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英

歡迎來小馨的家

歡迎來小馨的家

初一至十五意義

2009年01月23日
(一. 正月初一 開正)
新年的序幕是由「開正」的儀式開始的。
「開正」又叫做「開春」,「開正」的時辰,
每年都不相同,是依照天干和地支來決定的,
大約都在清晨以前,只要翻一翻曆書就可以知道。
「開正」的時刻一到,家家戶戶必須準備香燭、
應時的水果、成疊的柑橘、插上「飯春花」的甜粿和發粿,
供奉清茶與甜料(一般指生仁、冬瓜糖、紅棗等)、
以及紮著紅的麵線,祭拜神靈與祖先。
並且焚燒壽金(印上壽字的金箔紙)與刈金
(印著財子壽字樣的金箔紙,又稱四方金),燃放鞭炮。


(二. 正月初二 做客)
在農曆初二這一天,要做首次的「牙祭」叫做「頭牙」,
準備三牲,敬拜土地公,祈求平安。除此外無所事事,
所以大家往往利用這個時候賭博玩樂,也有人繼續到親友家拜年;
中國北方在大年初二,用公雞及鯉魚祭財神,
並且吃形似元寶的餛飩叫做「元寶湯」。
本省及閩南習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
所有出嫁的女兒在今天必須和身為半子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親,
稱為「做客」(即歸寧);客家人則稱為「轉嫁妹」。
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斗擔擔」
意思是說:娘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
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
娘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
幫忙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擔子。
其實做客的時間並沒有固定
(所以過年謠中有「十一請女婿,十二查某仔返來拜」的記載),
但多在正月中;因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會導致娘家變窮,
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換個角度想:大年初一開正後,
婆家忙著各項過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訪客。
作為媳婦理當體諒,如果只顧回門,未免說不過去。


(三. 正月初三 赤狗日 老鼠娶親)
初三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
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祂的人一定會不吉利,
故初三為「凶日」,不宜外出。據說在初三跟誰拜年,
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
所以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會沖犯「赤狗」,帶來貧窮。
民間亦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
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
(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
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至於。
「老鼠娶親」故事的來源,可能是因為初三是赤狗日,
諸事不宜,為了避凶,所以為提早就寢所找的藉口;
再者,從過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陣了,若不早些休息,
恐會體力不繼,無法辦完其他的行事;
至於過年謠中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
就是說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連幾天的忙碌,
到了初三,總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補補前兩天的睡眠,長保健康。


(四. 正月初四 接神)
正月出四為「接神」的日子,自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送諸神返回天庭,
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善惡後,須於今日回到人間繼續享受香火,
並執行及考核人類的禍福、善惡。
初四日下午,家家以牲禮(雞、鴨、魚肉)及水果供於廳堂內之神像前,
恭候神明大駕光臨,為請神,須先燒印有甲馬(印有馬形的金紙,
唐宋以來即有此習俗,派天兵神馬請神,並護駕眾神下界)迎神,
在行燒香祭拜,拜好了才燒壽金、四方金(刈金),並燃放鞭炮,
迎接眾家神回到人間。而寺廟內的籤筒送神後都被封存,
至初五日以後始能使用。俗諺說:「送神早,接神遲」,
其意謂送神儀式要在大清早舉行,接神則於下午或夜間舉行。


(五. 正月初五 隔開 開張 迎財神)
正月初五為牛日,俗稱財神日,春節的氣氛漸淡。初五亦稱「隔開」,
從初一到初四已經整整放了四天假,
元旦以來的熱鬧與遊興應到此告一段落,
到初五又要回到原先的工作崗位,
因此就以初五這天為界線全國各商店及公司行號從初五開始到二十,
選擇黃道吉日,在鞭炮聲中陸續開始營業(開市或開工)。
開張是商店的一件大事,商家往往會在招牌上繫上紅綵,
張貼用紅紙書寫的如「開市大吉」、「招財進寶」、
「生意興隆」之類的吉祥字句,有時還會來個新春大減價以招徠生意,
或發放員工紅包慶祝,或設筵招待親友和老主顧。開張、開工時,
照例要供奉牲禮、焚香、燒金紙、放鞭炮(爆竹要越長越好,
因為爆竹越長越能大發利市)祭拜一番,慶祝開張(開工)大吉。


(六. 正月初六 挹肥)
初六是馬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開正以來,
廁所中的糞便累積,直到今天才可以清除,
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


(七. 正月初七 人日)
初七是人日(根源於道家的說法,到漢朝已非常流行),亦稱為七元。
東方朔的占書云:「歲後八日,正月初一占雞,二日占犬(狗),
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穀…」,故初七稱為人日。
人們相信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則表示人丁興旺。
臺灣地區的人家在神祇前點七支蠟燭,供奉生果三至五包,
以麵線為祭品,祭祖拜神,祈求一家人都能長壽,
以「芹菜、薺菜、菠菜、青蔥、大蒜、蒿菜、芥菜」等七種蔬菜
在人日混食,可袪病避邪,此即所謂過七元。
這種在漢以後才發展出來的七草羹儀式,並沒有廣泛地流傳下來,
到唐時可能已演變成五辛盤,選五種有辛辣味的生菜切細絲來吃;
而七草的儀式傳到了日本變成七草粥,到今天仍是重要的慶典。


(八. 正月初八 順星)
初八是祭拜「星君」(俗稱順星)的日子,這是北平特有的風俗,
其他各地均不見。依照星象學家的說法,每個人每年有一位星宿值年,
一年的命運如何,全操在那位值年的星君手裡,
而正月初八正是眾星君聚會之期,在這天祭拜星君,
便有可能得到星君的垂祐。人們在家祭星(或到廟裏去)大多在黃昏以後,天上星斗全部出現之時舉行。祭星時使用燈盞,
全家人按長幼順序燒香向天空星宿和自己的本命星君祈禱,
求其保佑,然後將所有燈盞散置於門戶井灶之處,
稱為「散花燈」或「散星」,以辟除不祥;
清朝時於正月初八在北京白雲觀舉行祭星大典。


(九. 正月初九 天公生)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俗稱「天公生」。
「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
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每逢祂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自午夜零食起一直到當天凌晨四時,都可以聽到不停地鞭炮聲。
祭拜天公的儀式,相當隆重,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祭壇,
一般都是用長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紙再疊高八仙桌為「頂桌」,
桌前並繫上吉祥圖案的桌圍,後面另設「下桌」。
「頂桌」供奉用彩色紙製成的神座(象徵天公的寶座),
前面中央為香爐,爐前有紮紅紙麵線三束及清茶三杯,
爐旁為燭台;其後排列五果(柑、橘、蘋果、香蕉、甘蔗等水果)、
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綠豆等)祭祀玉皇大帝;
下桌供奉五牲(雞、鴨、魚、卵、豬肉或豬肚、豬肝)、
甜料(生仁、米棗、糕仔等)、紅龜粿(像龜形,外染紅色,
打龜甲印,以象徵人之長壽)等祭玉皇大帝的從神。


(十. 正月初十 有食食)
初十是天公生的翌日,家家戶戶還剩有昨日祭拜天公所流下的豐富佳餚,可以飽食,所以民歌稱為「初十有食食」。


(十一. 正月十一天公生)
十一是在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
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
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十二. 正月十二漏屎)
正月十二民歌稱為「十二漏屎」,意思是說人們自除夕開始,
一直到今天,每天都是吃一些油膩的東西,吃壞了肚子。
另外廣東一帶的民歌說「十二搭燈棚」,
意思是說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


(十三. 正月十三食暗糜(稀飯)配芥菜)
正月十三民歌稱:「十三食暗糜(稀飯)配芥菜」,
是說自除夕開始到今天,所有的美味佳餚都已經吃完,
只好喝稀飯吃芥菜。另外,古時的人們也在這天晚上,
在廚房點燈,稱為「點灶燈」,一連五夜,
到元宵節為止;人們也在這一天開始磨糯米,搓湯圓。


(十四. 正月十四試燈)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佳節,民間和廟宇都會在這天搭燈棚,
懸燈結綵,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稱為「試燈」,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
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售,稱為「燈市」。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佳節,民間和廟宇都會在這天搭燈棚,
懸燈結綵,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稱為「試燈」,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
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售,稱為「燈市」。


(十五. 正月十五 元宵佳節)
元月十五是上元佳節,也是天官大帝的誕辰,
民間說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廟都在凌晨
舉行盛大的儀式加以慶祝,祭品儀式就如同初九慶祝「天公生」一樣,
也都演大小棚的戲,請道士唸「三界公經」。


(十六. 正月十六 相公生)
北方在晚上有「放偷」的習俗。放偷是起源於遼金之時,
以前,遼金兩國,嚴禁偷盜,一經查獲,除依法論罪外,
更須按照所偷的東西的價值加上數倍賠償。
但是在正月十六「放偷」的夜晚,官府既不禁止,
也不逮捕,物主也不捉賊,只能在發現之後取回失物,
所以每到了這天晚上,人們必須嚴加戒備,以防失竊,
你偷我東西,我也偷妳一些,彼此嬉鬧。

http://tammylion.loxa.edu.tw/‾Z‾ź/festival2.htm