來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讓寶寶舒服許多。 Tip 6讓寶寶帶著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東西 如果要與寶寶暫時分離,可讓他帶著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幾樣東西在身上,如鑰匙、梳子、包包,讓寶寶對父母親的存在感與回來的承諾更加有信心。 Tip 7預告回來的時間 父母親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安排說給寶寶聽,讓寶寶了解父母親還會再回到他的身邊。 Tip 8盡可能按照承諾進行 父母親要盡可能遵守自己對寶寶的承諾,即使真的無法按照承諾進行,也應該讓臨時照顧者了解自己的狀況,再由臨時照顧者將訊息轉達給寶寶。 Tip 9閱讀 平時可和寶寶一起閱讀與分離焦慮有關的故事,讓寶寶在閱讀聆聽過程中增進對你的信心,也增加對於分離焦慮的了解與處理概念。 Tip 10玩躲貓貓遊戲 對於年齡較大、已學步行走的寶寶,父母親可和他們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有助於讓寶寶體會到東西不見了還可以找到,或是終究能夠再回來。 Tip 11玩鬧鐘遊戲 運用遊戲讓寶寶適應分離,是一種不錯的方式。父母親可以用鬧鐘計時,從1分鐘開始,慢慢拉長與寶寶分開的時間,藉由玩這種遊戲的過程,寶寶會逐漸能適應分離的情境。 建立良好的親子依附關係 父母親與寶寶的依附關係,決定著寶寶對自己的信心與對環境的安全感,所以不論在概念上或實際臨床經驗上,都會建議父母親要避免長期托兒(例如週末、假日才把寶寶接回家裏),或是選擇過於複雜、有許多照顧者的嬰兒托育中心。 在 現代社會中,雙薪家庭的比率相當高,將寶寶托育的情形也無可避免,不過,雙薪家庭若能選擇白天托育、晚上接回家由自己親自照顧的模式,則父母親對於寶寶發 展情形、情緒狀態、行為反應的了解與掌握,將會是比較良好的狀況,且在親子關係上也比較能延續與建立穩定的信任基礎。此外,若父母親每天可撥出半小時的時 間,專心經營親子互動,增加與孩子相處的機會,使孩子體認父母無條件與持續性的關愛,如此也有助於減少寶寶的分離焦慮。 Focus 陌生人焦慮VS. 分離焦慮 3、4個月大的寶寶能夠區別陌生人與熟悉照顧者之間的差異,進而在面對陌生人時產生退縮、懼怕的反應,此謂「陌生人焦慮」。 等寶寶稍大一點(約6∼8個月大),每當離開主要照顧者所出現的負向情緒與特殊行為反應,則視之「分離焦慮」。

出生到成年的禮俗

2009年05月22日
公開
38

出生第三天 《習俗簡介》   依照臺灣的舊習俗,出生後第三天稱為「湯餅會」,亦稱「三朝」。以下介紹的種舊習俗只不過是讓您知道我們的社會,曾經有過這些習俗罷了,您不一各定要照著做。 三朝的禮俗   這一天,要為嬰兒洗身子、換新衣。由祖母或媽媽抱著,以雞酒油飯拜祭神明及祖先。拜祭的牲禮,其中雞腳須直伸不折,和平日供拜的雞鴨將腳插入腹部不同,這表示孩子長大之後身體健壯,又合呼臺灣的一句諺語:「腳長,有食福」。又,通常敬神,祭酒要分三次斟,唯有今天,祭酒要一次斟滿,老人家說,這樣小孩子小便就會乾淨利落,不會時常隨處撒尿。 洗身軀   這一天,用母親婚嫁帶來的浴盆給嬰兒洗澡,洗澡水是加桂花心和柑葉煮沸的。浴盆內放三塊小石子,以舊錢十二文。小石子取意頭殼堅硬,小錢取意財氣。 報 酒   將供拜後的雞酒油飯,送到外婆家,報告外祖父母,他們有了外孫的喜訊。外婆家要回送各種食物補品。同時,也要將雞酒油飯分送給親朋鄰右,以答謝他們贈送過賀禮。他們須贈少許白米,米上置一紅紙,紙上放「油頭飯」(油飯上面部份)作為回禮,並附幾個小石子或幾粒黑豆,取意頭殼堅硬,祝嬰兒健康。這個回贈的禮俗稱為「嘳盤」。 ●滿月 《習俗簡介》   臺灣舊習俗,小孩出生滿月要拜神祀祖,慶祝請客,有就是「彌月之喜」。其他還有各種舊習俗如下,只是讓您知道我們的社會,曾經有過這些習俗罷了,您不一定要照著做。 送頭尾   依照臺灣舊習俗,滿月這一天,由外祖父母送給嬰兒的賀禮,稱為「送頭尾」,也就是說從頭到腳全身衣著、鞋襪、身飾、包括:小棉被、和尚衫(不帶鈕釦的嬰兒衣服) ,滿月帽、手環、腳環、胸飾等。並送紅色湯圓、紅龜粿、紅桃、禮金等。   ●四月日 《習俗簡介》   依照臺灣習俗,嬰兒出生滿四個月,略同滿月,外婆家也要送頭尾:青杉紅褲。涎垂:又叫頷垂,掛在胸前承涎的圍兜。 虎仔帽:帽形如虎頭,帽前飾金彿像或財子壽像。 鞋履:履頭用紅綢線繡卍字。 湯圓:俗稱四月日圓。 收 涎   嬰兒滿四個月的一項特殊習俗,即祭神後為嬰兒「收涎」,意即收拾嬰兒口邊的垂涎,相信收涎後,嬰兒的口涎不再隨便垂流,嬰兒的發育會愈加順利。   收涎的儀式是這樣的,以酥餅十二個或二十四個,用紅線串掛於嬰兒胸前,由一稍大的兒童背在背上,請長背或親友,將酥餅取開其一,在嬰兒口唇上作揩抹狀,然後唸一些吉祥的祝福語句,如:收涎收乾乾(音如搭字) ,乎(給)你老母後胎生卵胞(男孩) ,收涎收離離,乎你明年招小弟。 ●我滿一歲了 《習俗簡介》   這裡向您介紹的臺灣舊習俗,只是讓您知道,我們這個社會曾經有過這些習俗罷了,您不一定要照做。 滿周歲   嬰兒滿周歲,俗稱「度脺」,又稱新生日。這一天除了敬神拜祖之外,要以紅龜粿贈送親朋鄰右,開宴請客。 試周 ( 試兒 )   當嬰兒滿周歲這一天,有一種儀式叫「試周」,又稱「試兒」,古時候稱為「脺盤之儀」。   將十二種物品放在竹篩內,讓嬰兒坐在正中央,任他選取篩內的東西,來預卜他將來的命運。這十二種物品是:書、印、筆墨、算盤、錢幣、雞腿或豬肉、尺、蔥、芹、蒜、田土、稱。   嬰兒選取書,表示將來是讀書人;筆墨,表示將來是書畫家;印,表示將來會作官;算盤、稱,表示將來會作大商人;錢幣,表示將來會成為富豪;田土,表示將來會成為大地主;雞腿或豬肉,表示將來會有食祿;蔥(與聰同音) ,表示聰明;蒜(與算同音) ,表示善於計算;芹(與勤同音) ,表示勤勉。 例子:依台南的習俗跟南投那一邊的習俗。 1、慶祝抓週當天我是依農曆生日下去慶祝抓週的。 2、準備一張圓桌圓桌上貼個紅紙,代表孩子以後做人講話可以圓滑。 3、圓桌上的紙要剪的方方正正,代表著孩子以後處事可以方方正正。 4、抓週當天挑個好時辰,那天要將孩子舉高高,代表以後孩子能高高在上,做事可以步步高昇。 5、父母要合購一份頭禮,女生的話;要準備帽子、口紅、戒指、手套、(冬夏秋衣服)穿在身也可,不用穿也可以,鞋子、襪子。 6、父母要合購一份頭禮,男生的話;要準備帽子、戒指、手套、(冬夏秋衣服)穿在身也可,不用穿也可以,鞋子、襪子、領巾。 這意思說孩子往後可以衣足充實。 7、父母要包個紅包給孩子表示財源滾滾。 8、孩子衣服上要秀上卍字給孩子避邪之用。 這些東西都放在圓桌一下,時辰過了在拿下來,口紅及戒指可以用父母的現成先代替。 9、將要抓週的東西,每樣都要貼紅紙一一放桌讓孩子挑選。 10.抓週物品可以用玩具代替形式而已。 http://home.pchome.com.tw/smile/20003688/traditional_custom_for_bring.htm 做十六歲:(台南府城中山路的開隆宮;起源於台南市西區) 民間傳說:婦女結婚後,求「註生娘娘」早生貴子;懷孕後,求「臨水夫人」保佑分娩平安;嬰兒誕生以後至十六歲,則「七娘媽」庇護。因為「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所以小孩滿十六歲時,要在當年七月七日「七娘媽生」這一天,舉行成年禮,俗稱「做十六歲」。 一般幼兒出生滿周歲後,父母為了讓子女平安長大,常有到七娘媽廟讓子女拜「七娘媽」為契子、契女(義子、義女)的拜祭儀式,在儀式中行「加絭」(即加錢),「加 」是以古錢、銀造的鎖牌或以黃紙畫符折成八卦形裝入紅布袋,繫上紅線,掛在頸上,所以又叫「掛絭」。大家相信「加絭」後,就可保護幼兒平安。而後每年七夕,都要到廟中祭祀,將「絭」在香爐上旋繞,希望獲得靈力,直到滿十六歲時,在當年七月七日攜帶祭品。祭品有: 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 四果 紅龜粿、麵線、麻油雞酒 帶尾甘蔗兩根 金紙、經衣(用於祭祀孤魂野鬼) 七娘媽亭(用竹片結紮,用紙糊的樓台,有兩層或三層兩種,上面寫著:「福祿全壽」、「蓬萊宮」、「百子亭」等字樣 到廟裡祭拜,以答謝「七娘媽」多年來照顧的恩情。依例須先燒香拜「七娘媽」,行三跪九叩禮。祭祀結束,做十六歲的成年人須穿過供桌,鑽過父母親所拿的「七娘媽亭」;鑽時不可向以後看,要向前看,表示前途在前方,應勇往直前,不要回顧。鑽過「七娘媽亭」時,男的往左繞三圈,女的往右繞三圈,民間稱為「出鳥母間」、「出婆姐間」,前者與「七娘媽」化身為鳥庇佑兒女的傳說有關;後者則與臨水夫人的三十六婆姐照顧幼兒的傳說有關。然後拜謝神明,焚燒「七娘媽亭」,供獻金紙、經衣,將掛在頸上的「絭」取下,「脫絭」後,表示完成「成人禮」,已經長大成人了。

何謂抓週&如何抓週

2009年05月22日
公開
42

「抓週」係我國傳統民俗,一般係於幼兒滿一週歲時所舉行之儀式,在「度啐」這一天準備紅龜粿,牲禮等祭拜祖先後,於大廳神壇前以大米篩內置放十二種物品,包括筆、墨、尺、書本、斧、印章、蔥、秤、豬肉、雞腿、芹菜、包子等供幼兒抓取,以此判斷作為幼兒日後長大成人所可能從事之工作行業或愛好,但因應時代變遷此十二項物品亦加以改變,可視為一種性向測驗及對未來生命的探索與展望。 幼兒抓週之用的磁片、廚具、球、書、樂器、筆、印章、秤、尺、錢、放大鏡、娃娃十二項物品分別代表電腦工程師、廚師、運動家、音樂家、文學家、行政所長、物理學家、建築師、銀行家、發明家、服裝設計師等其意義 抓週的因果 傳說新出世的嬰兒,按照禮節應該在滿週歲的時候必須要進行抓週儀式。據說它將可以預測未來所從事的職業。你相信嗎? 一天,在江南沿海一代的漁村,住著一對恩愛的夫妻,在戊辰年間,雷雨交加的夜晚,雨水「滴滴答答」的彈奏著迎接小天使出世的「交響樂」,一個胖娃娃誕生在他們的愛窩中,他們將她取名為「雨荷」。隨著歲月的流動,轉眼間,十年過去了。「雨荷,上學遲到了。」媽媽急促的叫著。但是卻沒有人回應。原來,在雨荷抓週的那一天,雖然擺\了很多各行各業的代表物,但她偏偏挑上了繪畫用具作為她的第一把最重要的鑰匙,而這也命定了她的未來。 那一天,媽媽還是找不著雨荷,擔心女兒出事的母親急忙跑進愛女的房裡,只見桌上留了一張插圖,原來它是雨荷留下來的。畫了一個窗子,一個女孩,一個作畫的筆,這代表著她一大清早就從窗子溜出去畫圖的意思。她不愛唸書,不愛寫字,不愛上學堂,看見書本就會夢見周公出現在腦海裡,因此她也不會寫字,唯一喜愛的就是用來作畫的筆,她只愛走到哪,則畫到哪。 憑著與生俱來的天賦,雨荷在繪畫方面造就的成績不下宮廷中的畫匠,這也讓雨荷的名聲漸漸地朝著紫禁城裡逼近。大家都知道,女子進入紫禁城當嬪妃可是一大慘事。也符合了現代人人口中說的「進的去,出不來」的條件。終於,在雨荷弱冠之年時,兩位朝中的公公來到了這個平凡的漁村裡,強行帶走了雨荷,也不知道是變天還是如何,原本艷陽高照、風和日麗的好天氣,突然「嘩啦啦」的下起了傾盆大雨,或許\是天母體會到了雨荷的委屈吧!進宮之後,皇帝將她納為夏妃,並要求雨荷畫一張「龍顏像」呈上,為了報復的雨荷,刻意將龍顏畫的和妖魔鬼怪沒啥兩樣。這麼做必然會激怒聖上,但離開了父母的她,和行屍走肉也是差不多,果真,皇帝將她打入冷宮,令她一輩子與世訣別。後來,夏妃,也就是雨荷,在冷宮中咬舌自盡了。 抓週是中國人的一項習俗,若秉持著「深信不疑」的心,就此將結果當真,而不做後天的努力,後果將會不堪設想,所謂﹕「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在這個故事中可是表露無疑啊! 天下間何來的不勞而獲,所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雨荷的父母相信抓週是一件非常準確的預測,但卻沒有在雨荷十歲時阻止即將發生的慘劇,也沒有好好培養雨荷的未來,造成雨荷拿錯了她生中的鑰匙,而放任她走進不歸路,這個責任又將歸諸於何人呢? 一.筆(將成為書法家或畫家) 二.墨(將成為書法家或畫家) 三.書(將成為文人) 四.算盤(將成為生意人) 五.戥 (將成為生意人)【戥是用來秤金子或寶石用的小天平】 六.豚肉(將成為身體健康的人) 七.雞腿(將成為身體健康的人) 八.銀(將成為有錢的人) 九.田土(將成為農夫) 十.蔥仔 (將成為聰明人) 十一.柴慲(將成為聰明人)【柴璊就是松節,樹的一種】 十二.包子 {感謝BBH劉寶寶a媽分享} 如何抓週{感謝BBH當水瓶座美眉遇上雙子座媽咪分享} 抓周所需準備的用品: 米篩、書、印章、筆墨、算盤(計算機)、錢幣、雞腿、豬肉、尺、蔥、芹菜、蒜、稻草、刀劍、聽筒等。 頭尾用品: 帽子、上下著衣服6套(雙數)、軟皮學布鞋、助步車(手推車)、益智玩具、推車(輕便型)。 作法: 週歲這天最重要的儀式就是選才,又稱為抓周,等於是中國式的性向測驗,祭拜後,在神壇前準備一個米篩,裡面放12-14樣物品: 書、印章、筆墨、算盤(計算機)、錢幣、雞腿、豬肉、尺、蔥、芹菜、蒜、稻草、刀劍、聽筒等,再讓嬰兒坐在米篩中央,讓他任意抓取,用以預測將來命運或會從事的行業。 各種物品代表的職業~~ 書: 文化界是個研究學問的讀書人 筆墨: 藝術界能成為書畫家 印章: 能成為政府官員能掌權 算盤: 商人在商界發展 錢幣: 將來會很有錢 雞腿: 有吃的福氣將來不愁吃穿 秤: 很會做生意的生意人 尺: 設計師 蔥: 生性聰明 蒜: 善於精算 芹菜: 生性勤勞 稻草: 從事農業工作 刀劍: 能當軍官 聽筒: 將來會當醫生

寶寶六個月還不會翻身?遲緩兒六大警訊!

2008年10月14日
公開
49

更新日期:2008/10/14 10:03 uho編輯部 雖然寶寶個性活潑,稍微逗弄,就會咯茲咯茲的笑個不停,可是卻還不會翻身?對照健兒手冊上的發展篩檢,總覺得不太放心,雖然老人家總是說「小孩時候到了就會了,大雞總是慢啼」。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嗎?要如何才能幫助寶寶健康的成長呢? 其實,孩童在發展上出問題並不是少見的情況。所謂「發展」,係指孩子隨著時間增長,他的神經、肌肉、骨骼的功能慢慢成熟、增進功能。敏盛醫院小兒科王緒斌醫師指出,孩子的發展,可分為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 孩子的各項能力,若沒有跟著年齡慢慢成熟,無法達到90%同年齡小孩可完成的能力,就是所謂的『發展遲緩』,亦即對事物、概念及邏輯、記憶、理解等,較同年齡兒童落後。臨床上最常見的情形包括學習障礙和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發生率可高達7.5%。其餘如智能障礙,發生率也高達2.5%。腦性麻痺或自閉症是較少見的情形,盛行率約千分之二至四。 為什麼這些孩子會有發展的問題呢?王緒斌醫師表示,在產前、周產期或產後,任何原因造成的器官或功能損傷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發展遲緩。產前因素包括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畸形症候群、遺傳性疾病及子宮內胎兒的各種腦傷;周產期方面則包含早產、生產外傷、高黃疸、窒息、代謝問題、感染、顱內出血、新生兒痙攣等原因;產後的因素則可能有感染、頭部外傷、中毒;環境因素則如虐待、忽視、感情剝奪等,可能性實在太多。 因此,並不是所有遲緩的孩子都能找出病因,重要的是我們要能早期找出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讓他們及早接受早期療育和復健。要如何才能及早發現孩子的發展有點落後呢?只要照顧者對嬰幼兒的發展里程有正確的概念,早期發現並不是件難事。那麼,什麼是嬰幼兒的發展里程?通常可粗分為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和社會性發展四個面向,詳細的發展里程碑。 一般來說,嬰兒在四至五個月大時學會翻身,而六個月大還不會翻身,這樣有沒有問題呢?早期的動作發展警訊,包括: 1. 三個月大前就會翻身,要小心是由於肌張力過強所造成 2. 四個月大時頭部仍不穩定、剪刀腳 3. 六個月大時原始反射,如尋乳、非對稱頸部張力反射仍明顯存在 4. 七個月大時仍不能翻身,肌張力仍過高或過低 5. 九個月大時仍不能單獨坐穩 6. 滿一歲時仍不能扶著站 同樣的,語言及社會性發展的警訊,則包括: 1. 二個月大還不會對人笑 2. 六個月大時還不會牙牙學語,需擔心聽力問題 3. 滿一歲時對自己的名字和常用日常用品沒有反應 4. 一歲六個月時還沒有任何字彙出現,對簡單指令無反應,無分式注意力的出現 5.滿二歲時無短句出現,不會玩角色扮演遊戲 如果孩子在發展途中出現上述警訊,王醫師建議一定要向專業的小兒科醫師、小兒神經科醫師和復健科醫師討論和做進一步的評估。除了以上提到的警訊外,還有許多的發展篩檢量表可供參考。最實用的其實就是大家都有的健兒手冊。健兒手冊的左邊頁面,其實就是提供家屬填寫的發展量表。對於不同月齡的寶寶,有不同的項目需要檢核。此外,行政院國民健康局線上健檢、心路幼兒發展線上篩檢、伊甸兒童發展線上篩檢都是網路版本的發展篩檢。可以定時幫自己的寶寶打打分數,追蹤他們的發展情況 其實,家長可以帶著寶寶主動向醫師表達他們的擔心。醫師會透過詳細的身體檢查和神經反射檢查,檢視寶寶的肌肉張力、神經學反射、對外界的反應。同時會教導家長們一些如何幫助寶寶活動肢體的方法,讓他們在家裡和寶寶一起練習。總之,一個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照顧者的愛與關心,愈關心孩子的發展狀況,就能愈容易發現孩子發展上遇到的問題,進而早期介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6個月以下嬰兒該不該喝水?

2008年09月02日
公開
31

6個月以下嬰兒該不該喝水? 採訪撰文�牟嬿蓉 諮詢�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醫師吳展耀.高雄榮總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陳英堯.高雄市德謙醫院副護理長蘇素慧 最近根據國外報導,每年夏季美國醫院都會接獲嬰兒水中毒病例,為此醫師呼籲,提醒家長照顧6個月大以下的嬰兒,只要喝奶量足夠,不必額外補充水分,以免發生水中毒危害生命,美國的醫師並指出,新生兒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一旦喝太多水會造成鈉離子流失,進而影響腦部活動。早期水中毒的症狀包括痙攣、意識不清、煩躁不安、嗜睡、嘔吐、臉部浮腫等。當嬰兒出現水中毒現象或痙攣時,應立即就醫。此醫師並強調,這些變化都很細微,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痙攣可能是最早引起父母注意的徵兆。但如果及時送醫治療,通常不會有後遺症。其醫師表示:「雖然嬰兒也會有口渴的反應或想喝水的驅力,但讓他們多喝點母乳或配方奶粉即可。」 腎臟知多少? 要不要讓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喝水、或到底該給寶寶喝多少量的水?最近成了網路上媽媽彼此討論的話題,在討論此項議題前,讓我們先來了解我們腎臟功能為何? 吳展耀醫師指出,每個人有兩個腎臟,每個腎臟有一百萬個腎臟功能單位(稱之為腎元),每個腎元均包括腎絲球,鮑氏囊和腎小管三部份,如此緻密的構造,掌控身體許多的功能。如排泄廢物,調節水份,調解電解質:包括鈉、鉀、氯、鈣、磷、鎂等,維持酸鹼度的平衡,造血作用:紅血球生成素,調節血壓:腎素及前列腺素來調節血壓,活化維生素D: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以維持骨骼的正常構造。 水太多啦!水中毒成因 一般說來,兒童的腎臟功能要到一歲後,才能達到正常的標準,吳展耀醫師強調,新生兒及嬰兒時期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一旦喝太多水,腎臟無法盡快排出體內過多水分,有可能致使水分在體內累積到危險程度,引發體內鈉離子濃度過低,發生水中毒,進而影響腦部活動。早期的症狀包括痙攣、煩躁不安、嗜睡、嘔吐、臉部浮腫等。當嬰兒出現水中毒現象或痙攣時,應立即就醫。 •奶水中有充足的水分 陳英堯醫師指出,一般嬰兒平常所喝的配方奶粉都會標示,沖泡奶粉時一匙奶粉需加多少水分,一般的比率是水占86%,奶粉14%,可見新生兒所喝的配方奶裡面就已喝下許多水分,而母乳中的水分比例還比87%更高,因此只要按時給予餵奶,就不至於有水分不夠之虞。 •6個月大後水分補充較重要 不到6個月大的嬰兒並不是一定禁止給予水分,少量的水分補充是可以被允許的,也不會造成水中毒。但站在醫學的觀點,「新生兒只要有喝足量的奶水,補充其他的水,如:葡萄糖水或是去胎毒水,根本是多餘的,何況還會增加嗆到的風險」。等嬰兒6個月大後,開始接觸副食品,攝取奶量較少時,才需要補充水分。 水分需求與體重有關 但要多少的水分對嬰兒才足夠呢?一般說來,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水分需求量與嬰幼兒的體重有關。陳英堯醫師指出,在新生兒(一般定義為一個月內)階段,在出生的頭一週內,水分的需求量較多:由出生第一天的每公斤60∼70c.c.,以後每天每公斤增加10∼20c.c.,至一星期以後約每公斤150∼200c.c.;等到3、4個月大以後,則每公斤最少100c.c.以上;至第6個月大時約每公斤125c.c.。水分的補充,其實在奶水中就已足夠,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再額外喝水,配方奶過度稀釋,反而會造成寶寶容易便秘的反效果。 照顧孩子是父母親的天職,母親除了有生的義務,更有教養孩子的責任,剛出生的寶寶,在許多方面是面對新世界,對寶寶而言,正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該如何讓一個新生命更認識環境,認識家中的每一份子,是每位父母的責任,最重要是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有心的父母,相信您會更有智慧來照顧您的寶寶! 【小叮嚀】 •6個月大後補充水分較為重要! 吳展耀醫師提醒家長,6個月大以下的嬰兒,只要喝的奶量足夠,不必額外補充水分,以免發生水中毒,危害生命。6個月以上、1歲以下已吃副食品的嬰兒,則要注意水分是否足夠,必要時可喝些水。當嬰兒生病,應帶去醫院,請醫師檢查並建議奶量的需求,6個月大以下的嬰兒,因腎臟尚未發育完全,無法排出體內過多的水分,若此時出現因水份攝取過多,導致痙攣、嘔吐、意識不清等疑似水中毒症狀,應盡速就醫診治。 相反地若嬰兒有便秘、腹瀉、嘔吐、發燒流汗、呼吸次數快、痰和鼻涕分泌多的時候,父母可以額外增加少量的水分。如何觀察寶寶的水分補得夠不夠?寶寶水分補得足夠時,父母會觀察到,寶寶尿量和次數有所增加,寶寶小便顏色不濃黃即可。 家長應隨時注意寶寶的活動力、尿量,當活動力減退,尿量減少時,寶寶可能會有水分補充不足的現象。可試著給寶寶補充水分,並持續觀察尿量與活動力,如果水分補充足夠,尿量會漸漸增加,活動力會好轉,但若寶寶的水分無法順利補足或食慾減退,就應立即就醫診治。 •奶水具充足水分 蘇素慧衛教師指出,通常對於剛出生的寶寶,並沒有所謂的胎毒現象,更無須補充所謂的退胎火水或喝葡萄糖水,最多會有輕微的黃疸出現(是因為寶寶的胎兒紅血球被代謝分解,而釋放出膽紅素所造成),一般的病理性黃疸與生理性黃疸,以照光的方式就能獲得改善,這時也只要按照寶寶的體重,以適量比例的奶量來餵食寶寶,就可達到水分補充的目的。 吳展耀醫師 現任: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 一般醫學兒科主任、兒童腎臟科主治醫師 義守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專任講師 高雄「容」婦產科小兒科支援醫師 陳英堯醫師 現任:高雄榮總 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 高雄「容」婦產科小兒科支援醫師 中華民國新生兒科醫學會前副秘書長 蘇素慧衛教師 現任:高雄市德謙醫院副護理長 《媽咪寶貝》• 2008�7月號 (資料來源:媽咪寶貝 提供)

寶寶的第一次醫療檢查

2008年07月07日
公開
48

凱羅.古柏/著 莊綉雲/譯 如果你的寶寶在醫院出生,小兒科醫生通常會幫他做完整的全身檢查。如果在家裡分娩,助產士或家庭醫師會幫寶寶檢查。這是他的第一次健康檢查,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可以確保寶寶的健康。 寶寶的第一次檢查 醫生會以下列方法為寶寶檢查。 ˙頭的形狀和大小:檢查頭的形狀是否正常,和身體的比例是否恰當。 ˙眼睛:檢查白內障和其他的眼睛問題。 ˙心和肺:用聽診器檢查心跳聲是否正常,以及肺是否健康。 ˙嘴:觸摸嘴巴裡面,以排除像顎裂的問題。 ˙肚子和生殖器:摸摸肚子四周,檢查鼠蹊部有沒有疝氣的可能,並確定外生殖器是正常的。如果寶寶還沒解大便,醫生會檢查肛門。 ˙脊椎和四肢:用一隻手指在寶寶的脊椎下面滑動,觸摸看看是否有任何異常,並且檢視手和腳。 ˙臀部:上上下下按住寶寶的大腿,確定髖關節發育良好,關節處是否穩固。 六至八週期間,許多寶寶會由家庭醫師或小兒科醫師做另一次檢查。這次檢查包括幾項相同的檢驗,以及反射、肌肉控制和社交能力。 寶寶的頭形 小寶寶的頭看起來通常有點怪,部分是因為柔軟的頭蓋骨受到生產的影響。 寶寶的頭有幾星期時間看起來不太對稱,甚至有一邊較扁。寶寶很多時間都仰臥著(這樣會產生暫時性禿頭),因此扁平頭現象會持續一陣子,但不需要擔心。寶寶睡覺時應該讓他仰臥,以減少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的危險,不要為了矯正寶寶的頭型而讓他趴著睡。等幾個月大時寶寶活動力較強,他的頭漸漸會勻稱些。 葛氏檢測 剛出生十天,會從嬰兒腳跟採一小滴血當樣本做葛氏檢測(Guthrie test),檢查是否有甲狀腺不足,以及苯酮尿症(一種先天性血液化學性質的疾病),這些情況如果不治療,會引起生長發育的問題。 測量寶寶的身體 出生 平均體重:3.5公斤 身高:約51公分 頭圍:約35公分 3個月大 平均體重:5.5公斤 身高:約60公分 頭圍:約40公分 這些測量數據只是近似值,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 □身高體重多與家庭歷史、種族有關。 □一般而言,男嬰比女嬰更大、更重。 □早產兒通常比一般嬰兒輕。 □雙胞胎、三胞胎和多胞胎體型通常比單胞胎還小,雙胞胎平均重約2.5公斤,三胞胎約1.8公斤。 了解生長圖表 寶寶的體重、身高和頭圍可以記錄在百分位方式表上。這種圖表上面印有百分位曲線,這種曲線是經由測量許多寶寶並取其平均值繪製而成。男孩與女孩的百分位表不一樣,反應出男女大小不相同。 例如,假使你的寶寶體重是在百分之二十五,表示預計共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寶寶比他重,百分之二十五比他輕。 百分位方式表是檢視寶寶生長的好方法,可是也會令父母親擔心。重點是,不要太在意單項結果,在這個階段,穩定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新手父母出版�寶寶的快樂生長里程 凱羅.古柏/著 莊綉雲/譯 (資料來源:新手父母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